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通胀与失业,在现实与范式之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34:45


通常认为,通胀与失业是此消彼长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的一定程度的相互替代性(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描绘的便是这一问题)。为了理解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引入价格刚性和相对价格这两个概念:
顾名思义,价格刚性说的是物价变动的难易程度;不同商品有着不同的价格刚性。一般说来,市场化程度越高(于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于供求或预期变化做出反应)、交易信息越透明(供求、预期、价格变化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广泛认知)、菜单成本越低廉(这意味着变动价格目录相对容易)、市场势力越微弱(供求双方均难以控制价格)的商品或商品组合价格刚性就越小。所谓的相对价格,则指的是一篮子商品彼此之间的价格比;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斤芒果8块钱,这是绝对价格;1斤芒果=2斤苹果,这就是相对价格了(当然现实生活中相对价格涵盖的商品组合要大得多,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也要复杂得多)。
我们知道,决定产出的三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而劳动差不多是所有商品之中价格刚性最高的品类之一(尤其是向下刚性,绝大多数情况下,名义工资的下降都是不可想象的;这更多是一个心理或行为经济学命题,说的更直白一些,是个面子问题),那么通货膨胀条件下工资的相对价格便下来了,这就同时带来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一方面,收入、利润同步增长并且后者增长更快(产出品价格上升速度高于工资上升速度,那么收入增长显然会超过成本增长,从而拉高毛利润率;进一步说,通货膨胀本身还将刺激消费与投资:既然钱越来越不值钱,那么今天花掉显然比留着过段时间再花要好);另一方面,相较此时的土地、资本价格,劳动也显得更为便宜(注意我们之前说的相对价格)。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就业人数上升和失业率下降自然水到渠成。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最终取决于各自的边际生产率,而这是由技术和管理进步所决定的(更一般地说,相对价格最终取决于供求状况);长期上看,价格刚性最终都将被克服,相对价格也会被调整到更为自然的均衡状态上来----这就引导出了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核心命题:通货膨胀的产出-就业刺激效应只有在短期上才有效,这就意味着持续的刺激需要越来越高的通胀率(通过不断引发相对价格变动创造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那么这一做法在长期上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遵循这一逻辑,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即便是短期上的通货膨胀,如果我们可以遇见到它的发生(我们能够知道今天鸡蛋一斤5块钱,明天就要6块钱了;如果我除了鸡蛋什么也不买,那么我自然会知道明天必须有20%的名义收入增加才能维持我今天的生活水平),那么我们自然会综合考量全部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抗措施(仍以劳动力市场为例:既然工资存在刚性,那么直接在工资谈判中嵌入通货膨胀保护条款就好了;实在不行我还可以考虑签订一封较容易被终止的劳资协议,到时候跳槽换工作);于是这就有了理性预期学派(以小卢卡斯为代表)的经典论断:即便在短期上,通货膨胀的刺激效应也会极大弱化甚至消失,那么这时候有效的,便只有在短期上无法被预见到的通货膨胀了。虽然我们最终会看到,上述论断均有偏颇(理由下述,不过实际上已经隐含在上文之中了);但大致上说,其逻辑推理还是相当严密的,现实拟合性也还过得去:无论如何,长期上可被预期的通货膨胀对于产出-就业的刺激效应的确远不如短期。
不过这还不算完,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甚至走得更远:长期上“通货膨胀不是治疗失业的药方,而是其重要根源之一。”这背后的逻辑又当如何理解呢?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有着强烈的支出效应(钱不花掉的话就没了),那么给定实际利率条件下这必然意味着储蓄率的下降----注意不仅仅是名义利率,而是直接决定储蓄/投资的实际利率:我们知道,人类普遍是风险厌恶的,那么这就意味着此时的实际利率必须同时满足储蓄者对于期限代换(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更通俗地说,早消费早享受么)和风险贴水(防范未来通胀进一步升高的可能性,显然物价稳定条件下这一心理预期会比较小)的要求。当然在“货币幻象”之下(我们之前说过,至少未被预期到的通胀在短时间内肯定可以带来企业收入/利润的明显增长),这时候的投资者往往愿意接受更高的实际利率,因此储蓄/投资率未必会下降,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一旦价格刚性最终被克服,相对价格体系回归正轨,“货币幻象”也就彻底消失了;于是这些投资(只有在“货币幻象”之下方才有利可图,也就是说,只有通胀以超越普遍预期之态势加速增长;比如我们生活之中喜闻乐见的“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药你命”、“苹什么”……带来的对应产出急剧增长:正常货币条件下显然不会有全县农民拔光几乎所有作物种姜蒜这样的神迹)立马就要成为坏账(简便起见,我们可以称之为“无效投资”,比如可怜的农民),于是严重失业接踵而至(道理很简单:无效投资既然归于失败,原本为其所创造的就业自然也就没有了;而在稳定的物价条件下,这些投资原本被用于正确的方向并创造出相应的就业)。