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自己的梅卡瓦(多年前旧文,仅与军友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01:00
      梅卡瓦是以色列设计的主战坦克,采用了与步兵战车相同的前置发动机结构,这与主流设计大相径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异类。但是,正是这种离经叛道,却成就了其在以色列这一特殊国家、特殊作战环境中的主力地位,并创造了出众的战果。本文以一种与主流观点完全相异的视角去分析,得出了出乎意料的结论,并印证了中国的现实需要,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希望和大家有所交流。

观点一:作战能力不高的三代坦克
      对此,会有很多人持有异议,认为我是在哗众取宠。其实,得出此结论,是从坦克主要功能和对梅卡瓦的结构分析而来的。
      首先,坦克作为陆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依靠其强大的火力和优越的机动性,肩负着撕裂前线、纵深打击的职责。当然,从坦克自身的生存考虑,坚固的防御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三者,特别是防御和机动性之间,彼此对立,相互制约。要想跑的快,就要体积小,减轻重量;若要防御强,就要加厚装甲,又加重了重量,结果非此则彼。但是,两者是不分轩辕、同等重要,优秀的设计就是不偏废某一项,而是作战需要前提下折中调和的结果。
      反观梅卡瓦在设计之初,就过于强调防护性能,而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来实现。这对以国或许有其道理,但从坦克自身角度出发,并不能说是正确的。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火力更强、防护更厚、但机动差了许多的虎式、豹式虽在一对一的骑士格斗中占尽上风,但在大规模的坦克兵团会战中,远不如三者平衡的T-34 有效。众所周知,坦克是发动闪电战的最佳手段,需要的是突破前沿防御后迅速的纵深发展,这就对机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这一点上,梅卡瓦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其最大公路时速只有区区的46公里,即使最新的梅卡瓦3型,也不过55公里的时速,是三代坦克中最慢的,其0-32公里10秒以上的加速能力也远低与其它同代,这必然极大地限制其发挥突防能力,难于完成大范围穿插、分割包围的作战任务,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缺陷。
      其次,梅卡瓦庞大的外形不利于其战场生存。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对当今的坦克来说可谓生死攸关,往往在这一方面微小的差距,就决定了生与死。不考率其它,单凭梅卡瓦的体积和高度,就对敌手的先敌发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也大大增加了梅卡瓦自身的受弹面积,对其生存更是不利。
     梅卡瓦自重超过了62吨(I 型,相信III型更重),对其后勤保障必然造成相当大的麻烦,很多桥梁恐怕根本不足以支撑住他的份量。这对地形复杂,特别是河流密布的地区,如中国江南地带、东南亚地区,更是噩梦般的感受,使其战场适应能力更是大打折扣(当然,超重的坦克如  M1A2 等,皆是如此)。而且,梅卡瓦炮塔过于靠后,使得主炮俯角要比其它同类小了1~2度,这对地形崎岖地区的作战也是不利的。   
      第三,梅卡瓦的防护力颇有言过其实之处。作为梅卡瓦坦克独创之处,发动机前置,相当于加厚了前装甲(甚至有的支持者认为发动机仓起到第二层装甲的作用),使其正面更加难以击穿,成员的安全性大为提高。而且,发动机前置后,后部空间就可以开一道步兵门,便于弹药补给,必要时可以携载步兵随车作战,几乎所有人都对此深信不疑。但在此,我要对此提出质疑,如果真有如此多的好处,为什么别的国家要坚持常规布局。即使是极端注重士兵生命安全的美国,在明知贫铀装甲危害健康却因其防护力出众坚持采用,而没有选择前置布局;在梅卡瓦投入使用后才设计定型的如法国勒克莱尔、日本90式、中国98式,也无一例外为常规布局,难道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国设计保守所致吗?
