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首个获营业执照施粥点:每月公布开支和捐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2:16
探访首个获营业执照施粥点:每月公布开支和捐款


2012年12月03日  来源:光明日报 


  清晨7点,温州市龙湾区状元街道龙飞路旁用钢板搭建的大棚内,“状元亭”施粥点前排起了长龙,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义工们抬出热腾腾一大锅粥。队伍有序地前移,头戴小黄帽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被让到了队伍最前头。义工阿姨们递给孩子们热粥时,还不忘叮嘱一句:“小心烫!”

  这是记者近日在“状元亭”前见到的感人一幕。这种感动,记者不久前采访温州民间慈善地标“红日亭”时也强烈感受过。温州市文明办主任邱小侠告诉记者,温州500多个夏熬凉茶、冬煮热粥的伏茶点,犹如一条条“爱心链”,将爱心无限延伸。作为典型代表的“状元亭”与“红日亭”都是温州市民救弱扶困、乐善好施的缩影。“状元亭”堪称“红日亭”的“升级版”,它由机关干部牵头、企业家资助、3位老人具体运作、外地务工人员出劳力共建,并配有86名不同年龄段的妇女担任义工。“状元亭”的运作模式使温州民间慈善与国际通行的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模式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更值得一提的是,“状元亭”还拥有全国首张施粥“营业执照”——“状元和谐之家免费供应粥伏茶点”。这意味着,这已经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正规社会组织。“我们希望能像办企业一样,规范运作我们的爱心事业。”施粥点的创办人之一张宪定说。

  “黄金组合”催生“状元亭”

  “状元亭”3位创办和主事人,是张宪定、梅雪良和吴南华,年龄都已过了65岁。3位生活无忧的老人常聚一起,琢磨着要干点不让晚年虚度的事。2011年上半年的一天,吴南华与梅雪良一起到龙湾区政协干部张先生处办事,聊起如何充实晚年生活。张先生当时就来了兴致,建议他们学学温州东门“红日亭”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向社会弱势群体伸出温暖之手。

  3位老人立刻来了兴致,随即辗转选址,终寻到一处业已废弃的变电站。整浇地面、盖建棚房缺钱,张先生立即与一家房地产企业老总夏先生商议,对方一听是办慈善,立马垫付20万元启动资金。此后,“状元亭”的筹建获当地村两委和状元街道大力支持,电力局还承诺免费供电。吴南华感慨道:“一路过来一路绿灯,几乎众口一词支持办民间慈善,这令我们太感动了,我看到人心向善的力量。”

  3月初,“状元亭”雏形初现,社会捐赠开始增多,最大一笔6万元来自一家服装公司,状元街道也捐款3.5万元,当地阿婆还送来500公斤大米……吴南华开心地说:“机关干部牵头,房开老总垫资,我们3位老人具体操作,其他民间人士参与。我们的组合可谓黄金组合。”

  “高起点”运作民间施粥点

  “状元亭”主事者虽为六七十岁老人,但其背后有人指点,诞生之初便被要求“高起点”。在“状元亭”施工之时,张先生提议,为施粥点领一张营业执照。当他们到当地工商部门申报时,工作人员有些纳闷:你们这个可是慈善事业,又不产生利润,为什么要领营业执照?况且这在全国都没有先例啊?吴南华回答:“没有先例可以破例,我们温州人做史无前例的事还少吗?”

  当地工商部门最后特事特办,为“状元亭”施粥点颁发了营业执照。领取了全国首张“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后,“状元亭”施粥点便成了一家正式的社工机构。张宪定说:“领执照不是搞噱头。有了营业执照,我们就可以领取免税税务发票,捐资捐物数目较大的可以开具发票,这些发票可抵税,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捐款的良性循环。”

  据悉,现在“状元亭”每日施粥两三百碗,原料、煤气等费用再加上支付给两位熬粥工的工资,每月开支约1万元,但开张迄今已收到捐款60多万元,扣除先期施工和购买设备所花20万元及每月运行开支,尚余30万元。张宪定说:“对于每笔捐款,我们全部登记并开具发票,哪怕对方不要。而外面的捐款箱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也会数点金额并统一开发票,自留做账。每到月初,我们会将所有开支和捐款详细公布在外,接受公众监督。”