更可怕的是,上述病症似乎是可以治疗的:进一步投入超量货币的话,原本已经被证明不可行的投资项目看上去立马又生龙活虎了;考虑到政府本来就有发行过量通货的内生冲动(因为有铸币税:假设市场上原来有100块钱,这些钱都在社会公众手中,那么不难理解,所有的社会财富都是属于公众的;但如果政府立马又印了100块钱,那么不费吹灰之力,一半的财富便被转移到了政府手中----这便是所谓的铸币税,当然这只是非常粗浅的近似,现实经济生活还要复杂得多),这样的行为冲动在政治上简直就是不可抑制的;天朝的四万亿就是最好的例子:四万亿之下对应的09年当年新增信贷即超过10万亿,然而仅仅两年多之后的11年4季度,经济体竟然便再一次出现了“流动性不足”之征兆,2012年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更是全面爆发(道理很简单:其一,投资不是一次性的,09年砸下去的钱显然需要后续资金配套;其二,因为相对价格体系的调整,甚至在通胀尚未真正回落之时大量项目便已经不再可行了----当然天朝是特例,很多项目从来就没可行过,不过“讲政治”才是第一位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思路……很不幸本届新政府迄今为止的全部做法均指向了进一步扩张货币,不过在逻辑上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就是了。问题在于,饮鸩止渴式的“货币盛宴”是绝无可能长期维持的,当经济体因之发生的扭曲达于极限,萧条乃至崩溃便不可避免,1929、1998、2007……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凯恩斯主义及其传承新古典综合派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是不是错了呢?通货膨胀是不是只有在非预期的短期条件下方能刺激就业,而长期上只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就业效应呢?如果通货膨胀不能带来就业增长,那么是不是正如芝加哥学派乃至奥地利学派所言,稳定的物价甚至轻微/适度的通缩(不过除了祖师爷米塞斯,这话没人敢公开说;哈耶克的表述是“稳定的原材料而非消费品价格”)才是可欲的呢?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二:
1、        无论是否长期,更无论是否被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兴奋剂与润滑油效应均内嵌于经济逻辑之中,而无论芝加哥学派抑或奥地利学派均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只要通货膨胀存在,任何给定名义利率条件(这才是我们能够直接接触的经济变量)理性人便自然更倾向于当期而非远期支出(我们之前说过,考虑风险厌恶的话可以进一步放宽到给定实际利率),毕竟“钱越来越不值钱”的压力摆在那里;而除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和萨伊定律是绝对的,供给一定能够无成本、无条件、无时滞地创造充分的对应需求(甚至最极端的供给主义者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奥地利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倒是要务实得多:包括米塞斯在内,没人任何人认为市场是完美无缺的;只不过他们坚持认为市场都做不到的话也就没办法了,只有认命),那么来自通货膨胀的兴奋剂效应(对应于皮鞋成本,亦即因为不愿意持有通货而力求将其尽快出手发生的成本;两者可以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便一定存在,问题仅仅在于我们应当在此引入边际均衡分析(亦即确保该效应的产出-就业收益大于等于扭曲成本与皮鞋成本之和)。进一步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经济活动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可预期因素;而这时候通货膨胀便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负面事态(通货膨胀意味着名义固定成本在实际上被降低了,这就相当于减轻了损失),从而起到所谓的润滑作用:我们假设有一家10万人的工厂,现实情况是它必须削减3%的劳动力成本才能活下去;如果没有通货膨胀,这意味着3000人将会失业(之前说过,削减名义工资几乎不可想象);而在3%的通胀率之下,企业什么都不用做,问题就解决了----考虑到乘数效应,这对于整体经济的贡献绝不仅仅是保住了3000个工作岗位那么简单(3000人失业,那么他们的消费便必然减少,于是相应的行业也出现了消费不足,于是进一步裁员……如此恶性循环)。话说回来,奥地利学派恰恰认为这是通货膨胀最大的恶之一:如果说“货币幻象”在正面上意味着“不该生的生下来了”(比如“四万亿”),那么其负面效应便意味着“该死的没有死掉”,其结果同样是原本可以得到更好利用的有效资源被白白浪费了,到头来资源的最优化还是没有能够实现。对此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考虑到外生冲击许多时候是不可预期的,死掉的绝不仅仅是本来就该死的;中东战争爆发导致的油价暴涨足够逼死一大票中小型化工企业(大型企业因为规模经济效应能够负担得起对冲成本,对于亏损的较强耐受力也令其更有希望撑到相对价格重新恢复平衡的那一天),他们哪一点该死了?它们都死光了,随之而来的垄断或寡占效应(虽然很有可能只是暂时的)就没有负面影响了么?其次,如果我们考虑到澡盆曲线和学习曲线的存在(任何经济学派都承认这一点),那么不可避免的结论是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往往是最容易死的(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竞争力,只是还需要学习与磨合);而作为宏观经济体之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货币环境很难认为是可欲求的(“通胀润滑油”或许对于大型企业不值一提,但对于常常在挣扎中求生存的中小企业来说却是不可获缺的)。再次,相对价格体系最终仍取决于供求关系,该死掉的总是会死掉的(除非通货膨胀以不可预期的加速度增长,不过那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并没有奥地利学派宣扬的那样高。一言以蔽之:理论上任何润滑都意味着效率损失,但我们能够想象没有润滑的世界么?
