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称在朝鲜投资是噩梦 朝反驳投资被骗指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38:38
中企称在朝鲜投资是噩梦 朝反驳投资被骗指责2012年09月05日21:39  环球时报
大 中 小 全文浏览
  原标题:中企称在朝投资是噩梦 朝驳中企“投资被骗”指责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朝鲜中央通讯社5日发表朝鲜对外经济投资协作委员会发言人的谈话,驳斥中国公司“投资朝鲜被骗”的指责,称中国辽宁省西洋集团应对其和朝鲜公司的合同毁约负主要责任。今年8月,西洋集团在网络上发文称,该公司投资朝鲜2.4亿元人民币“被套”,遭朝鲜单方面毁约,引发关注。该集团高管5日还称,中国政府鼓励中国公司到朝鲜投资是错误的,“因为朝鲜严重缺乏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条件”。韩联社5日就此评论称,朝鲜就中朝经济合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国外媒体的报道内容逐条进行驳斥“非常罕见”,其主要意图是防止该事件引发外界忧虑。

  8月2日,一则题为“西洋集团在朝鲜投资的噩梦”的文章开始在网络上传开。文中称,西洋集团从2007年开始到2011年9月4年多时间,总计投入人民币2.4亿元,在朝鲜建成现代采矿场,年生产50万吨铁精粉选矿厂,2011年4月开工。“朝方为了拉西洋集团去朝鲜投资,采用欺骗加许愿的手段。”文章称,经过3个多月中方手把手的培训,朝鲜工人掌握了铁精粉生产技术,生产出3万多吨铁精粉。但2011年9月,朝方突然提出与合同完全相违背的16个问题,包括中朝两国工人同工同酬、缴纳土地租赁费、工业用水使用费和资源税、禁止排放污水、废水等。遭西洋集团拒绝后,2012年2月,朝方单方面终止合同,并驱逐西洋集团中方人员。

  该文章引发广泛关注。韩国《东亚日报》当时曾发表社论称,西洋集团的遭遇是正常国家的商业交易中难以想象的,“中国等同于朝鲜的救命恩人,连中国企业也敲诈的朝鲜肯定会不把与其他外国企业签订的合同当回事”。但也有人质疑,西洋集团投资朝鲜的计划过于急功近利,因为据其董事长周福仁称,在其看来,投资朝鲜该铁矿项目,每年利润可达15亿人民币。

  一个月后,朝鲜开始反击。朝中社5日的文章称,在有关朝中两个经济区开发合作联合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前后,一些媒体纷纷转载西洋集团的有关文章,并掺杂反朝敌对势力恶毒诽谤朝鲜制度和政策的资料,随心所欲加以分析和炒作。纵观朝鲜岭峰联合公司和西洋集团签订和履行合同及有关纠纷过程,西洋集团并不是对毁约没有责任,从法律上分析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看,西洋集团反而负有更致命的责任。自合同生效后近4年来,西洋集团以实物兑现自己的出资义务只有50%左右。因此,合同双方就一期投资完毕时间表和开工问题重新进行协商,但未达成协议。

  至于西洋集团所称的朝鲜违背合同的16个问题,该发言人称,双方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合营法”签订合同,因此从法律上来看,与之相应地履行合同是理所当然的义务。就销售样品货款的处理问题,西洋集团无视有关财政管理规定,执意提议单方面的处理方案,以图在中国境内解决自己的债务。文章最后称,朝鲜在先军威力确保国家安全的条件下,一如既往地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投资关系发展的规律,不断改善环境以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国际投资关系,保障愿意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遵纪守法的原则上发展国际投资关系的所有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日,西洋集团副总经理吴希胜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中国政府鼓励投资朝鲜的政策是“错误的”,“这不只是我们公司的遭遇,朝鲜说欢迎外资,实际上没有保护外资的法律和社会基础”。

