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三线企业发展的困难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21:59
制约三线企业发展的困难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2013-03-08 作者: 来源:中国航空新闻网


中国航空新闻网讯:

一、公司布局和地理位置存在问题
黎阳公司是三线建设的产物,在布局(靠山、分散、隐蔽)、规划、建设、投入等方面都深深留下60年代三线建设的痕迹。公司地处贵州平坝,各家布局分散,又是独立工矿区,周边环境差,建设陈旧,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机构重复设置,人员重复配置,流程不畅,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低下,盈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新机研制的需求,难以融入当地中心城市的发展经济圈,企业效益也难以满足职工对物质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
由于长期生活在山区,职工眼界思路不够开阔,对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不强,形成了比较闭塞的思维定式,“躲进小楼成一统”、“固守一亩三分地”,习惯于看自己的影子和历史,对黎阳发展状况与行业先进企业的差距认识不够,盲目自满、因循守旧、思维固化、夜郎自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在职工当中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二、国家投入较少,设备能力整体相对薄弱
历史上国家投入较少,设备能力整体相对薄弱。整体的技术改造投入和其他同行企业比只是零头。现在公司进行的新机和其他参研型号的研制工作,主要还是靠利用以前的设备为主。现有生产线的许多设备仍是建厂初期配置或调拨的,故障率很高,精度下降,主要靠加工人员的水平来保证产品质量,而且越来越多的设备濒临报废的边缘,同时各分厂都存在批生产与研发严重冲突的现象,技术设备能力问题更加突出,型号研制及批生产仍存在许多“瓶颈 ”。
三、三线地理劣势,难以吸引稳定人才
公司各家远离城市,发展受限。在中航发动机公司主机厂中,公司的地理环境最差、条件最艰苦、周边环境最落后,生活环境、公共设施、地方经济等均处劣势,难以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与兄弟单位差距日渐加大。虽然企业在人才的吸引、使用、培养、激励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进行了多种探索,但和省外快速发展的兄弟单位相比,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黎阳公司承担的型号研制任务增多,面对从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逐步转向小批量、多品种、多型号新机跨代研制的转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更为突出。现在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人员总量不少,人才总量不多,工程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偏少,现状已不能满足公司产品发展。初步统计, “十五”以来,公司每年的人才流失率仍在26%以上,最多的年份甚至达到40%~50%。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率在20%左右,技术工人的流失率约3%,在流失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为71.43%,重点大学为37.14%。同时,企业内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长期保持在2:1状态,由于封闭,男青年对象很难找。
改革开放前“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政策性引导、以及支援三线人员由组织调配、大学生由学校分配的“好时光”已一去不返,在人才市场化和“双向选择”的今天,贵州的三线企业要想吸引和稳定所需人才,困难实在很大。当省外的兄弟单位招本科生时,我们只能招大中专生;当兄弟单位只招硕士博士时,我们为能招到50%以上重点大学毕业生而欣喜。我们所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不愿到经济落后的贵州平坝地区工作,有的即便招来了,一看黎阳周边环境,不签劳动合同就走了。目前企业急需人才只能靠自身培养,要想吸引和稳定人才,必先根治环境。
四、三线历史遗留,企业社会负担重
1. 人文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⑴ 由于建厂初期的历史原因,水、电、道路的建设、使用等方面都留下很多历史问题,企业无形中每年要发生很大的经费支出。公司每年估计额外支付周边农村用电费用近1650万元(现公司基本完成农电剥离工作)。2007至2008年,修建平坝到黎阳公司近5公里长的公路,黎阳出资756万元。
⑵ 企业社会治安环境不好,农民阻工、断水、断电、堵门、堵路的事件时有发生,公司因农田污染、用电安全等与周边农村的各种纠纷问题,每年向周边农村支出10余万元。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公司正常的科研生产、项目引进、合资合作等工作以及职工生活秩序。
⑶ 平坝地区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制约了公司的发展空间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尤其是叶片分厂地处贵阳市水源的“两湖”上游,环境保护要求很严,工厂在环保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仍不能满足相关要求,制约着企业发展空间和扩大再生产能力。
2. 企业内部负担方面的问题
公司各单位成立已经48年,由于历史原因,尽管采取了很多改制、分流工作,但企业包袱仍很沉重,主要表现在:
⑴ 离退休职工统筹外项目支出巨大,企业内退职工费用支出也是企业无法改变的一项政策性开支。
⑵ 承担着部分已剥离单位的相关费用
完成辅业单位形式上的剥离,由于地处独立工矿区,一方面部分业务规模较小社会力量不愿进入,一方面辅业单位的职工与企业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辅业单位的稳定影响着主业的稳定,主业实际上通过关联定价方式还在承担着相应的费用。加之企业还承担着这些单位的水电费等日常运营费用,公司每年间接承担已剥离单位的相关费用近1700万元。
五、定价因素影响,企业承担军品差价举步为艰
1. 历史原因形成的成本费用在军品价格中得不到补偿。三线军工企业,与中东部企业相比,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燃料能源一级市场,生产产品所需原材料、燃料采购成本较中东部企业高,加之分散经营,企业职能部门小而全,与中东部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小,管理机构多,管理效率低,管理费用高。而军品价格管理实行“同种同质军品同种价格”,在这一原则的规定下,三线企业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相对较高的成本费用不能在制定执行中得到补偿。
2. 老旧型号定价较早,但随着整个原材料、元器件等市场价格的上涨,再加上人员工资水平上升较大,造成产品成本急剧增加,由于多种原因,定调价工作未及时开展,造成企业成本负担较重。
3.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历史原因,黎阳公司老旧型号研制及改进改型多以企业自筹资金进行为主,虽然机关后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较其它型号相比,科研经费缺口较大,一方面给企业造成了负担,另一方面更严重的是造成在型号改进改型中一些工作不能系统深入的开展,给发动机安全可靠使用带来了一定影响。





