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旅顺口—日俄战争中的机枪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36:45
喋血旅顺口—日俄战争中的机枪战
http://www.zhige.net/html/2010/1201/20073_7.html

  1904年5月1日,黑木为桢大将指挥日本第一军开始强渡鸭绿江。在战斗中,扎斯里奇中将统率的俄军东满支队首次使用了带护盾的轮架式马克沁机枪,但无坚固工事依托的俄军很快被击溃,日军进占九连城。5月底,日军在大连、辽东等地先后登陆,陆上进攻接连得手。但旅顺仍在俄国控制之下,海上交通线仍受威胁。为赢得战争,日本必须不惜代价攻取旅顺。旅顺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到1905年1月2日俄军投降为止,这场现代史上最为残酷的攻坚战前后持续了近6个月。

  1904年8月19日晨7时,乃木希典指挥日本第三军对旅顺要塞发动第一轮总攻击。5万余名日军与俄军连续激战6日,伤亡15800人,损失是5月底金州南山战役的4倍,但收效甚微。其中争夺东鸡冠山、望台和盘龙山三个堡垒的战斗最为激烈,在这些战斗中,俄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火力及高度的可靠性。

  第一次总攻击中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望台炮台。望台位于旅顺口东北,为东线制高点,与西线203高地遥相呼应,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俄军在望台南坡上筑有简易工事,由加里茨基大尉率2个水兵连驻守,配有2门150毫米舰炮和2挺马克沁机枪。


血战望台炮台。望台是旅顺争夺战中最后一个失守的俄军据点,日军在此损兵折将达数千人之巨。望台失守,标志着旅顺争夺战的结束。


  1904年8月24日凌晨,日军从西北方进攻望台炮台,俄军则组织炮台及两侧诸垒炮火还击。虽然日军步兵第44联队在3天前进攻东鸡冠山堡垒时已在俄军机枪火力下损失500多人,但仍然和第22联队一起作为此次进攻的主力。由于舰炮无法近距离直瞄射击,俄军马克沁机枪因此成为防御的火力中坚。当日军突击队开始向炮台攀登时,俄军居高临下用机枪和步枪猛烈射击,同时猛掷当时的新式武器—手榴弹。枪弹和弹片劈头盖脸般向日军飞去,一时间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惊天动地,毫无遮蔽的日军血肉横飞,尸体横七竖八躺满山坡。尽管前面的日军死伤狼籍,但后面的士兵仍然高喊着“班塞”(日语:万岁)奋力向上冲锋,而俄军则以雷鸣般的“乌拉”和更多的枪弹来回击,始终将日军压制在半山腰处。

  曾亲身参加望台争夺战的樱井忠温在其《肉弹》一书中写道:“……尸体挤满地,连下脚的空隙都没有,这是通向地狱的隧道。如果迈出右脚会踏上死去的战友,迈出左脚会踏上受伤的战友……”时为少尉的樱井随步兵第12中队一起参加了对望台炮台的进攻,但途中即伤亡过半,中队长和大多数军官都被打死。樱井代理指挥并组织残余部队冲至炮台下的火力死角,但后援仍被压制在山谷中,在俄军的反冲锋下最终被迫撤退。“……我们所处地势不利,无法进行防御,只得向山脚退去。每当我回头,就看见俄军向我们开枪,他们一路追杀下来。我们退回落脚点并回击敌人,双方混战在一起,用刺刀展开肉搏。此时,敌人从要塞中搬来了机枪,向我们扫射,双方的士兵都被割草般地射倒。……”混战中樱井左臂、右腿先后负伤,但他还是侥幸活了下来。日军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伤亡,军官阵亡103人,士兵死伤失踪3209人,尸体从山脚一直堆积到山腰,此次攻击彻底失败。


日俄战争中日本陆、海军两位著名将领:乃木希典(左)与东乡平八郎(右)。乃木希典的长子乃木胜典、次子乃木保典都在旅顺争夺战中阵亡,其中乃木保典少尉被打死在203高地北坡。


  日军的哈奇开斯机枪在第一次总攻击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8月22日的盘龙山堡垒争夺战中,日军攻下西堡垒后,俄军重新组织力量欲将其夺回,战斗极为激烈。由于日军在此配置了机枪,依托坚固工事和充足的弹药,历经反复争夺终于保住了盘龙山东西堡垒,这是日军第一次总攻中攻下的仅有的支撑点,为后来战局向有利于日军的方向转变创造了条件。

