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忘的7.23动车事故,日本依旧铭记在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44:59
标题:被遗忘的7·23动车事故——来源 朝日新闻
链接:http://asahichinese.com/article/news/AJ201207180061
内容:
动车车身被重机枪粉碎,配线暴露在外,窗框也扭曲变形。2011年7月,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发生了死伤人数超过200人的动车追尾特大事故。事故发生至今已过去一年,坠毁车辆的残骸满是污泥,依旧原封不动地放置在温州南站附近。

  中国政府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将车体就地掩埋,但由于外界批评此举实为“掩盖罪证”,政府随后又将车体挖出以“调查事故”为由将车体搬运至温州南站附近的调车场。但事实上,当地并没有相关部门对驾驶座进行清洗和调查的迹象。

  2011年7月,发生追尾脱轨事故的D301号动车残骸如今已堆放成了一座高约2米,宽约20米的小山,蜘蛛网密布,缝隙间杂草丛生。

  D301号动车残骸后面则原封不动地放置着被追尾的D3115号动车的十几节车厢残骸。白色的车体有些泛黄,发生激烈碰撞而车厢连接部分的金属已经弯曲断裂。

  车厢的地板上有一层厚厚的白色尘埃,没喝完的饮料瓶、饭盒散落在地上。散落在地板上的报日期为“7月23日星期六”,这份报纸的头版报道了一名患者接受骨髓移植而重获新生的新闻。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定格在事故发生的瞬间。据当地记者透露:“谁都不想进行处理,就只好这么撒手不管了。”

  其他受损严重的车身被放置在距离温州南站以东约7公里的货运站。大约5节被深绿色罩布遮盖着的车厢也保持着1年前的样子。车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里也就是好几个月一次会有相关人员前来对车体进行消毒。然后就一直这么放着。”

  仿佛遭受动车事故的车厢已被人们遗忘,民众对于事故的记忆也逐渐淡化。附近的一名居民告诉笔者:“几乎没有人前来事故现场。”此前曾用来掩埋车头的约20米的大坑如今被混杂着石块的砂土覆盖。这附近的土地出现了深深的裂缝,犹如干旱的大地一般。

  事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部分乘客出行时选择不乘坐动车。但是时隔一年,7月中旬上海开往温州的动车又坐满了出差或出行的乘客。

  一名建筑公司职员每月要乘坐动车出差3、4次,他表示:“在中国,大巴经常发生事故,而动车事故仅此一回而已,所以还是选择乘坐动车。”一名在车辆零部件公司工作的男性对事故毫不介意:“反正坐什么都有危险,就看命吧。”

  而中国的媒体对此则是三缄其口、避而不谈。事故发生后不久,各家媒体争相报道了事故调查并对铁道部门予以批评。但是,2011年7月末,共产党宣传部下达了禁止媒体擅自报道和评论的通告。除政府发表的消息外,一切相关报道戛然而止。

  据温州当地报社表示,并没有打算制作回顾事故一周年特集的计划。该报社领导说道:“虽然我们想写,但是当地政府和铁道部门并不希望事故被重新提起,所以我们也没办法。”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表示:“现在正是即将迎来(中央领导交替的)秋季党大会的敏感时期,很难对事故进行后续报道。”

  此外,温州市政府也不会举行追悼仪式。市政府干部表示:“这起事故是一段沉痛的回忆。如果当地政府计划搞一些追悼活动,铁道部门的面子就挂不住了。这道理你想必也懂。”

温州动车事故令“速度优先,轻视安全”的中国社会为之动摇,但这起事故却迅速被人们淡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时隔3年有所下降,政府再次开始依靠铁路实施经济复苏。

  7月上旬,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经济形势座谈会,并邀请经济学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到场参加。会上温家宝总理将“铁道”排在奖励民间企业投资的第一位,并说道:“必须要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中国的铁路建设投资用了三年时间,在由于贪污而被免职的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指挥下,于2010年达到了7千亿元(约为以往的4倍)。但是,受刘志军贪污事件和动车事故影响,投资额于2011年下半年骤减至2010年的一半以下。由此,政府打算吸引民间的投资。

