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扮女尽孝”6年引发关注 邻居也不知其是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5:05:49
女子“扮女尽孝”6年引发关注 邻居也不知其是假

2013年02月09日  来源:扬子晚报 




靳冰(右)和杜大姐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长得很像

  是什么支撑着靳冰扮女尽孝6年?
  本报连续报道引发新华社等众多媒体关注;昨天记者探访杜、靳两家人,揭开真情“母女”背后的感人故事
  南京姑娘“扮亲女”尽孝
  自前天本报率先刊出《母亲患绝症想见从小被送走的女儿 南京姑娘扮“亲女儿”尽孝6年》的报道以来,引发读者和许多媒体的关注:究竟是什么,支撑着素昧平生的南京姑娘行善6年?昨日本报及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的记者赶到位于浦口的杜家、江宁的靳冰婆婆家,探寻答案:原来因为靳冰当年一个不经意的善举,两家人6年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已然亲如一家。
  杜家对靳家的爱感恩质朴
  杜爸爸曾亲赴泗洪靳家致谢 身患重病也不忘为“外孙”备“压岁钱”
  杜家位于浦口区星甸街道石桥镇汤集小区。早上9点,记者驱车从市区出发,一个多小时颠簸后来到杜方勤老人家。这里虽是农村,但已新矗起幢幢小楼。敲开其中一栋4楼的门,迎接我们的是杜方勤的大女儿和儿媳。记者在客厅听第一眼就看到一幅十字绣——“家和万事兴”。
  杜大嫂和杜大姐介绍,以往家里条件不好,住在农村老房子里,去年春节才搬进新楼,3个房间,近105平米,宽敞明亮的新居用来安度晚年最好不过,可就在杜妈妈朱官翠老人去世前,杜爸爸杜方勤也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他苦了一辈子了……”杜大姐哽咽着,无法再说下去。在杜大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杜老先生的房间,进屋看到的是床上厚厚的棉被,被疾病折磨的老人瘦得让人心疼,缩在被子下几乎看不到。“我爸得这个病导致呼吸不畅,只能向左侧着睡,仰卧就难受,左边的肩膀、腿、脚踝都磨出疮了。”杜大姐一边小心翼翼地给老人上药,一边给记者解释。
  但不可思议的是,当记者一提到“靳冰”这个名字,老人竟非常努力地扭过身子,仰卧朝向记者,这对常人而言的简单动作,因为病痛的折磨,显得格外吃力。“想,我想她啊……”还未说完这句话,老人那张被疾病折磨不堪的脸上,已是老泪纵横,“我们给她造成的负担太大了,她人太好了,这样的人现在太少了……”他激动地说,“她经常给我买这买那,总问我家里缺什么……比亲女儿还要亲。”
  老人越说越激动,谈起靳冰时一直在流眼泪,记者不忍心,再三安慰他好好休息后离开房间。就在这时,靳冰的电话打来了,原来,根据原计划,靳冰昨天上午讲好要到老人家中送年货,春节后再来拜年。但近日成为“新闻焦点”后,她担心记者追访令老人休息不好,因此暂没出现,改为先打电话问候。老人哆哆嗦嗦拿着手机贴近耳朵努力听着。“爸,我初二来看你,还给你买了新衣服和新鞋子。”老人摆摆手,“你又给我买东西了?我不要不要。”“爸,我都买好了,你还让我退去呐?你就等着我过两天来看你吧!”电话里靳冰的口气,就像普通人家女儿和父亲撒娇一样,果然,杜老先生妥协了,“好好,下次你别再买了啊。”
  杜大姐打开老人的衣柜,整整齐齐挂着一排看起来很新的棉衣。“都是靳冰给我爸妈买的,他们都舍不得穿,一共也没穿过几次。”“靳冰每次来肯定都要带东西,我们劝她很多次,她每次都是嘴上答应,下次还是照买不误……”提起靳冰,杜家儿媳也十分激动,“以前没搬到新房子时,家里条件特别差,靳冰从不嫌弃,来了就喊我‘大嫂’,现在像她这么善良的人真的是不多了……”杜家大嫂说着背过脸,迅速抹抹眼泪,不好意思地冲我们笑了。杜大姐告诉我们,没生病前杜老先生身体很好,“有一次我爸还特地跑到靳冰的老家泗洪去,既是亲自上门向靳冰的父母致谢,也是留着最后一丝希望,想求证靳冰到底是不是送走的小女儿。没想到,靳冰爸爸急了,拿出自己年轻时及靳冰从小到大的照片,说,‘大哥,你看,靳冰和我年轻时多像,她是我亲女儿!’”