2、        更重要的是,正如存在自然失业率一般,在本质上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同样是自然的(当然这更多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或者不如说通货膨胀正是现代信用经济体系的核心特征之一。考虑超长期时间跨度,我们会发现剔除周期性波动之后,发行在外的通货数量占M2、M3……Debt的比重实际上处于平稳下降通道;也就是说,货币乘数有着明显的长期扩张趋势,因为某种原因,新的货币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货币”或者“准货币”,不过久而久之它们也就被作为一般货币加以接受了;重要的是认识到货币与非货币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如果说通货膨胀真的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拿着也绝不仅仅是政府以一己之力完成的货币现象,市场在其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或许奥地利学派会以金本位制之下长期稳定甚至时有收缩作为反驳,不过考虑到同期实际GDP增长量与流通中黄金数量增长率,应当会有更明显的通缩效应才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货币派生过程做更多思考:我们知道,货币的乘数效应乃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行为(特别说明:这里的存贷做广义解,涵盖一切资金头寸的拆入拆出,不可简单理解为天朝银行的存贷比)实现的,而除非货币乘数趋于正无穷(考虑到备付需求和准备需求均大于等于0,这是不可能的),那么银行系统必然表现为宏观经济体之中的净负债方,那么其必然更倾向于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道理很简单,通货膨胀的话欠下的钱实际上就等于变少了),这就要求银行体系更多向实体经济释放流动性,拉高货币乘数----而利差收入也好,中间收入也罢,最终都要求相应的市场规模作为支撑,而要做大市场规模,给定基础货币量之下拉高货币乘数优势唯一选择;换而言之,在这一问题上银行体系是激励相容的,通常情况下做大信贷市场规模、拉高货币乘数无疑是银行体系的理性选择。当然外在的市场约束也是显而易见的,太乱来的银行不容易吸引到存款,同业拆借市场上不受待见也是必然的;这就解释了何以自然通胀率是有限的。因为这一通胀率来自经济体的自发均衡(长期上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还是比较有效的,因此这一均衡之下亦可认为实现了通胀润滑油与兴奋剂效应的最优化),那么将其压低至近0水平只能意味着另一种扭曲,于是自然有弊无利。


通常认为,通胀与失业是此消彼长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的一定程度的相互替代性(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描绘的便是这一问题)。为了理解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引入价格刚性和相对价格这两个概念:
顾名思义,价格刚性说的是物价变动的难易程度;不同商品有着不同的价格刚性。一般说来,市场化程度越高(于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于供求或预期变化做出反应)、交易信息越透明(供求、预期、价格变化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广泛认知)、菜单成本越低廉(这意味着变动价格目录相对容易)、市场势力越微弱(供求双方均难以控制价格)的商品或商品组合价格刚性就越小。所谓的相对价格,则指的是一篮子商品彼此之间的价格比;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斤芒果8块钱,这是绝对价格;1斤芒果=2斤苹果,这就是相对价格了(当然现实生活中相对价格涵盖的商品组合要大得多,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也要复杂得多)。
我们知道,决定产出的三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而劳动差不多是所有商品之中价格刚性最高的品类之一(尤其是向下刚性,绝大多数情况下,名义工资的下降都是不可想象的;这更多是一个心理或行为经济学命题,说的更直白一些,是个面子问题),那么通货膨胀条件下工资的相对价格便下来了,这就同时带来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一方面,收入、利润同步增长并且后者增长更快(产出品价格上升速度高于工资上升速度,那么收入增长显然会超过成本增长,从而拉高毛利润率;进一步说,通货膨胀本身还将刺激消费与投资:既然钱越来越不值钱,那么今天花掉显然比留着过段时间再花要好);另一方面,相较此时的土地、资本价格,劳动也显得更为便宜(注意我们之前说的相对价格)。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就业人数上升和失业率下降自然水到渠成。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最终取决于各自的边际生产率,而这是由技术和管理进步所决定的(更一般地说,相对价格最终取决于供求状况);长期上看,价格刚性最终都将被克服,相对价格也会被调整到更为自然的均衡状态上来----这就引导出了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核心命题:通货膨胀的产出-就业刺激效应只有在短期上才有效,这就意味着持续的刺激需要越来越高的通胀率(通过不断引发相对价格变动创造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那么这一做法在长期上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遵循这一逻辑,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即便是短期上的通货膨胀,如果我们可以遇见到它的发生(我们能够知道今天鸡蛋一斤5块钱,明天就要6块钱了;如果我除了鸡蛋什么也不买,那么我自然会知道明天必须有20%的名义收入增加才能维持我今天的生活水平),那么我们自然会综合考量全部因素并给出相应的对抗措施(仍以劳动力市场为例:既然工资存在刚性,那么直接在工资谈判中嵌入通货膨胀保护条款就好了;实在不行我还可以考虑签订一封较容易被终止的劳资协议,到时候跳槽换工作);于是这就有了理性预期学派(以小卢卡斯为代表)的经典论断:即便在短期上,通货膨胀的刺激效应也会极大弱化甚至消失,那么这时候有效的,便只有在短期上无法被预见到的通货膨胀了。虽然我们最终会看到,上述论断均有偏颇(理由下述,不过实际上已经隐含在上文之中了);但大致上说,其逻辑推理还是相当严密的,现实拟合性也还过得去:无论如何,长期上可被预期的通货膨胀对于产出-就业的刺激效应的确远不如短期。