  一名河北省动车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回顾道:“到今年年初为止,并没有赶工,而且十分严格地要求重视安全和质量。”然而当动车的建设失去了中央政府这块后盾之后,银行也取消下放贷款。由于无法支付工人工资,各地均停止施工。

  今年初春开始,形势发生了变化,各地又重新开始施工。中铁隧道副总工程师王梦恕表示,目前设想将曾经以安全为由从350千米降至300千米的最高时速重提至320千米,并解释:“中国的技术领先国际,没有问题。而且乘客也不喜欢乘坐速度慢的车。”另外,于今年4月公开的《高速列车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也提出了“提速”的目标。

  但是,入不敷出的线路建设却并未带来盈利,铁路部门的负债越来越多。截至今年3月末,负债金额已比去年多出2成,达2万4千亿元。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对此提出警告:“当今,管理政策及安全的部门和掌管铁道事业的部门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对铁路的盈亏核算和安全进行监督的。如此下去中国的铁路将会成为当年日本的国有铁道。”

关键词:中国动车事故

  2011年7月23日夜,在浙江省温州市,受雷雨影响,一辆由北京发往福州的动车与在动车高架桥上缓慢行驶的、由杭州开往福州的动车发生追尾事故。据中国政府的调查称,此次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在2011年末政府公开的调查结果中,除驾驶系统上存在安全隐患外,还指出铁道建设急于求成过度缩短工期,没有彻底落实安全责任等问题。
标题:被遗忘的7·23动车事故——来源 朝日新闻
链接:http://asahichinese.com/article/news/AJ201207180061
内容:
动车车身被重机枪粉碎,配线暴露在外,窗框也扭曲变形。2011年7月,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发生了死伤人数超过200人的动车追尾特大事故。事故发生至今已过去一年,坠毁车辆的残骸满是污泥,依旧原封不动地放置在温州南站附近。

  中国政府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将车体就地掩埋,但由于外界批评此举实为“掩盖罪证”,政府随后又将车体挖出以“调查事故”为由将车体搬运至温州南站附近的调车场。但事实上,当地并没有相关部门对驾驶座进行清洗和调查的迹象。

  2011年7月,发生追尾脱轨事故的D301号动车残骸如今已堆放成了一座高约2米,宽约20米的小山,蜘蛛网密布,缝隙间杂草丛生。

  D301号动车残骸后面则原封不动地放置着被追尾的D3115号动车的十几节车厢残骸。白色的车体有些泛黄,发生激烈碰撞而车厢连接部分的金属已经弯曲断裂。

  车厢的地板上有一层厚厚的白色尘埃,没喝完的饮料瓶、饭盒散落在地上。散落在地板上的报日期为“7月23日星期六”,这份报纸的头版报道了一名患者接受骨髓移植而重获新生的新闻。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定格在事故发生的瞬间。据当地记者透露:“谁都不想进行处理,就只好这么撒手不管了。”

  其他受损严重的车身被放置在距离温州南站以东约7公里的货运站。大约5节被深绿色罩布遮盖着的车厢也保持着1年前的样子。车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里也就是好几个月一次会有相关人员前来对车体进行消毒。然后就一直这么放着。”

  仿佛遭受动车事故的车厢已被人们遗忘,民众对于事故的记忆也逐渐淡化。附近的一名居民告诉笔者:“几乎没有人前来事故现场。”此前曾用来掩埋车头的约20米的大坑如今被混杂着石块的砂土覆盖。这附近的土地出现了深深的裂缝,犹如干旱的大地一般。

