襁褓中的中国航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45:28
目前,中国具有独立研制大、中型飞行器能力的单位有中航沈阳所(601)、中航成都所(611)、中航西安所(603)、哈飞集团、洪都集团、昌河所(602)等单位。其中,只有中航沈阳所和中航成都所具有独立研制歼击机的能力和经验。中国目前所有型号的歼击机都是出自这两个科研单位。
在航空圈里和圈外都弥漫这一个论调:中航成都所要远远好于中航沈阳所。原因无非有两点:从历史角度,中航沈阳所没有一个歼击机型号是自己独立研制的。歼五、歼六、歼七、歼十一,都是完全照抄苏联机型。好不容易借鉴国外技术拼出个歼八,性能也大大低于同期国际水平。从现有技术水平角度,现在中航沈阳所的科研实力也和中航成都所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论调,有人赞同,也有人鄙视。可是,又有多少人想过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呢?又有多少人想过中国航空落后的原因呢?
中国航空是仿照苏联航空的体制建立起来的,在它特定的年代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科研单位和制造单位分开,即厂、所分开制,一直延续到现在。一个项目的产生,往往不是技术积累的正常结果,而是依照军方的要求来研制。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俗的讲,这个过程就是“项目带科研”。这种落后的模式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中国的航空,歼十就是这种模式的产物。
这种模式的后果是什么呢?大家仔细的想想就知道了,就是:没项目就没技术。一个科研单位如果没有项目任务,国家就不给你科研经费。没有科研经费,又哪来的科研成果、技术水平呢?同时,由于这个模式的影响,科研单位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没有国家给我项目,我也就没有必要去大力搞科研,把有限的经费全部发给了员工。科研水平自然就会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进入90年代,国家出于整体考虑,将经费主要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从国家整体考虑,这个政策无可厚非,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给航空工业造成了影响。大部分航空单位连工资都难以保证,就不用说科研进展了。很多科研单位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难以建立起科研团队。
我们再来看现在的几所科研单位。中航成都所于80年代通过竞争,获得了歼十项目。大部分技术都是从无到有,项目带科研。经过长达20余年的研制,才于最近服役。期间,国家对航空进行了数次调整,歼十项目较为幸运的存留了下来。歼十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航空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科研过程中,锻炼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才,为今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中航成都所代表了中国航空的水平。反观中航沈阳所,刚刚经历了文革,技术出现了相当大的断层。但军方提出了要求,科研单位只能在技术不成熟、时间短的条件下,硬着头皮弄出了一个歼八II。当然结果很自然,其性能较为落后。在与中航成都所竞争歼十项目时,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败下阵来。从此,中航沈阳所就没有像样的型号项目。没有像样的项目项目做支撑,这对于在中国航空体制下的科研单位无异于致命的打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之单位就出现了人才大量流失、技术停滞不前等情况。直到90年代中后期引进苏27项目,中航沈阳所才重整旗鼓,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团队。
对比中不难发现,两个科研单位出现差异可是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各个科研单位没有独立的科研条件,不能够按照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自我的调节科研发展。科研单位只有在政策允许下,才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怎么可能使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呢?不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被迫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科研。政策有利的一面,发展的还算可以;政策不利的一面,就相差千里了。科研单位技术上的差异,也许有一个单位它自身的原因,但在我国目前的航空体制下,体制本身才是更深层、更根本的原因。
从我国航空科研单位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政策对技术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导致国内航空科研单位技术发面的不均衡,更重要的是导致我国整体航空技术的落后。获得项目的单位不紧不慢来发展自己的技术;没有获得项目的单位原地不前,怨天尤人。这种情况,哪谈的来技术发展?哪谈的来国际水平?
中国的航空工业,就像一个还出于襁褓中的婴儿,根本没有自己独立能力,一切都要靠国家这个妈妈来照顾。如果妈妈重视一个婴儿,那么这个婴儿就会得到较好的照顾,成长的就会顺利,也会出一些成果。如果妈妈疏忽了一个婴儿,那这个婴儿就惨了。成长艰难还倍受职责。不管这些婴儿发展的好不好,都还是婴儿,都没有自己独立的能力,都要靠国家这个妈妈来喂奶吃。它们自己也不担心自己,因为它们知道迟早会轮到自己吃奶。
这个结果是谁造成的?难道只是中国航空这个婴儿不争气?不是,另一个原因是国家这个妈妈也不想它长大。国家这个妈妈对航空这个婴儿凡事都要管,根本也不会给你自由发展的空间。永远把你抱在怀里,你就算长出腿来你也学不会走路。襁褓中的中国航空,学不会走路中国航空,技术怎么可能赶上那些跑步中的航空强国呢?中国航空人,是不是该去反省这些原因呢?
目前,中国具有独立研制大、中型飞行器能力的单位有中航沈阳所(601)、中航成都所(611)、中航西安所(603)、哈飞集团、洪都集团、昌河所(602)等单位。其中,只有中航沈阳所和中航成都所具有独立研制歼击机的能力和经验。中国目前所有型号的歼击机都是出自这两个科研单位。
在航空圈里和圈外都弥漫这一个论调:中航成都所要远远好于中航沈阳所。原因无非有两点:从历史角度,中航沈阳所没有一个歼击机型号是自己独立研制的。歼五、歼六、歼七、歼十一,都是完全照抄苏联机型。好不容易借鉴国外技术拼出个歼八,性能也大大低于同期国际水平。从现有技术水平角度,现在中航沈阳所的科研实力也和中航成都所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论调,有人赞同,也有人鄙视。可是,又有多少人想过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呢?又有多少人想过中国航空落后的原因呢?
中国航空是仿照苏联航空的体制建立起来的,在它特定的年代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科研单位和制造单位分开,即厂、所分开制,一直延续到现在。一个项目的产生,往往不是技术积累的正常结果,而是依照军方的要求来研制。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俗的讲,这个过程就是“项目带科研”。这种落后的模式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中国的航空,歼十就是这种模式的产物。
这种模式的后果是什么呢?大家仔细的想想就知道了,就是:没项目就没技术。一个科研单位如果没有项目任务,国家就不给你科研经费。没有科研经费,又哪来的科研成果、技术水平呢?同时,由于这个模式的影响,科研单位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没有国家给我项目,我也就没有必要去大力搞科研,把有限的经费全部发给了员工。科研水平自然就会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进入90年代,国家出于整体考虑,将经费主要投入到了经济建设当中。从国家整体考虑,这个政策无可厚非,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给航空工业造成了影响。大部分航空单位连工资都难以保证,就不用说科研进展了。很多科研单位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难以建立起科研团队。
我们再来看现在的几所科研单位。中航成都所于80年代通过竞争,获得了歼十项目。大部分技术都是从无到有,项目带科研。经过长达20余年的研制,才于最近服役。期间,国家对航空进行了数次调整,歼十项目较为幸运的存留了下来。歼十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航空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科研过程中,锻炼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才,为今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中航成都所代表了中国航空的水平。反观中航沈阳所,刚刚经历了文革,技术出现了相当大的断层。但军方提出了要求,科研单位只能在技术不成熟、时间短的条件下,硬着头皮弄出了一个歼八II。当然结果很自然,其性能较为落后。在与中航成都所竞争歼十项目时,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败下阵来。从此,中航沈阳所就没有像样的型号项目。没有像样的项目项目做支撑,这对于在中国航空体制下的科研单位无异于致命的打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之单位就出现了人才大量流失、技术停滞不前等情况。直到90年代中后期引进苏27项目,中航沈阳所才重整旗鼓,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团队。
对比中不难发现,两个科研单位出现差异可是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各个科研单位没有独立的科研条件,不能够按照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自我的调节科研发展。科研单位只有在政策允许下,才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怎么可能使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呢?不遵循科学发展规律,被迫在政策的指引下进行科研。政策有利的一面,发展的还算可以;政策不利的一面,就相差千里了。科研单位技术上的差异,也许有一个单位它自身的原因,但在我国目前的航空体制下,体制本身才是更深层、更根本的原因。
从我国航空科研单位的发展过程和现状看,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政策对技术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导致国内航空科研单位技术发面的不均衡,更重要的是导致我国整体航空技术的落后。获得项目的单位不紧不慢来发展自己的技术;没有获得项目的单位原地不前,怨天尤人。这种情况,哪谈的来技术发展?哪谈的来国际水平?
中国的航空工业,就像一个还出于襁褓中的婴儿,根本没有自己独立能力,一切都要靠国家这个妈妈来照顾。如果妈妈重视一个婴儿,那么这个婴儿就会得到较好的照顾,成长的就会顺利,也会出一些成果。如果妈妈疏忽了一个婴儿,那这个婴儿就惨了。成长艰难还倍受职责。不管这些婴儿发展的好不好,都还是婴儿,都没有自己独立的能力,都要靠国家这个妈妈来喂奶吃。它们自己也不担心自己,因为它们知道迟早会轮到自己吃奶。
这个结果是谁造成的?难道只是中国航空这个婴儿不争气?不是,另一个原因是国家这个妈妈也不想它长大。国家这个妈妈对航空这个婴儿凡事都要管,根本也不会给你自由发展的空间。永远把你抱在怀里,你就算长出腿来你也学不会走路。襁褓中的中国航空,学不会走路中国航空,技术怎么可能赶上那些跑步中的航空强国呢?中国航空人,是不是该去反省这些原因呢?
通篇总结四个字

