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钱学森的弹道的一些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36:56
查了一下当年的论文资料。见下面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为什么钱老发明了钱学森弹道。
也可以了解一下,之前一些人的观点,到底错在哪里
http://authors.library.caltech.edu/16950/1/23_Tsien_SS_1952.pdf
http://thesis.library.caltech.edu/1740/1/Beyer_dd_1953.pdf
文献资料虽然发表在1952,1953年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1947年甚至之前,钱老就开始相关研究,在1948年就对外公开提出了。
1950年就被限制并取消了参加机密内容研制的权限。那是钱老已经在搞工程控制论了。

这两篇文献,一个是讲述一个基于自动驾驶仪进行导航,并取得长程飞行能力火箭系统(高精度)。
另一篇,更清楚,是一个类空天飞机、航天飞机的东西。
有人说,钱的研究是基于V2的导弹(A9/A10)来设计的。
我给的资料中有图,也明文说明用的是他已知的火箭资料,而没有用V-2,而且还说了,对V-2的了解非常少(资料少),无法依赖其进行计算。
Weight estimates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best available data on components of rocket missiles. Other than the V-2, little is known, so dependence upon its design is heavy.


钱学森的部分当年的发表的文献在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book/9780123982773
大家也可以看http://www.3689w.com/ebook/80648.html(中文目录)

钱学森的同事,在1990年,返还中国政府一批钱学森当年在美国做研究的手稿(总数超15000页)。

国内找爹党流行,论坛上非要证明钱学森弹道是基于V2 A4b/A9/A10来的。钱学森是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
而钱学森当年发表的论文(和两个其他专家一起联名发表,钱老的名字排第一而已),却明确说明他们手中根本没有V2的资料。我想知道的是钱老连V2的资料都几乎没有,A4b/A9/A10这些传说中的怪物,是怎么偷师的。说到这,估计有人会开始扯,中国人的弄虚作假的陋习问题了吧(PS别忘了,还连带两个美国署名的专家一起弄虚作假)。

实际上如果大家了解一下那段历史,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
美国在二战末,发现V2制造基地的接收权在苏联手里的时候,就抢在苏联前洗劫了一批专家和设备资料走。
最后美国还是觉得,苏联在V2制造基地找到的设备、技术资料和工程人员比他获得的多。而苏联也认为美国拿到的V2的成果多。

关于苏联是不是第一个载人航天的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有人爆出45年纳粹射了A4B之后,就有争论。有人说是苏联不愿意把历史资料拿出来。
但是奇怪的是,为啥不找美国要资料。冯布莱恩特等一大批前德国科学家都在美国,美国抄到的纳粹的V2核心技术和资料绝不比苏联少(抢运了10天),美国为何给不出资料?
其次,读老毛子早年发展火箭技术就知道,在50年代中期以前,老毛子就用自己人的团队完全替换了当年德国那批专家。而且老毛子当时就把原德国的专家,都放回德国了(有的直接去了西德)。
如果德国V2 A4b/A9真的成功,这些内幕怎么可能到90年代才开始热炒。还只质问苏联/老毛子要公布资料,让美帝把从纳粹那里弄到的资料公开不就都OK了,或者美国已经都公开了(微缩胶卷)。

关于纳粹的那些天顶星的科技。我是有点怀疑的,比如A9/A10的射程问题。纸飞机说A10的射程是5000km,弹道高度是336km,一般这个弹道也就能做2000-3000km的导弹。如果做到5000km。肯定是滑翔。加上A10有弹翼,他这么说,有一定道理。

但是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大家用来讨论的纳粹的黑科技,到底有多少是后人脑补上来的。

首先现在网上谈纳粹黑科技的帖子,图片中。基本都是最近20年左右的资料。配图都是后人根据之前的传闻作出来的2D或3D效果图。我想问问原稿呢?原稿的文字说明和图片总得有资料吧。
二战胜利都这么多年了,这些信息都早没保密必要。为什么连早期的图片,设计稿都没有。