  《环球时报》记者在投资朝鲜的中国商人中有一些朋友,对朝鲜投资环境有一定了解。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朝鲜的投资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但现在,这一切都在发生较大的改变。对一家企业在朝鲜投资失败发出的抱怨,朝鲜政府能给予回应,是不多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朝鲜现在非常在意本国投资环境的形象,开始重视中国民间资本对朝鲜的投资。对中国企业来说,投资前必须对朝鲜的政策和法律有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意识到朝鲜的管理结构和中国有非常大的不同,谨慎做好风险控制。对于超常的利益回报的诱惑,要保持清醒的判断。

  西方媒体对这场罕见的争吵显然很感兴趣。韩国CBS网站5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西洋集团投资朝鲜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是,朝鲜规定合作开发资源朝方必须占49%以上的股份,但岭峰联合公司违背朝鲜中央政府的规定,以25%对75%签订了合同。路透社5日评论称,对于中国企业指责在朝鲜投资是“一场噩梦”,朝方作出了强烈反击。这表明该国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愈发强调自身的经济权益和政治独立,即使是中国这样对朝鲜有着极其特殊意义的国家,也不能免于这一原则。《华尔街日报》称,除了地缘政治和安全上的利益,朝鲜也极其看重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两国在合作时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对朝鲜而言,中国企业看起来似乎希望控制更多,而中国资本则认为朝鲜的政治环境“缺乏安全感”。

  【环球时报驻朝鲜特派记者周之然程维丹环球时报 记者程刚韩相烈卢昊】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http://news.sina.com.cn/c/2012-09-05/213925110109.shtml中企称在朝鲜投资是噩梦 朝反驳投资被骗指责2012年09月05日21:39  环球时报
大 中 小 全文浏览
  原标题:中企称在朝投资是噩梦 朝驳中企“投资被骗”指责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朝鲜中央通讯社5日发表朝鲜对外经济投资协作委员会发言人的谈话,驳斥中国公司“投资朝鲜被骗”的指责,称中国辽宁省西洋集团应对其和朝鲜公司的合同毁约负主要责任。今年8月,西洋集团在网络上发文称,该公司投资朝鲜2.4亿元人民币“被套”,遭朝鲜单方面毁约,引发关注。该集团高管5日还称,中国政府鼓励中国公司到朝鲜投资是错误的,“因为朝鲜严重缺乏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条件”。韩联社5日就此评论称,朝鲜就中朝经济合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国外媒体的报道内容逐条进行驳斥“非常罕见”,其主要意图是防止该事件引发外界忧虑。

  8月2日,一则题为“西洋集团在朝鲜投资的噩梦”的文章开始在网络上传开。文中称,西洋集团从2007年开始到2011年9月4年多时间,总计投入人民币2.4亿元,在朝鲜建成现代采矿场,年生产50万吨铁精粉选矿厂,2011年4月开工。“朝方为了拉西洋集团去朝鲜投资,采用欺骗加许愿的手段。”文章称,经过3个多月中方手把手的培训,朝鲜工人掌握了铁精粉生产技术,生产出3万多吨铁精粉。但2011年9月,朝方突然提出与合同完全相违背的16个问题,包括中朝两国工人同工同酬、缴纳土地租赁费、工业用水使用费和资源税、禁止排放污水、废水等。遭西洋集团拒绝后,2012年2月,朝方单方面终止合同,并驱逐西洋集团中方人员。

  该文章引发广泛关注。韩国《东亚日报》当时曾发表社论称,西洋集团的遭遇是正常国家的商业交易中难以想象的,“中国等同于朝鲜的救命恩人,连中国企业也敲诈的朝鲜肯定会不把与其他外国企业签订的合同当回事”。但也有人质疑,西洋集团投资朝鲜的计划过于急功近利,因为据其董事长周福仁称,在其看来,投资朝鲜该铁矿项目,每年利润可达15亿人民币。

