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单刀赴会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9:21:16
正史单刀赴会之我见
          好江风,将这轻舟催送,
      波翻浪涌,添几分壮志豪情。
      龙谭虎穴何足惧,剑戟丛中久鏖兵。
      非是俺藐群雄,一部春秋铭记。
      义不负心泰山重,忠不顾死何言轻。
      桃园金兰誓,弟兄山海盟。
      早把这九尺身躯青龙偃月,付与苍生。
    一曲元曲《江上行》道尽了关云长单刀赴会,傲视群雄的非常气魄、气势豪迈、形象高大,仿佛让我又回归到那个激荡起伏的纷乱时代。而眼前站着的正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虽然《三国演义》关羽单刀赴会脍炙人口,而且还占上风,力挫东吴计谋,不过正史上鲁肃也是单刀赴会,在我看来实际上反而是鲁肃所冒的风险比较惊险,而且结果更占尽便宜,还是让我们看看正史。
    据《资治通鉴》记载,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取得益州后,任命关羽总督荆州事务。第二年,孙权派使者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借口说夺取凉州以后再归还荆州。孙权大怒,派官吏强行接受长沙、贵阳、零陵三郡,关羽派兵将孙吴官吏全部赶走。孙权决定武力夺取荆州,他派吕蒙攻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又派鲁肃率领一万人马驻守益阳。
    刘备不甘示弱,亲自带领五万大军屯兵公安,又派关羽率领三万军队前往益阳与鲁肃对峙。孙、刘两家荆州对峙,随时发生一场恶战。
    鲁肃为了不让孙、刘联盟破裂,主动与关羽谈判,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意思是说,在益阳前线,两方军队各距百步之外,鲁肃和关羽两人不带士兵,在两军中间搭起帐篷,在里面谈判。
    在谈判时,鲁肃说道,我们国君诚心将土地借给刘备,是因为刘备兵败远道而来,没有依靠的缘故。现在你们一定得到益州,既没有奉还我们全部土地的意思,我们只索求三郡,你们仍不同意。
    话还没所完,关羽手下有一部将说道:“天下的徒弟归属贤德之人,没有永远属于一方的。”鲁肃当即呵斥,脸色非常严厉。关羽随后说道:“国家大事,这个人懂得什么?”示意那人退下。关羽谈判回去之后,向刘备报告谈判过程,刘备听后,犹豫不决,正好此时,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刘备和诸葛亮商量后,害怕腹背受敌,决定派使者向东吴讲和。
    于是双方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划给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所以孙刘两家才暂时缓和矛盾,相安无事。
    这里唯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鲁肃为什么坚持和平接收荆州?我的回答是三个原因:1.鲁肃想减少吴军损失。2.鲁肃不想和刘备彻底闹翻。3.鲁肃想早点腾出手来在江淮一带发动进攻。其中第一点是直接原因。关于第二点,以鲁肃的主张联刘方针,他一定不会希望开战。因为一旦开战,孙刘联盟将彻底毁灭,吴国将两面受敌。一旦这种事发生,孙吴就凶多吉少。而如果和平解决此事,吴国在较长时间内就不用担心蜀国的威胁。所以权衡利弊,鲁肃还是会争取和平。关于第三点,当时曹操以兵向张鲁,江淮空虚,所以鲁肃不可能不心动。无论他还是孙权,都一定想早日移兵攻击江淮。综上所述,鲁肃一定会努力和平解决荆州战事,所以单刀赴会这一战场谈判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一场战争中,我以为真正显出来的英雄是鲁肃,我对英雄的标准是有胆有谋、顾大局、识大体。原因有这样三条,一条是鲁肃识大体,知轻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出了鲁肃的胆量过人,为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自己。二是一旦两军交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表现出了鲁肃的机智有谋,能够相时而动,事半功倍的军事思想。三是做事有主见,永远都有自己做事的原则。从这一场中就可以看出关羽、鲁肃、吕蒙三人中鲁肃是第一,关羽第二,吕蒙第三也。
      大英雄做事,应以最小的代替获得最大的利益为根本,事半功倍,显威望,显权势,我看到了鲁肃的才干与胆识,有胆有识真英雄也。
    我们再看单刀,关羽一行人,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然后周仓还捧着青龙偃月刀,伴随在关羽身边,这算哪门子的危险?每人一把单刀?关羽本来就是驰逞沙汤杀敌斩将的武将,又有惯用兵器在身边,东吴也不过有埋伏刀斧手五十人,这很容易比较有没有危险。
    如果刀斧手五十人就可以威胁关羽,那么关羽的实力就比不过刀斧手五十人,下次与关羽对战时,除了要派正常数量的军队,另外只要多派刀斧手五十人,就可以战胜关羽所率领的军队。比方原来关羽一万人,东吴一万人可以对抗,现在改为东吴一万零五十人即可打赢,我看也没这么简单吧?
