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济南战役博物馆拍坦克【原创多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8:09:18


早就听史版@民宅 说过济南战役纪念馆里的好东西,只是实在没时间去。还好,10号那天正好路过英雄山,于是横下一条心翘班进去,看到了一直渴望近距离接触的坦克、火炮,以及很多以前见得比较少的民国轻武器。下面摘一些照片,主要是坦克,并附上我个人的一些评论。还希望板块里的诸位大神炮霸枪祖宗前来围观、诸位弟兄不吝赐教!

上图:


在一楼大厅正中央,一辆T-34/85中型坦克赫然停放在一片大理石地面上。与苏联电影中的一般形象无异,车身呈较深的墨绿色(当然并不排除是车辆在移入馆藏时重新进行了涂装),上上下下几乎见不到铁锈,轮毂、炮管等部件还呈现出保养良好的金属光泽。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也许是因为吊装安放的方法问题,战车左侧履带上面的挡板(忘记学名叫啥了,难道叫登车板?)很显然是给撬坏了。另外炮塔左右侧各被莫名其妙的钻出一个圆洞(个人猜测是为了穿根铁棍以便吊起),并且炮塔上还有一些棱棱角角的铁件,我不太熟悉坦克上的小固件,不过考虑到坦克兵们要以较快的速度登车进舱,这些铁件的存在可是有阻碍行动乃至划伤身体的危险,因此我认为是后来加上的。



坦克的正面。与战车面对面,目光大约可以平视到火炮防盾的中间部位。根据炮尾和防盾的形状推断,这门修长的85mm炮应该是ZiS-S-53。我的身高接近1.90米,举起手来勉强能够到火炮中后部,基本达到炮塔上部。因此推算车高约为2.50米(回来查资料得知实为2.60米)。从正面看,T-34/85坦克的投影较同期的虎、M4A2、丘吉尔等实在是小到了极致,尤其是炮塔,不但投影小,而且防盾的两侧就是很陡的斜面,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炮塔受弹跳弹的可能性。车体正面的首上装甲则是“著名”的60°斜面,因此尽管只是75mm厚的含锰均质轧钢板,但其防护能力显然因此增强了许多。



车体左前方的细部。在这里使我感兴趣的部分实际上是炮塔与车身的连接。由于要避开发动机舱凸起的顶盖,T-34炮塔的下部不能像它的后来人T-54那样是一个扣在底盘上的半球,而是从炮塔座圈到下部间留出了空隙。其实这个空隙也算不了太大的事,但是到了车体前面就成了问题:由于车身装甲都是向内倾斜45°~60°,而火炮防盾也是一个近似自然过渡的圆弧形,这样两者相交,就在炮塔座圈处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窝弹区,一旦此处受到攻击,既没有供跳弹的余地亦无坚强的装甲保护,那么一旦遇到虎、斐迪南德等敌车的火炮打击,其后果将是非常悲惨的,更不要说战后出现的那些威力更大的反坦克兵器,炮塔被掀掉恐怕也只是小事了。



行走装置前部。之所以特别注意这个地方是因为我想观察一下传说中“T-34不堪重负的第一对负重轮”。记得以前看到几张照片,是T-34/85为了应对虎式等德军重型坦克的攻击而加装了前装甲板,然后有人说这样做其实是大大牺牲了T-34的可靠性和机动性,因为本身炮塔就是前置、炮尾防盾部分甚至已经凸在了底盘平面之前,而炮管就更不用说了,还要算上驾驶舱那一部分楔形结构。因此T-34车体的重心实际上是靠前的,这样就会把相当大一部分重量分配在第一对负重轮上由其承载,日久天长,其受到的机械磨损就比后面四对要严重得多,这样就对其可靠性是一个考验。
由于没有亲身驾驶和维修坦克的经验,不好判断这些话的可靠程度。虽然从道理上来推断是成立的,但是车体重心的位置对第一负重轮的损害真的有这么大吗?我也是将信将疑——毕竟,底盘后面就是发动机舱,那里的净重可比驾驶舱一块大得多了,如果说第一负重轮“不堪重负”的话,那么第五对负重轮岂不该垮得更快吗?



