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击”与“卫兵”--没有血缘关系的孪生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9:43:29

    “卫兵”系统系美国唯一部署过的反导系统,1963年开始研制,1969年8月起动工建造北达科大福克斯反导基地,1975年10月工程完工,共部署70枚斯普林特导弹和30枚斯帕坦导弹。1976年美国撤销了卫兵系统,当年2月关闭基地,部署时间仅6个月。


   “反击”系列是中国于1966年2月启动的反导系统。1970年8月,“反击一号”第一发模型弹在某基地进行了飞行试验,达到了预定目标。1972年4月,“反击一号”01批两发独立回路遥测弹完成总装、出厂交付。5月15日,遥测弹在昆明基地进行飞行试验。有1976年以后工程研发步伐明显放慢,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于1980年工程正式终止。
    看了上面两幅图片,大家一定会感到中国的“反击一号”拦截导弹在外形上,几乎和美国“卫兵”反导系统的低空拦截弹“斯普林特”导弹一模一样,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这是因为美国当时不仅大量出版有关反导话题的书籍,而且一些书中还披露了许多技术细节,结果造成了泄密,导致我国在研制反导系统时,自觉不自觉的有样学样,照猫画虎。由于国力对比悬殊,我们的“反击”系列最终没能像“卫兵”系统那样长大成人,只能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但他那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哥哥,却英年早死,唉!悲催的兄弟俩!



7.JPG (18.02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27 00:06 上传


    “卫兵”系统系美国唯一部署过的反导系统,1963年开始研制,1969年8月起动工建造北达科大福克斯反导基地,1975年10月工程完工,共部署70枚斯普林特导弹和30枚斯帕坦导弹。1976年美国撤销了卫兵系统,当年2月关闭基地,部署时间仅6个月。

0.JPG (41.0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5-27 00:07 上传


   “反击”系列是中国于1966年2月启动的反导系统。1970年8月,“反击一号”第一发模型弹在某基地进行了飞行试验,达到了预定目标。1972年4月,“反击一号”01批两发独立回路遥测弹完成总装、出厂交付。5月15日,遥测弹在昆明基地进行飞行试验。有1976年以后工程研发步伐明显放慢,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于1980年工程正式终止。
    看了上面两幅图片,大家一定会感到中国的“反击一号”拦截导弹在外形上,几乎和美国“卫兵”反导系统的低空拦截弹“斯普林特”导弹一模一样,好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这是因为美国当时不仅大量出版有关反导话题的书籍,而且一些书中还披露了许多技术细节,结果造成了泄密,导致我国在研制反导系统时,自觉不自觉的有样学样,照猫画虎。由于国力对比悬殊,我们的“反击”系列最终没能像“卫兵”系统那样长大成人,只能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但他那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哥哥,却英年早死,唉!悲催的兄弟俩!



2012-5-27 00:16 上传

2012-5-27 00:17 上传



当时反弹道导弹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加速性能(当然还有高速性能)。不只是卫兵,米帝的一篇反弹道导弹都是下粗上尖的圆锥型,从侧面反映这种造型是能较好的满足技术需要的。而这就如同水滴形能满足潜艇需要,最终所有的潜艇都发展成了类水滴形一样,表现了一种技术上的异图同归。当时土鳖看到了这种造型,受到了启发直接设计成这样不稀奇,用照猫画虎似乎不大恰当,因为每一种选择都是有目的性的。

当时反弹道导弹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加速性能(当然还有高速性能)。不只是卫兵,米帝的一篇反弹道导弹都是下粗上尖的圆锥型,从侧面反映这种造型是能较好的满足技术需要的。而这就如同水滴形能满足潜艇需要,最终所有的潜艇都发展成了类水滴形一样,表现了一种技术上的异图同归。当时土鳖看到了这种造型,受到了启发直接设计成这样不稀奇,用照猫画虎似乎不大恰当,因为每一种选择都是有目的性的。
睡觉前迷迷糊糊啰嗦一通……
这玩意是用核弹头反导吗?


Sprint反导导弹固体火箭起飞推力达到300吨,加速度100g,发射后1秒钟就加速到了3倍音速以上,5秒内达到10倍音速。而且第1秒时间内这个火箭还可以进行矢量推力转弯对准目标,以实现地下井内垂直发射,中国好像现在也没有那样的固体火箭吧?当年FJ系列如何实现这些指标啊?