http://www.cannews.com.cn/2013/0308/248513.html制约三线企业发展的困难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2013-03-08 作者: 来源:中国航空新闻网


中国航空新闻网讯:

一、公司布局和地理位置存在问题
黎阳公司是三线建设的产物,在布局(靠山、分散、隐蔽)、规划、建设、投入等方面都深深留下60年代三线建设的痕迹。公司地处贵州平坝,各家布局分散,又是独立工矿区,周边环境差,建设陈旧,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机构重复设置,人员重复配置,流程不畅,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效益低下,盈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的新机研制的需求,难以融入当地中心城市的发展经济圈,企业效益也难以满足职工对物质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
由于长期生活在山区,职工眼界思路不够开阔,对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不强,形成了比较闭塞的思维定式,“躲进小楼成一统”、“固守一亩三分地”,习惯于看自己的影子和历史,对黎阳发展状况与行业先进企业的差距认识不够,盲目自满、因循守旧、思维固化、夜郎自大、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在职工当中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二、国家投入较少,设备能力整体相对薄弱
历史上国家投入较少,设备能力整体相对薄弱。整体的技术改造投入和其他同行企业比只是零头。现在公司进行的新机和其他参研型号的研制工作,主要还是靠利用以前的设备为主。现有生产线的许多设备仍是建厂初期配置或调拨的,故障率很高,精度下降,主要靠加工人员的水平来保证产品质量,而且越来越多的设备濒临报废的边缘,同时各分厂都存在批生产与研发严重冲突的现象,技术设备能力问题更加突出,型号研制及批生产仍存在许多“瓶颈 ”。
三、三线地理劣势,难以吸引稳定人才
公司各家远离城市,发展受限。在中航发动机公司主机厂中,公司的地理环境最差、条件最艰苦、周边环境最落后,生活环境、公共设施、地方经济等均处劣势,难以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与兄弟单位差距日渐加大。虽然企业在人才的吸引、使用、培养、激励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进行了多种探索,但和省外快速发展的兄弟单位相比,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黎阳公司承担的型号研制任务增多,面对从单一品种的大批量生产,逐步转向小批量、多品种、多型号新机跨代研制的转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问题更为突出。现在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人员总量不少,人才总量不多,工程技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偏少,现状已不能满足公司产品发展。初步统计, “十五”以来,公司每年的人才流失率仍在26%以上,最多的年份甚至达到40%~50%。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率在20%左右,技术工人的流失率约3%,在流失的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生为71.43%,重点大学为37.14%。同时,企业内部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长期保持在2:1状态,由于封闭,男青年对象很难找。