不过这还不算完,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甚至走得更远:长期上“通货膨胀不是治疗失业的药方,而是其重要根源之一。”这背后的逻辑又当如何理解呢?我们知道,通货膨胀有着强烈的支出效应(钱不花掉的话就没了),那么给定实际利率条件下这必然意味着储蓄率的下降----注意不仅仅是名义利率,而是直接决定储蓄/投资的实际利率:我们知道,人类普遍是风险厌恶的,那么这就意味着此时的实际利率必须同时满足储蓄者对于期限代换(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更通俗地说,早消费早享受么)和风险贴水(防范未来通胀进一步升高的可能性,显然物价稳定条件下这一心理预期会比较小)的要求。当然在“货币幻象”之下(我们之前说过,至少未被预期到的通胀在短时间内肯定可以带来企业收入/利润的明显增长),这时候的投资者往往愿意接受更高的实际利率,因此储蓄/投资率未必会下降,但这恰恰是问题所在:一旦价格刚性最终被克服,相对价格体系回归正轨,“货币幻象”也就彻底消失了;于是这些投资(只有在“货币幻象”之下方才有利可图,也就是说,只有通胀以超越普遍预期之态势加速增长;比如我们生活之中喜闻乐见的“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药你命”、“苹什么”……带来的对应产出急剧增长:正常货币条件下显然不会有全县农民拔光几乎所有作物种姜蒜这样的神迹)立马就要成为坏账(简便起见,我们可以称之为“无效投资”,比如可怜的农民),于是严重失业接踵而至(道理很简单:无效投资既然归于失败,原本为其所创造的就业自然也就没有了;而在稳定的物价条件下,这些投资原本被用于正确的方向并创造出相应的就业)。更可怕的是,上述病症似乎是可以治疗的:进一步投入超量货币的话,原本已经被证明不可行的投资项目看上去立马又生龙活虎了;考虑到政府本来就有发行过量通货的内生冲动(因为有铸币税:假设市场上原来有100块钱,这些钱都在社会公众手中,那么不难理解,所有的社会财富都是属于公众的;但如果政府立马又印了100块钱,那么不费吹灰之力,一半的财富便被转移到了政府手中----这便是所谓的铸币税,当然这只是非常粗浅的近似,现实经济生活还要复杂得多),这样的行为冲动在政治上简直就是不可抑制的;天朝的四万亿就是最好的例子:四万亿之下对应的09年当年新增信贷即超过10万亿,然而仅仅两年多之后的11年4季度,经济体竟然便再一次出现了“流动性不足”之征兆,2012年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更是全面爆发(道理很简单:其一,投资不是一次性的,09年砸下去的钱显然需要后续资金配套;其二,因为相对价格体系的调整,甚至在通胀尚未真正回落之时大量项目便已经不再可行了----当然天朝是特例,很多项目从来就没可行过,不过“讲政治”才是第一位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思路……很不幸本届新政府迄今为止的全部做法均指向了进一步扩张货币,不过在逻辑上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就是了。问题在于,饮鸩止渴式的“货币盛宴”是绝无可能长期维持的,当经济体因之发生的扭曲达于极限,萧条乃至崩溃便不可避免,1929、1998、2007……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凯恩斯主义及其传承新古典综合派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是不是错了呢?通货膨胀是不是只有在非预期的短期条件下方能刺激就业,而长期上只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就业效应呢?如果通货膨胀不能带来就业增长,那么是不是正如芝加哥学派乃至奥地利学派所言,稳定的物价甚至轻微/适度的通缩(不过除了祖师爷米塞斯,这话没人敢公开说;哈耶克的表述是“稳定的原材料而非消费品价格”)才是可欲的呢?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还是倾向于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二:
1、        无论是否长期,更无论是否被预期到,通货膨胀的兴奋剂与润滑油效应均内嵌于经济逻辑之中,而无论芝加哥学派抑或奥地利学派均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只要通货膨胀存在,任何给定名义利率条件(这才是我们能够直接接触的经济变量)理性人便自然更倾向于当期而非远期支出(我们之前说过,考虑风险厌恶的话可以进一步放宽到给定实际利率),毕竟“钱越来越不值钱”的压力摆在那里;而除非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和萨伊定律是绝对的,供给一定能够无成本、无条件、无时滞地创造充分的对应需求(甚至最极端的供给主义者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奥地利学派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倒是要务实得多:包括米塞斯在内,没人任何人认为市场是完美无缺的;只不过他们坚持认为市场都做不到的话也就没办法了,只有认命),那么来自通货膨胀的兴奋剂效应(对应于皮鞋成本,亦即因为不愿意持有通货而力求将其尽快出手发生的成本;两者可以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便一定存在,问题仅仅在于我们应当在此引入边际均衡分析(亦即确保该效应的产出-就业收益大于等于扭曲成本与皮鞋成本之和)。