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无敌——德川家康的成功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9:43:33


  作者:观弈书童

  日本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走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代的中日关系依然非常微妙。国人在对日本心存警惕的同时,更应该尝试去了解日本。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正如本文的最终章所言:“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即使面对敌人的长处,也能从容接受。”想要了解日本,最好从江户幕府的奠基人德川家康开始。
  
  自1467年的“应仁之乱”以后,足利幕府威信扫地,各路大名不听号令,互相攻伐,日本进入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直至1615年德川家康消灭丰臣家,日本才重归一统,迎来了将近三百年的江户时代。作为江户幕府的奠基人,德川家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家康一生长期低调忍耐,在等待中迎来机遇,然后抓住机遇,一步一步走上天下霸主的宝座。
  
  第一章:人质少年  

  家康的家族是三河的大豪族,但是夹在尾张织田家和骏河今川家两个互相敌视的大名之间,生存非常艰难。在家康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得到今川家的支援,对抗织田家,被迫将家康作为人质送往今川家。但是家康却在途中被尾张织田家劫走,成为了织田的人质。在尾张期间,家康认识了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织田信长,两人成了要好的童年玩伴。后来在安详城之战中,今川家的军师太原雪斋捕获织田信秀之子信广。作为交换条件,今川家要求织田家交出家康。于是家康又来到了骏河今川家。
  
  家康来到今川家后,受到了与一般人质稍有不同的礼遇。家康曾经接受著名军师雪斋的亲自教导。今川义元将重臣关口亲永的女儿嫁给家康,并收家康为义子。如此礼遇,并非仅仅出自义元对家康的赏识,而是义元需要家康旧领三河武士的效忠。彪悍的三河武士总是在战场上充当今川军的马前卒和炮灰。在家康充当人质期间,其父广忠已被家臣刺杀,所以家康虽为人质,却已经是一家之主,不得不背负起家族的兴衰荣辱。忠厚淳朴而又英勇善战的三河武士认为:既然自己的主君家康在今川家当人质,那么理所当然应该为今川家效命,以换取主君的人身安全。身为人质的少年家康只能处处行事谨慎。虽然今川义元对家康礼遇有加,但是在大多数骏河人眼中,家康只不过是个乡巴佬。家康作为三河乡村武士的首领,白天不得不面对骏河人的唏嘘冷落,晚上还要在出身高贵的妻子面前忍气吞声。十几年的人质生涯练就了家康善于忍耐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先苦后甘的命运。
  
  少年得志,未必总是幸运;少年失意,也未必总是不幸。人生不经历起伏和挫折,就难以充分领会做人的道理。骄阳能促使作物茁壮成长,挫折便是催人成长的那颗骄阳。不遇高山,不知迂回;不涉深潭,不知曲折。人生的道理,尽在“迂直”二字之中。处事的谋略正是在人生的迂直之间领悟而来。最大的谋略是智取,而不是强攻,以迂为直,以柔克刚。人要刚直,并不困难,大多数人生来就会;人要迂曲,那就非常困难了,必须从小经过磨练才行。没有强大的外力影响,钢铁不会歪曲;不经历艰难困苦,人的意志不会有韧性。没有原则,你会被人瞧不起;不会变通,别人会对你敬而远之。人要有原则,更要有变通。过于坚持原则,不懂变通,只能到处得罪人,吃力不讨好,自己做了坏人,让别人做了好人。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变通,这个尺度就像做菜的火候一样,需要自己去掌握。
  
  人生经历起伏是好事。很多道理并不是你看几本书就能领悟,而是必须在人生的起伏之间才能心领神会。当你衣食无忧,生活优越的时候,你很难体会到底层百姓的心声,甚至会不屑与弱势群体为伍,更不懂得什么叫换位思考;当你自身也沦落为弱者时,才能领会到平民百姓的疾苦,才知道什么是同病相怜,才懂得原来人的头脑不仅仅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在惊涛骇浪中舍命求生,奋力一搏。风暴过后,雨过天晴,心灵重归平静之时,一切就都看开了,豁然了,彻悟了。
  
  在家康18岁那一年,也就是1560年,今川义元领兵25000,欲上京取得天下,但是在桶狭间之战中遭到织田信长3000人马小部队的奇袭身亡。今川家家督命丧战场,顿时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家康趁势回到故土三河冈崎城,成为了一城之主。虽然义元战死,但是领有骏河、远江、三河广大领土的今川家依然不可小视。家康继续帮助今川家攻打织田家的领地,并且不断给义元的继承人氏真送信,表示应该为先主报仇雪恨,出兵扫灭织田家。但是昏庸的今川氏真只知道风花雪月,对于为父报仇,称霸天下这些事情毫不动心。在不断的试探后,家康终于看清今川家已经时日不多。
  
  第二章:清州同盟
  
  1562年,深知今川氏真昏庸无能的家康接受了织田信长的议和,改为和织田家结盟。直至1582年信长遇害,整整20年间家康对信长有求必应,克尽同盟义务,在敌友难辨的战国时代,成为一个奇迹。结盟后的信长撤去防守三河的兵力,全力向西扩展势力;而家康则一面整顿内政,统一三河,一面蚕食今川旧领。信长的扩张步伐远快于家康,他很快席卷了美浓和伊势等地,并且拥立流亡的足利义昭为第15代将军,控制了近畿一代的日本中央地区。但是义昭不满信长的处处掣肘,不甘充当傀儡将军,于是号召各路大名起兵对抗信长。最先响应的是越前朝仓家和北近江浅井家。
  
  1570年6月,信长邀约家康共同讨伐朝仓浅井联军,两军决战于姊川。织田德川联军共约3万人,朝仓浅井联军共约2万人。虽然人数上前者占有优势,但是在决战时刻,浅井军几乎攻破织田军的所有防线,直逼信长本阵。兵力仅仅6000的德川军扛住了朝仓军万人部队的猛攻,并且最终击败朝仓军,进而支援织田军,挽回了败局。成书于江户时代的《甲阳军鉴》评价道:“没有家康则没有信长的东山再起,姊川一战本该信长败北。”
  
  姊川之战后,信长继续追剿敌军残部,但是比叡山延历寺居然偷偷窝藏朝仓浅井残余势力。信长毅然决定烧毁延历寺。比叡山作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总本山,是无比尊贵的圣山。《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祖手心里撒了一泡尿,正是吴承恩对封建旧社会的无限讽刺。而信长火烧比叡山也正像孙猴子那一泡尿,它撼动了中世封建的根基,敲响了近世黎明的钟声。
  
  第三章:落荒三方原
  
  孙悟空在如来手中撒完尿后,很快被压在的五指山下,封建势力的反弹是如此的强烈。信长烧毁比叡山,激怒了战国时代首屈一指的名将武田信玄。信玄是虔诚的佛教徒。当他听说信长这一令人发指的恶行后,气得咬牙切齿,再加上足利义昭的挑唆,信玄决定起兵讨伐信长。虽然信长勇冠三军,但是在信玄面前,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相反他总是极力避免与信玄交战,而是尽量讨好他。以前信玄被信长糊弄得服服贴贴,倒也没有正面交锋的必要。这次信长亵渎佛教圣地,在理念上与信玄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眼看信长就要像孙猴子一般被信玄压到五指山下,而最先倒霉的正是处在信玄讨伐信长必经之路上的德川家康。
  
  1572年10月,信玄亲率25000大军上京讨伐信长,一路沿东海道西进。家康的领地首当其冲,成为信玄讨伐的第一个目标。当时家康可以动用的兵力只有8000,于是修书向信长借兵一万。可是信长此时正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难以调出这么多兵力,只给了3000兵力打发家康。当年姊川之战中家康倾尽全力帮助信长击败与自己毫无利害关系的北国联军,这次信长居然见死不救,家康内心无比凄凉。织田德川联军只不过11000,还不到武田军的一半。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信长建议家康离开远江,退守三河,再图良策。但是家康不愿放弃新领地远江,执意留守远江滨松城。
  
  数月间,信玄通过外交方式从内部瓦解德川的家臣团,然后再实施军事打击。信玄一路凯歌,很快即将打到滨松城。当时人们都认为信玄会直接攻打滨松城,但是滨松城却是一座坚城,如若强攻,至少要打一个月。如果在消灭德川的时候消耗过多时间,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北国雪地消融,越后的上杉谦信便有可能从背后袭扰武田领地。事实上德川和上杉此前已经缔结了盟约,只是处于冬季的上杉无法出兵相助。这也正是信玄在冬季用兵的重要原因。攻城战势必迁延日久,信玄打算诱敌野战。
  
  12月22日,武田军在接近滨松城时向西北调转行军方向,一副不把家康放在眼里的架势。家康见状怒不可遏。虽然众将极力反对出战,家康驳斥道:“侵我国土之辈,不论兵力如何,怎可视若无睹?”于是家康率军尾随武田军。家康一定没听说过中国有句俗话“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人称“甲斐之虎”的信玄既然以行军队列的背后示人,必定事先有十足的准备。家康军尾随信玄军至三方原,岂料信玄突然调转马头,后队变前队,一副与家康决战的架势。双方对峙于三方原,谁先动手就容易露出破绽。最终德川方的织田援军最先出现动摇,旌旗散乱,斗志全无。信玄毅然决定首先击溃织田军,战斗由此开打。最终家康惨败,好不容易逃回滨松城。江户时代的《武德大成记》这样描绘合战的场景:“信玄军阵列俨然,起鼓扬旗,威风凛凛,大山之势,静压敌阵。”此战中信玄的谋略影响了家康一生。
  
  事后,信长在书信中以上级的口吻怒斥家康“不成体统”。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家康从此行事谨慎,不再意气用事。逃回滨松城的家康唤来画师,当场画下自己愁苦的样子,这张画像至今留存,名为“颦像”。画上的家康干瘦得眼睛突出,颧骨高耸,下巴又尖又长,也许由于惊吓之故,面容扭曲变形。人生丑态,莫过于此。一般的成功人士都希望画师美化自己的形象,尽量把自己的威武形象流传后世。而家康却没有这些心思和忌讳,偏偏在自己经历一生中最大惨败后,要求画师把自己最难堪的形象描绘下来,以此提醒自己今后谨慎行事。家康晚年回忆起此战时,如此说道:“我在三方原一败涂地,那次失败对于后来的人生,却是何等有益的教训。”此为后话。
  
  第四章:筑山殿事件
  
  三方原之战后,信玄继续西进。但是在野田城之战后由于病重,突然折返,不久病死于征途。病魔帮助家康战胜了无法战胜的敌人,德川家就此躲过一劫。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有勇无谋,只知道四处征战,不懂得打理内政,也听不进家臣的劝谏,逐渐失去向心力。在1575年的长筱之战中织田德川联军利用火枪配合有利地形消灭了武田的骑兵主力,自此武田家一蹶不振。但就在长筱之战后数年,发生了一件几乎可以导致织田德川联盟破裂的事件。这便是1579年的“筑山殿事件”。
  
  “筑山”是冈崎城内的一个地名,由于家康的正室居住在此,于是人们尊称夫人为“筑山殿”。出身名门的筑山夫人看不起土里土气的乡下武士家康,经常对家康颐指气使。虽然两人生有一子一女,但是感情谈不上和睦。家康获得新领地远江后更是跑到远江滨松城,把夫人留在了三河冈崎城。受到冷落的筑山夫人开始联络武田家,阴谋杀死家康,立儿子信康为新的家督,但是信康本人对此毫不知情。筑山夫人还给信康纳了一个小妾,此女是武田旧臣的女儿。其目的大概是借此让信康对武田家产生好感,也可以离间信康和妻子德姬的关系。信康沉迷于女色,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卷入一起政治风波,大祸即将临头。筑山夫人办事不周密,很快阴谋败露。于是德川家的重臣酒井忠次到织田信长处打小报告,说筑山母子私通武田家,阴谋杀死信长和家康两位大人。
  