Sprint反导导弹固体火箭起飞推力达到300吨,加速度100g,发射后1秒钟就加速到了3倍音速以上,5秒内达到10倍音速。而且第1秒时间内这个火箭还可以进行矢量推力转弯对准目标,以实现地下井内垂直发射,中国好像现在也没有那样的固体火箭吧?当年FJ系列如何实现这些指标啊?
ttl250 发表于 2012-5-27 04:21
这玩意是用核弹头反导吗?
第第一代反导都是核弹头,常规近炸根本没法保证杀伤,KKV那时也没有
SSN19 发表于 2012-5-27 08:00
第第一代反导都是核弹头,常规近炸根本没法保证杀伤,KKV那时也没有
貌似“反击”预定是用常规弹头的……
Sprint反导导弹固体火箭起飞推力达到1000吨,加速度100g,发射后1秒钟就加速到了3倍音速以上,而且这1秒时间内这个火箭还可以进行矢量推力转弯对准目标,以实现地下井内垂直发射,中国好像现在也没有那样的固体火箭吧?当年FJ系列如何实现这些指标啊?
这个起飞推力有点天顶星科技了


- 发送自大板凳android版
如果不是担心电磁脉冲会把自己的通信和观测网络都干掉,恐怕核弹头的反导系统早就遍地开花了。
以前也看到过一些图片,谢谢LZ科普

ericcui1 发表于 2012-5-27 08:21
貌似“反击”预定是用常规弹头的……


反击2号规划中是使用核弹头或常规破片战斗部,反击1号只是个试验反导系统,反击3号是确定要用核弹头的
ericcui1 发表于 2012-5-27 08:21
貌似“反击”预定是用常规弹头的……


反击2号规划中是使用核弹头或常规破片战斗部,反击1号只是个试验反导系统,反击3号是确定要用核弹头的
彩色的那张是不是反2?黑白的是反1,级间连接方式不同。
反击2只经过缩比例模型弹试验,彩色的和黑白的应该都是反击1,黑白采用桁架结构的哪个可能是两批次遥测弹其中的一种
lvshoutao 发表于 2012-5-27 20:59
反击2只经过缩比例模型弹试验,彩色的和黑白的应该都是反击1,黑白采用桁架结构的哪个可能是两批次遥测弹其 ...
感觉彩色那张可能是固体弹,黑白的是液体弹

chinafirst 发表于 2012-5-27 21:09
感觉彩色那张可能是固体弹,黑白的是液体弹


反击1号一级固体二级液体。两个批次的遥测弹有改动所以两张图可能是不同批次的弹,黑白那张也许是1972年试验的那批遥测弹
chinafirst 发表于 2012-5-27 21:09
感觉彩色那张可能是固体弹,黑白的是液体弹


反击1号一级固体二级液体。两个批次的遥测弹有改动所以两张图可能是不同批次的弹,黑白那张也许是1972年试验的那批遥测弹
lvshoutao 发表于 2012-5-27 18:56
反击2号规划中是使用核弹头或常规破片战斗部,反击1号只是个试验反导系统,反击3号是确定要用核弹头的
以当时的精度,常规破片价值不大吧,核弹头的话用多大?
SSN19 发表于 2012-5-28 12:28
以当时的精度,常规破片价值不大吧,核弹头的话用多大?
具体多大当量我也不清楚
MB-1 妖怪火箭,发射重量 822 磅,最大速度 3.3 马赫,射程约 6 英里,装备一个 1,500 吨当量的 W25 核战斗部,估计杀伤半径约 1,000 英尺。

中国的反导系统和战斗部的重量和威力应该都大于“妖怪”空空核火箭。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核武器小型化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做到2-3百公斤的重量没问题,足以装在“反击”系列上,至于威力,应该是千吨级的,杀伤半径达到500米就足以打掉来袭目标。
核弹爆炸的电磁脉冲,对己方雷达和电子设备有影响,所以防空、反导用的核战斗部威力不会太大。
反击系列可以理解为一个大号的防空导弹,个头大,打得高,配置的雷达等电子设备也都是巨型的,技术起点不是很高,但巨费钱,所以美苏都玩不起,中国也亦然。
1966年3月30日,七机部下发关于反导弹体系代号的通知,反导弹体系的代号编为640工程。各分系统的代号为:反导弹导弹系统640-1工程,超级炮为640-2工程,激光炮为640-3工程,预警雷达系统为640-4工程,弹头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为640-5工程。