炮塔左侧。当我看到这个地方是,浮上心头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真TM的粗糙!T-34坦克的炮塔是铸造的,在照片中还可以看到组成炮塔的几块铸件建的焊接痕迹(后面的炮塔右侧照片显示更清晰一些)。炮塔下部切削形成的刀痕累累,显得颇有沧桑感。以前看过德国明斯特坦克学校收藏的旧德军战车照片,在炮塔、车体等部位的细部特写上给人的第一感觉,只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平滑,就连装甲板之间的焊缝都是均匀充实的。反过来看眼前的T-34,我忽然有了一种面对着雕塑毛坯的感觉。



这里是车体左前方。从此可以看到驾驶舱舱盖(也是铸造的)、前装甲和左侧装甲板。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前装甲的倾斜度要比侧装甲大一些(60°对45°)。还有炮塔下方那个巨大的窝弹区,不过看到这里,我转念一想:相对于其对手——长身管炮Ⅳ号、虎式、豹式及斐迪南德等车辆来说,T-34的车身并不很高,而这一窝弹区所面对的敌火方向只有半人多高,一般的战车火炮在中近距离上是很少能打在这个位置,对此区域威胁最大的应该只有携带反坦克火器(RPG-43防御手榴弹、“浮士德”或“巴祖卡”火箭筒)的步兵。当然,随着火炮弹丸在远距离上弹道高度的下降(不过……就算在2000米距离上,88炮这样的高初速火炮弹道能下降多少呢?),T-34/85在面对虎式坦克时如果不及时采取战术机动迅速逼近交火的话,就很有可能会被击中此窝弹区。别尔哥罗德、普罗霍罗夫卡等地的实战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车体前方左部。可见驾驶舱舱盖以及一个拖带钩。舱盖作为前部装甲的一部分,比前装甲板是要厚约15mm的,但由于是铸造制成,其强度可能不及装甲板。



车体前方右部。这里的主要结构是航向机枪座,可以看出其亦为铸造,然后焊接到前装甲板上。此处还能清晰的观察到前装甲板与右侧装甲板焊接不良的缝隙。虽然苏联是焊接技术强国,但出于工时和生产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对于T-34坦克制造过程中的焊接、铸造等工序是能简化就简化、能“糊弄”就“糊弄”。因此,这条现在看来至少不能判为优良的焊缝却是那时苏联坦克工业在缺乏原料、工人的情况下争分夺秒、想尽办法提高产能的真实反映。而从焊接不良的部分可见,前装甲板的45mm厚度似乎有些薄弱,但得益于大倾角安装的创新设计,这个厚度所发挥的理论防护能力则已达到了45/cos60°=90mm,并不逊色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绝大多数坦克,而后来的德国豹式和苏联IS-3重型坦克都借鉴了这一成功的防护设计,直到今天,几乎所有能够自行生产主战坦克的国家也还是在使用着斜面装甲的发展形式——楔形装甲,来达到既减重又不减防的目的。


炮塔右侧。大家都知道T-34/85的炮塔是水平面呈六边形的形状,也就是说在竖直方向上炮塔具有六个棱面。与同期的德国重型坦克相比,这六个棱面无疑在所有角度都不同程度的减小了炮塔的被弹面,并加大了跳弹可能性。对于炮塔自身而言,为了保证内部尽可能大的人员活动空间(这就要求炮塔内空间边缘要尽可能平滑),自然前后各棱面处的装甲厚度就不尽相同。那么这就要求炮塔在铸造的过程中既无条件也无必要进行一体铸造,而是分成几个部分分别铸成后再拼合焊接。从这张照片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来(结合炮塔左侧照片),自前向后有四条垂直焊缝,也就是说炮塔应为四个部分结合而成,大致部位分别是:炮塔前部/炮盾、炮塔中前部一对棱面、炮塔中部棱部、炮塔后部一对棱面及后面。此外,在此图左下角,右侧车体装甲板上有若干弧形的架子,大家应该还记得T-34那一对附加筒形油箱吧?就是安放在这些架子上了。



