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专稿:虚拟世界的“抗日”(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4:03
●本报记者 刘县书 (中国青年报 20050413)
  “BBC评论:中国人一天不买日货,日本有上千公司破产。六个月不买日货,一半日本人下岗。一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将面临瓦解。是中国人就转发,不用你上战场!”
  这些天,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许多中国人收到类似的“抗日”短信和电子邮件。
  “数字有点夸张,出处也可疑。”北京一家电脑公司的职员解先生说。
  一股抗日的虚拟烽火正在中国的网络上蔓延。最近的一次高潮,是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全球网上签名活动。据报道,截至4月4日,此次活动已征集到逾2800万个签名,截至3月31日15时45分,仅新浪网友的签名人数就突破了686万人。
  这股烽火绝非事出无因、心血来潮。
  回顾一下近数年来的网络议题,中日关系一直是热门话题和敏感穴位。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国内BBS(论坛和留言板)的繁荣,日中关系议题在网民中持续不衰,无论“反日”“挺日”“哈日”,凡与日本相关的帖子便往往迅速成为热门帖,“日本”二字成了提高点击数和回帖数的“必杀技”,而且,往往言论和故事越极端、越挑逗,便越有效。
  从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有人看到了“极端民族主义”、“疯狂和愚蠢”、“杜撰和妄想”,有人则看到了“朴素”的民意、中华民族的脊梁、国民与政府之间稀缺的良性互动。
  “网上抗日”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网上抗日”的源流
  “从总体上看支那人是世界上最低劣的种族。在总体素质上讲,南方支那人又要远远优于北方支那人……”
  许多网民都知道这则署名“长谷川弘一”的臭名昭著的帖子,1999年年底至2000年年初,它引发了可能是国内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网上抗日。许多网民不辨真伪,群起而攻之。
  之后,很快有网民分析揭露,这篇帖子多半是大陆网民假冒日本留学生之名的“伪作”,但直到2003年在国内的某些论坛上还可以看到有人引用此帖,大骂日本人和中国人。
  该帖及围绕它所发生的事情,体现了后来部分“网上抗日者”的典型特征:不能仔细分辨真伪、头脑简单幼稚、追求口头宣泄快感、既虚骄又自我贬低自我痛恨等等。
  后来,在网上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假冒伪劣的有关日本人的离奇“故事”,这成为网上抗日战线一道独特景观。
  但这些假冒伪劣的故事不是网上抗日运动的全部。
  回顾和讲述网上抗日运动,在许多情绪宣泄的背后我们不能不看到,始终包含着中日之间真实的交锋和摩擦。从这个意义上看,“网上抗日”这种网络现象并不虚妄。
  中国网上抗日运动的风生水起与日本政治和社会的右翼化是同步的。如果说中国网上抗日现象反映了某种民族主义的上升,这种上升也是紧随日本之后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曾发表文章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政界总体保守化,长期受到抵制的右翼势力变得有恃无恐,战后出生或成长的新生代开始占据包括首相职位在内的社会各界主导地位。新生代要求改变战后“低姿态”外交,他们对日本在亚洲各国进行的野蛮侵略缺乏认识和罪责感,他们的口头禅是:“日本要谢罪到哪一辈子?”
