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二号F星正式交付 可高频次观测特定区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19:38


风云二号F星正式交付 可高频次观测特定区域


2012年08月20日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林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20日宣布,我国第四颗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星正式交付。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其中F星是风云二号03批工程的首发星,也是我国第四颗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于2012年1月13日上午8时56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风云二号F星设计寿命为4年。在02批卫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风云二号F星进一步提高了探测精度,同时具备对特定区域更加灵活的高频次观测能力。以台风预报为例,这一区域加密观测能力将使台风定位定强预报时间提前10分钟,可为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节省宝贵时间。

  据了解,风云二号F星交付后,将接续风云二号02批卫星业务,与目前在轨运行的D星和E星共同组网,进一步强化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





http://news.sina.com.cn/c/2012-08-20/152925000923.shtml

风云二号F星正式交付 可高频次观测特定区域


2012年08月20日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林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20日宣布,我国第四颗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星正式交付。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我国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其中F星是风云二号03批工程的首发星,也是我国第四颗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于2012年1月13日上午8时56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风云二号F星设计寿命为4年。在02批卫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风云二号F星进一步提高了探测精度,同时具备对特定区域更加灵活的高频次观测能力。以台风预报为例,这一区域加密观测能力将使台风定位定强预报时间提前10分钟,可为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节省宝贵时间。

  据了解,风云二号F星交付后,将接续风云二号02批卫星业务,与目前在轨运行的D星和E星共同组网,进一步强化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





http://news.sina.com.cn/c/2012-08-20/152925000923.shtml
03批3颗卫星 F、G、H,两颗业务星一颗备份星。




8月20日,我国第四颗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星在轨交付仪式会在京召开。庄白羽摄影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静  庄白羽报道   8月20日,我国第四颗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星在轨交付仪式会在京召开,交流风云二号F星在轨运行及应用情况。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宇如聪,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胡亚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程总师孙家栋,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主席尚宏、副主席钱毅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书记孙保卫,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出席会议。
  风云二号F星成功发射后,经过在轨测试和业务试运行,目前星地系统运行稳定、可靠。F星地面应用系统自2012年4月1日投入业务试运行以来,观测资料已经处理生成了17种定量产品,8种图像产品。并在6月至8月份针对台风应急期间,启动了6次风云二号F星区域加密观测,时间频次最高5分钟/次。
  来自国务院应急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中科院等单位的领导参加会议。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 ... 0120820_182394.html
农业部V5
不,不,这是气象局的玩具,只观察特定区域的云系,是不看导弹轨迹和航母的。
风云二号F星开启气象监测新格局

8月20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风云二号F星在轨正式交付,未来,气象部门对台风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测将更加准确。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国家国防科工局副局长胡亚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出席交付仪式。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星作为风云二号03批工程的首发星,也是中国第四颗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于今年1月1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三甲火箭成功发射。

  风云二号F星交付后,将接续风云二号02批卫星业务,与目前在轨运行的风云二号D星和E星组网,进一步强化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

  风云二号F星在02批卫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寿命从3年提高到4年,并有效抑制杂散辐射,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并具备对特定区域进行高频次的观测能力,对强对流等短临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6月~8月期间,针对我国近海热带风暴“泰利”、“杜苏芮”、“韦森特”、“达维”、“苏拉”、“海葵”、“启德”,以及辽宁、安徽等地的暴雨,中国气象局启动了7次风云二号F星区域加密观测,效果显著。

  郑国光指出,风云二号F星自今年4月投入业务试运行以来,处理生成了17种定量产品、8种图像产品,为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节省了宝贵时间、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近期台风监测中,我们首次每6分钟获取一次卫星云图,提高了台风定位精度的同时,将台风定位定强的时间提前10分钟左右,并及时准确地掌握台风的移向、移速及风雨影响等信息。”郑国光说。

  “风云二号F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交付,对我国气象监测预报系统的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力的提高、空间环境监测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将进一步增强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整体实力,推动我国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牛红光充分肯定了风云二号F星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各方确保卫星在轨稳定运行,发挥卫星应用最大潜能。

  胡亚枫强调,有关各方要加强卫星在轨管理,保证风云二号D星、E星、F星的合理统筹利用,保障寿命期内卫星运行稳定可靠,突出应用成效。他同时勉励研制人员进一步加大风云四号卫星的研制攻关力度,尽快突破技术瓶颈,确保明年转入正样阶段。

