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研发工程师连拆装机器都不会,如何创造和研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8:07
关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三一重工大规模裁员的传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工程机械行业持续低迷的状况是否真的影响到了三一的经营状况?今年以来,三一裁员真相几何?带着这些疑问,中新网记者6日晚间专访了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

    “裁员30%绝对不存在”

    “裁员30%绝对不存在。”唐修国肯定地回应记者,并表示不能把人员的流动简单等同于裁员。他接着说,招聘一个员工,公司至少需要培训3个月,有些工种至少需要6个月,人力资源的成本非常大,人员的不稳定对公司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损失。

    据三一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显示,目前集团共有员工约5.7万人,今年上半年新招聘员工3000多人,同时主动或非主动离职人员比率同往年持平,达3000人左右;另因三一销售模式转变,3000多人由三一员工转制成为代理商。此前,截至2011年底三一集团员工人数约为6万人。

    唐修国说,人力成本仅占销售额的5%,公司没必要为这5%的成本进行大规模裁员。但对于业绩差、反复培训不合格的人员,公司必然会淘汰。

    同时,三一今年实行机构改革将部分职能总部人员调至事业部,或引起部分员工不满。唐修国认为,把资源配置到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一个企业的必然经营逻辑。骨干人员要向增值业务倾斜,解决人浮于事的现象。“未来的总部会更加精干。”

    另一方面,三一今年控制了招聘人员的数量。唐修国说,在行业整体发展下滑的背景下,三一停止了一般性人员的招聘。这也从一定程度让人“误会”三一裁员。来自三一集团人力资源部消息,往年集团每月招聘人数约为1000人,今年减少一半。下半年预计招聘人数将继续控制。

    在三一解聘的人员中,许多是在半年考核中被评为C类的不合格员工。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坦言,过去由于人员缺乏考核较松,现在提高了要求,不免引发员工不满。

    “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市场需求量大、行业形势看好,三一长期处于缺人和不断招人的状态。随着宏观调控和行业处于整体下滑态势,三一开始思考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在唐修国看来,即使行业处于20%的负增长,仍有超过4000亿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立足发展就需要有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在市场、研发及精益化方面下工夫。而这些都需要增加人,并非减少人。

    “我们目前有5.7万员工,按照生产需求也需要6万左右员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岗位平衡。”唐修国说,过去由于长期处于人才供小于求的状况,所以对人员素质降低了要求。现在因为大环境有了短暂“休养生息”的时间,我们需要提高员工质素,进行大规模培训,创造“人才工厂”,即像工厂一样造就人才。

    将研发人员安排到一线熟悉和了解机械构造,并学习修理机器便是唐修国口中“人才工厂”计划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并由此引发了一些年轻研发人员到社保部门讨说法,甚至表示自己变形降为“一线工人”。

    唐修国对此并不赞同。“我们不可能让研发工程师当一线工人。但是如果研发工程师连拆装机器都不会,连机器的基本构造都不会,如何进行贴近实际的创造和研发。”


    “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

    从去年4月份开始,伴随国家的宏观调控,此前爆发式增长的工程机械市场开始出现持续低迷现象,至今未现转机。数据显示,继前4个月持续下滑之后,今年5月份主要工程机械压路机、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销量同比分别下滑29.70%、25.77%、29.90%和23.92%。

    当行业不景气和裁员风波叠加时,人们对于三一的关注更甚一筹。与舆论一片质疑声截然不同的是,唐修国十分看好行业和自己企业的前景。

    据透露,今年1-6月份,三一重工泵送发展势头良好,长臂架泵车供不应求;挖机的市场份额由去年的12.2%增长到今年的18%左右,出口增长了120%;起重机市场份额有去年的14%增长到了21%,出口增加60%以上。1-6月份,三一集团所有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30% 。国际业务方面,三一在完成对普茨迈斯特的并购后,其业务增长超过10%。

    唐修国更是大方亮出“家底”: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账上现金达到160亿,预期明年的形势会更加好。三一今年将冲击销售额1000亿元,明年目标为1200亿至1300亿元。“但作为企业,我们会坚持量入为出的预算原则,紧扣宏观形势制定自己的策略。”

    三一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六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的核心企业三一重工于2003年7月3日上市,是中国股权分置改革首家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企业。2011年7月,三一重工以215.84亿美元的市值,首次入围FT全球500强,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机械企业。(记者 刘双双)关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三一重工大规模裁员的传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工程机械行业持续低迷的状况是否真的影响到了三一的经营状况?今年以来,三一裁员真相几何?带着这些疑问,中新网记者6日晚间专访了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