进一步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经济活动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可预期因素;而这时候通货膨胀便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负面事态(通货膨胀意味着名义固定成本在实际上被降低了,这就相当于减轻了损失),从而起到所谓的润滑作用:我们假设有一家10万人的工厂,现实情况是它必须削减3%的劳动力成本才能活下去;如果没有通货膨胀,这意味着3000人将会失业(之前说过,削减名义工资几乎不可想象);而在3%的通胀率之下,企业什么都不用做,问题就解决了----考虑到乘数效应,这对于整体经济的贡献绝不仅仅是保住了3000个工作岗位那么简单(3000人失业,那么他们的消费便必然减少,于是相应的行业也出现了消费不足,于是进一步裁员……如此恶性循环)。话说回来,奥地利学派恰恰认为这是通货膨胀最大的恶之一:如果说“货币幻象”在正面上意味着“不该生的生下来了”(比如“四万亿”),那么其负面效应便意味着“该死的没有死掉”,其结果同样是原本可以得到更好利用的有效资源被白白浪费了,到头来资源的最优化还是没有能够实现。对此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考虑到外生冲击许多时候是不可预期的,死掉的绝不仅仅是本来就该死的;中东战争爆发导致的油价暴涨足够逼死一大票中小型化工企业(大型企业因为规模经济效应能够负担得起对冲成本,对于亏损的较强耐受力也令其更有希望撑到相对价格重新恢复平衡的那一天),他们哪一点该死了?它们都死光了,随之而来的垄断或寡占效应(虽然很有可能只是暂时的)就没有负面影响了么?其次,如果我们考虑到澡盆曲线和学习曲线的存在(任何经济学派都承认这一点),那么不可避免的结论是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往往是最容易死的(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竞争力,只是还需要学习与磨合);而作为宏观经济体之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不利于中小企业的货币环境很难认为是可欲求的(“通胀润滑油”或许对于大型企业不值一提,但对于常常在挣扎中求生存的中小企业来说却是不可获缺的)。再次,相对价格体系最终仍取决于供求关系,该死掉的总是会死掉的(除非通货膨胀以不可预期的加速度增长,不过那完全是另一个问题),为此付出的机会成本并没有奥地利学派宣扬的那样高。一言以蔽之:理论上任何润滑都意味着效率损失,但我们能够想象没有润滑的世界么?
2、        更重要的是,正如存在自然失业率一般,在本质上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同样是自然的(当然这更多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或者不如说通货膨胀正是现代信用经济体系的核心特征之一。考虑超长期时间跨度,我们会发现剔除周期性波动之后,发行在外的通货数量占M2、M3……Debt的比重实际上处于平稳下降通道;也就是说,货币乘数有着明显的长期扩张趋势,因为某种原因,新的货币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类货币”或者“准货币”,不过久而久之它们也就被作为一般货币加以接受了;重要的是认识到货币与非货币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如果说通货膨胀真的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拿着也绝不仅仅是政府以一己之力完成的货币现象,市场在其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或许奥地利学派会以金本位制之下长期稳定甚至时有收缩作为反驳,不过考虑到同期实际GDP增长量与流通中黄金数量增长率,应当会有更明显的通缩效应才对。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货币派生过程做更多思考:我们知道,货币的乘数效应乃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存贷行为(特别说明:这里的存贷做广义解,涵盖一切资金头寸的拆入拆出,不可简单理解为天朝银行的存贷比)实现的,而除非货币乘数趋于正无穷(考虑到备付需求和准备需求均大于等于0,这是不可能的),那么银行系统必然表现为宏观经济体之中的净负债方,那么其必然更倾向于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道理很简单,通货膨胀的话欠下的钱实际上就等于变少了),这就要求银行体系更多向实体经济释放流动性,拉高货币乘数----而利差收入也好,中间收入也罢,最终都要求相应的市场规模作为支撑,而要做大市场规模,给定基础货币量之下拉高货币乘数优势唯一选择;换而言之,在这一问题上银行体系是激励相容的,通常情况下做大信贷市场规模、拉高货币乘数无疑是银行体系的理性选择。当然外在的市场约束也是显而易见的,太乱来的银行不容易吸引到存款,同业拆借市场上不受待见也是必然的;这就解释了何以自然通胀率是有限的。因为这一通胀率来自经济体的自发均衡(长期上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还是比较有效的,因此这一均衡之下亦可认为实现了通胀润滑油与兴奋剂效应的最优化),那么将其压低至近0水平只能意味着另一种扭曲,于是自然有弊无利。
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写出来的,欢迎多多拍砖;尤其最后一段(毕竟我自己也不是很确定,还请不吝指点)
罪与罚的镇魂歌 发表于 2012-12-23 17:56
花了一个下午时间写出来的,欢迎多多拍砖;尤其最后一段(毕竟我自己也不是很确定,还请不吝指点)
放心吧。。。老美不会通胀的。。只要美元还能从外部换取工业品。。。那生活水平就能保证。。。当然。。先这么维持着吧。。。
大狼又换号了?