  这些变化,悄然对日本国内国际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追踪溯源,有两本书不能不提,一本是1989年出版的日本民族主义政治家石原慎太郎与索尼公司前总裁盛田昭夫的对话《日本可以说“不”》;一本是1996年,宋强、张藏藏等几个中国年轻人花了25天时间攒成的一本书《中国可以说“不”》。
  《中国可以说“不”》主要锋芒针对美国,也有不少篇幅抨击日本,并引发石原慎太郎激烈反驳。有评论说,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带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化色彩,诸如“敲打日本,在必要时用力敲打日本是重要的”、“应在民众中号召抵制美国货,不看美国电影,不吃美国的小麦和大米”这些句子,与今日网上某些抗日言论如出一辙。
  如果当时网络够普及,网上抗美和抗日运动想必早就如火如荼了。
  1996年石原慎太郎和张藏藏等隔海对骂之际,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公开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到钓鱼台群岛竖起灯塔,都令中日间的“新仇旧恨”浮上国人心头。自那时起,“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成为热门话题。
  中国方面,“9·18爱国网”(最初站名为“历史不容忘却网”)的诞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00年2月14日,该网站成立之日,有一篇题为《中国人,行动起来!(抗联第一号文)》的帖子发表于“网胜新闻站”。帖中提到的“公然辱骂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想必指的就是当时沸沸扬扬的“长谷川弘一事件”。
  在此后一两年中,互联网上的中文抗日网站和论坛像雨后蘑菇一样冒了出来。而日本方面也非常“配合”,不断为中国焦躁而充满表达欲望的网民提供着新鲜刺激。
  2000年8月下旬,日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驱赶中国科学考察船,与随后赶到的中国海军护航舰发生对峙。据称,这是自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中日军队的首次正面对峙,也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首次以武力宣示主权。
  2000年至2001年初,日本前任首相森喜朗先是为否认侵略历史的右翼教科书放行,其后又给“台独”势力的总后台李登辉发放了入境签证。
  2001年4月26日下午,小泉纯一郎当选日本第87届首相,这是一位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多次声称将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小泉刚上台做出的一系列强硬动作,便将中日关系推入低谷,至今犹然。也正是在小泉任期内,中国网民的网上抗日愈演愈烈、高潮不断。
  我们检索“网上抗日”,每一次高潮都有具体的导火索,但总离不开中日关系中那几个“保留节目”:历史遗留问题,教科书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资源问题,赔偿问题,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等。
  2003年更是多事之秋。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网上抗日志士受到的刺激除了那些“保留节目”,又发生了“‘9·18’前夕数百日本人珠海集体买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罗刚事件、西安日本留学生“辱华表演”事件。罗刚事件相当于“长谷川弘一事件”的行为艺术翻版。关于珠海买春事件,有人在千龙网上写道:“说句粗鲁的话,我从来不相信‘床上能爱国’,但在对待这件事上,我和网上鼎沸的众声一样,深深地体会那种心理被侵略、被凌辱的意味。”其实这位网民的表达相较其他“鼎沸众声”,简直文雅之极。
  另外,还有一个“水均益事件”。网上盛传署名为央视名主持人水均益的《日本,听我对你说》和《我来谈高铁》两篇帖子,通过他在日本的亲身感受论述对日本的警惕,其中还以打妄语的方式引述了“谁把日本给‘灭’了,谁就马上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的说法,呼吁抵制中国高速铁路引进日本新干线。这两篇网文受到“爱国网民”的热烈追捧。
  对此,一篇署名郑若思的网文《警惕水均益》批评道: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问世时,不少人还为其中‘不要害怕打仗’的言论感到讶异;但是比起今天网上俯拾皆是的‘东京大屠杀’、‘灭掉日本’,岂不是小巫见大巫?“毋庸置疑,日本近年小步快跑走向‘正常国家’,保守势力在日本政坛的影响力增大,是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升级的重要背景。”
