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雷达技术获一系列重大突破 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料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13:44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8/09/16672078_0.shtml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他31岁获得中国雷达学会最高奖“申仲义雷达奖”、32岁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36岁担任国家一类骨干雷达研究所所长、44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领衔的团队通过创新突破和军民融合,打造出“中国雷达第一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推动中国雷达技术和公共安全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他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中国电科38所)所长、解放军总装备部雷达探测技术专业组组长、“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吴曼青。

咬定“雷达技术创新”不放松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刚刚踏出校门的吴曼青就成功主持了“双基地雷达试验系统”研究工作,将中国双基地雷达研究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0世纪末90年代中期,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吴曼青率先提出“数字阵列雷达”概念,并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个数字T/R组件及首个数字阵列雷达试验系统;2003年,吴曼青团队研发出一种新的三坐标雷达体制,研制成功的机动式三坐标雷达被誉为中国地面情报雷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里程碑式产品。

解放军某重大装备的研制,在技术引进上遭受重重阻挠。2002年,吴曼青团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部该型装备,改变了中国在该型装备发展上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2005年,吴曼青又率先提出采用全新体制的新思路,并亲自担任该项目总设计师,部署团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研制工作,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面创新,标志着中国该项雷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军方和业内专家评价称,该项目取得丰富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雷达发展史上罕有先例,是解放军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范例,为解放军立足国产平台、发展先进装备,闯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必将对解放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和先导作用。

吴曼青及其团队始终坚持将中国在雷达技术方面的空白点、薄弱点作为中国电科38所的科技创新布局方向。2001年前后,他根据经济社会和现代军事发展需求,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领域布局为该所重要发展方向,并在成立初期担任雷达成像研究中心主任,该项技术研发很快获得新的进展,目前,中国该技术研究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由于技术手段匮乏,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无高精度地图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08年,中国试图引进雷达测图系统,却遭到拒绝

吴曼青率团队主动请缨,仅用1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套机载雷达测图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先后获取中国西部横断山脉11万平方公里雷达影像,填补了该地区地图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雷达测绘技术的国家之一。

突破浮空平台研究

在大力推进具体技术创新的同时,吴曼青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雷达技术发展思维,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他认为雷达技术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雷达技术突破本身,而是要为雷达寻找更为丰富的平台,以发挥雷达更大的功用。

于是,吴曼青将目光瞄准了浮空平台。一个传统的雷达研究所研究浮空器,这在很多人眼里显得不可理解。
但吴曼青做了,而且是不同于一般的做法——2003年,中国电科38所从市场上整体引进了一个成熟的浮空器研发团队,吴曼青为这个团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愿景——成为世界领先的浮空器研究团队,同时,给了他们高度自由的发展空间、更灵活的机制以及充足的经费支持。

很快,这支团队就成长为中国领先、国际先进的浮空器研究团队,先后研发出包括中国第一个定型浮空器产品在内的系列产品,填补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空白,部分产品先后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期间出色完成重点安保任务。

2011年,吴曼青及其团队成功实现某重大雷达技术从体制到关键技术、从部件到系统的多项自主创新,整体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基于该项技术研制的演示验证系统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自筹资金研制的某型雷达,在试验期间成功观测到“天宫”、“神八”对接和分离,探测距离1800公里,连续跟踪1300公里,这是他们从防空预警向空间目标监视的跨越。吴曼青团队还成功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魂芯一号”,打破了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其性能达到国际主流厂商主力产品性能的6倍以上;他们研发的两型重要装备,一型装备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研发大型浮空平台的国家,另一型则率先实现中国对空情报雷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建言中国准备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然来临,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要培育土壤、播下种子,这样,在秋天,我们才有更好的收获。”
雷达专家吴曼青院士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双重机遇叠加,在“关口前移”和“版图东移”的进程中,中国应该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任务。

