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语言礼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40:26
外交语言代表国家的声音,遣词用语慎重、讲究,有时需要说得明明白白、毫不含糊,有时却不宜直来直去、实话实说,需要含蓄、幽默、委婉。不论哪种情况,外交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礼能文。

  直白

  国家核心利益可能遭到侵犯,对外表态直截了当,直抒心意,不能有任何模棱两可之处。例如: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军用舰机在黄海以及其它中国近海从事影响中国安全利益的活动;中方对美白宫和国务院发言人涉藏言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表态

  在国际交往中,经常需要表明本国态度,用语十分讲究,如表赞同的用语,常见的有:“注意到、表示理解、不持异议、同情、欣赏、欢迎、支持、站在……一边”;表示反对:“严重关切、表示关注、感到不安、担心、遗憾、深表愤慨、谴责、反对、抗议”;表示警告:“正在注视着事态发展、不会置之不理、说话是算数的、要求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否则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承担”;最后通牒:“必须在……答复,否则将被迫……”;表示中立:“希望通过协商,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不表明态度:“无可奉告、不予评论”等。

  含蓄

  有时为了避开分歧,需要采取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表述方式,用语应当含蓄,如“会谈是在求实的气氛中,坦率地交换了看法。”这说明双方进行了激烈争论,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含蓄,不一语道破事情本质,而给对方留有“脸面”,如说某外交官“进行了不符外交官身份的活动”。这一般是指控该外交官搞间谍活动。

  幽默

  外交界不乏饱学多才、幽默滑稽、擅长辞令之士。1962年我国打下美国U-2高空侦察机,外国记者想趁机了解我导弹生产情况,于是向外长陈毅元帅发问:“U-2飞机是怎么打下来的?”陈总风趣地说:“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呀!”

  1972年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就苏美会谈程序问基辛格:“到时候你打算点点滴滴宣布,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成批发布声明呢?”基辛格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发布成批的声明。”

  委婉

  委婉是外交语言的另一特色,也是善礼的体现。外交交往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敏感话题,需要拐弯抹角、变着法儿说出。1979年2月邓小平访美,卡特说,他决定邀请邓访美,美国国内以及国会里有人反对,不知中国人民怎么看?邓小平随即回答,他来美国,中国人也有反对的,首先台湾当局就很不高兴。话说得委婉,但是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

  国语

  做外事工作的人讲外语、用外文写作,与外国人洽谈、沟通,是本职工作需要。如果外交部的干部不懂外语,工作就会很不方便。可是,国家领导人对外正式谈判、表态,以及新闻发言人发言,即使当事人外文很好,一般也是讲国语,由翻译译成外语。使用本国语言,是国家主体意识的体现。

  那么,在拥有193个成员的联合国怎么办呢?如果大家都讲本国的语言,翻译工作会很复杂,于是根据联合国的规定,目前除国际法院使用英语、法语外,在联合国所有机关中,中、英、法、俄、西、阿拉伯6种语言文字,都是正式的工作语言文字。

  外交辞令

  “外交辞令”贬义成分颇为浓厚,认为它玩弄辞藻,不实在。这种情况,在国际交往中确实是存在的,从本文上述文字中,我们能够窥知一二。可是,事实上在国际交往中,外交辞令还是不可缺少的,对那些不想说、不愿说甚至不能说的话,用幽默、含蓄、委婉的外交辞令应付,效果不错。外交辞令不乏智慧光芒,同时也可能流露出虚情假意,二者之间难以做到泾渭分明,拿捏好分寸是关键。

  在我们内部工作中,应杜绝外交辞令。

  (作者为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 ... content_1078159.htm

外交语言代表国家的声音,遣词用语慎重、讲究,有时需要说得明明白白、毫不含糊,有时却不宜直来直去、实话实说,需要含蓄、幽默、委婉。不论哪种情况,外交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善礼能文。