    实际上却是鲁肃及关羽各带单刀而赴会,这里的单刀,指的就是随身防身的小刀。其实鲁肃武艺也是很厉害的。
     《三国志》吴主传: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兒!”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偪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不过与刺杀颜良、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相比,我就不相信鲁肃会单挑打赢武将关羽!小霸王孙策就曾在停战和谈中当面杀死对方使者,此为赴会所承受耍诈用计的危险。因此,鲁肃持单刀见关羽的凶险,比关羽持青龙偃月刀面对五十名刀斧手还危险。
    就算是鲁肃与关羽各带一把单刀,两人一但起冲突,谁比较可能遭到伤亡的危险呢?不言而喻,以我之见,这就是一次小型的鸿门宴,关羽如猛虎,鲁肃就是以卵击石、在虎口说话。鲁肃才是真英雄,虎口脱险,临危不惧,坚忍不拔,稳中求进。真英雄也。
     鲁肃比关羽冒更大的生命危险,而且和谈的结果更占优势,正史中鲁肃的单刀赴会事实上更有勇者不惧的前瞻。大无畏的精神。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和平解决问题,足见鲁肃的大局意识。
    我心目中的鲁肃也是一位三国难得的政治家,曾经有过孙吴版《隆中对》,并且大力支持孙、刘联盟,像战国时期的苏秦,更是周瑜的接班人,孙吴的军事统帅。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位忠厚大度,勇、谋、德兼具的文武全才,我认为他的有些战略思维和谋略艺术甚至超过了诸葛亮。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早些年,我曾对郭嘉的神智和谋略深信不疑,只可惜奉孝兄是个纯文人,谋士,而且还英年早逝。我还对战国苏秦的胆识,谋略,包括他的社交,随机应变,踏遍战国六国而且所到之处还都赫赫有名,很值得我反思自己的行动坐卧,言行举止了。就现在而言,我觉得鲁肃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了。以上都是我个人观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相信我们才是历史的主宰者。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正如毛主席所言,还看今朝。正史单刀赴会之我见
          好江风,将这轻舟催送,
      波翻浪涌,添几分壮志豪情。
      龙谭虎穴何足惧,剑戟丛中久鏖兵。
      非是俺藐群雄,一部春秋铭记。
      义不负心泰山重,忠不顾死何言轻。
      桃园金兰誓,弟兄山海盟。
      早把这九尺身躯青龙偃月,付与苍生。
    一曲元曲《江上行》道尽了关云长单刀赴会,傲视群雄的非常气魄、气势豪迈、形象高大,仿佛让我又回归到那个激荡起伏的纷乱时代。而眼前站着的正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虽然《三国演义》关羽单刀赴会脍炙人口,而且还占上风,力挫东吴计谋,不过正史上鲁肃也是单刀赴会,在我看来实际上反而是鲁肃所冒的风险比较惊险,而且结果更占尽便宜,还是让我们看看正史。
    据《资治通鉴》记载,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取得益州后,任命关羽总督荆州事务。第二年,孙权派使者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借口说夺取凉州以后再归还荆州。孙权大怒,派官吏强行接受长沙、贵阳、零陵三郡,关羽派兵将孙吴官吏全部赶走。孙权决定武力夺取荆州,他派吕蒙攻打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又派鲁肃率领一万人马驻守益阳。
    刘备不甘示弱,亲自带领五万大军屯兵公安,又派关羽率领三万军队前往益阳与鲁肃对峙。孙、刘两家荆州对峙,随时发生一场恶战。
    鲁肃为了不让孙、刘联盟破裂,主动与关羽谈判,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记载:“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意思是说,在益阳前线,两方军队各距百步之外,鲁肃和关羽两人不带士兵,在两军中间搭起帐篷,在里面谈判。
    在谈判时,鲁肃说道,我们国君诚心将土地借给刘备,是因为刘备兵败远道而来,没有依靠的缘故。现在你们一定得到益州,既没有奉还我们全部土地的意思,我们只索求三郡,你们仍不同意。
    话还没所完,关羽手下有一部将说道:“天下的徒弟归属贤德之人,没有永远属于一方的。”鲁肃当即呵斥,脸色非常严厉。关羽随后说道:“国家大事,这个人懂得什么?”示意那人退下。关羽谈判回去之后,向刘备报告谈判过程,刘备听后,犹豫不决,正好此时,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刘备和诸葛亮商量后,害怕腹背受敌,决定派使者向东吴讲和。
    于是双方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划给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所以孙刘两家才暂时缓和矛盾,相安无事。
    这里唯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鲁肃为什么坚持和平接收荆州?我的回答是三个原因:1.鲁肃想减少吴军损失。2.鲁肃不想和刘备彻底闹翻。3.鲁肃想早点腾出手来在江淮一带发动进攻。其中第一点是直接原因。关于第二点,以鲁肃的主张联刘方针,他一定不会希望开战。因为一旦开战,孙刘联盟将彻底毁灭,吴国将两面受敌。一旦这种事发生,孙吴就凶多吉少。而如果和平解决此事,吴国在较长时间内就不用担心蜀国的威胁。所以权衡利弊,鲁肃还是会争取和平。关于第三点,当时曹操以兵向张鲁,江淮空虚,所以鲁肃不可能不心动。无论他还是孙权,都一定想早日移兵攻击江淮。综上所述,鲁肃一定会努力和平解决荆州战事,所以单刀赴会这一战场谈判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这一场战争中,我以为真正显出来的英雄是鲁肃,我对英雄的标准是有胆有谋、顾大局、识大体。原因有这样三条,一条是鲁肃识大体,知轻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表现出了鲁肃的胆量过人,为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自己。二是一旦两军交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表现出了鲁肃的机智有谋,能够相时而动,事半功倍的军事思想。三是做事有主见,永远都有自己做事的原则。从这一场中就可以看出关羽、鲁肃、吕蒙三人中鲁肃是第一,关羽第二,吕蒙第三也。
      大英雄做事,应以最小的代替获得最大的利益为根本,事半功倍,显威望,显权势,我看到了鲁肃的才干与胆识,有胆有识真英雄也。
    我们再看单刀,关羽一行人,八九个关西大汉,各跨腰刀一口,然后周仓还捧着青龙偃月刀,伴随在关羽身边,这算哪门子的危险?每人一把单刀?关羽本来就是驰逞沙汤杀敌斩将的武将,又有惯用兵器在身边,东吴也不过有埋伏刀斧手五十人,这很容易比较有没有危险。
    如果刀斧手五十人就可以威胁关羽,那么关羽的实力就比不过刀斧手五十人,下次与关羽对战时,除了要派正常数量的军队,另外只要多派刀斧手五十人,就可以战胜关羽所率领的军队。比方原来关羽一万人,东吴一万人可以对抗,现在改为东吴一万零五十人即可打赢,我看也没这么简单吧?
