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宋养兵之费的一些简单思考(原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09:35


        作为历史上最令人纠结的朝代之一,宋朝先天不足而又桥枉过正,强敌环绕而又难言振奋,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但是军事上的失败使得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最终落得个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的苍凉境地。
      以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高额的国家财政收入为前提,以挥之不去的边防阴影和招乱为兵的政策为动力,北宋一朝维持了一支庞大的职业化常备军队,其军费支出之庞大,另人叹为观止,在我国古代的历代封建王朝里,恐怕可称第一。在这支庞大而臃肿的队伍中,一个普通边防禁军士兵的待遇如何?与其他王朝相比又是如何呢?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过两天要准备回家过年,所以时间相当有限,这里也只能是进行最简单的一些讨论,欢迎大家多多指教)
      不得不说的是,北宋时期普通禁军的养兵花,是十分复杂而繁琐的,其供应标准各成体系,不尽相同,同样是禁军,驻京、驻边、就食的标准皆不一致。此外,北宋时期禁军的诸多额外支出因事而立,既包括常制亦包括大量的临时性支出,在较为固定的收入之外,还有不少名目繁多的其他收入,宋史中记载到“凡三岁大祀,有赐责,有优赐。每岁寒食、端午、冬至,有特支,特支有大小差,亦有非时给者。边戍季加给银、鞋,…………役兵劳苦,季给钱。戍岭南者,增月奉。自川、广戍还者,别与装钱。”其中如特支钱、银鞋钱、口劵等等,实在是难以详细而论。
       可见,想要较为准确的得出每位禁军兵士一年的耗费是极为困难的。不过幸运的是,拜宋代所留下的大量文献统计资料所赐,对于此问题有了一些参考的标准。
       北宋时期曾担任计相的蔡襄曾论述仁宗末和英宗初养兵开销:“……收入三千六百八十二万余贯,支出三千三百十七万余贯,其中军费为九百九十四万余贯;纳、绢等纺织品收入八百七十四万余匹,支出七百二十三万余匹,而军费却达七百四十二万余匹;粮食收入二千六百九十四万余石,支出三千零四十七万余石,其中军费为二千三百十七万余石;草收入二千九百三十九万余束,支出二千九百五十二万余束,其中军费为二千四百九十八万余束……”由此感慨到:“养兵之费,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其论述不仅被许多网文引用,同时也被不少专业论文引用,通过对于养兵各项支出的简单分析,思平认为,这一论断是较为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首先是固定项目的供应标准,北宋时期一名普通下禁军的口粮标准为每月二石,普通士兵不给傔粮,俸钱每月500文(北宋初期下禁军俸钱不过300文,真宗时加俸到500文,这里以500文为标准。)在衣物方面,一个料钱500的长行(中禁军),如 张方平所论:“春冬衣袖、绢六匹,棉一十二两,随衣钱3000”,此外,三年一次的郊赏也是一笔较为固定的收入,王曾瑜先生提到:“一名普通禁军郊赏所得,大致相当于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俸钱”
        再结合北宋时期的物价进行简单的折算,熙宁三年,韩琦曾论到:“去年河朔丰稔,米斗不过七、八十钱”。熙宁二年,王珪奏言到:“外郡用钱四十可致斗米于京师,今京师乏钱,反用钱百坐仓籴米,此非极议”。根据上述材料,北宋时期米价每斗百钱可以说是较为稳妥的提法。绢和布、棉的价格,因质地及产地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程民生先生在《宋代物价研究》一书中提到,北宋时期绢每匹在1000-1500文左右,布每匹在150-300文左右。
        综上可得,北宋时期一名普通的禁军下层士兵,在非战争时期,其基本收入大致为俸钱500*12=6000文,米粮每月2石约为2000文,每年为2000*12=24000文,衣装6*1000=6000钱,再加随衣钱3000,(考虑到此处为中禁军,则下禁军减至8000文左右)郊赏每年2000—3000钱,口劵一般月给6斗,大约折合600钱,其余诸特支难以详述,以3000—5000钱粗论,则综合支出大约需要45000钱,即45贯左右。(蔡襄所论应为禁军系统之平均值,其中当包括军官的费用,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普通禁军士兵,其养兵之开销应较其所论为低,故下文中以45贯为标准。)
         北宋时期,财政收入达到了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高峰。仁宗皇佑元年,内外入 126,251,964贯(《宋史卷179 食货下一 会计》)英宗治平二年,内外入 116,138,405贯(《宋史卷179 食货下一 会计),由于北宋朝税收的征集分为货币、粮食、布帛等多种,所以各种史料上的记载亦多有自相矛盾之处,但是,北宋一朝每年各类项目总岁入约1亿贯是较为被广泛接受的观点。