虽是理工科的雷达技术专家,但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吴曼青院士,言谈举止中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浓郁的“桐城派”人文气息,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他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重境界来形象地比喻科技创新的过程:科技创新肯定会遇到困难,最艰难的时候,就好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但是科技人员的创新信念不能丢,一定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科技人员通过创新一定能够豁然开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合金融危机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吴曼青在中国电科38所前瞻布局了智能传感、微系统、视频感知、极限粒子源、微波光子学等一批前沿技术,谋求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都说‘得来全不费工夫’,可前面还有一句‘踏破铁鞋无觅处’。把前面99%的工作都做好了,最后才会得到好的结果。”他说。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8/09/16672078_0.shtml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他31岁获得中国雷达学会最高奖“申仲义雷达奖”、32岁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36岁担任国家一类骨干雷达研究所所长、44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领衔的团队通过创新突破和军民融合,打造出“中国雷达第一股”,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推动中国雷达技术和公共安全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他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中国电科38所)所长、解放军总装备部雷达探测技术专业组组长、“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吴曼青。

咬定“雷达技术创新”不放松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刚刚踏出校门的吴曼青就成功主持了“双基地雷达试验系统”研究工作,将中国双基地雷达研究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20世纪末90年代中期,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吴曼青率先提出“数字阵列雷达”概念,并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个数字T/R组件及首个数字阵列雷达试验系统;2003年,吴曼青团队研发出一种新的三坐标雷达体制,研制成功的机动式三坐标雷达被誉为中国地面情报雷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里程碑式产品。

解放军某重大装备的研制,在技术引进上遭受重重阻挠。2002年,吴曼青团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部该型装备,改变了中国在该型装备发展上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2005年,吴曼青又率先提出采用全新体制的新思路,并亲自担任该项目总设计师,部署团队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研制工作,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面创新,标志着中国该项雷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军方和业内专家评价称,该项目取得丰富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雷达发展史上罕有先例,是解放军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范例,为解放军立足国产平台、发展先进装备,闯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必将对解放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和先导作用。

吴曼青及其团队始终坚持将中国在雷达技术方面的空白点、薄弱点作为中国电科38所的科技创新布局方向。2001年前后,他根据经济社会和现代军事发展需求,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领域布局为该所重要发展方向,并在成立初期担任雷达成像研究中心主任,该项技术研发很快获得新的进展,目前,中国该技术研究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由于技术手段匮乏,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无高精度地图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008年,中国试图引进雷达测图系统,却遭到拒绝

吴曼青率团队主动请缨,仅用1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套机载雷达测图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先后获取中国西部横断山脉11万平方公里雷达影像,填补了该地区地图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雷达测绘技术的国家之一。

突破浮空平台研究

在大力推进具体技术创新的同时,吴曼青并不拘泥于传统的雷达技术发展思维,而是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他认为雷达技术的发展,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雷达技术突破本身,而是要为雷达寻找更为丰富的平台,以发挥雷达更大的功用。

于是,吴曼青将目光瞄准了浮空平台。一个传统的雷达研究所研究浮空器,这在很多人眼里显得不可理解。
但吴曼青做了,而且是不同于一般的做法——2003年,中国电科38所从市场上整体引进了一个成熟的浮空器研发团队,吴曼青为这个团队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愿景——成为世界领先的浮空器研究团队,同时,给了他们高度自由的发展空间、更灵活的机制以及充足的经费支持。

很快,这支团队就成长为中国领先、国际先进的浮空器研究团队,先后研发出包括中国第一个定型浮空器产品在内的系列产品,填补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空白,部分产品先后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期间出色完成重点安保任务。

2011年,吴曼青及其团队成功实现某重大雷达技术从体制到关键技术、从部件到系统的多项自主创新,整体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基于该项技术研制的演示验证系统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自筹资金研制的某型雷达,在试验期间成功观测到“天宫”、“神八”对接和分离,探测距离1800公里,连续跟踪1300公里,这是他们从防空预警向空间目标监视的跨越。吴曼青团队还成功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魂芯一号”,打破了国外高端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对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其性能达到国际主流厂商主力产品性能的6倍以上;他们研发的两型重要装备,一型装备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成功研发大型浮空平台的国家,另一型则率先实现中国对空情报雷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建言中国准备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然来临,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要培育土壤、播下种子,这样,在秋天,我们才有更好的收获。”
雷达专家吴曼青院士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创新最为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双重机遇叠加,在“关口前移”和“版图东移”的进程中,中国应该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任务。