  信长久闻信康勇冠三军,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所以早就将女儿德姬嫁给了信康。但是邻国的猛将就像隔山的猛虎,迟早要对自己不利。信长一想到自己的女儿和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们,不禁悲喜交加。喜的是女儿嫁了一个好婆家,悲的是儿子多了一个大难题。将来自己的儿子们哪里是信康的对手,恐怕好不容易得来的天下将会拱手让人。信长一直想找借口除掉信康,这回终于来了机会。
  
  于是信长以私通武田为名,要求家康赐死筑山母子。家康听闻后顿时两腿发软,几近昏厥。同盟国居然要求自己杀妻灭子!真是闻所未闻!即使筑山母子真的私通武田,也并非只有赐死一条路,还可以软禁起来,只要不再有威胁就行。何况长子信康完全是被冤枉的。不过此时武田家已经衰落,德川只有与织田联盟才有生路,否则信长便会以背盟为由,大军袭来,所到之处,定然寸草不生。到时候非但筑山母子性命不保,还要搭上无数家臣妻儿的性命。如果信玄尚在,家康此时一定会断然拒绝信长的无理要求,转而与武田结盟。但是武田家今非昔比,家督胜赖不得人心,骑兵主力和宿老家臣已经在长筱之战中损失惨重。话又说回来,如果信玄尚在,信长需要家康作为炮灰抵御武田家,绝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要求。兔死狗烹,既然现在家康的利用价值已经所剩无几,信长企图干脆把家康逼反,趁机夺取家康的领地。作为一个合格的男人,一定要首先保全妻儿的性命;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必须首先考虑部下的安危。做一个合格的男人,还是做一个合格的领导?经过几近崩溃的心理斗争后,家康终于决定选择后者,无奈地赐死了筑山母子。
  
  第五章:烈火本能寺
  
  家康的隐忍与服从博得了信长的好评,信长也就没有理由吞并家康的领地。1582年,织田德川联军消灭了苟延残喘的武田家。为了庆贺重大胜利,家康邀请信长自甲斐向南游览富士山,而后经由东海道家康的领地返回近畿。家康一路上无微不至的照料令信长赞佩不已。回想起20年来家康对织田家的多次支援,信长不禁心怀感激,于是邀请家康到近畿游览一番。在近畿安土城招待家康的总负责人是织田家重臣明智光秀,但是由于料理不周,光秀遭到信长的斥责。信长生性残暴无常,长期欺辱臣下。光秀出身名门,注重礼法教养,所以难以承受信长的长期侮辱,终于产生了谋反的念头。就在1582年的6月2日凌晨,明智光秀偷袭夜宿京都本能寺的信长。信长眼见大势已去,只好自焚身亡。一代霸主在即将统一日本之际居然死于非命,但这样的结局也是他自己的性格使然,又能怪谁?
  
  信长遇袭身亡的时候,家康正在游览堺港。听闻惊天变故后,家康在服部正成和本多忠胜等人的护卫下经由甲贺、伊贺、伊势等地,后经海路平安返回三河领地。以前信长在世的时候,家康由于才能和时运方面的相对欠缺,只好忍气吞声,等待时机。现在强人已倒,家康的出头之日似乎终于到来。于是家康打算以讨伐叛贼光秀为名,继承信长的统一事业。但是在家康出兵之前,远在西国的羽柴秀吉已经返回近畿,在山崎之战中取得光秀首级,奠定了在织田家的人望。眼看时运再一次垂青于他人,家康只好改变计划,转而攻取甲斐和信浓两块原织田家的领地。由于信长之死,甲斐和信浓两国乱作一团,没了主心骨,很多武士回到近畿参与织田家继承人的争夺战。两地几乎成了无主之地。替已故同盟看家守院,以免领地被敌人夺走,似乎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于是家康便以此为由迅速夺取了甲斐和信浓大部分领地。
  
  家康夺取武田旧领后,关东的北条家严重不满,于是出兵攻打甲信。北条是坐拥关东八国的大势力,领地285万石,而家康的领地只有140万石。就石高来看,实力相差悬殊。酒井忠次认为应该与北条议和,不宜强攻。但是家康认为北条是大势力,若急于议和,我方示弱,必然被对方轻视,以后只能趋炎附势。北条虽然领地辽阔,但是家主暗弱,难成大事。如今德川应该首先与北条交战,让对方知道德川的厉害,再伺机议和。于是家康毫不相让,出兵8000,与北条军5万人对峙。北条看到德川步步紧逼,难知对方虚实,于是主动向提出议和,但是提出议和的北条氏规没有在议和中亲自出面。于是家康勃然大怒,撕毁议和,并且派遣使者向北条发去战书。北条见德川态度强硬,摄于对方的外交威势,于是单方面交出人质,再次要求议和,由北条氏规亲自出马。协议达成后,双方各自退兵。
  
  家康通过巧妙的强势外交,不战而屈人之兵,解决了东面北条的威胁。回望家康在20年与信长的同盟中,无不卑躬屈膝,忍气吞声。可信长一死,家康立刻改头换面。假设对方是信长一样才能出众的对手,家康势必主动示弱,以求自保,但是一旦遇到北条这样色厉内荏的对手,家康却又声势十足,毫不相让。有人说家康前半生低三下四,生性懦弱,可见这种评论是在没有完全了解家康的情况下轻率作出的。根据对手实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这才是真正的外交智慧。
  
  虽然叛贼明智光秀已除,但是信长和嫡长子继承人信忠同时命丧本能寺,围绕着织田家继承人的问题又发生了新一轮的内部冲突。信长的三儿子信孝把丧夫的姑母市姬嫁给重臣柴田胜家,换取胜家的支持。秀吉则推举信长的嫡长孙幼名“三法师”的孩童作为织田家继承人。秀吉和胜家意见不合,逐渐走向对立。最终秀吉于贱岳之战重创胜家,逐步消灭了胜家,并且逼死了信孝。
  
  第六章:小牧•长久手之战
  
  信孝死后,信长的次子信雄联合织田家的老盟友德川家康反抗秀吉。1584年,两军对阵于小牧山,深沟高垒,难分高下。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先出手,然后伺机找到破绽,一举击溃敌军。位于前线的秀吉军8万,家康、信雄联军共约2万。虽然兵力相差悬殊,但是家康的三河武士素以勇猛彪悍著称,而秀吉的联合部队只能算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由许多织田家旧臣组成。在层级上,这些将领和秀吉只是平等的同僚关系。秀吉无法百分之百有效地指挥所有部队。
  
  两军相持日久,织田家重臣池田恒兴多次建议秀吉分兵奇袭家康的大本营冈崎城。秀吉深知此战谁先出手,谁就会输,坚持不许出战。当年袁绍不听许攸的计策,结果许攸转而投奔曹操,帮助曹操打败袁绍。如果秀吉固持己见,池田也很可能转而投靠家康,到时候原本组织松散的秀吉联军便会产生骨牌效应,一哄而散。无奈之下,秀吉只好采纳池田的计策。4月6日晚上,由秀吉的外甥秀次担任总大将,池田恒兴任先锋,领兵2万偷袭冈崎城。但是偷袭不成,反被偷袭。7日,家康探听到消息后,大胆分兵,率领主力14000人南下,尾随秀次率领的2万人部队。9日,两军在长久手一地展开遭遇战。秀次军毫无防备,几乎全军覆没,池田恒兴和女婿森长可战死。秀次狼狈逃回大本营,遭到秀吉的训斥。此前秀吉几乎百战百胜,未尝败绩。“原来秀吉也并非不可战胜,家康果然厉害。”很多大名都暗自佩服三河武士的勇猛。这次家康在胜利中赚足了资本和人望,为今后统一日本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无法在军事上取胜的秀吉只好辅以政治和外交手腕,旁敲侧击,改为重点攻击家康的盟友信雄的领地,逼迫他签署和约。信雄果然中计,单方面与秀吉议和。家康独木难支,缺少了信雄的支援,自己也没有口实搀和织田家内部的继承人问题。于是双方罢兵,但是依然互相敌视。此时的天下大势已被秀吉所控制,统一日本只是早晚的事,但是偏偏半路上杀出一个家康。如果无法迫使家康臣服,那么统一大业无从谈起。但是经过小牧长久手一战,已经证明家康是一根非常难啃的骨头,秀吉无法在军事上战胜家康。于是秀吉史无前例地将自己的妹妹和母亲相继送往家康的领地作为人质,以此保证家康的生命安全,言辞恳切地要求家康上京向自己臣服。
  
  家康思前想后,虽然目前自己的军事实力与秀吉旗鼓相当,但是如果秀吉征服四国和九州,实力将会大增。而且秀吉控制中央政府,在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论短期对峙,家康不一定吃亏,但是从长远来看,地方势力终究无法与中央政府抗衡。人质在手,自己的生命有所保证的前提下,家康最终在1586年上京面见秀吉称臣。
  
  第七章:转封关八州
  
  收服家康的前后两年内,秀吉出兵征服了四国和九州。1586年,秀吉出任“关白”一职,确立了政权。关白相当于中国的宰相,是日本文官之首,辅佐天皇治理天下。至此,日本的大名基本上全部臣服于丰臣秀吉的政权。唯有统治关东八州广袤领地的北条家倚仗“天下第一坚城”小田原,对臣服一事态度暧昧。1589年,忍无可忍的秀吉出兵攻打小田原城,家康也出兵参战。面对秀吉军20多万人的围困,即使是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无法攻破的小田原城,也难逃一劫。毕竟这是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秀吉志在必得。
  
  战后,家康因功转封关东八州。“转封”也就是迫使家康离开统治稳固的原五国领地,转而治理原北条家的八国领地。虽然家康已经臣服于秀吉,但是曾经在战场上失利的惨痛教训一直萦绕在秀吉心头。秀吉意图将家康从根据地连根拔起,转而封往家康不熟悉的关东地区,让家康去对付北条家的残余势力。同时秀吉将家康的原有领地封给了随同自己征战多年的山内一丰、中村一氏、崛尾吉晴、田中吉政等人。这些人相当于秀吉的“看门狗”,帮助秀吉监视远在关东的家康。关东就像一个“大囚笼”,把家康“囚禁”在远离中央的偏僻地带。此时秀吉的处境已经与信长刚刚去世时大不相同。秀吉的口才举世无双,又精于外交,善于笼络人心。当年的织田家旧同僚已经逐渐被秀吉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心甘情愿为丰臣政权效力。小田原之战时的秀吉军已经不是当年那支指挥困难的杂牌军。此时秀吉把家康调离根据地,其实还有一层打算:最好此举能激起家康的叛变,正好一举收拾这个强敌,扫除后患。
  
  家康对秀吉的算盘自然是心知肚明。再三思量以后,家康明白虽然统治新的领地困难重重,但是也有不少有利因素。家康原有的五国领地总共约140万石,新领地关八州足足有250万石之多,增加了100多万石。更多的领地就能出产更多的粮食,更多的粮食就能供养更多的军队。平安时代末期,源赖朝也是在关东地区蛰伏多年,积蓄实力,最终消灭平家,开创了镰仓幕府。秀吉的如意随盘虽然自以为高明,但是最终家康将计就计,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江户地区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第八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秀吉统一日本后不到10年,就于1598年病死。秀吉中青年时代一直没有子女,晚年得子秀赖,为侧室“淀殿”所生,此时尚未成年。秀吉临死前创立了“五大老五奉行”制度,这十个人相当于托孤的顾命大臣。家康位列五大老之首,素以忠厚长者的品行深受“武功派”的爱戴。位列五奉行之首的石田三成看穿了家康的假面具,深知家康早晚会篡夺丰臣家的天下,于是召集众多“吏僚派”与家康展开明争暗斗。
  
  秀吉晚年发动的侵朝战争造成了丰臣政权“武功派”和“吏僚派”的重大矛盾。“武功派”在前线打得非常艰苦,几乎九死一生。朝鲜水师经常切断日军粮草补给,于是日军“武功派”总是抱怨“吏僚派”运粮不力。“吏僚派”则经常在秀吉面前打小报告,说“武功派”的坏话。在这期间,尾张出身的武功派,与近江出身的吏僚派发生尖锐矛盾。家康看着丰臣家内部出现裂痕,嘴上不说,心里却乐开了花。于是家康主动接近同是尾张出身的秀吉正室“北政所”,通过她笼络骁勇善战的尾张武功派。
  