        再结合上文关于养兵之费的分析,则可以统计出,北宋时期养一普通的禁军士兵,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00000045,大约为220万分之一。而前文曾讨论西汉时期养一兵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大约190万分之一。表面上看西汉略高于北宋,但是实际上西汉时期士卒,由于戍边生涯有限,在军队中的上升空间较北宋禁军小的多,北宋禁军由于是职业兵,禁军中的上升空间较西汉时期士卒宽广的多,待遇亦会相对提升,前文中所讨论的西汉戍边士卒养兵之费,是当时的普遍标准,而北宋边防禁军,是当时军队中的较低标准,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北宋时期养一禁军士卒所占到的国家财政收入比例未必低于西汉时期多少。此外,北宋时期军队数目远较西汉为高,可见财政压力亦远较西汉为重。
       在此基础上换算为实际购买力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同样这里采取以粮价为对比标准,宋代1石约合92.5宋斤,1宋斤约合640克,则宋代1石约为59200克,换算为今天的标准, 宋代1石等于59.2公斤,118.4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此外,根据出土文物可推断宋代1斤约为640克左右,湖南湘潭出土的“嘉祐百斤铜则”,制作讲究,系标准权式,实重64000克,1斤合640克;浙江瑞安出土的“永丰熙宁百斤铜砣”,由当时的池州永丰监铸造,实重625000克,一斤合625克)
        由上述对于北宋粮价的分析来看,以今天的市斤为计量单位,北宋时期一斤米大致为9钱, 以当今2.2元每斤计算,则北宋时期一钱的实际购买力为今天的0.24元(当前关于宋朝物价的研究是十分详细的,关于宋朝货币世纪购买力的研究成果亦十分丰富,这里进行的是最简单的处理,还希望大家多指教),则北宋时期养一普通的禁军士卒,每年大约需花费45000钱,相当于今天的10800元,大致为西汉时期的3.67倍左右。
       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由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在支出比例较西汉为低的情况下,守边士卒可以较西汉时期得到更高的生活待遇以及物质保障。但如果综合考虑士卒本身的家庭负担情况,则会发现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北宋时期成家立业的禁军士兵需要养家糊口,《文献通考》卷152《兵考》记载其入伍后“其妻子屋庐既已讬于营伍之中,其姓名既已书于官府之籍,行不得为商,居不得为农,而仰食于官,至于衰老而无归,则其道诚不可以弃去,是故无用之卒,虽薄其资粮,而皆廪之终身。”故北宋边防禁军每年45贯实际上是一家老少的开支,而居延汉简中虽有不少西汉边防戍卒带家属的记载,但是考虑到边地寒苦以及戍边有期,实际上带家属戍边的情况不能认为是普遍现象。程民生先生在《简论宋代两浙人口数量》一文中指出宋代军人平均每户是五口,以一位士卒一妻三子女来算,按未成年子女衣粮耗费占士卒本人的5成,妻子衣粮消耗占其7成,则北宋士卒本人实际可得大约14贯,相当于今天的3360元,仅仅是西汉时期的1.14倍。而后者戍边之苦,汉代历史文献中记载殊多,在简牍材料中亦有相当反映,在此不一一举例,从两者相较来看,非战争时期北宋边防普通禁军士卒的实际收入也还是停留在维持温饱的阶段。
        此外,西汉时期士卒的政治待遇较北宋时期为高,西汉中前期,除去无功不候的传统,普通士民从军亦可有诸如免复等优惠待遇,社会风气上还存在着尚武之风,故西汉中期几次大规模对外战争中,私自从军者甚多,而北宋则不同,普通士卒社会地位底下,入伍前都要在脸上刺字以防逃亡,狄青在迁枢密副使前,仁宗劝他消去刺字,狄青想起韩琦曾当面折辱他:“东华门外状元唱出的才是好汉!”不愿消去刺字,自豪地说道:“要让天下贱儿得知,国家由此名位相待!”豪言壮语之余,亦不无心酸之处。
        北宋时期养兵之费开支如此浩大,以至于国家财政收入往往难以为续,与其供养的士卒(包括家属)人数之多密切相关。表面上看,北宋时期禁军数量保持在百万左右,实际上国家所负担的士卒与家属总数当在三百万—四百万左右,如此庞大的国家财政供养人口自然对于北宋政府的财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北宋政权以接近国家财政支出的极限供养士卒,而实际上最终每位普通士卒的生活待遇只能达到西汉时期西北戍边士卒的1.14倍左右,可见北宋时期长期实行的募兵制,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军队人口自然增长与财政投入之间的尖锐矛盾。单就个体而言,北宋政府对于其生活保障的投入不可谓不高,但是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个体所负担的家庭人口压力所稀释掉了,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北宋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压力。