前装甲板右方的航向机枪特写。枪口处有护盾,护盾中央为瞄准口。机枪前下方是另一个拖带钩。



这里是行走装置的后方。请注意第五负重轮与主动轮的主要区别——负重轮有一圈橡胶制的镶圈。橡胶镶圈的作用是可以缓冲车体自重和转向、短停时产生的冲力、减轻负重轮磨损情况。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由于苏联自身不产天然橡胶,而外运通道被封锁、自身的合成橡胶产能又因战争破坏几乎下降到零,所以不得已在1941 -1943年间几乎没有在生产的任何一型T-34坦克的负重轮上安装橡胶镶圈(这其中尤以T-34/76为甚),直接以钢制轮毂咬合接触履带或仅仅装一层木质的镶圈聊胜于无。后来来自部队的报告发现了这样做的危害:高速冲击中颠簸的路面会使坦克的悬挂、传动系和发动机都产生强烈的共振,直接造成零件脱落、发动机损坏等故障。故随着战场形势的改善以及英美租借法案物资的抵达,橡胶的供应逐渐恢复正常,苏联的坦克工业也逐渐恢复了T-34负重轮上的镶圈,一开始只安装在第一、五对负重轮上优先解决问题最大的部分,以后(1943年底至1944年初)生产的每一款T-34/76坦克上就给五对负重轮全部安装了橡胶镶圈,而85型则是生出来就安上了,这也是在1944年的十次打击中苏军装甲部队得以高速驰骋连续作战而故障率极低的原因之一。



车后部后装甲、发动机舱部分。可见一对弯曲向下的排气管,以及后装甲板正中的圆形舱盖。在主动轮轴承外壳上方,还有一根长长的连轴,看其与后装甲板的连接方式,是能够将后装甲板打开做检修更换发动机之用。



俯视图。可见经典的双指挥塔。其中左侧的那个大指挥塔的舱盖是可以转动的,这样使得车长在探出头来观察车外情况时可以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大指挥塔的前部的黑洞处是安装潜望镜的位置。右指挥塔前后的两个圆疙瘩以前从未见过,通过查询资料得知其下应为通风风扇,二战当中的苏军坦克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因此我判断此车应为战后生产的型号。大指挥塔的前方还有无线电天线座,而T-34坦克普遍安装无线电台则是在1943年以后的事了,至此T-34的战斗潜力才能真正的全部发挥出来,避免了没有车际通讯条件下的协同作战能力缺乏。



好了,先发这些吧,为了上面这些字儿我敲了三个晚上,累死了……



早就听史版@民宅 说过济南战役纪念馆里的好东西,只是实在没时间去。还好,10号那天正好路过英雄山,于是横下一条心翘班进去,看到了一直渴望近距离接触的坦克、火炮,以及很多以前见得比较少的民国轻武器。下面摘一些照片,主要是坦克,并附上我个人的一些评论。还希望板块里的诸位大神炮霸枪祖宗前来围观、诸位弟兄不吝赐教!