  秀吉死后,矛盾进一步激化。福岛正则和加藤清正等七人居然打算暗杀石田三成。三成只好勇闯虎穴,跑到家康宅邸避难。唯恐天下不乱的家康深知现在还不能让三成去死,如果没有三成,就无法激起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决战。三成是家康统一天下的一颗关键棋子。三成深知家康的算盘,打算赌上一把,在大决战中击败家康,以报秀吉的知遇之恩。最终家康出面暂时化解了三成的难题,不过条件是三成必须辞去奉行之职,回到居城佐和山闭门思过。
  
  1599年末,东北大名户泽政胜向家康发来密报,声称“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景胜正在领地内架桥铺路,加强军备,有谋反的迹象。家康要求景胜上京做出解释。景胜不但没有上京,反而委托重臣直江兼续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回信,逐条反驳对于谋反的指控。这便是关原之战的导火索“直江状”。家康收到回信后内心大为欢喜,因为终于可以借此发动一场决战。但他表面上却是佯装大怒,声称自己活到这把年纪从未收到过如此无礼的信件。家康以丰臣秀赖的名义向各地大名发出征讨上杉景胜的命令。出征前家康赠送丰臣家2万两黄金和2万石米,以此获取发动战争的大义名分。在政治上非常幼稚的秀赖母子深受蒙蔽,后来没有给西军的石田三成提供粮草和资金援助。
  
  1600年6月28日,家康从伏见城出发,一路缓慢向东北前线进发。家康带领武功派大名的军队离开近畿,故意留出中央空虚的“破绽”,正是为了引诱佐和山城的石田三成举兵“谋反”。果不出家康所料,三成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联络上了“五大老”中的毛利辉元和宇喜多秀家,并且劝说正在赶往东北的各路大名加入自己的阵营。不久之后,十万多人的部队聚集在一起,以推翻家康的擅权为目的,史称“西军”。
  
  按照惯例,各路大名的妻儿留在大坂作为人质。控制中央的三成想到以人质威胁跟随家康的大名投向己方阵营,于是下令拘捕这些大名的人质。其中细川忠兴的妻子玉子不愿意成为丈夫的负担,命令家臣将自己杀死。战争不仅仅属于男人,乱世中的女人在关键时刻也有自己的抉择。拘捕人质的计划不但没能收到三成料想中的效果,反而因为逼死女流之辈而使三成陷于被动,加深了他与武功派之间的矛盾。遥想当年秀吉在山崎之战讨伐明智光秀之前,中川清秀和高山右近为表示诚意送来了各自的子女作为人质。秀吉认为如果对方不是真心归顺的话,送出人质也没有意义,于是把人质都送了回去。中川和高山深受感动,拼死助战。虽然三成跟随秀吉多年,但是对于秀吉笼络人心的手段似乎领悟甚微。
  
  7月24日,家康的部队抵达下野国的小山。此时留守伏见城的鸟居元忠发来急报,汇报近畿突变,三成举兵,伏见受围。翌日,家康召开“军议”,史称“小山评定”。在会议上家康向众将通报了三成举兵的军情,并且告知众将关于人质的情况。家康宣称:因为众将的人质掌握在敌方手中,爱惜亲人的生命是人之常情,如果有人因此离开阵营,家康绝不阻拦。众将面面相觑。结果最为痛恨三成的福岛正则首先发话,表示三成可恨至极,愿意跟随家康共同讨伐。随后挂川城主山内一丰表示愿意将居城拱手相送。话说这位山内一丰乃是跟随秀吉征战多年的部下中资历最老的一位。原本秀吉把一丰安排在家康的旧领地挂川城是想让他作为丰臣家的“看门狗”,没想到这回“看门狗”却成了人家的“马前卒”。在福岛正则和山内一丰的影响下,除了真田昌幸以外,各路大名都留了下来。家康的假仁假义显然起到了作用。在人质问题上,三成的手段是“威逼”,家康的策略是“义气”。在心理战层面上,两人的措施高下立判。大多数武将不怕威胁,只重义气。这些武功派大名对三成深恶痛绝,誓不两立。这支以家康为领袖的军队同样有十万余人,史称“东军”。
  
  第九章:关原定乾坤
  
  家康果断放弃了对上杉家的征伐,命令东北各路大名牵制上杉的动向,并且委任次子秀康为东北前线总指挥。家康自己则率军折返江户城,命令福岛正则等武功派大名先行赶回浓尾平原,占领有利地形,等待决战。家康一面等待前线的捷报,一面向西军各大名发送书信,给予领地承诺,送出了无数糖衣炮弹,试图先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在内部瓦解西军。战争的胜利往往取决于战斗之外,一场战争的胜利者必须同时是一个外交胜利者。
  
  返回浓尾平原的福岛正则等人首先攻陷岐阜城,占领了东美浓,将美浓国一分为二,对西美浓的西军大垣城虎视眈眈。收到捷报的家康终于离开了江户城。家康命令世子秀忠率领主力38000人经由中山道前往美浓前线,自己则带领3万老弱病残沿东海道赶往美浓赤坂。话说秀忠率领的近4万德川主力最终未能赶赴关原参与决战,而是被北信浓的真田父子牵制在上田城。且说前线东军将士看到家康的旗帜,士气为之大振。但是面对屯军数万的大垣城,采取正面强攻似乎过于吃亏。如今秀赖母子掌握在西军手中,如果西军成功劝诱秀赖母子站在他们一边,丰臣主家前往前线参战,那么对于家康将会非常不利。而西军中很多大名收到了家康的劝诱信件。由于家康举世无双的声望,如果战事迁延日久,西军中难免出现东军的内应。无论是东军也好,西军也罢,都期待在短期内展开决战。而决出胜负最快的方式莫过于野战。
  
  当年三方原之战时的武田信玄同样面临急于野战的需求,采取“引蛇出洞”的策略,令家康吃尽苦头,也令他记忆犹新。于是家康依瓢画葫芦,放出流言,声称东军将会绕开西军的前线大本营大垣城,直奔大坂而去。关原是家康的必经之地,历来有“不破之关”的美誉。只要三成预先在此布阵,那么家康插翅难飞。三成自然不会放过这次良机。1600年9月14日晚上,三成率领西军主力撤出大垣城,赶往关原布阵。翌日凌晨布阵完毕。西军占领了关原一带的所有制高点,包括笹尾山、天满山、松尾山和南宫山,摆出了“鹤翼阵”。东军则是在行军途中与西军遭遇于关原,阵型是以机动为特性的“长蛇阵”,所处地形是平原。毫无疑问,这场决战是西军的主场。难怪明治时代日本的德国军事顾问米切尔少校看过关原之战的布阵图后,马上断言:“西军必胜!”想必当年布阵关原的石田三成也正是这样想的:“我们赢定了!无论如何都赢定了!”但是家康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此:他让三成沉溺于表面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假象,而实际上西军早已从内部遭到瓦解,根本无法有效发挥全部战斗力。无论是征伐上杉故意留出破绽,还是佯攻大坂,客场赴战,家康似乎都是在效法信玄的“引蛇出洞”策略。
  
  15日上午8时,由德川家的井伊直政队打出了决战的第一枪。战事一触即发,双方随即点燃开战的狼烟。正午以前,西军依仗地形上的优势,一直稍占上风。此时只要友军配合出击,发动总攻,东军一触即溃。但是西军中实际参战的部队不到总数的一半。南宫山的毛利秀元意欲下山参战,但是驻扎在山脚的吉川广家已经和德川家康暗通款曲。广家承诺阻止毛利军参战,家康则保证在战后保留毛利家的领地。广家以生火造饭为由,拒绝下山参战,同时也不让毛利大部队下山。于是这顿饭就吃了一整天。南宫山上两万多的毛利军已经成为死棋的情况下,驻扎在松尾山的小早川秀秋成为了三成唯一的希望。但是早在家康抵达美浓前线之前,秀秋已经向家康表明了作为内应的心意。拥兵15000的秀秋是个投机分子,在决战前给自己预留了充分的余地。决战时刻哪边更有可能获胜,他就会投向哪边。
  
  整个上午的作战过程中,松尾山上的秀秋始终隔岸观火。上午11时左右,焦急的三成点燃了狼烟,示意所有西军发动总攻。秀秋依然纹丝不动。更为焦急的是家康。“事先明明说好了内应之事,这个黄口小儿究竟在想什么?”家康越想越火。情急之下,家康做出了一场豪赌:命令洋枪队向松尾山开火!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如果秀秋头脑一热,挥师反击,德川军将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此时的家康已经别无选择,即使不作出这个冒险的举动,也无法取胜,只有赌一把了。既然秀秋自己犹豫不定,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逼迫他做出抉择了。三成不断给秀秋发送进攻信号,表明西军急需秀秋的援助。家康敢于主动向秀秋开火,表明东军有必胜的把握。东军示强,西军示弱。兵法上说:“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既然东军敢于进攻小早川队,就说明东军兵力充足。家康此举,与信长死后与北条交战中的咄咄逼人架势如出一辙。东军的德川军3万人一直没有参战,如今德川军向松尾山射击,表示德川军有参战的可能。一旦德川军3万人投入作战,战局将会迅速扭转,也难怪家康会大胆地向小早川队射击。而实际上家康为了防备南宫山上的毛利军,根本没有打算将3万部队投入战斗。这3万人的部队也都是老弱病残,仅以数量吓唬人而已。秀秋受到家康的催促后,即刻作出决定,向西军大谷吉继队进攻!于是战局在正午时分出现逆转,西军一溃千里。战至下午,决定天下归属的大决战在一天内便出分晓。东军完胜。几天后三成在伊吹山被捕,被带往京都斩首示众。
  
  关原之战后,家康开始改变各路大名的封地,没收西军大名的领地,加封给东军大名。获得领地最多的是家康的子孙,其中次男结城秀康加赠57万石,四男松平忠吉加赠42万石。其次是丰臣系的外样大名,其中池田辉政加赠37万石,福岛正则加赠29万石。再次是世代跟随德川家的谱代大名,打响关原第一枪的井伊直政仅仅加封6万石,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本多平八郎忠胜则是等禄转封,领地依旧是10万石,只是从上总转封到伊势。给德川一门加封大量领地自然不必多做解释,那是为了确保德川统治的根基牢固。为何家康对外样大名如此慷慨,而对谱代大名如此吝啬?时人大多议论纷纷。家康临死前向继承人秀忠解释了自己分封领地的苦衷。谱代大名原本在德川家已经有相当的声望和权势,如果再给予大量领地,他们必然恃功自傲,轻视江户的主公,甚至可能图谋不轨。外样大名虽然领地较多,但是由于并非世代跟随德川家,所以说话的分量较轻,不足以对德川构成政治威胁。谱代大名虽然俸禄相对微薄,但是手里掌握着参政议事的权力。外样大名虽然说话分量相对较轻,但是俸禄较高。有所得必有所失。不能把十全十美的好处给予任何一方势力,让他们各有得失,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同时也是互相牵制。
  
  家康随意处置大名的领地,将分封的局面趋向于有利于德川的一面,确立了日本实际统治者的地位。虽然名义上丰臣家依然是德川的主家,但是君臣名分只是个空壳。在实力上究竟谁是天下霸主,各大名都已经有所体察。1603年,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开设江户幕府。1615年,德川家在大坂夏之阵中消灭丰臣家,完成了全日本的统一。
  