体制问题
如果能开出药方会更好,不是吗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确实存在文中说的问题。
这么说超级国企骡马也该死了。
你看 产品卖给谁是国家控制的。
国家是财团控制的,财团同时控制着骡马
这骡马不是国企什么是国企啊?
。。。高校预研  研究所科研 场所专研。。科研产业化很难说好还是坏


还有那个第二段。。。。是普遍认识么  LZ别乱代表。。。照抄这种事。。。只有外行说的出口。。
所以左盟主说:我们的竞争对手既有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支持,又有华尔街支持。而我们尽管有政府支持,但在资本市场放不开手脚,极大地制约了企业发展。
LZ啊,602所根本就不是什么昌河所。这个常识性错误要纠正。
中航成都所于80年代通过竞争,获得了歼十项目。大部分技术都是从无到有,项目带科研。经过长达20余年的研制,才于最近服役。

有道理?还活在10年前的岁月里,还有至少两次坎没过,能是什么道理来?
硬伤一大堆,而且聊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情况,何以代表今日现状?

金雕川泽 发表于 2013-4-13 00:34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确实存在文中说的问题。


你仔细看,此文写作时间我估计在十年前。什么“歼十……才于最近服役”,这两年的新型号新气象完全不谈。这种神文,我还是锁了吧。
金雕川泽 发表于 2013-4-13 00:34
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确实存在文中说的问题。


你仔细看,此文写作时间我估计在十年前。什么“歼十……才于最近服役”,这两年的新型号新气象完全不谈。这种神文,我还是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