上图:

侧面-1.jpg (337.07 KB, 下载次数: 2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侧面-1

2013-3-21 21:46 上传



在一楼大厅正中央,一辆T-34/85中型坦克赫然停放在一片大理石地面上。与苏联电影中的一般形象无异,车身呈较深的墨绿色(当然并不排除是车辆在移入馆藏时重新进行了涂装),上上下下几乎见不到铁锈,轮毂、炮管等部件还呈现出保养良好的金属光泽。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也许是因为吊装安放的方法问题,战车左侧履带上面的挡板(忘记学名叫啥了,难道叫登车板?)很显然是给撬坏了。另外炮塔左右侧各被莫名其妙的钻出一个圆洞(个人猜测是为了穿根铁棍以便吊起),并且炮塔上还有一些棱棱角角的铁件,我不太熟悉坦克上的小固件,不过考虑到坦克兵们要以较快的速度登车进舱,这些铁件的存在可是有阻碍行动乃至划伤身体的危险,因此我认为是后来加上的。

正面-2.jpg (365.19 KB, 下载次数: 2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正面-2

2013-3-21 21:48 上传



坦克的正面。与战车面对面,目光大约可以平视到火炮防盾的中间部位。根据炮尾和防盾的形状推断,这门修长的85mm炮应该是ZiS-S-53。我的身高接近1.90米,举起手来勉强能够到火炮中后部,基本达到炮塔上部。因此推算车高约为2.50米(回来查资料得知实为2.60米)。从正面看,T-34/85坦克的投影较同期的虎、M4A2、丘吉尔等实在是小到了极致,尤其是炮塔,不但投影小,而且防盾的两侧就是很陡的斜面,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炮塔受弹跳弹的可能性。车体正面的首上装甲则是“著名”的60°斜面,因此尽管只是75mm厚的含锰均质轧钢板,但其防护能力显然因此增强了许多。

左前-3.jpg (511.37 KB, 下载次数: 3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左前-3

2013-3-21 21:48 上传



车体左前方的细部。在这里使我感兴趣的部分实际上是炮塔与车身的连接。由于要避开发动机舱凸起的顶盖,T-34炮塔的下部不能像它的后来人T-54那样是一个扣在底盘上的半球,而是从炮塔座圈到下部间留出了空隙。其实这个空隙也算不了太大的事,但是到了车体前面就成了问题:由于车身装甲都是向内倾斜45°~60°,而火炮防盾也是一个近似自然过渡的圆弧形,这样两者相交,就在炮塔座圈处形成了一个较大的窝弹区,一旦此处受到攻击,既没有供跳弹的余地亦无坚强的装甲保护,那么一旦遇到虎、斐迪南德等敌车的火炮打击,其后果将是非常悲惨的,更不要说战后出现的那些威力更大的反坦克兵器,炮塔被掀掉恐怕也只是小事了。

第一负重轮-4.jpg (494.43 KB, 下载次数: 3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第一负重轮-4

2013-3-21 21:46 上传



行走装置前部。之所以特别注意这个地方是因为我想观察一下传说中“T-34不堪重负的第一对负重轮”。记得以前看到几张照片,是T-34/85为了应对虎式等德军重型坦克的攻击而加装了前装甲板,然后有人说这样做其实是大大牺牲了T-34的可靠性和机动性,因为本身炮塔就是前置、炮尾防盾部分甚至已经凸在了底盘平面之前,而炮管就更不用说了,还要算上驾驶舱那一部分楔形结构。因此T-34车体的重心实际上是靠前的,这样就会把相当大一部分重量分配在第一对负重轮上由其承载,日久天长,其受到的机械磨损就比后面四对要严重得多,这样就对其可靠性是一个考验。
由于没有亲身驾驶和维修坦克的经验,不好判断这些话的可靠程度。虽然从道理上来推断是成立的,但是车体重心的位置对第一负重轮的损害真的有这么大吗?我也是将信将疑——毕竟,底盘后面就是发动机舱,那里的净重可比驾驶舱一块大得多了,如果说第一负重轮“不堪重负”的话,那么第五对负重轮岂不该垮得更快吗?