  旅顺争夺战中另一场更加著名的恶战发生在旅顺港西北3000米处的203高地。1904年5月,俄军在此修筑临时防御工事,配有火炮4门、马克沁机枪2挺,由特列齐亚诺夫指挥的俄军西伯利亚第5阻击团残部驻守。

  9月19日下午1时30分,日军对旅顺发起第二次总攻击。60余门火炮对203高地进行了持续3个多小时的炮击,高地上爆炸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原先茂密的树木全被炸光。5时20分,日军步兵第1联队、第16联队向高地发起冲击。但乃木希典对俄军堡垒坚固程度估计不足,俄军工事主体在炮击后仍安然如初,火力配备也未受影响。当日军冲到高地北坡前200米处时,俄军阵地上突然爆发出一片火光,2挺马克沁机枪和数百支步枪一同开火,冲在前面的日军被悉数摞倒,北坡前顿时血流成河。东侧俄军诸炮垒的炮火同时打来,与高地上的机枪组成十字交叉火力,向日军猛烈扫射。后来有幸存者回忆道:“……许多炮弹在空中就爆炸了,硝烟把太阳染成了绿色……密集的枪弹和榴霰弹夹杂着爆炸声劈面而来,洞穿和撕裂人的躯体,血肉横飞,到处死伤籍地……”日军冲击部队很快减员一半,不得不全线退却。随后的若干次进攻仍以失败告终,到9月20日,日军仅占领203高地东侧的南山坡,203高地仍在俄军手中。

  日军在旅顺的接连失利引起日本国内不满,天皇为此召开特别御前会议,满洲军司令部决定将攻击重心由东线转向西线203高地,并派满洲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亲临督战。

  乃木希典无奈只得下了最大的赌注,下令11月23日发起第三次总攻击。24日晚,日军组织3000名“白襻队”强袭松树山堡垒,但遭到俄军马克沁机枪在探照灯配合下的猛烈扫射,日军死伤过半而被迫撤退。从11月27日开始,在国内运来的18门280毫米重榴弹炮配合下,乃木命令以机枪督战,由第1师团残部会同第7师团,连续9昼夜猛攻203高地。双方争夺趋向白热化,一波又一波的日军高喊着“班塞”如潮水一般冲向俄军阵地,又在马克沁机枪的吼叫中一排接一排倒下。战斗变成了屠杀,北坡的日军尸体堆积4到5层,并填满了半山腰的壕沟,以致于观战的欧洲军事观察员第一次统计阵亡人数时竟少算了一半。死者中还包括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少尉。但日军不为尸山血海所动,仍冒死冲锋,终于在12月6日清晨攻占了203高地。为夺取这个长不足250米、宽仅30余米的山头,仅280毫米炮弹就落下2254发,重达489吨,山形亦为之改变,阵地几经易手,整个进攻日军前后伤亡达16935人之多,守垒俄军也只有1人生还。俄国人后来这样形容这场血战:“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战斗,而是人与钢铁、燃烧的石油、炸药与尸臭之间的斗争。”203高地被攻克后,胜负的天平开始向日军倾斜。东鸡冠山、二龙山、松树山等堡垒在日军280毫米重炮持续轰击,或挖掘坑道进行大爆破的情况下,相继失陷。1905年1月1日,日军第9师团攻克望台炮台,俄军残部投降,旅顺争夺战以日方的惨胜而结束。

  整个旅顺争夺战,日军共伤亡59304人,占参战总兵力的近一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俄军马克沁机枪造成的。开战时俄军在旅顺只装备有8挺机枪,分散于各个要塞,但依托坚固工事,并与铁丝网、反步兵壕和探照灯、地雷等相互配合,构成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而日军仍遵循着普法战争时期的战术教程,仍采用对付单发排枪时的密集冲锋队形,因而只能成为军事史上机枪首次大规模使用的牺牲品。

因日军在争夺203高地的战斗中伤亡惨重,战后乃木希典取203的谐音,将此山改称“尔灵山”,并树碑纪念。此碑外形为当时日军所用的6.5毫米圆头有坂枪弹,系用从高地上搜集的遗留弹头弹片铸成,碑身上有乃木希典题诗及作战经过。日本还曾将此役拍成电影。该高地现在仍是日本游客赴大连旅游时必定参观的景点之一。


