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用材的最新形式--微叠层复合材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14:50
(一)微叠层体型复合材料
   随着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提高,对涡轮叶片耐高温材料及冷却设计所提出的要求日益苛刻。60年代高压涡轮叶片的冷却设计结构采用的是等轴晶镍基合金径向对流冷却方式,它标志着涡轮叶片已实现了从非冷却设计向冷却设计的转变,从而使涡轮进口温度达到110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就高压涡轮叶片的冷却设计与高温材料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出现了诸多技术新进展。其中包括冲击与气膜冷却设计、先进的定向凝固和单晶镍基高温合金等。这些成果使得80及90年代航空发动机的涡轮进口温度提高了300℃。
  近年来高温合金的发展速度放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虽然单晶工艺可使合金熔点得以部分提高,但其提高的幅度相当有限。
  高温金属间化合物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希望,在八、九十年代得到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如Cr2Nb,Nb5Si3,Nb2Al或Cr3Si在1200℃下能保持其原有强度,且在某些条件下能保持到1400℃。但经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单体材料,金属间化合物非常脆,成型工艺性差,难以在发动机上获得实际应用。
   近年来,美国GE公司在美国空军实验室材料指导部资助下,开展了将金属间化合物与韧性金属组成微叠层复合材料这一新方案的研究工作,从事这一研究的还有洛马公司、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等,加拿大和欧洲也已着手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这种材料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该项研究旨在依靠耐高温金属间化合物提供高温强度和蠕变抗力,而利用高温金属作韧化元素,从而很好地克服了金属间化合物脆性这一缺点,使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这一航空领域最关键的材料展示出光明前景。
   与镍基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相比,以铌基合金韧化的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的工作温度占熔点的百分率较低,因此工作温度较高。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是生产这种多层冷却结构的一种经济上可承受的方案。其基本过程是:
   1 由于梁内部不需要铸出冷却孔,可采用较低成本的方案加工出梁。
   2 通过铸造或机加工方法加工出高塑性金属梁中的冷却通孔。
   3 在加工出孔的梁表面上填充以临时的填充物,然后对表面进行修整、研磨。
   4 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法沉积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外壳。
   5 通过化学浸析,将冷却通孔中的临时填充物析出。
   采用这种制备方案生产高压涡轮叶片,可使涡轮进口温度提高300℃,同时保持涡轮叶片的高塑性,并可减少冷却气流的用量。
  1.叶片材料性能
   高压涡轮叶片材料需要满足多种要求,即强度、高温抗蠕变能力、低温断裂强度及断裂韧性、抗氧化性、抗热振能力、高温下的显微组织稳定性,此外还应具备价格优势。在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早期研发阶段,所制备出的复合材料系统只能部分满足上述需求,缺乏综合性能良好的材料系统。
  抗氧化性是上述综合要求中最关键的性能之一。事实上,所有在高温下长期使用的复合材料系统为防止氧化都需要涂层,但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系统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固有的抗氧化能力,以防止当涂层发生破坏时出现灾难性氧化。尽管铌基合金较之镍基合金的使用温度更高,但其致命的抗氧化能力差却一直是限制其用于航空发动机的主要原因。近期开发的以Ti, Hf, Al, Cr合金化的铌合金与普通市售铌合金相比,抗氧化性获得显著改进,并在1150~1200℃及其以上温度下的氧化行为接近镍基合金。此外,在同样的温度范围内,高温Nb(Si)-Nb5Si3和Nb(Cr)-Cr2Nb复合材料的抗氧化行为也接近镍基合金。因此可以预期,具有较高抗氧化能力的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将得到发展。
