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守礁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3:27:54
如今,在南沙岛礁上,新型装备无处不在。大到净水机、发电、厨房等设备,小到水质细菌检验箱、除湿机、防紫外线眼镜,诸多困扰守礁官兵的问题被化解。
文 | 吴登峰、肖德伦、郭承清

2012年春夏之际,当世界目光聚焦南海之时,南海舰队第100批守备部队官兵,光荣完成守礁任务,自南沙回归大陆营地。

假如一定要把100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数字,那么它标志了南沙守礁部队20多年建设发展的变化。

湛蓝海洋上的戍守生活依然严苛,但绝非老照片上那样艰苦卓绝。尽管苦涩仍难避免,但这不正是南沙守卫者独一无二的光荣吗?

作为见证者,记者搭乘接回第100批官兵、送去第101批官兵的“洞庭湖”号补给舰,拜访了这片中国最南的领土。

告别高脚屋

船只靠近,记者在不少岛礁旁侧都会发现横七竖八、锈迹斑斑的金属构架。那是第二代高脚屋的残迹,而第一代高脚屋已经彻底退入人们的记忆。

1988年2月5日,南沙群岛第一座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哨所阵地---永暑礁高脚屋诞生了。

这是一种由竹竿作柱、篾席为墙、沥青封顶的简易竹棚高脚屋,战士称它为“海上猫儿洞”。这种高脚屋,“海风一吹,吱吱作响;海浪一扑,摇摇晃晃”。太阳晒一会儿,油毡直往下滴油。下起雨来,棚外棚内一个样。不足10平方米的棚内,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生活设施,连洗澡都要靠天下雨,只有孤独与寂寞相伴。

接着,第二代高脚屋---铁皮高脚屋屹立于礁盘。被称为“海上蒙古包”的高脚屋,虽然使守礁官兵的生活空间扩大至30余平方米,但在南沙这种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生活在铁皮屋里,白天就和蒸桑拿一样。遇有台风来袭时,巨浪盖过屋顶,屋里的锅碗瓢盆全都漂在水中,唯有钢枪伴着国旗在汪洋大海中岿然坚守。

在海水和海风的侵蚀下,高脚屋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一座座如同巍峨战舰的永固式礁堡,耸立南沙。

这些礁堡面积不大,可功能不少。比如雨水收集系统,让守礁官兵告别了每日定量一桶水的日子。宽大的储藏间使生活物资更加充裕,宽敞的活动平台让打篮球也变成了现实。不仅如此,生活必需的药房、冻库、洗漱台甚至礁史馆等设施也一应俱全。持枪守卫在礁堡高处,四周景色一览无余。休息时窗户关起,便可在空调送出的清凉中安然入眠。

如果说前两代高脚屋只是为了在茫茫大海中有个“落脚”之处,那第三代礁堡,则更注重适合居住和其他各种生活条件的提高。

一顿普通的晚餐,在永暑礁食堂饭桌上,是标准的四荤两素,外加一个苹果。对于陆地上的人来说,这样的伙食再普通不过。可是在南沙岛礁,多年以来,每到守礁后期,这样的待遇只能是一种奢求---由于储存条件所限,南沙守礁官兵无法吃上带叶蔬菜,连土豆、洋葱也很快腐烂。

多年来,为了吃上新鲜蔬菜,守礁官兵想尽办法。南沙缺土,大家就不远千里,把家乡土一点点背到南沙,北大荒的黑土,黄河岸边淤积的沙土,新疆石河子军垦农场号称“军垦第一犁”犁出来的沃土……聚少成多,建起了南沙菜地。

然而,在南沙种菜实在不易。再好的土壤,到南沙没多久就“水土不服”,像石头一样坚硬。不论是常规菜地还是新型透风、透光的“三防”菜地,效果都不太理想,守礁官兵吃菜难的问题还是无法有效解决。

这个难题引起中央领导以及军队各级首长的关注。2010年6月,南沙科技种菜项目---永暑礁“四防”菜地正式动工。

这项由国家科技部立项、专门针对南沙岛礁特点开发的科技种菜项目,于2010年10月产出第一批蔬菜。它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不仅具备“防台风、防雨水、防日晒、防腐蚀”功能,还大大缩短了蔬菜的成熟周期。

不仅如此,从2010年起,海军为每批守礁官兵增加了一次中途补给。守礁部队还专门组织人员赴广州,学习远航食品包装贮存方法,大大延长了蔬菜贮藏时间。

如今的南沙官兵,不仅吃上了舒心菜,还用上了放心水。每到晚上,官兵们只需手持淋浴卡,来到澡堂里一刷,就能畅快淋漓地洗上一次淋浴。现代化的雨水收集设施、增加的一次中途补给以及先进的海水淡化设备,让干净清洁的淡水更加充裕。