  在日俄战争中,哈奇开斯机枪同样显示了让对方不可逾越的火力。在旅顺口,作为攻方的日军多数将哈奇开斯机枪作为固定火力掩护,用来在进攻时牵制俄军,或是掩护挖掘坑道。但少数情况下也会伴随步兵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10月28日,日军对东鸡冠山北堡垒进行爆破,然后步兵一个分队携两挺机枪从缺口突入堡垒,只是因后援不继而未能将战果扩大。1905年3月的沈阳会战中,虽然俄军在总兵力和火炮上占有明显优势,但日军投入了全部的200挺哈奇开斯机枪,加上临时制作的由6支步枪固定在木框内而成的“古川代用机枪”(因第四军古川工兵中佐发明而得名),相对于俄军的56挺马克沁机枪,形成了在步兵速射火力方面的局部优势,沈阳会战终以日军胜利告终。日军通过这场战争也对机枪的战术运用有了新的认识。

  在长达19个月的厮杀后,日本终以死伤27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让世人看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同时对机枪这一新式武器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英国军事观察员曾在报告中写道:“当堑壕上架起机枪时,骑兵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给步兵做饭。”特别在旅顺争夺战这场典型的攻坚—防御战斗中,机枪与工事、铁丝网等配合形成的防御体系,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不仅成为1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的样板,甚至决定了其后50年防御作战的模式。

注:本文曾发表在《兵工科技》2004年第8期上,略有改动喋血旅顺口—日俄战争中的机枪战
http://www.zhige.net/html/2010/1201/20073_7.html

  1904年5月1日,黑木为桢大将指挥日本第一军开始强渡鸭绿江。在战斗中,扎斯里奇中将统率的俄军东满支队首次使用了带护盾的轮架式马克沁机枪,但无坚固工事依托的俄军很快被击溃,日军进占九连城。5月底,日军在大连、辽东等地先后登陆,陆上进攻接连得手。但旅顺仍在俄国控制之下,海上交通线仍受威胁。为赢得战争,日本必须不惜代价攻取旅顺。旅顺争夺战是日俄战争中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到1905年1月2日俄军投降为止,这场现代史上最为残酷的攻坚战前后持续了近6个月。

  1904年8月19日晨7时,乃木希典指挥日本第三军对旅顺要塞发动第一轮总攻击。5万余名日军与俄军连续激战6日,伤亡15800人,损失是5月底金州南山战役的4倍,但收效甚微。其中争夺东鸡冠山、望台和盘龙山三个堡垒的战斗最为激烈,在这些战斗中,俄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火力及高度的可靠性。

  第一次总攻击中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望台炮台。望台位于旅顺口东北,为东线制高点,与西线203高地遥相呼应,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俄军在望台南坡上筑有简易工事,由加里茨基大尉率2个水兵连驻守,配有2门150毫米舰炮和2挺马克沁机枪。


血战望台炮台。望台是旅顺争夺战中最后一个失守的俄军据点,日军在此损兵折将达数千人之巨。望台失守,标志着旅顺争夺战的结束。

血战望台炮台.JPG (46.68 KB, 下载次数: 2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8-17 11:12 上传



  1904年8月24日凌晨,日军从西北方进攻望台炮台,俄军则组织炮台及两侧诸垒炮火还击。虽然日军步兵第44联队在3天前进攻东鸡冠山堡垒时已在俄军机枪火力下损失500多人,但仍然和第22联队一起作为此次进攻的主力。由于舰炮无法近距离直瞄射击,俄军马克沁机枪因此成为防御的火力中坚。当日军突击队开始向炮台攀登时,俄军居高临下用机枪和步枪猛烈射击,同时猛掷当时的新式武器—手榴弹。枪弹和弹片劈头盖脸般向日军飞去,一时间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惊天动地,毫无遮蔽的日军血肉横飞,尸体横七竖八躺满山坡。尽管前面的日军死伤狼籍,但后面的士兵仍然高喊着“班塞”(日语:万岁)奋力向上冲锋,而俄军则以雷鸣般的“乌拉”和更多的枪弹来回击,始终将日军压制在半山腰处。

  曾亲身参加望台争夺战的樱井忠温在其《肉弹》一书中写道:“……尸体挤满地,连下脚的空隙都没有,这是通向地狱的隧道。如果迈出右脚会踏上死去的战友,迈出左脚会踏上受伤的战友……”时为少尉的樱井随步兵第12中队一起参加了对望台炮台的进攻,但途中即伤亡过半,中队长和大多数军官都被打死。樱井代理指挥并组织残余部队冲至炮台下的火力死角,但后援仍被压制在山谷中,在俄军的反冲锋下最终被迫撤退。“……我们所处地势不利,无法进行防御,只得向山脚退去。每当我回头,就看见俄军向我们开枪,他们一路追杀下来。我们退回落脚点并回击敌人,双方混战在一起,用刺刀展开肉搏。此时,敌人从要塞中搬来了机枪,向我们扫射,双方的士兵都被割草般地射倒。……”混战中樱井左臂、右腿先后负伤,但他还是侥幸活了下来。日军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伤亡,军官阵亡103人,士兵死伤失踪3209人,尸体从山脚一直堆积到山腰,此次攻击彻底失败。