不懂经济啊。
hb790612 发表于 2012-12-23 18:01
放心吧。。。老美不会通胀的。。只要美元还能从外部换取工业品。。。那生活水平就能保证。。。当然。。先 ...
这篇文章没有一个字说到美国,严格来说也并不涉及任何特定国家;谢谢

不过考虑到胡言乱语之外足下根本一无所长,还是表示下审慎的理解好了:总不能因为说不到点子上就把您给憋坏了不是
罪与罚的镇魂歌 发表于 2012-12-23 18:05
这篇文章没有一个字说到美国,严格来说也并不涉及任何特定国家;谢谢

不过考虑到胡言乱语之外足下根本 ...
你写的太长了。。没心情看。。我以为你说老美呢。。。
又开新坑了
raymax1984 发表于 2012-12-23 18:13
又开新坑了

差不多完结了,最后补一两句好了:
实话说自然通胀率具体是多少,这个是很难知道的(和自然失业率一样,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因此货币政策不妨用于优先支持大众接受度较高的通胀率(一般来说这个值和自然通胀率不会差得太远),并且是以GDP平减指数衡量的通胀率(CPI具有滞后性,PPI的波动性又太大)比较好;具体地说,发达国家大概是2%-3%、发展中国家大概是3%-5%这样子
当然非常情况下(比如8%甚至10%以上的失业率)货币政策必须转向,除非通胀数字偏离目标值5%以上,支持就业那是理所当然的(至于同时出现10%+的失业率与通胀率……这时候说不得也只有上“沃克尔”革命壮士断腕了)
多谢科普,很有技术含量,但这个排版,很让人蛋疼啊,我试着在回复里,重排一下主帖


还是回复一下,帮助你从弗里德曼的骗局中走出来吧
弗里德曼的所谓核心观点是正确的吗?
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核心命题:通货膨胀的产出-就业刺激效应只有在短期上才有效,这就意味着持续的刺激需要越来越高的通胀率(通过不断引发相对价格变动创造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那么这一做法在长期上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个弗里德曼的观点的谬误。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或者说每个人的生命只在短期内有效,那么是不是人类就不能长期存在呢,或者是不是只有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才能保证人类的延续性呢?
人类已经存在了好几百万年了是吧。
通货膨胀也是这样,如果在一个月内的通货膨胀率是1%,这个百分之一能够带动一定的就业,这一个月的百分之一的影响也就是一两个月,然后下一个月还是1%,还是影响一两个月,这样持续下去通货膨胀率会高吗?
也就是说长期维持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可以持续的刺激就业
通货膨胀的刺激的短期效应可能存在,但是温和的通货膨胀的长期存在,就可以使得这样的对就业的刺激长期的存在下去
就好像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但是因为人类会生育,最后人类还是会长期存在下去的
哈耶克的观点当然就更惨不忍睹了。
弗里德曼说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谎言。
一个可以反驳弗里德曼的例子是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的日本,因为通货紧缩,导致厂家的生产的产品甚至可能会降价,导致投资收益不容易收回,这样,厂家投资的积极性就下降,也就意味着工人的雇佣的下降,也就意味着日本的失业率的难以下降。

还是回复一下,帮助你从弗里德曼的骗局中走出来吧
弗里德曼的所谓核心观点是正确的吗?
货币主义(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核心命题:通货膨胀的产出-就业刺激效应只有在短期上才有效,这就意味着持续的刺激需要越来越高的通胀率(通过不断引发相对价格变动创造新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那么这一做法在长期上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可以打一个比方来说明这个弗里德曼的观点的谬误。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或者说每个人的生命只在短期内有效,那么是不是人类就不能长期存在呢,或者是不是只有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才能保证人类的延续性呢?
人类已经存在了好几百万年了是吧。
通货膨胀也是这样,如果在一个月内的通货膨胀率是1%,这个百分之一能够带动一定的就业,这一个月的百分之一的影响也就是一两个月,然后下一个月还是1%,还是影响一两个月,这样持续下去通货膨胀率会高吗?
