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陕西孕妇被引产 给中国形象造成负面注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43:30
人民日报:陕西孕妇被引产 给中国形象造成负面注脚
2012年06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舆论环境的深刻改变,既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也可能造成“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不良影响。对于治理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以务实佐证理念、用事实赢得理解、靠行动维护形象,而不单是应对媒体的技巧、驾驭媒介的水平、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
这几年来,无论是六方会谈还是金融危机,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国家形象片,无论是政府外交还是民间往来,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多种国际事务,主动讲述中国故事,响亮发出“中国声音”。
在这样的“大合唱”中,参与者其实不仅有中央高层、外交部门、新闻媒体,更涉及一个庞大的群体,那就是我们的基层治理者。可曾想见,安徽芜湖一位副市长骑车送女儿的照片被网友“疯传”,展示着中国干部“平民化”的一面?又可曾想到,陕西安康怀孕7个月孕妇被强制引产,会给中国形象造成怎样的负面注脚?在日渐响亮的“中国声音”大合唱中,如何成为和谐旋律的参与者,避免成为噪音杂音的制造者,考验着各级基层干部。
这是治理者“世界观”极其重要的一个板块,我们姑且称之为“舆论贯通能力”。毫无疑问,技术的划时代变革让信息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媒体的界限,将一切置于一个四通八达的舆论平台上,舆论环境的深刻改变,既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也可能造成“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贯通能力的重点究竟在哪里?面对舆论环境的复杂变化,或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才能“把话说好”,如何优化“手中话筒”,甚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更好提升传播力?
所谓舆论贯通能力,首先应当是将舆论与实际对照贯通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贯通舆论场、统领话语权的能力。对于治理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以务实佐证理念、用事实赢得理解、靠行动维护形象,而不单是应对媒体的技巧、驾驭媒介的水平、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
有些例子颇能给人启迪,在汶川大地震中,及时有效的救援、公开透明的报道,极大提升了中国尊重生命的国际形象;而在利比亚战争前,中国政府进行的大规模撤员行动,被赞誉为一次“鲜活的最佳国家形象宣传片”。
我们常说行动是最好的语言,第二性的舆论取决于第一性的作为,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各级治理者来说,要参与“中国声音”大合唱,并提高和谐的分贝,不仅要注重报纸上怎么写、电视上怎么说、网络上怎么评,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治理行动,把中国旋律谱写在中国大地上,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求各级治理者在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影响”。作为一个地方和单位,如果没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主动意识,没有行动前的“舆论前置”意识,就很难在纷纭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也很难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这不仅需要提升话语意识,更要秉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恪守民主政治的原则,以民众“好评率”的提高,壮大“中国声音”;以民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塑造中国形象。
85年前,鲁迅曾在香港发表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并呼吁“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从当年“无声的中国”到今天“有声的中国”,再到思考“如何发声的中国”,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行。如果说,当年鲁迅开出的药方是“舍掉古文而生存”,今天的中国各地治理者,又该有怎样的答案?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6/21/15461733_0.shtml

人民日报:陕西孕妇被引产 给中国形象造成负面注脚
2012年06月21日
来源:人民日报


舆论环境的深刻改变,既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也可能造成“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不良影响。对于治理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以务实佐证理念、用事实赢得理解、靠行动维护形象,而不单是应对媒体的技巧、驾驭媒介的水平、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
这几年来,无论是六方会谈还是金融危机,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国家形象片,无论是政府外交还是民间往来,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多种国际事务,主动讲述中国故事,响亮发出“中国声音”。
在这样的“大合唱”中,参与者其实不仅有中央高层、外交部门、新闻媒体,更涉及一个庞大的群体,那就是我们的基层治理者。可曾想见,安徽芜湖一位副市长骑车送女儿的照片被网友“疯传”,展示着中国干部“平民化”的一面?又可曾想到,陕西安康怀孕7个月孕妇被强制引产,会给中国形象造成怎样的负面注脚?在日渐响亮的“中国声音”大合唱中,如何成为和谐旋律的参与者,避免成为噪音杂音的制造者,考验着各级基层干部。
这是治理者“世界观”极其重要的一个板块,我们姑且称之为“舆论贯通能力”。毫无疑问,技术的划时代变革让信息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媒体的界限,将一切置于一个四通八达的舆论平台上,舆论环境的深刻改变,既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也可能造成“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贯通能力的重点究竟在哪里?面对舆论环境的复杂变化,或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才能“把话说好”,如何优化“手中话筒”,甚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更好提升传播力?
所谓舆论贯通能力,首先应当是将舆论与实际对照贯通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贯通舆论场、统领话语权的能力。对于治理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以务实佐证理念、用事实赢得理解、靠行动维护形象,而不单是应对媒体的技巧、驾驭媒介的水平、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
有些例子颇能给人启迪,在汶川大地震中,及时有效的救援、公开透明的报道,极大提升了中国尊重生命的国际形象;而在利比亚战争前,中国政府进行的大规模撤员行动,被赞誉为一次“鲜活的最佳国家形象宣传片”。
我们常说行动是最好的语言,第二性的舆论取决于第一性的作为,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各级治理者来说,要参与“中国声音”大合唱,并提高和谐的分贝,不仅要注重报纸上怎么写、电视上怎么说、网络上怎么评,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治理行动,把中国旋律谱写在中国大地上,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声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求各级治理者在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影响”。作为一个地方和单位,如果没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主动意识,没有行动前的“舆论前置”意识,就很难在纷纭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也很难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这不仅需要提升话语意识,更要秉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恪守民主政治的原则,以民众“好评率”的提高,壮大“中国声音”;以民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塑造中国形象。
85年前,鲁迅曾在香港发表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并呼吁“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从当年“无声的中国”到今天“有声的中国”,再到思考“如何发声的中国”,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行。如果说,当年鲁迅开出的药方是“舍掉古文而生存”,今天的中国各地治理者,又该有怎样的答案?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6/21/15461733_0.shtml