日俄战争中日本陆、海军两位著名将领:乃木希典(左)与东乡平八郎(右)。乃木希典的长子乃木胜典、次子乃木保典都在旅顺争夺战中阵亡,其中乃木保典少尉被打死在203高地北坡。

日俄战争中日本陆、海军两位著名将领:乃木希典(左)与东乡平八郎(右).JPG (90.68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8-17 11:10 上传



  日军的哈奇开斯机枪在第一次总攻击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8月22日的盘龙山堡垒争夺战中,日军攻下西堡垒后,俄军重新组织力量欲将其夺回,战斗极为激烈。由于日军在此配置了机枪,依托坚固工事和充足的弹药,历经反复争夺终于保住了盘龙山东西堡垒,这是日军第一次总攻中攻下的仅有的支撑点,为后来战局向有利于日军的方向转变创造了条件。

  旅顺争夺战中另一场更加著名的恶战发生在旅顺港西北3000米处的203高地。1904年5月,俄军在此修筑临时防御工事,配有火炮4门、马克沁机枪2挺,由特列齐亚诺夫指挥的俄军西伯利亚第5阻击团残部驻守。

  9月19日下午1时30分,日军对旅顺发起第二次总攻击。60余门火炮对203高地进行了持续3个多小时的炮击,高地上爆炸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原先茂密的树木全被炸光。5时20分,日军步兵第1联队、第16联队向高地发起冲击。但乃木希典对俄军堡垒坚固程度估计不足,俄军工事主体在炮击后仍安然如初,火力配备也未受影响。当日军冲到高地北坡前200米处时,俄军阵地上突然爆发出一片火光,2挺马克沁机枪和数百支步枪一同开火,冲在前面的日军被悉数摞倒,北坡前顿时血流成河。东侧俄军诸炮垒的炮火同时打来,与高地上的机枪组成十字交叉火力,向日军猛烈扫射。后来有幸存者回忆道:“……许多炮弹在空中就爆炸了,硝烟把太阳染成了绿色……密集的枪弹和榴霰弹夹杂着爆炸声劈面而来,洞穿和撕裂人的躯体,血肉横飞,到处死伤籍地……”日军冲击部队很快减员一半,不得不全线退却。随后的若干次进攻仍以失败告终,到9月20日,日军仅占领203高地东侧的南山坡,203高地仍在俄军手中。

  日军在旅顺的接连失利引起日本国内不满,天皇为此召开特别御前会议,满洲军司令部决定将攻击重心由东线转向西线203高地,并派满洲军总参谋长儿玉源太郎亲临督战。

  乃木希典无奈只得下了最大的赌注,下令11月23日发起第三次总攻击。24日晚,日军组织3000名“白襻队”强袭松树山堡垒,但遭到俄军马克沁机枪在探照灯配合下的猛烈扫射,日军死伤过半而被迫撤退。从11月27日开始,在国内运来的18门280毫米重榴弹炮配合下,乃木命令以机枪督战,由第1师团残部会同第7师团,连续9昼夜猛攻203高地。双方争夺趋向白热化,一波又一波的日军高喊着“班塞”如潮水一般冲向俄军阵地,又在马克沁机枪的吼叫中一排接一排倒下。战斗变成了屠杀,北坡的日军尸体堆积4到5层,并填满了半山腰的壕沟,以致于观战的欧洲军事观察员第一次统计阵亡人数时竟少算了一半。死者中还包括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少尉。但日军不为尸山血海所动,仍冒死冲锋,终于在12月6日清晨攻占了203高地。为夺取这个长不足250米、宽仅30余米的山头,仅280毫米炮弹就落下2254发,重达489吨,山形亦为之改变,阵地几经易手,整个进攻日军前后伤亡达16935人之多,守垒俄军也只有1人生还。俄国人后来这样形容这场血战:“这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战斗,而是人与钢铁、燃烧的石油、炸药与尸臭之间的斗争。”203高地被攻克后,胜负的天平开始向日军倾斜。东鸡冠山、二龙山、松树山等堡垒在日军280毫米重炮持续轰击,或挖掘坑道进行大爆破的情况下,相继失陷。1905年1月1日,日军第9师团攻克望台炮台,俄军残部投降,旅顺争夺战以日方的惨胜而结束。

