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航空工业对比:规模全面超越 技术代差几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5:13
道路决定命运——中俄航空工业发展对比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航空工业,虽然曾受到过苏联专家撤离、国外技术封锁等不利影响,但是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已经推动中国迈入了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俄罗斯航空工业曾经雄踞一时,但因为前苏联解体和改革失败逐渐走入低谷。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航空工业实现赶超

产业规模:从完全落后到全面超越

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之初,前苏联提供了大量技术援助,但随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受到“大跃进”、苏联专家撤离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一度蒙受巨大损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才逐渐进入到稳定发展状态。与之相比,同时期的苏联是航空超级大国,“冷战”促使前苏联与美国你追我赶、互不相让,20世纪60到80年代,前苏联航空工业占到世界航空市场20%~30%份额。因此,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初期,中国与俄罗斯产业规模存在巨大差距。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航空工业收入保持18%的年均增长率,资产总额几乎翻番,利润总额也大幅提升。而俄罗斯航空工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滑入低谷,进入21世纪后虽有所好转,但仍无法完全恢复昔日的辉煌。从2009年俄罗斯三大航空工业集团俄罗斯直升机股份公司、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和联合飞机制造集团与中国主要航空工业企业中航工业集团总收入对比来看,中航工业的总收入远远高于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公司。虽然中航工业的航空业务占比低于俄罗斯三家公司航空业务平均占比,但仍足以证明中国航空工业产业规模已经完全超越俄罗斯。


技术水平:差距缩小逐渐赶超

1953年,中国把航空工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前苏联的大量技术援助下,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了以修理、仿制为主的艰难起步。当时中国航空装备的研制都是踩着前苏联的脚步逐步推进,航空技术储备十分有限。同时期的前苏联与美国在战斗机、轰炸机、垂直起降飞机、直升机等各类飞机的研制上激烈竞争,多项航空产品都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前苏联的飞机创造出飞行速度、高度、距离、载重和爬升能力等多项世界纪录,拥有很强的航空技术储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提出了“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目标,加大了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的力度。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航空技术谱系,突破了一大批航空工业核心技术。

俄罗斯由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失败,航空工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航空技术发展几乎停滞。但是俄罗斯在气动、结构强度、发动机、机载武器、隐身等航空技术领域仍然具有广泛的研究基础和强大的技术储备,其航空工业研制能力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储备与俄罗斯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技术谱系和技术代差已经基本赶上了俄罗斯的步伐,中国与俄罗斯航空技术实力逐渐缩小,俄罗斯航空技术水平正面临被中国逐渐赶超的现实。

产品发展:从维修仿制到自主研发

在中国航空工业起步阶段,航空产品的研制以仿制为主,中国主要飞机几乎都是仿制前苏联的机型,这与前苏联的技术支援密不可分,中国航空工业航空产品谱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前苏联对中国扶持的基础上。同时期的前苏联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航空工业,积累了丰富的航空产品研制经验。受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影响,俄罗斯大力发展军用航空工业,在很多技术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手段,已经建立起十分完整的航空产品谱系。


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实行改革,飞机研制开始从完全仿制逐步向技术改型过渡。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航空工业总公司的成立,中国加大了飞机自主研制的力度,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俄罗斯因为受前苏联解体的影响,航空产品发展出现较大波动,但俄罗斯坚实的航空工业基础和完善的航空产品谱系仍然使其部分机型、机载武器等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航空产品的研制从完全仿制逐步发展为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如今中国和俄罗斯的战机都已经发展到四代水平,双方都在积极研发新一代战机,中国航空工业产品发展水平与俄罗斯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航空产品谱系完整度中国与俄罗斯相当,但在部分产品性能上中国仍落后于俄罗斯。

环境变化适者生存

差异化道路造就今日差别

产权结构:激进式VS渐进式

前苏联时期,航空工业完全由国家操控,各航空企业产品研制和配套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意志,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前苏联解体之后,这个局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快速转型,俄罗斯开启了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进程,航空工业作为政府控制的一个重要行业也积极加入到私有化行列中。因为私有化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知识产权,再加上法律不健全,俄罗斯航空企业被外国投资者大比例持股。

