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王毅:中日面临三大机遇三大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8:59
<P>
凤凰卫视1月5日消息 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职位上转任中国驻日本特命全权大使的王毅,自2004年9月抵东京履新以来,认真务实的作风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毅在国内工作时就重视与新闻记者交往,当大使后虽多次私下主动与记者恳谈,但在公开场合却保持低调,谢绝了不少记者的采访要求。
  据环球时报报道,日前王毅大使接受记者专访,他结合自己对中日关系的一些思考,提出了中日关系面临三大机遇与三大挑战的见解。
  中日关系面临三大机遇
  王毅认为,从宏观角度观察,中日两国面临三大历史性机遇:共同发展与繁荣,共同构筑东北亚持久和平,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和亚洲一体化进程。
  第一大机遇:共同发展与繁荣
  王毅认为,从经济上看,两国各有优势、高度互补。总体上,中日经济互补远远大于竞争,已形成相互依存。据日本权威机构对两国贸易结构的调查,构成竞争的只有不到20%,80%以上是互补的。
  据日国际协力银行金融研究所的抽样调查,90%以上日本企业首选中国为最有希望的投资对象。目前已有2万余家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在华日资企业80%以上盈利,在华子公司已成为母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中国特需"正在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是,一些新的动向值得人们关注:第一,今年前10个月的统计数字表明,日本首次失去中国头号贸易伙伴地位,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中贸易增长率最低,在中国外贸比重中的降幅也最大。第二,日本在华获得新的大项目的难度逐渐增大。第三,今年前三季度,韩国对华投资额首次超过日本,欧美的势头也十分迅猛。第四,日本企业在中国人愿意就职的外企排行榜上明显下滑,索尼最高,也仅为第17位,松下第32位,丰田居50位之后。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两国政治关系存在的障碍显然给经济交往带来了消极影响。这些动向如继续发展,有可能影响双方实现共同繁荣的历史性机遇。
  第二大机遇:共同构筑东北亚持久和平
  中日同处的东北亚地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大小强弱各异,区域合作滞后。本地区最大悬案还是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半岛至今笼罩着冷战阴影。
  王毅说,中日两国是与朝鲜半岛最接近的两大邻国,历史上就与半岛有着密切联系。半岛今后的走向,也直接涉及中日各自的重大利益,因此,中日在推动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发展方面均承担着重要责任。
  第三大机遇: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和亚洲一体化进程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欧洲、美洲包括非洲都加快了区域合作步伐,欧洲更是大幅领先。亚洲区域合作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
  王毅表示,中日两国的GDP占东亚的83%,人口占东亚的70%。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东亚合作进程的主导力量仍是东盟,但中日两国各自采取的政策和努力将日显重要。中日如果能携手合作,东亚合作进程就将加速,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目标就有可能顺利实现。
  中日关系面临三大挑战
  王毅认为,中日关系同时也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大挑战:历史问题
  目前,有关历史问题已成为影响两国人民感情和双边政治关系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就日方而言,应该彻底否定当年军国主义推行的对外侵略政策,防止出现否认或美化侵略的言行,尊重并顾及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日本仍不时出现一些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言行。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还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就是既要继承两国友好交往的传统,更要汲取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深刻教训。"以史为鉴",不是要重新算历史旧账,而是为了共同面向和开辟未来,为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历史不应成为包袱,而应是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
  第二大挑战:台湾问题
  目前,陈水扁当局千方百计推行"台独"分裂活动,严重干扰了和平统一进程,也给台海和亚太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反对和遏制"台独",实际上就是维护台海的稳定和地区的和平。"台独"势力的代表人物李登辉退而不休,成了推进分裂活动的急先锋。对于这样一个危险的政客,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周边各国都对他亮起红灯,而日本政府却再次开了绿灯。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最核心利益,也直接影响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希望日方务必慎重行事。
  第三大挑战:两国战略取向问题
  王毅说,日本国内出现了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主张从战略上防范和牵制中国的声音。日本新防卫大纲就反映出这样负面的政策取向。如果刻意制造和渲染所谓"中国威胁",只会人为地增加疑虑、制造矛盾和导致对抗,这不符合双方利益,也不是亚洲各国所希望的。
  最后,王毅指出,中日民间友好有着坚实的基础,两国关系的利益纽带也在加强,总的趋势并不令人担心。日本媒体日前披露日本内阁府舆论调查结果,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进一步下降。中国有关机构的民意调查也表明,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在下降。民众相互之间感情恶化倾向值得双方重视,关键是要进一步增信释疑。</P><P>
