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将乘胜驱倭寇,不宜沽名说和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3:26
吴幼珉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使用资源来铸造多一些的火炮,它所生产的黄油就会少一些,也就是说国防的开支增加了,老百姓的个人消费会因而下降。

  前些日子,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接见了到中国访问的日本公明党党魁山口那津男,并接收了安倍的亲笔信。然而,钓鱼岛目前依然在日本的控制之下;而中国一方面重视两国关系,与日本友好人士或政团的往来,另一方面对回收有关岛屿主权的决心与行为,也没有任何根本性转变。

  那么,有关的决心和备战是否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中日争拗究竟又将会何去何从?

  本文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去权衡得失。

  先是看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令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是进行军事现代化和备战的前提。

  与此同时,现在不少学者都指出中国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过高和无序引起的。昔日的投资就是今天的供给,一旦消费跟不上,就会形成产能过剩。解决问题的方案之一是增加消费,包括增加采购军事装备的开支。

  在另一方面,闲置的劳动力过多,中国经济要消化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估计还需要30年的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力不断下降,提高就业率将越来越困难。而增加消费,包括增加政府开支正是改善就业的最直接途径。在这一方面,军事装备现代化可部分消化闲置的劳动力,减轻就业市场的压力。

  近期,中国科技有了全面的提升,其中包括了军事科技。过去,一种战斗机型号要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换代。听说,文革期间,某些职工人数达一万多人的工厂一年才生产一台轰炸机。而近年,中国军事装备的更新令人目不暇给。
其实,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是全方位的。但即使如此,军事科技的发展却可以引领其他民用技术的发展,情况就正如一些发达国家的那样。
  而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更为中国进一步提高国防开支提供了可能性。

  当然,打仗是会死人的。战争的胜败、规模与持续的时间往往都不可事前可预期。因此,战争的风险始终存在。

  从总体来说,当前中国适逢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争取海权的最佳时机。

  在民国时期,国民党领导的“北伐”成功,东北易帜,日本人就发动了“九一八”侵华事件。历史经济学者认为1937年是中国经济在民国时期表现最好的年份,但日本正是在那一年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那个时候,日本人从来没有给发展中的中国予喘息的机会。

  那么,此刻权衡经济的利弊,若中国得出“宜将乘胜驱倭寇,不宜沽名说和平”的结论,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http://www.zaobao.com/cz/cz130215_004.shtml
吴幼珉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使用资源来铸造多一些的火炮,它所生产的黄油就会少一些,也就是说国防的开支增加了,老百姓的个人消费会因而下降。

  前些日子,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接见了到中国访问的日本公明党党魁山口那津男,并接收了安倍的亲笔信。然而,钓鱼岛目前依然在日本的控制之下;而中国一方面重视两国关系,与日本友好人士或政团的往来,另一方面对回收有关岛屿主权的决心与行为,也没有任何根本性转变。

  那么,有关的决心和备战是否符合中国的利益?而中日争拗究竟又将会何去何从?

  本文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去权衡得失。

  先是看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令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是进行军事现代化和备战的前提。

  与此同时,现在不少学者都指出中国面对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过高和无序引起的。昔日的投资就是今天的供给,一旦消费跟不上,就会形成产能过剩。解决问题的方案之一是增加消费,包括增加采购军事装备的开支。

  在另一方面,闲置的劳动力过多,中国经济要消化庞大的剩余劳动力估计还需要30年的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力不断下降,提高就业率将越来越困难。而增加消费,包括增加政府开支正是改善就业的最直接途径。在这一方面,军事装备现代化可部分消化闲置的劳动力,减轻就业市场的压力。

  近期,中国科技有了全面的提升,其中包括了军事科技。过去,一种战斗机型号要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换代。听说,文革期间,某些职工人数达一万多人的工厂一年才生产一台轰炸机。而近年,中国军事装备的更新令人目不暇给。
其实,中国现在的科技发展是全方位的。但即使如此,军事科技的发展却可以引领其他民用技术的发展,情况就正如一些发达国家的那样。
  而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更为中国进一步提高国防开支提供了可能性。

  当然,打仗是会死人的。战争的胜败、规模与持续的时间往往都不可事前可预期。因此,战争的风险始终存在。

  从总体来说,当前中国适逢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争取海权的最佳时机。

  在民国时期,国民党领导的“北伐”成功,东北易帜,日本人就发动了“九一八”侵华事件。历史经济学者认为1937年是中国经济在民国时期表现最好的年份,但日本正是在那一年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那个时候,日本人从来没有给发展中的中国予喘息的机会。

  那么,此刻权衡经济的利弊,若中国得出“宜将乘胜驱倭寇,不宜沽名说和平”的结论,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http://www.zaobao.com/cz/cz130215_0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