2000年1月,俄罗斯尚在运行中的315家航空工业企业和研究机构中,有224家在私人手里,其中国家在94家中没有股份。俄罗斯激进式的私有化“休克疗法”使航空工业真正进入了“休克”状态,因为政府丧失了对航空企业的控制权,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几乎停滞。

中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军企体制、军政企体制、政企合一体制,如今已经发展为政企分开体制,中国航空工业从创立初期的政府控制已经完成了向企业形态的转变,成为了独立的法人实体。虽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但具备了自主运营的权利,能够自我调整适应市场变化需求。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从2007年国防科工委下发《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10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中国逐步为军工企业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扫清障碍。中国航空工业一直坚持国家主导的方针,虽然国家的控制力在逐渐弱化,但国有化的发展道路没有改变。

产业结构:自由分散VS行业整合

前苏联拥有数量众多的航空企业,看似比较分散,但管理体制和产权结构使政府对航空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前苏联解体后,航空工业部遭撤销,但喜获“松绑”的俄罗斯航空企业马上就陷入了“断粮”困境,国家投入和国家订货几乎双双“归零”,航空企业面临着业务发展停滞、高素质人才流失的危重局面。在市场牵引下,一些飞机设计局和生产厂为了生存自发地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各种形式的设计生产一体化集团或联合体。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备和私有化初期的无序性,这些重组“新生儿”的法律地位、内外部关系、决策与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分散的结构和市场牵引型产业结构调整严重阻碍了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成立之初是由前苏联按照复制厂的模式对中国进行援建的,厂所分离且比较分散,航空工业完全受政府控制,其产业结构与同时期的前苏联十分相似。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市场化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成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来统领这些航空厂所。这与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大相径庭。中国航空工业自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一直处于“合”的状态,虽然1999年曾划分成航空一二集团,如今又先后组建了中航工业和中国商飞,但总体来看,中国的航空工业集中度很高,并且产业结构调整都属于政府主导型。以“合”为主和行政主导型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


发展模式:先军后民VS军民融合

前苏联实行的是“扬军抑民、军工优先”的国防经济发展模式,航空工业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一般不向民品企业转移技术, 前苏联把国家30%以上(最高年度甚至达到一半)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军品生产和军事研发上, 导致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形成巨大差异。冷战期间,前苏联一直以发展军工为主,直到1998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法》,才使国防工业“军转民”工作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俄罗斯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先军后民的发展模式,虽然军用航空工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影响却往往是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俄罗斯曾多次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思路,但始终都没能有效实施。

中国航空工业是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创建的,创立之初中国的航空工业是以提高作战实力和国防能力为主要目标,航空工业一直保持浓重的军工特性。随着国防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周边秩序的相对稳定,经济建设逐渐成为国家的发展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空工业提出了“四个转变”、“三个突破”的任务,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推动由单一军品结构转向军民结合的生产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军民结合取得了显著进展,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过三十多年的拼搏奋斗,中国航空工业带动下的非航空民品已经实现了从遍地开花到集中优势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摩托车、空调制冷、电子板块、新能源设备、机电领域、材料领域、交通领域、环保设备等几大板块,其中百亿级的产业板块有四个。

殊途同归

21世纪中俄携手实现腾飞

一个世纪的航空发展史已经证明,航空大国是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赢得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是赢得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竞争的最重要前提和最有力支点。

在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航空工业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成绩明显优于俄罗斯,虽然在技术水平、产品发展等方面中国并没有完全超越俄罗斯,但十多年来的发展成绩足以证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更加成功,也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如今俄罗斯政府已经制定了重振航空工业的计划,加大了对航空工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进行大规模重组整合,并且将军民融合作为航空工业的发展重点,这一切似乎说明俄罗斯航空工业正在努力迈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俄两国都是航空工业大国,在全球航空工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俄两国互为近邻,两国特殊的感情推动了多个领域的深入合作,航空领域也积累了大量的合作经验,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凸显了中俄两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面对欧美航空工业强国的技术封锁,中俄两国要根据自身情况动态调整航空工业发展道路,双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探讨多种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周恒 宋宁)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3_03/25/23491813_3.shtml道路决定命运——中俄航空工业发展对比研究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航空工业,虽然曾受到过苏联专家撤离、国外技术封锁等不利影响,但是循序渐进的发展道路已经推动中国迈入了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俄罗斯航空工业曾经雄踞一时,但因为前苏联解体和改革失败逐渐走入低谷。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航空工业实现赶超