        作为历史上最令人纠结的朝代之一,宋朝先天不足而又桥枉过正,强敌环绕而又难言振奋,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但是军事上的失败使得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最终落得个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的苍凉境地。
      以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高额的国家财政收入为前提,以挥之不去的边防阴影和招乱为兵的政策为动力,北宋一朝维持了一支庞大的职业化常备军队,其军费支出之庞大,另人叹为观止,在我国古代的历代封建王朝里,恐怕可称第一。在这支庞大而臃肿的队伍中,一个普通边防禁军士兵的待遇如何?与其他王朝相比又是如何呢?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过两天要准备回家过年,所以时间相当有限,这里也只能是进行最简单的一些讨论,欢迎大家多多指教)
      不得不说的是,北宋时期普通禁军的养兵花,是十分复杂而繁琐的,其供应标准各成体系,不尽相同,同样是禁军,驻京、驻边、就食的标准皆不一致。此外,北宋时期禁军的诸多额外支出因事而立,既包括常制亦包括大量的临时性支出,在较为固定的收入之外,还有不少名目繁多的其他收入,宋史中记载到“凡三岁大祀,有赐责,有优赐。每岁寒食、端午、冬至,有特支,特支有大小差,亦有非时给者。边戍季加给银、鞋,…………役兵劳苦,季给钱。戍岭南者,增月奉。自川、广戍还者,别与装钱。”其中如特支钱、银鞋钱、口劵等等,实在是难以详细而论。
       可见,想要较为准确的得出每位禁军兵士一年的耗费是极为困难的。不过幸运的是,拜宋代所留下的大量文献统计资料所赐,对于此问题有了一些参考的标准。
       北宋时期曾担任计相的蔡襄曾论述仁宗末和英宗初养兵开销:“……收入三千六百八十二万余贯,支出三千三百十七万余贯,其中军费为九百九十四万余贯;纳、绢等纺织品收入八百七十四万余匹,支出七百二十三万余匹,而军费却达七百四十二万余匹;粮食收入二千六百九十四万余石,支出三千零四十七万余石,其中军费为二千三百十七万余石;草收入二千九百三十九万余束,支出二千九百五十二万余束,其中军费为二千四百九十八万余束……”由此感慨到:“养兵之费,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其论述不仅被许多网文引用,同时也被不少专业论文引用,通过对于养兵各项支出的简单分析,思平认为,这一论断是较为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
        首先是固定项目的供应标准,北宋时期一名普通下禁军的口粮标准为每月二石,普通士兵不给傔粮,俸钱每月500文(北宋初期下禁军俸钱不过300文,真宗时加俸到500文,这里以500文为标准。)在衣物方面,一个料钱500的长行(中禁军),如 张方平所论:“春冬衣袖、绢六匹,棉一十二两,随衣钱3000”,此外,三年一次的郊赏也是一笔较为固定的收入,王曾瑜先生提到:“一名普通禁军郊赏所得,大致相当于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俸钱”
        再结合北宋时期的物价进行简单的折算,熙宁三年,韩琦曾论到:“去年河朔丰稔,米斗不过七、八十钱”。熙宁二年,王珪奏言到:“外郡用钱四十可致斗米于京师,今京师乏钱,反用钱百坐仓籴米,此非极议”。根据上述材料,北宋时期米价每斗百钱可以说是较为稳妥的提法。绢和布、棉的价格,因质地及产地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程民生先生在《宋代物价研究》一书中提到,北宋时期绢每匹在1000-1500文左右,布每匹在150-300文左右。