  第十章:“老二哲学”赢天下
  
  德川家康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与屈辱,最后终于成为日本的霸者。家康晚年的霸气与早年的窝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正是由于他早年的忍辱负重,才成就了他晚年的霸业。当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不管你如何强求,都难以改变现状。唯有在逆境中寻求自保,等待时机。家康晚年语重心长地说道:“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眼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往往不会是完美的人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旅途有太多的未知数,在年轻时多栽几个跟头未必是什么坏事。年轻力壮之时,骨头最健朗,只要不是致命伤,一般摔不死,总能痊愈。由于有了经验,以后再遇到坑坑洼洼,你就懂了避让,不至于栽大跟头。最怕的就是年轻时一帆风顺,中老年突遇变故,没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再也爬不起来。当然,也有人一生都很顺,但是这些人中很少有特别大的成就。成就越大,需要冒的风险也越大。你在近海捕鱼,只为养家糊口,浅尝辄止,自然很难遇上大风浪,准备一条小船就行了;你要远洋捕捞,做大买卖,自然不可能永远不遇上暴风雨,必须准备一条坚固的大船才行。渔船是捕鱼的资本,阅历是人生的资本。想做人生的大买卖,需要在人生的起伏之间积累丰富的阅历。
  
  早年的家康与信长结盟后,对于信长有求必应,给人以忠厚老实的良好印象。在那个乱世中,作为一个小大名来说,“守信”二字是最好的外交招牌。信长在世的时候,家康从来没有想过取代或者反抗信长,因为这只能是自寻死路。即使信长提出杀妻灭子的无理要求,家康也只能带着复杂的心情痛下杀手。但是当信长遇害后,家康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织田家的大片无人看管的领地。这种顺手牵羊的行动似乎难以与“忠厚”二字联系起来。信长这位日本少见的强人倒下以后,家康终于可以真正独立自主,放手一搏,争夺霸权。但是偏偏秀吉抢了先机,为信长报仇,并且占据了近畿。在政治上处于劣势的家康决定在军事上赌一把。最终在小牧山长久手之战中略胜一筹后又一次选择了屈服。消灭关东北条家后,秀吉借转封的机会意欲激起家康的叛变。家康又一次以低调忍耐的姿态化危机于无形。秀吉在世时,家康温顺如绵羊。秀吉一死,家康立即显露出狡诈的本色,将缺乏政治经验的秀赖母子玩弄于鼓掌之间。在信长看来,家康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盟友;在秀吉看来,家康是一个忠实可靠的助手。但是两位强者都看走了眼,家康其实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白眼狼。家康原本只是一个地方小大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得不依附于强者,让强者分担自己的压力。弱者在强者的羽翼下不断强壮起来,终于拥有了强者的身段。当强者一个个倒下,当年的弱者也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强者。
  
  很多人都想当老大,但是岂不知老大也最容易成为“靶子”。老大虽然一言九鼎,但是也承担着团队中最大的压力,不是强者不能胜任。老二虽然没有老大威风,但是面对的压力也相对较轻。信长是战国时代最为霸道的老大,生性残暴,树敌众多,一度陷入“信长包围网”,首尾不得兼顾。而家康的前半生除了平定宗教起义和消灭今川家以外,只有武田家作为宿敌。信长有实力,有魄力去解决这些难题,但是家康既欠缺雄厚的实力,也欠缺果敢的魄力,所以只能依附于信长,让信长去解决那些难以对付的敌人,自己则当个配角。秀吉虽然早年善于笼络人心,但是晚年掌权后逐渐变得不近人情。侵朝战争中,秀吉正室“北政所”的外甥小早川秀秋立了战功,但是由于行为不检点受到石田三成等人的诽谤。秀吉一怒之下决定要没收秀秋的领地。后来经过家康居中调解,秀秋只是减少了领地。秀秋在关原之战中不惜背叛丰臣家的家族利益,帮助家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秀吉中青年时代一直没有子女,于是收外甥秀次为养子。后来秀吉把“关白”之位让给秀次,自称“太阁”。但是秀吉晚年得到一个儿子,于是就想让自己的亲儿子掌权,那就必须清除秀次这个“绊脚石”。秀吉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忍杀害了秀次一家,而且牵连甚广。大名细川忠兴曾向秀次借过100枚金币,怕因此被怀疑与秀次私交甚密,到处借钱还债。最后家康慷慨解囊,在秀吉与秀次翻脸之前帮助忠兴还清了债务。在关原之战打响之前,细川忠兴的妻子不愿成为丈夫的负担,死于大坂。忠兴对三成恨之入骨,加入家康的阵营。
  
  老大不但压力最大,同时也最容易得罪人。有时候经常会吃力不讨好。在丰臣政权中,家康的策略是:老大你去当,好人我来做。秀吉掌权后得意忘形,连自己的亲族都不放过,逐渐失去人心,也造成了“吏僚派”与“武功派”的不和。家康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于是暗中帮助“武功派”对抗“吏僚派”。但是如果一个老二长期做好人,老大就会起疑心:你这样做有什么用意?于是老二不得不使出绝招:泥鱼战术。“泥鱼”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这种鱼的生活方式在雨季中与普通的鱼没什么两样。遇到旱季河水干涸之时,一般的鱼大多缺水而死,但是泥鱼却能使用特有的闭气术潜伏在淤泥中。等到雨季来临,河水充盈之时,泥鱼便重新钻出来,恢复生机。当人生遇到逆境时,正如泥鱼遇到了旱季,必须学会沉潜低调的策略,而不能与大环境抗争。“泥鱼战术”看似消极,但却是以退为进,等待时机。信长命令家康杀妻灭子,照做;秀吉命令家康转封关八州,还是照做了。这些举动便是家康赖以生存的“泥鱼战术”。在于己不利的大坏境中,顺应时势,无为而无所不为。敌人找不到为难你的借口,也就无可奈何了。
  
  西晋灭吴功臣杜预的《守弱学》中写道:“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说自己聪明的人不要怕他,要怕说自己愚笨的人。大多数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成聪明人,但是岂不知过于显露锋芒经常会引人忌惮。守弱学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潜意识。而当你了解这一人性弱点后,你就可以对症下药。当自己实力不济之时,甘当弱者,让别人去当强者,自己则在暗中不断积蓄实力。但是守弱并不是懦弱,守弱的最终目的是图强,在时机到来之时,必须抓住机会,一击必中。这便是守弱与懦弱的区别。家康一生深谙守弱学之真谛,他对信长唯唯诺诺,但是当信长一死,他便以强硬姿态解决了北条的威胁;他对秀吉恪尽职守,但是当秀吉一死,他便变成一个诡诈多端的首领,设计夺取了丰臣天下。
  
  第十一章:向敌人学习
  
  日本战国三位霸主身上有一个“杜鹃不鸣”的小故事。有人问,杜鹃不鸣,当何处之?信长:杀之不足惜。秀吉:诱之使其鸣。家康:莫急待其鸣。三人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性格,也注定了三种不同的命运。“织田捣米,丰臣做饼,德川坐享其成。”信长一挽狂澜,打破旧势力,为开创新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秀吉宅心仁厚,东奔西走,极尽军事外交之能事,终于统一日本;但是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霸权宛如朝露,在阳光的照耀下转瞬即逝。那抹阳光便是历时265年的德川幕府。
  
  家康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善于忍耐外,还在于他的学习精神。家康生活在一个强者林立的乱世。少年的家康不得不成为今川义元的人质,青年自立后又不得不受制于织田信长,中年时不得不面对武田信玄咄咄逼人的攻势,晚年不得不暂时依附于秀吉。面对众多强者,家康只能采取隐忍低调的策略。在隐忍的同时,家康也时刻从强者身上学习长处。他将义元的外交、信长的果断、信玄的兵法、秀吉的策略集于一身,最终自己成为了一代霸主。
  
  家康的可敬之处在于:他不但向朋友学习长处,对待敌人也心存敬意,并且从敌人身上寻找可以学习的地方。在三方原之战中,信玄将家康打得狼狈而逃,但是家康不但不记恨信玄,反而把信玄看做是自己的兵法导师。三方原之战后没过几个月,传来了信玄的死讯。众臣纷纷欣喜若狂,家康却劝阻道:“将如信玄,古今难有。吾自幼便常以其为榜样,信玄乃吾等军略之师。邻国有强敌,以为幸事。若问为何,吾等因此勤勉无疏,模棱两可之事亦处处留意,政治清明,人心一致。若邻国无强敌,我等将怠于兵事,狂妄自大,傲不知耻,渐弱矣!敌将如信玄,其死何乐之有?”
  
  武田家在信玄的儿子胜赖的领导下逐渐日落西山,最终走向灭亡。家康暗中收留失去俸禄的武田旧臣,收为己用。他认为如果想要学习武田的兵法,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武田的家臣直接授课。于是家康把兵法从“三河流”改为“甲州流”,一概学习武田兵法的长处。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之战中,家康更是模仿当年信玄三方原之战中“引蛇出洞”的策略。他先是出征东北,造成近畿空虚,相当于当年信玄以背后示人,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人出战。在决战前夕,家康更是如出一辙地悠然绕过西军大垣城,佯攻大坂,诱敌野战。关原的家康俨然百战百胜的信玄附体,神机妙算,指挥若定,将敌军玩弄于鼓掌之间。从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学习敌人的兵法策略,从而铸就一生中最大的胜利。这是何等有益的一件事?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即使面对敌人的长处,也能从容接受。
  
  德川家康正是在忍耐中不断学习强者的长处,最终由一个弱者成长为强者,等到强者一个个被时间打倒后,自己也便成为了制霸天下的强者。
  
  

  作者:观弈书童

  日本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走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代的中日关系依然非常微妙。国人在对日本心存警惕的同时,更应该尝试去了解日本。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正如本文的最终章所言:“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即使面对敌人的长处,也能从容接受。”想要了解日本,最好从江户幕府的奠基人德川家康开始。
  
  自1467年的“应仁之乱”以后,足利幕府威信扫地,各路大名不听号令,互相攻伐,日本进入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直至1615年德川家康消灭丰臣家,日本才重归一统,迎来了将近三百年的江户时代。作为江户幕府的奠基人,德川家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家康一生长期低调忍耐,在等待中迎来机遇,然后抓住机遇,一步一步走上天下霸主的宝座。
  
  第一章:人质少年  

  家康的家族是三河的大豪族,但是夹在尾张织田家和骏河今川家两个互相敌视的大名之间,生存非常艰难。在家康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得到今川家的支援,对抗织田家,被迫将家康作为人质送往今川家。但是家康却在途中被尾张织田家劫走,成为了织田的人质。在尾张期间,家康认识了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织田信长,两人成了要好的童年玩伴。后来在安详城之战中,今川家的军师太原雪斋捕获织田信秀之子信广。作为交换条件,今川家要求织田家交出家康。于是家康又来到了骏河今川家。
  
  家康来到今川家后,受到了与一般人质稍有不同的礼遇。家康曾经接受著名军师雪斋的亲自教导。今川义元将重臣关口亲永的女儿嫁给家康,并收家康为义子。如此礼遇,并非仅仅出自义元对家康的赏识,而是义元需要家康旧领三河武士的效忠。彪悍的三河武士总是在战场上充当今川军的马前卒和炮灰。在家康充当人质期间,其父广忠已被家臣刺杀,所以家康虽为人质,却已经是一家之主,不得不背负起家族的兴衰荣辱。忠厚淳朴而又英勇善战的三河武士认为:既然自己的主君家康在今川家当人质,那么理所当然应该为今川家效命,以换取主君的人身安全。身为人质的少年家康只能处处行事谨慎。虽然今川义元对家康礼遇有加,但是在大多数骏河人眼中,家康只不过是个乡巴佬。家康作为三河乡村武士的首领,白天不得不面对骏河人的唏嘘冷落,晚上还要在出身高贵的妻子面前忍气吞声。十几年的人质生涯练就了家康善于忍耐的性格,决定了他一生先苦后甘的命运。
  