1.640-1工程

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包括低空拦截和高空拦截反导系统。低拦系统,主要开展了“红旗八十一号”(后改称“反击一号”)试验器系统的研制和“反击二号”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方案的论证并进行了单项预研;高拦系统,主要开展了“反击三号”导弹武器系统总体方案的论证和各分系统的攻关试验。

⑴“反击一号”。“反击一号”试验器系统方案以拦截我国中程地地导弹“东风三号”在再入弹头为目标,该系统包括:导弹、目标精密跟踪雷达、制导雷达、导弹发射设备以及把这些设备联结成拦截系统并与远程预警雷达(“110”雷达)协同工作的指挥所。

1965年12月22日,七机部下发1966年研制生产计划考核项目。要求二院开展红旗八十一号(反导弹导弹)的预先研究工作。1966年2月19-20日,二院研制的红旗八十一号3发小比例模型弹飞行实验成功。1968年1月10日,国防科委批复,二院本年要进行反击一号模型弹研制和飞行实验,1969年进行低空方案拦击试验。1968年上半年,由于(文革),一些单位处于瘫痪状态,反击一号安排的19项科研计划,全部未完成。严重影响到反击一号的研制进度。1970年8月,反击一号第一发模型弹在二十基地进行飞行试验,达到了预定目标。1972年4月,“反击一号”○一批两发独立回路遥测弹完成总装、出厂交付。5月15日,遥测弹在昆明基地进行飞行试验,发射后不久,导弹在空中爆炸,试验失败。周总理得知消息后指示:“不要急于打第二发,要认真把问题搞清楚,然后采取措施,再考虑打第二发。”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也批示,要求把好质量关。二院迅速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分析和讨论,找出了试验失败的主要原因。决定加强地面试验,并采取了两项技术措施,即加强全弹特别是过渡舱的防热和改进发动机的点火装置。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1979年8月至9月,反击一号在昆明基地成功地进行了两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

1978年10月,二院向七机部上报《关于结束反击一号研制工作的报告》,提出,准备在完成3发模型弹后结束研制工作。1980年3月9日,国防科委通知,停止反击一号研制。

⑵、为了装备反导防区,在反击一号研制的同时,二院于1970年开展了低空拦截武器系统反击二号的方案论证和研制工作,确定其战术指标是:射程50公里,拦截高度20-40公里。1971年10月至1972年4月,共进行了6次小比例(1∶5)模型弹弹射试验,其中5次获得了成功,1973年因任务调整停止了研制。

⑶、1971年6月国防科委和空军联合召开会议,决定首先研制高拦武器,后定名为反击三号。反击三号是一种在几百公里的高度上,在外层空间拦截敌方来袭弹头的反导武器系统,由导弹、“715”精密制导雷达、“7010”预警(目标)雷达、指挥所和地面设备组成。反击三号导弹为三级固体导弹,最大直径1.4米,从地下井发射。

1974年5~6月,七机部和二院共同组织召开了反击三号高拦反导武器系统方案讨论会和技术协调会,并开展了配套设备研制和关键技术攻关。由于工程任务的调整,1977年反击三号也停止了研制,其中已研制成功的S-7大型车载计算机作为东风五号和其他型号配套使用。

二院在研制反击一号的同时,还完成了实践二号乙卫星设计、反卫一号(以卫星反卫星)武器系统总体设计和部分设备研制试验,这些试验均获得了成功。

2.640-2工程

1971年1月,为了便于640工程的统一指挥,七机部军管会根据国防科委通知,由二院接管了常规兵器研究院(即总后勤部二十院)所属超级炮研究所,代号为二一○所。

二一○所承担的超级大炮反导系统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试图用炮射次口径弹作为拦截手段。早在1965-1966年间,就在85毫米口径滑膛炮上进行了试验。4公斤的弹丸,初速达到了1200米/秒,这个速度比改装前提高50%。1966-1968年,在140炮毫米口径的滑膛炮上进行了11次48发试验,发射18公斤重的弹头初速达到了1600米/秒,射高达到了74公里,射程130公里,1000米立靶射击精度0.0168%,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在滑膛炮发射次口径弹试验的同时,二一○所还进行了320毫米次口径火箭加力弹、固体冲压加力弹的研究试验,确定了320毫米超级大炮----“先锋号”超级大炮的设计方案:炮长26米,炮重155吨,弹重160公斤,初速900米/秒。力争在1969年参加拦截“东风三号”弹头的试验。

