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影响与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41:14
http://www.fazhan.net.cn/ch/DownView.asp?ID=163
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有关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尽管对于回流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具有持续性等问题存在分歧,但是,目前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看,短期内美国制造业回流难以形成规模之势,对我国制造业的总体冲击不大;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连同近年来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中低端制造业竞争力日益增强,将不可避免的对“中国制造”形成夹击之势。对于身为制造业大国的我国而言,必须未雨绸缪,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一、美国制造业回流之现状

美国商务部表示,过去两年制造业开始出现积极发展势头,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了40万,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部门首次出现持续性就业增长[2]。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美国本土制造业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大约10年前,美国开始外包器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例如2011年美国著名的户外运动品牌Coleman停止将其便携式冷藏箱外包给中国企业生产,转而在美国堪萨斯州建厂。美国银行柜员机(ATM)巨头NCR公司将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福特汽车在与工会达成新的用工协议后宣布将在美国生产某些汽车零部件。全球最大设备租赁公司美国联合租赁公司计划今年投入支出增加约1/3,增至10亿美元,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建筑以及工业企业以租代买的需求,主要机型为堆高机或挖铲两用机等重型机械。美国卡车、重机引擎制造巨擘康明斯今年资本投入增幅也拟提高至两年前的两倍以上。轮胎和食品供应集团(Carlisle Companies)计划在美国建立2座新厂房,以便将轮胎产能由中国大陆移回美国,主要因素是海外工资成本上扬,交通成本以及自中国的出货时间增加。该集团执行官罗伯特表示,“我们发现在美国制造和在中国一样便宜。我们仍将保留在中国的生产,但计划亚洲生产的供应亚洲市场,美国生产的供应美国市场。”

二、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两大原因

(一)制造业回流是美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对国内经济颓势,重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的响应

为了挽救金融危机造成的颓势,改变过度依赖金融创新和债务的经济格局,推动美国经济结构转变,美国政府提出了重振制造业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制造业无疑是提振就业的一个重要的抓手。为此,2009年12月总统执行办公室正式公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该文件详细论述了美国重振制造业的理论基础,重振制造业的优势和挑战,以及重振制造业的七条政策措施。作为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细化实施,《2010制造业促进法案》于2010年8月正式公布;该法案与2010年7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系列法案一起,构成了美国振兴制造业的法律框架。根据这些法案,美国将对本土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进口削减关税,对投资在本土的美国企业实施税收优惠。

今年1月24日,奥巴马在发表国情咨文时再次强调要想让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就需重振制造业,并表示将调整税收政策。2月22日,奥巴马政府提议将制造企业实际税率从目前平均的32%左右降至25%以内,该提议还要求有海外业务的美国公司最低按照某个税率就海外利润纳税。

(二)我国固有的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弱化

今年3月26日,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3]发布的《2012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289家受访企业中,有89%的企业认为中国“由于成本不断增加”正在“某种程度”或“很大程度”上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该比例比2011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报告认为,通货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工资上涨,可能是阻碍在华投资的两大风险因素[4]。

事实上,随着我国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中美之间生产成本上的差距正在缩小。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工人的成本2000年只有美国的3%,2010年提高至9%,2015年将会达到17%。从美元对人民币升值(预计年均增长率为4%)、运费、税金及美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综合考虑,5年内“中国制造”的优势将会不断削弱。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相对美国曾经绝对性的成本优势将在未来10年内迅速衰减,未来5年内将有30%左右从中国进口的份额重新回到美国。这些外包工厂回归将会为美国本土创造200万至30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行业包括电脑和电子产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家电产品、化纤橡胶、家具制造等。

三、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短期内,制造业回流美国难以形成规模之势,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影响不会太大

首先,从美国在华投资规模的角度来看,截至2011年底,美在华投资项目累计6.1万个,实际投资额676亿美元[5]。而2011年沪深股市市值超过21万亿元,2011年全国房地产投资达6.17万亿元。这意味着,美国在华实际投资总量分别只相当于我国股市总市值及房地产年投资规模的2%和7%左右。此外,市场估计,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占A股市值的5%不到。由此可见,即使美国资金回流美国,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影响也不会太大。

