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上校和她的科技青年近卫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24:37
http://news.mydrivers.com/1/230/230623.htm
刚满30岁的李聪娜率领一支平均年龄仅26岁的“科研青年近卫军”,驰骋信息网络领域,频频“冲顶”,令这个领域的专家们刮目相看。

2011年5月,才29岁的李聪娜作为兰州军区某部第一位女科室主任走马上任。当时,她所面对的是一双双质疑的眼神:科室17个人,就她一位女同志,而且这么年轻,能挑得起这副担子吗?

李聪娜没有急于表白和证明,她认为“行动更有力量”。

2011年夏天,李聪娜带领科室4名骨干,参加兰州军区组织的信息网络演习。刚开始10分钟,对手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计算机网络程序突然出现异常,系统顿时瘫痪。

千钧一发之际,李聪娜决定:放弃原有系统,重新编制新程序。队友们投来怀疑的目光:“以前从没这么干过,时间这么紧,能行吗?”

李聪娜用行动答疑。仅1个小时之后,她就为每位队员提供了一个效率高、稳定性强的新程序。最终,李聪娜率领的团队在演习中大获全胜,让所有参演人员心服口服。

了解李聪娜的人评价说:这个女子要强是出了名儿的。

2000年9月,李聪娜考取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主动申请到信息化人才缺乏的西北军营一线连队。2007年,被调整到兰州军区某部,专门从事网络工作。

2007年,总部赋予李聪娜所在部队紧急研发一种网络终端服务系统的任务,部队长王国玉安排李聪娜编写一套底层驱动程序。

原本打算借机在新单位“露一手”的李聪娜真要编写时,才发现这工作远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软件编程,不仅此前没有学过,有些东西连听都没听过。看着一行行读不懂、看不明的源代码,她“急得直想哭”。

不过,流泪不是李聪娜的性格。为了尽快找到入门之路,她找来一些国内外范例程序,认真研究。每一个函数和地址都要反复对照相关资料才能慢慢读懂,“就是把吃饭睡觉的时间全部用在攻关上,一天下来也只能消化十几行代码”。

那段时间,人们发现,她的嘴角因为着急上火长出了一串水泡。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新代码由生变熟,攻关也渐入佳境。一个月后,李聪娜终于读懂了整个程序30万行的代码,编写出底层驱动程序,并最终掌握了这项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这一仗,改变了同事们对这位“看起来挺柔弱”的女子的印象。接下来,她做出了“更让人意外的事”。

2008年底,李聪娜代表军区参加全军首届信息网络比武竞赛。参赛选手既有技术单位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有专业院校的资深学者,不少都是多次参加过比武的老选手,而本科毕业生李聪娜是比武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是64名选手中唯一的女性。

比武场就是战场,没有性别之分,只有胜负之别。那段日子,李聪娜铆足了劲备战,几乎24小时“泡”在枯燥的训练中,构建战场环境,探寻攻坚路径,一个月下来,瘦了15斤。

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她与自己的团队一道,过关斩将,一举夺得个人单项1枚金牌1枚铜牌和团体铜牌的好成绩。

总部领导对她翘起大拇指:“赛场显英豪,巾帼胜须眉,你可是1比63呀!”

“昨天的技术,打不赢明天的战争。”在李聪娜的办公室,题写着这样一句醒目的话语。对她来说,这是警示,更是激励。

一次,李聪娜所在科室准备研发某软件项目。这项技术的研究在国外都有政府或军方资助,成熟产品完全不公开源码,而国内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可供借鉴的资料非常有限。任务一提出来,许多人就打“退堂鼓”:“难度太大了,不如换个有基础的项目。”

“不搞自主创新,战场上只能受制于人,还谈何打赢?”李聪娜立场坚定。

她带领科室人员“摸着石头过河”,整整170天没休息,设计出一个核心算法,利用30台服务器、50个虚拟机和6个路由器,构建了一个模拟实验环境,手动探测20多万组测试数据,攻克10多项技术难关,终于完成这一项目,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了领导,就不能光是自己干得好,还得“带队伍”。