改革开放前“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政策性引导、以及支援三线人员由组织调配、大学生由学校分配的“好时光”已一去不返,在人才市场化和“双向选择”的今天,贵州的三线企业要想吸引和稳定所需人才,困难实在很大。当省外的兄弟单位招本科生时,我们只能招大中专生;当兄弟单位只招硕士博士时,我们为能招到50%以上重点大学毕业生而欣喜。我们所需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不愿到经济落后的贵州平坝地区工作,有的即便招来了,一看黎阳周边环境,不签劳动合同就走了。目前企业急需人才只能靠自身培养,要想吸引和稳定人才,必先根治环境。
四、三线历史遗留,企业社会负担重
1. 人文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⑴ 由于建厂初期的历史原因,水、电、道路的建设、使用等方面都留下很多历史问题,企业无形中每年要发生很大的经费支出。公司每年估计额外支付周边农村用电费用近1650万元(现公司基本完成农电剥离工作)。2007至2008年,修建平坝到黎阳公司近5公里长的公路,黎阳出资756万元。
⑵ 企业社会治安环境不好,农民阻工、断水、断电、堵门、堵路的事件时有发生,公司因农田污染、用电安全等与周边农村的各种纠纷问题,每年向周边农村支出10余万元。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公司正常的科研生产、项目引进、合资合作等工作以及职工生活秩序。
⑶ 平坝地区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制约了公司的发展空间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尤其是叶片分厂地处贵阳市水源的“两湖”上游,环境保护要求很严,工厂在环保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仍不能满足相关要求,制约着企业发展空间和扩大再生产能力。
2. 企业内部负担方面的问题
公司各单位成立已经48年,由于历史原因,尽管采取了很多改制、分流工作,但企业包袱仍很沉重,主要表现在:
⑴ 离退休职工统筹外项目支出巨大,企业内退职工费用支出也是企业无法改变的一项政策性开支。
⑵ 承担着部分已剥离单位的相关费用
完成辅业单位形式上的剥离,由于地处独立工矿区,一方面部分业务规模较小社会力量不愿进入,一方面辅业单位的职工与企业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辅业单位的稳定影响着主业的稳定,主业实际上通过关联定价方式还在承担着相应的费用。加之企业还承担着这些单位的水电费等日常运营费用,公司每年间接承担已剥离单位的相关费用近1700万元。
五、定价因素影响,企业承担军品差价举步为艰
1. 历史原因形成的成本费用在军品价格中得不到补偿。三线军工企业,与中东部企业相比,交通不便,远离原材料、燃料能源一级市场,生产产品所需原材料、燃料采购成本较中东部企业高,加之分散经营,企业职能部门小而全,与中东部企业相比,生产规模小,管理机构多,管理效率低,管理费用高。而军品价格管理实行“同种同质军品同种价格”,在这一原则的规定下,三线企业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相对较高的成本费用不能在制定执行中得到补偿。
2. 老旧型号定价较早,但随着整个原材料、元器件等市场价格的上涨,再加上人员工资水平上升较大,造成产品成本急剧增加,由于多种原因,定调价工作未及时开展,造成企业成本负担较重。
3.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历史原因,黎阳公司老旧型号研制及改进改型多以企业自筹资金进行为主,虽然机关后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较其它型号相比,科研经费缺口较大,一方面给企业造成了负担,另一方面更严重的是造成在型号改进改型中一些工作不能系统深入的开展,给发动机安全可靠使用带来了一定影响。