  整个旅顺争夺战,日军共伤亡59304人,占参战总兵力的近一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俄军马克沁机枪造成的。开战时俄军在旅顺只装备有8挺机枪,分散于各个要塞,但依托坚固工事,并与铁丝网、反步兵壕和探照灯、地雷等相互配合,构成了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而日军仍遵循着普法战争时期的战术教程,仍采用对付单发排枪时的密集冲锋队形,因而只能成为军事史上机枪首次大规模使用的牺牲品。

因日军在争夺203高地的战斗中伤亡惨重,战后乃木希典取203的谐音,将此山改称“尔灵山”,并树碑纪念。此碑外形为当时日军所用的6.5毫米圆头有坂枪弹,系用从高地上搜集的遗留弹头弹片铸成,碑身上有乃木希典题诗及作战经过。日本还曾将此役拍成电影。该高地现在仍是日本游客赴大连旅游时必定参观的景点之一。

203高地.JPG (66.1 KB, 下载次数: 1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8-17 11:03 上传



  在日俄战争中,哈奇开斯机枪同样显示了让对方不可逾越的火力。在旅顺口,作为攻方的日军多数将哈奇开斯机枪作为固定火力掩护,用来在进攻时牵制俄军,或是掩护挖掘坑道。但少数情况下也会伴随步兵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10月28日,日军对东鸡冠山北堡垒进行爆破,然后步兵一个分队携两挺机枪从缺口突入堡垒,只是因后援不继而未能将战果扩大。1905年3月的沈阳会战中,虽然俄军在总兵力和火炮上占有明显优势,但日军投入了全部的200挺哈奇开斯机枪,加上临时制作的由6支步枪固定在木框内而成的“古川代用机枪”(因第四军古川工兵中佐发明而得名),相对于俄军的56挺马克沁机枪,形成了在步兵速射火力方面的局部优势,沈阳会战终以日军胜利告终。日军通过这场战争也对机枪的战术运用有了新的认识。

  在长达19个月的厮杀后,日本终以死伤27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日俄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让世人看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同时对机枪这一新式武器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英国军事观察员曾在报告中写道:“当堑壕上架起机枪时,骑兵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给步兵做饭。”特别在旅顺争夺战这场典型的攻坚—防御战斗中,机枪与工事、铁丝网等配合形成的防御体系,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不仅成为10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战的样板,甚至决定了其后50年防御作战的模式。

注:本文曾发表在《兵工科技》2004年第8期上,略有改动
战壕 铁丝网 机枪 防御利器(坦克飞机出现之前,无敌)
马克沁比哈奇开斯好,日俄战争后,除了法国人和日本人之外人人都知道了。
马克沁,那个时代的神器啊
关键一战又出现了同样的场面。
感觉 日军打的有问题啊 怎么伤亡那么大
感觉就像舍不得炮弹舍得肉弹似的
要不是儿玉源太郎后来夺了那个花岗岩乃木的指挥权,估计日军的伤亡会更重。。。。。。。
就这样,这个乃木还加官进爵。。。。。
机枪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战争模式
yellow14 发表于 2012-8-17 14:48
要不是儿玉源太郎后来夺了那个花岗岩乃木的指挥权,估计日军的伤亡会更重。。。。。。。
就这样,这个乃木 ...
舔黄的老师 关键还老年丧子绝后了 意思一下
xuxin 发表于 2012-8-17 15:13
舔黄的老师 关键还老年丧子绝后了 意思一下
这就叫政治正确。。。。。。
好像日本人特别讲这个。。。
蓝色游击队 发表于 2012-8-17 14:20
感觉就像舍不得炮弹舍得肉弹似的
是炮兵无法有效清除机枪火力点
洪斌 发表于 2012-8-17 12:20
马克沁比哈奇开斯好,日俄战争后,除了法国人和日本人之外人人都知道了。
英国人显然不知道马克沁好,一战惨剧就是英军配合德军出演的。
抗病毒颗粒 发表于 2012-8-17 14:13
关键一战又出现了同样的场面。
没有有效的突击方式能打破这个防御战术