   2.韧性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合成
   目前已制备出的几种微叠层复合材料有具有不同组分和层厚的Nb-Cr2Nb、Nb-Nb5Si3以及Nb-MoSi2等体系。采用的方法有真空热压箔、物理气相沉积、铸造和固态反应等方法。研究表明,真空热压和铸造法适于制备厚的(>50μm)微叠层复合材料,而物理气相沉积通常用于制备非常薄的(10nm)的微叠层材料。
   物理气相沉积的优点是可以制备出各种层厚、体分比以及层组分的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且间隙元素污染程度低,并具备良好的结构完整性。
   GE公司重点进行了Cr2Nb-Nb微叠层复合材料的研究,结论为:
   (1)较薄层厚材料的室温断裂强度优于较厚的层,但韧性稍差,因而选择层厚需要在断裂强度和韧性之间求得平衡。
   (2)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层的显微组织为超细晶粒组织,因而高温强度较低,如果金属间化合物的晶粒可以粗化,则高温强度可获改善。目前这种晶粒粗化技术可以通过提高沉积温度,或通过选择具有较宽温度范围的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系统来实现。
   (3)微叠层复合材料在1400℃下的稳定性受金属间化合物相向金属层深度穿透这一非平衡态变化过程的影响,因此获得一种在整个工作温度范围内处于平衡态的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组分很少变化的复合材料系统,是消除这一现象的基本途径。同时,必须充分了解穿透形成的机理,以预测出穿透现象出现的条件。
   (4)Nb基金属韧化层和复合材料系统二者的抗氧化性能得以改善的事实表明,耐高温、抗氧化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通过对上述Nb-Cr2Nb系统的一系列分析,可以预期制备叶片的第一步是在高韧性的金属梁上做一个微叠层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外壳(目前定义的微叠层厚度为1mm~100nm),下一步就是用微叠层材料直接制备出叶片。
   (二)纳米层状热障涂层
   热障涂层(TBC)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年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将其用于镍基高温合金的涂层,将来还有可能用其直接制备出叶片。
   从传统的单层TBC材料与纳米层状TBC材料导热率的比较中可看出二者的明显差异,纳米层状TBC涂层的导热系数远低于单层的TBC,因而国外预测采用纳米层状热障涂层可将高压涡轮叶片的使用温度提高260℃。
   目前的热障涂层主要采用等离子喷涂和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等离子喷涂法通常用来制备力学性能稍差,但热障效率高的涂层;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是生产出的涂层具有较高应变容限、更光滑的表面和更好抗腐蚀性,缺点是热障效率稍差,成本高。总的看来,国外认为由于陶瓷涂层与基体金属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上述两种方法都是不成功的。主要缺点是耐久性不足,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国外开始研究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微叠层状的热障涂层。该项研究是由美国空军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资助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叠层陶瓷涂层不仅具有更高的隔热效率,而且抗氧化/抗腐蚀性能更佳。损伤通常发生在局部,其负面影响较之单层材料更小。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陶瓷涂层与镍基合金的粘结性良好。在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层(YSZ)上可以涂覆ZrSiO4层作为强化层,以有助于缓解热循环中产生的应力,再在ZrSiO4层上涂覆YSZ,YSZ薄膜在1100℃下保持稳定,该温度接近叶片使用温度。两种材料交替涂覆以形成微叠层复合材料。下一步的研究内容是改进制备方案,尝试除溶胶-凝胶法以外的其他涂覆方案,如浸涂、喷涂、旋涂、辊涂以及刷涂等。采用激光检测技术,探索将TiO2用于热障涂层,并着手进入商业化。
  种种迹象表明,在微米层次上,界面作用增加,薄层的性质已开始偏离体材料性质而表现出新性质。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它在航空领域蕴藏着巨大应用潜力,潜伏着大好的创新机遇。(一)微叠层体型复合材料