也就是说长期维持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可以持续的刺激就业
通货膨胀的刺激的短期效应可能存在,但是温和的通货膨胀的长期存在,就可以使得这样的对就业的刺激长期的存在下去
就好像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但是因为人类会生育,最后人类还是会长期存在下去的
哈耶克的观点当然就更惨不忍睹了。
弗里德曼说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谎言。
一个可以反驳弗里德曼的例子是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的日本,因为通货紧缩,导致厂家的生产的产品甚至可能会降价,导致投资收益不容易收回,这样,厂家投资的积极性就下降,也就意味着工人的雇佣的下降,也就意味着日本的失业率的难以下降。
还是回复一下,帮助你从弗里德曼的骗局中走出来吧
弗里德曼的所谓核心观点是正确的吗?


我欢迎拍砖,但请足下看完全文再拍
另外,虽然货币学派之论述有其瑕疵(未充分考虑兴奋剂和润滑油效应),足下的说法同样问题多多:稳定通胀率下相对价格一定会被克服,这只是时间问题
渴望天空的云彩 发表于 2012-12-24 14:51
还是回复一下,帮助你从弗里德曼的骗局中走出来吧
弗里德曼的所谓核心观点是正确的吗?
你的例子根本反驳不了任何人。
根本的问题在没有对照组,完全可以宣称没有通缩日本更惨。
罪与罚的镇魂歌 发表于 2012-12-24 16:43
我欢迎拍砖,但请足下看完全文再拍
另外,虽然货币学派之论述有其瑕疵(未充分考虑兴奋剂和润滑油效应), ...
你认为仅仅是瑕疵,我却认为是根本性的错误。
如果你还没有理解我前面的批判的话,我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
对经济体的刺激的效果的持续性,主要与刺激的持续性有关,而与刺激的幅度关系不大。
弗里德曼的问题在于,将刺激的持续性和刺激的幅度混淆起来。
温和通货膨胀长期的刺激就业,并不一定要这个通货膨胀越来越高,而只要这个温和的通胀一直持续下去。
刺激的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在时间坐标上的延长,而刺激的幅度则表现为刺激的波形的波幅的增大,你可以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吗?
如果还不能理解,那么还是想想我前面举出的例子,人类的延续性并不需要人的寿命都达到几千年几万年,如同就业的延续性不需要温和通货膨胀变成剧烈通货膨胀。

什么叫做相对价格一定会克服呢,我承认没有看懂你说的话,你可以解释得更通俗一些吗?
你这里说的相对价格是什么意思呢,或者说是指一种什么现象。
至于说要看你的全文,我觉得弗里德曼的所谓的核心观点也是你这篇主帖的一个逻辑基点,这一点站不住脚的话全篇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例如你强调了所谓自然通胀率的合理性,实际上我也持有这样的观点,问题在于怎么样定义这个所谓的自然通胀率,这个自然通胀率和其他的通胀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个自然通胀率与哈耶克所深恶痛绝的通货膨胀不同呢,如果按照弗里德曼的观点,你这个自然通胀不也是没有任何可持续性的意义吗+
楼主可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是以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货币主义者宣称,价格现象主要是货币现象,所以要遏制可能的剧烈的通货膨胀,就要实施猛烈的货币紧缩
但是实际上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以后不仅物价飞涨几千倍(3年时间内),工业体系也受到重创。
你是否敢把这一点与没国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呢?
从没国的战略利益来看,俄罗斯的衰弱是符合其战略利益的,如同它一直伙同北约试图压缩俄罗斯的生存空间。
楼主你是否敢想象,向俄罗斯推荐基于货币主义的休克疗法本身就是出于没国的战略利益的考量,或者说本身就是为了对俄罗斯实施一个战略欺骗?
transley 发表于 2012-12-24 17:07
你的例子根本反驳不了任何人。
根本的问题在没有对照组,完全可以宣称没有通缩日本更惨。
这里不讨论那么大的通胀或者通缩对日本的影响,只考虑通胀或者通缩对日本的就业的影响这样一个具体的问题。
如果真要讨论价格的变动对日本的影响的话,那么日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货币升值,导致其出口产业的价格竞争力下降,而其国内的通货膨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个日元升值的影响的,因为通货膨胀意味着在相同工资下,日本的人力成本的下降,与日元升值导致的日本出口产业的人力成本的上升构成一个抵消效应。
当然,你要考虑日本出现剧烈的通货膨胀,出现像俄罗斯那样的剧烈的通货膨胀,这一点要相信日本的经济学者,日本的财阀们比盖达尔这帮人要厉害得多。
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之所以导致那么严重的物价上涨,在于转轨的混乱和严厉的紧缩导致居民日常生活用品的严重不足,并且引发抢购和强度很大的投机,日本政府和日本财阀对本国制造业是呵护有加的,不会采取那样严厉的伤害自己的经济的政策和行为,日本政府在金融界出现危机以后,迅速出台了扩张财政政策---规模应该比今天中国的四万亿大很多,这个政策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日本的就业率不至于下降太多,而日本企业则出于对国家的支持,大量的购买国债,尽管这个国债的收益很低,甚至有较大的风险,这就看出日本民族的团结性来了,同时日本大藏省出台了零利率的货币政策。
可以看出日本的经济政策和盖达尔的俄罗斯经济政策完全相反,与休克疗法的主张完全相反,盖达尔的休克疗法实施猛烈的紧缩货币,紧缩财政,而日本则实施猛烈的财政扩张,以及零利率政策,结果实施猛烈紧缩的俄罗斯物价飞涨,而日本反而要涨涨不起来。
因为日本的经济学水平远远高于俄罗斯,应该也远远高于中国,要骗他们实施休克疗法基本上不可能,所以日本没有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日本和俄国,是一种病吗?病症不一样,药方那能一样?