从2010年开始,保障基地还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上礁,为各礁新建或扩建了冷藏库和冷冻库,大大增强了礁上食品贮藏能力。现在,连物资的包装也越来越精致了。

从背“胃得灵”说明书到电子竞技

同样,守礁官兵也告别了“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出门看大海,入夜听涛声”的枯燥生活。

“守礁王”龚允冲第一次上礁时,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没有电视,带来的书一夜之间被大浪卷跑。为打发难捱的寂寞,他背起了药瓶上的说明。

半年后,一个地方慰问团来南沙与官兵联欢。文艺细胞不多的他亮开嗓门。将一张“胃得灵”的药品说明书,从最后一个字倒背到第一个字。这一“绝技”,感动得两位女演员泣不成声。

作为军队文化的一部分,南海守礁部队生成了独具特色的礁堡文化。

礁堡里,书柜摆满了整齐分类的书籍;在各礁定期流动的图书箱,书刊琳琅满目。每个房间都安装有液晶电视,70多个频道任选。2008年,海政信息网络中心专门为南沙守礁官兵开通蓝网工程,并配发了数十台蓝网专用电脑,礁上的电脑全部联网。

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里还举办了电脑游戏竞赛。

2011年11月,南海舰队向每一名官兵赠送了一只MP5,从此官兵也能随意在掌上看书、看电影。海军政治部为每个礁都赠送了影视节目库和数字电影节目库,影视大片近在眼前。

在岛礁上与京沪穗远程会诊

礁石上生活的变化是细致入微的。它所解决的烦恼,也是陆地上的人们完全无法想象的。

2011年5月15日晚上,东门礁四级军士长张渊博突然发现,已经第21次上礁的他,这天晚上在礁上竟然一时难以适应。

张渊博和其他战友一样,以往每到睡觉时既期盼能吹着空调睡觉,又被发电机的轰鸣困扰。今天突然既吹着空调,又“听不见”发电机的轰鸣声,他反倒不习惯了。

原来,这天随补给船上礁的专家给礁上的发电机穿上一件“外衣” ---由海后港营部牵头,某基地机关外请专家专门针对南沙礁堡噪音问题研制的防噪系统。它通过在发电机身加装隔音罩达到降噪目的。所以虽然开着机,但却比以往安静得多。

这些年来,守礁官兵得到的惊喜还有更多。比如气象工程师刘元兵,负责气象数据收集。过去,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得手持风向标爬到楼顶,在风雨中测取数据。遇到台风天,还得请战友帮忙把身体绑住,慢慢爬出楼顶,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如今他依托礁上的自动气象监测站,不用出门,就可以掌握精确的风向、湿度、气温等气象信息。

南沙岛礁上的装备日新月异,对此,第一代南沙人、专业标分队工程师罗青松深有感触。

以往,罗青松和战友每隔3个月,就必须对每一盏航标灯进行检查,为航标灯更换电池。遇上大风浪,巡查航标灯几乎就变成一次生死任务。

而如今,南沙所有航标灯不仅用上了太阳能LED灯,而且全部实现了智能化。

从广州军区某医院交流到南沙代职的军医黄高则说,上礁后看到频谱仪、TDP理疗仪等先进医学设备,深感意外。而当他亲眼看到身在南沙,也能随时连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军地医院,由专家现场会诊的双向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时,更是大吃一惊。

如今,在南沙岛礁上,新型装备无处不在。大到净水机、发电、厨房等设备,小到水质细菌检验箱、除湿机、防紫外线眼镜,诸多困扰守礁官兵的问题被化解。

以往,南沙守礁官兵与外界传递信息,只能依靠半年一次的换班补给,这成为官兵赖以寄托的精神支柱。即使后来条件有所改善,给亲人打电话也始终是一种奢望。这个经历,还被编成小品亮相春节联欢晚会。

2011年3月,南沙岛礁正式进入手机时代。每一名守礁官兵都获赠一张手机卡,内含每月400分钟通话时间和100条短信。手机让守礁官兵与祖国亲人距离更近。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http://focus.news.163.com/12/070 ... SM9.html?from=index如今,在南沙岛礁上,新型装备无处不在。大到净水机、发电、厨房等设备,小到水质细菌检验箱、除湿机、防紫外线眼镜,诸多困扰守礁官兵的问题被化解。
文 | 吴登峰、肖德伦、郭承清

2012年春夏之际,当世界目光聚焦南海之时,南海舰队第100批守备部队官兵,光荣完成守礁任务,自南沙回归大陆营地。

假如一定要把100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数字,那么它标志了南沙守礁部队20多年建设发展的变化。

湛蓝海洋上的戍守生活依然严苛,但绝非老照片上那样艰苦卓绝。尽管苦涩仍难避免,但这不正是南沙守卫者独一无二的光荣吗?