   随着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提高,对涡轮叶片耐高温材料及冷却设计所提出的要求日益苛刻。60年代高压涡轮叶片的冷却设计结构采用的是等轴晶镍基合金径向对流冷却方式,它标志着涡轮叶片已实现了从非冷却设计向冷却设计的转变,从而使涡轮进口温度达到110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就高压涡轮叶片的冷却设计与高温材料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出现了诸多技术新进展。其中包括冲击与气膜冷却设计、先进的定向凝固和单晶镍基高温合金等。这些成果使得80及90年代航空发动机的涡轮进口温度提高了300℃。
  近年来高温合金的发展速度放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虽然单晶工艺可使合金熔点得以部分提高,但其提高的幅度相当有限。
  高温金属间化合物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希望,在八、九十年代得到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如Cr2Nb,Nb5Si3,Nb2Al或Cr3Si在1200℃下能保持其原有强度,且在某些条件下能保持到1400℃。但经研究发现,作为一种单体材料,金属间化合物非常脆,成型工艺性差,难以在发动机上获得实际应用。
   近年来,美国GE公司在美国空军实验室材料指导部资助下,开展了将金属间化合物与韧性金属组成微叠层复合材料这一新方案的研究工作,从事这一研究的还有洛马公司、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加州大学等,加拿大和欧洲也已着手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这种材料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该项研究旨在依靠耐高温金属间化合物提供高温强度和蠕变抗力,而利用高温金属作韧化元素,从而很好地克服了金属间化合物脆性这一缺点,使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这一航空领域最关键的材料展示出光明前景。
   与镍基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相比,以铌基合金韧化的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的工作温度占熔点的百分率较低,因此工作温度较高。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是生产这种多层冷却结构的一种经济上可承受的方案。其基本过程是:
   1 由于梁内部不需要铸出冷却孔,可采用较低成本的方案加工出梁。
   2 通过铸造或机加工方法加工出高塑性金属梁中的冷却通孔。
   3 在加工出孔的梁表面上填充以临时的填充物,然后对表面进行修整、研磨。
   4 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法沉积出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外壳。
   5 通过化学浸析,将冷却通孔中的临时填充物析出。
   采用这种制备方案生产高压涡轮叶片,可使涡轮进口温度提高300℃,同时保持涡轮叶片的高塑性,并可减少冷却气流的用量。
  1.叶片材料性能
   高压涡轮叶片材料需要满足多种要求,即强度、高温抗蠕变能力、低温断裂强度及断裂韧性、抗氧化性、抗热振能力、高温下的显微组织稳定性,此外还应具备价格优势。在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早期研发阶段,所制备出的复合材料系统只能部分满足上述需求,缺乏综合性能良好的材料系统。
  抗氧化性是上述综合要求中最关键的性能之一。事实上,所有在高温下长期使用的复合材料系统为防止氧化都需要涂层,但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系统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固有的抗氧化能力,以防止当涂层发生破坏时出现灾难性氧化。尽管铌基合金较之镍基合金的使用温度更高,但其致命的抗氧化能力差却一直是限制其用于航空发动机的主要原因。近期开发的以Ti, Hf, Al, Cr合金化的铌合金与普通市售铌合金相比,抗氧化性获得显著改进,并在1150~1200℃及其以上温度下的氧化行为接近镍基合金。此外,在同样的温度范围内,高温Nb(Si)-Nb5Si3和Nb(Cr)-Cr2Nb复合材料的抗氧化行为也接近镍基合金。因此可以预期,具有较高抗氧化能力的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将得到发展。
   2.韧性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合成