  2003年12月30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说,“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反日网站在迅速增加”。
  2004年1月1日上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前往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小泉上任后的第四次参拜。中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表示强烈不满与愤慨。与此同时,冯锦华、张立昆等“爱国者同盟网”网友也前往日本驻华使馆、驻上海领事馆表示抗议。
  2004年1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采访一批网上抗日志士的报道文章《靖国阴魂引发中国民间“抗战”》。“中国9·18爱国网”总编吴祖康(网名“老吴”)把网友们的行动称为“网络抗战”。
  从去年到今年4月,这场“网络抗战”的号角不断。
  网上抗日言论的基本色调
  在很多日本人和部分中国人眼中,“非理性”是网上抗日言论的基本色调。
  有人将网上抗日过激言论大致分为三类:
  一、鼓噪日本威胁论和日本民族劣等论,煽动民族对立和军事复仇;
  二、假冒日本右翼分子,发表言辞激烈而品位低下的反华言论,或是发布编造出的日本人反华的信息,作为反日排日的口实。最典型的便是罗刚事件,以及“日本人吃婴儿”等谣言。
  三、虽然自身无法言之成理,却以“汉奸”、“卖国贼”等大帽子对付一切不同意见,凡是对他们的“爱国主义”表示疑问,甚至只是对日本看法有所不同者,必以性词汇或动物性词汇侮辱之,“格杀勿论”。
  针对罗刚事件和西安辱华表演事件的网上纷扰,2003年网友魔鬼教官曾写道:“中国的民族主义在极端撩拨和极端压抑的外部环境下,其偏执和非理性也是超乎寻常的……今天的日本等国,早已在被民族主义情绪充血的头脑中变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仇恨想像中的异邦。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很难理解,居然这么多人会在梁少男先生已经住进单间的时候,依然认为那是个日本人,居然数万大学生都会认为日本师生居然毫无人身安全的意识、敢公开侮辱冒犯中国人。”
  因“对日关系新思维”而被网上抗日战士们骂得狗血喷头的马立诚,为因将日本军旗图案穿在身上而受尽网民辱骂的赵薇辩护时写道:“什么时候国人才能摆脱这种非理性的冲动?甘地说‘人作为动物是残暴的,而作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他一旦在精神上觉醒就不能够再使用暴力’。他又说‘非暴力行为的第一个原则是不参与任何羞辱人的事情’。”
  充分检视网上抗日的历史和文本,可以发现,理性和非理性的竞争确实存在,而且确实很多时候是非理性压倒理性。但问题并不简单。谁掌握理性的标准和度量?
  对于网上的非理性,有人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先问大家一组问题,是不是日本人禽兽不如地伤害过中国人,我们中国人就要以禽兽的方式回敬??是不是日本人坏,我们就要用比他们更坏的方式去战胜它??是不是日本人不讲道理,我们也不用讲道理,只用打就够了??我以为,上面的想法是不对的。”(摘自网文《给日复一日上网骂人的非理性的朋友浇一点冷水》)
  也有人对“非理性”表示了偏激的不满:“近年来因特网的发达,给予了人们平等发言的机会。然而在因特网上的大众发言,也更加暴露出中国人的非理性本质。比较一下因特网上中国人论坛和西方人论坛的发言就会明白,中国人的理性也就相当于西方未成年中学生的水平。中文论坛上99%的帖子都是感情的宣泄,只有1%左右的发言试图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但这些理性的发言又很快被感性的叫嚣所包围,使中文论坛上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理性的讨论。”(林思云《中国不需要思想家》)
  这种声音被网民称为“逆向民族主义者”或“逆向种族主义者”。
  网上抗日志士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请读读2005年4月7日、4月8日、4月10日这三天,在网上抗日运动最激昂时中国9·18网发布的系列评论员文章———《写给抵制日货和不抵制日货的朋友》、《写给支持抵制日货的朋友们》、《团结稳定就是国家民族的最大利益》。
  谎言、语言暴力与匿名效应
  网上抗日中出现的谎言和语言暴力,更应该受到关注。
  每隔一段时间,网友总会发现,网上会出现有关日本人的离奇故事,而且很快就有人跟着起哄。当日本人没有提供新鲜刺激时,网民便自产自销。这已成为网上抗日运动的一种荒诞景观。
  “在众多的谣言帖里,事关日本的无疑是数量最多和影响最大的了。”有网友如是说。
  先是所谓日本留学生“长谷川弘一”的辱骂信,接着有所谓BBC消息:日本暴徒街头公然强暴中国女留学生,东京爆发大规模骚乱。
  不知道为什么造假者喜欢借用BBC,本文开头提到的关于抵制日货的所谓“BBC评论”应该也是个夸张假冒的游戏,用GOOGLE搜索找不到这样的BBC报道,“中国人一天不买日货,日本有上千公司破产”这样的说法也违背常识。