  直白

  国家核心利益可能遭到侵犯,对外表态直截了当,直抒心意,不能有任何模棱两可之处。例如: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军用舰机在黄海以及其它中国近海从事影响中国安全利益的活动;中方对美白宫和国务院发言人涉藏言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表态

  在国际交往中,经常需要表明本国态度,用语十分讲究,如表赞同的用语,常见的有:“注意到、表示理解、不持异议、同情、欣赏、欢迎、支持、站在……一边”;表示反对:“严重关切、表示关注、感到不安、担心、遗憾、深表愤慨、谴责、反对、抗议”;表示警告:“正在注视着事态发展、不会置之不理、说话是算数的、要求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否则由此引起的后果将由……承担”;最后通牒:“必须在……答复,否则将被迫……”;表示中立:“希望通过协商,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不表明态度:“无可奉告、不予评论”等。

  含蓄

  有时为了避开分歧,需要采取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表述方式,用语应当含蓄,如“会谈是在求实的气氛中,坦率地交换了看法。”这说明双方进行了激烈争论,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含蓄,不一语道破事情本质,而给对方留有“脸面”,如说某外交官“进行了不符外交官身份的活动”。这一般是指控该外交官搞间谍活动。

  幽默

  外交界不乏饱学多才、幽默滑稽、擅长辞令之士。1962年我国打下美国U-2高空侦察机,外国记者想趁机了解我导弹生产情况,于是向外长陈毅元帅发问:“U-2飞机是怎么打下来的?”陈总风趣地说:“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呀!”

  1972年在维也纳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人就苏美会谈程序问基辛格:“到时候你打算点点滴滴宣布,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成批发布声明呢?”基辛格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发布成批的声明。”

  委婉

  委婉是外交语言的另一特色,也是善礼的体现。外交交往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敏感话题,需要拐弯抹角、变着法儿说出。1979年2月邓小平访美,卡特说,他决定邀请邓访美,美国国内以及国会里有人反对,不知中国人民怎么看?邓小平随即回答,他来美国,中国人也有反对的,首先台湾当局就很不高兴。话说得委婉,但是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国。

  国语

  做外事工作的人讲外语、用外文写作,与外国人洽谈、沟通,是本职工作需要。如果外交部的干部不懂外语,工作就会很不方便。可是,国家领导人对外正式谈判、表态,以及新闻发言人发言,即使当事人外文很好,一般也是讲国语,由翻译译成外语。使用本国语言,是国家主体意识的体现。

  那么,在拥有193个成员的联合国怎么办呢?如果大家都讲本国的语言,翻译工作会很复杂,于是根据联合国的规定,目前除国际法院使用英语、法语外,在联合国所有机关中,中、英、法、俄、西、阿拉伯6种语言文字,都是正式的工作语言文字。

  外交辞令

  “外交辞令”贬义成分颇为浓厚,认为它玩弄辞藻,不实在。这种情况,在国际交往中确实是存在的,从本文上述文字中,我们能够窥知一二。可是,事实上在国际交往中,外交辞令还是不可缺少的,对那些不想说、不愿说甚至不能说的话,用幽默、含蓄、委婉的外交辞令应付,效果不错。外交辞令不乏智慧光芒,同时也可能流露出虚情假意,二者之间难以做到泾渭分明,拿捏好分寸是关键。

  在我们内部工作中,应杜绝外交辞令。

  (作者为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 ... content_1078159.htm