  草根“爱心粥”彰显人间大爱

  “状元亭”尚在建设中,一些热心的邻居就来打招呼,需要帮忙的话,马上过来。但考虑到临时义工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需要一批长期的义工。于是他们就在村里张贴了招募告示,意想不到的情景发生了:施粥点前人头攒动,不同年龄段的当地妇女竞相报名参加,数量达400多人。最后从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了86位长期女义工,并为她们办理了健康证。

  今年农历三月初八,“状元亭”施粥伏茶点正式开张。3位老人不到五点钟就到施粥点,首批女义工相继到位。除了白粥,长桌上还摆放着虾米拌咸菜、花生、土豆丝等十余种配菜。为求吉祥,燃放了几串鞭炮,清脆的鞭炮声在古老的塘河边响起,十余名三轮车夫进入粥棚,成为首批免费喝粥者。

  如今每天有两三百人前来喝粥,多的时候达到500多人。从早上6时30分开始到8时结束,义工来回穿梭,为人们盛粥端菜收拾碗筷,场面繁杂但不凌乱。吴南华老人说:“看着前来吃粥的人群,我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

  善举背后,是广大市民强大的爱心支撑。为了支持草根“爱心粥”,“爱心接力”每日都在这里上演。粥摊前设有捐款箱,常有过路人不喝粥,却往箱内放入几元钱略表心意。很多朴素的市民没有留下详细的信息,记者在捐献本上看到了无数好心人的爱心:东片彩眉捐100公斤糯米;“好心人”捐大米10公斤;七都坂桥头村民某某捐对虾一箱;新街家电店捐金龙鱼油5升……

  现在,“状元亭”正在办理卫生许可证。张宪定认为:“有好心,更要把事办好。施粥点正计划买一批消毒设备,保证无论冬天夏天,都让大家吃得既安全又放心。” (记者 陆 健)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12-03/4376817.shtml探访首个获营业执照施粥点:每月公布开支和捐款


2012年12月03日  来源:光明日报 


  清晨7点,温州市龙湾区状元街道龙飞路旁用钢板搭建的大棚内,“状元亭”施粥点前排起了长龙,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义工们抬出热腾腾一大锅粥。队伍有序地前移,头戴小黄帽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被让到了队伍最前头。义工阿姨们递给孩子们热粥时,还不忘叮嘱一句:“小心烫!”

  这是记者近日在“状元亭”前见到的感人一幕。这种感动,记者不久前采访温州民间慈善地标“红日亭”时也强烈感受过。温州市文明办主任邱小侠告诉记者,温州500多个夏熬凉茶、冬煮热粥的伏茶点,犹如一条条“爱心链”,将爱心无限延伸。作为典型代表的“状元亭”与“红日亭”都是温州市民救弱扶困、乐善好施的缩影。“状元亭”堪称“红日亭”的“升级版”,它由机关干部牵头、企业家资助、3位老人具体运作、外地务工人员出劳力共建,并配有86名不同年龄段的妇女担任义工。“状元亭”的运作模式使温州民间慈善与国际通行的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模式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更值得一提的是,“状元亭”还拥有全国首张施粥“营业执照”——“状元和谐之家免费供应粥伏茶点”。这意味着,这已经是一家非营利性的正规社会组织。“我们希望能像办企业一样,规范运作我们的爱心事业。”施粥点的创办人之一张宪定说。

  “黄金组合”催生“状元亭”

  “状元亭”3位创办和主事人,是张宪定、梅雪良和吴南华,年龄都已过了65岁。3位生活无忧的老人常聚一起,琢磨着要干点不让晚年虚度的事。2011年上半年的一天,吴南华与梅雪良一起到龙湾区政协干部张先生处办事,聊起如何充实晚年生活。张先生当时就来了兴致,建议他们学学温州东门“红日亭”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向社会弱势群体伸出温暖之手。