  靳冰的儿子牛牛今年快3岁了,取名叫牛牛,是因为靳冰喜欢牛的“质朴勤劳”。这个名字得到了杜爸爸的喜欢。小牛牛从娘胎里出来后,家里就再也没有买过鸡蛋,一直吃着杜外公家送的新鲜草鸡蛋。每年离春节还有好几天,老人就会早早备好压岁钱。
  靳家对杜家的爱体贴自然
  76岁奶奶曾执意来宁看望杜妈妈 靳冰婆婆称:遇到困难就该互相帮助
  靳冰的婆婆家位于江宁农村,是栋灰白朴实但很温馨的二层小楼。每逢过年,二儿子王钢都会带着媳妇靳冰从南京城里赶回老家。下午3点多我们抵达时,开饭店的大儿子正带着大媳妇忙活着次日的年夜饭,大儿子家10岁左右的大孙女,二儿子家3岁左右的小孙子,正挥舞着羽毛球拍,跟奶奶在水泥地院子里玩。
  昨天靳冰婆婆家俨然像开了“新闻发布会”,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的记者们都在堂屋围着靳冰问个不停,靳冰公婆默默张罗着茶水,对记者“儿媳妇给别人当女儿,您支持吗?”的提问,他们连声说,“孩子们的事我们支持。”靳冰婆婆还用手挥了个圈,比划着举例说,“就像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周围邻居也会帮我们一样。”
  其实,老人不仅口头说支持,行动上也很支持。自2006年至今,除了靳冰和丈夫逢端午、中秋、春节必去探望以外,平时每隔两月也会去一次杜爸爸杜妈妈家,连靳冰的妈妈、婆婆,甚至今年已76岁高龄的奶奶都去看过杜妈妈。靳冰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善念,一声“妈妈”,由于全家人的认同,已将毫无血脉关系的两个家庭合二为一,而这种对家庭亲情的眷恋,又循环成为支撑靳冰行善的信念。
  靳冰回忆说,2009年夏天她怀孕期间,杜妈妈和杜爸爸打来电话,告诉她孕妇要多吃新鲜瓜果,刚好家里种的西瓜要收获了,特意留了最大的几个,让她有空去取。“我奶奶正好从上海姑妈家到南京来,听说后一定要跟我去。”靳冰说,奶奶年纪大了,已经70多岁,她不想让老人奔波,但奶奶执意要去。没想到,见面后奶奶与杜妈妈也是一见如故,虽然方言不通,说话还要靳冰翻译,但丝毫不减谈兴。“杜妈妈总是说很感激的话。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奶奶。”爱笑的靳冰说到这里又笑了。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自从奶奶看过杜妈妈后,靳妈妈也“吃醋”要来看了。其实,一开始,靳妈妈对靳冰假扮杜家女有些排斥,曾反对过,但听靳冰讲清楚情况,知道杜家对靳冰这么好,靳妈妈反而催靳冰多去看看杜妈妈了。在靳家,没有血缘关系的婆媳相处胜似母女本身也是种“传统”。
  靳冰回忆说,两位同样勤劳的妈妈,讨论的话题也包括地里种什么好,种多少。靳妈妈还表态,“你就当她是你女儿。该打就打,该使唤就使唤。”靳冰婆婆听说靳冰妈妈看过杜妈妈后,也说,你妈都去了,我要是不去不合适。“她这是开玩笑。”靳冰说,其实婆婆是觉得人生病时特别希望别人来探望说话。这样的精神鼓励,被杜大姐认为是能使一度被医生认为病危的杜妈妈,生命又延续6年的重要原因。
  靳冰记得更多的,则是杜家人对她的好。她结婚没办酒席,没通知杜家人,结果大姐大嫂很生气。后来牛牛出生办了满月酒,杜爸爸、杜大姐、杜大哥、杜大嫂、舅舅、舅妈都来了,跟靳家爸爸妈妈坐在同一桌,其乐融融,这被她称为“全家团聚”。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02-09/4560567.shtml


