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經濟體的警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4:46:20
中時社論



<P>     在未來的國際政治史上,今年這個二○○五年,或許將會被記載為「東亞經濟體」元年。十一月時東協十國的領袖將與中國大陸、日本、南韓三國領袖會晤,舉行首次「東亞高峰會」,擬定十三國「東亞經濟體」的架構與步驟,在此之前,會有各國外長將會在今年三月初集會,確定高峰會議題與形式。 </P>
<P>    其實這場會晤本身並非新生事物,過去已舉行過八次的「東協加三」峰會,而今年則是首次以「東亞高峰會」的形式出現。換言之,已脫離了往昔僅以東協為主軸的發展。過去東協決策的方式是共識決,雖然沒有爭議,但進展緩慢,但從今年之後,推動合作的方式恐怕會接近歐盟或北美的模式,由中國大陸或日本來主導。 </P>
     由此可知,以往純講究安全與權力的現實政治觀點,已不能解釋後冷戰的國際局勢。我們所看到的反而是一些與此相矛盾的發展,譬如歐洲雖然沒有蘇聯強敵,但是內部整合的速度越來越快,東亞各國雖然與美國關係密切,卻自行成立經濟體,排除美國的參與。而台灣與中國大陸雖然政治上依舊對立僵持,但經貿互動卻急速加溫。這種種現象,必須要輔以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才能得出全貌,換句話說,國際現象的變動,「為求安全,尋求權力極大化」僅只是觀察角度之一,「經貿上互利互惠」也必須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以經貿為手段擴張影響力」更是動機之一。
<p>
<P>    一般公認所謂東亞經濟體,最早是由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地所提出的「東亞經濟共策會」(EAEC)轉型而來,但是馬哈地的構想提了十年,卻一直無法付諸實施。直到中國大陸經濟起飛,肯對東協各國的農產品進口加以讓步,才導致此一經濟體從紙上構思邁向真正成形。而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在於北京藉由簽署一系列的協定,包括「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及「和平與繁榮戰略夥伴宣言」,提供了東協各國所需的安全保障。 </P>
<P>    曾有論者提到中共對東協的做法,很像是當年美國對拉丁美洲的「門羅主義」。但門羅總統是真的拿了根大棍子的,北京的做法卻細緻得多。短期來看,無論是經貿上的讓步,或是安全上的保證,對中國大陸本身都沒有利益,但北京卻扮演了主動的「倡議者」之角色。無須外人再三提醒,東協各國當然不會百分百相信北京的良善美意,但原本曾是一盤散沙、被人各個擊破的東亞,現在竟一躍成為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鼎足而三的貿易體,這樣登高一呼的角色確實是各國所期待的。在發現中共已經確立其東亞經濟體所謂「倡議者」之角色後,日本才開始警覺並急起直追,但迫於國內農業團體的強大壓力,無法做出太多太快讓步,只有搶到參與東亞經濟體一席的機會。未來若要扮演火車頭推動的角色,成為真正的「領導人」,日本恐怕要做出更大的犧牲。 </P>
<P>    這個發展看在美國眼裡,當然是憂心的。東亞經濟體的成立,簡直就是在美國主導的亞太經合會(APEC)裡面,另外搞一個排他的小圈圈,既沒有問過美國的意見,也無意邀請美國,而其中更意味著:東協十國被向來反美的馬來西亞引到「歧途」,此團體可能被挑戰美國霸權的中國所領導,而美國最重要的盟國日本竟然悶不作聲,還選擇積極參與此一潛在挑戰美國經濟力量的團體。美國目前的對策上焉者是良性競爭,加快速度鞏固多邊自由貿易體制,或談判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下焉者甚至會盡全力防阻此一經濟體成功。 </P>
<P>    台灣是東亞社群的一分子,但卻完全無法參與此一變化脈動。這是要警覺因應的。首先,台灣有些人認為「東亞經濟體搞不起來,即使搞起來也沒有實質影響」,我們不同意這種看法,在馬哈地提出當時,雖然強調某種意識形態的認同,但是隨著此區域整體的發展,已經有了成熟條件,而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估算,東協加三如果成形,台灣GDP會減少一%,這是不能小覷的。其次,目前要參與此經濟體,有眾所周知的政治困難,但單是咒罵中共無濟於事,必須要想辦法參與東亞高峰會,目前其他未獲邀請的東亞國家,如澳洲、紐西蘭、印度等國,也都表示強烈關切,三月初十三國外長會議時,將會討論要不要擴大,台灣如何援引這些經濟體的例子,把我們可以接受的安排可能性增大,甚至不排除考慮比照APEC的先例,例如讓出席領袖會議的代表能接受打折安排等,總之一切以先能獲得參與機會後再說。 </P>中時社論