      无疑,梅卡瓦的布局使其防护力确实有所提高,但决不会出现特别强的优势。要知道,发动机毕竟不是装甲,他的防侵彻力是很低的。对以射流杀伤为主的破甲弹和以崩落装甲内壁的碎甲弹,前置的发动机仓在坦克乘员前提供了一个吸收射流、阻挡碎片的空间,使其难以威胁到内部,确实极大的提高了防护力。但是,碎甲弹早已无人使用,破甲弹也不再是主力,现今坦克全部以穿甲弹为主要手段来对付敌方坦克,而对穿甲弹的动能贯穿效果,前置发动机难以提供多少额外的防护能力。
      同时,前置发动机出于后勤维修考虑,要求其前上装甲可以随时取下,以便于战场上及时更换发动机。这使得梅卡瓦的前部装甲不是完整的焊接结构,降低了整体强度。而且其前上装甲恐怕也不可能很厚,这又进一步降低了坦克的防弹能力。综上所述,梅卡瓦并不会有明显超过其它三代坦克的防护力,而且还有其它坦克所没有的缺陷,真要投入战场,我相信其决不会是诸如豹式、勒克莱尔、98式等同代的对手。
      以上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似乎对梅卡瓦评价很低,对其持以反对态度,但恰恰相反,我对其评价很高,这是一种完全从实战需要出发,极其理智正确的设计。毕竟,最好的并不见得是最合用的,而只有最合用的才是最好的。

观点二:完全适应实战需要的设计
      发动机前置设计对坦克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便于携带步兵,补给弹药,也对防护力的提高有所贡献。不过弊端同样明显,后勤维护较为困难,火炮俯角偏小,为平衡较长的前车体,造成整车体积明显偏大,不利于隐蔽,为防止发动机排烟散热影响观瞄仪器正常工作,结构上需要特别处理,较传统车体复杂。
      不过,坦克携载步兵对其完成突击作战并无太大好处。进攻时,随车作战的步兵几乎不能发挥多少战斗力,而且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空间,步兵的作用是巩固夺取的阵地,其输送完全可以有装甲输送车承担。因此,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前置发动机设计的优势并无实际意义,而缺点却明显起来,所以,常规的后置发动机成为主流,而以色列却如此独树一帜,完全是源自于设计梅卡瓦所处年代的作战需要。
以色列所处的环境极为特殊,周边所有国家都对其相对敌视,且都曾经与其兵戎相向,但是除埃及以外,所有邻国的军事实力都远逊于以色列,而由于美国的影响,埃及79年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几乎不可能与以色列发生军事冲突,因此,以国认为对其造成威胁的只有叙利亚一国。而叙利亚的工业基础薄弱,军事装备依赖于进口,历次中东战争和82年以军入侵黎巴嫩中与叙利亚的作战,证实了叙利亚的装备质量较差,即使其最先进的 T-72坦克,也不足以对以色列的坦克产生足够的威胁,而以色列坦克上 105 毫米主炮,却完全可以有效的穿透 T-72的前装甲。因此,大口径的主炮需要并不迫切,加之敌手士兵素质大为逊色,观通手段落后,基本上都是以军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即使梅卡瓦车体较大,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
      以色列周边国家面积除埃及外都很小,几乎无战略纵深可言,一旦突破其前沿防御,就可以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历次中东战争几乎都发生且结束于边界地带。从以色列的国家战略来说,以色列需要的是制霸周边国家,但并不是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因为这是美苏两强不允许且必然予以干涉的。所以,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往往是在摧毁对手的军事实力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停留于边界地带直接转入防御作战。这样的现实造成了以色列对坦克的机动性要求不高,防护性放在首位的作战需要,而且随车携载步兵无疑可使其作战更灵活,攻防转换更为迅捷。当设计梅卡瓦时,破甲弹仍是坦克的主力弹种,前置的发动机可在被击中时有效的保护坦克乘员,而只要人还幸存,即使发动机全毁,仍可作为固定炮台发挥战斗力。