  事故发生后的一段时间,部分乘客出行时选择不乘坐动车。但是时隔一年,7月中旬上海开往温州的动车又坐满了出差或出行的乘客。

  一名建筑公司职员每月要乘坐动车出差3、4次,他表示:“在中国,大巴经常发生事故,而动车事故仅此一回而已,所以还是选择乘坐动车。”一名在车辆零部件公司工作的男性对事故毫不介意:“反正坐什么都有危险,就看命吧。”

  而中国的媒体对此则是三缄其口、避而不谈。事故发生后不久,各家媒体争相报道了事故调查并对铁道部门予以批评。但是,2011年7月末,共产党宣传部下达了禁止媒体擅自报道和评论的通告。除政府发表的消息外,一切相关报道戛然而止。

  据温州当地报社表示,并没有打算制作回顾事故一周年特集的计划。该报社领导说道:“虽然我们想写,但是当地政府和铁道部门并不希望事故被重新提起,所以我们也没办法。”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表示:“现在正是即将迎来(中央领导交替的)秋季党大会的敏感时期,很难对事故进行后续报道。”

  此外,温州市政府也不会举行追悼仪式。市政府干部表示:“这起事故是一段沉痛的回忆。如果当地政府计划搞一些追悼活动,铁道部门的面子就挂不住了。这道理你想必也懂。”

温州动车事故令“速度优先,轻视安全”的中国社会为之动摇,但这起事故却迅速被人们淡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时隔3年有所下降,政府再次开始依靠铁路实施经济复苏。

  7月上旬,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经济形势座谈会,并邀请经济学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到场参加。会上温家宝总理将“铁道”排在奖励民间企业投资的第一位,并说道:“必须要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中国的铁路建设投资用了三年时间,在由于贪污而被免职的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的指挥下,于2010年达到了7千亿元(约为以往的4倍)。但是,受刘志军贪污事件和动车事故影响,投资额于2011年下半年骤减至2010年的一半以下。由此,政府打算吸引民间的投资。

  一名河北省动车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回顾道:“到今年年初为止,并没有赶工,而且十分严格地要求重视安全和质量。”然而当动车的建设失去了中央政府这块后盾之后,银行也取消下放贷款。由于无法支付工人工资,各地均停止施工。

  今年初春开始,形势发生了变化,各地又重新开始施工。中铁隧道副总工程师王梦恕表示,目前设想将曾经以安全为由从350千米降至300千米的最高时速重提至320千米,并解释:“中国的技术领先国际,没有问题。而且乘客也不喜欢乘坐速度慢的车。”另外,于今年4月公开的《高速列车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也提出了“提速”的目标。

  但是,入不敷出的线路建设却并未带来盈利,铁路部门的负债越来越多。截至今年3月末,负债金额已比去年多出2成,达2万4千亿元。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赵坚对此提出警告:“当今,管理政策及安全的部门和掌管铁道事业的部门并存,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对铁路的盈亏核算和安全进行监督的。如此下去中国的铁路将会成为当年日本的国有铁道。”