  后来又出现“日本人吃婴儿”、“日本人培养出售盆景猫”,小泉访美口出狂言“日本要让中国后悔”等的假消息,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罗刚与“小原正太郎”事件,所谓“一个自大的上海女大学生的自白”,“一位韩国留学生写的,足以让所有中国人汗颜的绝帖”等等。
  其中《请你好好看看日本人是如何教育小孩子的?》很离奇:“我有个同事的姐姐早年嫁给了日本人,现住在广岛,孩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有一天,小孩子参加完学校的‘爱国’活动后,回到家中很不高兴,突然狠狠地对他的母亲讲:‘妈妈,我恨死你了!’母亲问道:‘为什么?’小孩说:‘因为你是中国人,我恨死中国人了,我将来要把他们中国人全杀死!’……这是真人真事,这种情节无法编造。之所以写下来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日本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这么可笑的编造还被人引用,有网友对此类造谣现象深恶痛绝,称之为“对中国人智商和情商的侮辱”。
  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解释,谣言和暴力的盛行,无疑与网络的匿名效应有关。研究者发现,无论是恶意还是善意,网上的表达方式总倾向于更加夸张。
  毋庸置疑的是,鼓吹暴力散布谎言确实在网上抗日中大量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谎言和语言暴力背后隐约存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愤怒和郁闷,我们应该追问的是:这些愤怒和郁闷从何而来、如何化解?●本报记者 刘县书 (中国青年报 20050413)
  “BBC评论:中国人一天不买日货,日本有上千公司破产。六个月不买日货,一半日本人下岗。一年不买日货,日本经济将面临瓦解。是中国人就转发,不用你上战场!”
  这些天,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许多中国人收到类似的“抗日”短信和电子邮件。
  “数字有点夸张,出处也可疑。”北京一家电脑公司的职员解先生说。
  一股抗日的虚拟烽火正在中国的网络上蔓延。最近的一次高潮,是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全球网上签名活动。据报道,截至4月4日,此次活动已征集到逾2800万个签名,截至3月31日15时45分,仅新浪网友的签名人数就突破了686万人。
  这股烽火绝非事出无因、心血来潮。
  回顾一下近数年来的网络议题,中日关系一直是热门话题和敏感穴位。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国内BBS(论坛和留言板)的繁荣,日中关系议题在网民中持续不衰,无论“反日”“挺日”“哈日”,凡与日本相关的帖子便往往迅速成为热门帖,“日本”二字成了提高点击数和回帖数的“必杀技”,而且,往往言论和故事越极端、越挑逗,便越有效。
  从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有人看到了“极端民族主义”、“疯狂和愚蠢”、“杜撰和妄想”,有人则看到了“朴素”的民意、中华民族的脊梁、国民与政府之间稀缺的良性互动。
  “网上抗日”现象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网上抗日”的源流
  “从总体上看支那人是世界上最低劣的种族。在总体素质上讲,南方支那人又要远远优于北方支那人……”
  许多网民都知道这则署名“长谷川弘一”的臭名昭著的帖子,1999年年底至2000年年初,它引发了可能是国内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网上抗日。许多网民不辨真伪,群起而攻之。
  之后,很快有网民分析揭露,这篇帖子多半是大陆网民假冒日本留学生之名的“伪作”,但直到2003年在国内的某些论坛上还可以看到有人引用此帖,大骂日本人和中国人。
  该帖及围绕它所发生的事情,体现了后来部分“网上抗日者”的典型特征:不能仔细分辨真伪、头脑简单幼稚、追求口头宣泄快感、既虚骄又自我贬低自我痛恨等等。
  后来,在网上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出现假冒伪劣的有关日本人的离奇“故事”,这成为网上抗日战线一道独特景观。
  但这些假冒伪劣的故事不是网上抗日运动的全部。
  回顾和讲述网上抗日运动,在许多情绪宣泄的背后我们不能不看到,始终包含着中日之间真实的交锋和摩擦。从这个意义上看,“网上抗日”这种网络现象并不虚妄。
  中国网上抗日运动的风生水起与日本政治和社会的右翼化是同步的。如果说中国网上抗日现象反映了某种民族主义的上升,这种上升也是紧随日本之后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熙德曾发表文章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政界总体保守化,长期受到抵制的右翼势力变得有恃无恐,战后出生或成长的新生代开始占据包括首相职位在内的社会各界主导地位。新生代要求改变战后“低姿态”外交,他们对日本在亚洲各国进行的野蛮侵略缺乏认识和罪责感,他们的口头禅是:“日本要谢罪到哪一辈子?”