作为见证者,记者搭乘接回第100批官兵、送去第101批官兵的“洞庭湖”号补给舰,拜访了这片中国最南的领土。

告别高脚屋

船只靠近,记者在不少岛礁旁侧都会发现横七竖八、锈迹斑斑的金属构架。那是第二代高脚屋的残迹,而第一代高脚屋已经彻底退入人们的记忆。

1988年2月5日,南沙群岛第一座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哨所阵地---永暑礁高脚屋诞生了。

这是一种由竹竿作柱、篾席为墙、沥青封顶的简易竹棚高脚屋,战士称它为“海上猫儿洞”。这种高脚屋,“海风一吹,吱吱作响;海浪一扑,摇摇晃晃”。太阳晒一会儿,油毡直往下滴油。下起雨来,棚外棚内一个样。不足10平方米的棚内,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生活设施,连洗澡都要靠天下雨,只有孤独与寂寞相伴。

接着,第二代高脚屋---铁皮高脚屋屹立于礁盘。被称为“海上蒙古包”的高脚屋,虽然使守礁官兵的生活空间扩大至30余平方米,但在南沙这种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生活在铁皮屋里,白天就和蒸桑拿一样。遇有台风来袭时,巨浪盖过屋顶,屋里的锅碗瓢盆全都漂在水中,唯有钢枪伴着国旗在汪洋大海中岿然坚守。

在海水和海风的侵蚀下,高脚屋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一座座如同巍峨战舰的永固式礁堡,耸立南沙。

这些礁堡面积不大,可功能不少。比如雨水收集系统,让守礁官兵告别了每日定量一桶水的日子。宽大的储藏间使生活物资更加充裕,宽敞的活动平台让打篮球也变成了现实。不仅如此,生活必需的药房、冻库、洗漱台甚至礁史馆等设施也一应俱全。持枪守卫在礁堡高处,四周景色一览无余。休息时窗户关起,便可在空调送出的清凉中安然入眠。

如果说前两代高脚屋只是为了在茫茫大海中有个“落脚”之处,那第三代礁堡,则更注重适合居住和其他各种生活条件的提高。

一顿普通的晚餐,在永暑礁食堂饭桌上,是标准的四荤两素,外加一个苹果。对于陆地上的人来说,这样的伙食再普通不过。可是在南沙岛礁,多年以来,每到守礁后期,这样的待遇只能是一种奢求---由于储存条件所限,南沙守礁官兵无法吃上带叶蔬菜,连土豆、洋葱也很快腐烂。

多年来,为了吃上新鲜蔬菜,守礁官兵想尽办法。南沙缺土,大家就不远千里,把家乡土一点点背到南沙,北大荒的黑土,黄河岸边淤积的沙土,新疆石河子军垦农场号称“军垦第一犁”犁出来的沃土……聚少成多,建起了南沙菜地。

然而,在南沙种菜实在不易。再好的土壤,到南沙没多久就“水土不服”,像石头一样坚硬。不论是常规菜地还是新型透风、透光的“三防”菜地,效果都不太理想,守礁官兵吃菜难的问题还是无法有效解决。

这个难题引起中央领导以及军队各级首长的关注。2010年6月,南沙科技种菜项目---永暑礁“四防”菜地正式动工。

这项由国家科技部立项、专门针对南沙岛礁特点开发的科技种菜项目,于2010年10月产出第一批蔬菜。它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不仅具备“防台风、防雨水、防日晒、防腐蚀”功能,还大大缩短了蔬菜的成熟周期。

不仅如此,从2010年起,海军为每批守礁官兵增加了一次中途补给。守礁部队还专门组织人员赴广州,学习远航食品包装贮存方法,大大延长了蔬菜贮藏时间。

如今的南沙官兵,不仅吃上了舒心菜,还用上了放心水。每到晚上,官兵们只需手持淋浴卡,来到澡堂里一刷,就能畅快淋漓地洗上一次淋浴。现代化的雨水收集设施、增加的一次中途补给以及先进的海水淡化设备,让干净清洁的淡水更加充裕。