炮塔左-5.jpg (477.46 KB, 下载次数: 2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炮塔左-5

2013-3-21 21:47 上传



炮塔左侧。当我看到这个地方是,浮上心头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真TM的粗糙!T-34坦克的炮塔是铸造的,在照片中还可以看到组成炮塔的几块铸件建的焊接痕迹(后面的炮塔右侧照片显示更清晰一些)。炮塔下部切削形成的刀痕累累,显得颇有沧桑感。以前看过德国明斯特坦克学校收藏的旧德军战车照片,在炮塔、车体等部位的细部特写上给人的第一感觉,只能用一个词来描述:平滑,就连装甲板之间的焊缝都是均匀充实的。反过来看眼前的T-34,我忽然有了一种面对着雕塑毛坯的感觉。

左前装甲-6.jpg (501.79 KB, 下载次数: 2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左前装甲-6

2013-3-21 21:48 上传



这里是车体左前方。从此可以看到驾驶舱舱盖(也是铸造的)、前装甲和左侧装甲板。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前装甲的倾斜度要比侧装甲大一些(60°对45°)。还有炮塔下方那个巨大的窝弹区,不过看到这里,我转念一想:相对于其对手——长身管炮Ⅳ号、虎式、豹式及斐迪南德等车辆来说,T-34的车身并不很高,而这一窝弹区所面对的敌火方向只有半人多高,一般的战车火炮在中近距离上是很少能打在这个位置,对此区域威胁最大的应该只有携带反坦克火器(RPG-43防御手榴弹、“浮士德”或“巴祖卡”火箭筒)的步兵。当然,随着火炮弹丸在远距离上弹道高度的下降(不过……就算在2000米距离上,88炮这样的高初速火炮弹道能下降多少呢?),T-34/85在面对虎式坦克时如果不及时采取战术机动迅速逼近交火的话,就很有可能会被击中此窝弹区。别尔哥罗德、普罗霍罗夫卡等地的实战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驾驶舱盖-7.jpg (511.95 KB, 下载次数: 2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驾驶舱盖-7

2013-3-21 21:47 上传



车体前方左部。可见驾驶舱舱盖以及一个拖带钩。舱盖作为前部装甲的一部分,比前装甲板是要厚约15mm的,但由于是铸造制成,其强度可能不及装甲板。

右前板及机枪-8.jpg (539.76 KB, 下载次数: 2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右前板及机枪-8

2013-3-21 21:48 上传



车体前方右部。这里的主要结构是航向机枪座,可以看出其亦为铸造,然后焊接到前装甲板上。此处还能清晰的观察到前装甲板与右侧装甲板焊接不良的缝隙。虽然苏联是焊接技术强国,但出于工时和生产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对于T-34坦克制造过程中的焊接、铸造等工序是能简化就简化、能“糊弄”就“糊弄”。因此,这条现在看来至少不能判为优良的焊缝却是那时苏联坦克工业在缺乏原料、工人的情况下争分夺秒、想尽办法提高产能的真实反映。而从焊接不良的部分可见,前装甲板的45mm厚度似乎有些薄弱,但得益于大倾角安装的创新设计,这个厚度所发挥的理论防护能力则已达到了45/cos60°=90mm,并不逊色于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绝大多数坦克,而后来的德国豹式和苏联IS-3重型坦克都借鉴了这一成功的防护设计,直到今天,几乎所有能够自行生产主战坦克的国家也还是在使用着斜面装甲的发展形式——楔形装甲,来达到既减重又不减防的目的。

炮塔右焊缝-9.jpg (450.38 KB, 下载次数: 3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炮塔右焊缝-9