   目前已制备出的几种微叠层复合材料有具有不同组分和层厚的Nb-Cr2Nb、Nb-Nb5Si3以及Nb-MoSi2等体系。采用的方法有真空热压箔、物理气相沉积、铸造和固态反应等方法。研究表明,真空热压和铸造法适于制备厚的(>50μm)微叠层复合材料,而物理气相沉积通常用于制备非常薄的(10nm)的微叠层材料。
   物理气相沉积的优点是可以制备出各种层厚、体分比以及层组分的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且间隙元素污染程度低,并具备良好的结构完整性。
   GE公司重点进行了Cr2Nb-Nb微叠层复合材料的研究,结论为:
   (1)较薄层厚材料的室温断裂强度优于较厚的层,但韧性稍差,因而选择层厚需要在断裂强度和韧性之间求得平衡。
   (2)由于金属间化合物层的显微组织为超细晶粒组织,因而高温强度较低,如果金属间化合物的晶粒可以粗化,则高温强度可获改善。目前这种晶粒粗化技术可以通过提高沉积温度,或通过选择具有较宽温度范围的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系统来实现。
   (3)微叠层复合材料在1400℃下的稳定性受金属间化合物相向金属层深度穿透这一非平衡态变化过程的影响,因此获得一种在整个工作温度范围内处于平衡态的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组分很少变化的复合材料系统,是消除这一现象的基本途径。同时,必须充分了解穿透形成的机理,以预测出穿透现象出现的条件。
   (4)Nb基金属韧化层和复合材料系统二者的抗氧化性能得以改善的事实表明,耐高温、抗氧化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
   通过对上述Nb-Cr2Nb系统的一系列分析,可以预期制备叶片的第一步是在高韧性的金属梁上做一个微叠层金属间化合物复合材料外壳(目前定义的微叠层厚度为1mm~100nm),下一步就是用微叠层材料直接制备出叶片。
   (二)纳米层状热障涂层
   热障涂层(TBC)已有多年的发展历史,近年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将其用于镍基高温合金的涂层,将来还有可能用其直接制备出叶片。
   从传统的单层TBC材料与纳米层状TBC材料导热率的比较中可看出二者的明显差异,纳米层状TBC涂层的导热系数远低于单层的TBC,因而国外预测采用纳米层状热障涂层可将高压涡轮叶片的使用温度提高260℃。
   目前的热障涂层主要采用等离子喷涂和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等离子喷涂法通常用来制备力学性能稍差,但热障效率高的涂层;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是生产出的涂层具有较高应变容限、更光滑的表面和更好抗腐蚀性,缺点是热障效率稍差,成本高。总的看来,国外认为由于陶瓷涂层与基体金属物理性质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上述两种方法都是不成功的。主要缺点是耐久性不足,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国外开始研究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微叠层状的热障涂层。该项研究是由美国空军小企业革新研究计划资助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微叠层陶瓷涂层不仅具有更高的隔热效率,而且抗氧化/抗腐蚀性能更佳。损伤通常发生在局部,其负面影响较之单层材料更小。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陶瓷涂层与镍基合金的粘结性良好。在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层(YSZ)上可以涂覆ZrSiO4层作为强化层,以有助于缓解热循环中产生的应力,再在ZrSiO4层上涂覆YSZ,YSZ薄膜在1100℃下保持稳定,该温度接近叶片使用温度。两种材料交替涂覆以形成微叠层复合材料。下一步的研究内容是改进制备方案,尝试除溶胶-凝胶法以外的其他涂覆方案,如浸涂、喷涂、旋涂、辊涂以及刷涂等。采用激光检测技术,探索将TiO2用于热障涂层,并着手进入商业化。
  种种迹象表明,在微米层次上,界面作用增加,薄层的性质已开始偏离体材料性质而表现出新性质。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它在航空领域蕴藏着巨大应用潜力,潜伏着大好的创新机遇。
<P>国内也有做。最近Nb-MoSi2方面的报到比较多,层次也高一些。
材料厚度嘛.&gt;50um的还未见,但也远超10nm的程度。</P><P>实际的东西恐怕要到航材所去挖才行,金属间化物方面,我们与西方的差距算比较小点的</P>
研究所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差距很大.
<B>以下是引用<I>丝路花雨</I>在2005-2-11 17:42:14的发言:</B>
研究所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差距很大.

<P>你是以前的crystal吗?