    实际上却是鲁肃及关羽各带单刀而赴会,这里的单刀,指的就是随身防身的小刀。其实鲁肃武艺也是很厉害的。
     《三国志》吴主传: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兒!”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偪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不过与刺杀颜良、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相比,我就不相信鲁肃会单挑打赢武将关羽!小霸王孙策就曾在停战和谈中当面杀死对方使者,此为赴会所承受耍诈用计的危险。因此,鲁肃持单刀见关羽的凶险,比关羽持青龙偃月刀面对五十名刀斧手还危险。
    就算是鲁肃与关羽各带一把单刀,两人一但起冲突,谁比较可能遭到伤亡的危险呢?不言而喻,以我之见,这就是一次小型的鸿门宴,关羽如猛虎,鲁肃就是以卵击石、在虎口说话。鲁肃才是真英雄,虎口脱险,临危不惧,坚忍不拔,稳中求进。真英雄也。
     鲁肃比关羽冒更大的生命危险,而且和谈的结果更占优势,正史中鲁肃的单刀赴会事实上更有勇者不惧的前瞻。大无畏的精神。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和平解决问题,足见鲁肃的大局意识。
    我心目中的鲁肃也是一位三国难得的政治家,曾经有过孙吴版《隆中对》,并且大力支持孙、刘联盟,像战国时期的苏秦,更是周瑜的接班人,孙吴的军事统帅。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位忠厚大度,勇、谋、德兼具的文武全才,我认为他的有些战略思维和谋略艺术甚至超过了诸葛亮。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早些年,我曾对郭嘉的神智和谋略深信不疑,只可惜奉孝兄是个纯文人,谋士,而且还英年早逝。我还对战国苏秦的胆识,谋略,包括他的社交,随机应变,踏遍战国六国而且所到之处还都赫赫有名,很值得我反思自己的行动坐卧,言行举止了。就现在而言,我觉得鲁肃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了。以上都是我个人观点。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相信我们才是历史的主宰者。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正如毛主席所言,还看今朝。
三百刀斧手何在?
基本赞同楼主对鲁肃的评价

但是有一点,楼主既然题目叫正史中的单刀赴会,那么就不应该出现啥周仓跟青龙偃月刀,五关六将就更不应该了。
论个人的勇武,关羽无疑是非常了不起的,阵斩颜良,三国罕有其匹。鲁肃在这方面没法比。
英雄主义永远比真实的历史感动人
别说正史了,小时侯听三国评书时,我都觉得关二哥不厚道.人鲁肃够意思了,两边不停和稀泥为了啥?欺付老实人么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2-5-30 15:11
基本赞同楼主对鲁肃的评价

但是有一点,楼主既然题目叫正史中的单刀赴会,那么就不应该出现啥周仓跟青龙 ...
对,正史里没有这几样东西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叫什么正说三国志的书,这次聚会被训得像孙子一样的是关羽而非鲁肃?
复制代码想起我小时候写的作文的结尾了。
风君子 发表于 2012-5-31 21:32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叫什么正说三国志的书,这次聚会被训得像孙子一样的是关羽而非鲁肃?
的确如此。
《三国志鲁肃传》: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吴书: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塊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从三国志的记载看,是鲁肃与关羽两军对阵,两军的主要将领只佩戴单刀在两阵中间会见,吵了个一塌糊涂,不分胜负。
从吴书的记载看,是鲁肃大义凛然跑到关羽军中会见关羽,而且把关羽骂得理屈词穷。

综合二者,俺倾向于三国志的记载,因为当时两军剑拔弩张,鲁肃不大可能去关羽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