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建立海啸预警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22:59
我国海啸灾害研究及预警预报现状如何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福江研究员透露———我国已建立海啸预警系统本报记者 武卫政


<P>

   
                       
                        记者:近来有消息说我国还没有建立海啸预警机制,是这样吗?

  于福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室副主任):不是。事实上,我国已经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编制了包括海啸在内的重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一旦沿海预计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同时,预计我国发生灾害性海啸时,国家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

  记者:在海啸研究和预报方面,目前我国处于什么水平?

  于福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海啸的研究和预报力度,在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方面取得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我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国家海洋局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现已基本具备海啸预警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时间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这一模式在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福建惠安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应用。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全过程。

  记者:海啸到底对我国沿海可能有多大影响?

  于福江: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海监测记录到的海啸共有3次:第一次是在1969年7月18日,由发生在渤海中部的7.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给河北唐山造成一定损失。第二次是1992年1月4日至5日,发生在海南岛南端,榆林验潮站记录到的波高为0.78米,三亚港也出现波高0.5米至0.8米的海啸,造成一定损失。第三次是1994年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海啸,未造成损失。

  记者:听说海啸预报难度很大?

  于福江:海啸的预报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同时,海啸发生后,也很难实时准确地获取其初始状态的地震参数和海啸源参数。

  记者:要加强预警,我国还需在哪些方面着力?

  于福江: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局迅速启动了相关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继续加强海啸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海啸应急响应预案,建立快速沟通的信息互通机制,共同做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海啸风险评估,制作重灾区海啸淹没图,并加大海啸发生、发展等基础理论和预警报技术研究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开展海啸预警报技术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各国间海啸预警报合作活动,并发挥我国作为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成员单位的作用;在全社会开展预防海啸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并在海啸严重地区进行海啸防灾减灾演习,减少海啸损失。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06日 第五版)   

(责任编辑:高兵强)我国海啸灾害研究及预警预报现状如何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于福江研究员透露———我国已建立海啸预警系统本报记者 武卫政


<P>

   
                       
                        记者:近来有消息说我国还没有建立海啸预警机制,是这样吗?

  于福江(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室副主任):不是。事实上,我国已经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编制了包括海啸在内的重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一旦沿海预计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同时,预计我国发生灾害性海啸时,国家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

  记者:在海啸研究和预报方面,目前我国处于什么水平?

  于福江: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海啸的研究和预报力度,在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方面取得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我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国家海洋局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现已基本具备海啸预警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时间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这一模式在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福建惠安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应用。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全过程。

  记者:海啸到底对我国沿海可能有多大影响?

  于福江: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海监测记录到的海啸共有3次:第一次是在1969年7月18日,由发生在渤海中部的7.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给河北唐山造成一定损失。第二次是1992年1月4日至5日,发生在海南岛南端,榆林验潮站记录到的波高为0.78米,三亚港也出现波高0.5米至0.8米的海啸,造成一定损失。第三次是1994年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海啸,未造成损失。

  记者:听说海啸预报难度很大?

  于福江:海啸的预报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同时,海啸发生后,也很难实时准确地获取其初始状态的地震参数和海啸源参数。

  记者:要加强预警,我国还需在哪些方面着力?

  于福江: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局迅速启动了相关研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继续加强海啸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海啸应急响应预案,建立快速沟通的信息互通机制,共同做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海啸风险评估,制作重灾区海啸淹没图,并加大海啸发生、发展等基础理论和预警报技术研究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开展海啸预警报技术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各国间海啸预警报合作活动,并发挥我国作为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成员单位的作用;在全社会开展预防海啸灾害的宣传教育和法制建设,并在海啸严重地区进行海啸防灾减灾演习,减少海啸损失。

  《人民日报》 (2005年01月06日 第五版)   

(责任编辑:高兵强)
<P>      于福江:海啸的预报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同时,海啸发生后,也很难实时准确地获取其初始状态的地震参数和海啸源参数</P><P>---说了半天还是不能有效的防止(或者更应该说减少)海啸带来的损失</P>
2楼没看懂文章的意思.
<P>要是在太平洋上引发一次类似这次的海啸的话</P><P>先倒霉的是第一岛链的国家。。日本。琉球。</P><P>有小日本在外面挡灾真不错。</P>
<B>以下是引用<I>matrix2388</I>在2005-1-6 19:09:28的发言:</B>
2楼没看懂文章的意思.

<P>
<P>看是看懂了,就是怕这是"应景"的"八股"文章</P>
<P>就像非典的时候说全国建立疫情控制体系,可现在还有多少人当回事?拿我们老百姓能看得见的,吃野味的浪潮又来势凶凶,</P>
<P>夏天打虎冬天进补,药补不如食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