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至第一次发射】短暂的辉煌:中国早期导弹防御系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6:17:27


提示:个人之前一篇640工程的老文章,欢迎参考: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0&fromuid=11542
本文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开篇:640工程】
  60年代,中国处在美、苏全面封锁和“双重核讹诈”之中。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核武器、导弹事业的迅速发展,防止敌人导弹袭击,建立国土战略防御体系的历史任务便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程。
  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战略武器问题汇报时指示:“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于是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建议成立一个小组,由钱学森负责,研究我国发展反导弹武器系统的途径。196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钱学森时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的。”

  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当时的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要求各科研单位将防御敌人导弹的研究工作列入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同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反导弹工程会议”,初步形成反导弹防御体系工作规划。8月27日,中央专委办公室根据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决议连续下发5个通知,向各单位下达反导武器研制具体任务。   
  为加强保密,1966年3月国防科委将反导弹工程系统的代号定为“640工程”并上报中央军委。3月22日,国防科委发出《关于反导弹工程体系的代号的通知》。对640工程各分系统的代号规定如下:反导弹导弹系统工程代号为640-1;反导弹超级火炮系统工程代号为640-2;反导弹光炮系统工程代号为640-3;预警雷达系统工程代号为640-4;弹头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后定名为突防反突防系统)工程号为640-5。
  640工程的发展始于“反击一号”: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对反导弹防御体系工作作出全面布署之后,640工程各分系统的研制工作陆续展开。1966年1月,七机部二院完成红旗—81反导弹导弹试验器的设计,并生产了模型弹,随后正式命名为“反击型号”。

【一:反导导弹试验场选址】

  为了与研制工作相衔接和尽快安排实施红旗—81反导弹试验器的试验工作,勘察选定反导弹武器试验场的任务提了出来。
  1966年5月28日,20基地(20基地,也称东风基地,就是酒泉发射基地,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根据国防科委的指示,在20基地第3试验部组建反导弹试验处。从基地各单位抽调各类专业技术骨干100多人,开始进行选择反导弹试验场的技术论证、装备研制委托以及拟制试验部队编制等工作。同时,20基地司令部组建了场区勘察小组,对相关区域进行了空中勘察。然后初步确定反导弹的初期试验在试验场没有建好之前,先期在东风场区和安西弹着区进行。
  同年7月,国防科委指示20基地实施反导弹武器试验场勘察选址任务,七机部二院也提出了《反导弹试验场选场技术要求》。经过初步分析论证,勘察组提出在库尔勒地区和墨玉地区建设反导弹武器试验靶场的两个备选方案,并上报20基地和国防科委。8月19日,国防科委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反导弹武器试验场选场方案论证会”(简称8. 19会议)。会上一致同意在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地区建设反导弹武器试验场。
  1967年年1月24日,中央军委第59次常务会议正式批准在库尔勒地区建设反导弹武器试验场的定点方案,并下达建场命令。

【二:组建第四试验部】
  在勘察选定反导弹武器试验场的同时,筹备组建反导弹试验部的工作也全面展开。先遣人员随后进驻库尔勒,开始筹备部队进驻的各种准备工作。1967年1月4日,20基地发布命令,在东风场区组建第4试验部,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字XXX部队。

茫茫戈壁上,前辈们用汗水和献血奉献着他们的青春

  部队进驻库尔勒后,面对的是茫茫戈壁,又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十分困难。我们可敬的官兵前辈们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要,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传统精神,凭着对党对人民对国防科技事业的忠诚,战酷暑,斗严寒,抗风沙,全力投入基建的施工,他们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在茫茫荒原扎下了根。
  1967年7月,国防科委向20基地下达《反导弹武器试验场第1期工程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要求,第1期工程于1969年5月底以前基本完成。

【三:白手起家】
  要进行反导试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靶弹的问题,靶弹在反导弹试验中作为拦截对象,是反导弹试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直接使用地地导弹作为拦截对象,不仅造价昂贵,而且也无法满足反导试验的庞大需求量,此外,直接用地地导弹也不能满足对靶弹试验的多种用途和功能要求。
1968年,导弹试验站提出用和平2号气象火箭改装靶弹的设想,并从1969-1970年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和平2号火箭进行改装,由原来的2级发动机改为l级发动机,取消原回收舱、测风舱,增加了电光舱,增加了弹壳面积。改装完毕后,于1970年6月8日、11日和20日在东风场区进行3次试验。前两次试验,效果较为理想,基本满足低空拦截试验靶弹的要求;第3发试验,由于发动机发生故障,起飞后11秒火箭在空中爆炸。