产业规模:从完全落后到全面超越

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之初,前苏联提供了大量技术援助,但随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受到“大跃进”、苏联专家撤离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一度蒙受巨大损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才逐渐进入到稳定发展状态。与之相比,同时期的苏联是航空超级大国,“冷战”促使前苏联与美国你追我赶、互不相让,20世纪60到80年代,前苏联航空工业占到世界航空市场20%~30%份额。因此,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初期,中国与俄罗斯产业规模存在巨大差距。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航空工业收入保持18%的年均增长率,资产总额几乎翻番,利润总额也大幅提升。而俄罗斯航空工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滑入低谷,进入21世纪后虽有所好转,但仍无法完全恢复昔日的辉煌。从2009年俄罗斯三大航空工业集团俄罗斯直升机股份公司、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和联合飞机制造集团与中国主要航空工业企业中航工业集团总收入对比来看,中航工业的总收入远远高于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公司。虽然中航工业的航空业务占比低于俄罗斯三家公司航空业务平均占比,但仍足以证明中国航空工业产业规模已经完全超越俄罗斯。


技术水平:差距缩小逐渐赶超

1953年,中国把航空工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前苏联的大量技术援助下,中国航空工业开始了以修理、仿制为主的艰难起步。当时中国航空装备的研制都是踩着前苏联的脚步逐步推进,航空技术储备十分有限。同时期的前苏联与美国在战斗机、轰炸机、垂直起降飞机、直升机等各类飞机的研制上激烈竞争,多项航空产品都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前苏联的飞机创造出飞行速度、高度、距离、载重和爬升能力等多项世界纪录,拥有很强的航空技术储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提出了“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目标,加大了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的力度。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航空技术谱系,突破了一大批航空工业核心技术。

俄罗斯由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失败,航空工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航空技术发展几乎停滞。但是俄罗斯在气动、结构强度、发动机、机载武器、隐身等航空技术领域仍然具有广泛的研究基础和强大的技术储备,其航空工业研制能力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储备与俄罗斯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技术谱系和技术代差已经基本赶上了俄罗斯的步伐,中国与俄罗斯航空技术实力逐渐缩小,俄罗斯航空技术水平正面临被中国逐渐赶超的现实。

产品发展:从维修仿制到自主研发

在中国航空工业起步阶段,航空产品的研制以仿制为主,中国主要飞机几乎都是仿制前苏联的机型,这与前苏联的技术支援密不可分,中国航空工业航空产品谱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前苏联对中国扶持的基础上。同时期的前苏联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航空工业,积累了丰富的航空产品研制经验。受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影响,俄罗斯大力发展军用航空工业,在很多技术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手段,已经建立起十分完整的航空产品谱系。


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实行改革,飞机研制开始从完全仿制逐步向技术改型过渡。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航空工业总公司的成立,中国加大了飞机自主研制的力度,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俄罗斯因为受前苏联解体的影响,航空产品发展出现较大波动,但俄罗斯坚实的航空工业基础和完善的航空产品谱系仍然使其部分机型、机载武器等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航空产品的研制从完全仿制逐步发展为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如今中国和俄罗斯的战机都已经发展到四代水平,双方都在积极研发新一代战机,中国航空工业产品发展水平与俄罗斯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航空产品谱系完整度中国与俄罗斯相当,但在部分产品性能上中国仍落后于俄罗斯。

环境变化适者生存

差异化道路造就今日差别

产权结构:激进式VS渐进式

前苏联时期,航空工业完全由国家操控,各航空企业产品研制和配套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意志,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的。前苏联解体之后,这个局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为了实现社会制度的快速转型,俄罗斯开启了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进程,航空工业作为政府控制的一个重要行业也积极加入到私有化行列中。因为私有化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知识产权,再加上法律不健全,俄罗斯航空企业被外国投资者大比例持股。

2000年1月,俄罗斯尚在运行中的315家航空工业企业和研究机构中,有224家在私人手里,其中国家在94家中没有股份。俄罗斯激进式的私有化“休克疗法”使航空工业真正进入了“休克”状态,因为政府丧失了对航空企业的控制权,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几乎停滞。