        综上可得,北宋时期一名普通的禁军下层士兵,在非战争时期,其基本收入大致为俸钱500*12=6000文,米粮每月2石约为2000文,每年为2000*12=24000文,衣装6*1000=6000钱,再加随衣钱3000,(考虑到此处为中禁军,则下禁军减至8000文左右)郊赏每年2000—3000钱,口劵一般月给6斗,大约折合600钱,其余诸特支难以详述,以3000—5000钱粗论,则综合支出大约需要45000钱,即45贯左右。(蔡襄所论应为禁军系统之平均值,其中当包括军官的费用,由于本文讨论的是普通禁军士兵,其养兵之开销应较其所论为低,故下文中以45贯为标准。)
         北宋时期,财政收入达到了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高峰。仁宗皇佑元年,内外入 126,251,964贯(《宋史卷179 食货下一 会计》)英宗治平二年,内外入 116,138,405贯(《宋史卷179 食货下一 会计),由于北宋朝税收的征集分为货币、粮食、布帛等多种,所以各种史料上的记载亦多有自相矛盾之处,但是,北宋一朝每年各类项目总岁入约1亿贯是较为被广泛接受的观点。
        再结合上文关于养兵之费的分析,则可以统计出,北宋时期养一普通的禁军士兵,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00000045,大约为220万分之一。而前文曾讨论西汉时期养一兵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大约190万分之一。表面上看西汉略高于北宋,但是实际上西汉时期士卒,由于戍边生涯有限,在军队中的上升空间较北宋禁军小的多,北宋禁军由于是职业兵,禁军中的上升空间较西汉时期士卒宽广的多,待遇亦会相对提升,前文中所讨论的西汉戍边士卒养兵之费,是当时的普遍标准,而北宋边防禁军,是当时军队中的较低标准,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北宋时期养一禁军士卒所占到的国家财政收入比例未必低于西汉时期多少。此外,北宋时期军队数目远较西汉为高,可见财政压力亦远较西汉为重。
       在此基础上换算为实际购买力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同样这里采取以粮价为对比标准,宋代1石约合92.5宋斤,1宋斤约合640克,则宋代1石约为59200克,换算为今天的标准, 宋代1石等于59.2公斤,118.4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此外,根据出土文物可推断宋代1斤约为640克左右,湖南湘潭出土的“嘉祐百斤铜则”,制作讲究,系标准权式,实重64000克,1斤合640克;浙江瑞安出土的“永丰熙宁百斤铜砣”,由当时的池州永丰监铸造,实重625000克,一斤合625克)
        由上述对于北宋粮价的分析来看,以今天的市斤为计量单位,北宋时期一斤米大致为9钱, 以当今2.2元每斤计算,则北宋时期一钱的实际购买力为今天的0.24元(当前关于宋朝物价的研究是十分详细的,关于宋朝货币世纪购买力的研究成果亦十分丰富,这里进行的是最简单的处理,还希望大家多指教),则北宋时期养一普通的禁军士卒,每年大约需花费45000钱,相当于今天的10800元,大致为西汉时期的3.67倍左右。