虽是理工科的雷达技术专家,但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吴曼青院士,言谈举止中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浓郁的“桐城派”人文气息,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他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重境界来形象地比喻科技创新的过程:科技创新肯定会遇到困难,最艰难的时候,就好比“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但是科技人员的创新信念不能丢,一定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科技人员通过创新一定能够豁然开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结合金融危机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吴曼青在中国电科38所前瞻布局了智能传感、微系统、视频感知、极限粒子源、微波光子学等一批前沿技术,谋求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都说‘得来全不费工夫’,可前面还有一句‘踏破铁鞋无觅处’。把前面99%的工作都做好了,最后才会得到好的结果。”他说。
上图

浮空……

20110531163249321.jpg
撸主从畅谈转来的?
概念是不错,国家投入是关键啊。
angadow 发表于 2012-8-9 12:51
上图

浮空……
世博会也用上了??


铜铁求稳,介个是什么~~~~1578793144387107935.jpg

铜铁求稳,介个是什么~~~~1578793144387107935.jpg
贵族血统 发表于 2012-8-9 12:55
撸主从畅谈转来的?
赶紧刷牙克
管八股,很不错
虽然不懂,但听起来很厉害,很爽
兔子的眼睛!
求解毒啊,到底哪个类型的啊
loong5 发表于 2012-8-9 13:15
求解毒啊,到底哪个类型的啊
同求解毒啊 [:a3:]
没弄明白。
一千年一次 发表于 2012-8-9 13:25
同求解毒啊
此毒已传染
谢谢加油
求教:“他们自筹资金研制的某型雷达,在试验期间成功观测到‘天宫’、‘神八’对接和分离,探测距离1800公里,连续跟踪1300公里,这是他们从防空预警向空间目标监视的跨越。”
这个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如何?
最重要的应该是这一句:
2011年,吴曼青及其团队成功实现某重大雷达技术从体制到关键技术、从部件到系统的多项自主创新,整体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基于该项技术研制的演示验证系统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8所待遇不错。呵呵,想起以前一件趣事,有次做实验,合作单位有38所,带了个风廓线雷
达放一小学操场,结果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附近小区的人怕有辐射,一堆大爷大妈围着都准备开砸了。。。
后来环保局带仪器去测然后发公告都米用,只好撤走了,我了个去。。。。
从第三代向第四代雷达系统的跳跃才是关键
Parasing 发表于 2012-8-9 14:26
从第三代向第四代雷达系统的跳跃才是关键
求雷达跨代科普

没脑的猪 发表于 2012-8-9 14:34
求雷达跨代科普


防空情报雷达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
第一代以非相参两坐标雷达为主,可靠性及抗有源干扰能力低,装备时间为自防空情报雷达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末,其代表型号有美国AN/FPS-8两坐标警戒雷达、前苏联П-35两坐标警戒引导雷达等。
第二代以全相参三坐标雷达为主,抗干扰能力明显增强,可靠性仍较低,装备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其代表型号有美国AN/FPS-50洲际弹道导弹远程预警雷达、前苏联5H88三坐标雷达、英国S713三坐标雷达等。
第三代以全固态三坐标雷达为主,实现了全自动录取、全自动组网,以及少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电子战环境适应能力和目标环境适应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有一定的抗隐身飞行器和抗反辐射导弹能力,装备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是当前发达国家防空监视系统的主用装备,代表型号有美国AN/FPS-117三坐标雷达、俄罗斯67H6三坐标雷达、英国AR-327三坐标雷达等。
第四代防空情报雷达集监视、截获、跟踪、识别和火控支援以及收集杀伤评估信息等多功能于一身,其探测范围、精度、电子战能力以及目标识别和自适应能力、可靠性等均有了质的提高,21世纪初刚开始装备使用,代表型号有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所用的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英国“指挥官-S”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等。目前第四代防空情报雷达正处于发展之中。
国产K/LLQ120型高机动二坐标低空雷达、国产K/LLQ350A型高机动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和国产K/LLQ350B型高机动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等3型防空雷达均为我国近10年来自行研制、自主创新的国产雷达装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3代先进水平,文中提到的新型对空雷达的发展就是三代跳四代的发展。
没脑的猪 发表于 2012-8-9 14:34
求雷达跨代科普