  一个月后,朝鲜开始反击。朝中社5日的文章称,在有关朝中两个经济区开发合作联合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前后,一些媒体纷纷转载西洋集团的有关文章,并掺杂反朝敌对势力恶毒诽谤朝鲜制度和政策的资料,随心所欲加以分析和炒作。纵观朝鲜岭峰联合公司和西洋集团签订和履行合同及有关纠纷过程,西洋集团并不是对毁约没有责任,从法律上分析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看,西洋集团反而负有更致命的责任。自合同生效后近4年来,西洋集团以实物兑现自己的出资义务只有50%左右。因此,合同双方就一期投资完毕时间表和开工问题重新进行协商,但未达成协议。

  至于西洋集团所称的朝鲜违背合同的16个问题,该发言人称,双方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合营法”签订合同,因此从法律上来看,与之相应地履行合同是理所当然的义务。就销售样品货款的处理问题,西洋集团无视有关财政管理规定,执意提议单方面的处理方案,以图在中国境内解决自己的债务。文章最后称,朝鲜在先军威力确保国家安全的条件下,一如既往地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国际投资关系发展的规律,不断改善环境以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国际投资关系,保障愿意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遵纪守法的原则上发展国际投资关系的所有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日,西洋集团副总经理吴希胜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中国政府鼓励投资朝鲜的政策是“错误的”,“这不只是我们公司的遭遇,朝鲜说欢迎外资,实际上没有保护外资的法律和社会基础”。

  《环球时报》记者在投资朝鲜的中国商人中有一些朋友,对朝鲜投资环境有一定了解。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朝鲜的投资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但现在,这一切都在发生较大的改变。对一家企业在朝鲜投资失败发出的抱怨,朝鲜政府能给予回应,是不多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朝鲜现在非常在意本国投资环境的形象,开始重视中国民间资本对朝鲜的投资。对中国企业来说,投资前必须对朝鲜的政策和法律有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意识到朝鲜的管理结构和中国有非常大的不同,谨慎做好风险控制。对于超常的利益回报的诱惑,要保持清醒的判断。

  西方媒体对这场罕见的争吵显然很感兴趣。韩国CBS网站5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西洋集团投资朝鲜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是,朝鲜规定合作开发资源朝方必须占49%以上的股份,但岭峰联合公司违背朝鲜中央政府的规定,以25%对75%签订了合同。路透社5日评论称,对于中国企业指责在朝鲜投资是“一场噩梦”,朝方作出了强烈反击。这表明该国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愈发强调自身的经济权益和政治独立,即使是中国这样对朝鲜有着极其特殊意义的国家,也不能免于这一原则。《华尔街日报》称,除了地缘政治和安全上的利益,朝鲜也极其看重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两国在合作时所存在的各种矛盾。对朝鲜而言,中国企业看起来似乎希望控制更多,而中国资本则认为朝鲜的政治环境“缺乏安全感”。

  【环球时报驻朝鲜特派记者周之然程维丹环球时报 记者程刚韩相烈卢昊】免责声明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http://news.sina.com.cn/c/2012-09-05/213925110109.shtml
只要不是政府投资 一切按市场来,政府不插手,不好就不去投资 好就去投资。朝鲜那个合资公司的经理应该是个腐败分子
高风险,高回报。

没啥好说的。
还有理了?
想起当年,偷听敌台(当然当年大家听900句没人管),伪欧ei的一个连续报道,
说北京吉普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中方的坏话。跟如今中国讲朝鲜的坏话一样一样的。
跟流氓合作,风险大大的.
 一个月后,朝鲜开始反击。朝中社5日的文章称,在有关朝中两个经济区开发合作联合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前后,一些媒体纷纷转载西洋集团的有关文章,并掺杂反朝敌对势力恶毒诽谤朝鲜制度和政策的资料,随心所欲加以分析和炒作。纵观朝鲜岭峰联合公司和西洋集团签订和履行合同及有关纠纷过程,西洋集团并不是对毁约没有责任,从法律上分析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看,西洋集团反而负有更致命的责任。自合同生效后近4年来,西洋集团以实物兑现自己的出资义务只有50%左右。因此,合同双方就一期投资完毕时间表和开工问题重新进行协商,但未达成协议。
==============
一个月后反击。反应也太慢了。

“掺杂反朝敌对势力恶毒诽谤朝鲜制度和政策的资料" 这句也用得太滥了。
wcgsjo 发表于 2012-9-6 12:28
 一个月后,朝鲜开始反击。朝中社5日的文章称,在有关朝中两个经济区开发合作联合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前后 ...
被谁用滥了?