2013-3-21 21:47 上传


炮塔右侧。大家都知道T-34/85的炮塔是水平面呈六边形的形状,也就是说在竖直方向上炮塔具有六个棱面。与同期的德国重型坦克相比,这六个棱面无疑在所有角度都不同程度的减小了炮塔的被弹面,并加大了跳弹可能性。对于炮塔自身而言,为了保证内部尽可能大的人员活动空间(这就要求炮塔内空间边缘要尽可能平滑),自然前后各棱面处的装甲厚度就不尽相同。那么这就要求炮塔在铸造的过程中既无条件也无必要进行一体铸造,而是分成几个部分分别铸成后再拼合焊接。从这张照片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来(结合炮塔左侧照片),自前向后有四条垂直焊缝,也就是说炮塔应为四个部分结合而成,大致部位分别是:炮塔前部/炮盾、炮塔中前部一对棱面、炮塔中部棱部、炮塔后部一对棱面及后面。此外,在此图左下角,右侧车体装甲板上有若干弧形的架子,大家应该还记得T-34那一对附加筒形油箱吧?就是安放在这些架子上了。

航向机枪-10.jpg (428.29 KB, 下载次数: 2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航向机枪-10

2013-3-21 21:46 上传



前装甲板右方的航向机枪特写。枪口处有护盾,护盾中央为瞄准口。机枪前下方是另一个拖带钩。

主动轮和第五负重轮-11.jpg (505.84 KB, 下载次数: 2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主动轮和第五负重轮-11

2013-3-21 21:54 上传



这里是行走装置的后方。请注意第五负重轮与主动轮的主要区别——负重轮有一圈橡胶制的镶圈。橡胶镶圈的作用是可以缓冲车体自重和转向、短停时产生的冲力、减轻负重轮磨损情况。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由于苏联自身不产天然橡胶,而外运通道被封锁、自身的合成橡胶产能又因战争破坏几乎下降到零,所以不得已在1941 -1943年间几乎没有在生产的任何一型T-34坦克的负重轮上安装橡胶镶圈(这其中尤以T-34/76为甚),直接以钢制轮毂咬合接触履带或仅仅装一层木质的镶圈聊胜于无。后来来自部队的报告发现了这样做的危害:高速冲击中颠簸的路面会使坦克的悬挂、传动系和发动机都产生强烈的共振,直接造成零件脱落、发动机损坏等故障。故随着战场形势的改善以及英美租借法案物资的抵达,橡胶的供应逐渐恢复正常,苏联的坦克工业也逐渐恢复了T-34负重轮上的镶圈,一开始只安装在第一、五对负重轮上优先解决问题最大的部分,以后(1943年底至1944年初)生产的每一款T-34/76坦克上就给五对负重轮全部安装了橡胶镶圈,而85型则是生出来就安上了,这也是在1944年的十次打击中苏军装甲部队得以高速驰骋连续作战而故障率极低的原因之一。

后部-12.jpg (529.59 KB, 下载次数: 3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后部-12

2013-3-21 21:47 上传



车后部后装甲、发动机舱部分。可见一对弯曲向下的排气管,以及后装甲板正中的圆形舱盖。在主动轮轴承外壳上方,还有一根长长的连轴,看其与后装甲板的连接方式,是能够将后装甲板打开做检修更换发动机之用。

俯视-13.jpg (498.29 KB, 下载次数: 2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俯视-13

2013-3-21 21:46 上传



俯视图。可见经典的双指挥塔。其中左侧的那个大指挥塔的舱盖是可以转动的,这样使得车长在探出头来观察车外情况时可以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大指挥塔的前部的黑洞处是安装潜望镜的位置。右指挥塔前后的两个圆疙瘩以前从未见过,通过查询资料得知其下应为通风风扇,二战当中的苏军坦克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因此我判断此车应为战后生产的型号。大指挥塔的前方还有无线电天线座,而T-34坦克普遍安装无线电台则是在1943年以后的事了,至此T-34的战斗潜力才能真正的全部发挥出来,避免了没有车际通讯条件下的协同作战能力缺乏。