  马兴瑞表示,自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以来,我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了12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其产生的良好的应用效益,将更好地激励航天人为优化卫星性能、提高卫星质量、延长卫星寿命而不懈努力。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1998年风云二号卫星投入运行以来,我国每年因台风造成的死亡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的几百人降到了现在的几十人。

  同时,风云二号卫星也在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席交付仪式的还有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主席尚宏、副主席钱毅平,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孙保卫等。(刘斐)

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4/n206/n214/c280531/content.html


风云二号F星投入业务使用 扫描辐射计表现受肯定


       近日,风云二号F星在轨测试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并可投入业务使用。风云二号F星在轨测试通过评审,意味着该卫星可以投入业务使用,这对于确保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观测业务的连续稳定,进一步提高观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许建民院士主持评审,我所匡定波院士、陈桂林院士以及多加单位的专家参与了评审。
       从风云二号F星在轨测试评审暨总结会上了解到,气象局认为,F星的扫描辐射计对卫星的应用有重大的技术进步,较之前的E星在图像质量上有了极大提高。测试表明成像系统工作正常,符合业务运行的要求,技术指标符合研制任务书要求。 目视分析表明,F星A机和B机图像都表现出图像清晰、层次丰富,各种天气系统云系的形状和边界清晰、表面结构特征和纹理也清晰可见,连续性好,比较大的地形特征,如:海岸线、湖泊和山脉等都能清楚地反映出来;红外通道、水汽通道和可见光通道未见饱和现象。与风云二号C、D、E星相比,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有显著提高,长波红外通道、水汽通道和中波红外通道图像质量亦有提高。“风云二号F星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满足《风云二号03批卫星研制总要求》,图像质量、区域观测等性能优于02批卫星。”评审专家组给出了明确的结论。
       气象局表示,风云二号F星的投入运行进一步巩固了“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该星拥有84项技术改进,使用寿命由3年提高到4年,卫星云图观测质量和卫星遥感数据定量化产品精度提高,单颗卫星观测时间分辨率由30分钟提高到5分钟至10分钟。F星的观测资料和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灾害监测等重要领域,特别是在台风、暴雨、大雾、沙尘暴等监测预警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提供更为准确的决策信息。
http://www.sitp.cas.cn/xwzx/kydt/201205/t20120523_3583161.html


“千里眼”让台风无所遁形
——“风云二号”F星汛期应用服务解密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1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静

  今年6月以来,“泰利”、“杜苏芮”、“韦森特”、“达维”、“苏拉”、“海葵”、“启德”等热带风暴接连而至,给我国沿海地区甚至内陆部分地区带来强风暴雨。尽管它们威力十足,但从生成到消亡,一举一动都被气象部门“尽收眼底”,而“风云二号”F星(以下简称F星)及时启动加密观测,更是让它们“无所遁形”。

  “F星每6分钟一张加密观测云图,在今年台风预报预测中功不可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如是评价。

  “F星是第一颗具备在任意区域进行高频次观测能力的单颗气象卫星,它的定量化应用以及地面系统定标精度,较之以前的气象卫星,有了很大提高,获得的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的杂散光得到有效抑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总师李卿表示。

  

  区域扫描追动向

  在6月至8月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7次及时启动F星区域加密观测,时间频次达到了6分钟/次。

  “加密观测获得的高频次卫星云图大大提高了热带气旋监测的时效性,并能及时捕捉到热带气旋结构和环流的细微变化。”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朱小祥说。

  

  加密观测如何追寻台风动向?

  “利用F星加密观测,可以提前十分钟对台风进行中心定位以及DVORAK定强。F星的空间分辨率是1.25公里,预报员不仅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台风的定位定强信息,而且还能了解台风未来的动态和降雨信息,从而可以及时滚动发布有关台风的预警信息。”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主任张长安表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第6号热带风暴“杜苏芮”袭击我国之前,由于其结构的不对称性,高低层环流中心并不重合,低层环流中心的不断替换给热带气旋的定位和定强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通过6分钟一张的卫星云图,密切监视其低层积线的流入情况,追踪低空中心的演变,更好地拟合了‘杜苏芮’的中心,从而提高了定位精度,使定位保持了一致性、完整性及连续性。”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方翔处长介绍道。         

  

  为何区域加密观测为6分钟?