美国人权报告有的写了
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求各级治理者在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影响”。

前几天刚说“挟洋自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怎么又这么说了?
老百姓倒霉了到底要不要去找美帝,上面给指条明路啊。
就这个 我还被警告了呢
国内形象不重要?
自干五脸肿得连妈妈都认不出来了
人民日报一会左、一会右、一会上、一会下,还让不让基层OFFICER活啊?
  原来不是关心我们的民生,是关心在洋大人那边的形象啊……
国家形象片还好意思说,真差
俺经常想起《制台见洋人》。不知道这课文如今还在中学教材中否?
言下之意,如果这事给捂住了,没造成恶劣的国际影响的话,就是合情合理的咯?
  这是治理者“世界观”极其重要的一个板块,我们姑且称之为“舆论贯通能力”。毫无疑问,技术的划时代变革让信息传播打破了国家和媒体的界限,将一切置于一个四通八达的舆论平台上,舆论环境的深刻改变,既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也可能造成“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不良影响。

  ……看得出来,《人民日报》评论员对四通八达的网络恨之入骨。
原来形象比没出生的孩子重要。
什么狗屁逻辑,因为洋大人的口舌才能对老百姓人道点吗?某D的喉舌就这点良心了??
怪不得某丽君要去美国领事馆举报天朝档内干布
能把强制计划生育定为国策的,绝对是史上最邪恶帝国!
如果都像印度那样不计划,岔着生,又有多少资源养活这个国家,试问阁下是不是准备移民印度?
舆论环境的深刻改变,既可以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也可能造成“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不良影响。对于治理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以务实佐证理念、用事实赢得理解、靠行动维护形象,而不单是应对媒体的技巧、驾驭媒介的水平、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

第一段,写的有水平
2000wcw 发表于 2012-6-22 22:55
人民日报一会左、一会右、一会上、一会下,还让不让基层OFFICER活啊?
说明高层内部观点冲突激烈
  这是治理者“世界观”极其重要的一个板块,我们姑且称之为“舆论贯通能力”。毫无疑问,技术的划时代变 ...
是啊首发权力没了,原来大家都眼巴巴看它说了算,现在是出了情况讨论的热火以后再看它出来怎么说
昊昊 发表于 2012-6-23 11:55
如果都像印度那样不计划,岔着生,又有多少资源养活这个国家,试问阁下是不是准备移民印度?
既然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都不能去,选美日欧可以不?
许多事的根子在地方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wwww130 发表于 2012-6-23 10:52
能把强制计划生育定为国策的,绝对是史上最邪恶帝国!

本人万分认同你的结论。
另领导关心的是自己的面子,而非百姓的人权。
地方领导难做啊,揣摩的内容越发无逻辑了。
搞了半天,只需要考虑形象,而且是国际形象,那意思是如果这事没被爆料出来,就是可以容忍的了?
e8098 发表于 2012-6-23 08:10
俺经常想起《制台见洋人》。不知道这课文如今还在中学教材中否?
制台不等他说完,便把手折一放,说:“老哥,你还不晓得外国人的事情是不好弄的么?地方上百姓不拿地卖给他,请问他的公司到那里去开呢?就是包讨帐,他要的钱,并非要的是命。他自己寻死,与洋人何干呢?你老兄做知府,既然晓得地方有些坏人,就该预先禁止他们,拿地不准卖给外国人才是。至于那个欠帐的,他那张借纸怎么会到外国人手里?其中必定有个缘故。外国人顶讲情理,决不会凭空诈人的。而且欠钱还债本是分内之事,难道不是外国人来讨,他就赖着不还不成?既然如此,也不是什么好百姓了。现在凡百事情,总是我们自己的官同百姓都不好,所以才会被人家欺负,等到事情闹糟了,然后往我身上一推,你们算没有事了。好主意
原来国际影响还是那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