去年,李聪娜的科室新来了3名同志,尽管都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高手,但毕竟刚走上新岗位,满肚子的理论知识不知如何向实战转化。

一次,李聪娜奉命带队参加军区组织的演习,任务下达得比较突然,要求开设演习场地、搭建作业环境等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

紧要关头,李聪娜却出人意料地决定“临阵换将”,而且换掉的正是她自己,让新来的张翊伟牵头负责。

仓促上阵的张翊伟紧张得心脏砰砰直跳。在准备过程中,他手忙脚乱,一时疏忽插错了一根网线,系统死活运行不起来。李聪娜“横下心”没有插手,而让他自己检查处理。

半夜12点多,大家都休息了,李聪娜却悄悄钻进导演大厅,仔细检查着每一道工序,直至凌晨4点。第二天,演练得以如期顺利举行。

如今,张翊伟已取得4项科研成果,而且还是5个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张翊伟满怀感激。

有7人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0多篇论文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项科研成果在总部获奖,20多项科研成果被运用于部队训练与作战指挥……

李聪娜和她的“科技青年近卫军”在继续冲锋。(文/中国青年报)http://news.mydrivers.com/1/230/230623.htm
刚满30岁的李聪娜率领一支平均年龄仅26岁的“科研青年近卫军”,驰骋信息网络领域,频频“冲顶”,令这个领域的专家们刮目相看。

2011年5月,才29岁的李聪娜作为兰州军区某部第一位女科室主任走马上任。当时,她所面对的是一双双质疑的眼神:科室17个人,就她一位女同志,而且这么年轻,能挑得起这副担子吗?

李聪娜没有急于表白和证明,她认为“行动更有力量”。

2011年夏天,李聪娜带领科室4名骨干,参加兰州军区组织的信息网络演习。刚开始10分钟,对手就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计算机网络程序突然出现异常,系统顿时瘫痪。

千钧一发之际,李聪娜决定:放弃原有系统,重新编制新程序。队友们投来怀疑的目光:“以前从没这么干过,时间这么紧,能行吗?”

李聪娜用行动答疑。仅1个小时之后,她就为每位队员提供了一个效率高、稳定性强的新程序。最终,李聪娜率领的团队在演习中大获全胜,让所有参演人员心服口服。

了解李聪娜的人评价说:这个女子要强是出了名儿的。

2000年9月,李聪娜考取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主动申请到信息化人才缺乏的西北军营一线连队。2007年,被调整到兰州军区某部,专门从事网络工作。

2007年,总部赋予李聪娜所在部队紧急研发一种网络终端服务系统的任务,部队长王国玉安排李聪娜编写一套底层驱动程序。

原本打算借机在新单位“露一手”的李聪娜真要编写时,才发现这工作远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软件编程,不仅此前没有学过,有些东西连听都没听过。看着一行行读不懂、看不明的源代码,她“急得直想哭”。

不过,流泪不是李聪娜的性格。为了尽快找到入门之路,她找来一些国内外范例程序,认真研究。每一个函数和地址都要反复对照相关资料才能慢慢读懂,“就是把吃饭睡觉的时间全部用在攻关上,一天下来也只能消化十几行代码”。

那段时间,人们发现,她的嘴角因为着急上火长出了一串水泡。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新代码由生变熟,攻关也渐入佳境。一个月后,李聪娜终于读懂了整个程序30万行的代码,编写出底层驱动程序,并最终掌握了这项新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这一仗,改变了同事们对这位“看起来挺柔弱”的女子的印象。接下来,她做出了“更让人意外的事”。

2008年底,李聪娜代表军区参加全军首届信息网络比武竞赛。参赛选手既有技术单位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有专业院校的资深学者,不少都是多次参加过比武的老选手,而本科毕业生李聪娜是比武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是64名选手中唯一的女性。

比武场就是战场,没有性别之分,只有胜负之别。那段日子,李聪娜铆足了劲备战,几乎24小时“泡”在枯燥的训练中,构建战场环境,探寻攻坚路径,一个月下来,瘦了15斤。

在高手云集的赛场上,她与自己的团队一道,过关斩将,一举夺得个人单项1枚金牌1枚铜牌和团体铜牌的好成绩。

总部领导对她翘起大拇指:“赛场显英豪,巾帼胜须眉,你可是1比63呀!”