【四:导弹试验】
  1969年9月27日,国防科工委批准了反击一号(FJ-1)飞行试验计划:01批2发试飞弹、02批2发模型弹、03批3发模型遥测弹、04批6发独立回路遥测弹、05批6发闭合回路遥测弹(导弹的飞行试验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模型遥测弹飞行试验、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闭合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和战斗遥测弹飞行试验)。随后国防科委制定了飞行试验的代号: 411—X (4表示第四试验部,1表示其为640-1工程,1表示其是反击1号, X原来代表后续试验序号)。第四试验部主要完成的是导弹的飞行试验任务。

411—1飞行试验任务
  由于新疆的库尔勒十号发射场地当时尚未建成,第四试验部所担负的发射和飞行数据处理任务就在20训练基地(即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四部二站发射中队早在1968年3月就已完成了在20训练基地3号发射阵地的龙门吊式发射架(由七机部二院206所研制)的安装与调试。在1970年6月8日、6月11日、6月20日成功完成由“和平二号”探空气象火箭改装而成的和平二号靶弹发射和数据处理任务后,四部终于等来了“反击一号”的第一次411—1飞行试验任务。411—1飞行试验任务为模型弹飞行试验,主要任务是考验气动外型、发动机性能、分离机构、弹架配合。模型弹一级发动机用四个“红旗一号”固体发动机捆绑而成。411—1飞行试验的发射任务是由早已在20基地的二站发射中队、加注中队来执行,数据处理任务是由1970年4月从新疆塔什店调来的十一站(十一航区测量站)数据处理中队来执行的。
  1970年8月,反击一号捆绑模型弹在3号发射阵地进行了飞行试验,首飞成功。对于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们来讲这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十一站数据处理中队于发射成功后几天就交出了首批内外弹道数据报告:数据报告证实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部“开门红”的成果也有美中不足,一是始终未能找到模型弹落点,二是原计划捆绑模型弹要进行两次飞行试验,但其中一发被留做林彪视察640工程的“纪念品”。

提示:个人之前一篇640工程的老文章,欢迎参考: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0&fromuid=11542
本文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开篇:640工程】
  60年代,中国处在美、苏全面封锁和“双重核讹诈”之中。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核武器、导弹事业的迅速发展,防止敌人导弹袭击,建立国土战略防御体系的历史任务便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程。
  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战略武器问题汇报时指示:“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于是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建议成立一个小组,由钱学森负责,研究我国发展反导弹武器系统的途径。196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钱学森时专门谈到反导问题:“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总要搞出来的。”

56661257021612437.jpg (52.6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6 13:48 上传


  1965年3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当时的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要求各科研单位将防御敌人导弹的研究工作列入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同年6月,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反导弹工程会议”,初步形成反导弹防御体系工作规划。8月27日,中央专委办公室根据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决议连续下发5个通知,向各单位下达反导武器研制具体任务。   
  为加强保密,1966年3月国防科委将反导弹工程系统的代号定为“640工程”并上报中央军委。3月22日,国防科委发出《关于反导弹工程体系的代号的通知》。对640工程各分系统的代号规定如下:反导弹导弹系统工程代号为640-1;反导弹超级火炮系统工程代号为640-2;反导弹光炮系统工程代号为640-3;预警雷达系统工程代号为640-4;弹头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后定名为突防反突防系统)工程号为640-5。
  640工程的发展始于“反击一号”: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对反导弹防御体系工作作出全面布署之后,640工程各分系统的研制工作陆续展开。1966年1月,七机部二院完成红旗—81反导弹导弹试验器的设计,并生产了模型弹,随后正式命名为“反击型号”。

【一:反导导弹试验场选址】

  为了与研制工作相衔接和尽快安排实施红旗—81反导弹试验器的试验工作,勘察选定反导弹武器试验场的任务提了出来。
  1966年5月28日,20基地(20基地,也称东风基地,就是酒泉发射基地,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根据国防科委的指示,在20基地第3试验部组建反导弹试验处。从基地各单位抽调各类专业技术骨干100多人,开始进行选择反导弹试验场的技术论证、装备研制委托以及拟制试验部队编制等工作。同时,20基地司令部组建了场区勘察小组,对相关区域进行了空中勘察。然后初步确定反导弹的初期试验在试验场没有建好之前,先期在东风场区和安西弹着区进行。
  同年7月,国防科委指示20基地实施反导弹武器试验场勘察选址任务,七机部二院也提出了《反导弹试验场选场技术要求》。经过初步分析论证,勘察组提出在库尔勒地区和墨玉地区建设反导弹武器试验靶场的两个备选方案,并上报20基地和国防科委。8月19日,国防科委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反导弹武器试验场选场方案论证会”(简称8. 19会议)。会上一致同意在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地区建设反导弹武器试验场。
  1967年年1月24日,中央军委第59次常务会议正式批准在库尔勒地区建设反导弹武器试验场的定点方案,并下达建场命令。