  少年得志,未必总是幸运;少年失意,也未必总是不幸。人生不经历起伏和挫折,就难以充分领会做人的道理。骄阳能促使作物茁壮成长,挫折便是催人成长的那颗骄阳。不遇高山,不知迂回;不涉深潭,不知曲折。人生的道理,尽在“迂直”二字之中。处事的谋略正是在人生的迂直之间领悟而来。最大的谋略是智取,而不是强攻,以迂为直,以柔克刚。人要刚直,并不困难,大多数人生来就会;人要迂曲,那就非常困难了,必须从小经过磨练才行。没有强大的外力影响,钢铁不会歪曲;不经历艰难困苦,人的意志不会有韧性。没有原则,你会被人瞧不起;不会变通,别人会对你敬而远之。人要有原则,更要有变通。过于坚持原则,不懂变通,只能到处得罪人,吃力不讨好,自己做了坏人,让别人做了好人。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变通,这个尺度就像做菜的火候一样,需要自己去掌握。
  
  人生经历起伏是好事。很多道理并不是你看几本书就能领悟,而是必须在人生的起伏之间才能心领神会。当你衣食无忧,生活优越的时候,你很难体会到底层百姓的心声,甚至会不屑与弱势群体为伍,更不懂得什么叫换位思考;当你自身也沦落为弱者时,才能领会到平民百姓的疾苦,才知道什么是同病相怜,才懂得原来人的头脑不仅仅可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在惊涛骇浪中舍命求生,奋力一搏。风暴过后,雨过天晴,心灵重归平静之时,一切就都看开了,豁然了,彻悟了。
  
  在家康18岁那一年,也就是1560年,今川义元领兵25000,欲上京取得天下,但是在桶狭间之战中遭到织田信长3000人马小部队的奇袭身亡。今川家家督命丧战场,顿时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家康趁势回到故土三河冈崎城,成为了一城之主。虽然义元战死,但是领有骏河、远江、三河广大领土的今川家依然不可小视。家康继续帮助今川家攻打织田家的领地,并且不断给义元的继承人氏真送信,表示应该为先主报仇雪恨,出兵扫灭织田家。但是昏庸的今川氏真只知道风花雪月,对于为父报仇,称霸天下这些事情毫不动心。在不断的试探后,家康终于看清今川家已经时日不多。
  
  第二章:清州同盟
  
  1562年,深知今川氏真昏庸无能的家康接受了织田信长的议和,改为和织田家结盟。直至1582年信长遇害,整整20年间家康对信长有求必应,克尽同盟义务,在敌友难辨的战国时代,成为一个奇迹。结盟后的信长撤去防守三河的兵力,全力向西扩展势力;而家康则一面整顿内政,统一三河,一面蚕食今川旧领。信长的扩张步伐远快于家康,他很快席卷了美浓和伊势等地,并且拥立流亡的足利义昭为第15代将军,控制了近畿一代的日本中央地区。但是义昭不满信长的处处掣肘,不甘充当傀儡将军,于是号召各路大名起兵对抗信长。最先响应的是越前朝仓家和北近江浅井家。
  
  1570年6月,信长邀约家康共同讨伐朝仓浅井联军,两军决战于姊川。织田德川联军共约3万人,朝仓浅井联军共约2万人。虽然人数上前者占有优势,但是在决战时刻,浅井军几乎攻破织田军的所有防线,直逼信长本阵。兵力仅仅6000的德川军扛住了朝仓军万人部队的猛攻,并且最终击败朝仓军,进而支援织田军,挽回了败局。成书于江户时代的《甲阳军鉴》评价道:“没有家康则没有信长的东山再起,姊川一战本该信长败北。”
  
  姊川之战后,信长继续追剿敌军残部,但是比叡山延历寺居然偷偷窝藏朝仓浅井残余势力。信长毅然决定烧毁延历寺。比叡山作为日本佛教天台宗的总本山,是无比尊贵的圣山。《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祖手心里撒了一泡尿,正是吴承恩对封建旧社会的无限讽刺。而信长火烧比叡山也正像孙猴子那一泡尿,它撼动了中世封建的根基,敲响了近世黎明的钟声。
  
  第三章:落荒三方原
  
  孙悟空在如来手中撒完尿后,很快被压在的五指山下,封建势力的反弹是如此的强烈。信长烧毁比叡山,激怒了战国时代首屈一指的名将武田信玄。信玄是虔诚的佛教徒。当他听说信长这一令人发指的恶行后,气得咬牙切齿,再加上足利义昭的挑唆,信玄决定起兵讨伐信长。虽然信长勇冠三军,但是在信玄面前,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相反他总是极力避免与信玄交战,而是尽量讨好他。以前信玄被信长糊弄得服服贴贴,倒也没有正面交锋的必要。这次信长亵渎佛教圣地,在理念上与信玄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眼看信长就要像孙猴子一般被信玄压到五指山下,而最先倒霉的正是处在信玄讨伐信长必经之路上的德川家康。
  
  1572年10月,信玄亲率25000大军上京讨伐信长,一路沿东海道西进。家康的领地首当其冲,成为信玄讨伐的第一个目标。当时家康可以动用的兵力只有8000,于是修书向信长借兵一万。可是信长此时正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难以调出这么多兵力,只给了3000兵力打发家康。当年姊川之战中家康倾尽全力帮助信长击败与自己毫无利害关系的北国联军,这次信长居然见死不救,家康内心无比凄凉。织田德川联军只不过11000,还不到武田军的一半。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信长建议家康离开远江,退守三河,再图良策。但是家康不愿放弃新领地远江,执意留守远江滨松城。
  
  数月间,信玄通过外交方式从内部瓦解德川的家臣团,然后再实施军事打击。信玄一路凯歌,很快即将打到滨松城。当时人们都认为信玄会直接攻打滨松城,但是滨松城却是一座坚城,如若强攻,至少要打一个月。如果在消灭德川的时候消耗过多时间,待到来年春暖花开,北国雪地消融,越后的上杉谦信便有可能从背后袭扰武田领地。事实上德川和上杉此前已经缔结了盟约,只是处于冬季的上杉无法出兵相助。这也正是信玄在冬季用兵的重要原因。攻城战势必迁延日久,信玄打算诱敌野战。
  
  12月22日,武田军在接近滨松城时向西北调转行军方向,一副不把家康放在眼里的架势。家康见状怒不可遏。虽然众将极力反对出战,家康驳斥道:“侵我国土之辈,不论兵力如何,怎可视若无睹?”于是家康率军尾随武田军。家康一定没听说过中国有句俗话“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人称“甲斐之虎”的信玄既然以行军队列的背后示人,必定事先有十足的准备。家康军尾随信玄军至三方原,岂料信玄突然调转马头,后队变前队,一副与家康决战的架势。双方对峙于三方原,谁先动手就容易露出破绽。最终德川方的织田援军最先出现动摇,旌旗散乱,斗志全无。信玄毅然决定首先击溃织田军,战斗由此开打。最终家康惨败,好不容易逃回滨松城。江户时代的《武德大成记》这样描绘合战的场景:“信玄军阵列俨然,起鼓扬旗,威风凛凛,大山之势,静压敌阵。”此战中信玄的谋略影响了家康一生。
  
  事后,信长在书信中以上级的口吻怒斥家康“不成体统”。吸取了这次失败的教训,家康从此行事谨慎,不再意气用事。逃回滨松城的家康唤来画师,当场画下自己愁苦的样子,这张画像至今留存,名为“颦像”。画上的家康干瘦得眼睛突出,颧骨高耸,下巴又尖又长,也许由于惊吓之故,面容扭曲变形。人生丑态,莫过于此。一般的成功人士都希望画师美化自己的形象,尽量把自己的威武形象流传后世。而家康却没有这些心思和忌讳,偏偏在自己经历一生中最大惨败后,要求画师把自己最难堪的形象描绘下来,以此提醒自己今后谨慎行事。家康晚年回忆起此战时,如此说道:“我在三方原一败涂地,那次失败对于后来的人生,却是何等有益的教训。”此为后话。
  
  第四章:筑山殿事件
  
  三方原之战后,信玄继续西进。但是在野田城之战后由于病重,突然折返,不久病死于征途。病魔帮助家康战胜了无法战胜的敌人,德川家就此躲过一劫。信玄死后,其子胜赖有勇无谋,只知道四处征战,不懂得打理内政,也听不进家臣的劝谏,逐渐失去向心力。在1575年的长筱之战中织田德川联军利用火枪配合有利地形消灭了武田的骑兵主力,自此武田家一蹶不振。但就在长筱之战后数年,发生了一件几乎可以导致织田德川联盟破裂的事件。这便是1579年的“筑山殿事件”。
  
  “筑山”是冈崎城内的一个地名,由于家康的正室居住在此,于是人们尊称夫人为“筑山殿”。出身名门的筑山夫人看不起土里土气的乡下武士家康,经常对家康颐指气使。虽然两人生有一子一女,但是感情谈不上和睦。家康获得新领地远江后更是跑到远江滨松城,把夫人留在了三河冈崎城。受到冷落的筑山夫人开始联络武田家,阴谋杀死家康,立儿子信康为新的家督,但是信康本人对此毫不知情。筑山夫人还给信康纳了一个小妾,此女是武田旧臣的女儿。其目的大概是借此让信康对武田家产生好感,也可以离间信康和妻子德姬的关系。信康沉迷于女色,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卷入一起政治风波,大祸即将临头。筑山夫人办事不周密,很快阴谋败露。于是德川家的重臣酒井忠次到织田信长处打小报告,说筑山母子私通武田家,阴谋杀死信长和家康两位大人。
  
  信长久闻信康勇冠三军,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所以早就将女儿德姬嫁给了信康。但是邻国的猛将就像隔山的猛虎,迟早要对自己不利。信长一想到自己的女儿和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们,不禁悲喜交加。喜的是女儿嫁了一个好婆家,悲的是儿子多了一个大难题。将来自己的儿子们哪里是信康的对手,恐怕好不容易得来的天下将会拱手让人。信长一直想找借口除掉信康,这回终于来了机会。
  
  于是信长以私通武田为名,要求家康赐死筑山母子。家康听闻后顿时两腿发软,几近昏厥。同盟国居然要求自己杀妻灭子!真是闻所未闻!即使筑山母子真的私通武田,也并非只有赐死一条路,还可以软禁起来,只要不再有威胁就行。何况长子信康完全是被冤枉的。不过此时武田家已经衰落,德川只有与织田联盟才有生路,否则信长便会以背盟为由,大军袭来,所到之处,定然寸草不生。到时候非但筑山母子性命不保,还要搭上无数家臣妻儿的性命。如果信玄尚在,家康此时一定会断然拒绝信长的无理要求,转而与武田结盟。但是武田家今非昔比,家督胜赖不得人心,骑兵主力和宿老家臣已经在长筱之战中损失惨重。话又说回来,如果信玄尚在,信长需要家康作为炮灰抵御武田家,绝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要求。兔死狗烹,既然现在家康的利用价值已经所剩无几,信长企图干脆把家康逼反,趁机夺取家康的领地。作为一个合格的男人,一定要首先保全妻儿的性命;作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必须首先考虑部下的安危。做一个合格的男人,还是做一个合格的领导?经过几近崩溃的心理斗争后,家康终于决定选择后者,无奈地赐死了筑山母子。
  
  第五章:烈火本能寺
  
  家康的隐忍与服从博得了信长的好评,信长也就没有理由吞并家康的领地。1582年,织田德川联军消灭了苟延残喘的武田家。为了庆贺重大胜利,家康邀请信长自甲斐向南游览富士山,而后经由东海道家康的领地返回近畿。家康一路上无微不至的照料令信长赞佩不已。回想起20年来家康对织田家的多次支援,信长不禁心怀感激,于是邀请家康到近畿游览一番。在近畿安土城招待家康的总负责人是织田家重臣明智光秀,但是由于料理不周,光秀遭到信长的斥责。信长生性残暴无常,长期欺辱臣下。光秀出身名门,注重礼法教养,所以难以承受信长的长期侮辱,终于产生了谋反的念头。就在1582年的6月2日凌晨,明智光秀偷袭夜宿京都本能寺的信长。信长眼见大势已去,只好自焚身亡。一代霸主在即将统一日本之际居然死于非命,但这样的结局也是他自己的性格使然,又能怪谁?
  