凤凰卫视1月5日消息 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职位上转任中国驻日本特命全权大使的王毅,自2004年9月抵东京履新以来,认真务实的作风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毅在国内工作时就重视与新闻记者交往,当大使后虽多次私下主动与记者恳谈,但在公开场合却保持低调,谢绝了不少记者的采访要求。
  据环球时报报道,日前王毅大使接受记者专访,他结合自己对中日关系的一些思考,提出了中日关系面临三大机遇与三大挑战的见解。
  中日关系面临三大机遇
  王毅认为,从宏观角度观察,中日两国面临三大历史性机遇:共同发展与繁荣,共同构筑东北亚持久和平,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和亚洲一体化进程。
  第一大机遇:共同发展与繁荣
  王毅认为,从经济上看,两国各有优势、高度互补。总体上,中日经济互补远远大于竞争,已形成相互依存。据日本权威机构对两国贸易结构的调查,构成竞争的只有不到20%,80%以上是互补的。
  据日国际协力银行金融研究所的抽样调查,90%以上日本企业首选中国为最有希望的投资对象。目前已有2万余家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在华日资企业80%以上盈利,在华子公司已成为母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中国特需"正在成为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但是,一些新的动向值得人们关注:第一,今年前10个月的统计数字表明,日本首次失去中国头号贸易伙伴地位,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中贸易增长率最低,在中国外贸比重中的降幅也最大。第二,日本在华获得新的大项目的难度逐渐增大。第三,今年前三季度,韩国对华投资额首次超过日本,欧美的势头也十分迅猛。第四,日本企业在中国人愿意就职的外企排行榜上明显下滑,索尼最高,也仅为第17位,松下第32位,丰田居50位之后。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可能很复杂,但两国政治关系存在的障碍显然给经济交往带来了消极影响。这些动向如继续发展,有可能影响双方实现共同繁荣的历史性机遇。
  第二大机遇:共同构筑东北亚持久和平
  中日同处的东北亚地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大小强弱各异,区域合作滞后。本地区最大悬案还是朝鲜半岛问题,朝鲜半岛至今笼罩着冷战阴影。
  王毅说,中日两国是与朝鲜半岛最接近的两大邻国,历史上就与半岛有着密切联系。半岛今后的走向,也直接涉及中日各自的重大利益,因此,中日在推动半岛无核化、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发展方面均承担着重要责任。
  第三大机遇:共同推进东亚共同体和亚洲一体化进程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欧洲、美洲包括非洲都加快了区域合作步伐,欧洲更是大幅领先。亚洲区域合作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
  王毅表示,中日两国的GDP占东亚的83%,人口占东亚的70%。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东亚合作进程的主导力量仍是东盟,但中日两国各自采取的政策和努力将日显重要。中日如果能携手合作,东亚合作进程就将加速,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目标就有可能顺利实现。
  中日关系面临三大挑战
  王毅认为,中日关系同时也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大挑战:历史问题
  目前,有关历史问题已成为影响两国人民感情和双边政治关系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就日方而言,应该彻底否定当年军国主义推行的对外侵略政策,防止出现否认或美化侵略的言行,尊重并顾及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日本仍不时出现一些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言行。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还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就是既要继承两国友好交往的传统,更要汲取发动侵略战争带来的深刻教训。"以史为鉴",不是要重新算历史旧账,而是为了共同面向和开辟未来,为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历史不应成为包袱,而应是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动力。
  第二大挑战:台湾问题
  目前,陈水扁当局千方百计推行"台独"分裂活动,严重干扰了和平统一进程,也给台海和亚太地区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反对和遏制"台独",实际上就是维护台海的稳定和地区的和平。"台独"势力的代表人物李登辉退而不休,成了推进分裂活动的急先锋。对于这样一个危险的政客,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周边各国都对他亮起红灯,而日本政府却再次开了绿灯。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最核心利益,也直接影响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希望日方务必慎重行事。
  第三大挑战:两国战略取向问题
  王毅说,日本国内出现了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主张从战略上防范和牵制中国的声音。日本新防卫大纲就反映出这样负面的政策取向。如果刻意制造和渲染所谓"中国威胁",只会人为地增加疑虑、制造矛盾和导致对抗,这不符合双方利益,也不是亚洲各国所希望的。
  最后,王毅指出,中日民间友好有着坚实的基础,两国关系的利益纽带也在加强,总的趋势并不令人担心。日本媒体日前披露日本内阁府舆论调查结果,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进一步下降。中国有关机构的民意调查也表明,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在下降。民众相互之间感情恶化倾向值得双方重视,关键是要进一步增信释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