女子“扮女尽孝”6年引发关注 邻居也不知其是假

2013年02月09日  来源:扬子晚报 




靳冰(右)和杜大姐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妹长得很像
  是什么支撑着靳冰扮女尽孝6年?  本报连续报道引发新华社等众多媒体关注;昨天记者探访杜、靳两家人,揭开真情“母女”背后的感人故事  南京姑娘“扮亲女”尽孝  自前天本报率先刊出《母亲患绝症想见从小被送走的女儿 南京姑娘扮“亲女儿”尽孝6年》的报道以来,引发读者和许多媒体的关注:究竟是什么,支撑着素昧平生的南京姑娘行善6年?昨日本报及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的记者赶到位于浦口的杜家、江宁的靳冰婆婆家,探寻答案:原来因为靳冰当年一个不经意的善举,两家人6年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已然亲如一家。  杜家对靳家的爱感恩质朴  杜爸爸曾亲赴泗洪靳家致谢 身患重病也不忘为“外孙”备“压岁钱”  杜家位于浦口区星甸街道石桥镇汤集小区。早上9点,记者驱车从市区出发,一个多小时颠簸后来到杜方勤老人家。这里虽是农村,但已新矗起幢幢小楼。敲开其中一栋4楼的门,迎接我们的是杜方勤的大女儿和儿媳。记者在客厅听第一眼就看到一幅十字绣——“家和万事兴”。  杜大嫂和杜大姐介绍,以往家里条件不好,住在农村老房子里,去年春节才搬进新楼,3个房间,近105平米,宽敞明亮的新居用来安度晚年最好不过,可就在杜妈妈朱官翠老人去世前,杜爸爸杜方勤也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他苦了一辈子了……”杜大姐哽咽着,无法再说下去。在杜大姐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杜老先生的房间,进屋看到的是床上厚厚的棉被,被疾病折磨的老人瘦得让人心疼,缩在被子下几乎看不到。“我爸得这个病导致呼吸不畅,只能向左侧着睡,仰卧就难受,左边的肩膀、腿、脚踝都磨出疮了。”杜大姐一边小心翼翼地给老人上药,一边给记者解释。  但不可思议的是,当记者一提到“靳冰”这个名字,老人竟非常努力地扭过身子,仰卧朝向记者,这对常人而言的简单动作,因为病痛的折磨,显得格外吃力。“想,我想她啊……”还未说完这句话,老人那张被疾病折磨不堪的脸上,已是老泪纵横,“我们给她造成的负担太大了,她人太好了,这样的人现在太少了……”他激动地说,“她经常给我买这买那,总问我家里缺什么……比亲女儿还要亲。”  老人越说越激动,谈起靳冰时一直在流眼泪,记者不忍心,再三安慰他好好休息后离开房间。就在这时,靳冰的电话打来了,原来,根据原计划,靳冰昨天上午讲好要到老人家中送年货,春节后再来拜年。但近日成为“新闻焦点”后,她担心记者追访令老人休息不好,因此暂没出现,改为先打电话问候。老人哆哆嗦嗦拿着手机贴近耳朵努力听着。“爸,我初二来看你,还给你买了新衣服和新鞋子。”老人摆摆手,“你又给我买东西了?我不要不要。”“爸,我都买好了,你还让我退去呐?你就等着我过两天来看你吧!”电话里靳冰的口气,就像普通人家女儿和父亲撒娇一样,果然,杜老先生妥协了,“好好,下次你别再买了啊。”  杜大姐打开老人的衣柜,整整齐齐挂着一排看起来很新的棉衣。“都是靳冰给我爸妈买的,他们都舍不得穿,一共也没穿过几次。”“靳冰每次来肯定都要带东西,我们劝她很多次,她每次都是嘴上答应,下次还是照买不误……”提起靳冰,杜家儿媳也十分激动,“以前没搬到新房子时,家里条件特别差,靳冰从不嫌弃,来了就喊我‘大嫂’,现在像她这么善良的人真的是不多了……”杜家大嫂说着背过脸,迅速抹抹眼泪,不好意思地冲我们笑了。杜大姐告诉我们,没生病前杜老先生身体很好,“有一次我爸还特地跑到靳冰的老家泗洪去,既是亲自上门向靳冰的父母致谢,也是留着最后一丝希望,想求证靳冰到底是不是送走的小女儿。没想到,靳冰爸爸急了,拿出自己年轻时及靳冰从小到大的照片,说,‘大哥,你看,靳冰和我年轻时多像,她是我亲女儿!’”  靳冰的儿子牛牛今年快3岁了,取名叫牛牛,是因为靳冰喜欢牛的“质朴勤劳”。