其次,从美国在华制造业的用工成本来看,尽管我国的用工成本在不断上涨,但是,按照2011年汇率换算,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相当于我国的6倍,这是一个巨大的“鸿沟”,即便考虑人民币升值、我国工资上涨等因素,制造业回流美国要跳跃这个鸿沟并不容易。

第三,在华美国企业是否会把生产线搬回美国,这要看行业以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而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最新调查发现,虽然中国的各项成本在增加,但大部分的会员公司仍表示将增大在华投入。其中,93%的受访公司都表明它们到中国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而不是把中国当作低成本的出口平台。

(二)从长期来看,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以及近年来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中低端制造业竞争力日益增强,将不可避免对“中国制造”带来冲击

首先,美国制造业是结构化衰退,并非全面衰退。密歇根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扣除通胀因素之后,美国1995年的制造业利润约为2930亿美元,到2011年,这个数字变为6000亿美元。目前,美国的制造业优势在于产品设计、研发以及物流、品牌、服务等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顶端。诸如服装、iphone等产品,在全产业链利润分配上,中国从事的加工环节所得占比不到10%[6],而其他环节其实多数留在了美国本土。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必要迎接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挑战。

其次,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提升、人民币升值、土地租金上涨等因素,中低端的制造业为了追求更低成本,正在向周边国家,如越南等地转移。这样,在未来的国际竞争角逐中,昔日作为“世界工厂”的英、美、日等国处于国际分工链的高端,拥有近乎傲视群雄的地位。而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需要“瞻前” 而且还要“顾后”---前面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面则有印度、墨西哥与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的追赶。

四、制造业回流现象带来的三大启示

首先,虚拟经济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我国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过去40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历了“金融化”过程,即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不断膨胀,制造业却相对萎缩,出现所谓“空心化”现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刻根源。美国当前提出重振制造业,表明美国正以此次危机为突破口,回归实体经济本位,借以实现美国经济的深刻转型。

其次,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升级步伐,向制造业“微笑曲线”[7]高端领域转移,重点推进研发设计、品牌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的发展,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不管是横向比较德国等制造业强国,还是纵向比较制造业的发展史,制造业一直都是技术领先的高利润产业,而我国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层次相对较低的加工业。因此,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将制造业从加工业转变为高附加值的高利润产业,以迎接更复杂的全球竞争。

第三,政府要为制造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先后推出减税、“出口倍增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在本国建厂,为制造业回流本土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阶段,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金融支持上,政府须加强对制造业的扶持,规范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秩序,彻底改变金融环境,扭转“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恶性循环。此外,考虑到我国的宏观税负较重,政府须给中小企业“减压”,对高端制造业提供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创新、培养人才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往高端制造业发展。



(宏观经济研究部徐学才 赵永珊 刘建磊)
http://www.fazhan.net.cn/ch/DownView.asp?ID=163
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去年以来,有关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尽管对于回流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具有持续性等问题存在分歧,但是,目前部分制造业回流美国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看,短期内美国制造业回流难以形成规模之势,对我国制造业的总体冲击不大;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连同近年来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中低端制造业竞争力日益增强,将不可避免的对“中国制造”形成夹击之势。对于身为制造业大国的我国而言,必须未雨绸缪,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一、美国制造业回流之现状