到机械化时代到来才解决
传说中的大杀器啊
zoboe 发表于 2012-8-17 15:37
英国人显然不知道马克沁好,一战惨剧就是英军配合德军出演的。
英国人不是不知道马克辛机枪厉害,而是犯了李鸿章同样的小商人习气,恐怕机枪“靡费甚巨”,转而注重训练士兵个人射击技巧,
那个时代的决策者给人的印象,都很信赖精神原子弹。
马克沁比哈奇开斯好。

但是英国人(其实是所有人包括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意大利人)不知道,机枪(不管哪一种)加上铁丝网会这么可怕。
yellow14 发表于 2012-8-17 14:48
要不是儿玉源太郎后来夺了那个花岗岩乃木的指挥权,估计日军的伤亡会更重。。。。。。。
就这样,这个乃木 ...
乃对偶不满?(笑)
看我头像是谁?
《二百三高地》这部电影很好看的。
这其实才是所谓的“人海战术”,一战结束以后除了个别情况已经没人玩了
日俄战争中为了对付日军的土遁,俄军发明了掷雷器
”古川代用机枪“有木有图拉,以前听说过~~一直不得一见
nobunaka 发表于 2012-8-17 17:04
《二百三高地》这部电影很好看的。
是啊,看着小鬼子一片一片的被打死,那叫一个爽啊
日军优势兵力为啥不抄后路断交通线和补给呢,让俄军在据点里死守,然后一个个用土工作业炸掉或者围点打援
zoboe 发表于 2012-8-17 15:37
英国人显然不知道马克沁好,一战惨剧就是英军配合德军出演的。
英人有快枪李恩飞,排枪堪比马克辛{:wu:}
感觉 日军打的有问题啊 怎么伤亡那么大
将军,不要珍惜我们的身体,请随便使用
日俄战争中为了对付日军的土遁,俄军发明了掷雷器
迫击炮?之前不是有臼炮吗?怎么没用?
即便是机枪出现,骑兵也还要等到1949年底才彻底退出战场舞台,此间四十余年,不乏经典战例……
nobunaka 发表于 2012-8-17 17:02
乃对偶不满?(笑)
看我头像是谁?
花岗岩脑袋你好!花岗岩脑袋再见!
此役又一次为马克沁做了广告
本来日本很多人都有些一根筋的,所以乃木这种人得势难免
bizon 发表于 2012-8-17 20:36
迫击炮?之前不是有臼炮吗?怎么没用?
就是用臼炮改装的
bizon 发表于 2012-8-17 20:36
迫击炮?之前不是有臼炮吗?怎么没用?
比臼炮射程更近,威力更大,射速更高
不是本子玩猪突冲锋被割麦子一样放倒么?
火烧冰淇淋 发表于 2012-8-17 15:56
英国人不是不知道马克辛机枪厉害,而是犯了李鸿章同样的小商人习气,恐怕机枪“靡费甚巨”,转而注重训练 ...
是否给自己装备是一回事,是否让自己部队迎着敌方机枪送命是另一回事,别搞混了。

英军有维克斯机枪,不是犯了小商人习气吧?再者李中堂可没少给部队添置速射武器,船上的速射炮,陆上的格林机枪。
洪斌 发表于 2012-8-17 16:45
NO,NO,NO,英军自己用的就是从马克沁改进而来的维克斯机枪,虽然他们的盟友法国人用的就是哈奇开斯,他们 ...
这里讨论的“好”是对敌方杀伤力大,不是指己方觉得机械性能稳定可靠。
Saylor 发表于 2012-8-17 17:10
这其实才是所谓的“人海战术”,一战结束以后除了个别情况已经没人玩了
解放战争,民国陆军突围或者抢路,人海战术用得不少。
yellow14 发表于 2012-8-17 14:48
要不是儿玉源太郎后来夺了那个花岗岩乃木的指挥权,估计日军的伤亡会更重。。。。。。。
就这样,这个乃木 ...
好歹人家两儿子都搭进去了,不给人家点安慰奖有点说不过去啊
机枪  迫击炮  手榴弹

传统陆战老三样
杀人利器
之前马克沁机枪在牛牛镇压黑蜀黍的行动中有表现,不过在近现代战争中是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鬼子没经验,吃亏自然在所难免。再加上乃木这种榆木脑袋,自然好鬼子就多起来了
不过旅顺跟一战不一样。其实一战中的阵地战双方都能屡屡达成突破,但通讯和机动能力没有明显进步,导致进攻方步兵很容易脱离己方炮火支援,而防御方有足够的时间调动预备队来堵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