MD天天用第一条,咱们是第一条,最后一条前后组合体。其他都没看到过

MD天天用第一条,咱们是第一条,最后一条前后组合体。其他都没看到过
对。。。表示遗憾——这是轻描淡写地道歉即IM sorry。还有Apologize 则是很正式地道歉。呵呵。
外交黑话的详解版
这些都只是台词而已,不必太认真!
中国外交的问题是太暧昧,对两个国家尤其不能暧昧,
一个是老毛子,要用珍宝岛政策,他用棍子,我们也用棍子,他开T62,我们就打死他的列昂诺夫。
这叫以粗对粗,好使,因为他不懂什么叫细。
一个是鬼子,我们在重复抗战前的错误,比如日本召见我们大使两次,为什么我们不主动召见他?
我们渔政去钓鱼,它的警视船跟着,算不算被我们抓个侵犯中国领海的现行?(你不去船也就罢了)
算不算可以去主动抗议它的事件?不然去船干嘛?为什么不用中文和英文主动对它喊话?为什么不主动
公布我们拍的照片?为什么不主动在国际上宣传?
不要让大山勇夫事件重演,对日本人,要粗不要细,不要下棋,不要客气,要用美国人的敲打法,眼睛盯着他的眼睛:No BS, 你说:噎死 OR 诺?这叫以粗对暧昧,好使。你不给他出题,他就没完没了给你出题,你回答不出,你的老百姓盯着你呢,会答应吗?

--------------------
事件主要经过: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日本驻上海丰田纱厂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藤要藏身着戎装,驾驶军用小汽车(挂56号试车牌照的福特篷车)沿虹桥路由东向西急驶,要强行进入虹桥机场,被守卫机场的中国宪兵制止(注:这些机场守卫宪兵就是秘密到达上海不久的我正规陆军士兵)。双方发生争执,由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争执瞬间升级,二名日本军人不但不理会劝阻,反而是态度愈加蛮横,最后拔出手枪来威胁,中国宪兵见状遂对天鸣枪警告,大山勇夫等见事情不妙便仓惶驾车逃跑,日军车急速右转弯驶入碑坊路(当时在机场东侧,现为机场内一便道)。机场附近高度戒备而且是高度紧张的中国士兵,听见枪声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便向急速逃跑的日军车开枪射击(包括隐藏在机场门口内的机枪也开火了。这些正规陆军士兵胸怀爱国热情,平时就恨透了日本侵略者),在离机场大门北一二百米处日军车被击坏车胎,汽车失控后冲进路边的菜地里,二名日本军人弃车而逃。我军一名正在机场厨房里工作的炊事员,听见一连串枪声后,迅速爬上墙头观察,正好看见大山勇夫等挥舞着手枪要逃跑,就立刻向他们投出一枚手榴弹,大山勇夫被当场炸死,惊慌失措的斋藤要藏拿着枪向旁边一荒僻的小丛林狂逃躲避,而在小丛林边我军第二师补充旅第二团第一营正在秘密构筑工事,听见枪声后,哨兵正密切注视机场方向的动静,忽见一个日本兵拿着手枪向他跑来,便立即举枪射击将其击毙。事件发生后,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却草率从事,命令中国士兵连夜把被击毙的日军尸体移至被击坏的日军车旁,然后把一个死刑犯(名叫史景哲,也有资料称叫时景哲)提出监狱换上宪兵的服装,枪毙在机场门口,弄出一个日军强行闯入机场时先开枪打死我宪兵,然后我宪兵才还击的假现场来。结果弄巧成拙,日本人和其他国家参与调查的人员看出了破绽(一是死刑犯手臂上有被绳索捆绑的痕迹;二是死刑犯是被驳壳枪打死的,而二名日本军人使用的都是小口径“勃朗宁”式手枪;三是死刑犯蓬头垢面,指甲过长,不像是宪兵),日本人认为二名日本军人被击毙是中国有意在挑衅。
----------------------
(这是历史,虽现在不一定会发生,但是要看到,在中国土地上,日本军人闯机场,被击毙天经地义,
为什么要担心“道义上”说不过去,搞得弄巧成拙。动粗,这是我跟日本人交往多年的经验,人有时候
就是贱骨头,原子弹如果说太大了,但北方四岛的“绿肩”们(俄国边防),撕网抓人倒鱼货,日本人这么多年,连屁都
不敢放,反而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