中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军企体制、军政企体制、政企合一体制,如今已经发展为政企分开体制,中国航空工业从创立初期的政府控制已经完成了向企业形态的转变,成为了独立的法人实体。虽然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但具备了自主运营的权利,能够自我调整适应市场变化需求。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从2007年国防科工委下发《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10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中国逐步为军工企业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扫清障碍。中国航空工业一直坚持国家主导的方针,虽然国家的控制力在逐渐弱化,但国有化的发展道路没有改变。

产业结构:自由分散VS行业整合

前苏联拥有数量众多的航空企业,看似比较分散,但管理体制和产权结构使政府对航空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前苏联解体后,航空工业部遭撤销,但喜获“松绑”的俄罗斯航空企业马上就陷入了“断粮”困境,国家投入和国家订货几乎双双“归零”,航空企业面临着业务发展停滞、高素质人才流失的危重局面。在市场牵引下,一些飞机设计局和生产厂为了生存自发地走到了一起,形成了各种形式的设计生产一体化集团或联合体。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完备和私有化初期的无序性,这些重组“新生儿”的法律地位、内外部关系、决策与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分散的结构和市场牵引型产业结构调整严重阻碍了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成立之初是由前苏联按照复制厂的模式对中国进行援建的,厂所分离且比较分散,航空工业完全受政府控制,其产业结构与同时期的前苏联十分相似。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向市场化转变,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成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来统领这些航空厂所。这与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大相径庭。中国航空工业自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一直处于“合”的状态,虽然1999年曾划分成航空一二集团,如今又先后组建了中航工业和中国商飞,但总体来看,中国的航空工业集中度很高,并且产业结构调整都属于政府主导型。以“合”为主和行政主导型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中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


发展模式:先军后民VS军民融合

前苏联实行的是“扬军抑民、军工优先”的国防经济发展模式,航空工业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 一般不向民品企业转移技术, 前苏联把国家30%以上(最高年度甚至达到一半)的财政收入投入到军品生产和军事研发上, 导致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形成巨大差异。冷战期间,前苏联一直以发展军工为主,直到1998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法》,才使国防工业“军转民”工作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俄罗斯航空工业是典型的先军后民的发展模式,虽然军用航空工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影响却往往是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俄罗斯曾多次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思路,但始终都没能有效实施。

中国航空工业是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创建的,创立之初中国的航空工业是以提高作战实力和国防能力为主要目标,航空工业一直保持浓重的军工特性。随着国防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周边秩序的相对稳定,经济建设逐渐成为国家的发展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空工业提出了“四个转变”、“三个突破”的任务,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推动由单一军品结构转向军民结合的生产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工科研生产领域的军民结合取得了显著进展,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过三十多年的拼搏奋斗,中国航空工业带动下的非航空民品已经实现了从遍地开花到集中优势发展的转变,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摩托车、空调制冷、电子板块、新能源设备、机电领域、材料领域、交通领域、环保设备等几大板块,其中百亿级的产业板块有四个。

殊途同归

21世纪中俄携手实现腾飞

一个世纪的航空发展史已经证明,航空大国是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赢得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是赢得世界政治、军事和经济竞争的最重要前提和最有力支点。

在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航空工业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成绩明显优于俄罗斯,虽然在技术水平、产品发展等方面中国并没有完全超越俄罗斯,但十多年来的发展成绩足以证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更加成功,也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如今俄罗斯政府已经制定了重振航空工业的计划,加大了对航空工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进行大规模重组整合,并且将军民融合作为航空工业的发展重点,这一切似乎说明俄罗斯航空工业正在努力迈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俄两国都是航空工业大国,在全球航空工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俄两国互为近邻,两国特殊的感情推动了多个领域的深入合作,航空领域也积累了大量的合作经验,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凸显了中俄两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面对欧美航空工业强国的技术封锁,中俄两国要根据自身情况动态调整航空工业发展道路,双方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探讨多种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周恒 宋宁)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3_03/25/23491813_3.shtml
然后俄罗斯卖给tg了su35
在引进SU35时说这些有种不对劲的感觉····
期待兔子的航海业达到同样水平,尤其是水下!兔子们,前进!
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还“携手发展”!
你除了会送钱还会什么?毛子从我们这里买过一个飞机轮胎吗?
产业规模超过了?
就看几个大的好了,俄罗斯直升机公司去年生产交付了300+直升机,世界排名仅次于欧洲直升机公司。
UAC固定翼交付130+架,UEC航空发动机生产900+台。

