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能源战略:共赢与“圈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56:40
中国的能源战略:共赢与“圈套”
专题: 专家意见:谢尔盖·卢贾宁 (13 文章)
标签: 国际, 中国, 专家意见:谢尔盖·卢贾宁, 经济, 评论
  18.02.2013, 10:19     

  Photo: RIA Novosti

         中国能源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各种国际项目和财团,在地球最为偏僻、最难到达的不同角落从事着化石能源的勘探、开采和运输。中国的能源政策存在软肋吗?
         中国的能源发展现状 如何改革以及向何处去?

         今天有关中国“能源扩张”的报道比比皆是。然而如果仔细看来就会发现北京的能源政策,尤其是它的“国际合作”部分,依然存在许多软肋,只是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完美无缺。实质上此战略正处于形成阶段,因为传统上(90年代末以前)中国依靠的主要是国内资源。从本世纪初才开始走向世界。

         中国立足复杂的国内能源消费结构的模式可以理解。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持续增长,2012年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9.1%,而美国占21.2%,相差甚微。跨境油气管道网络几乎覆盖中国全境,同时核电、水电和风电增长较快。

然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有许多缺陷。主要问题就是以煤炭为主。煤炭长期占据70%的比例,而石油在18%上下浮动,天然气为5%多。

         中国人很清楚,改革势在必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的迅猛崛起都迫切需要实现燃料动力综合体现代化。但是许多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答案。例如,如何把国内能源载体的低价位提升至要高得多的“国外”(市场和合同)相应水平而不致激起民愤?改革最好从何处着手——从煤炭、化石还是其它能源开始?如何从整体上提高能源部门的效益?

         中国专家对此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些学者认为,例如就化石能源而言,只能集中精力扩大进口,“强行渗透……,从具有前景的市场中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保存自己的能源储备。另一些学者则建议迅速过渡到低炭能源结构模式,全力发展核电、风电和水电以保留对百姓的低价位、避免出现社会紧张。他们认为,应以国内生产为主,进口为辅。。

         一部分专家特别看好可以“解决全部生态和价格问题”的液化天然气和页岩气的购买和生产。

         增加能源进口 是谁偷走中国部分“能源蛋糕”?

         中国专家们的意见不一从客观上反映出能源需求飞快增长的中国的能源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国内并非无限的开采能力与潜在的进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而且此矛盾还会因复杂的宏观经济(价格问题)和环境压力而加剧。第一种情况要求必须改革燃料动力综合体中的价格政策,包括天然气和电能价格。第二种情况指煤炭的广泛利用导致大量尾气排放,最终造成局部地区(尤其是东北三省)的生态灾难。中国实际上已成为这种不清洁但相对较便宜的能源的人质。

          还有一个缺憾:中国在“选择”那些传统能源供应国家和地区方面迟到一步。工业大国(消费国)早已做到了这一点。中国公司倒是非常善于获取传统的能源“蛋糕”,但是“大块蛋糕”他们不得不在相对陌生的、政治上和商业利益上要铤而走险的地方获取。众所周知,这些地方包括从未来走向难以预测的委内瑞拉(总统身患绝症)到教派冲突愈演愈烈的缅甸以及政治风险极大的非洲国家。

          还在“阿拉伯之春”结束之前就已开始的北非化石能源市场的再分配也对中国资产产生了不利影响。据专家们估计,在利比亚和本地区其他国家所遭受的直接与间接损失约为350亿美元。但是中国被迫继续执行冒险政策,向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的形形色色的资源项目注入巨资。中国已经别无选择。

          还有一个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就是中东通往中国的海上石油运输线路,即中国大部分进口石油的必经之路——马六甲海峡。任何“变故”或冲突都会必可避免地导致此条航线的“封锁”。石油供应的急剧减少自然会对中国经济关键部门产生一连串的负面影响。虽然有一定的战略储备加以应对,但是考虑到领土争端导致的南海、东海的紧张局势的升级,中国毕竟不能高枕无忧。

          天然气 打破僵局还是陷入绝路?