  这些变化,悄然对日本国内国际政治产生着重要影响。
  追踪溯源,有两本书不能不提,一本是1989年出版的日本民族主义政治家石原慎太郎与索尼公司前总裁盛田昭夫的对话《日本可以说“不”》;一本是1996年,宋强、张藏藏等几个中国年轻人花了25天时间攒成的一本书《中国可以说“不”》。
  《中国可以说“不”》主要锋芒针对美国,也有不少篇幅抨击日本,并引发石原慎太郎激烈反驳。有评论说,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带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化色彩,诸如“敲打日本,在必要时用力敲打日本是重要的”、“应在民众中号召抵制美国货,不看美国电影,不吃美国的小麦和大米”这些句子,与今日网上某些抗日言论如出一辙。
  如果当时网络够普及,网上抗美和抗日运动想必早就如火如荼了。
  1996年石原慎太郎和张藏藏等隔海对骂之际,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公开参拜靖国神社,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到钓鱼台群岛竖起灯塔,都令中日间的“新仇旧恨”浮上国人心头。自那时起,“中国威胁论”在日本成为热门话题。
  中国方面,“9·18爱国网”(最初站名为“历史不容忘却网”)的诞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2000年2月14日,该网站成立之日,有一篇题为《中国人,行动起来!(抗联第一号文)》的帖子发表于“网胜新闻站”。帖中提到的“公然辱骂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想必指的就是当时沸沸扬扬的“长谷川弘一事件”。
  在此后一两年中,互联网上的中文抗日网站和论坛像雨后蘑菇一样冒了出来。而日本方面也非常“配合”,不断为中国焦躁而充满表达欲望的网民提供着新鲜刺激。
  2000年8月下旬,日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驱赶中国科学考察船,与随后赶到的中国海军护航舰发生对峙。据称,这是自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中日军队的首次正面对峙,也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首次以武力宣示主权。
  2000年至2001年初,日本前任首相森喜朗先是为否认侵略历史的右翼教科书放行,其后又给“台独”势力的总后台李登辉发放了入境签证。
  2001年4月26日下午,小泉纯一郎当选日本第87届首相,这是一位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多次声称将参拜靖国神社的首相。小泉刚上台做出的一系列强硬动作,便将中日关系推入低谷,至今犹然。也正是在小泉任期内,中国网民的网上抗日愈演愈烈、高潮不断。
  我们检索“网上抗日”,每一次高潮都有具体的导火索,但总离不开中日关系中那几个“保留节目”:历史遗留问题,教科书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资源问题,赔偿问题,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等。
  2003年更是多事之秋。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世界第二位。中国网上抗日志士受到的刺激除了那些“保留节目”,又发生了“‘9·18’前夕数百日本人珠海集体买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罗刚事件、西安日本留学生“辱华表演”事件。罗刚事件相当于“长谷川弘一事件”的行为艺术翻版。关于珠海买春事件,有人在千龙网上写道:“说句粗鲁的话,我从来不相信‘床上能爱国’,但在对待这件事上,我和网上鼎沸的众声一样,深深地体会那种心理被侵略、被凌辱的意味。”其实这位网民的表达相较其他“鼎沸众声”,简直文雅之极。