http://www.cannews.com.cn/2013/0308/248513.html
搞3线本来就是过度战备,搞出的不符合经济规律扯淡的事情。西安交大缸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比留守的上海交大强多了,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又被上海交大落下好远。这个例子虽说不是军工,但也说明了区位优势对科研企业有多么大的影响。
我父母工作的单位就是三线厂,前身是上海造币厂的印刷厂,话说印刷厂也属于战备?
没有三线建设,现在的西部地区就是渣,整个一蛮荒地带!三线建设使西部地区提前数十年进入了工业化时期,为解决中国的国防安全、地区差异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好多三线厂在90年代的破产潮中强制破产了,西部某省的三线厂基本都完蛋了,90年代的时候国防公办都撤了,下面的厂子都强制破产了,前几年又有了但是底下的企业基本没了,90年代那场破产潮后老毛留下的整个工业体系基本都没了,大型企业基本都没了,现在大的基本就剩下个特钢和铝厂,战时可以组装生产坦克的整个机械系统全部完蛋了,能生产火箭液体燃料和重水的2个大型化工企业也基本完蛋。
基本是去工业化了,现在的大型企业就是矿,矿还有内地转移过来的几个高污染企业了。可惜了

好多三线厂在90年代的破产潮中强制破产了,西部某省的三线厂基本都完蛋了,90年代的时候国防公办都撤了,下面的厂子都强制破产了,前几年又有了但是底下的企业基本没了,90年代那场破产潮后老毛留下的整个工业体系基本都没了,大型企业基本都没了,现在大的基本就剩下个特钢和铝厂,战时可以组装生产坦克的整个机械系统全部完蛋了,能生产火箭液体燃料和重水的2个大型化工企业也基本完蛋。
基本是去工业化了,现在的大型企业就是矿,矿还有内地转移过来的几个高污染企业了。可惜了
别的不说,子女教育就一票否决了。
刚建成就碰上文革,10年没干什么正经事,80年代没干几年活又碰上军队靠边站,苦了20多年,到现在跟不上潮流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三线建设当初确实有忽略客观经济规律的错误,但也不能说是错误的,不这么做,西南可能比现在还要惨
短期规划重要机构如研究院等部门搬迁贵阳,为老中青人才团队的健康建设创造条件, 长期规划逐渐搬迁其他重要工厂, 原老厂区发展房地产和其他产业,或干脆卖地。很难,但是如果不做就更难。
thomas1987 发表于 2013-3-9 09:21
刚建成就碰上文革,10年没干什么正经事,80年代没干几年活又碰上军队靠边站,苦了20多年,到现在跟不上潮流 ...

三线厂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对这些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多大帮助的,很多早就破产了,倒是大量下岗职工的生计反而给地方政府带来不小的负担。像咱们四川的三线厂,主要分布在广元、绵阳、达州,德阳、乐山、宜宾也有少量,现在也就东方汽轮机做大做强了,其它企业当中,稍微上规模的企业例如长钢,原本是冶金工业部直属企业,该部撤销后移交给地方,连续亏损多年,被四川省和攀钢谈妥整合到攀钢集团,目前尚能维持,广元的081被整合到长虹集团,达州有些三线厂80年代搬迁到成都周边的十陵和新都,有的后来还是破产了。而像长虹、九洲、成飞、二重、东电这些大企业,都是“一五”、“二五”期间建设的。
毛主席的战略: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在那个年代是正确的。
36047496 发表于 2013-3-8 20:34
搞3线本来就是过度战备,搞出的不符合经济规律扯淡的事情。西安交大缸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比留守的上海交大强多 ...
但是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地区差异,要是西部没有那些养活人的厂子,当地人更急着往外跑了
3线建设战术上需要
解决只有提高西南的社会水平,
这需要政策,技巧和资本
所以感觉现环境3线厂搬到城镇并给大量投资较好,
90年代就应该这么做-_-
也不能怪当时的管理层,市场经济有其好处,也有问题,当时的三线企业多数为军工产业或与军工有关的企业,当时邓小平时代军队的采购大量削减,导致军工产业大量萎缩,军改民,又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产品够用、廉价倾销与军用的产品可靠、耐用相差很大。
......
裁军前应该给军工厂大订单的-_-


时代不同了,现在制造业很多都往西部搬。问题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以前那样搞是逆潮流的,但现在要往没底子的部分沿海搬同样是逆潮流的计划经济。搬到贵阳安顺等就差不多了。以前的三线和现在的三线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不能刻舟求剑。过两年贵阳到广东,南宁,重庆,长沙,昆明,成都坐火车都在四个小时内,又能有多远,加上现在网络时代,信息闭塞问题不存在,问题没有以前那么重。南昌也一样。向莆一通,今年到福建也就三个小时。现在基建交通能源都上来了,本身这些扩城又快,贵安新区一起,也是超级大城了。南昌的红谷滩也扩到200平方公里了。