大家看钱学森的论文就知道,钱学森的文献中,给出了具体的弹道,运输器模型,计算参数,以及对弹道飞行控制的公式(理论),如何保证航向的稳定,以及计算结果。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推测。

而大家说德国A4b/A9/A10如何先进,甚至连官方一点的证据都找不出来(无论美俄还是德国)。连个弹道曲线特征都没有,外形基本是根据想象,甚至风洞都没建完。我奇怪的是,这些德国人都不做理论分析研究,直接就上型号了?理论是基础科研,总会通过公开杂志发表。而这些会被世界上所有学者看到,看到之后,就不可能被命名为钱学森弹道。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助推弹跳弹道,这个弹道比钱学森的助推滑翔弹道还早得多(奥地利人尤金桑格尔,为纳粹服务),那个弹道1935年前后就公开了。
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什么作为人类航天倡导者的尤金桑格尔都提出了助推弹跳弹道,却没搞助推滑翔弹道?是没人想到,还是其他原因?(理性一点,不可能没设想过这种弹道)
因为如果你要发明一个技术,除了提出一个假想的愿景之外,必须用科学的方式阐述其科学原理并受到大家(专家)认可,否则弹跳弹道是个人随手都能乱画。那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成为xx之父了。

拿尤金桑格尔的事来说,尤金为什么没搞滑翔弹道,而先研究的弹跳弹道。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相对解释和计算弹跳弹道的条件要比滑翔容易。如果作为弹跳弹道,导弹只是在大气低层有一个力,改变其飞行方向。就能形成下一个弹道(还是非大气层内。或稀薄大气)。用弹道理论就能对问题进行解算。所以助推弹跳弹道在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来了(是提供了飞行原理等计算公式的)。
但是钱学森搞的助推滑翔弹道,虽然从弹道来看更简单,也更实际(其实钱学森搞得这个部分和日后航天飞机再入返回的理论关系极大),但实际计算时,问题却极多。主要是高层稀薄大气的问题(其实是流体力学问题)。钱学森在39年就开始涉及探空火箭(还发了多次脉冲点火的探空火箭论文),并且美国在没获得V2之前,钱学森参加了2-3款美国导弹的研制(外形就是探空火箭那种)。所以钱学森对高空稀薄大气流体力学,常规空气动力学,都有较深的研究。所以钱老是有分析高空滑翔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
而钱老之所以能被专家所认可,核心是他用科学的方法给出了相关滑翔弹道的很多细节公式。之前提到他解决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和控制精度有关(现实能做到的和计算轨道的拟合度)。我想把导弹丢出去,并且滑翔再入,这个问题其实恐怕在上世纪30年代尤金桑格尔发明弹跳弹道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了。
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落点的精度。如果控制差错一点,在远距离上的偏差就是数百km以上,无论如何处于导弹攻击和载人航天来说。这都是工程实用必须解决的,也是这个技术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键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都是假的。
特别是A10这种二级弹道导弹。从早期的文献来看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
1 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准确位置(惯导、天文导航的问题)
2 是如何精确的进行控制,修正弹道(或气动)
(这两者都要人,但两者都不可能实现)
从钱的文献来看,他解决的思路主要是后者。就是用自动驾驶仪。但自动驾驶仪需要基于一个逻辑,也就是一个程序,来通过计算传感器的参数,修正自己的飞行路线。钱学森的贡献主要在这里,提出了一系列方程和概念,来阐述相关问题要达到什么条件下能被解决。

所以业内的科学家,认可钱学森的工作。对于A9、A10这些,连详细的官方资料都没有,扯不出所以然的空想,只能说是后来好事者脑补的。

其实我认为冯-布莱恩特,提出二级火箭的想法,恐怕是觉得德国时日无多,想借纳粹最后一口气搞载人航天吧:引用百度百科上的某段话
必须严肃说明一点的就是, 抛开军事因素,A9/A10导弹计划已经当之无愧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载人航天项目!!而事实上,战后 冯.布劳恩曾经表示,他本来就是要借A9/A10导弹计划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载人航天飞行。其实计划中的A9本身就是指火箭第二级的载人航天技术。


