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度经济十年难追中国 \"龙象之争\"欧美热度升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2:49:21
“巨龙入场,但留意大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样形容高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经济。过去几周里,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神话仍然占据着欧美各大报纸的重要版面。
<P>  在很多欧美学者的眼中,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庞大的文明古国,正在成为继“四小龙”之后亚洲经济的“双引擎”。  </P>
<P>  但中国的学者们没有这么兴奋。昨天,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对记者表示,现在把印度和中国相提并论还为时尚早;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孙士海也认为,在某些行业上中国应当学习印度,但印度要想赶上中国尚不容易。</P>
<P>  “龙象之争”热度急升</P>
<P>  最近几周,中国和印度的2004年经济数据双双公布,立刻引来欧美经济界嘘声一片。中国去年是9.5%的神话式增长,印度则突然冲上8.2%的高峰,名列第二。在印度的历史上,GDP增速只有三次超过8%。</P>
<P>  此前,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电影《大篷车》的年代,学界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也不甚热衷。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寻遍北大、清华、人大、外交学院和中国社科院,发现专门研究印度经济的学者实在不多。</P>
<P>  但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大量国外投行一直在紧盯印度的发展。当印度传出GDP增速追赶中国的消息时,关于中印经济发展模式优劣的比较在过去几周里热火朝天,美国报纸称这是一场“龙象之争”。</P>
<P>  “也难怪国外机构会把中国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较,这两个国家实在是太相似了,”孙士海对记者说,“都是亚洲大国,都是拥有大量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都是通过改革获得发展的机会。”</P>
<P>  “中国制造”对阵“印度服务”</P>
<P>  “中国制造”是中国模式的代名词,“印度服务”就是印度模式的代名词,谁优谁劣?</P>
<P>  孙士海说,印度的经济改革比中国晚了十三年,但现在,中国可以从印度的发展中学到不少经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印度强大的服务业。</P>
<P>  记者获知,1990年至2003年间,印度服务业对GDP增长所贡献的比重达到62%,而中国的这个数字仅为印度的一半左右。</P>
<P>  服务业正是“印度模式”的亮点。欧美经济学家们把靠服务业起家的印度和靠制造业取胜的中国进行对比,争论优劣。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发展服务业,印度不仅避免了大量的基础建设投入,而且还在全球形成了竞争力。</P>
<P>  但李稻葵却指出,倚重服务业的印度经验被过分高估了。“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怎么可能绕开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在他看来,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正大有可为,而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上和中国相差太远。</P>
<P>  10年内中印差距还会拉大</P>
<P>  “印度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周期,但这并不表示它能迅速超过中国,如果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十年内中印差距还会拉大。”针对国外研究机构传出的“印度经济赶超中国”的观点,孙士海给出了一个更加自信的说法。这个说法也得到李稻葵的赞同。</P>
<P>  孙士海对记者说,当时印度取得8.2%的经济增长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农业的旱年与丰年等。今年,印度经济的增长大致在6.9%左右,而不是很多国外学者预测的8%。</P>
<P>  “印度经济要超过中国非常困难,中国拥有超过40%的国民储蓄率,在高速公路、电力、通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印度和中国也相差太远”孙士海说。</P>
<P>  “不止是基建项目,在中国,发展就是硬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印度,人们在决策程序上花去了太多讨论的时间,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制度远未形成。”</P>“巨龙入场,但留意大象”,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样形容高速发展的中国和印度经济。过去几周里,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神话仍然占据着欧美各大报纸的重要版面。
<P>  在很多欧美学者的眼中,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庞大的文明古国,正在成为继“四小龙”之后亚洲经济的“双引擎”。  </P>
<P>  但中国的学者们没有这么兴奋。昨天,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对记者表示,现在把印度和中国相提并论还为时尚早;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孙士海也认为,在某些行业上中国应当学习印度,但印度要想赶上中国尚不容易。</P>
<P>  “龙象之争”热度急升</P>
<P>  最近几周,中国和印度的2004年经济数据双双公布,立刻引来欧美经济界嘘声一片。中国去年是9.5%的神话式增长,印度则突然冲上8.2%的高峰,名列第二。在印度的历史上,GDP增速只有三次超过8%。</P>
<P>  此前,中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电影《大篷车》的年代,学界对印度的经济发展也不甚热衷。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寻遍北大、清华、人大、外交学院和中国社科院,发现专门研究印度经济的学者实在不多。</P>
<P>  但以摩根士丹利为代表的大量国外投行一直在紧盯印度的发展。当印度传出GDP增速追赶中国的消息时,关于中印经济发展模式优劣的比较在过去几周里热火朝天,美国报纸称这是一场“龙象之争”。</P>
<P>  “也难怪国外机构会把中国和印度放在一起比较,这两个国家实在是太相似了,”孙士海对记者说,“都是亚洲大国,都是拥有大量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都是通过改革获得发展的机会。”</P>
<P>  “中国制造”对阵“印度服务”</P>
<P>  “中国制造”是中国模式的代名词,“印度服务”就是印度模式的代名词,谁优谁劣?</P>
<P>  孙士海说,印度的经济改革比中国晚了十三年,但现在,中国可以从印度的发展中学到不少经验,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印度强大的服务业。</P>
<P>  记者获知,1990年至2003年间,印度服务业对GDP增长所贡献的比重达到62%,而中国的这个数字仅为印度的一半左右。</P>
<P>  服务业正是“印度模式”的亮点。欧美经济学家们把靠服务业起家的印度和靠制造业取胜的中国进行对比,争论优劣。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发展服务业,印度不仅避免了大量的基础建设投入,而且还在全球形成了竞争力。</P>
<P>  但李稻葵却指出,倚重服务业的印度经验被过分高估了。“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怎么可能绕开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在他看来,中国的制造业现在正大有可为,而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上和中国相差太远。</P>
<P>  10年内中印差距还会拉大</P>
<P>  “印度已经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周期,但这并不表示它能迅速超过中国,如果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现在的增长势头,十年内中印差距还会拉大。”针对国外研究机构传出的“印度经济赶超中国”的观点,孙士海给出了一个更加自信的说法。这个说法也得到李稻葵的赞同。</P>
<P>  孙士海对记者说,当时印度取得8.2%的经济增长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农业的旱年与丰年等。今年,印度经济的增长大致在6.9%左右,而不是很多国外学者预测的8%。</P>
<P>  “印度经济要超过中国非常困难,中国拥有超过40%的国民储蓄率,在高速公路、电力、通讯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印度和中国也相差太远”孙士海说。</P>
<P>  “不止是基建项目,在中国,发展就是硬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印度,人们在决策程序上花去了太多讨论的时间,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制度远未形成。”</P>
真不知那些西方的经济学家的数学是如何学的,9.5%:8.2%,居然是印度要赶上中国。
<P>中国不可能长时间维持超过9的增长,能源、交通、金融、财政、环境等的压力都太大了。中国合适的速度是7到8。</P><P>印度如能保持在8以上可以追中国。印度由于增长集中于服务业,对于能源、交通、环境等的压力都比较小。</P><P>2国经济问题都很多,远没到唱赞歌的时候。目前最好的前景是大家都能稳定发展。</P>
<P>我晕</P><P>西方学者怎么老喜欢挑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P>[em06]
<P>我不是学经济专业的,但我也知道,单单对比所谓的经济增长gdp,是不足以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可持续发展力的。还要对比经济成分比率等等其他的因素去界定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