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红地图】蛇窝泊据点战斗攻克鲁东第一大碉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03:39
品读烟台红色地图,参与党史知识竞赛。此次寻访活动是本报与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其内容将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有奖知识竞赛的重要参考,敬请关注。

拔除“鲁东第一大碉堡”

时间:1943年5月24日

地点:栖霞市蛇窝泊镇蛇窝泊村

    YMG记者 夏红尧 通讯员 林新忠摄影报道

蛇窝泊镇,位于胶东腹地栖霞市中南部,有“中国苹果第一镇”的名号。

60多年前,日伪军在这里建了“鲁东第一大碉堡”,疯狂残害群众,骚扰、蚕食抗日根据地,扼制我东海和西海战略区的联系。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为了拔除蛇窝泊这座“鲁东第一大碉堡”,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6月10日上午,“红地图· 纪念建党90周年”特别寻访行动的YMG记者赶赴栖霞市蛇窝泊镇蛇窝泊村。说起“鲁东第一大碉堡”,镇上的年轻人不知其详。经辗转寻访,78岁的牟振德老人对碉堡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根据栖霞市党史研究室提供的历史资料,结合牟振德老人的讲述,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又展现在眼前。

    日伪军建起“鲁东第一大碉堡”

蛇窝泊据点位于栖霞城东南25公里处的蛇窝泊村。1942年7月,日伪军选派魏德昌小队长,带领50余名伪军进驻蛇窝泊村,在“南阁”的旧址上开始修建炮楼。

牟振德老人回忆说,当时,敌人强征蛇窝泊村周围15里以内30多个村的群众修建炮楼。“一天能强征500多人到工地干活,并四处征调青砖、灰瓦、块石、石条、大肆砍伐各村树木。”栖霞党史记录称,“其工程用人之多,耗资之巨,实属罕见。”

牟振德老人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说了一段真实的故事。当时,担心日伪军建设炮楼需要砖瓦,蛇窝泊镇的乡亲们拆掉了当时很有名气的霞光小学,甚至牟家人还将祖坟也扒掉,车推驴驮地搬回家,后来日本人挨家搜,不上交就毒打一顿。

炮楼最终还是建成了。共四层。多数炮楼是圆形的,但蛇窝泊这个碉堡楼身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体,长20米、宽15米、高13米。外墙用大青砖,里墙用块石,底层用大石条封口,全部水泥灌浆。墙根部宽2.5米,顶宽1.5米厚,三层木头楼板厚10厘米,最顶层为钢筋混凝土浇铸。

炮楼每层都设有内窄外宽的枪眼,每隔2米留1个。炮楼一层的大门朝北,每层互通。炮楼周围挖掘深宽各3米多的壕沟,沟外架设2米高的铁丝网,铁棘的木桩高2.5米,铁棘上挂着响铃;铁丝网外,耸设3米高的鹿砦;在炮楼东北50米处又建一岗楼,昼夜站岗。

敌人又在村外距民房100多米处,绕村一周挖掘了一条深2.5米、宽2米的壕沟;又在蛇窝泊村的主要街口,安装了大栅栏门,日开夜闭。据点里驻伪军1个小队,外加1个警察所,共计120余兵力,配备轻重机枪各1挺,手提式4支,掷弹筒1个,手枪6支,步枪40支,手榴弹200余枚,子弹每人100余发。炮楼坚固,装备精良,守卫森严,所以敌人号称“鲁东第一大碉堡”,并扬言:“别说打,就是叫八路来拆也得两个月。”

    土武器助阵拔碉堡

日伪军倚仗这个据点,疯狂地残害群众,不断地骚扰、蚕食抗日根据地,扼制我东海和西海战略区的联系。为此,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决定拔除蛇窝泊这座“鲁东第一”的大碉堡,扫除东海和西海交通要道上的障碍。

1943年5月,胶东军区向驻防在桃村镇营盘村的五旅十三团,下达了拔除蛇窝泊据点的命令,十三团把主攻任务交给了三营。为了解决攻坚时运送炸药的作战工具,减少和避免战士伤亡,十三团政委李炳令和三营长曲棉福发动干部战士集思广义,研制成功了攻打炮楼的专用武器“土战车”、“土坦克”和“土防弹衣”。