      中东地区人口密集,城镇众多,以色列又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和南黎巴嫩地区,而巴勒斯坦城镇人民反占领、争取独立的起义时有发生,这使得以军需要承担很多敌视环境下的城市作战,其对往往是手持轻武器、至多有一定数量火箭筒、无后坐力炮、迫击炮的借助于楼房、城市掩体与以军周旋的游击队,这是一种典型的低强度、高危险的作战样式。在这种城市巷战中,战场空间狭小,坦克机动困难,主炮火力过强,容易误伤,效费比低,机枪又火力偏弱,难以对付简单的掩体和楼房内的敌人,往往有力使不出。普通的步兵战车装甲偏薄,在近距离的交火中,很容易就会被诸如火箭筒等轻型反坦克武器击穿,不能给步兵提供有效的防御和支持。因此,以军迫切需要一种重型装甲车以遂行占领区的巷战任务,火力不必很强但要足以对付遮蔽物后的敌人,机动性因城市巷战的限制也不作过高要求,防御力要远超普通步兵战车,弹药基数要够大,便于持续作战以防敌军在补给间隙转移阵地,这就是梅卡瓦坦克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在希伯来语中,‘梅卡瓦’就是‘战车’的意思,这明显说明了梅卡瓦的性质。估计在其设计时,携乘步兵就是以军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使得其布局必然只能选择发动机前置。也就是说,携乘步兵是因,发动机前置后防御力上升是果,而不是主流观点所认为相反的因果关系,这对正确理解其设计是极其重要的。梅卡瓦本质上是一种重型步兵战车,但却完全可以作为主战坦克使用,似乎设计上很浪费,其实并不是。以色列国家小,资源稀缺,一贯对武器的多用途要求很高,如果仅用作步兵战车,对其防护力出众,车体又足以布置重型武器的优势无疑是一种浪费,而将梅卡瓦配以坦克的火力,无疑使其作战手段增多,大大提高了效费比,且更易于为人接受,争取拨款。
      以色列的设计师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他们一切从实战需要出发,不拘泥于传统,又不会追求过高的指标,而是客观分析敌手的优缺点,以实用为更本目的。譬如说,梅卡瓦上配备有60毫米的迫击炮,其弹道高,在巷战中可以有效的压制敌人火力,对掩体后和楼房内的敌人也有很强的杀伤效果,发挥了远超过主炮的作战效能。以色列人的实用性由此可见一斑。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梅卡瓦服役后的表现说明了以色列从实战出发设计思想的正确,这是所有设计师都应当学习的。但是,我再此只想谈谈梅卡瓦对中国的实用性。

观点三:中国需要自己的梅卡瓦
      上面我已经论述过,梅卡瓦的优势在于防御和巷战。当今中国安全最大的问题就是台湾的统一,和平统一固然是首选,但军事选择也决不可能放弃。从陈水扁上台后所作所为看,两岸关系大幅倒退,台独势力越发嚣张,军事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国家现在就需要做好战争准备,一旦有事即可快速反应。
      台湾军队的战斗力与人民解放军相差很远,台独分子依靠的是台海天险,以及外国反华势力主子的武力支持。台湾军队装备的坦克以美 M60A3和 M48为主,远逊于解放军的主战坦克,作战威胁不高,一旦正面交手很快就会败下阵去。有大量包括陶式导弹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会对解放军造成一定威胁。总的来说,台独分子作战选择是力求将解放军歼灭于海上和滩头,一旦解放军主力登陆成功,就只能退守于要塞垂死抵抗,以期望于美日的武力干涉。
      台湾地形南北狭长,东西很窄,面积较小,战略纵深几乎没有,同时人口密度大,城镇众多,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未来统一作战主要是滩头攻坚和城市巷战,故作战行动可分为两步(在此仅考虑地面战场)。
      第一步,抢占登陆地并巩固登陆场,以便后续主力部队源源抵达。此时,主要作战是突破台军的前沿阵地,肃清登陆场周边敌军,同时要有效的组织防御,以阻挡敌人必然会发动的疯狂反扑,为主力部队安全抵达争取时间。一旦解放军主力上陆,击溃敌军将不成问题,战争可以说取得八成胜利,但在之前抢滩登陆和巩固登陆场阶段最为危险,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考虑到第一波攻击,既要大量坦克突防,又要足够的装甲步兵完成防御,而使用现有的水陆两栖坦克和装甲车又火力和防护力都太弱,针对台军的密集防守和反冲锋,恐怕即突不进去,又守不住,这是登陆作战的一大难题。美国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其陆战队中编制了大量的 M1A1 坦克和 M2 步兵战车,作为其第一批登陆力量。但是,我国与美军的两栖战船相差甚远,投送能力大大不如,第一批上陆的装备不会很多,这时携乘步兵的梅卡瓦无疑是最佳选择,它同时保证了坦克和步兵的数量,而且在被反坦克导弹击中时乘员安全性要远高于常规坦克,而只要乘员安全,即使发动机全毁,仍可作为固定炮台进行防御。