    “裁员30%绝对不存在”

    “裁员30%绝对不存在。”唐修国肯定地回应记者,并表示不能把人员的流动简单等同于裁员。他接着说,招聘一个员工,公司至少需要培训3个月,有些工种至少需要6个月,人力资源的成本非常大,人员的不稳定对公司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损失。

    据三一集团人力资源部数据显示,目前集团共有员工约5.7万人,今年上半年新招聘员工3000多人,同时主动或非主动离职人员比率同往年持平,达3000人左右;另因三一销售模式转变,3000多人由三一员工转制成为代理商。此前,截至2011年底三一集团员工人数约为6万人。

    唐修国说,人力成本仅占销售额的5%,公司没必要为这5%的成本进行大规模裁员。但对于业绩差、反复培训不合格的人员,公司必然会淘汰。

    同时,三一今年实行机构改革将部分职能总部人员调至事业部,或引起部分员工不满。唐修国认为,把资源配置到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一个企业的必然经营逻辑。骨干人员要向增值业务倾斜,解决人浮于事的现象。“未来的总部会更加精干。”

    另一方面,三一今年控制了招聘人员的数量。唐修国说,在行业整体发展下滑的背景下,三一停止了一般性人员的招聘。这也从一定程度让人“误会”三一裁员。来自三一集团人力资源部消息,往年集团每月招聘人数约为1000人,今年减少一半。下半年预计招聘人数将继续控制。

    在三一解聘的人员中,许多是在半年考核中被评为C类的不合格员工。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坦言,过去由于人员缺乏考核较松,现在提高了要求,不免引发员工不满。

    “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市场需求量大、行业形势看好,三一长期处于缺人和不断招人的状态。随着宏观调控和行业处于整体下滑态势,三一开始思考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在唐修国看来,即使行业处于20%的负增长,仍有超过4000亿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立足发展就需要有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在市场、研发及精益化方面下工夫。而这些都需要增加人,并非减少人。

    “我们目前有5.7万员工,按照生产需求也需要6万左右员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岗位平衡。”唐修国说,过去由于长期处于人才供小于求的状况,所以对人员素质降低了要求。现在因为大环境有了短暂“休养生息”的时间,我们需要提高员工质素,进行大规模培训,创造“人才工厂”,即像工厂一样造就人才。

    将研发人员安排到一线熟悉和了解机械构造,并学习修理机器便是唐修国口中“人才工厂”计划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并由此引发了一些年轻研发人员到社保部门讨说法,甚至表示自己变形降为“一线工人”。

    唐修国对此并不赞同。“我们不可能让研发工程师当一线工人。但是如果研发工程师连拆装机器都不会,连机器的基本构造都不会,如何进行贴近实际的创造和研发。”


    “对行业前景充满信心”

    从去年4月份开始,伴随国家的宏观调控,此前爆发式增长的工程机械市场开始出现持续低迷现象,至今未现转机。数据显示,继前4个月持续下滑之后,今年5月份主要工程机械压路机、装载机、推土机和挖掘机销量同比分别下滑29.70%、25.77%、29.90%和23.92%。

    当行业不景气和裁员风波叠加时,人们对于三一的关注更甚一筹。与舆论一片质疑声截然不同的是,唐修国十分看好行业和自己企业的前景。

    据透露,今年1-6月份,三一重工泵送发展势头良好,长臂架泵车供不应求;挖机的市场份额由去年的12.2%增长到今年的18%左右,出口增长了120%;起重机市场份额有去年的14%增长到了21%,出口增加60%以上。1-6月份,三一集团所有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30% 。国际业务方面,三一在完成对普茨迈斯特的并购后,其业务增长超过10%。

    唐修国更是大方亮出“家底”: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账上现金达到160亿,预期明年的形势会更加好。三一今年将冲击销售额1000亿元,明年目标为1200亿至1300亿元。“但作为企业,我们会坚持量入为出的预算原则,紧扣宏观形势制定自己的策略。”