参看 http://tieba.baidu.com/p/1100783779
大家就会发现冯.布莱恩特对航天比对导弹有兴趣得多。其本身在44-45年那段历史是有很大争议的。A9这个项目5000km助推滑翔弹道只是拍脑门,钱学森才真正深入研究了弹道特性。查了一下当年的论文资料。见下面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为什么钱老发明了钱学森弹道。
也可以了解一下,之前一些人的观点,到底错在哪里
http://authors.library.caltech.edu/16950/1/23_Tsien_SS_1952.pdf
http://thesis.library.caltech.edu/1740/1/Beyer_dd_1953.pdf
文献资料虽然发表在1952,1953年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1947年甚至之前,钱老就开始相关研究,在1948年就对外公开提出了。
1950年就被限制并取消了参加机密内容研制的权限。那是钱老已经在搞工程控制论了。

这两篇文献,一个是讲述一个基于自动驾驶仪进行导航,并取得长程飞行能力火箭系统(高精度)。
另一篇,更清楚,是一个类空天飞机、航天飞机的东西。
有人说,钱的研究是基于V2的导弹(A9/A10)来设计的。
我给的资料中有图,也明文说明用的是他已知的火箭资料,而没有用V-2,而且还说了,对V-2的了解非常少(资料少),无法依赖其进行计算。
Weight estimates are made on the basis of best available data on components of rocket missiles. Other than the V-2, little is known, so dependence upon its design is heavy.


钱学森的部分当年的发表的文献在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book/9780123982773
大家也可以看http://www.3689w.com/ebook/80648.html(中文目录)

钱学森的同事,在1990年,返还中国政府一批钱学森当年在美国做研究的手稿(总数超15000页)。

国内找爹党流行,论坛上非要证明钱学森弹道是基于V2 A4b/A9/A10来的。钱学森是抄袭别人的研究成果
而钱学森当年发表的论文(和两个其他专家一起联名发表,钱老的名字排第一而已),却明确说明他们手中根本没有V2的资料。我想知道的是钱老连V2的资料都几乎没有,A4b/A9/A10这些传说中的怪物,是怎么偷师的。说到这,估计有人会开始扯,中国人的弄虚作假的陋习问题了吧(PS别忘了,还连带两个美国署名的专家一起弄虚作假)。

实际上如果大家了解一下那段历史,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
美国在二战末,发现V2制造基地的接收权在苏联手里的时候,就抢在苏联前洗劫了一批专家和设备资料走。
最后美国还是觉得,苏联在V2制造基地找到的设备、技术资料和工程人员比他获得的多。而苏联也认为美国拿到的V2的成果多。

关于苏联是不是第一个载人航天的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有人爆出45年纳粹射了A4B之后,就有争论。有人说是苏联不愿意把历史资料拿出来。
但是奇怪的是,为啥不找美国要资料。冯布莱恩特等一大批前德国科学家都在美国,美国抄到的纳粹的V2核心技术和资料绝不比苏联少(抢运了10天),美国为何给不出资料?
其次,读老毛子早年发展火箭技术就知道,在50年代中期以前,老毛子就用自己人的团队完全替换了当年德国那批专家。而且老毛子当时就把原德国的专家,都放回德国了(有的直接去了西德)。
如果德国V2 A4b/A9真的成功,这些内幕怎么可能到90年代才开始热炒。还只质问苏联/老毛子要公布资料,让美帝把从纳粹那里弄到的资料公开不就都OK了,或者美国已经都公开了(微缩胶卷)。

关于纳粹的那些天顶星的科技。我是有点怀疑的,比如A9/A10的射程问题。纸飞机说A10的射程是5000km,弹道高度是336km,一般这个弹道也就能做2000-3000km的导弹。如果做到5000km。肯定是滑翔。加上A10有弹翼,他这么说,有一定道理。

但是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大家用来讨论的纳粹的黑科技,到底有多少是后人脑补上来的。

首先现在网上谈纳粹黑科技的帖子,图片中。基本都是最近20年左右的资料。配图都是后人根据之前的传闻作出来的2D或3D效果图。我想问问原稿呢?原稿的文字说明和图片总得有资料吧。
二战胜利都这么多年了,这些信息都早没保密必要。为什么连早期的图片,设计稿都没有。