      一般来说,这第一批部队基本只在登陆地域周边活动,机动性要求不需很高;周围地势通常也会高一些,因此坦克俯角低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防御力要求应该高一些;其作战时间可能较长,且来不及补给,弹药基数要大一些。这一切正是梅卡瓦的优点,对我军的登陆作战有很大的裨益。
      第二步,我军主力登陆后,台军的野战部队必然无路可退,很快就会投降或被歼灭,这时死硬的台独分子退入城市,进行巷战,祈求外国主子的军事干涉。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以免台独分子破坏基础设施,以及美国可能的武力介入,我军需要进行城市作战。普通坦克如98式破坏力太强,容易误伤平民,使台独分子可以借机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增加作战复杂性。普通装甲车如63式、90式又防护能力不足,容易毁伤,这时,梅卡瓦又可以大显身手,剿灭负隅顽抗的台独分子。
      其实,城市巷战远较野战复杂,对装备有许多特殊需求,而且对士兵精神压力更大。俄罗斯剿灭车臣匪帮时,损失如此惨重,耗时过长,与其装备虽然精良但却不适应城市作战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巷战中屡屡得手,不能不说是以梅卡瓦为首的武器发挥出极大功效。
      他国的经验对中国是很好的教训,我们统一台湾时很可能面临同样的作战环境和样式,我们需要早作准备,可是现在我军的装备中并没有适应登陆台湾和城市巷战的装甲车辆,这是很大的缺陷。其实,我国完全可以借鉴梅卡瓦的设计,结合实战需要,设计出中国自己的梅卡瓦,以适应未来台湾战役的需要。只要我们准备的越充分,武力统一的把握就会越大,而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也才会越大。      梅卡瓦是以色列设计的主战坦克,采用了与步兵战车相同的前置发动机结构,这与主流设计大相径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异类。但是,正是这种离经叛道,却成就了其在以色列这一特殊国家、特殊作战环境中的主力地位,并创造了出众的战果。本文以一种与主流观点完全相异的视角去分析,得出了出乎意料的结论,并印证了中国的现实需要,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希望和大家有所交流。

观点一:作战能力不高的三代坦克
      对此,会有很多人持有异议,认为我是在哗众取宠。其实,得出此结论,是从坦克主要功能和对梅卡瓦的结构分析而来的。
      首先,坦克作为陆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依靠其强大的火力和优越的机动性,肩负着撕裂前线、纵深打击的职责。当然,从坦克自身的生存考虑,坚固的防御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三者,特别是防御和机动性之间,彼此对立,相互制约。要想跑的快,就要体积小,减轻重量;若要防御强,就要加厚装甲,又加重了重量,结果非此则彼。但是,两者是不分轩辕、同等重要,优秀的设计就是不偏废某一项,而是作战需要前提下折中调和的结果。
      反观梅卡瓦在设计之初,就过于强调防护性能,而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来实现。这对以国或许有其道理,但从坦克自身角度出发,并不能说是正确的。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火力更强、防护更厚、但机动差了许多的虎式、豹式虽在一对一的骑士格斗中占尽上风,但在大规模的坦克兵团会战中,远不如三者平衡的T-34 有效。众所周知,坦克是发动闪电战的最佳手段,需要的是突破前沿防御后迅速的纵深发展,这就对机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这一点上,梅卡瓦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其最大公路时速只有区区的46公里,即使最新的梅卡瓦3型,也不过55公里的时速,是三代坦克中最慢的,其0-32公里10秒以上的加速能力也远低与其它同代,这必然极大地限制其发挥突防能力,难于完成大范围穿插、分割包围的作战任务,这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缺陷。