    三一是中国最大、全球第六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三一集团的核心企业三一重工于2003年7月3日上市,是中国股权分置改革首家成功并实现全流通的企业。2011年7月,三一重工以215.84亿美元的市值,首次入围FT全球500强,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机械企业。(记者 刘双双)
 那天,我终于领悟到:一个国家若要文明、发达,不能仅仅依靠少部分精英或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的是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劳动者。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都得到广泛的尊重、体面地生活,这才是一个国家能兴旺发达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连拆装机器都不会的工程师,是怎么录用的,三一的招聘都是走过场吧
说的好听  你们人事都是混吃等死的么?   
裁员就裁员呗,非要扯什么素质。说白了,无非是逼职工辞职,好赖掉补偿金。名为首富,实为黄食人一只。
不了解~~~~
这么做是对的,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研发是扯,没有动手能力,如何创造新的产品!
国企是招人后先在生产一线轮岗,熟悉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大概一到两年,然后再到设计研发部门,这是能够培养锻炼人才的机制
不愿去一线的书生,请他去三哥那边。那边就是工程师只管动嘴不动手、工人只管动手不动脑的。
  一面是记者采访得知,起重机事业部为员工开设“质量培训班”,上午军训、下午上课,发给千元左右基本工资,导致大批员工“正常流动”。另一面是,7月6日晚间三一总裁唐修国“辟谣”称,员工人数减少主要是由于销售改制等原因导致。三一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戈峰称公司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人员流动。

  但事件的真相只有一个。

  “每间办公室只看见三四个人”

  在本报报道三一起重机事业部研究所裁员30%的事件后,家住湘潭的朱女士拨打本报热线,爆料其儿子就是三一裁员的受牵连者。记者联系到了当事人小苏。

  “要裁员30%,上级部门领导亲口跟我们说的,质保部的部长、制造部的王部长也说过。”

  小苏于2012年3月进入三一重工起重机事业部质检部实习。“当时签的合同上说,如果在9月份之前拿到毕业证,随时都可以转正,签就业劳动合同。”

  但当小苏于今年6月份拿到毕业证后,情况却变了。“当时他们(人力资源部)来人,让填了一个转正申请表,但7月1日、2日开始,几乎所有的实习生全都一把刷下来了。”

  小苏介绍了他了解到的裁员情况,“每间能容纳60人的新品办公室,以前还能看到一半以上的人,但7月4日我走之前去看了,每间办公室只有三四个人了。”

  三一总裁出面“辟谣”

  7月6日晚间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约见部分媒体表示“员工人数减少主要是由于销售改制等原因导致的。上半年,泵送事业部和起重机事业部全面完成了销售模式的变革,由员工直销全面转向代销,相关子、分公司的员工全部转制成为代理公司的员工。”

  “即便销售模式由员工直销转向代销,那裁撤的应该是销售人员,为什么起重机事业部研究所的工程师和质保部的人员也要裁撤30%呢?”

  有知情人士表示,“此前与三一重工签合同,各种福利都很完善,但现在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福利大打折扣,这对于为三一服务多年的老员工来说也不公平”。

  员工如何“正常流动”

  三一人力资源部戈峰表示“公司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人员流动,近来,员工主动离职比例下降,而由于考核而被动离职的比例有所上升。”

  小苏向我们讲述了员工“正常流动”的方法。据小苏介绍,起重机事业部人员“被离职”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不续约;第二种方式,是让一线员工参加“质量培训班”,停岗培训。“每天上午参加军训,下午上课,周末放假,发给你60块钱一天的保底工资,逼着你主动离职。”

  而这种逼员工“正常流动”的现象似乎在三一各地的分公司也有发生。有媒体报道沈阳三一裁员遭抵制,200多名员工围堵人力资源部。-见习记者闫沁波实习生付勇

  记者手记

  过度扩张下的均衡难题

  央行一月内两次降息,让人难以不对上半年经济发展的成绩单感到忧虑。许多行业虽早已调低了增长预期,但来自公司层面的预计比估计更差。经济的下行趋势让有的企业感慨“情势比2008年还差”。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新订单指数连续两月位于荣枯分界线以下,生产指数也有所回落,其中专业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下。

  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制造业不景气的前提下,相信许多企业也将去试探社会对就业下限的承受能力,三一不是个例,但三一却是特例,是欲裁员而不欲付出裁员成本的特例。三一悄然裁员,一方面是在试探员工对企业大规模裁员的忍耐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在“野蛮生长”后必将面临的阵痛。