  李卿向记者解释,区域扫面范围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不同。静止气象卫星约30分钟就可以提供一张全球扫描云图(全圆盘扫描图),15分钟可以扫描二十四副半对称云图。F星区域加密观测,是在经度范围几乎不变情况下进行的纬度扫描,3分钟扫描范围大概为1100公里,6分钟扫描范围大概为2500公里,相应扫描20多个纬度。加密观测能够连续监视天气云系的演变,特别是针对生命短、变化快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在‘启德’影响我国期间,我们采用加密观测和常规观测相交替,在加密观测期间,每6分钟观测一次,每3小时进行黑体和全圆盘扫描,每6小时测距一次,通过更精准地对卫星定位,从而更好地对‘启德’定位定强。”方翔介绍道。

  

  多通道云图相配合

  “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白天,台风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可见光云图。可见光云图可以清晰地透视台风的变化,展现台风的运动轨迹及其携带的风雨影响。”方翔说,“可见光云图是云滴和冰晶等对阳光散射而产生的散射光,被气象卫星居高临下拍摄所得。云图上白色表示太阳光反射强,灰黑的地方表示反射较弱。当可见光云图上出现翻滚的对流泡时,说明此处对流云团发展旺盛,强对流天气可能产生降雨。”

  方翔介绍, 红外云图上的色调代表地表或云顶发射红外波段辐射能力的大小,而地表或云顶的发射能力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发射能力越强,发射的辐射能多,色调黑;温度越低,发射的能力弱,发出去的辐射能少,云图上的色调就白。这幅图上最白的地方是对流云的上冲云层,因为云顶高,温度最低,亮温也最低,所以色调最白。

  “由于可见光不足以完全呈现台风的动态,通过红外通道的增强显示,可以看出ci指数,算出台风强度和亮温情况。台风云系的低层流入和高层流出,看得更为清楚。”张长安强调。

  借助于“风云二号”卫星应用平台(SWAP),预报员可以直接实现卫星资料的自动获取、自动生成和自动输出。

  “在今年应对台风预报预测服务中,我们借助SWAP,及时获取了F星高频次观测云图,通过多通道云图的相互配合和动画演示,今年台风的定位定强有了很大的进步。”张长安表示。


http://www.cma.gov.cn/2011zwxx/2 ... 0111115_153868.html

“千里眼”让台风无所遁形
——“风云二号”F星汛期应用服务解密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1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静

  今年6月以来,“泰利”、“杜苏芮”、“韦森特”、“达维”、“苏拉”、“海葵”、“启德”等热带风暴接连而至,给我国沿海地区甚至内陆部分地区带来强风暴雨。尽管它们威力十足,但从生成到消亡,一举一动都被气象部门“尽收眼底”,而“风云二号”F星(以下简称F星)及时启动加密观测,更是让它们“无所遁形”。

  “F星每6分钟一张加密观测云图,在今年台风预报预测中功不可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如是评价。

  “F星是第一颗具备在任意区域进行高频次观测能力的单颗气象卫星,它的定量化应用以及地面系统定标精度,较之以前的气象卫星,有了很大提高,获得的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的杂散光得到有效抑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总师李卿表示。

  

  区域扫描追动向

  在6月至8月间,国家卫星气象中心7次及时启动F星区域加密观测,时间频次达到了6分钟/次。

  “加密观测获得的高频次卫星云图大大提高了热带气旋监测的时效性,并能及时捕捉到热带气旋结构和环流的细微变化。”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朱小祥说。

  

  加密观测如何追寻台风动向?

  “利用F星加密观测,可以提前十分钟对台风进行中心定位以及DVORAK定强。F星的空间分辨率是1.25公里,预报员不仅及时、准确地掌握了台风的定位定强信息,而且还能了解台风未来的动态和降雨信息,从而可以及时滚动发布有关台风的预警信息。”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副主任张长安表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第6号热带风暴“杜苏芮”袭击我国之前,由于其结构的不对称性,高低层环流中心并不重合,低层环流中心的不断替换给热带气旋的定位和定强工作带来一定难度。“通过6分钟一张的卫星云图,密切监视其低层积线的流入情况,追踪低空中心的演变,更好地拟合了‘杜苏芮’的中心,从而提高了定位精度,使定位保持了一致性、完整性及连续性。”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方翔处长介绍道。         

  

  为何区域加密观测为6分钟?