大家看钱学森的论文就知道,钱学森的文献中,给出了具体的弹道,运输器模型,计算参数,以及对弹道飞行控制的公式(理论),如何保证航向的稳定,以及计算结果。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推测。

而大家说德国A4b/A9/A10如何先进,甚至连官方一点的证据都找不出来(无论美俄还是德国)。连个弹道曲线特征都没有,外形基本是根据想象,甚至风洞都没建完。我奇怪的是,这些德国人都不做理论分析研究,直接就上型号了?理论是基础科研,总会通过公开杂志发表。而这些会被世界上所有学者看到,看到之后,就不可能被命名为钱学森弹道。
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助推弹跳弹道,这个弹道比钱学森的助推滑翔弹道还早得多(奥地利人尤金桑格尔,为纳粹服务),那个弹道1935年前后就公开了。
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为什么作为人类航天倡导者的尤金桑格尔都提出了助推弹跳弹道,却没搞助推滑翔弹道?是没人想到,还是其他原因?(理性一点,不可能没设想过这种弹道)
因为如果你要发明一个技术,除了提出一个假想的愿景之外,必须用科学的方式阐述其科学原理并受到大家(专家)认可,否则弹跳弹道是个人随手都能乱画。那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成为xx之父了。

拿尤金桑格尔的事来说,尤金为什么没搞滑翔弹道,而先研究的弹跳弹道。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相对解释和计算弹跳弹道的条件要比滑翔容易。如果作为弹跳弹道,导弹只是在大气低层有一个力,改变其飞行方向。就能形成下一个弹道(还是非大气层内。或稀薄大气)。用弹道理论就能对问题进行解算。所以助推弹跳弹道在30年代中期就被提出来了(是提供了飞行原理等计算公式的)。
但是钱学森搞的助推滑翔弹道,虽然从弹道来看更简单,也更实际(其实钱学森搞得这个部分和日后航天飞机再入返回的理论关系极大),但实际计算时,问题却极多。主要是高层稀薄大气的问题(其实是流体力学问题)。钱学森在39年就开始涉及探空火箭(还发了多次脉冲点火的探空火箭论文),并且美国在没获得V2之前,钱学森参加了2-3款美国导弹的研制(外形就是探空火箭那种)。所以钱学森对高空稀薄大气流体力学,常规空气动力学,都有较深的研究。所以钱老是有分析高空滑翔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
而钱老之所以能被专家所认可,核心是他用科学的方法给出了相关滑翔弹道的很多细节公式。之前提到他解决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和控制精度有关(现实能做到的和计算轨道的拟合度)。我想把导弹丢出去,并且滑翔再入,这个问题其实恐怕在上世纪30年代尤金桑格尔发明弹跳弹道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了。
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落点的精度。如果控制差错一点,在远距离上的偏差就是数百km以上,无论如何处于导弹攻击和载人航天来说。这都是工程实用必须解决的,也是这个技术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键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都是假的。
特别是A10这种二级弹道导弹。从早期的文献来看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
1 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准确位置(惯导、天文导航的问题)
2 是如何精确的进行控制,修正弹道(或气动)
(这两者都要人,但两者都不可能实现)
从钱的文献来看,他解决的思路主要是后者。就是用自动驾驶仪。但自动驾驶仪需要基于一个逻辑,也就是一个程序,来通过计算传感器的参数,修正自己的飞行路线。钱学森的贡献主要在这里,提出了一系列方程和概念,来阐述相关问题要达到什么条件下能被解决。

所以业内的科学家,认可钱学森的工作。对于A9、A10这些,连详细的官方资料都没有,扯不出所以然的空想,只能说是后来好事者脑补的。

其实我认为冯-布莱恩特,提出二级火箭的想法,恐怕是觉得德国时日无多,想借纳粹最后一口气搞载人航天吧:引用百度百科上的某段话
必须严肃说明一点的就是, 抛开军事因素,A9/A10导弹计划已经当之无愧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载人航天项目!!而事实上,战后 冯.布劳恩曾经表示,他本来就是要借A9/A10导弹计划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载人航天飞行。其实计划中的A9本身就是指火箭第二级的载人航天技术。