  在这方面,同城的中联重科相对稳健,其人员规模目前只有三一的一半左右,可谓稳打稳扎。

  从股权分置改革将三一重工推向事业的高峰,到成为中国首富将梁稳根推向个人成就的新高度,三一过去20年“野蛮生长”的巨大成就显而易见。但过度扩张,也导致极大地超越了其潜在增长能力,破坏了三一应有的各种均衡关系,于是此次经济下行,让三一这台高速列车不得不“急刹车”,祭出裁员利器。但裁员以及其后的表现,却不符合这家大公司的形象。也许三一真的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了。
裁员介个事儿俺不了解情况就不评论了。单就
我们不可能让研发工程师当一线工人。但是如果研发工程师连拆装机器都不会,连机器的基本构造都不会,如何进行贴近实际的创造和研发。
而言,俺觉着说的没错。不会拆装机器的工程师,能叫工程师么?
。。。甭掩饰了。。三一电机拖都快拖死了。裁员还掩饰。
我说点反对意见吧,比如让我设计爆破网络没问题,但你让我驾驶凿岩机去按设计好的炮孔打眼,我就发懵了。
heavenstar_x 发表于 2012-7-9 18:19
连拆装机器都不会的工程师,是怎么录用的,三一的招聘都是走过场吧
这些下车间,都是针对新招的大学生,中国的教育,教会任何人拆装机器了吗?
唐某人说的没错,但这里面有一个事情没说清楚,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这个问题
没掩盖了,新大学生进了公司就马上用,结果几年下来一直在无证驾驶(没有实践
经验的证,就跟生意好了,没有上岗证的,经过几小时培训就上岗的工人一样)。

而且长期的做牛做大,是的这些企业的基层人员,尽管悲催的很(一天工作16小时),
也很NB,但是一旦没有了疯狂的发展,马上暴露出来原来的所谓凝聚力都是神马?
heavenstar_x 发表于 2012-7-9 18:19
连拆装机器都不会的工程师,是怎么录用的,三一的招聘都是走过场吧
你看过几个招聘研发工程师的让他们去动手
一般先看学历和工作经验
  然后再扯谈
pettywolf 发表于 2012-7-9 18:46
这么做是对的,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研发是扯,没有动手能力,如何创造新的产品!
我就曾被忽悠去基层。。。。就是把你作为工人(因为工人招不到,可见本科 研究生还不如卖力气的),工资越来越低,直到你活不起去
造汽 发表于 2012-7-9 19:25
这些下车间,都是针对新招的大学生,中国的教育,教会任何人拆装机器了吗?
唐某人说的没错,但这里面有 ...
德国工人待遇这么好吗,未必吧
pettywolf 发表于 2012-7-9 18:46
这么做是对的,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研发是扯,没有动手能力,如何创造新的产品!
只能说你太单纯了。。。。其实这就是变相裁员,当了工人,企业就不闻不问你了。。。
qinhuang17 发表于 2012-7-9 19:15
裁员介个事儿俺不了解情况就不评论了。单就而言,俺觉着说的没错。不会拆装机器的工程师,能叫工程师么?
但是 没有后续行动,有些好企业,会让你慢慢学,但三一 你相信吧。。很多国企有下基层,但是因为是国企。。。而三一是什么
起码认同一句话
“因三一销售模式转变,3000多人由三一员工转制成为代理商”
泵车售后服务的都要改制成代理商制,去年就听说了,
yysan 发表于 2012-7-9 20:01
只能说你太单纯了。。。。其实这就是变相裁员,当了工人,企业就不闻不问你了。。。
不是我单纯,而是需要扎下身才能站得稳----真正的研发能力来的很难,而你认为研发能力来得很容易。
当了工人,如果就此一蹶不振,那么确实是黄了,甚至由于落差影响后续的职业生涯;但是如果把这个看成机会,以原有的基础加上肯吃苦,肯琢磨,从工人到班组长、到工程师/车间主任、总工程师/生产总监等等,两种序列,两种前景,机会还是很多的。
pettywolf 发表于 2012-7-9 20:21
不是我单纯,而是需要扎下身才能站得稳----真正的研发能力来的很难,而你认为研发能力来得很容易。
当了 ...
但中国的工厂环境不好呀,你下来,连文盲都可以奚落你,而且这几年浮躁的社会根本不太可能让你静下心。你要吃饭吧,要讨老婆吧(你觉得现在工人好讨老婆么)。。。要孝敬老人吧(家长的压力也很大),所谓的把这个看成机会(除非你有背景,非常有能力)基本上是忽悠。。。另外,现在工厂除了个别技术,对人的发展并不大,很多就是混日子
面是记者采访得知,起重机事业部为员工开设“质量培训班”,上午军训、下午上课,发给千元左右基本工资,导致大批员工“正常流动”。另一面是,7月6日晚间三一总裁唐修国“辟谣”称,员工人数减少主要是由于销售改制等原因导致。三一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戈峰称公司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人员流动。