从2010年开始,保障基地还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上礁,为各礁新建或扩建了冷藏库和冷冻库,大大增强了礁上食品贮藏能力。现在,连物资的包装也越来越精致了。

从背“胃得灵”说明书到电子竞技

同样,守礁官兵也告别了“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出门看大海,入夜听涛声”的枯燥生活。

“守礁王”龚允冲第一次上礁时,没有报纸,没有广播,没有电视,带来的书一夜之间被大浪卷跑。为打发难捱的寂寞,他背起了药瓶上的说明。

半年后,一个地方慰问团来南沙与官兵联欢。文艺细胞不多的他亮开嗓门。将一张“胃得灵”的药品说明书,从最后一个字倒背到第一个字。这一“绝技”,感动得两位女演员泣不成声。

作为军队文化的一部分,南海守礁部队生成了独具特色的礁堡文化。

礁堡里,书柜摆满了整齐分类的书籍;在各礁定期流动的图书箱,书刊琳琅满目。每个房间都安装有液晶电视,70多个频道任选。2008年,海政信息网络中心专门为南沙守礁官兵开通蓝网工程,并配发了数十台蓝网专用电脑,礁上的电脑全部联网。

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里还举办了电脑游戏竞赛。

2011年11月,南海舰队向每一名官兵赠送了一只MP5,从此官兵也能随意在掌上看书、看电影。海军政治部为每个礁都赠送了影视节目库和数字电影节目库,影视大片近在眼前。

在岛礁上与京沪穗远程会诊

礁石上生活的变化是细致入微的。它所解决的烦恼,也是陆地上的人们完全无法想象的。

2011年5月15日晚上,东门礁四级军士长张渊博突然发现,已经第21次上礁的他,这天晚上在礁上竟然一时难以适应。

张渊博和其他战友一样,以往每到睡觉时既期盼能吹着空调睡觉,又被发电机的轰鸣困扰。今天突然既吹着空调,又“听不见”发电机的轰鸣声,他反倒不习惯了。

原来,这天随补给船上礁的专家给礁上的发电机穿上一件“外衣” ---由海后港营部牵头,某基地机关外请专家专门针对南沙礁堡噪音问题研制的防噪系统。它通过在发电机身加装隔音罩达到降噪目的。所以虽然开着机,但却比以往安静得多。

这些年来,守礁官兵得到的惊喜还有更多。比如气象工程师刘元兵,负责气象数据收集。过去,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得手持风向标爬到楼顶,在风雨中测取数据。遇到台风天,还得请战友帮忙把身体绑住,慢慢爬出楼顶,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如今他依托礁上的自动气象监测站,不用出门,就可以掌握精确的风向、湿度、气温等气象信息。

南沙岛礁上的装备日新月异,对此,第一代南沙人、专业标分队工程师罗青松深有感触。

以往,罗青松和战友每隔3个月,就必须对每一盏航标灯进行检查,为航标灯更换电池。遇上大风浪,巡查航标灯几乎就变成一次生死任务。

而如今,南沙所有航标灯不仅用上了太阳能LED灯,而且全部实现了智能化。

从广州军区某医院交流到南沙代职的军医黄高则说,上礁后看到频谱仪、TDP理疗仪等先进医学设备,深感意外。而当他亲眼看到身在南沙,也能随时连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军地医院,由专家现场会诊的双向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时,更是大吃一惊。

如今,在南沙岛礁上,新型装备无处不在。大到净水机、发电、厨房等设备,小到水质细菌检验箱、除湿机、防紫外线眼镜,诸多困扰守礁官兵的问题被化解。

以往,南沙守礁官兵与外界传递信息,只能依靠半年一次的换班补给,这成为官兵赖以寄托的精神支柱。即使后来条件有所改善,给亲人打电话也始终是一种奢望。这个经历,还被编成小品亮相春节联欢晚会。

2011年3月,南沙岛礁正式进入手机时代。每一名守礁官兵都获赠一张手机卡,内含每月400分钟通话时间和100条短信。手机让守礁官兵与祖国亲人距离更近。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http://focus.news.163.com/12/070 ... SM9.html?from=index
真理就在大炮射程之内,其他的都是浮云。。。
将来海平面上升到1米以上的话,高脚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geopolitist 发表于 2012-7-3 15:12
将来海平面上升到1米以上的话,高脚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你没听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呵呵呵呵。
jixiang 发表于 2012-7-3 15:47
你没听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呵呵呵呵。
就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