  3位老人立刻来了兴致,随即辗转选址,终寻到一处业已废弃的变电站。整浇地面、盖建棚房缺钱,张先生立即与一家房地产企业老总夏先生商议,对方一听是办慈善,立马垫付20万元启动资金。此后,“状元亭”的筹建获当地村两委和状元街道大力支持,电力局还承诺免费供电。吴南华感慨道:“一路过来一路绿灯,几乎众口一词支持办民间慈善,这令我们太感动了,我看到人心向善的力量。”

  3月初,“状元亭”雏形初现,社会捐赠开始增多,最大一笔6万元来自一家服装公司,状元街道也捐款3.5万元,当地阿婆还送来500公斤大米……吴南华开心地说:“机关干部牵头,房开老总垫资,我们3位老人具体操作,其他民间人士参与。我们的组合可谓黄金组合。”

  “高起点”运作民间施粥点

  “状元亭”主事者虽为六七十岁老人,但其背后有人指点,诞生之初便被要求“高起点”。在“状元亭”施工之时,张先生提议,为施粥点领一张营业执照。当他们到当地工商部门申报时,工作人员有些纳闷:你们这个可是慈善事业,又不产生利润,为什么要领营业执照?况且这在全国都没有先例啊?吴南华回答:“没有先例可以破例,我们温州人做史无前例的事还少吗?”

  当地工商部门最后特事特办,为“状元亭”施粥点颁发了营业执照。领取了全国首张“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后,“状元亭”施粥点便成了一家正式的社工机构。张宪定说:“领执照不是搞噱头。有了营业执照,我们就可以领取免税税务发票,捐资捐物数目较大的可以开具发票,这些发票可抵税,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捐款的良性循环。”

  据悉,现在“状元亭”每日施粥两三百碗,原料、煤气等费用再加上支付给两位熬粥工的工资,每月开支约1万元,但开张迄今已收到捐款60多万元,扣除先期施工和购买设备所花20万元及每月运行开支,尚余30万元。张宪定说:“对于每笔捐款,我们全部登记并开具发票,哪怕对方不要。而外面的捐款箱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们也会数点金额并统一开发票,自留做账。每到月初,我们会将所有开支和捐款详细公布在外,接受公众监督。”

  草根“爱心粥”彰显人间大爱

  “状元亭”尚在建设中,一些热心的邻居就来打招呼,需要帮忙的话,马上过来。但考虑到临时义工不能彻底解决问题,需要一批长期的义工。于是他们就在村里张贴了招募告示,意想不到的情景发生了:施粥点前人头攒动,不同年龄段的当地妇女竞相报名参加,数量达400多人。最后从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了86位长期女义工,并为她们办理了健康证。

  今年农历三月初八,“状元亭”施粥伏茶点正式开张。3位老人不到五点钟就到施粥点,首批女义工相继到位。除了白粥,长桌上还摆放着虾米拌咸菜、花生、土豆丝等十余种配菜。为求吉祥,燃放了几串鞭炮,清脆的鞭炮声在古老的塘河边响起,十余名三轮车夫进入粥棚,成为首批免费喝粥者。

  如今每天有两三百人前来喝粥,多的时候达到500多人。从早上6时30分开始到8时结束,义工来回穿梭,为人们盛粥端菜收拾碗筷,场面繁杂但不凌乱。吴南华老人说:“看着前来吃粥的人群,我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

  善举背后,是广大市民强大的爱心支撑。为了支持草根“爱心粥”,“爱心接力”每日都在这里上演。粥摊前设有捐款箱,常有过路人不喝粥,却往箱内放入几元钱略表心意。很多朴素的市民没有留下详细的信息,记者在捐献本上看到了无数好心人的爱心:东片彩眉捐100公斤糯米;“好心人”捐大米10公斤;七都坂桥头村民某某捐对虾一箱;新街家电店捐金龙鱼油5升……

  现在,“状元亭”正在办理卫生许可证。张宪定认为:“有好心,更要把事办好。施粥点正计划买一批消毒设备,保证无论冬天夏天,都让大家吃得既安全又放心。” (记者 陆 健)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12-03/4376817.shtml
魔都各大寺庙香火旺盛

寺院金碧辉煌

僧尼腰满肠肥
法师也不知道支口大锅熬点稀粥
这个张先生(张宪定)是个人物啊。。
古代,只有到什么地步了才能开粥棚啊。
这是要摸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