      其次,梅卡瓦庞大的外形不利于其战场生存。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对当今的坦克来说可谓生死攸关,往往在这一方面微小的差距,就决定了生与死。不考率其它,单凭梅卡瓦的体积和高度,就对敌手的先敌发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也大大增加了梅卡瓦自身的受弹面积,对其生存更是不利。
     梅卡瓦自重超过了62吨(I 型,相信III型更重),对其后勤保障必然造成相当大的麻烦,很多桥梁恐怕根本不足以支撑住他的份量。这对地形复杂,特别是河流密布的地区,如中国江南地带、东南亚地区,更是噩梦般的感受,使其战场适应能力更是大打折扣(当然,超重的坦克如  M1A2 等,皆是如此)。而且,梅卡瓦炮塔过于靠后,使得主炮俯角要比其它同类小了1~2度,这对地形崎岖地区的作战也是不利的。   
      第三,梅卡瓦的防护力颇有言过其实之处。作为梅卡瓦坦克独创之处,发动机前置,相当于加厚了前装甲(甚至有的支持者认为发动机仓起到第二层装甲的作用),使其正面更加难以击穿,成员的安全性大为提高。而且,发动机前置后,后部空间就可以开一道步兵门,便于弹药补给,必要时可以携载步兵随车作战,几乎所有人都对此深信不疑。但在此,我要对此提出质疑,如果真有如此多的好处,为什么别的国家要坚持常规布局。即使是极端注重士兵生命安全的美国,在明知贫铀装甲危害健康却因其防护力出众坚持采用,而没有选择前置布局;在梅卡瓦投入使用后才设计定型的如法国勒克莱尔、日本90式、中国98式,也无一例外为常规布局,难道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他国设计保守所致吗?
      无疑,梅卡瓦的布局使其防护力确实有所提高,但决不会出现特别强的优势。要知道,发动机毕竟不是装甲,他的防侵彻力是很低的。对以射流杀伤为主的破甲弹和以崩落装甲内壁的碎甲弹,前置的发动机仓在坦克乘员前提供了一个吸收射流、阻挡碎片的空间,使其难以威胁到内部,确实极大的提高了防护力。但是,碎甲弹早已无人使用,破甲弹也不再是主力,现今坦克全部以穿甲弹为主要手段来对付敌方坦克,而对穿甲弹的动能贯穿效果,前置发动机难以提供多少额外的防护能力。
      同时,前置发动机出于后勤维修考虑,要求其前上装甲可以随时取下,以便于战场上及时更换发动机。这使得梅卡瓦的前部装甲不是完整的焊接结构,降低了整体强度。而且其前上装甲恐怕也不可能很厚,这又进一步降低了坦克的防弹能力。综上所述,梅卡瓦并不会有明显超过其它三代坦克的防护力,而且还有其它坦克所没有的缺陷,真要投入战场,我相信其决不会是诸如豹式、勒克莱尔、98式等同代的对手。
      以上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似乎对梅卡瓦评价很低,对其持以反对态度,但恰恰相反,我对其评价很高,这是一种完全从实战需要出发,极其理智正确的设计。毕竟,最好的并不见得是最合用的,而只有最合用的才是最好的。

观点二:完全适应实战需要的设计
      发动机前置设计对坦克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便于携带步兵,补给弹药,也对防护力的提高有所贡献。不过弊端同样明显,后勤维护较为困难,火炮俯角偏小,为平衡较长的前车体,造成整车体积明显偏大,不利于隐蔽,为防止发动机排烟散热影响观瞄仪器正常工作,结构上需要特别处理,较传统车体复杂。
      不过,坦克携载步兵对其完成突击作战并无太大好处。进攻时,随车作战的步兵几乎不能发挥多少战斗力,而且白白浪费了宝贵的空间,步兵的作用是巩固夺取的阵地,其输送完全可以有装甲输送车承担。因此,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前置发动机设计的优势并无实际意义,而缺点却明显起来,所以,常规的后置发动机成为主流,而以色列却如此独树一帜,完全是源自于设计梅卡瓦所处年代的作战需要。