我认为很多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凡事都用“研究所与生产部门之间的差距很大”这话来解释
肯定是错误的。

材料研究所,负责研制的就是材料本身的成分,制成方式,加工方法等。以及改进方法(比如强化方法)。
研究所一般研究都会开发到中试一环,要知道材料中试生产线和最终生产线主要的就是规模和管理细节的不同,技术上的差异已经不大了。
某些材料,国内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产环节管理和技术水平不行,尤其是越低级越大众化的
材料技术,国内弄得越滥。因为不管是哪里的什么水平的鸟人都想参上一脚蹬上一腿(前几十年是为名,现在更多为利)。中国材料市场方面,挖空心思赚钱的人太多了(我叔就做这个...惭愧惭愧)。所以平均水平上不去。

但是在高性能航空材料这方面,情况有所不同(这里不是和美国比,是和国内其它材料比)。
生产的质量控制,要好得多。我们的差距主要在某些方面,比如高性能航空铝材,由于原材料来
源品质问题,和加工能源消耗问题。我们的航空铝材根本没法和美国等的进行公平竞争。这就和
采石油一样。有些国家自油品质高,还可以自喷。一桶油开采成本仅2-5美金,其原油加工提炼成本也很低。而某些地方的油,光开采成本就合计10-17美金/桶了.品质还略差。你说怎么比。
我国的铝矿品质本身就有问题,而提纯手段方法和手段相比西方(即便是今天)都有不足。提纯过程中能源消耗更是惊人,产品品质的稳定性也就差。所以到某些二次生产加工部门,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就会有人抱怨“生产与科研脱节”。国内的材料价高质次极滥这种话。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话不无道理,但是从我看来,某些材料的烂,人为技术的原因都存在,但先天的因素也绝不可忽视。</P>
<P>在航发方面。某些高性能材料用量本身并不大。比如你提到的这种。从目前的技术状态来看国外也还没进到实用化的阶段。所以双方技术差距并不大,也不可能大到哪去。
这东西就算将来实用化,在国内除非某些特定条件成熟,否则一年需求量也就是十几到几十公斤到顶。开厂的可能性比较小,要开厂恐怕也是有成果的所牵头下去的半实验性生产工厂。技术工人恐怕都是专科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负责,质量想坏都坏不到哪去。</P>
<P>国内用量不大原因主要是和平台拥有量有关。先进材料都很贵,用来装在很滥的发动机(产品)上实在不值得。高性能产品产量和技术进步更多受上游平台制约。国外先进材料技术除了军机
之外,民用市场用量也很大,也有价值。比如民航飞机,发电船用燃气轮机市场。国内民航用发
动机指望不上。燃气轮机市场也不过这几年才有发展。自然极大的阻碍了国内某些高性能材料的
发展和应用。导致水平长时间的停留在一个不乐观的水平上,特别是进入实用应用阶段之后,我们与西方的差距容易拉开。</P>
<P>废话了这么多。MM请不要生气。如有不妥,请指教</P>
很好啊.不过嘛,成果进柜就算完成任务;本来可以实现的成果不能实现,这样的例子恐怕不在少数.
&gt; 很好啊.不过嘛,成果进柜就算完成任务;本来可以实现的成果不能实现,这样的例子恐怕不在少数.

以前的机制这种情况不少..
现在来看,大家的脑袋都活了。真搞出什么好东西,大家都会一窝蜂的“向钱看”(应
用)。
我知道的一些老专家都“向钱看”了。911后,航材所一帮退休老头,居然提出研究
高层建筑建筑用钢采用先进航空材料技术做耐温处理,在国内到处跑融资不亦乐乎。
还想未来出口美国。

其他不说就凭这些退了好些年的老头,以他们的年纪和思维对于技术发展应用的意识
和商业价值的转变,就足以让我惊异了。

决不是我瞎说。
有道理,但商业思维在军工领域却并不总是适用的,国家投资这样一个机制使得一些事情并不好办.对吧?
当然有些东西是比较好转成民用的继续发展。某些就不能。
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材料,这方面受国防限制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