好了,先发这些吧,为了上面这些字儿我敲了三个晚上,累死了……

谢谢楼主。炮塔侧面的圆洞是设计存在的,作用不详。第一对负重轮超载只在su100的情况里听说,85也有这个问题?
另外,这车少了好多零件,观瞄装置,发动机散热舱盖都没了
T34车体前装甲是45mm······
yudeshen 发表于 2013-3-23 08:48
T34车体前装甲是45mm······
是的,是我疏忽写错了,谢谢
锦衣指挥 发表于 2013-3-23 08:22
另外,这车少了好多零件,观瞄装置,发动机散热舱盖都没了
这台车原先是在济南军区服役的,退役后拉到这里,车内已经拆空了
呼叫@红外6904 @民宅 等兄来看!
炮塔侧面的圆洞是手枪射击孔
在中国想看坦克,可以去北京坦克博物馆。

那有su-76 t-34 is-2 su-152 su-100 还有各种中国坦克。{:soso__11663484641257763638_3:}
有空过去看看,学习学习
罗大佐 发表于 2013-3-23 09:24
炮塔侧面的圆洞是手枪射击孔
手手手……手枪射击孔??
排气管的防护罩也被拆除了,像被扒了内裤似的!
以前济南少年宫里有一台T-34来着 还有一门榴弹炮 后来少年宫重修 不知给拉到什么地方去了
排气管的防护罩也被拆除了,像被扒了内裤似的!
xiaocaibing 发表于 2013-3-23 09:35
以前济南少年宫里有一台T-34来着 还有一门榴弹炮 后来少年宫重修 不知给拉到什么地方去了
少年宫里的那门炮可能也给拉到纪念馆来了,在正门外南侧摆着呢
cavaral 发表于 2013-3-23 09:40
少年宫里的那门炮可能也给拉到纪念馆来了,在正门外南侧摆着呢
当时去看的时候 那台T-34在露天放着 已经破烂到惨不忍睹了
  这车的动力系统可能被拆掉了那排气管可能是后作的怪怪的。
xiaocaibing 发表于 2013-3-23 09:41
当时去看的时候 那台T-34在露天放着 已经破烂到惨不忍睹了
你这一说我倒有点印象了,记得当时就几乎被荒草埋没了
是T-34-85 炮塔D型顶部- 45年末的生产型, 炮塔侧面的洞的确是“手枪射击孔” , 萤火虫也有, 只不过是方形的,并且有盖子。
话说,济南战役纪念馆+T-34-85,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其实我想问为啥T-34/85要放进“济南战役博物馆”?。。。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T-34的大号负重轮。
不会是会在有关济南的战役电影/影视中出现吧?
当年第三帝国就是被这样的T-34给淹没的。。。。果然数量才是王道啊。。。
炮塔侧面是手枪射击孔,本来应该有2个塞子塞住的。排气管上护罩和炮塔潜望镜都给拆掉了。
锦衣指挥 发表于 2013-3-23 12:38
话说,济南战役纪念馆+T-34-85,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难道是有“三亿五千万金卢布”或者“奈何共军有高达”的感脚?其实这里不仅仅是济南战役的纪念馆,同时也是济南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因此有点不属于解放战争时期的装备很正常。馆舍外面的广场上还摆了一溜加农炮榴弹炮反坦克炮呢,都是建国后正规化建设时期的装备。

顺便@panzertony
东风妖洞妖 发表于 2013-3-23 12:59
不会是会在有关济南的战役电影/影视中出现吧?
不是的,济南战役中我军没有坦克作战的记录,更不可能有T-34
哈尔滨原来烈士馆前有一辆的。
2013-3-23 14:22 上传



cavaral 发表于 2013-3-23 14:06
不是的,济南战役中我军没有坦克作战的记录,更不可能有T-34


     9纵25师74团扫清外围据点后,73团奉命攻击永固门。为加强该团的突击能力,25师把74团1营、一个工兵连配给73团,上级还首次调来4辆坦克协同作战。正是这4辆坦克,在永固门的战斗中发挥了“奇效”。