“土战车”,形状好象拖板车,长3米、宽1米,两边各有一个直径1米的木轮。拖板上面按放长、宽、高各1米的木箱,里面装满用水浸泡过的茧(俗称“茧挽手”)丝。“土战车”上竖有一根高3米直径15厘米的木杆,上端捆绑着30公斤的炸药包,由两名身体强健的战士趴在车下面推着前进。因为“土战车”是李炳令组织设计的,所以战士们称其为“炳令号”战车。

“土坦克”,是用1张坚固的方桌,把4床茧丝制做的大被,在水里浸泡后,蒙在方桌上,由4名战士头戴钢盔,用头顶着方桌前进。

“土防弹衣”,是用茧丝絮得棉袄和棉裤,用水浸泡后穿着冲锋。这些土武器,在军事训练中,经过实弹演练,防弹效果都很好。

十三团对完成这次任务充满信心和勇气,他们派侦察人员打入敌人内部侦察了敌人的武器装备和火力布署,掌握了炮楼内部的详实情况,为攻克炮楼提供了准确情报。

    两次攻坚拿下碉堡

1943年5月21日,十三团指战员300余人从营盘村向西出发,当晚在东、西五叫山村宿营,22日傍晚部队前进到卧龙沟村。

当天夜里9点,我尖兵班乘敌不备,冲进了蛇窝泊大街,在侦察兵和便衣队的配合下,拔掉岗哨,使主力部队顺利打进蛇窝泊村。三营的七、九连部署在炮楼东边佯攻敌工事,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八连主攻炮楼;八连部署在炮楼西侧,担任主攻任务;机枪连部署在大街南头炮楼的北侧;其余部队都分别隐蔽在大街南头东西两侧的民房上。攻击命令一下达,机枪连的两门迫击炮和两挺重机枪齐向炮楼开火射击,在我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八连爆破组的战士扑向炮楼,用炸药包将炮楼北边鹿砦和铁丝网炸开了一道大豁口,扫清了第一道障碍。紧接着爆破组继续向炮楼逼近,但是敌人防范严密,火力密集,“土战车”、“土坦克”无法靠近炮楼。战斗直打到拂晓,爆破组仍未靠近炮楼。

1943年5月24日,第二次攻坚战斗开始。天刚黑,十三团三营摸进了蛇窝泊村。七连、九连的任务还是在炮楼东面打佯攻,封锁炮楼的火力,掩护八连挖洞、开道,实施从地下接近炮楼进行爆破的方案;八连担任主攻任务,其余部队进入蛇窝泊大街南头炮楼东西两侧的民房上,封锁炮楼枪眼,扰乱麻痹敌人。八连的战士突击挖掘通道,到凌晨3点,挖通了进攻的通道,指挥所下达进攻的命令,顷刻间枪炮齐射,爆破组的勇士们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以最快的速度向炮楼逼近,利用轻型炸药包将鹿砦和铁丝网炸开了一道大豁口,一排长宋文福带领第一爆破组的战士,推着“土坦克”向炮楼冲去。

一声巨响,炮楼底层西北角炸开了一个大洞。在烟雾的掩护下,三排长苗伦堂率第二爆破组又冲上去,将炮楼底层的大门炸开。第三爆破组又冲上去,将挑着炸药包的木杆子竖起来,把炸药贴到炮楼的半腰上,“轰隆”一声,炸塌了炮楼的西北部,敌人被炸塌的墙体压得脑浆四溅。这时,冲锋号吹响了,战士们杀声震天,冲向炮楼,伪队长魏德昌狗急跳墙,从炮楼里跳出来往南逃窜,被我战士击毙。这时敌人乱作一团,胡乱开枪,三营第八突击班的战士胡学楷、聂希德等立即冲进炮楼底层向伪军喊话:“八路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敌人见大势已去,只得缴枪投降。