以色列所处的环境极为特殊,周边所有国家都对其相对敌视,且都曾经与其兵戎相向,但是除埃及以外,所有邻国的军事实力都远逊于以色列,而由于美国的影响,埃及79年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几乎不可能与以色列发生军事冲突,因此,以国认为对其造成威胁的只有叙利亚一国。而叙利亚的工业基础薄弱,军事装备依赖于进口,历次中东战争和82年以军入侵黎巴嫩中与叙利亚的作战,证实了叙利亚的装备质量较差,即使其最先进的 T-72坦克,也不足以对以色列的坦克产生足够的威胁,而以色列坦克上 105 毫米主炮,却完全可以有效的穿透 T-72的前装甲。因此,大口径的主炮需要并不迫切,加之敌手士兵素质大为逊色,观通手段落后,基本上都是以军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即使梅卡瓦车体较大,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危害。
      以色列周边国家面积除埃及外都很小,几乎无战略纵深可言,一旦突破其前沿防御,就可以说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因此,历次中东战争几乎都发生且结束于边界地带。从以色列的国家战略来说,以色列需要的是制霸周边国家,但并不是对其进行毁灭性打击,因为这是美苏两强不允许且必然予以干涉的。所以,在历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往往是在摧毁对手的军事实力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停留于边界地带直接转入防御作战。这样的现实造成了以色列对坦克的机动性要求不高,防护性放在首位的作战需要,而且随车携载步兵无疑可使其作战更灵活,攻防转换更为迅捷。当设计梅卡瓦时,破甲弹仍是坦克的主力弹种,前置的发动机可在被击中时有效的保护坦克乘员,而只要人还幸存,即使发动机全毁,仍可作为固定炮台发挥战斗力。
      中东地区人口密集,城镇众多,以色列又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和南黎巴嫩地区,而巴勒斯坦城镇人民反占领、争取独立的起义时有发生,这使得以军需要承担很多敌视环境下的城市作战,其对往往是手持轻武器、至多有一定数量火箭筒、无后坐力炮、迫击炮的借助于楼房、城市掩体与以军周旋的游击队,这是一种典型的低强度、高危险的作战样式。在这种城市巷战中,战场空间狭小,坦克机动困难,主炮火力过强,容易误伤,效费比低,机枪又火力偏弱,难以对付简单的掩体和楼房内的敌人,往往有力使不出。普通的步兵战车装甲偏薄,在近距离的交火中,很容易就会被诸如火箭筒等轻型反坦克武器击穿,不能给步兵提供有效的防御和支持。因此,以军迫切需要一种重型装甲车以遂行占领区的巷战任务,火力不必很强但要足以对付遮蔽物后的敌人,机动性因城市巷战的限制也不作过高要求,防御力要远超普通步兵战车,弹药基数要够大,便于持续作战以防敌军在补给间隙转移阵地,这就是梅卡瓦坦克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在希伯来语中,‘梅卡瓦’就是‘战车’的意思,这明显说明了梅卡瓦的性质。估计在其设计时,携乘步兵就是以军提出的基本要求,这使得其布局必然只能选择发动机前置。也就是说,携乘步兵是因,发动机前置后防御力上升是果,而不是主流观点所认为相反的因果关系,这对正确理解其设计是极其重要的。梅卡瓦本质上是一种重型步兵战车,但却完全可以作为主战坦克使用,似乎设计上很浪费,其实并不是。以色列国家小,资源稀缺,一贯对武器的多用途要求很高,如果仅用作步兵战车,对其防护力出众,车体又足以布置重型武器的优势无疑是一种浪费,而将梅卡瓦配以坦克的火力,无疑使其作战手段增多,大大提高了效费比,且更易于为人接受,争取拨款。
      以色列的设计师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他们一切从实战需要出发,不拘泥于传统,又不会追求过高的指标,而是客观分析敌手的优缺点,以实用为更本目的。譬如说,梅卡瓦上配备有60毫米的迫击炮,其弹道高,在巷战中可以有效的压制敌人火力,对掩体后和楼房内的敌人也有很强的杀伤效果,发挥了远超过主炮的作战效能。以色列人的实用性由此可见一斑。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梅卡瓦服役后的表现说明了以色列从实战出发设计思想的正确,这是所有设计师都应当学习的。但是,我再此只想谈谈梅卡瓦对中国的实用性。

观点三:中国需要自己的梅卡瓦
      上面我已经论述过,梅卡瓦的优势在于防御和巷战。当今中国安全最大的问题就是台湾的统一,和平统一固然是首选,但军事选择也决不可能放弃。从陈水扁上台后所作所为看,两岸关系大幅倒退,台独势力越发嚣张,军事选择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国家现在就需要做好战争准备,一旦有事即可快速反应。