参看 http://tieba.baidu.com/p/1100783779
大家就会发现冯.布莱恩特对航天比对导弹有兴趣得多。其本身在44-45年那段历史是有很大争议的。A9这个项目5000km助推滑翔弹道只是拍脑门,钱学森才真正深入研究了弹道特性。
临睡前强力力顶土鸡!!!   
纸飞机的观点。。。。他哪怕是赞成你的观点都能恶心你半天。
LZ你首先就是在偷换概念了,钱老是不是参考了德国人的设计,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这滑翔弹道谁先提出来的,可是另外一回事
弹道顶点和射程的关系,以及关机速度的关系我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
A10的关机速度是3400M/S,这可不是什么2000-3000公里,实际上2000公里射程的导弹就要有4000M/S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作为弹道导弹,该导弹射程只有1500公里的样子,和5000的设计值相差非常远
5000公里射程的说法来自相关科学家给希特勒的报告
要说能不能实际达到这个射程,可以这样说,以现有的升力体设计水平都还做不到,A10的这个设计指标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A10既然这样设计,就足以说明德国人不但已经设计出了弹道-滑翔的飞行方式,更是开始进行工程试验了
而这个时间,可比这论文早多了
而桑格尔的设计为什么不去进行试验,其实也简单,因为那个时代造不出能多次高空点火的火箭发动机,所以要把多次滑翔跳跃简化为一次

支持土鸡,分析的很全面。
同意土鸡的观点
钱学森的文献中,给出了具体的弹道,运输器模型,计算参数,以及对弹道飞行控制的公式(理论),如何保证航向的稳定,以及计算结果。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推测。
这些在A9/A10中,或者根本没有,或者在战后散失了。
就像大家都公认齐奥尔科夫司机是宇航之父,而万户不是。

恩,这么说吧:如果要说钱老的滑翔弹道理论是剽窃他人的成果,那可是严重的体制问题。不过问题来了,貌似那时钱老生活、工作在伟大、光明、正确、自由的美利坚……这样的体制怎么能容忍你们诬蔑?!!!
如果说这个是土鳖人种不好,有山寨和剽窃的基因,那么现在鳖国大量的山寨、剽窃行为也应该归因于研究者个人而不能过多指责执政的地产党当局……
spacedog 发表于 2013-3-13 17:47
恩,这么说吧:如果要说钱老的滑翔弹道理论是剽窃他人的成果,那可是严重的体制问题。不过问题来了,貌似那 ...
真是吐得一口好槽,哈哈
刷新一下,似乎有几篇文章没出来
钱学森弹道当然是钱学森发明的而不是纳粹发明的,另外纳粹末日科技的纸面YY成份很大。
补充:V2的弧线型箭体是按子弹放大出来的,后来的导弹和运载火箭都改用简单的直筒箭体。
那个时代的人对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还没什么概念。
土鸡的心态比较好 是 讨论问题的心态  其他人就不说了  我支持土鸡的观点  不是一个设想和空想就算是首发的  
2013-7-15 02:05 上传


Sources: ①History of Rocketry and Space Travel, Wernher von Braun and Frederick I Ordway III (Thomas Y. Crowell, 1966)
Sources: ②The Birth of the Missile, Ernst Klee and Otto Merck (George G Harrap & Co, 1965)
SaturnV 发表于 2013-7-15 02:09
我不否认钱学森在助推—滑翔弹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这似乎并不能说明A4b和A9/A10不 ...

问个略无关的问题,为什么冯布劳恩到了美国没再搞助推-滑翔弹道?
支持土鸡!有人要黑钱老而已,一笑而过吧,事实就是行业内早已经公认是钱学森弹道,不是谁想推翻就能推翻的!
旧贴学习下
白杨m用的突防技术是什么弹道呢
苏联当时抢再多也白搭 谢谢md 抢了冯大爷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