此役击毙敌人60余人,生俘63名,守敌无一漏网,并缴获了据点里的全部武器弹药和粮食。我军只有三营一排长宋文福手指受轻伤。此战从攻击开始到战斗结束只用20分钟。“鲁东第一大碉堡”的拔除,沉重打击了胶东据点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对加快胶东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清除烟青公路各据点的战斗步伐起到了关键作用。

牟振德老人带领记者找到碉堡原址。如今,这里已成为宽阔马路,早已没了碉堡的影踪。当地果农们在马路两侧临街建起了小楼房,饭店、商店等各类店铺鳞次栉比。在树荫下,几位年轻居民凑在一起打牌,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碉堡激战,他们的记忆已经模糊。

    背景资料:

    蛇窝泊据点战斗遗址位于山东省栖霞市东南25公里,栖霞、莱阳、海阳三县交界处的蛇窝泊村。

    1942年7月,日伪军派魏德昌小队长,带领50余名伪军进驻蛇窝泊村,在“南阁”的旧址上开始修建炮楼,并强制蛇窝泊乡、三河乡、荆凤乡、泥都乡和宣化乡等5乡成立联合办事处,强征蛇窝泊村周围30多个村的500多群众修建炮楼,每天有人到工地干活,同时到处征调青砖、灰瓦、块石、石条、木材及树木等材料。

    修建完工的炮楼坚固、装备精良、守卫森严。日伪军仰仗这些炮楼据点,疯狂残害群众,不断骚扰、蚕食抗日根据地,扼制我东海和西海战略区的联系。为此,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决定拔除蛇窝泊据点,扫除东海和西海交通要道上的障碍。

    1943年5月,胶东军区向驻防在桃村镇营盘村的五旅十三团,下达了拔除蛇窝泊据点的命令,十三团把主攻任务交给了三营。为了解决攻坚时运送炸药的作战工具,减少和避免战士伤亡,十三团政委李炳令和三营长曲锦福,在组织军事训练的同时,发动干部战士集思广义,研制成功了攻打炮楼的专用武器“土战车”、“土坦克”和“土防弹衣”。

    5月21日,十三团指战员300余人,从营盘村向西出发,当晚在东西五叫山宿营。22日夜里9点,我尖兵班乘敌不备,冲进了蛇窝泊大街,在侦察兵和便衣队的配合下,拔掉岗哨,使主力部队顺利地打进蛇窝泊村,但是敌人防范严密,火力密集,使“土战车”、“土坦克”无法靠近炮楼,战斗一直打到拂晓,爆破组仍未靠近炮楼。

    5月24日,第二次攻坚战开始。天刚黑,十三团三营摸进了蛇窝泊村,在大烟雾的掩护下,将炮楼底层的大门炸开,接着炸塌了炮楼的西北部,使敌人乱作一团,敌人见已成瓮中之鳖,纷纷缴枪投降。此次战斗击毙敌人60余人,生俘63名,守敌无一漏网,并缴获了敌据点里的全部武器弹药和粮食。

    由于城市建设,蛇窝泊据点战斗遗址已被建成楼房。
http://www.shm.com.cn/special/2011-05/24/content_3481050.htm品读烟台红色地图,参与党史知识竞赛。此次寻访活动是本报与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举办的,其内容将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有奖知识竞赛的重要参考,敬请关注。

拔除“鲁东第一大碉堡”

时间:1943年5月24日

地点:栖霞市蛇窝泊镇蛇窝泊村

    YMG记者 夏红尧 通讯员 林新忠摄影报道

蛇窝泊镇,位于胶东腹地栖霞市中南部,有“中国苹果第一镇”的名号。

60多年前,日伪军在这里建了“鲁东第一大碉堡”,疯狂残害群众,骚扰、蚕食抗日根据地,扼制我东海和西海战略区的联系。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为了拔除蛇窝泊这座“鲁东第一大碉堡”,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6月10日上午,“红地图· 纪念建党90周年”特别寻访行动的YMG记者赶赴栖霞市蛇窝泊镇蛇窝泊村。说起“鲁东第一大碉堡”,镇上的年轻人不知其详。经辗转寻访,78岁的牟振德老人对碉堡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