【二:组建第四试验部】
  在勘察选定反导弹武器试验场的同时,筹备组建反导弹试验部的工作也全面展开。先遣人员随后进驻库尔勒,开始筹备部队进驻的各种准备工作。1967年1月4日,20基地发布命令,在东风场区组建第4试验部,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字XXX部队。

90fba60187190ff0a21804.jpg (77.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6 14:13 上传


茫茫戈壁上,前辈们用汗水和献血奉献着他们的青春

  部队进驻库尔勒后,面对的是茫茫戈壁,又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十分困难。我们可敬的官兵前辈们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要,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传统精神,凭着对党对人民对国防科技事业的忠诚,战酷暑,斗严寒,抗风沙,全力投入基建的施工,他们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在茫茫荒原扎下了根。
  1967年7月,国防科委向20基地下达《反导弹武器试验场第1期工程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要求,第1期工程于1969年5月底以前基本完成。

【三:白手起家】
  要进行反导试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靶弹的问题,靶弹在反导弹试验中作为拦截对象,是反导弹试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直接使用地地导弹作为拦截对象,不仅造价昂贵,而且也无法满足反导试验的庞大需求量,此外,直接用地地导弹也不能满足对靶弹试验的多种用途和功能要求。
1968年,导弹试验站提出用和平2号气象火箭改装靶弹的设想,并从1969-1970年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和平2号火箭进行改装,由原来的2级发动机改为l级发动机,取消原回收舱、测风舱,增加了电光舱,增加了弹壳面积。改装完毕后,于1970年6月8日、11日和20日在东风场区进行3次试验。前两次试验,效果较为理想,基本满足低空拦截试验靶弹的要求;第3发试验,由于发动机发生故障,起飞后11秒火箭在空中爆炸。

【四:导弹试验】
  1969年9月27日,国防科工委批准了反击一号(FJ-1)飞行试验计划:01批2发试飞弹、02批2发模型弹、03批3发模型遥测弹、04批6发独立回路遥测弹、05批6发闭合回路遥测弹(导弹的飞行试验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模型遥测弹飞行试验、独立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闭合回路遥测弹飞行试验和战斗遥测弹飞行试验)。随后国防科委制定了飞行试验的代号: 411—X (4表示第四试验部,1表示其为640-1工程,1表示其是反击1号, X原来代表后续试验序号)。第四试验部主要完成的是导弹的飞行试验任务。

411—1飞行试验任务
  由于新疆的库尔勒十号发射场地当时尚未建成,第四试验部所担负的发射和飞行数据处理任务就在20训练基地(即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四部二站发射中队早在1968年3月就已完成了在20训练基地3号发射阵地的龙门吊式发射架(由七机部二院206所研制)的安装与调试。在1970年6月8日、6月11日、6月20日成功完成由“和平二号”探空气象火箭改装而成的和平二号靶弹发射和数据处理任务后,四部终于等来了“反击一号”的第一次411—1飞行试验任务。411—1飞行试验任务为模型弹飞行试验,主要任务是考验气动外型、发动机性能、分离机构、弹架配合。模型弹一级发动机用四个“红旗一号”固体发动机捆绑而成。411—1飞行试验的发射任务是由早已在20基地的二站发射中队、加注中队来执行,数据处理任务是由1970年4月从新疆塔什店调来的十一站(十一航区测量站)数据处理中队来执行的。
  1970年8月,反击一号捆绑模型弹在3号发射阵地进行了飞行试验,首飞成功。对于第一次“上战场”的新兵们来讲这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十一站数据处理中队于发射成功后几天就交出了首批内外弹道数据报告:数据报告证实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部“开门红”的成果也有美中不足,一是始终未能找到模型弹落点,二是原计划捆绑模型弹要进行两次飞行试验,但其中一发被留做林彪视察640工程的“纪念品”。


顶一下!路是一步步走的!历史是不能割裂的!

顶一下!路是一步步走的!历史是不能割裂的!
还有呢?版版继续啊
土鳖的反导与反反导研究史……
拜读A版大作!
小凳摆好
小茶斟好
坐等更新
前排占座,等火...
前排支持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发表于 2013-1-16 14:43
前排支持
今天就这么多,还在整理
多谢A大好文……
Tg的反导技术研究有没有中断过?
顶上去
等待更新
上去!学习中!!!
刚才还看呢,这么快就出来了,走起~~
坐等更新 看那些兔子不为人知的历史
好文,坐等版主更新
飞奔的赵老西 发表于 2013-1-16 15:08
Tg的反导技术研究有没有中断过?
看你怎么定义这个“中断”
如果是反击一号那个,那还是中断了好
肯定又有架吵了;P
好文章,坐等更新。
哈哈,坐等口水大战
搬好板凳等A版科普!
好文章 支持A版
冒昧说下,老右很多时候观点不错,语气却有点奇怪,好像胸中有不平似的 O(∩_∩)O
后续没更新么?
一环路还没堵车。。。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