这个名字得到了杜爸爸的喜欢。小牛牛从娘胎里出来后,家里就再也没有买过鸡蛋,一直吃着杜外公家送的新鲜草鸡蛋。每年离春节还有好几天,老人就会早早备好压岁钱。  靳家对杜家的爱体贴自然  76岁奶奶曾执意来宁看望杜妈妈 靳冰婆婆称:遇到困难就该互相帮助  靳冰的婆婆家位于江宁农村,是栋灰白朴实但很温馨的二层小楼。每逢过年,二儿子王钢都会带着媳妇靳冰从南京城里赶回老家。下午3点多我们抵达时,开饭店的大儿子正带着大媳妇忙活着次日的年夜饭,大儿子家10岁左右的大孙女,二儿子家3岁左右的小孙子,正挥舞着羽毛球拍,跟奶奶在水泥地院子里玩。  昨天靳冰婆婆家俨然像开了“新闻发布会”,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的记者们都在堂屋围着靳冰问个不停,靳冰公婆默默张罗着茶水,对记者“儿媳妇给别人当女儿,您支持吗?”的提问,他们连声说,“孩子们的事我们支持。”靳冰婆婆还用手挥了个圈,比划着举例说,“就像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周围邻居也会帮我们一样。”  其实,老人不仅口头说支持,行动上也很支持。自2006年至今,除了靳冰和丈夫逢端午、中秋、春节必去探望以外,平时每隔两月也会去一次杜爸爸杜妈妈家,连靳冰的妈妈、婆婆,甚至今年已76岁高龄的奶奶都去看过杜妈妈。靳冰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善念,一声“妈妈”,由于全家人的认同,已将毫无血脉关系的两个家庭合二为一,而这种对家庭亲情的眷恋,又循环成为支撑靳冰行善的信念。  靳冰回忆说,2009年夏天她怀孕期间,杜妈妈和杜爸爸打来电话,告诉她孕妇要多吃新鲜瓜果,刚好家里种的西瓜要收获了,特意留了最大的几个,让她有空去取。“我奶奶正好从上海姑妈家到南京来,听说后一定要跟我去。”靳冰说,奶奶年纪大了,已经70多岁,她不想让老人奔波,但奶奶执意要去。没想到,见面后奶奶与杜妈妈也是一见如故,虽然方言不通,说话还要靳冰翻译,但丝毫不减谈兴。“杜妈妈总是说很感激的话。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奶奶。”爱笑的靳冰说到这里又笑了。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面。自从奶奶看过杜妈妈后,靳妈妈也“吃醋”要来看了。其实,一开始,靳妈妈对靳冰假扮杜家女有些排斥,曾反对过,但听靳冰讲清楚情况,知道杜家对靳冰这么好,靳妈妈反而催靳冰多去看看杜妈妈了。在靳家,没有血缘关系的婆媳相处胜似母女本身也是种“传统”。  靳冰回忆说,两位同样勤劳的妈妈,讨论的话题也包括地里种什么好,种多少。靳妈妈还表态,“你就当她是你女儿。该打就打,该使唤就使唤。”靳冰婆婆听说靳冰妈妈看过杜妈妈后,也说,你妈都去了,我要是不去不合适。“她这是开玩笑。”靳冰说,其实婆婆是觉得人生病时特别希望别人来探望说话。这样的精神鼓励,被杜大姐认为是能使一度被医生认为病危的杜妈妈,生命又延续6年的重要原因。  靳冰记得更多的,则是杜家人对她的好。她结婚没办酒席,没通知杜家人,结果大姐大嫂很生气。后来牛牛出生办了满月酒,杜爸爸、杜大姐、杜大哥、杜大嫂、舅舅、舅妈都来了,跟靳家爸爸妈妈坐在同一桌,其乐融融,这被她称为“全家团聚”。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3/02-09/4560567.shtml


[size=15.333333015441895px]  就在记者在杜家采访之时,浦口区星甸街道的李红卫委员带着街道工作人员前来慰问,并送上一千元的抚慰金。“杜方勤老人一直是我们街道的帮扶对象。杜家人不说,我们也不知道,看他们相处的那么好,谁会想到不是亲女儿呢?”李委员向记者表示,在知道杜家情况后,他们回去会商讨相关事宜,制订详细计划,对杜家尽可能的给予帮助和扶持。(董梦颖 马燕)


世上好人多,好人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