防空情报雷达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
第一代以非相参两坐标雷达为主,可靠性及抗有源干扰能力低,装备时间为自防空情报雷达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末,其代表型号有美国AN/FPS-8两坐标警戒雷达、前苏联П-35两坐标警戒引导雷达等。
第二代以全相参三坐标雷达为主,抗干扰能力明显增强,可靠性仍较低,装备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其代表型号有美国AN/FPS-50洲际弹道导弹远程预警雷达、前苏联5H88三坐标雷达、英国S713三坐标雷达等。
第三代以全固态三坐标雷达为主,实现了全自动录取、全自动组网,以及少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电子战环境适应能力和目标环境适应能力均达到较高水平,有一定的抗隐身飞行器和抗反辐射导弹能力,装备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是当前发达国家防空监视系统的主用装备,代表型号有美国AN/FPS-117三坐标雷达、俄罗斯67H6三坐标雷达、英国AR-327三坐标雷达等。
第四代防空情报雷达集监视、截获、跟踪、识别和火控支援以及收集杀伤评估信息等多功能于一身,其探测范围、精度、电子战能力以及目标识别和自适应能力、可靠性等均有了质的提高,21世纪初刚开始装备使用,代表型号有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所用的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英国“指挥官-S”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等。目前第四代防空情报雷达正处于发展之中。
国产K/LLQ120型高机动二坐标低空雷达、国产K/LLQ350A型高机动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和国产K/LLQ350B型高机动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等3型防空雷达均为我国近10年来自行研制、自主创新的国产雷达装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3代先进水平,文中提到的新型对空雷达的发展就是三代跳四代的发展。
双基地雷达试验系统  反隐身吗
Parasing 发表于 2012-8-9 14:42
防空情报雷达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
第一代以非相参两坐标雷达为主,可靠性及抗有源干扰能力低,装备时 ...
这么说,我兔是不怕隐形战机,巡航导弹,超远程打击了?
不明觉历
不明觉厉
一起高飞 发表于 2012-8-9 13:06
铜铁求稳,介个是什么~~~~
基洛夫飞艇,三星后特别牛!
有料贴留名
局座威武 发表于 2012-8-9 15:23
不明觉厉
头像恶心一笔。。。
反隐身的东东?
38所也这么厉害呀
人才啊  人才啊  不愧为二十一世纪最贵的  加油
这艇艇没坐人的吧
照妖镜,呵呵。
猛料频出,MD和那帮喽啰们看到心里一定打鼓,我兔也不是好欺负的
angadow 发表于 2012-8-9 12:51
上图

浮空……
要得要得
没看到料,字数眩晕
那个引进受阻自己研制的是反隐身雷达吧,引进捷克的维拉受阻,自己整出来了,从八股看还推陈出新了


38所搞的项目比如AESA 星载有源相控阵 远程预警雷达等全部和14所冲突。  所以现在38与14竞争比较激烈 但14所在有源相控阵T/R组件 大功率行波管有电子所双剑合壁。 所以38所目前趋势总是处下风。

吴曼青虽然在有源相控阵领域 在亚洲属于一号种子 但14所人才更多 1对多胜算低。

38所搞的项目比如AESA 星载有源相控阵 远程预警雷达等全部和14所冲突。  所以现在38与14竞争比较激烈 但14所在有源相控阵T/R组件 大功率行波管有电子所双剑合壁。 所以38所目前趋势总是处下风。

吴曼青虽然在有源相控阵领域 在亚洲属于一号种子 但14所人才更多 1对多胜算低。
这么牛B的科技兔
偷菜(zhl) 发表于 2012-8-9 15:06
双基地雷达试验系统  反隐身吗
必须滴~为反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