  另外,还有一个“水均益事件”。网上盛传署名为央视名主持人水均益的《日本,听我对你说》和《我来谈高铁》两篇帖子,通过他在日本的亲身感受论述对日本的警惕,其中还以打妄语的方式引述了“谁把日本给‘灭’了,谁就马上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的说法,呼吁抵制中国高速铁路引进日本新干线。这两篇网文受到“爱国网民”的热烈追捧。
  对此,一篇署名郑若思的网文《警惕水均益》批评道:
  “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问世时,不少人还为其中‘不要害怕打仗’的言论感到讶异;但是比起今天网上俯拾皆是的‘东京大屠杀’、‘灭掉日本’,岂不是小巫见大巫?“毋庸置疑,日本近年小步快跑走向‘正常国家’,保守势力在日本政坛的影响力增大,是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升级的重要背景。”
  2003年12月30日,日本《产经新闻》报道说,“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反日网站在迅速增加”。
  2004年1月1日上午,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前往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小泉上任后的第四次参拜。中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表示强烈不满与愤慨。与此同时,冯锦华、张立昆等“爱国者同盟网”网友也前往日本驻华使馆、驻上海领事馆表示抗议。
  2004年1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采访一批网上抗日志士的报道文章《靖国阴魂引发中国民间“抗战”》。“中国9·18爱国网”总编吴祖康(网名“老吴”)把网友们的行动称为“网络抗战”。
  从去年到今年4月,这场“网络抗战”的号角不断。
  网上抗日言论的基本色调
  在很多日本人和部分中国人眼中,“非理性”是网上抗日言论的基本色调。
  有人将网上抗日过激言论大致分为三类:
  一、鼓噪日本威胁论和日本民族劣等论,煽动民族对立和军事复仇;
  二、假冒日本右翼分子,发表言辞激烈而品位低下的反华言论,或是发布编造出的日本人反华的信息,作为反日排日的口实。最典型的便是罗刚事件,以及“日本人吃婴儿”等谣言。
  三、虽然自身无法言之成理,却以“汉奸”、“卖国贼”等大帽子对付一切不同意见,凡是对他们的“爱国主义”表示疑问,甚至只是对日本看法有所不同者,必以性词汇或动物性词汇侮辱之,“格杀勿论”。
  针对罗刚事件和西安辱华表演事件的网上纷扰,2003年网友魔鬼教官曾写道:“中国的民族主义在极端撩拨和极端压抑的外部环境下,其偏执和非理性也是超乎寻常的……今天的日本等国,早已在被民族主义情绪充血的头脑中变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仇恨想像中的异邦。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很难理解,居然这么多人会在梁少男先生已经住进单间的时候,依然认为那是个日本人,居然数万大学生都会认为日本师生居然毫无人身安全的意识、敢公开侮辱冒犯中国人。”
  因“对日关系新思维”而被网上抗日战士们骂得狗血喷头的马立诚,为因将日本军旗图案穿在身上而受尽网民辱骂的赵薇辩护时写道:“什么时候国人才能摆脱这种非理性的冲动?甘地说‘人作为动物是残暴的,而作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他一旦在精神上觉醒就不能够再使用暴力’。他又说‘非暴力行为的第一个原则是不参与任何羞辱人的事情’。”
  充分检视网上抗日的历史和文本,可以发现,理性和非理性的竞争确实存在,而且确实很多时候是非理性压倒理性。但问题并不简单。谁掌握理性的标准和度量?