  王延芝指挥的74团1营,在结束霸王桥的战斗后,加入73团参加了永固门的战斗。战斗开始后,我军四辆坦克作扇形阵势摆开,直向永固门外守军工事扑去。37mm平射炮把一发发穿甲弹、高爆弹准确地向永固门外300米的地堡群、城墙城腰上的工事进行毁灭性射击。

  攻城部队的4辆美式轻型坦克出现在永固门外时,敌军顿时目瞪口呆,他们不相信解放军也有坦克。

  随坦克冲锋的战士,先是紧紧跟在坦克后面。后来,见敌人的火力点有的被坦克摧毁,有的被打成了哑巴,部队越过坦克向前冲去,夺取了永固门,打开了通往济南内城的大门。

  在历山路与和平路的交叉口,王延芝说:“这个路口就是原来的永固门。”“我们的4辆坦克一开上去,敌人就傻了眼。”王延芝说。当时,有的敌人钻出地堡,一边打着联络信号,一边扯着嗓子骂:“你他妈的往哪里打?瞎眼啦?解放军在那边……”守军的喊叫声正好给坦克指引了目标,坦克对着地堡猛烈射击,迅速扫清了永固门外的地堡群。

  原9纵25师73团政治处主任王济生说:“我们坦克开了过去,因为是从国民党那里缴获的,坦克上的颜色还没换,还是国民党的标志,所以他们就喊:别打了,别打了,我们是保六旅的,别误会,别误会。”
民宅 发表于 2013-3-23 14:23
cavaral兄我来啦!补充两张斜侧图!

博物馆室内光线不好,趁管理员没注意,我是架上三脚架低速快门拍的。 ...
感谢老兄!不过我拍照时的条件比你可优越多了,不用偷偷摸摸,掏出手机来各种角度各种高度喀嚓喀嚓,人家美女讲解员从我身后经过N次,就是没啥表示末了还是我主动找到人家,严正指出讲解词中攻入总统府的部队是正经的共军而不是吴化文的兵、还有那个把德国枪的帽子戴在美国半自动头上的事儿也一并予以纠正。爽完嘴皮拔腿准备走,美女拦住俺:这位先生先不要走,为了表示我们的谢意,送您一本书(纪念馆自编的《济南战役》宣传材料),顺便请帮我们再改改错…………
che 发表于 2013-3-23 14:34
9纵25师74团扫清外围据点后,73团奉命攻击永固门。为加强该团的突击能力,25师把74团1营、一个工 ...
谢che MM!原来还有这么一仗啊。
cavaral 发表于 2013-3-23 14:04
难道是有“三亿五千万金卢布”或者“奈何共军有高达”的感脚?其实这里不仅仅是济南战役的纪念馆, ...
;P没去过,就是光看这个名字有点穿越感
cavaral 发表于 2013-3-23 14:39
感谢老兄!不过我拍照时的条件比你可优越多了,不用偷偷摸摸,掏出手机来各种角度各种高度喀嚓喀嚓,人家 ...
早知道我也给讲解员聊一聊了,说不定也能弄一套宣传材料。
2013-3-23 15:11 上传

窝蛋区?LZ搞错了吧?34 85炮盾底下就是正脸主装甲,哪来的窝蛋区?黑豹那才是窝蛋区,因为它炮塔中置,炮盾底下不是正面主装甲而是薄薄的一层顶板,才出现了被谢尔曼打半圆炮盾下部反弹往下击穿了顶板的战例,后来的豹式炮盾下部会有一块突起就是这个原因,34 85不存在这个窝蛋位置....另外什么第一队负重轮压力大什么的,没听说过,85炮塔前置,传动系统和动力舱后置,整车设计时就是有平衡考虑的
扣住辛苦!!!
苏俄支援共军的铁证啊 哈哈哈
fugui 发表于 2013-3-23 19:27
苏俄支援共军的铁证啊 哈哈哈
嗯,相信果粉看到又要高潮了
cavaral 发表于 2013-3-23 19:38
嗯,相信果粉看到又要高潮了
绝对高潮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