第二阶段,1970年,研究人员意识到由于国际上突防技术的发展,利用无控次口径弹拦截导弹已不可能,改为研究炮射导弹。为了研制能承受高过载的陀螺敏感元件,二一○所和电子工业部一四一○所合作,专门研制出了能成功挺过3000个到5000个股的振梁速率陀螺。这种陀螺现已装备到了其它导弹工程上,并荣获国家发明奖。二一○所还对回收弹丸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140毫米口径炮射高过载开伞回收弹试验,成功;从3000到15000个g的高过载环境里开伞回收,成功率100%;弹丸速度达到3-4倍音速时开伞,成功。以上几项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伞回收技术的进展。经过几年探索,二一○所认识到炮射导弹研究缺乏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与1978年经批准停止研制。

3.640-3工程

中国激光科技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军委副主席林彪等高度重视激光武器的发展,对此并寄予厚望。在聂荣臻等支持下,196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主攻高功率、大能量的强激光器研究工作,承担640-3工程研制任务。上海光机所以高功率固体激光器为主攻目标,启动钕玻璃激光系统研制。到70年代中期,640-3工程的激光远距离打靶和激光反响尾蛇导弹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获国防科委重大科研成果奖。上海光机所建成了具有工程规模的大口径(120毫米)振荡—放大型激光系统,最大输出能量达32万焦耳;改善光束质量后达3万焦耳。成功地进行了打靶实验,室内10米处击穿80毫米铝靶,室外2公里距离击穿0.2毫米铝耙,并系统地研究了强激光辐射的生物效应和材料破坏机理。虽然激光炮研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技术上存在着根本性的技术障碍,于1976年下马。640-3工程使我国激光技术科研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4.640-4工程

640工程的战略预警雷达系统发展比较顺利。该雷达系统的核心是7010相控雷达和110单脉冲跟踪雷达。由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负责研制。

  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于1970年5月批准研制,1972年开始小面阵天线设备的安装架设和联调,1975年10月正式开机观察外空目标;1976年进行全面阵天线安装调试并投入运转。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面宽40米,高20米,探测距离3000公里,可以连续跟踪十批以上目标。1977年以后多次完成我国导弹、卫星观测任务。

110单脉冲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探测距离大于2000公里。1965年至1970年,我国在1959年研制的110模拟试验雷达基础上,开展了卡塞格伦式单脉冲天线、脉冲压缩、脉冲多卜勒测速、参量放大器、先进计算机应用、大型天线结构及转台研究,获技术突破并进入雷达工程实施阶段。1977年,我国第一部110超远程跟踪雷达装备部队,110单脉冲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探测距离大于2000公里,在我国发射洲际火箭、卫星等工程中多次执行了跟踪测量国外外空目标的任务。110雷达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超远程跟踪大型雷达的国家。

110超远程精密跟踪雷达和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可探测外空目标,对我国发射中程和远程导弹、人造卫星、同步卫星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研制成功,缩短了我国的雷达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1979年和1983年,以我国自行研制的110超远程跟踪雷达和7010相控阵预警雷达为主的探测设备,准确地跟踪了美国“天空实验”和苏联1402号核动力卫星,为我国准确地预报上述两颗失控卫星坠落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数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640工程的调整和下马

640工程“高、大、精、尖”(张爱萍语),技术难度大,但我国当时在技术水平、生产条件和经济上都不具备全面展开这样庞大复杂、工程浩大的系统研制工作,因而在640工程的研制工程中,出现了大量困难,天津会战和068基地(二院反击型号三线基地)的建设虽然投资巨大,但是进展缓慢。十多年来,广大科研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拿不出预期的型号产品。自1974年后,研制工作一再收缩。640工程长期处于“欲干不成、欲罢不忍”的状态。

在科研人员不断进行研究的同时,世界的局势正在悄然变化着。1972年美国和苏联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导弹条约,1976年,美国宣布关闭“卫兵”导弹防御系统。这不能不影响到640工程的决策者和参与者。但是在文革中,人们对640工程提出的异议,却被认为是“歪曲最高指示”、“下马风、散伙风”而遭受批判。

1977年后,有关部门开始酝酿640工程研制任务的调整。1977年11月,七机部在《关于二院方向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武器研制改为系统试验”。彻底扭转了640系列工程的方向,也预定了它们的结局。1978年2月,二院向七机部呈交《关于二一○所任务方向问题的报告》,提出终止反导超级大炮的预研工作。两个月后,在1978年4月26日,七机部部长宋任穷向二院传达了国防科委的意见:组成一支精干队伍,继续进行反导多途径探索;所需经费专款专用;其它力量承担进攻性武器的研制任务。