  信长遇袭身亡的时候,家康正在游览堺港。听闻惊天变故后,家康在服部正成和本多忠胜等人的护卫下经由甲贺、伊贺、伊势等地,后经海路平安返回三河领地。以前信长在世的时候,家康由于才能和时运方面的相对欠缺,只好忍气吞声,等待时机。现在强人已倒,家康的出头之日似乎终于到来。于是家康打算以讨伐叛贼光秀为名,继承信长的统一事业。但是在家康出兵之前,远在西国的羽柴秀吉已经返回近畿,在山崎之战中取得光秀首级,奠定了在织田家的人望。眼看时运再一次垂青于他人,家康只好改变计划,转而攻取甲斐和信浓两块原织田家的领地。由于信长之死,甲斐和信浓两国乱作一团,没了主心骨,很多武士回到近畿参与织田家继承人的争夺战。两地几乎成了无主之地。替已故同盟看家守院,以免领地被敌人夺走,似乎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正当理由。于是家康便以此为由迅速夺取了甲斐和信浓大部分领地。
  
  家康夺取武田旧领后,关东的北条家严重不满,于是出兵攻打甲信。北条是坐拥关东八国的大势力,领地285万石,而家康的领地只有140万石。就石高来看,实力相差悬殊。酒井忠次认为应该与北条议和,不宜强攻。但是家康认为北条是大势力,若急于议和,我方示弱,必然被对方轻视,以后只能趋炎附势。北条虽然领地辽阔,但是家主暗弱,难成大事。如今德川应该首先与北条交战,让对方知道德川的厉害,再伺机议和。于是家康毫不相让,出兵8000,与北条军5万人对峙。北条看到德川步步紧逼,难知对方虚实,于是主动向提出议和,但是提出议和的北条氏规没有在议和中亲自出面。于是家康勃然大怒,撕毁议和,并且派遣使者向北条发去战书。北条见德川态度强硬,摄于对方的外交威势,于是单方面交出人质,再次要求议和,由北条氏规亲自出马。协议达成后,双方各自退兵。
  
  家康通过巧妙的强势外交,不战而屈人之兵,解决了东面北条的威胁。回望家康在20年与信长的同盟中,无不卑躬屈膝,忍气吞声。可信长一死,家康立刻改头换面。假设对方是信长一样才能出众的对手,家康势必主动示弱,以求自保,但是一旦遇到北条这样色厉内荏的对手,家康却又声势十足,毫不相让。有人说家康前半生低三下四,生性懦弱,可见这种评论是在没有完全了解家康的情况下轻率作出的。根据对手实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这才是真正的外交智慧。
  
  虽然叛贼明智光秀已除,但是信长和嫡长子继承人信忠同时命丧本能寺,围绕着织田家继承人的问题又发生了新一轮的内部冲突。信长的三儿子信孝把丧夫的姑母市姬嫁给重臣柴田胜家,换取胜家的支持。秀吉则推举信长的嫡长孙幼名“三法师”的孩童作为织田家继承人。秀吉和胜家意见不合,逐渐走向对立。最终秀吉于贱岳之战重创胜家,逐步消灭了胜家,并且逼死了信孝。
  
  第六章:小牧•长久手之战
  
  信孝死后,信长的次子信雄联合织田家的老盟友德川家康反抗秀吉。1584年,两军对阵于小牧山,深沟高垒,难分高下。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先出手,然后伺机找到破绽,一举击溃敌军。位于前线的秀吉军8万,家康、信雄联军共约2万。虽然兵力相差悬殊,但是家康的三河武士素以勇猛彪悍著称,而秀吉的联合部队只能算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由许多织田家旧臣组成。在层级上,这些将领和秀吉只是平等的同僚关系。秀吉无法百分之百有效地指挥所有部队。
  
  两军相持日久,织田家重臣池田恒兴多次建议秀吉分兵奇袭家康的大本营冈崎城。秀吉深知此战谁先出手,谁就会输,坚持不许出战。当年袁绍不听许攸的计策,结果许攸转而投奔曹操,帮助曹操打败袁绍。如果秀吉固持己见,池田也很可能转而投靠家康,到时候原本组织松散的秀吉联军便会产生骨牌效应,一哄而散。无奈之下,秀吉只好采纳池田的计策。4月6日晚上,由秀吉的外甥秀次担任总大将,池田恒兴任先锋,领兵2万偷袭冈崎城。但是偷袭不成,反被偷袭。7日,家康探听到消息后,大胆分兵,率领主力14000人南下,尾随秀次率领的2万人部队。9日,两军在长久手一地展开遭遇战。秀次军毫无防备,几乎全军覆没,池田恒兴和女婿森长可战死。秀次狼狈逃回大本营,遭到秀吉的训斥。此前秀吉几乎百战百胜,未尝败绩。“原来秀吉也并非不可战胜,家康果然厉害。”很多大名都暗自佩服三河武士的勇猛。这次家康在胜利中赚足了资本和人望,为今后统一日本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无法在军事上取胜的秀吉只好辅以政治和外交手腕,旁敲侧击,改为重点攻击家康的盟友信雄的领地,逼迫他签署和约。信雄果然中计,单方面与秀吉议和。家康独木难支,缺少了信雄的支援,自己也没有口实搀和织田家内部的继承人问题。于是双方罢兵,但是依然互相敌视。此时的天下大势已被秀吉所控制,统一日本只是早晚的事,但是偏偏半路上杀出一个家康。如果无法迫使家康臣服,那么统一大业无从谈起。但是经过小牧长久手一战,已经证明家康是一根非常难啃的骨头,秀吉无法在军事上战胜家康。于是秀吉史无前例地将自己的妹妹和母亲相继送往家康的领地作为人质,以此保证家康的生命安全,言辞恳切地要求家康上京向自己臣服。
  
  家康思前想后,虽然目前自己的军事实力与秀吉旗鼓相当,但是如果秀吉征服四国和九州,实力将会大增。而且秀吉控制中央政府,在政治上占有绝对优势。论短期对峙,家康不一定吃亏,但是从长远来看,地方势力终究无法与中央政府抗衡。人质在手,自己的生命有所保证的前提下,家康最终在1586年上京面见秀吉称臣。
  
  第七章:转封关八州
  
  收服家康的前后两年内,秀吉出兵征服了四国和九州。1586年,秀吉出任“关白”一职,确立了政权。关白相当于中国的宰相,是日本文官之首,辅佐天皇治理天下。至此,日本的大名基本上全部臣服于丰臣秀吉的政权。唯有统治关东八州广袤领地的北条家倚仗“天下第一坚城”小田原,对臣服一事态度暧昧。1589年,忍无可忍的秀吉出兵攻打小田原城,家康也出兵参战。面对秀吉军20多万人的围困,即使是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无法攻破的小田原城,也难逃一劫。毕竟这是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秀吉志在必得。
  
  战后,家康因功转封关东八州。“转封”也就是迫使家康离开统治稳固的原五国领地,转而治理原北条家的八国领地。虽然家康已经臣服于秀吉,但是曾经在战场上失利的惨痛教训一直萦绕在秀吉心头。秀吉意图将家康从根据地连根拔起,转而封往家康不熟悉的关东地区,让家康去对付北条家的残余势力。同时秀吉将家康的原有领地封给了随同自己征战多年的山内一丰、中村一氏、崛尾吉晴、田中吉政等人。这些人相当于秀吉的“看门狗”,帮助秀吉监视远在关东的家康。关东就像一个“大囚笼”,把家康“囚禁”在远离中央的偏僻地带。此时秀吉的处境已经与信长刚刚去世时大不相同。秀吉的口才举世无双,又精于外交,善于笼络人心。当年的织田家旧同僚已经逐渐被秀吉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心甘情愿为丰臣政权效力。小田原之战时的秀吉军已经不是当年那支指挥困难的杂牌军。此时秀吉把家康调离根据地,其实还有一层打算:最好此举能激起家康的叛变,正好一举收拾这个强敌,扫除后患。
  
  家康对秀吉的算盘自然是心知肚明。再三思量以后,家康明白虽然统治新的领地困难重重,但是也有不少有利因素。家康原有的五国领地总共约140万石,新领地关八州足足有250万石之多,增加了100多万石。更多的领地就能出产更多的粮食,更多的粮食就能供养更多的军队。平安时代末期,源赖朝也是在关东地区蛰伏多年,积蓄实力,最终消灭平家,开创了镰仓幕府。秀吉的如意随盘虽然自以为高明,但是最终家康将计就计,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江户地区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第八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秀吉统一日本后不到10年,就于1598年病死。秀吉中青年时代一直没有子女,晚年得子秀赖,为侧室“淀殿”所生,此时尚未成年。秀吉临死前创立了“五大老五奉行”制度,这十个人相当于托孤的顾命大臣。家康位列五大老之首,素以忠厚长者的品行深受“武功派”的爱戴。位列五奉行之首的石田三成看穿了家康的假面具,深知家康早晚会篡夺丰臣家的天下,于是召集众多“吏僚派”与家康展开明争暗斗。
  
  秀吉晚年发动的侵朝战争造成了丰臣政权“武功派”和“吏僚派”的重大矛盾。“武功派”在前线打得非常艰苦,几乎九死一生。朝鲜水师经常切断日军粮草补给,于是日军“武功派”总是抱怨“吏僚派”运粮不力。“吏僚派”则经常在秀吉面前打小报告,说“武功派”的坏话。在这期间,尾张出身的武功派,与近江出身的吏僚派发生尖锐矛盾。家康看着丰臣家内部出现裂痕,嘴上不说,心里却乐开了花。于是家康主动接近同是尾张出身的秀吉正室“北政所”,通过她笼络骁勇善战的尾张武功派。
  
  秀吉死后,矛盾进一步激化。福岛正则和加藤清正等七人居然打算暗杀石田三成。三成只好勇闯虎穴,跑到家康宅邸避难。唯恐天下不乱的家康深知现在还不能让三成去死,如果没有三成,就无法激起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大决战。三成是家康统一天下的一颗关键棋子。三成深知家康的算盘,打算赌上一把,在大决战中击败家康,以报秀吉的知遇之恩。最终家康出面暂时化解了三成的难题,不过条件是三成必须辞去奉行之职,回到居城佐和山闭门思过。
  
  1599年末,东北大名户泽政胜向家康发来密报,声称“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景胜正在领地内架桥铺路,加强军备,有谋反的迹象。家康要求景胜上京做出解释。景胜不但没有上京,反而委托重臣直江兼续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回信,逐条反驳对于谋反的指控。这便是关原之战的导火索“直江状”。家康收到回信后内心大为欢喜,因为终于可以借此发动一场决战。但他表面上却是佯装大怒,声称自己活到这把年纪从未收到过如此无礼的信件。家康以丰臣秀赖的名义向各地大名发出征讨上杉景胜的命令。出征前家康赠送丰臣家2万两黄金和2万石米,以此获取发动战争的大义名分。在政治上非常幼稚的秀赖母子深受蒙蔽,后来没有给西军的石田三成提供粮草和资金援助。
  
  1600年6月28日,家康从伏见城出发,一路缓慢向东北前线进发。家康带领武功派大名的军队离开近畿,故意留出中央空虚的“破绽”,正是为了引诱佐和山城的石田三成举兵“谋反”。果不出家康所料,三成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联络上了“五大老”中的毛利辉元和宇喜多秀家,并且劝说正在赶往东北的各路大名加入自己的阵营。不久之后,十万多人的部队聚集在一起,以推翻家康的擅权为目的,史称“西军”。
  
  按照惯例,各路大名的妻儿留在大坂作为人质。控制中央的三成想到以人质威胁跟随家康的大名投向己方阵营,于是下令拘捕这些大名的人质。其中细川忠兴的妻子玉子不愿意成为丈夫的负担,命令家臣将自己杀死。战争不仅仅属于男人,乱世中的女人在关键时刻也有自己的抉择。拘捕人质的计划不但没能收到三成料想中的效果,反而因为逼死女流之辈而使三成陷于被动,加深了他与武功派之间的矛盾。遥想当年秀吉在山崎之战讨伐明智光秀之前,中川清秀和高山右近为表示诚意送来了各自的子女作为人质。秀吉认为如果对方不是真心归顺的话,送出人质也没有意义,于是把人质都送了回去。中川和高山深受感动,拼死助战。虽然三成跟随秀吉多年,但是对于秀吉笼络人心的手段似乎领悟甚微。
  