       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由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在支出比例较西汉为低的情况下,守边士卒可以较西汉时期得到更高的生活待遇以及物质保障。但如果综合考虑士卒本身的家庭负担情况,则会发现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北宋时期成家立业的禁军士兵需要养家糊口,《文献通考》卷152《兵考》记载其入伍后“其妻子屋庐既已讬于营伍之中,其姓名既已书于官府之籍,行不得为商,居不得为农,而仰食于官,至于衰老而无归,则其道诚不可以弃去,是故无用之卒,虽薄其资粮,而皆廪之终身。”故北宋边防禁军每年45贯实际上是一家老少的开支,而居延汉简中虽有不少西汉边防戍卒带家属的记载,但是考虑到边地寒苦以及戍边有期,实际上带家属戍边的情况不能认为是普遍现象。程民生先生在《简论宋代两浙人口数量》一文中指出宋代军人平均每户是五口,以一位士卒一妻三子女来算,按未成年子女衣粮耗费占士卒本人的5成,妻子衣粮消耗占其7成,则北宋士卒本人实际可得大约14贯,相当于今天的3360元,仅仅是西汉时期的1.14倍。而后者戍边之苦,汉代历史文献中记载殊多,在简牍材料中亦有相当反映,在此不一一举例,从两者相较来看,非战争时期北宋边防普通禁军士卒的实际收入也还是停留在维持温饱的阶段。
        此外,西汉时期士卒的政治待遇较北宋时期为高,西汉中前期,除去无功不候的传统,普通士民从军亦可有诸如免复等优惠待遇,社会风气上还存在着尚武之风,故西汉中期几次大规模对外战争中,私自从军者甚多,而北宋则不同,普通士卒社会地位底下,入伍前都要在脸上刺字以防逃亡,狄青在迁枢密副使前,仁宗劝他消去刺字,狄青想起韩琦曾当面折辱他:“东华门外状元唱出的才是好汉!”不愿消去刺字,自豪地说道:“要让天下贱儿得知,国家由此名位相待!”豪言壮语之余,亦不无心酸之处。
        北宋时期养兵之费开支如此浩大,以至于国家财政收入往往难以为续,与其供养的士卒(包括家属)人数之多密切相关。表面上看,北宋时期禁军数量保持在百万左右,实际上国家所负担的士卒与家属总数当在三百万—四百万左右,如此庞大的国家财政供养人口自然对于北宋政府的财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北宋政权以接近国家财政支出的极限供养士卒,而实际上最终每位普通士卒的生活待遇只能达到西汉时期西北戍边士卒的1.14倍左右,可见北宋时期长期实行的募兵制,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军队人口自然增长与财政投入之间的尖锐矛盾。单就个体而言,北宋政府对于其生活保障的投入不可谓不高,但是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被个体所负担的家庭人口压力所稀释掉了,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投入更多的财政资源。如此的恶性循环使得北宋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压力。
楼主专题研究很不错,再列些参考书给我等就更完美了。
张载 发表于 2013-1-25 21:20
楼主专题研究很不错,再列些参考书给我等就更完美了。
呵呵这里先谢谢各位版主的抬爱了
说来惭愧,宋史其实已经好几年没碰过了,写的时候难免惶恐
今人关于宋代军制的研究专著不少,可惜本人涉猎有限手头有王曾瑜先生的《宋朝军制初探》,很不错,别的还有几本,感觉一般,呵呵就不提了。
邓广铭的如何?
宋军人数众多而战斗力不高,是个难以解决的痼疾
F-16T 发表于 2013-1-28 13:53
宋军人数众多而战斗力不高,是个难以解决的痼疾
初期不是,初期人少但战斗力强。后期就是因为战斗力衰退,不得不以量取胜
这个军费问题要考虑吃空饷和克扣吧。。宋军战斗力弱么?只是对手太强。。。来自: iPhone客户端