1978年6月29日,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听取国防科委汇报,研究调整七机部二院任务方向和制订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等问题。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要点是:要拼命把东风五号搞出来,要集中力量加快进攻性核武器的研制,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二院应把研制力量放到进攻性武器的研制上。反导武器还是要积极研究,留少数人继续搞。1978年8-9月,二院在昆明基地成功地进行了反击一号两发模型遥测弹的飞行试验。随后不久,考虑到反击一号技术落后,研制周期长,资金消耗大,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条件差,“继续搞下去对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合理调整二院任务和研制力量不利,”二院遂主动向部里提出:在完成3发模型弹后结束研制工作。同年12月,国防科委和七机部召开联席会议,明确二院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潜地导弹研制任务。二院只留少数人继续进行反导弹预研,搞多种途径探索。

1980年3月19日,国防科委党委常委在听取七机部汇报时,对反导弹、反卫星研究工作确定了调整原则:停止反击一号、反击三号和炮射导弹的研制与试验,1985年前由型号研制调整为多途径探索的预研,反导技术途径以导弹反导弹与强激光为主。停止炮射导弹的预研;结束在天津市的反导跟踪雷达会战;继续研制301单脉冲雷达;将反卫星技术的总体方案设计任务调整为单项预研。科委党委常委指出,发展反导弹技术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长期搞下去。

1982年,航天部计划会议正式决定640工程下马。除保留激光破坏原理和核电磁脉冲技术两项课题外,其余有关640工程的研究全部停止进行。

640工程历经十几年,虽然最终未能研制出型号产品,但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其中有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科研队伍也得到了很大锻炼,这对于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以色列的“箭”也是这个体型,只是纤细了些.....
箭-1像“卫兵”,箭-2像“橡皮套鞋”
钱老的超前规划还是很牛的,只是当时中国的底子和钱太少了。
这就叫   壮志未酬   ……
鱼缸养龙 发表于 2012-5-28 21:18
中国的反导系统和战斗部的重量和威力应该都大于“妖怪”空空核火箭。六七十年代,我们的核武器小型化已经取 ...
千吨级倒是跟斯普林特差不多,属于低层反导能接受的当量
鱼缸养龙 发表于 2012-5-28 22:02
箭-1像“卫兵”,箭-2像“橡皮套鞋”
橡皮套鞋是大气层外高层反导吧,以色列这么强了?
鱼缸养龙 发表于 2012-5-28 21:29
1966年3月30日,七机部下发关于反导弹体系代号的通知,反导弹体系的代号编为640工程。各分系统的代号为:反 ...
对超炮项目的数据表示怀疑,初速和弹重也就是坦克炮水平,坦克炮竖起来能打74KM高度?
SSN19 发表于 2012-5-29 09:24
橡皮套鞋是大气层外高层反导吧,以色列这么强了?
:D俺是说外表长得像
SSN19 发表于 2012-5-29 10:23
对超炮项目的数据表示怀疑,初速和弹重也就是坦克炮水平,坦克炮竖起来能打74KM高度?
那得看炮管有多长。
2012-5-29 10:29 上传

1965年2月28日,国防科委召开了反导弹防御系统会议。郭永怀(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提交了“关于开展导弹再入物理现象研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于1965年10月5日正式向力学所、物理所、电子所和地球物理所下达“640-5”任务,并确定由力学所抓总。力学所为“640-5”工程调整了科研布局,抽调了激波风洞组、电弧加热器组、高速气流传热组、高温气体组等为640-5工程服务。关于“640-5工程”的资料非常有限,所以大部分关于“640工程”的资料都略去了这一块。
angadow 发表于 2012-5-29 15:49
1965年2月28日,国防科委召开了反导弹防御系统会议。郭永怀(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那640-4是什么呢
SSN19 发表于 2012-5-29 15:53
那640-4是什么呢
23楼的很详细啊,1-2-3-4都写了
虽然640后来下马,但可以看到TB的雄心和气魄。
创新和山寨是有光荣传统的!:D
那个年代的科技工作者真心了不起,物质待遇那么差,但是一心一意搞国防。
我觉得,现在一定有640的接班工程,比如神字号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