关键词:中国动车事故

  2011年7月23日夜,在浙江省温州市,受雷雨影响,一辆由北京发往福州的动车与在动车高架桥上缓慢行驶的、由杭州开往福州的动车发生追尾事故。据中国政府的调查称,此次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在2011年末政府公开的调查结果中,除驾驶系统上存在安全隐患外,还指出铁道建设急于求成过度缩短工期,没有彻底落实安全责任等问题。
又来那个大坑了。
某些媒体一个劲的黑高铁,都快把高铁咬死了,这里居然说媒体沉默。小日本不是啥好东西!
被“被遗忘”啊
真是哦,好快,马上一周年了~~~
这篇文章跟去年他们写的那些文章有区别吗?鬼子对中国很关心啊
鬼子还是赶快把自己那个福岛的拉得屎赶快吃完 搞得全世界跟着倒霉     土鳖家的事情就不劳操心了
鬼子还是把自己的新干线停了,给中国作个示范。
日本不顾邻国安全排放的核废水有没有铭记啊
不看这个帖子,还真快把这件事忘了话说动车事故调查最后啥结果?
重机枪是什么意思?
是又要有高铁项目招标了吧?
某些媒体一个劲的黑高铁,都快把高铁咬死了,这里居然说媒体沉默。小日本不是啥好东西!
看起来主子们对媒体的工作不爽,没能彻底搞死高铁
当时把车厢砸烂埋土里的事可是震撼我啊
真心觉得猪都比觉得做这个的领导 聪明
反正从那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导,牛啊.
当时把车厢砸烂埋土里的事可是震撼我啊
真心觉得猪都比觉得做这个的领导 聪明
那是车头,埋进土里是为方便吊车开进布置,且查明里面无活人。
日本高铁事故判决责任全在死去的司机,很公正。
战争狂人萨谢思 发表于 2012-7-19 08:24
那是车头,埋进土里是为方便吊车开进布置,且查明里面无活人。
世界笑话
                        
世界笑话
车头里会塞足乘客才是世界笑话。
真奇怪,要说楼上各位关心723事故的话,应该在发布调查报告的第一时间下载来看看啊。
我电脑里还有一份,毕竟是正规报告,至少可以学习学习国家的正式报告是如何写的。
说句难听的,就死这么几个人也炒炒,绝对是后面有推手的。(火车每年给死一千人的指标都是低的,早就是物质化的社会,人命其实也就是利益的工具而已。用的着了就说人命有多可贵,用不着了也就是几块肉而已)
core-i3 发表于 2012-7-19 08:44
真奇怪,要说楼上各位关心723事故的话,应该在发布调查报告的第一时间下载来看看啊。
我电脑里还有一份,毕 ...
哪里有下载的?
车头里会塞足乘客才是世界笑话。
动车车头后半部分有乘客的
shaolishi 发表于 2012-7-19 08:58
说句难听的,就死这么几个人也炒炒,绝对是后面有推手的。(火车每年给死一千人的指标都是低的,早就是物质 ...
火车每年给的死人指标,这个说法有点意思,出处是哪里?
自己没留意就别说国家不发布,我对那长长一串的责任人名单还是有印象的,一直从刘志军到最低层的检修员,官的商的几十个。包括事故后心脏病死掉的。
他们当然忘不了,出事的动车可是从日本进口的。
这么个民族就是健忘的,
黑街右翼 发表于 2012-7-19 09:09
动车车头后半部分有乘客的
埋的是从后追尾的车头。
遗忘本来就是正常的,真以为有那么多人对已经没有谈资价值的事件念念不忘?
事故原因查明,改进措施做完就行了。
善于遗忘无价值的事件,是巨大的优点。
大秦猛士 发表于 2012-7-19 11:35
遗忘本来就是正常的,真以为有那么多人对已经没有谈资价值的事件念念不忘?
事故原因查明,改进措施做完就 ...
如果不善于遗忘,人们会过得很惨
guichen 发表于 2012-7-19 09:10
火车每年给的死人指标,这个说法有点意思,出处是哪里?
你有个开火车的朋友就知道了,每个司机都有死人指标,指标内撞死人没事
没有忘记,有良心的媒体正在摩拳擦掌呢。
倒是722公路交通事故,几乎无人提起,更别说什么遗忘。
擦汗。各种擦汗。这个问题把霓虹扯进来是什么个理由。。。。有本事把福岛先收拾干净嘛。。。有本事不要调高国内食品辐射量标准嘛。。。
安全责任大于一切,但不能这么诋毁TG
人人都选择遗忘,那么下一次的受害者可能是你
动车事故死亡人数是多少来着?40?50?

中国2011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多少来着? 大约是106000.

50:106000

报道的重点倒在50上了,果然是人的生命重于一切啊

最早的火车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感到恐慌,因为它的速度太快了,当然从我们现在回顾的角度,感觉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