  李卿向记者解释,区域扫面范围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不同。静止气象卫星约30分钟就可以提供一张全球扫描云图(全圆盘扫描图),15分钟可以扫描二十四副半对称云图。F星区域加密观测,是在经度范围几乎不变情况下进行的纬度扫描,3分钟扫描范围大概为1100公里,6分钟扫描范围大概为2500公里,相应扫描20多个纬度。加密观测能够连续监视天气云系的演变,特别是针对生命短、变化快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在‘启德’影响我国期间,我们采用加密观测和常规观测相交替,在加密观测期间,每6分钟观测一次,每3小时进行黑体和全圆盘扫描,每6小时测距一次,通过更精准地对卫星定位,从而更好地对‘启德’定位定强。”方翔介绍道。

  

  多通道云图相配合

  “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白天,台风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可见光云图。可见光云图可以清晰地透视台风的变化,展现台风的运动轨迹及其携带的风雨影响。”方翔说,“可见光云图是云滴和冰晶等对阳光散射而产生的散射光,被气象卫星居高临下拍摄所得。云图上白色表示太阳光反射强,灰黑的地方表示反射较弱。当可见光云图上出现翻滚的对流泡时,说明此处对流云团发展旺盛,强对流天气可能产生降雨。”

  方翔介绍, 红外云图上的色调代表地表或云顶发射红外波段辐射能力的大小,而地表或云顶的发射能力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发射能力越强,发射的辐射能多,色调黑;温度越低,发射的能力弱,发出去的辐射能少,云图上的色调就白。这幅图上最白的地方是对流云的上冲云层,因为云顶高,温度最低,亮温也最低,所以色调最白。

  “由于可见光不足以完全呈现台风的动态,通过红外通道的增强显示,可以看出ci指数,算出台风强度和亮温情况。台风云系的低层流入和高层流出,看得更为清楚。”张长安强调。

  借助于“风云二号”卫星应用平台(SWAP),预报员可以直接实现卫星资料的自动获取、自动生成和自动输出。

  “在今年应对台风预报预测服务中,我们借助SWAP,及时获取了F星高频次观测云图,通过多通道云图的相互配合和动画演示,今年台风的定位定强有了很大的进步。”张长安表示。


http://www.cma.gov.cn/2011zwxx/2 ... 0111115_153868.html

我国气象卫星在轨布局图


2008年10月28日,风云二号卫星总师李卿(右一)在上海509所带领技术人员对风云气象卫星进行检查


风云卫星家族的生力军 ——“风云二号”F星素描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21日

中国气象报记者 刘钊

  “风云二号”F星经历了在轨测试和业务试运行的考验,系统运行稳定,并在提高定标精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防御台风“泰利”、“杜苏芮”、“韦森特”、“达维”、“苏拉”、“海葵”和“启德”等期间,该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月13日,“风云二号”F星(以下简称F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与目前在轨运行的D星和E星共同组网,进一步强化了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

  7个多月以来,F星经历了在轨测试和业务试运行,如今终于正式交付使用。作为“风云二号”卫星03批的首发星,F星的“实力”究竟如何,本文将为您一一揭晓。

  “眼睛”锐利——

  遥感精度提升  遥感数据定量化产品精度提升让F星有了更锐利的“眼睛”。F星扫描辐射计的5个探测通道增加了严格的光谱响应限制框,可以有效保证探测的定量化,更好地实现全球探测一致性,使多星连续观测资料更好地应用于预报、预测及研究;主光路上增设“百叶窗”,阻挡非观测目标可见光的干扰,此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可见光的杂散光达90%。  “耳朵”清亮——

  数据收集能力提高

  在高山、海岛、沙漠等人迹罕至的地区进行气象、水文、海洋、环境等领域的监测并收集数据,是“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主要功能之一。

  F星搭载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数据收集转发系统,可以将观测数据通过卫星转发至数据接收处理中心。通过技术上的改进,F星每个频道数据传输的码速率由100bps提高到600bps;带宽由每个频道3千赫兹划分为750赫兹,即1个频道变为4个频道,带宽利用率大大提高。这些改进将数据收集系统的利用率提高18倍以上,可以部署几万个地面数据收集平台进行数据收集。