  但事件的真相只有一个。

  “每间办公室只看见三四个人”

  在本报报道三一起重机事业部研究所裁员30%的事件后,家住湘潭的朱女士拨打本报热线,爆料其儿子就是三一裁员的受牵连者。记者联系到了当事人小苏。

  “要裁员30%,上级部门领导亲口跟我们说的,质保部的部长、制造部的王部长也说过。”

  小苏于2012年3月进入三一重工起重机事业部质检部实习。“当时签的合同上说,如果在9月份之前拿到毕业证,随时都可以转正,签就业劳动合同。”

  但当小苏于今年6月份拿到毕业证后,情况却变了。“当时他们(人力资源部)来人,让填了一个转正申请表,但7月1日、2日开始,几乎所有的实习生全都一把刷下来了。”

  小苏介绍了他了解到的裁员情况,“每间能容纳60人的新品办公室,以前还能看到一半以上的人,但7月4日我走之前去看了,每间办公室只有三四个人了。”

 员工如何“正常流动”

  三一人力资源部戈峰表示“公司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人员流动,近来,员工主动离职比例下降,而由于考核而被动离职的比例有所上升。”

  小苏向我们讲述了员工“正常流动”的方法。据小苏介绍,起重机事业部人员“被离职”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不续约;第二种方式,是让一线员工参加“质量培训班”,停岗培训。“每天上午参加军训,下午上课,周末放假,发给你60块钱一天的保底工资,逼着你主动离职。”

  而这种逼员工“正常流动”的现象似乎在三一各地的分公司也有发生。有媒体报道沈阳三一裁员遭制抵,200多名员工围堵人力资源部。-见习记者闫沁波实习生付勇

yysan 发表于 2012-7-9 20:29
但中国的工厂环境不好呀,你下来,连文盲都可以奚落你,而且这几年浮躁的社会根本不太可能让你静下心。你 ...
人家奚落就生恨了?说明你也太高看自己、把别人看低。这是新生普遍的问题,是严重的大学生就比工人、农民工有才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表现,孰不知人家有的是经验和动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的人从学校毕业一辈子落在人家手下,对此耿耿于怀、怨天尤人,始终不悟而不知采取谦虚向下的态度是很可悲的。
沈阳三一裁员遭制抵,是制抵还是制抵?
yysan 发表于 2012-7-9 20:29
但中国的工厂环境不好呀,你下来,连文盲都可以奚落你,而且这几年浮躁的社会根本不太可能让你静下心。你 ...
环境不好是个大问题,因为现在总体上很浮躁,企业也一样---赶上机会,市场大,很多企业像暴发户似的,根本没有研发实力,也不知道如何做研发,更多是设个研究中心装门面,来了很多高学历的就放研发中心,不放在一线做起,条件一变,高学历的就因为动手能力不足而吃亏。
国内的教学距离生产一线不是一般的远。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现实的娶媳妇买房子压力,做不做研发人员确实要经过自己的判断,但是,做研发人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向别的转行,如管理、生产现场、营销,但是管理、生产现场、营销再转做研发就很难了。
无论是不是研发人员,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概率上讲,研发人员要比其他人要大。
      我是一名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工程师。但是我从不靠近正在装配或者调试的设备。这方面我有血的教训。曾经我和车间工人一起装配机器因为一个工人误操作差点把我砸死了。
   废话少说,我带过一些丹麦的培训生。丹麦的大学有完整的培训计划,一般完成读工程的大学本科需要六年。先读两年书,然后再企业培训两年,再读两年书,拿到学位。不过他们的培训生是国家发大部分工资,企业发一小部分工资。然后由一个老师傅带着培训生做。
   中国的企业说员工下车间培训实际上很难学到东西,一般的企业车间里有技术的老师傅本来就不多,就是有一两个也很少愿意带人
菲丝 发表于 2012-7-9 21:07
人家奚落就生恨了?说明你也太高看自己、把别人看低。这是新生普遍的问题,是严重的大学生就比工人、农民 ...
读了那么多书 花了那么多钱 就为了被奚落。而且我曾经装孙子,这些人还要让你活不起去
魏秋月 发表于 2012-7-9 23:05
我是一名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工程师。但是我从不靠近正在装配或者调试的设备。这方面我有血的教训。曾经 ...