  对于网上的非理性,有人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先问大家一组问题,是不是日本人禽兽不如地伤害过中国人,我们中国人就要以禽兽的方式回敬??是不是日本人坏,我们就要用比他们更坏的方式去战胜它??是不是日本人不讲道理,我们也不用讲道理,只用打就够了??我以为,上面的想法是不对的。”(摘自网文《给日复一日上网骂人的非理性的朋友浇一点冷水》)
  也有人对“非理性”表示了偏激的不满:“近年来因特网的发达,给予了人们平等发言的机会。然而在因特网上的大众发言,也更加暴露出中国人的非理性本质。比较一下因特网上中国人论坛和西方人论坛的发言就会明白,中国人的理性也就相当于西方未成年中学生的水平。中文论坛上99%的帖子都是感情的宣泄,只有1%左右的发言试图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但这些理性的发言又很快被感性的叫嚣所包围,使中文论坛上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理性的讨论。”(林思云《中国不需要思想家》)
  这种声音被网民称为“逆向民族主义者”或“逆向种族主义者”。
  网上抗日志士们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请读读2005年4月7日、4月8日、4月10日这三天,在网上抗日运动最激昂时中国9·18网发布的系列评论员文章———《写给抵制日货和不抵制日货的朋友》、《写给支持抵制日货的朋友们》、《团结稳定就是国家民族的最大利益》。
  谎言、语言暴力与匿名效应
  网上抗日中出现的谎言和语言暴力,更应该受到关注。
  每隔一段时间,网友总会发现,网上会出现有关日本人的离奇故事,而且很快就有人跟着起哄。当日本人没有提供新鲜刺激时,网民便自产自销。这已成为网上抗日运动的一种荒诞景观。
  “在众多的谣言帖里,事关日本的无疑是数量最多和影响最大的了。”有网友如是说。
  先是所谓日本留学生“长谷川弘一”的辱骂信,接着有所谓BBC消息:日本暴徒街头公然强暴中国女留学生,东京爆发大规模骚乱。
  不知道为什么造假者喜欢借用BBC,本文开头提到的关于抵制日货的所谓“BBC评论”应该也是个夸张假冒的游戏,用GOOGLE搜索找不到这样的BBC报道,“中国人一天不买日货,日本有上千公司破产”这样的说法也违背常识。
  后来又出现“日本人吃婴儿”、“日本人培养出售盆景猫”,小泉访美口出狂言“日本要让中国后悔”等的假消息,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罗刚与“小原正太郎”事件,所谓“一个自大的上海女大学生的自白”,“一位韩国留学生写的,足以让所有中国人汗颜的绝帖”等等。
  其中《请你好好看看日本人是如何教育小孩子的?》很离奇:“我有个同事的姐姐早年嫁给了日本人,现住在广岛,孩子在日本的学校读小学。有一天,小孩子参加完学校的‘爱国’活动后,回到家中很不高兴,突然狠狠地对他的母亲讲:‘妈妈,我恨死你了!’母亲问道:‘为什么?’小孩说:‘因为你是中国人,我恨死中国人了,我将来要把他们中国人全杀死!’……这是真人真事,这种情节无法编造。之所以写下来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日本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这么可笑的编造还被人引用,有网友对此类造谣现象深恶痛绝,称之为“对中国人智商和情商的侮辱”。
  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解释,谣言和暴力的盛行,无疑与网络的匿名效应有关。研究者发现,无论是恶意还是善意,网上的表达方式总倾向于更加夸张。
  毋庸置疑的是,鼓吹暴力散布谎言确实在网上抗日中大量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谎言和语言暴力背后隐约存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愤怒和郁闷,我们应该追问的是:这些愤怒和郁闷从何而来、如何化解?
下呢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仇恨的散播并不需要谎言。
毋庸置疑的是,鼓吹暴力散布谎言确实在网上抗日中大量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谎言和语言暴力背后隐约存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愤怒和郁闷,我们应该追问的是:这些愤怒和郁闷从何而来、如何化解?

你说这种愤怒和郁闷从哪里来?总不会是反党叛国而来的吧,让日本人自己找找自己的问题去。顺便讲一声,口头发泄不满总比埋在心里等爆发好吧。说东京屠杀的人,未必会真的去杀人放火的。
对日本我真的喜欢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