楼主可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是以货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货币主义者宣称,价格现象主要是 ...
1,我会告诉你休克疗法首次成功实验发生在美国么(沃尔克革命)?
2,我会告诉你1989-1993不过是红色邪恶帝国被短缺经济学与票证配给制度掩盖数十年之久的恶性通胀集中爆发么(当然其改革不及东欧诸国彻底深入也是原因之一)
raymax1984 发表于 2012-12-25 00:56
日本和俄国,是一种病吗?病症不一样,药方那能一样?

至少对于俄国式的病,中国第二代领导人开出了一个与休克疗法不同的药方,那就是慢慢调理,,使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体质慢慢改变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体质。
而休克疗法呢,实际上就是类似于中世纪欧洲的放血疗法,就是把病人的血(流动性---即紧缩货币)放掉,以为就可以治疗,还要减少营养(紧缩财政)。
休克疗法的休克效应是有了,或者以外文的本来意思,冲击疗法,冲击性是有了,问题在于休克以后或者冲击以后呢?
鼓吹休克疗法的人到底是想获得对方的休克的效果呢,还是真正想治病,这个是一个值得怀疑的事情

在休克疗法的过程中,工业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也就是说病人的“正气”(注:中医学概念)受到严重冲击,你怎么恢复?----俄罗斯到今天也没有能够恢复过来,分配体系受到冲击(产生了大量的百万富翁和赤贫阶层)
如果你以为一个长期身体衰弱的人要定期放血,要减少营养,而不是慢慢的进行调理,慢慢的改变其体质,那我也只能说这是你的观点的自由了
罪与罚的镇魂歌 发表于 2012-12-25 08:10
1,我会告诉你休克疗法首次成功实验发生在美国么(沃尔克革命)?
2,我会告诉你1989-1993不过是红色邪恶帝国 ...

1,很简单,骗子要骗人,需要一个托,你看,他都成功了,你也可以成功啊
在没国以及其他号称成功实施了休克疗法的国家如玻利维亚,为什么没有造成那么严重的恶果,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外部资金的注入,而休克疗法的带来的主要症状就是流动性短缺,即经济体缺乏资金,当有大量外部资金注入的时候,虽然在内部,你把资金卡得死死的,但是总的来说流动性还是充裕的。
2,红色体制对于市场的遏制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你要认为采用粗暴的‘治疗”方法所带来的后果是必然的,而不是可以采用更温和的例如中国二代领导人的那一套办法可以带来的双赢效应,那就是你的视野的偏狭的体现了。
其次所谓红色邪恶帝国,这个邪恶更多是从西方人的角度出发的,例如严重的阻碍了西方对发展中国家的再次殖民化。
请问殖民主义,和你所称的红色邪恶,哪个更邪恶呢?
3,我前面问你的所谓相对价格可以被克服的相对价格是什么意思呢,我感到很好奇,您可以回答一下吗?
所谓的相对价格,则指的是一篮子商品彼此之间的价格比;举个简单的例子:一斤芒果8块钱,这是绝对价格;1斤芒果=2斤苹果,这就是相对价格了(当然现实生活中相对价格涵盖的商品组合要大得多,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也要复杂得多)。
我们知道,决定产出的三要素是劳动、土地和资本,而劳动差不多是所有商品之中价格刚性最高的品类之一(尤其是向下刚性,绝大多数情况下,名义工资的下降都是不可想象的;这更多是一个心理或行为经济学命题,说的更直白一些,是个面子问题),那么通货膨胀条件下工资的相对价格便下来了,这就同时带来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一方面,收入、利润同步增长并且后者增长更快(产出品价格上升速度高于工资上升速度,那么收入增长显然会超过成本增长,从而拉高毛利润率;进一步说,通货膨胀本身还将刺激消费与投资:既然钱越来越不值钱,那么今天花掉显然比留着过段时间再花要好);另一方面,相较此时的土地、资本价格,劳动也显得更为便宜(注意我们之前说的相对价格)。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就业人数上升和失业率下降自然水到渠成。

----好好看原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