收入远远超过毛子,产量却远少于毛子。中航果然V587
安抚国内军迷吗?
即使以后超越人家了,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也很好啊。现在超大很多人都是老子天下第一了,买点武器都要抱怨。
无心骑士的坐骑 发表于 2013-3-25 15:31
产业规模超过了?
就看几个大的好了,俄罗斯直升机公司去年生产交付了300+直升机,世界排名仅次于欧洲直升 ...
产业规模,中航工业生产了大量面包车、小轿车、工程车,赚得都溢出来了,俄罗斯那个可怜的飞机订单算个球。
但是和美国比还是差距巨大,而且如果这个十二五不下大力气,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我觉得买SU-35和潜艇有投名状的感觉,或者说是古代的“质子”,是双方战略合作的标志。
军购出现的时机是新旧交替之时一种较好的选择。
觉得CDER不必过分解读。
这篇文章黑出翔了
产业规模,中航工业生产了大量面包车、小轿车、工程车,赚得都溢出来了,俄罗斯那个可怜的飞机订单算个球 ...
是的,再搞些房地产啥的,产业规模远超波音空客。不对,按利润来算应该远超波音+空客+骡马+洛格+BAE+,基本军工世界前20强就是浮云。
这篇文章如果在J20/31首飞时出来还比较合适,在眼下就是找骂的
这才是真正的高级黑
ldl123 发表于 2013-3-25 15:27
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还“携手发展”!
你除了会送钱还会什么?毛子从我们这里买过一个飞机轮胎吗?
因为人家是有骨气的,做这行的都已买别国的东西为耻,相反,TG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感觉。
shanban2011 发表于 2013-3-25 16:12
因为人家是有骨气的,做这行的都已买别国的东西为耻,相反,TG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感觉。
知耻而后勇,不是贴金。。。
  看这个文章总觉得哪里不对。。。
cirio991 发表于 2013-3-25 16:16
知耻而后勇,不是贴金。。。
知耻而后勇,这正是TG大部分行业缺少的,以前还能为自己的落后辩护,现在国家经济实力很强了,时间也有几十年了,还在说自己的底子薄,好意思么?
su-35的引进签的是框架协议,引进不引进还属于未知,路边社消息由于价钱没谈妥。。。不过是天然气的价钱。。。
噬无者 发表于 2013-3-25 15:22
在引进SU35时说这些有种不对劲的感觉····
个人理解应该是2种原因,第一种是技术层面,35的火飞推力矢量控制软件,抛开发动机本身原因,这个东东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好的,第二种是政治层面,这个就不用说了

这个时候出这种文章,是否有种不对路的感觉哈,才刚刚协议购买SU-35.,写文章的是打算打谁的脸,我上门查水表,开门哈。
看完楼上诸位发言,我感觉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大家都有点不淡定,这种娱乐贴调节气氛也不错
中航现在跟俄罗斯同行是有相当差距的,这个没什么好遮掩的,底子摆在那里呢,要是前超级大国这么容易就被超了才是真正奇怪。所谓规模相当恐怕真是把中航地产什么的都算进去了。
狐狸大仙 发表于 2013-3-25 15:46
产业规模,中航工业生产了大量面包车、小轿车、工程车,赚得都溢出来了,俄罗斯那个可怜的飞机订单算个球 ...
房地产也功不可没哦
缩小差距逐步超越有什么问题吗?
这个能比吗。。。。咱们航空工业水平还是算了
ldl123 发表于 2013-3-25 15:27
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还“携手发展”!
你除了会送钱还会什么?毛子从我们这里买过一个飞机轮胎吗?
拖拉机、汽车买了不少,一汽、一拖分别在毛熊家设立工厂


  写的好模糊 ,有些话说不清呀



完全吃透了米格21的水平。。。。。。一直以来的印象就是这样
哎  失望
俺沏底BKC了
各有优劣,各取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