<P>     在未來的國際政治史上,今年這個二○○五年,或許將會被記載為「東亞經濟體」元年。十一月時東協十國的領袖將與中國大陸、日本、南韓三國領袖會晤,舉行首次「東亞高峰會」,擬定十三國「東亞經濟體」的架構與步驟,在此之前,會有各國外長將會在今年三月初集會,確定高峰會議題與形式。 </P>
<P>    其實這場會晤本身並非新生事物,過去已舉行過八次的「東協加三」峰會,而今年則是首次以「東亞高峰會」的形式出現。換言之,已脫離了往昔僅以東協為主軸的發展。過去東協決策的方式是共識決,雖然沒有爭議,但進展緩慢,但從今年之後,推動合作的方式恐怕會接近歐盟或北美的模式,由中國大陸或日本來主導。 </P>
     由此可知,以往純講究安全與權力的現實政治觀點,已不能解釋後冷戰的國際局勢。我們所看到的反而是一些與此相矛盾的發展,譬如歐洲雖然沒有蘇聯強敵,但是內部整合的速度越來越快,東亞各國雖然與美國關係密切,卻自行成立經濟體,排除美國的參與。而台灣與中國大陸雖然政治上依舊對立僵持,但經貿互動卻急速加溫。這種種現象,必須要輔以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才能得出全貌,換句話說,國際現象的變動,「為求安全,尋求權力極大化」僅只是觀察角度之一,「經貿上互利互惠」也必須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以經貿為手段擴張影響力」更是動機之一。
<p>
<P>    一般公認所謂東亞經濟體,最早是由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地所提出的「東亞經濟共策會」(EAEC)轉型而來,但是馬哈地的構想提了十年,卻一直無法付諸實施。直到中國大陸經濟起飛,肯對東協各國的農產品進口加以讓步,才導致此一經濟體從紙上構思邁向真正成形。而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在於北京藉由簽署一系列的協定,包括「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及「和平與繁榮戰略夥伴宣言」,提供了東協各國所需的安全保障。 </P>
<P>    曾有論者提到中共對東協的做法,很像是當年美國對拉丁美洲的「門羅主義」。但門羅總統是真的拿了根大棍子的,北京的做法卻細緻得多。短期來看,無論是經貿上的讓步,或是安全上的保證,對中國大陸本身都沒有利益,但北京卻扮演了主動的「倡議者」之角色。無須外人再三提醒,東協各國當然不會百分百相信北京的良善美意,但原本曾是一盤散沙、被人各個擊破的東亞,現在竟一躍成為與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鼎足而三的貿易體,這樣登高一呼的角色確實是各國所期待的。在發現中共已經確立其東亞經濟體所謂「倡議者」之角色後,日本才開始警覺並急起直追,但迫於國內農業團體的強大壓力,無法做出太多太快讓步,只有搶到參與東亞經濟體一席的機會。未來若要扮演火車頭推動的角色,成為真正的「領導人」,日本恐怕要做出更大的犧牲。 </P>
<P>    這個發展看在美國眼裡,當然是憂心的。東亞經濟體的成立,簡直就是在美國主導的亞太經合會(APEC)裡面,另外搞一個排他的小圈圈,既沒有問過美國的意見,也無意邀請美國,而其中更意味著:東協十國被向來反美的馬來西亞引到「歧途」,此團體可能被挑戰美國霸權的中國所領導,而美國最重要的盟國日本竟然悶不作聲,還選擇積極參與此一潛在挑戰美國經濟力量的團體。美國目前的對策上焉者是良性競爭,加快速度鞏固多邊自由貿易體制,或談判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下焉者甚至會盡全力防阻此一經濟體成功。 </P>
<P>    台灣是東亞社群的一分子,但卻完全無法參與此一變化脈動。這是要警覺因應的。首先,台灣有些人認為「東亞經濟體搞不起來,即使搞起來也沒有實質影響」,我們不同意這種看法,在馬哈地提出當時,雖然強調某種意識形態的認同,但是隨著此區域整體的發展,已經有了成熟條件,而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估算,東協加三如果成形,台灣GDP會減少一%,這是不能小覷的。其次,目前要參與此經濟體,有眾所周知的政治困難,但單是咒罵中共無濟於事,必須要想辦法參與東亞高峰會,目前其他未獲邀請的東亞國家,如澳洲、紐西蘭、印度等國,也都表示強烈關切,三月初十三國外長會議時,將會討論要不要擴大,台灣如何援引這些經濟體的例子,把我們可以接受的安排可能性增大,甚至不排除考慮比照APEC的先例,例如讓出席領袖會議的代表能接受打折安排等,總之一切以先能獲得參與機會後再說。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