           中国的天然气进口也是一条软肋。据专家们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天然气年需求量将增至1500-2000亿立方米。然而正如专家们认为的那样,该领域里的全球主要趋势是液化天然气和页岩气的生产与进口。

           中国通过管道完全可以指望每年获得300亿立方米的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可能还有100亿立方米的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以及2013年年底应该开始供应的50-70亿立方米的缅甸天然气。考虑到国内天然气年产量800-850亿立方米,中国每年还需进口400-4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该领域对中国来说相对较新,在这里它会遇到强硬对手: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

           中国公司能够签订2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供应合同。至于页岩气,中国国内的开采前景暂时还不明朗。

           俄罗斯“区块” 优势与遗憾

           俄罗斯的“优势”可以说人人皆知——正在运营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几项对俄企来说成功的电能和煤炭供应合同,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建设协议的签署以及天津俄中合资年产1300万吨炼油厂的建设项目。

           统计数字也很令人遗憾——俄罗斯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2%,天然气占3.1%。因价格上的分歧俄中有关两条输气线路的谈判目前陷入僵局,也未签署任何有关页岩气的合同。

           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石油换贷款”协议迄今为止未能得到正常履行不能不令人遗憾。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以20年(2011至2030)3亿吨的长期原油供应换取中方250亿美元贷款。要知道,在协议签署的2009年油价仅为市场价的一半,因油价上涨目前已下降35-40%。然而正如专家们证实的那样,未来20年消费市场将趋于稳定。他们又补充说,油价随时可能降到每桶40-50美元。所以,我们只能去猜测这何时才能发生,协议何时才能最终结出“金蛋”。

http://chinese.ruvr.ru/2013_02_18/105150054/中国的能源战略:共赢与“圈套”
专题: 专家意见:谢尔盖·卢贾宁 (13 文章)
标签: 国际, 中国, 专家意见:谢尔盖·卢贾宁, 经济, 评论
  18.02.2013, 10:19     

  Photo: RIA Novosti

         中国能源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各种国际项目和财团,在地球最为偏僻、最难到达的不同角落从事着化石能源的勘探、开采和运输。中国的能源政策存在软肋吗?
         中国的能源发展现状 如何改革以及向何处去?

         今天有关中国“能源扩张”的报道比比皆是。然而如果仔细看来就会发现北京的能源政策,尤其是它的“国际合作”部分,依然存在许多软肋,只是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完美无缺。实质上此战略正处于形成阶段,因为传统上(90年代末以前)中国依靠的主要是国内资源。从本世纪初才开始走向世界。

         中国立足复杂的国内能源消费结构的模式可以理解。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总量持续增长,2012年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9.1%,而美国占21.2%,相差甚微。跨境油气管道网络几乎覆盖中国全境,同时核电、水电和风电增长较快。

然而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有许多缺陷。主要问题就是以煤炭为主。煤炭长期占据70%的比例,而石油在18%上下浮动,天然气为5%多。

         中国人很清楚,改革势在必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的迅猛崛起都迫切需要实现燃料动力综合体现代化。但是许多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答案。例如,如何把国内能源载体的低价位提升至要高得多的“国外”(市场和合同)相应水平而不致激起民愤?改革最好从何处着手——从煤炭、化石还是其它能源开始?如何从整体上提高能源部门的效益?

         中国专家对此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一些学者认为,例如就化石能源而言,只能集中精力扩大进口,“强行渗透……,从具有前景的市场中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保存自己的能源储备。另一些学者则建议迅速过渡到低炭能源结构模式,全力发展核电、风电和水电以保留对百姓的低价位、避免出现社会紧张。他们认为,应以国内生产为主,进口为辅。。

         一部分专家特别看好可以“解决全部生态和价格问题”的液化天然气和页岩气的购买和生产。

         增加能源进口 是谁偷走中国部分“能源蛋糕”?