时代不同了,现在制造业很多都往西部搬。问题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以前那样搞是逆潮流的,但现在要往没底子的部分沿海搬同样是逆潮流的计划经济。搬到贵阳安顺等就差不多了。以前的三线和现在的三线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不能刻舟求剑。过两年贵阳到广东,南宁,重庆,长沙,昆明,成都坐火车都在四个小时内,又能有多远,加上现在网络时代,信息闭塞问题不存在,问题没有以前那么重。南昌也一样。向莆一通,今年到福建也就三个小时。现在基建交通能源都上来了,本身这些扩城又快,贵安新区一起,也是超级大城了。南昌的红谷滩也扩到200平方公里了。

altlock 发表于 2013-3-9 14:53
所以感觉现环境3线厂搬到城镇并给大量投资较好,
90年代就应该这么做-_-


现在制造业不少都在往区县迁。城市的也是退城入园,都往远郊区去了。区位问题其实现在已经不是大问题。
altlock 发表于 2013-3-9 14:53
所以感觉现环境3线厂搬到城镇并给大量投资较好,
90年代就应该这么做-_-


现在制造业不少都在往区县迁。城市的也是退城入园,都往远郊区去了。区位问题其实现在已经不是大问题。
西部有哪些比较优势呢?
估计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_-
altlock 发表于 2013-3-9 18:17
西部有哪些比较优势呢?
估计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_-
从西飞大运和成飞看,说明现在区位问题不是主要问题。而且现在区位布局也平均,上海不是有商飞吗,天津也有直升机,珠海有通飞。
极端一点企业建社会也是成立
问题在于,
3线的企业有那么强吗?

36047496 发表于 2013-3-8 20:34
搞3线本来就是过度战备,搞出的不符合经济规律扯淡的事情。西安交大缸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比留守的上海交大强多 ...


三线也不算过度战备,就算没有三线建设,每一届都在搞西部开发。西部占了中国大部分面积,光西南也有二亿多人口。中国不可能永远有保持太高的地域差异。三线建设,公路铁路这些基建配套对西部起了很大作用,像成昆铁路之类,并不是花了钱浪费掉了。虽然垮了不少,但本身西部的资源和人口市场也维持了大量三线企业活下来。
36047496 发表于 2013-3-8 20:34
搞3线本来就是过度战备,搞出的不符合经济规律扯淡的事情。西安交大缸从上海搬来的时候比留守的上海交大强多 ...


三线也不算过度战备,就算没有三线建设,每一届都在搞西部开发。西部占了中国大部分面积,光西南也有二亿多人口。中国不可能永远有保持太高的地域差异。三线建设,公路铁路这些基建配套对西部起了很大作用,像成昆铁路之类,并不是花了钱浪费掉了。虽然垮了不少,但本身西部的资源和人口市场也维持了大量三线企业活下来。
原来3线兵企的人和事,以现在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去判断当然只能是得出些扯淡的结论,哈哈
同意2楼的见解。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生活环境和水平是决定人才密集程度的主要因素。在过去命令体制下,人身不能自主,没办法。所以三线企业的唯一出路是转产改制,把人员调往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这样才能保存骨干和精华,否则就是半死不活的状态,既浪费国家金钱,还虚度人员光阴。

典型的就是贵州企业。
贵州也许真的工业发展不起来,适合搞旅游
superloong 发表于 2013-3-9 18:48
三线也不算过度战备,就算没有三线建设,每一届都在搞西部开发。西部占了中国大部分面积,光西南也有二 ...
1. 绝大部分三线建设属于过度战备是没有问题的