张载 发表于 2013-1-27 21:22
邓广铭的如何?


刚买了邓广铭的《宋史十讲》和《岳飞传》。

邓先生的《宋史十讲》,第四讲,谈的就是北宋募兵制度是其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王曾瑜的书,《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评价要比《岳飞新传》高一些。
张载 发表于 2013-1-27 21:22
邓广铭的如何?


刚买了邓广铭的《宋史十讲》和《岳飞传》。

邓先生的《宋史十讲》,第四讲,谈的就是北宋募兵制度是其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王曾瑜的书,《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评价要比《岳飞新传》高一些。
民宅 发表于 2013-1-29 10:42
刚买了邓广铭的《宋史十讲》和《岳飞传》。

邓先生的《宋史十讲》,第四讲,谈的就是北宋募兵制度是 ...
那书还行,总觉得郭文豪文笔好的多
学而思平 发表于 2013-1-27 14:57
呵呵这里先谢谢各位版主的抬爱了
说来惭愧,宋史其实已经好几年没碰过了,写的时候难免惶恐{:180 ...
宋代如果效仿希拉克略以后的拜占庭帝国军区制,能否解决军费过大的问题
北宋养兵很多时候是把灾民中选兵
把兵制当作吸纳社会不稳定分子
其实职业兵有三十万就很多了
军人的社会地位下降也是严重影响战斗力的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3-8-3 12:40
北宋养兵很多时候是把灾民中选兵
把兵制当作吸纳社会不稳定分子
其实职业兵有三十万就很多了

这个也是一部分原因,但北宋汲取唐代藩镇教训,又矫枉过正
宋朝的荷兵荷官在朝代之初就已经定下了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3-8-3 12:40
北宋养兵很多时候是把灾民中选兵
把兵制当作吸纳社会不稳定分子
其实职业兵有三十万就很多了
请问三十万职业兵就够了是如何算出的?西夏一国的总兵力都超过四十万,你养三十万兵如何备边。
我是觉得首先要全民皆兵,尚武。职业军队脱产,训练标准化。这样的精兵有五万人就足够灭国,集结十来万就足以对抗西夏
北宋太祖初创阶段,禁军仅十余万,然而非常精锐.后来人越来越多,战斗力越来越弱.根本原因是整个国家的军事地理形势不利造成的.
北宋的首都建在开封是上承五代之制.开封地处平原,如果你手握重兵,这是非常适合你四出攻击敌人的,有点儿像楚霸王建都彭城,不幸的是,如果你不是霸王,人家来打你也很方便.五代之君多半为军头出身,他们手握的是当时中原最强大的兵团,所以都自高自大地以开封为首都.
可是宋太祖后,北宋面对的是契丹之类的强敌,这下建都开封造成的北宋的军事地理形势非常不利,有点儿像后来的德国,守着大平原,暴露在异族骑兵的威胁下,只有靠军人的胸膛去抗敌.总算有条黄河,还有封冻期,真是活活急死个人.
既然无险可恃,那就只好把军队无限度扩大,于是造成了恶性循环.人越多,能作战的就会越少,花在装备和训练上的钱就越少,要照顾的老弱病残就越多,于是就是我们看到的局面了.

北宋主要问题是军人地位太低,军队过于庞大,政府负担太重,最关键是,对手太强,,辽和西夏都不是传统意义的游牧民族了,已经是封建制度了,不比北宋落后。辽国还比较好的处理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大量汉人为辽做事
宋朝百姓把当兵的叫贼配军,也可以看出宋朝军队不行的原因
我爱四圣兽 发表于 2013-11-9 23:18
宋朝百姓把当兵的叫贼配军,也可以看出宋朝军队不行的原因
配军      字体 [大]   [中]   [小]
宋代犯人被断配隶属军籍, 称“配军”。罪重者刺面, 轻者免刺。发配地点有数等, 北宋为沙门岛 (在今山东蓬莱西北海中)、广南(今广西及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三千里至五百里、邻州、本州、本城, 南宋为海岛、远恶州军、广南、三千里到邻州、本州等。
字数:126
知识来源:陈高春 主编.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大辞典.北京:长征出版社.1992.第1087页