      台湾军队的战斗力与人民解放军相差很远,台独分子依靠的是台海天险,以及外国反华势力主子的武力支持。台湾军队装备的坦克以美 M60A3和 M48为主,远逊于解放军的主战坦克,作战威胁不高,一旦正面交手很快就会败下阵去。有大量包括陶式导弹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会对解放军造成一定威胁。总的来说,台独分子作战选择是力求将解放军歼灭于海上和滩头,一旦解放军主力登陆成功,就只能退守于要塞垂死抵抗,以期望于美日的武力干涉。
      台湾地形南北狭长,东西很窄,面积较小,战略纵深几乎没有,同时人口密度大,城镇众多,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未来统一作战主要是滩头攻坚和城市巷战,故作战行动可分为两步(在此仅考虑地面战场)。
      第一步,抢占登陆地并巩固登陆场,以便后续主力部队源源抵达。此时,主要作战是突破台军的前沿阵地,肃清登陆场周边敌军,同时要有效的组织防御,以阻挡敌人必然会发动的疯狂反扑,为主力部队安全抵达争取时间。一旦解放军主力上陆,击溃敌军将不成问题,战争可以说取得八成胜利,但在之前抢滩登陆和巩固登陆场阶段最为危险,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考虑到第一波攻击,既要大量坦克突防,又要足够的装甲步兵完成防御,而使用现有的水陆两栖坦克和装甲车又火力和防护力都太弱,针对台军的密集防守和反冲锋,恐怕即突不进去,又守不住,这是登陆作战的一大难题。美国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其陆战队中编制了大量的 M1A1 坦克和 M2 步兵战车,作为其第一批登陆力量。但是,我国与美军的两栖战船相差甚远,投送能力大大不如,第一批上陆的装备不会很多,这时携乘步兵的梅卡瓦无疑是最佳选择,它同时保证了坦克和步兵的数量,而且在被反坦克导弹击中时乘员安全性要远高于常规坦克,而只要乘员安全,即使发动机全毁,仍可作为固定炮台进行防御。
      一般来说,这第一批部队基本只在登陆地域周边活动,机动性要求不需很高;周围地势通常也会高一些,因此坦克俯角低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防御力要求应该高一些;其作战时间可能较长,且来不及补给,弹药基数要大一些。这一切正是梅卡瓦的优点,对我军的登陆作战有很大的裨益。
      第二步,我军主力登陆后,台军的野战部队必然无路可退,很快就会投降或被歼灭,这时死硬的台独分子退入城市,进行巷战,祈求外国主子的军事干涉。为了早日结束战争,以免台独分子破坏基础设施,以及美国可能的武力介入,我军需要进行城市作战。普通坦克如98式破坏力太强,容易误伤平民,使台独分子可以借机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增加作战复杂性。普通装甲车如63式、90式又防护能力不足,容易毁伤,这时,梅卡瓦又可以大显身手,剿灭负隅顽抗的台独分子。
      其实,城市巷战远较野战复杂,对装备有许多特殊需求,而且对士兵精神压力更大。俄罗斯剿灭车臣匪帮时,损失如此惨重,耗时过长,与其装备虽然精良但却不适应城市作战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巷战中屡屡得手,不能不说是以梅卡瓦为首的武器发挥出极大功效。
      他国的经验对中国是很好的教训,我们统一台湾时很可能面临同样的作战环境和样式,我们需要早作准备,可是现在我军的装备中并没有适应登陆台湾和城市巷战的装甲车辆,这是很大的缺陷。其实,我国完全可以借鉴梅卡瓦的设计,结合实战需要,设计出中国自己的梅卡瓦,以适应未来台湾战役的需要。只要我们准备的越充分,武力统一的把握就会越大,而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也才会越大。
台湾战役的关键在于保持制空权与制海权,有这两样,即便是二线的59D也够湾湾喝一壶的(况且南方部队已经普遍装备了96及改进型)
没有制空权、制海权,就是第一波运1000辆梅卡瓦上去,也注定会失败
所以,梅卡瓦这样的奇葩永远不会在TG陆军出现
其实台湾不太可能会进入巷战,基本上主要能登陆成功并且能打退几次反扑基本台湾就可能投降
最新的梅卡瓦Ⅲ……这文章真是有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