         中国专家们的意见不一从客观上反映出能源需求飞快增长的中国的能源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国内并非无限的开采能力与潜在的进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而且此矛盾还会因复杂的宏观经济(价格问题)和环境压力而加剧。第一种情况要求必须改革燃料动力综合体中的价格政策,包括天然气和电能价格。第二种情况指煤炭的广泛利用导致大量尾气排放,最终造成局部地区(尤其是东北三省)的生态灾难。中国实际上已成为这种不清洁但相对较便宜的能源的人质。

          还有一个缺憾:中国在“选择”那些传统能源供应国家和地区方面迟到一步。工业大国(消费国)早已做到了这一点。中国公司倒是非常善于获取传统的能源“蛋糕”,但是“大块蛋糕”他们不得不在相对陌生的、政治上和商业利益上要铤而走险的地方获取。众所周知,这些地方包括从未来走向难以预测的委内瑞拉(总统身患绝症)到教派冲突愈演愈烈的缅甸以及政治风险极大的非洲国家。

          还在“阿拉伯之春”结束之前就已开始的北非化石能源市场的再分配也对中国资产产生了不利影响。据专家们估计,在利比亚和本地区其他国家所遭受的直接与间接损失约为350亿美元。但是中国被迫继续执行冒险政策,向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的形形色色的资源项目注入巨资。中国已经别无选择。

          还有一个战略上的致命弱点就是中东通往中国的海上石油运输线路,即中国大部分进口石油的必经之路——马六甲海峡。任何“变故”或冲突都会必可避免地导致此条航线的“封锁”。石油供应的急剧减少自然会对中国经济关键部门产生一连串的负面影响。虽然有一定的战略储备加以应对,但是考虑到领土争端导致的南海、东海的紧张局势的升级,中国毕竟不能高枕无忧。

          天然气 打破僵局还是陷入绝路?

           中国的天然气进口也是一条软肋。据专家们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天然气年需求量将增至1500-2000亿立方米。然而正如专家们认为的那样,该领域里的全球主要趋势是液化天然气和页岩气的生产与进口。

           中国通过管道完全可以指望每年获得300亿立方米的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可能还有100亿立方米的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以及2013年年底应该开始供应的50-70亿立方米的缅甸天然气。考虑到国内天然气年产量800-850亿立方米,中国每年还需进口400-4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该领域对中国来说相对较新,在这里它会遇到强硬对手: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

           中国公司能够签订250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的供应合同。至于页岩气,中国国内的开采前景暂时还不明朗。

           俄罗斯“区块” 优势与遗憾

           俄罗斯的“优势”可以说人人皆知——正在运营的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几项对俄企来说成功的电能和煤炭供应合同,田湾核电站3、4号机组建设协议的签署以及天津俄中合资年产1300万吨炼油厂的建设项目。

           统计数字也很令人遗憾——俄罗斯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5.2%,天然气占3.1%。因价格上的分歧俄中有关两条输气线路的谈判目前陷入僵局,也未签署任何有关页岩气的合同。

           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的“石油换贷款”协议迄今为止未能得到正常履行不能不令人遗憾。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以20年(2011至2030)3亿吨的长期原油供应换取中方250亿美元贷款。要知道,在协议签署的2009年油价仅为市场价的一半,因油价上涨目前已下降35-40%。然而正如专家们证实的那样,未来20年消费市场将趋于稳定。他们又补充说,油价随时可能降到每桶40-50美元。所以,我们只能去猜测这何时才能发生,协议何时才能最终结出“金蛋”。

http://chinese.ruvr.ru/2013_02_18/105150054/
毛子开始担心土鳖不断壮大的“四桶油”了。
中国石油不是中石油吗?
中国的页岩气技术进展怎么样啊?
是翻译错误么?中石油和中国石油怎么成了两家?
bigbluetooth 发表于 2013-2-18 15:06
是翻译错误么?中石油和中国石油怎么成了两家?
这个就要问俄罗斯之声的编辑了。
中石油 中国石油
中海油 中国海油
中石化 中国石化

把鹅毛搞晕。
th945 发表于 2013-2-18 15:09
这个就要问俄罗斯之声的编辑了。
俄罗斯什么消息你都会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