  “身体”强健——

  长寿而高效

  为了提高风云系列卫星的使用效率,F星的设计工作寿命由02批的3年提高到4年,将加密观测时间要求提高了一倍。

  目前在轨运行的“风云二号”D星和E星在我国主汛期的3个月内,可以每半小时获取全圆盘图像,已成为灾害性天气或突发事件所必不可少的监测手段。而F星则将其加密观测时间要求提高到了6个月,一年之中可以有一半的时间可根据需要来进行加密观测。

  伴随着观测强度的提升,F星的设计寿命也相应提高。在地面进行的寿命试验结果表明,F星可以实现长达9年的加密工作状态。  “精神”集中——

  高频次区域观测

  为了提高针对台风、强对流等局地灾害性天气的重点监测能力和时效,F星可以针对特定区域灵活地设定南北方向观测起止位置和进行任意次数的观测,从而使特定区域监测的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可与欧洲静止气象卫星区域观测能力相媲美。  7月22日,在华北造成罕见强降水的降水云系东移至东北地区,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时启动F星进行区域扫描,并提供给辽宁省气象台使用;8月9日,F星针对安徽暴雨进行区域观测。高频次的监测数据为预报员修正强降水落区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效地提高了降水过程预报的准确率。

  “思维”新颖——

  探测空间环境

  先进的空间环境探测器是F星重要载荷之一。F星搭载的空间环境探测器,在空间环境监测产品的定量化应用上下足了工夫,实现了对太阳X射线、高能质子、高能电子和高能重粒子流量的多能段监测,已用于空间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业务中。

  “后援”有力——

  地面应用系统可靠

  针对F星的诸多改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建设了与新技术相匹配的地面应用系统,以“天地一体化”的方式发挥卫星的效益。地面应用系统由1个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和4个地面站组成。为提高地面应用系统的应急备份能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在广州建立了指令控制、数据接收和处理备份系统。

  (责任编辑:栾菲)
太赤果果了
李楠01 发表于 2012-8-22 15:00
不,不,这是气象局的玩具,只观察特定区域的云系,是不看导弹轨迹和航母的。
气象在军事上至少和导弹预警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1月13日发射,8月20日交付,什么东西需要测试这么长时间?设计寿命才4年。嘿嘿
乌苏里河 发表于 2012-8-29 13:03
1月13日发射,8月20日交付,什么东西需要测试这么长时间?设计寿命才4年。嘿嘿

02批的C、D、E三颗星分别于2004、2006、和2008年发射,至今仍正常服役,设计寿命才3年。嘿嘿
乌苏里河 发表于 2012-8-29 13:03
1月13日发射,8月20日交付,什么东西需要测试这么长时间?设计寿命才4年。嘿嘿
不是测试长,是处于备份状态,未正式投入业务。
miliamlau 发表于 2012-8-29 20:51
02批的C、D、E三颗星分别于2004、2006、和2008年发射,至今仍正常服役,设计寿命才3年。嘿嘿
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不知。

乌苏里河 发表于 2012-8-30 08:42
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不知。


这事情发生在风云三号身上,我还可以同意。可对于风云二号这种自旋稳定,靠多通道扫描辐射计而非CCD或雷达出图的GEO气象卫星,恐怕肩负不了那么大的差事吧。你见过侦察卫星有GEO轨道自旋稳定的吗?
乌苏里河 发表于 2012-8-30 08:42
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不知。


这事情发生在风云三号身上,我还可以同意。可对于风云二号这种自旋稳定,靠多通道扫描辐射计而非CCD或雷达出图的GEO气象卫星,恐怕肩负不了那么大的差事吧。你见过侦察卫星有GEO轨道自旋稳定的吗?
miliamlau 发表于 2012-8-29 20:53
不是测试长,是处于备份状态,未正式投入业务。
天上已经有C,D,E三颗,但还要继续发射,而且技术跨度不大,这样做会不会很浪费?
ericye 发表于 2012-8-30 11:16
天上已经有C,D,E三颗,但还要继续发射,而且技术跨度不大,这样做会不会很浪费?
这就是当初的计划,现在只是按计划做事,不快也不慢。多一颗组网观测星总比少一颗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