“昨天的技术,打不赢明天的战争。”在李聪娜的办公室,题写着这样一句醒目的话语。对她来说,这是警示,更是激励。

一次,李聪娜所在科室准备研发某软件项目。这项技术的研究在国外都有政府或军方资助,成熟产品完全不公开源码,而国内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可供借鉴的资料非常有限。任务一提出来,许多人就打“退堂鼓”:“难度太大了,不如换个有基础的项目。”

“不搞自主创新,战场上只能受制于人,还谈何打赢?”李聪娜立场坚定。

她带领科室人员“摸着石头过河”,整整170天没休息,设计出一个核心算法,利用30台服务器、50个虚拟机和6个路由器,构建了一个模拟实验环境,手动探测20多万组测试数据,攻克10多项技术难关,终于完成这一项目,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了领导,就不能光是自己干得好,还得“带队伍”。

去年,李聪娜的科室新来了3名同志,尽管都是计算机专业方面的高手,但毕竟刚走上新岗位,满肚子的理论知识不知如何向实战转化。

一次,李聪娜奉命带队参加军区组织的演习,任务下达得比较突然,要求开设演习场地、搭建作业环境等各项准备工作必须在一天之内完成。

紧要关头,李聪娜却出人意料地决定“临阵换将”,而且换掉的正是她自己,让新来的张翊伟牵头负责。

仓促上阵的张翊伟紧张得心脏砰砰直跳。在准备过程中,他手忙脚乱,一时疏忽插错了一根网线,系统死活运行不起来。李聪娜“横下心”没有插手,而让他自己检查处理。

半夜12点多,大家都休息了,李聪娜却悄悄钻进导演大厅,仔细检查着每一道工序,直至凌晨4点。第二天,演练得以如期顺利举行。

如今,张翊伟已取得4项科研成果,而且还是5个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张翊伟满怀感激。

有7人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0多篇论文在各类核心期刊上发表,10余项科研成果在总部获奖,20多项科研成果被运用于部队训练与作战指挥……

李聪娜和她的“科技青年近卫军”在继续冲锋。(文/中国青年报)


女上校?什么意思?

1.jpg (106.3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6-9 07:50 上传

女上校?什么意思?
现在人家是上校了嘛---------------这些是人才啊,起码抵得了一个团的“许三多”
2011年5月,才29岁的李聪娜现在就是上校了?
不是一个月写30W行代码吗?
2011年才29岁,今年才30岁而已哪,怎么就上校了
我记得她是04年从国防科大本科毕业的吧,也就是说04年才是中尉哦
说实话我真担心这些程序的质量,偶也搞过开发,写程序、写高质量程序是截然不同的东西
纯看文章是很难判断啊。在it届用一个月写多少万行代码本身就是很无厘头的表述。
印度锅锅一个print都能写出几百行了。
岂止是人才,都赶上天才了!!!19岁大学毕业,六年没编过程序,”一天下来也只能消化十几行代码“到一个月后终于读懂了整个程序30万行的代码还编写出底层驱动程序,转年比武夺金!!!不过后面提到的张翊伟似乎更牛
军队就喜欢吹
代码写的多只能说明算个码农里的战斗机,其含金量和建筑工地上工人一天搬多少砖差不多,真正N13,能决定软件和建筑物质量的是系统架构师和建筑设计师,人家是不怎么写代码不搬砖的
看楼主写的感觉好牛X
看众楼上又感觉是吹出来的...
好吧我不搞程序,虽不明但觉厉。
看楼主写的感觉好牛X
看众楼上又感觉是吹出来的...
好吧我不搞程序,虽不明但觉厉。
我看成“党卫军”了……
热血神猪 发表于 2012-6-9 19:29
2011年才29岁,今年才30岁而已哪,怎么就上校了
我记得她是04年从国防科大本科毕业的吧,也就是说0 ...
在校算军龄,又是技术人才,很快的

05年普通大学毕业,现在都营长的大学生干部多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