steuerzahlung 发表于 2013-11-10 11:23
配军      字体 [大]   [中]   [小]
宋代犯人被断配隶属军籍, 称“配军”。罪重者刺面, 轻者免刺。发 ...
我爱四圣兽 发表于 2013-11-10 12:52
各位都是军迷,而我只是个伪军迷难免有些错误的地方,望各位大大多指教
射声 发表于 2013-11-2 19:38
北宋太祖初创阶段,禁军仅十余万,然而非常精锐.后来人越来越多,战斗力越来越弱.根本原因是整个国家的军事地 ...
再一个是因为骑兵匮乏
机动力和突击力强大的精锐骑兵只要有10万,甚至都足以攻灭一个中等国家

要有30万这种骑兵军团,足够威震东亚
有言无书 发表于 2013-11-6 16:00
北宋主要问题是军人地位太低,军队过于庞大,政府负担太重,最关键是,对手太强,,辽和西夏都不是传统意义 ...
后来遇到的金和蒙古都是游牧

封建化程度没有辽高
但战斗力是高的出奇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3-8-3 12:40
北宋养兵很多时候是把灾民中选兵
把兵制当作吸纳社会不稳定分子
其实职业兵有三十万就很多了
金军中前期某个战略方向上最多也没超过10万人
一般就3-5万

但是也很少有大败仗
后来规模越来越大,败仗却越来越多

由此可见,军队的质量数量的平衡是各个政治集团普遍面临的难题
金军中前期某个战略方向上最多也没超过10万人
一般就3-5万


就一个战略方向而言兵力过多反而是负担
换句话说,装备完全训练整然的部队那时候也不多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3-11-20 16:31
就一个战略方向而言兵力过多反而是负担
换句话说,装备完全训练整然的部队那时候也不多
对一些据点  只要以少量兵力存在控制即可
保持一定量的(10-20万)精锐机动兵团
在大战爆发时能出动进行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

这就够

Swift80 发表于 2013-11-20 15:14
金军中前期某个战略方向上最多也没超过10万人
一般就3-5万


和所有文明化的政权一样,中后期金人还要面临和平时代如何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前期为了生存活命,兵悍将勇是常态,五代宋初也相差无几。
后期与南宋议和之后,统治者不得不对功臣将士给予回报。导致金人很快变成盘剥食利的寄生阶层。
军队战斗力速降。
加上金人文明化程度远不如宋,要么不腐败,一有腐败的机会就再无改革的可能
其实金人的国祚比宋朝短多了,煊赫一时的大金也就是军事上分数高,文化上的低分使其很快刷光了国运人品,走完了兴亡周期律。
最后被同化。
Swift80 发表于 2013-11-20 15:14
金军中前期某个战略方向上最多也没超过10万人
一般就3-5万


和所有文明化的政权一样,中后期金人还要面临和平时代如何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前期为了生存活命,兵悍将勇是常态,五代宋初也相差无几。
后期与南宋议和之后,统治者不得不对功臣将士给予回报。导致金人很快变成盘剥食利的寄生阶层。
军队战斗力速降。
加上金人文明化程度远不如宋,要么不腐败,一有腐败的机会就再无改革的可能
其实金人的国祚比宋朝短多了,煊赫一时的大金也就是军事上分数高,文化上的低分使其很快刷光了国运人品,走完了兴亡周期律。
最后被同化。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20 17:46
和所有文明化的政权一样,中后期金人还要面临和平时代如何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前期为了生存活命,兵 ...
嗯,猛安某克制和后代的八旗子弟差不多,很快地主化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3-11-20 17:46
和所有文明化的政权一样,中后期金人还要面临和平时代如何保持军队战斗力的问题
前期为了生存活命,兵 ...
同样是铁浮屠,初年面对辽军和宋军都是威风八面
后期面对蒙古
铁木真对这种浑身金属头上有角的样子货嗤之以鼻,一击即溃

这个差距不完全是军事能力本身能解释
宋朝根本没有所谓的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