  7月24日,家康的部队抵达下野国的小山。此时留守伏见城的鸟居元忠发来急报,汇报近畿突变,三成举兵,伏见受围。翌日,家康召开“军议”,史称“小山评定”。在会议上家康向众将通报了三成举兵的军情,并且告知众将关于人质的情况。家康宣称:因为众将的人质掌握在敌方手中,爱惜亲人的生命是人之常情,如果有人因此离开阵营,家康绝不阻拦。众将面面相觑。结果最为痛恨三成的福岛正则首先发话,表示三成可恨至极,愿意跟随家康共同讨伐。随后挂川城主山内一丰表示愿意将居城拱手相送。话说这位山内一丰乃是跟随秀吉征战多年的部下中资历最老的一位。原本秀吉把一丰安排在家康的旧领地挂川城是想让他作为丰臣家的“看门狗”,没想到这回“看门狗”却成了人家的“马前卒”。在福岛正则和山内一丰的影响下,除了真田昌幸以外,各路大名都留了下来。家康的假仁假义显然起到了作用。在人质问题上,三成的手段是“威逼”,家康的策略是“义气”。在心理战层面上,两人的措施高下立判。大多数武将不怕威胁,只重义气。这些武功派大名对三成深恶痛绝,誓不两立。这支以家康为领袖的军队同样有十万余人,史称“东军”。
  
  第九章:关原定乾坤
  
  家康果断放弃了对上杉家的征伐,命令东北各路大名牵制上杉的动向,并且委任次子秀康为东北前线总指挥。家康自己则率军折返江户城,命令福岛正则等武功派大名先行赶回浓尾平原,占领有利地形,等待决战。家康一面等待前线的捷报,一面向西军各大名发送书信,给予领地承诺,送出了无数糖衣炮弹,试图先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在内部瓦解西军。战争的胜利往往取决于战斗之外,一场战争的胜利者必须同时是一个外交胜利者。
  
  返回浓尾平原的福岛正则等人首先攻陷岐阜城,占领了东美浓,将美浓国一分为二,对西美浓的西军大垣城虎视眈眈。收到捷报的家康终于离开了江户城。家康命令世子秀忠率领主力38000人经由中山道前往美浓前线,自己则带领3万老弱病残沿东海道赶往美浓赤坂。话说秀忠率领的近4万德川主力最终未能赶赴关原参与决战,而是被北信浓的真田父子牵制在上田城。且说前线东军将士看到家康的旗帜,士气为之大振。但是面对屯军数万的大垣城,采取正面强攻似乎过于吃亏。如今秀赖母子掌握在西军手中,如果西军成功劝诱秀赖母子站在他们一边,丰臣主家前往前线参战,那么对于家康将会非常不利。而西军中很多大名收到了家康的劝诱信件。由于家康举世无双的声望,如果战事迁延日久,西军中难免出现东军的内应。无论是东军也好,西军也罢,都期待在短期内展开决战。而决出胜负最快的方式莫过于野战。
  
  当年三方原之战时的武田信玄同样面临急于野战的需求,采取“引蛇出洞”的策略,令家康吃尽苦头,也令他记忆犹新。于是家康依瓢画葫芦,放出流言,声称东军将会绕开西军的前线大本营大垣城,直奔大坂而去。关原是家康的必经之地,历来有“不破之关”的美誉。只要三成预先在此布阵,那么家康插翅难飞。三成自然不会放过这次良机。1600年9月14日晚上,三成率领西军主力撤出大垣城,赶往关原布阵。翌日凌晨布阵完毕。西军占领了关原一带的所有制高点,包括笹尾山、天满山、松尾山和南宫山,摆出了“鹤翼阵”。东军则是在行军途中与西军遭遇于关原,阵型是以机动为特性的“长蛇阵”,所处地形是平原。毫无疑问,这场决战是西军的主场。难怪明治时代日本的德国军事顾问米切尔少校看过关原之战的布阵图后,马上断言:“西军必胜!”想必当年布阵关原的石田三成也正是这样想的:“我们赢定了!无论如何都赢定了!”但是家康的可怕之处正在于此:他让三成沉溺于表面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假象,而实际上西军早已从内部遭到瓦解,根本无法有效发挥全部战斗力。无论是征伐上杉故意留出破绽,还是佯攻大坂,客场赴战,家康似乎都是在效法信玄的“引蛇出洞”策略。
  
  15日上午8时,由德川家的井伊直政队打出了决战的第一枪。战事一触即发,双方随即点燃开战的狼烟。正午以前,西军依仗地形上的优势,一直稍占上风。此时只要友军配合出击,发动总攻,东军一触即溃。但是西军中实际参战的部队不到总数的一半。南宫山的毛利秀元意欲下山参战,但是驻扎在山脚的吉川广家已经和德川家康暗通款曲。广家承诺阻止毛利军参战,家康则保证在战后保留毛利家的领地。广家以生火造饭为由,拒绝下山参战,同时也不让毛利大部队下山。于是这顿饭就吃了一整天。南宫山上两万多的毛利军已经成为死棋的情况下,驻扎在松尾山的小早川秀秋成为了三成唯一的希望。但是早在家康抵达美浓前线之前,秀秋已经向家康表明了作为内应的心意。拥兵15000的秀秋是个投机分子,在决战前给自己预留了充分的余地。决战时刻哪边更有可能获胜,他就会投向哪边。
  
  整个上午的作战过程中,松尾山上的秀秋始终隔岸观火。上午11时左右,焦急的三成点燃了狼烟,示意所有西军发动总攻。秀秋依然纹丝不动。更为焦急的是家康。“事先明明说好了内应之事,这个黄口小儿究竟在想什么?”家康越想越火。情急之下,家康做出了一场豪赌:命令洋枪队向松尾山开火!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如果秀秋头脑一热,挥师反击,德川军将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此时的家康已经别无选择,即使不作出这个冒险的举动,也无法取胜,只有赌一把了。既然秀秋自己犹豫不定,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逼迫他做出抉择了。三成不断给秀秋发送进攻信号,表明西军急需秀秋的援助。家康敢于主动向秀秋开火,表明东军有必胜的把握。东军示强,西军示弱。兵法上说:“守则不足,攻则有余。”防守是因为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有余。既然东军敢于进攻小早川队,就说明东军兵力充足。家康此举,与信长死后与北条交战中的咄咄逼人架势如出一辙。东军的德川军3万人一直没有参战,如今德川军向松尾山射击,表示德川军有参战的可能。一旦德川军3万人投入作战,战局将会迅速扭转,也难怪家康会大胆地向小早川队射击。而实际上家康为了防备南宫山上的毛利军,根本没有打算将3万部队投入战斗。这3万人的部队也都是老弱病残,仅以数量吓唬人而已。秀秋受到家康的催促后,即刻作出决定,向西军大谷吉继队进攻!于是战局在正午时分出现逆转,西军一溃千里。战至下午,决定天下归属的大决战在一天内便出分晓。东军完胜。几天后三成在伊吹山被捕,被带往京都斩首示众。
  
  关原之战后,家康开始改变各路大名的封地,没收西军大名的领地,加封给东军大名。获得领地最多的是家康的子孙,其中次男结城秀康加赠57万石,四男松平忠吉加赠42万石。其次是丰臣系的外样大名,其中池田辉政加赠37万石,福岛正则加赠29万石。再次是世代跟随德川家的谱代大名,打响关原第一枪的井伊直政仅仅加封6万石,另一位大名鼎鼎的本多平八郎忠胜则是等禄转封,领地依旧是10万石,只是从上总转封到伊势。给德川一门加封大量领地自然不必多做解释,那是为了确保德川统治的根基牢固。为何家康对外样大名如此慷慨,而对谱代大名如此吝啬?时人大多议论纷纷。家康临死前向继承人秀忠解释了自己分封领地的苦衷。谱代大名原本在德川家已经有相当的声望和权势,如果再给予大量领地,他们必然恃功自傲,轻视江户的主公,甚至可能图谋不轨。外样大名虽然领地较多,但是由于并非世代跟随德川家,所以说话的分量较轻,不足以对德川构成政治威胁。谱代大名虽然俸禄相对微薄,但是手里掌握着参政议事的权力。外样大名虽然说话分量相对较轻,但是俸禄较高。有所得必有所失。不能把十全十美的好处给予任何一方势力,让他们各有得失,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同时也是互相牵制。
  
  家康随意处置大名的领地,将分封的局面趋向于有利于德川的一面,确立了日本实际统治者的地位。虽然名义上丰臣家依然是德川的主家,但是君臣名分只是个空壳。在实力上究竟谁是天下霸主,各大名都已经有所体察。1603年,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开设江户幕府。1615年,德川家在大坂夏之阵中消灭丰臣家,完成了全日本的统一。
  
  第十章:“老二哲学”赢天下
  
  德川家康一生经历了无数坎坷与屈辱,最后终于成为日本的霸者。家康晚年的霸气与早年的窝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正是由于他早年的忍辱负重,才成就了他晚年的霸业。当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不管你如何强求,都难以改变现状。唯有在逆境中寻求自保,等待时机。家康晚年语重心长地说道:“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眼前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往往不会是完美的人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旅途有太多的未知数,在年轻时多栽几个跟头未必是什么坏事。年轻力壮之时,骨头最健朗,只要不是致命伤,一般摔不死,总能痊愈。由于有了经验,以后再遇到坑坑洼洼,你就懂了避让,不至于栽大跟头。最怕的就是年轻时一帆风顺,中老年突遇变故,没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再也爬不起来。当然,也有人一生都很顺,但是这些人中很少有特别大的成就。成就越大,需要冒的风险也越大。你在近海捕鱼,只为养家糊口,浅尝辄止,自然很难遇上大风浪,准备一条小船就行了;你要远洋捕捞,做大买卖,自然不可能永远不遇上暴风雨,必须准备一条坚固的大船才行。渔船是捕鱼的资本,阅历是人生的资本。想做人生的大买卖,需要在人生的起伏之间积累丰富的阅历。
  
  早年的家康与信长结盟后,对于信长有求必应,给人以忠厚老实的良好印象。在那个乱世中,作为一个小大名来说,“守信”二字是最好的外交招牌。信长在世的时候,家康从来没有想过取代或者反抗信长,因为这只能是自寻死路。即使信长提出杀妻灭子的无理要求,家康也只能带着复杂的心情痛下杀手。但是当信长遇害后,家康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织田家的大片无人看管的领地。这种顺手牵羊的行动似乎难以与“忠厚”二字联系起来。信长这位日本少见的强人倒下以后,家康终于可以真正独立自主,放手一搏,争夺霸权。但是偏偏秀吉抢了先机,为信长报仇,并且占据了近畿。在政治上处于劣势的家康决定在军事上赌一把。最终在小牧山长久手之战中略胜一筹后又一次选择了屈服。消灭关东北条家后,秀吉借转封的机会意欲激起家康的叛变。家康又一次以低调忍耐的姿态化危机于无形。秀吉在世时,家康温顺如绵羊。秀吉一死,家康立即显露出狡诈的本色,将缺乏政治经验的秀赖母子玩弄于鼓掌之间。在信长看来,家康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盟友;在秀吉看来,家康是一个忠实可靠的助手。但是两位强者都看走了眼,家康其实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白眼狼。家康原本只是一个地方小大名,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得不依附于强者,让强者分担自己的压力。弱者在强者的羽翼下不断强壮起来,终于拥有了强者的身段。当强者一个个倒下,当年的弱者也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强者。
  