根据栖霞市党史研究室提供的历史资料,结合牟振德老人的讲述,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又展现在眼前。

    日伪军建起“鲁东第一大碉堡”

蛇窝泊据点位于栖霞城东南25公里处的蛇窝泊村。1942年7月,日伪军选派魏德昌小队长,带领50余名伪军进驻蛇窝泊村,在“南阁”的旧址上开始修建炮楼。

牟振德老人回忆说,当时,敌人强征蛇窝泊村周围15里以内30多个村的群众修建炮楼。“一天能强征500多人到工地干活,并四处征调青砖、灰瓦、块石、石条、大肆砍伐各村树木。”栖霞党史记录称,“其工程用人之多,耗资之巨,实属罕见。”

牟振德老人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说了一段真实的故事。当时,担心日伪军建设炮楼需要砖瓦,蛇窝泊镇的乡亲们拆掉了当时很有名气的霞光小学,甚至牟家人还将祖坟也扒掉,车推驴驮地搬回家,后来日本人挨家搜,不上交就毒打一顿。

炮楼最终还是建成了。共四层。多数炮楼是圆形的,但蛇窝泊这个碉堡楼身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体,长20米、宽15米、高13米。外墙用大青砖,里墙用块石,底层用大石条封口,全部水泥灌浆。墙根部宽2.5米,顶宽1.5米厚,三层木头楼板厚10厘米,最顶层为钢筋混凝土浇铸。

炮楼每层都设有内窄外宽的枪眼,每隔2米留1个。炮楼一层的大门朝北,每层互通。炮楼周围挖掘深宽各3米多的壕沟,沟外架设2米高的铁丝网,铁棘的木桩高2.5米,铁棘上挂着响铃;铁丝网外,耸设3米高的鹿砦;在炮楼东北50米处又建一岗楼,昼夜站岗。

敌人又在村外距民房100多米处,绕村一周挖掘了一条深2.5米、宽2米的壕沟;又在蛇窝泊村的主要街口,安装了大栅栏门,日开夜闭。据点里驻伪军1个小队,外加1个警察所,共计120余兵力,配备轻重机枪各1挺,手提式4支,掷弹筒1个,手枪6支,步枪40支,手榴弹200余枚,子弹每人100余发。炮楼坚固,装备精良,守卫森严,所以敌人号称“鲁东第一大碉堡”,并扬言:“别说打,就是叫八路来拆也得两个月。”

    土武器助阵拔碉堡

日伪军倚仗这个据点,疯狂地残害群众,不断地骚扰、蚕食抗日根据地,扼制我东海和西海战略区的联系。为此,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决定拔除蛇窝泊这座“鲁东第一”的大碉堡,扫除东海和西海交通要道上的障碍。

1943年5月,胶东军区向驻防在桃村镇营盘村的五旅十三团,下达了拔除蛇窝泊据点的命令,十三团把主攻任务交给了三营。为了解决攻坚时运送炸药的作战工具,减少和避免战士伤亡,十三团政委李炳令和三营长曲棉福发动干部战士集思广义,研制成功了攻打炮楼的专用武器“土战车”、“土坦克”和“土防弹衣”。

“土战车”,形状好象拖板车,长3米、宽1米,两边各有一个直径1米的木轮。拖板上面按放长、宽、高各1米的木箱,里面装满用水浸泡过的茧(俗称“茧挽手”)丝。“土战车”上竖有一根高3米直径15厘米的木杆,上端捆绑着30公斤的炸药包,由两名身体强健的战士趴在车下面推着前进。因为“土战车”是李炳令组织设计的,所以战士们称其为“炳令号”战车。