2. 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不是开发西部,而是为了备战

3. 三线建设浪费巨大,以航空工业为例,近90%建成的三线厂所后来都废弃了原址

4. 三线建设投资效益比很低,比如为研制歼-8及运-7给沈飞和西飞两大厂的技改投资仅相当于贵州011基地下属云马厂一个厂的建设投资

5. 三线建设对当地地方经济促进有限,绝大不部分三线厂特别是国防厂,除了采买肉蛋蔬菜等日用品外,与当地几乎没有什么关联
8178110 发表于 2013-3-9 01:33
好多三线厂在90年代的破产潮中强制破产了,西部某省的三线厂基本都完蛋了,90年代的时候国防公办都撤了,下 ...
那个破产潮,不就是zhu干的好事么,美其名曰“改革的阵痛”!!!
想起这个万货的教改、房改、医改。。。wc!
......
3线建设应该结合西部大开发-_-
还有贵州必需修铁路,有工业和网络,
这个是地缘问题
老毕 发表于 2013-3-9 21:20
1. 绝大部分三线建设属于过度战备是没有问题的

2. 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不是开发西部,而是为了备战
学习了[:a15:] 赞一下

但战争的可能性在未来20~50年暂时还不会完全消失,军工和科研全集中在一线或沿海仍然不妥。
美国的很多重要工作、也都是在内地甚至偏僻地区。只不过社会进步了-飞机高铁都能缓解一些现存问题。我自己体会:一年9个月在偏僻地区工作一点儿都不影响……但如果家和孩子也固定在偏僻地区、就会犹豫了。

一些设想 不知妥否:
1、收缩&集中一下、以获得更到位的资源?
2、设立离岸工作中心?在成都或就近大城市设立,以便吸引和挽留更合意的人才
3、待遇和其它方面虽然重要,但只是不分因素。就我和科技人员接触而言,工作本身、以及同伴间的默契…都是不亚于、甚至更被看重的因素。//这可能读起来有些虚伪,但大伙儿如何解释那些主动跑到非洲或者贫困地区的志愿者?难道他们都是杜撰的?

另一方面,有些旧的认识也可以与时俱进:
* 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用人何苦用一辈子?抱着一个具体的目标,3或5或10年,目标达成、也就够了。(那种终身制对双方来说  都是一种奢侈)
* 用人、要的是效果(实际),不是归属关系(名分)
* 三线建设效益低,一方面是历史原因:那个时代一线建设效益就高?未必;也是首鼠两端所致:重庆某巨型地下核基地建成即放弃、这能怪效益低下?……而这些,都是有可能改善的。
东方之猪 发表于 2013-3-10 18:18
学习了 赞一下

但战争的可能性在未来20~50年暂时还不会完全消失,军工和科研全集中在一线或沿 ...
以国防厂为例,三线建设效益低主要是指这几个方面:

1. 当初三线厂基本是一线老厂的备份乃至多重备份,布点过多,而且是重复建设,为保证大规模战争所建起来的生产能力在和平时期严重过剩无法消化。比如011基地最初设计生产能力是按500架歼击机计划的。

2. 三线厂和我们现在的工厂建设是不一样的,很多缺乏必要勘察,盲目地“跑马选址”、“跺脚定点”,结果就仅当地自然灾害造成的报废就损失巨大。比如山洪一次淹没了宝鸡067基地的6个研究所,四川雅安的几个航空厂是被泥石流,陕飞当初也差点被滑坡冲垮。现在仍在原地的三线厂大都还算是自然灾害相对少的,最早搬迁的那批大都是在当地待不下去了的。

3. 仓促定点之后又仓促开工,工厂建设质量低劣,很多厂房多次返工。厂房布局也是“镶嵌式”、“羊拉屎”之类的,生产管理困难重重。比如011基地的部装厂,整个厂区就散布在好几平方公里范围的山沟里。

4. 当时的生产不算成本、也不计盈亏,不对市场需求负责,只要按时按量完成下达军品任务就行了。1976年与1966年相比,每百元固定资产的总产值下降47.5%,实现的利润下降93%。当军品任务没了后,很快给uzai市场经济中大面积陷入亏损直至最后倒闭。
天山黑侠 发表于 2013-3-9 12:10
但是三线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地区差异,要是西部没有那些养活人的厂子,当地人更急着往外跑了
三线厂对解决当地人就业起到的作用在我看来比较小,三线军工厂到现在都基本有个传统,非厂子弟不是那么容易进厂的,当然要是本科以上的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