  很多人都想当老大,但是岂不知老大也最容易成为“靶子”。老大虽然一言九鼎,但是也承担着团队中最大的压力,不是强者不能胜任。老二虽然没有老大威风,但是面对的压力也相对较轻。信长是战国时代最为霸道的老大,生性残暴,树敌众多,一度陷入“信长包围网”,首尾不得兼顾。而家康的前半生除了平定宗教起义和消灭今川家以外,只有武田家作为宿敌。信长有实力,有魄力去解决这些难题,但是家康既欠缺雄厚的实力,也欠缺果敢的魄力,所以只能依附于信长,让信长去解决那些难以对付的敌人,自己则当个配角。秀吉虽然早年善于笼络人心,但是晚年掌权后逐渐变得不近人情。侵朝战争中,秀吉正室“北政所”的外甥小早川秀秋立了战功,但是由于行为不检点受到石田三成等人的诽谤。秀吉一怒之下决定要没收秀秋的领地。后来经过家康居中调解,秀秋只是减少了领地。秀秋在关原之战中不惜背叛丰臣家的家族利益,帮助家康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秀吉中青年时代一直没有子女,于是收外甥秀次为养子。后来秀吉把“关白”之位让给秀次,自称“太阁”。但是秀吉晚年得到一个儿子,于是就想让自己的亲儿子掌权,那就必须清除秀次这个“绊脚石”。秀吉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忍杀害了秀次一家,而且牵连甚广。大名细川忠兴曾向秀次借过100枚金币,怕因此被怀疑与秀次私交甚密,到处借钱还债。最后家康慷慨解囊,在秀吉与秀次翻脸之前帮助忠兴还清了债务。在关原之战打响之前,细川忠兴的妻子不愿成为丈夫的负担,死于大坂。忠兴对三成恨之入骨,加入家康的阵营。
  
  老大不但压力最大,同时也最容易得罪人。有时候经常会吃力不讨好。在丰臣政权中,家康的策略是:老大你去当,好人我来做。秀吉掌权后得意忘形,连自己的亲族都不放过,逐渐失去人心,也造成了“吏僚派”与“武功派”的不和。家康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于是暗中帮助“武功派”对抗“吏僚派”。但是如果一个老二长期做好人,老大就会起疑心:你这样做有什么用意?于是老二不得不使出绝招:泥鱼战术。“泥鱼”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鱼。这种鱼的生活方式在雨季中与普通的鱼没什么两样。遇到旱季河水干涸之时,一般的鱼大多缺水而死,但是泥鱼却能使用特有的闭气术潜伏在淤泥中。等到雨季来临,河水充盈之时,泥鱼便重新钻出来,恢复生机。当人生遇到逆境时,正如泥鱼遇到了旱季,必须学会沉潜低调的策略,而不能与大环境抗争。“泥鱼战术”看似消极,但却是以退为进,等待时机。信长命令家康杀妻灭子,照做;秀吉命令家康转封关八州,还是照做了。这些举动便是家康赖以生存的“泥鱼战术”。在于己不利的大坏境中,顺应时势,无为而无所不为。敌人找不到为难你的借口,也就无可奈何了。
  
  西晋灭吴功臣杜预的《守弱学》中写道:“言智者莫畏,畏言愚也。”说自己聪明的人不要怕他,要怕说自己愚笨的人。大多数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成聪明人,但是岂不知过于显露锋芒经常会引人忌惮。守弱学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的潜意识。而当你了解这一人性弱点后,你就可以对症下药。当自己实力不济之时,甘当弱者,让别人去当强者,自己则在暗中不断积蓄实力。但是守弱并不是懦弱,守弱的最终目的是图强,在时机到来之时,必须抓住机会,一击必中。这便是守弱与懦弱的区别。家康一生深谙守弱学之真谛,他对信长唯唯诺诺,但是当信长一死,他便以强硬姿态解决了北条的威胁;他对秀吉恪尽职守,但是当秀吉一死,他便变成一个诡诈多端的首领,设计夺取了丰臣天下。
  
  第十一章:向敌人学习
  
  日本战国三位霸主身上有一个“杜鹃不鸣”的小故事。有人问,杜鹃不鸣,当何处之?信长:杀之不足惜。秀吉:诱之使其鸣。家康:莫急待其鸣。三人的不同回答反映了不同的性格,也注定了三种不同的命运。“织田捣米,丰臣做饼,德川坐享其成。”信长一挽狂澜,打破旧势力,为开创新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秀吉宅心仁厚,东奔西走,极尽军事外交之能事,终于统一日本;但是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霸权宛如朝露,在阳光的照耀下转瞬即逝。那抹阳光便是历时265年的德川幕府。
  
  家康之所以能获得成功,除了善于忍耐外,还在于他的学习精神。家康生活在一个强者林立的乱世。少年的家康不得不成为今川义元的人质,青年自立后又不得不受制于织田信长,中年时不得不面对武田信玄咄咄逼人的攻势,晚年不得不暂时依附于秀吉。面对众多强者,家康只能采取隐忍低调的策略。在隐忍的同时,家康也时刻从强者身上学习长处。他将义元的外交、信长的果断、信玄的兵法、秀吉的策略集于一身,最终自己成为了一代霸主。
  
  家康的可敬之处在于:他不但向朋友学习长处,对待敌人也心存敬意,并且从敌人身上寻找可以学习的地方。在三方原之战中,信玄将家康打得狼狈而逃,但是家康不但不记恨信玄,反而把信玄看做是自己的兵法导师。三方原之战后没过几个月,传来了信玄的死讯。众臣纷纷欣喜若狂,家康却劝阻道:“将如信玄,古今难有。吾自幼便常以其为榜样,信玄乃吾等军略之师。邻国有强敌,以为幸事。若问为何,吾等因此勤勉无疏,模棱两可之事亦处处留意,政治清明,人心一致。若邻国无强敌,我等将怠于兵事,狂妄自大,傲不知耻,渐弱矣!敌将如信玄,其死何乐之有?”
  
  武田家在信玄的儿子胜赖的领导下逐渐日落西山,最终走向灭亡。家康暗中收留失去俸禄的武田旧臣,收为己用。他认为如果想要学习武田的兵法,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武田的家臣直接授课。于是家康把兵法从“三河流”改为“甲州流”,一概学习武田兵法的长处。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之战中,家康更是模仿当年信玄三方原之战中“引蛇出洞”的策略。他先是出征东北,造成近畿空虚,相当于当年信玄以背后示人,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人出战。在决战前夕,家康更是如出一辙地悠然绕过西军大垣城,佯攻大坂,诱敌野战。关原的家康俨然百战百胜的信玄附体,神机妙算,指挥若定,将敌军玩弄于鼓掌之间。从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学习敌人的兵法策略,从而铸就一生中最大的胜利。这是何等有益的一件事?真正善于学习的人,即使面对敌人的长处,也能从容接受。
  
  德川家康正是在忍耐中不断学习强者的长处,最终由一个弱者成长为强者,等到强者一个个被时间打倒后,自己也便成为了制霸天下的强者。
  
这篇文章比较长,不过重点在最后两章总结篇,可以着重阅读
观弈兄又有新作问世,支持支持!
拜读大作,又想起您的前作《刘邦与项羽》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想想刘邦在鸿门宴时候的表现,德川家康最大的优点再于懂得人生进退,该忍的时候要忍,可一旦抓住时机,必能毫不犹豫,一击即中。不过,这种性格的人在历史上通常不怎么受欢迎,城府太深
张载 发表于 2012-8-18 12:19
观弈兄又有新作问世,支持支持!
谢谢支持,欢迎参与探讨
fdbiology 发表于 2012-8-18 12:42
拜读大作,又想起您的前作《刘邦与项羽》了
这两篇文章确实有相通之处。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和德川家康一生委曲求全的经历非常相似,说明忍耐可以创造时机
家康的两大优势就是能忍和命长,
zy820717 发表于 2012-8-18 14:01
识时务者为俊杰,想想刘邦在鸿门宴时候的表现,德川家康最大的优点再于懂得人生进退,该忍的时候要忍,可一 ...
我倒是很欣赏这样的人物啊,够狠,够利索。话说我从德川家康这个人物身上体会出不少当今时势的突破口,下次再述
john117 发表于 2012-8-18 17:57
家康的两大优势就是能忍和命长,
确实啊,如果信玄和谦信再活十年,活到60岁左右,当时的形势又是另一番景象。寿命也是机遇啊
中国就需要加强情报工作,尤其是对日俄韩印的情况工作。搜集建立这国家的历史人文风俗地理的一系列完整资料,建立对这些国家的完整情报分析系统。中国历史上,因为不掌握对手情报而失败的,远有明建八大关弃土而守,尼布楚条约一再让步;近有中缅划界,企业海外上市接连亏空。

不了解敌人,就永远无法战胜敌人。
观弈书童 发表于 2012-8-18 18:06
确实啊,如果信玄和谦信再活十年,活到60岁左右,当时的形势又是另一番景象。寿命也是机遇啊
老虎和姐姐不死,信长不死也得残,老虎不死,家康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
我个人以为武田信玄确实有威胁到信长的能力,上杉则完全没有,1579年的织田领地,除了难波的本愿寺正和佐久间信盛军团作战,播磨方向的羽柴秀吉和丹波的明智光秀在和畿内和山阳道的敌军奋战外,织田的本据美浓尾张军团没有任何方向的威胁,近江的丹羽长秀军团,北陆的柴田胜家军团伊势的织田信雄军团都没有很大的战斗,虽然在手取川遭到败绩,但实际上织田军的伤亡不过5%,而上杉军的背后并不是很稳定,相对织田家近300万的直辖家臣领和300多万的同盟附庸外样领地,上杉100万领地(还包括了反复无常的扬北众),人心不定的越中和能登,生产力和财富有限,可以预想要么不败一败则不可收拾,当然以谦信的威名或者可以多延续些,但我不看好。
德川家康能搞出这么大事业,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武田信玄死得早。

让武田信玄活到德川家康这个岁数,德川家康就没什么能蹦跶的了
不光要能忍 ,命还得要长,能活活熬死对头
信长和猴子都是牛人,但都遭到了叛乱,继承人的结局也很惨淡。

家康除了善于忍、善于学习人家的长除外,也很善于总结经验,他那两套法度对于日本当时的政治需求来说,真是很厉害。可以说他是第一个从制度上克服了战国时代痼疾的人。
贝-吉-塔 发表于 2012-8-20 10:57
不光要能忍 ,命还得要长,能活活熬死对头
还要有点运气,明智光秀造反的时候,家康连死的觉悟都有了——那时候他身边也没几个人,搞不好就被野武士或者农民武装给KO了——结果竟然平安回到了驻地,也挺神奇的。

另外武田死的巧,猴子晚年得儿子,这也算是家康的运气。
观弈书童 发表于 2012-8-18 18:04
我倒是很欣赏这样的人物啊,够狠,够利索。话说我从德川家康这个人物身上体会出不少当今时势的突破口,下 ...
刘邦与项羽一文读了很多次,很有收获,期待LZ好文。
关隐达 发表于 2012-8-19 11:28
我个人以为武田信玄确实有威胁到信长的能力,上杉则完全没有,1579年的织田领地,除了难波的本愿寺正和佐久 ...
不要小看上杉谦信,此人政治能力无疑不如信玄,但也有假退位让家臣乖乖送人质的事。军事上就不说了与老虎平分秋色。威望也是有的,关东管领虽然在那个时代已经是虚职但还是能号召上杉旧臣围攻小田原。若不是信长为了对抗信玄与之结盟的话。。。关东管领若义气大爆发响应将军的包围网,与老虎南北夹击信长,后果不堪设想。
阴柔毒辣,鬼子都随根啊。中国人很少把刘邦当英雄。鬼子却把家糠做榜样。
阴柔毒辣,鬼子都随根啊。中国人很少把刘邦当英雄。鬼子却把家糠做榜样。
很好,楼主与时俱进,针对现实发文很好很好。
老乌龟虽为倭人不过他的成功之道还是颇有研究价值的!简单的总结来说就是干爹要常任、做事要隐忍、该出手时一定要稳准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