靠自己的悟性了,我就是自己悟出来的,不过不同的是我是无损检测本科毕业的,从事的是本行,有些行业例如我这个以及焊接专业,还是真的理论联系实际才行的。缺一不可,我从不吝啬教那些一线的工人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领悟还真要点悟性的,不动手亲自实践还是真的不行的。反过来说私企的氛围确实不行。


唐这是在使用中国式的大而化之的逻辑玩语言腐败:作为一个研发部门中层,我可以这么说,好的研发不一定需要会实际动手拆机器!很多数学、力学上的牛人是有一些动手能力的,但是,也有很多牛人根本不去现场,也能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挥斥方遒。举个简单例子:同样是来自湖南的毛爷爷一辈子就只拿过一次枪,你敢说他不会打仗?

唐这是在使用中国式的大而化之的逻辑玩语言腐败:作为一个研发部门中层,我可以这么说,好的研发不一定需要会实际动手拆机器!很多数学、力学上的牛人是有一些动手能力的,但是,也有很多牛人根本不去现场,也能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挥斥方遒。举个简单例子:同样是来自湖南的毛爷爷一辈子就只拿过一次枪,你敢说他不会打仗?
pettywolf 发表于 2012-7-9 20:21
不是我单纯,而是需要扎下身才能站得稳----真正的研发能力来的很难,而你认为研发能力来得很容易。
当了 ...
那还办军校做什么?直接下连队,从列兵做起,优秀者升到将军。
赶人走,连遣散费都不愿意给的垃圾企业
三一不要因小失大,声誉第一!
pettywolf 发表于 2012-7-9 20:21
不是我单纯,而是需要扎下身才能站得稳----真正的研发能力来的很难,而你认为研发能力来得很容易。
当了 ...
我只能说你疯了
木瓜 发表于 2012-7-9 23:55
那还办军校做什么?直接下连队,从列兵做起,优秀者升到将军。
土鳖的几个军委大老还真有不少是从小兵干起来的。

不过你的说法我同意
三一作为大型工程机械龙头集团,有足够实力。
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或转型,进行裁员也算正常,裁撤遣散的钱是要花的。
社会、政府都给了三一很大的帮助和扶持,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义务和责任。
省下几亿而声誉受损,大多是得不偿失。是不划算的。
梁稳根本就是这样的…………?
dragon5 发表于 2012-7-9 20:35
 员工如何“正常流动”

  三一人力资源部戈峰表示“公司每年都会有10%左右的人员流动,近来,员工主动 ...
看来“见习记者”的日子比实习质检生好过多了。
唐铁嘴有语录,年头不好,大家都去找算命的。于是唐铁嘴穿上了绸布大褂,不抽大烟改抽白面儿,改良了。
丐帮帮主2.0 发表于 2012-7-9 23:52
唐这是在使用中国式的大而化之的逻辑玩语言腐败:作为一个研发部门中层,我可以这么说,好的研发不一定需要 ...
作为产品研发(不是基础研究)人员,没有现场工艺知识是根本不可能胜任的,
你设计出来的东西大概只能在火星上制造。当然不排除有的从儿提时代开始,
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有很强的工程意识,喜欢接触工程工艺,在教育体制之外就
如饥似渴吸收这方面知识的人,可以比较快地适应特定研发环境。
去现场,不仅仅是去拧螺丝,而是要学习工艺,学习可制造性。下基层不是去
当小兵打枪,毛业夹着油布伞,梳着分头,穿着长衫,去安源干嘛?
有些人就以为下基层是罚工程师做工人的活,大错特错。
但是一些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对于下基层实践的工程师的系统化标准化的学习管理,
他们下去一年,什么也学不到,而且不但伤了士气,还会学到一些坏习惯。
对三一这样的企业,让工程师下基层学习的战略是对的(当然我也怀疑在生意好的时候
它会坚持这么做),但是也怀疑他们的学习管理和学习组织的能力。
真正好的企业,一线工人中也能培养出优秀的研发人员,研发人员中也能培养出技术能手操作达人,有好的土壤才能让好的苗子长成栋梁之才。如果只是拿“去一线锻炼”当幌子变相降薪,把人往薪酬低的地方一扔来解决问题的,那这样的企业还是歇了吧。别看经济发展环境好的时候跑得欢实,经济发展出问题了就乱了阵脚,就不要说什么做世界一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