“土坦克”,是用1张坚固的方桌,把4床茧丝制做的大被,在水里浸泡后,蒙在方桌上,由4名战士头戴钢盔,用头顶着方桌前进。

“土防弹衣”,是用茧丝絮得棉袄和棉裤,用水浸泡后穿着冲锋。这些土武器,在军事训练中,经过实弹演练,防弹效果都很好。

十三团对完成这次任务充满信心和勇气,他们派侦察人员打入敌人内部侦察了敌人的武器装备和火力布署,掌握了炮楼内部的详实情况,为攻克炮楼提供了准确情报。

    两次攻坚拿下碉堡

1943年5月21日,十三团指战员300余人从营盘村向西出发,当晚在东、西五叫山村宿营,22日傍晚部队前进到卧龙沟村。

当天夜里9点,我尖兵班乘敌不备,冲进了蛇窝泊大街,在侦察兵和便衣队的配合下,拔掉岗哨,使主力部队顺利打进蛇窝泊村。三营的七、九连部署在炮楼东边佯攻敌工事,吸引敌人火力,掩护八连主攻炮楼;八连部署在炮楼西侧,担任主攻任务;机枪连部署在大街南头炮楼的北侧;其余部队都分别隐蔽在大街南头东西两侧的民房上。攻击命令一下达,机枪连的两门迫击炮和两挺重机枪齐向炮楼开火射击,在我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八连爆破组的战士扑向炮楼,用炸药包将炮楼北边鹿砦和铁丝网炸开了一道大豁口,扫清了第一道障碍。紧接着爆破组继续向炮楼逼近,但是敌人防范严密,火力密集,“土战车”、“土坦克”无法靠近炮楼。战斗直打到拂晓,爆破组仍未靠近炮楼。

1943年5月24日,第二次攻坚战斗开始。天刚黑,十三团三营摸进了蛇窝泊村。七连、九连的任务还是在炮楼东面打佯攻,封锁炮楼的火力,掩护八连挖洞、开道,实施从地下接近炮楼进行爆破的方案;八连担任主攻任务,其余部队进入蛇窝泊大街南头炮楼东西两侧的民房上,封锁炮楼枪眼,扰乱麻痹敌人。八连的战士突击挖掘通道,到凌晨3点,挖通了进攻的通道,指挥所下达进攻的命令,顷刻间枪炮齐射,爆破组的勇士们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以最快的速度向炮楼逼近,利用轻型炸药包将鹿砦和铁丝网炸开了一道大豁口,一排长宋文福带领第一爆破组的战士,推着“土坦克”向炮楼冲去。

一声巨响,炮楼底层西北角炸开了一个大洞。在烟雾的掩护下,三排长苗伦堂率第二爆破组又冲上去,将炮楼底层的大门炸开。第三爆破组又冲上去,将挑着炸药包的木杆子竖起来,把炸药贴到炮楼的半腰上,“轰隆”一声,炸塌了炮楼的西北部,敌人被炸塌的墙体压得脑浆四溅。这时,冲锋号吹响了,战士们杀声震天,冲向炮楼,伪队长魏德昌狗急跳墙,从炮楼里跳出来往南逃窜,被我战士击毙。这时敌人乱作一团,胡乱开枪,三营第八突击班的战士胡学楷、聂希德等立即冲进炮楼底层向伪军喊话:“八路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敌人见大势已去,只得缴枪投降。

此役击毙敌人60余人,生俘63名,守敌无一漏网,并缴获了据点里的全部武器弹药和粮食。我军只有三营一排长宋文福手指受轻伤。此战从攻击开始到战斗结束只用20分钟。“鲁东第一大碉堡”的拔除,沉重打击了胶东据点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对加快胶东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清除烟青公路各据点的战斗步伐起到了关键作用。

牟振德老人带领记者找到碉堡原址。如今,这里已成为宽阔马路,早已没了碉堡的影踪。当地果农们在马路两侧临街建起了小楼房,饭店、商店等各类店铺鳞次栉比。在树荫下,几位年轻居民凑在一起打牌,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碉堡激战,他们的记忆已经模糊。

    背景资料:

    蛇窝泊据点战斗遗址位于山东省栖霞市东南25公里,栖霞、莱阳、海阳三县交界处的蛇窝泊村。

    1942年7月,日伪军派魏德昌小队长,带领50余名伪军进驻蛇窝泊村,在“南阁”的旧址上开始修建炮楼,并强制蛇窝泊乡、三河乡、荆凤乡、泥都乡和宣化乡等5乡成立联合办事处,强征蛇窝泊村周围30多个村的500多群众修建炮楼,每天有人到工地干活,同时到处征调青砖、灰瓦、块石、石条、木材及树木等材料。

    修建完工的炮楼坚固、装备精良、守卫森严。日伪军仰仗这些炮楼据点,疯狂残害群众,不断骚扰、蚕食抗日根据地,扼制我东海和西海战略区的联系。为此,胶东区党委和胶东军区决定拔除蛇窝泊据点,扫除东海和西海交通要道上的障碍。

    1943年5月,胶东军区向驻防在桃村镇营盘村的五旅十三团,下达了拔除蛇窝泊据点的命令,十三团把主攻任务交给了三营。为了解决攻坚时运送炸药的作战工具,减少和避免战士伤亡,十三团政委李炳令和三营长曲锦福,在组织军事训练的同时,发动干部战士集思广义,研制成功了攻打炮楼的专用武器“土战车”、“土坦克”和“土防弹衣”。

    5月21日,十三团指战员300余人,从营盘村向西出发,当晚在东西五叫山宿营。22日夜里9点,我尖兵班乘敌不备,冲进了蛇窝泊大街,在侦察兵和便衣队的配合下,拔掉岗哨,使主力部队顺利地打进蛇窝泊村,但是敌人防范严密,火力密集,使“土战车”、“土坦克”无法靠近炮楼,战斗一直打到拂晓,爆破组仍未靠近炮楼。

    5月24日,第二次攻坚战开始。天刚黑,十三团三营摸进了蛇窝泊村,在大烟雾的掩护下,将炮楼底层的大门炸开,接着炸塌了炮楼的西北部,使敌人乱作一团,敌人见已成瓮中之鳖,纷纷缴枪投降。此次战斗击毙敌人60余人,生俘63名,守敌无一漏网,并缴获了敌据点里的全部武器弹药和粮食。

    由于城市建设,蛇窝泊据点战斗遗址已被建成楼房。
http://www.shm.com.cn/special/2011-05/24/content_3481050.htm
这个伤亡对比太惊人了:1伤 vs >60死+63俘
原来  电影里面 批个麻袋的东西  是茧丝啊  土凯夫拉
×丝的抗拉强度大着咧
原来  电影里面 批个麻袋的东西  是茧丝啊  土凯夫拉
小兵张嘎里的,多层棉被浸透水
土八路不是随便喊的
茧子应该更好些,棉被淋湿后填土应该是有效的,毕竟作者是亲身经历过抗战的干部,不是现代的等电视编剧。
6支手提式

这什么玩意儿
冲锋枪?
Swift80 发表于 2013-1-20 21:30
6支手提式

这什么玩意儿
应该是吧,不过这个好象不是日军的制式武器啊。
威海卫 发表于 2013-1-20 21:51
应该是吧,不过这个好象不是日军的制式武器啊。
伪军手里有冲锋枪那倒也说得过去

国内土兵工厂产过不少
这仗打得真好。
不错,这样的历史看起来也比较舒服
山东是老革命区了,这样的故事应该不少
土坦克是8路端炮楼的必备装备,精锐部队则使用吴老制造的平射炮打炮楼。
f22 发表于 2013-1-20 21:10
小兵张嘎里的,多层棉被浸透水
这个背着和鸵鸟埋头一个作用吧,还影响活动,小时候就有这个疑问。
应该是吧,不过这个好象不是日军的制式武器啊。
小说《敌后武工队》里有打炮楼时被土八路策反的伪军士兵持冲锋枪内应的描写。
土八路纯属给逼出来的,不容易啊

威海卫 发表于 2013-1-20 21:51
应该是吧,不过这个好象不是日军的制式武器啊。
比较可能的是日军缴获的MP-18或汤姆森吧
Swift80 发表于 2013-1-20 21:30
6支手提式

这什么玩意儿
花机关吧,德国MP18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