断腕 发表于 2012-9-6 12:00
跟流氓合作,风险大大的.


流氓与夯汉合作风险大大的。流氓有流氓的潜规则,夯汉有夯汉的糙道理。
当年京方在美国看了克莱死勒公司奢华的新车发布会,大骂克方为啥不省点钱
投资北吉。各有各的道理,那时候我们是夯汉,糙道理天经地义。
断腕 发表于 2012-9-6 12:00
跟流氓合作,风险大大的.


流氓与夯汉合作风险大大的。流氓有流氓的潜规则,夯汉有夯汉的糙道理。
当年京方在美国看了克莱死勒公司奢华的新车发布会,大骂克方为啥不省点钱
投资北吉。各有各的道理,那时候我们是夯汉,糙道理天经地义。
造汽 发表于 2012-9-6 12:50
被谁用滥了?
他们自己呗。
跟北棒这种流氓打交道要小心,这不,中招了吧。
说明朝鲜还是很注重中国的反应的

这个事情我估计各自都有责任,中国投资方么想打擦边球(大家懂的)朝鲜方面么对外来投资管理不善,或者说管理条例根本没落到实处。

等发现事情大条了,执法就简单粗暴了去了(不是一点二点)然后么。。。。。。。就没有然后了
季路 发表于 2012-9-6 10:22
高风险,高回报。

没啥好说的。
恩,要是中国人在朝鲜被杀了,也是高风险一句话了之?
swsky 发表于 2012-9-6 17:36
说明朝鲜还是很注重中国的反应的

这个事情我估计各自都有责任,中国投资方么想打擦边球(大家懂的)朝鲜 ...
我觉得吧。事情更有可能是这样的。

为什么一个月以后才反映过来。一开始认为影响不大没有在意。结果这个事情传播的越来越广。不得不出来"辟谣"。

如果真地像你说得那样。为什么中间暂停投资以后。朝鲜还派人去劝说他继续投资呢?这个中间明显不合理啊。

另外你不要忘了。我们的大型企业很少有忽悠洋人的情况出现哦。所以我觉得这就是朝鲜这套说词中的疑点。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的合作方式变成他们输出廉价劳动力到国内打工了。
人民的血汗钱白流了。
造汽 发表于 2012-9-6 11:21
想起当年,偷听敌台(当然当年大家听900句没人管),伪欧ei的一个连续报道,
说北京吉普的故事,绘声绘色的 ...

是这个咩?
============================

切诺基投产不久,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紧缩经济,加强了对外汇的严格管理。吉普公司因为外汇不能自我平衡,预订的切诺基散件没有拿到进口许可证,AMC已经装箱的1000多辆散件积压在港口不能装船,所定的船位也被迫辞掉,而北京吉普的生产线苦等“米”下锅。怒气冲天的美国人到中国有关部门质问缘由,在美国开新闻发布会,单方面提出准备“三停一撤”,即停止资本投入、停止技术转让、停止技术培训,撤走美国专家。AMC的**人说:“中国有那么多钱进口那么多日本汽车,却不愿办好一个合资汽车厂”,西方的新闻界也抓住机会兴风作浪“中国的先锋合资企业奄奄一息”“欲向中国投资的厂商应该吸取美国汽车公司的教训。”当时的吉普公司美方经理圣皮尔先生给当时的中国总理赵紫阳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合资企业在中国是一个新的概念,初期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我们是合资企业的先驱之一,所以首先遇到与合资有关的困难。但是我们失败的后果将对中国现存的和未来的合资企业起非常消极的作用。”“中国政府承受不了这个企业垮台给开放和合资政策所带来的冲击。”这些话戳到了中国的痛处,在当时,吉普公司影响很大,而现在则无所谓了。中国高层**作出了指示。
  5月8日,AMC代表团来京。谈判进行了整整5天,双方争执的焦点是装配切诺基的数量,争论如此激烈,以致于到了“崩”的边缘。最终决定是到1990年装配12500辆切诺基。
  后来,圣皮尔先生见到赵XX,赵XX说:“在中国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通过耐心和合作。”
  1992年,AMC为克莱斯勒公司兼并,北京吉普公司换了外方合作者。克莱斯勒也曾经上演过“道奇风波”。80年代末,当一汽开始发展轿车生产时,其先导车型是比较高档的公务车,一度选择了道奇600。亚科卡玩了一手“钓鱼”,将发动机生产线低价卖给了一汽,但是当谈到整车引进时,美国人的价码突然提高,这使大众乘虚而入。
  AMC是一个缺乏战略眼光的公司,克莱斯勒也好不到哪里去。美国人要在吉普公司赚钱,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美国人又怕中国人因此发展起来,于是又要控制吉普公司。切诺基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高档车型,市场有限。中国人提出发展出口,美国人不理睬。但是当吉普公司把产品拿到莫斯科时,发现美国人也跟踪而至,在哪里摆摊卖车;在缅甸,美国人同吉普公司也是形影不离。中国人要求开放右置方向盘切诺基市场,美国人没有答应;中国人多次要求改进产品设计,以适应中国市场的特点,也被美国人拒绝了;在开发二代产品的问题上,克莱斯勒也态度消极。这一切,最终导致北京吉普从辉煌走向衰落。
  当初在合资谈判时,AMC以技术作价800万美元入干股,中方要求212也作为中方的技术投入,美国人却非常鄙夷地认为这种车没有价值。但是,切诺基在所有引进轿车中投产最早,曾经火卖了一阵,那是因为中国太缺车了,而其它轿车上来之后,切诺基就开始走下坡路,产量始终没有突破3万辆,而212经过几番改进,在市场上一度“焕发青春”,美国人毫不羞愧地享受其成。现在,北京吉普陷入了真正的危机,产量连年下降,出现巨额亏损,前景非常模糊。在中国合资企业纷纷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形势下,吉普公司确在干偷工减料,以降低价格的手法来混日子。
  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格雷·马斯特尔说:“在中国投资确实是要付出代价的。中国要求转让生产技术,各公司被迫同意帮助将来会同它们竞争的中国企业。”美联社在一篇报道中说:“三年前,当克莱斯勒公司渴望在中国生产小型面包车的时候,中国人要求获得克莱斯勒技术的使用权。该公司认为这种技术最终会落到它的竞争对手手中,于是便拒绝了。”与这一报道相映衬的是,外电曾报道,该公司中国董事L.Burger表示,“由于在中国已经没有机会寻得新的合作项目,因此没有必要将北京办事处保留,1994年成立办事处的目的就是争取轿车合资项目。”但是后来该公司新任驻华首席代表安迪·奥卡博先生却声称“克莱斯勒公司不但不会撤消其驻华办事处,反而将加强同中国的合作,我们不过要压缩一下驻京办事处的使用面积。”
  如今,克莱斯勒也被戴姆勒—奔驰公司吃掉了,但是吉普公司的命运却仍然未卜。
RedTide 发表于 2012-9-6 22:16
是这个咩?
============================
国内所谓的市场换技术。到现在来看。也不过如此。技术真的换到了么?
美国公司明显比那个什么西洋集团要强得多。
所以我说中国现在的心态就是当年美国赤佬的心态,
中国媒体炒作这件事,就跟当年伪欧A炒作这件事一样绘声绘色。
然后骂对方是流氓。
GT445 发表于 2012-9-6 17:54
恩,要是中国人在朝鲜被杀了,也是高风险一句话了之?
做生意和杀人是一回事么?

[:a3:]
其实国内某些地方所谓的投资环境跟这个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