美国商务部表示,过去两年制造业开始出现积极发展势头,制造业就业岗位增加了40万,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部门首次出现持续性就业增长[2]。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美国本土制造业将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大约10年前,美国开始外包器械、计算机等占美国制造业相当比例的诸多产品。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例如2011年美国著名的户外运动品牌Coleman停止将其便携式冷藏箱外包给中国企业生产,转而在美国堪萨斯州建厂。美国银行柜员机(ATM)巨头NCR公司将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美国。福特汽车在与工会达成新的用工协议后宣布将在美国生产某些汽车零部件。全球最大设备租赁公司美国联合租赁公司计划今年投入支出增加约1/3,增至10亿美元,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建筑以及工业企业以租代买的需求,主要机型为堆高机或挖铲两用机等重型机械。美国卡车、重机引擎制造巨擘康明斯今年资本投入增幅也拟提高至两年前的两倍以上。轮胎和食品供应集团(Carlisle Companies)计划在美国建立2座新厂房,以便将轮胎产能由中国大陆移回美国,主要因素是海外工资成本上扬,交通成本以及自中国的出货时间增加。该集团执行官罗伯特表示,“我们发现在美国制造和在中国一样便宜。我们仍将保留在中国的生产,但计划亚洲生产的供应亚洲市场,美国生产的供应美国市场。”

二、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两大原因

(一)制造业回流是美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应对国内经济颓势,重振制造业、回归实体经济的响应

为了挽救金融危机造成的颓势,改变过度依赖金融创新和债务的经济格局,推动美国经济结构转变,美国政府提出了重振制造业战略。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制造业无疑是提振就业的一个重要的抓手。为此,2009年12月总统执行办公室正式公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该文件详细论述了美国重振制造业的理论基础,重振制造业的优势和挑战,以及重振制造业的七条政策措施。作为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细化实施,《2010制造业促进法案》于2010年8月正式公布;该法案与2010年7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系列法案一起,构成了美国振兴制造业的法律框架。根据这些法案,美国将对本土制造业所需的原材料进口削减关税,对投资在本土的美国企业实施税收优惠。

今年1月24日,奥巴马在发表国情咨文时再次强调要想让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就需重振制造业,并表示将调整税收政策。2月22日,奥巴马政府提议将制造企业实际税率从目前平均的32%左右降至25%以内,该提议还要求有海外业务的美国公司最低按照某个税率就海外利润纳税。

(二)我国固有的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弱化

今年3月26日,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3]发布的《2012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在289家受访企业中,有89%的企业认为中国“由于成本不断增加”正在“某种程度”或“很大程度”上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该比例比2011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报告认为,通货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工资上涨,可能是阻碍在华投资的两大风险因素[4]。

事实上,随着我国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中美之间生产成本上的差距正在缩小。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工人的成本2000年只有美国的3%,2010年提高至9%,2015年将会达到17%。从美元对人民币升值(预计年均增长率为4%)、运费、税金及美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综合考虑,5年内“中国制造”的优势将会不断削弱。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相对美国曾经绝对性的成本优势将在未来10年内迅速衰减,未来5年内将有30%左右从中国进口的份额重新回到美国。这些外包工厂回归将会为美国本土创造200万至300万个就业机会。这些行业包括电脑和电子产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家电产品、化纤橡胶、家具制造等。

三、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短期内,制造业回流美国难以形成规模之势,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影响不会太大

首先,从美国在华投资规模的角度来看,截至2011年底,美在华投资项目累计6.1万个,实际投资额676亿美元[5]。而2011年沪深股市市值超过21万亿元,2011年全国房地产投资达6.17万亿元。这意味着,美国在华实际投资总量分别只相当于我国股市总市值及房地产年投资规模的2%和7%左右。此外,市场估计,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占A股市值的5%不到。由此可见,即使美国资金回流美国,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影响也不会太大。

其次,从美国在华制造业的用工成本来看,尽管我国的用工成本在不断上涨,但是,按照2011年汇率换算,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相当于我国的6倍,这是一个巨大的“鸿沟”,即便考虑人民币升值、我国工资上涨等因素,制造业回流美国要跳跃这个鸿沟并不容易。

第三,在华美国企业是否会把生产线搬回美国,这要看行业以及企业的经营战略而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最新调查发现,虽然中国的各项成本在增加,但大部分的会员公司仍表示将增大在华投入。其中,93%的受访公司都表明它们到中国是为了进入中国市场,而不是把中国当作低成本的出口平台。

(二)从长期来看,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上的竞争优势以及近年来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的中低端制造业竞争力日益增强,将不可避免对“中国制造”带来冲击

首先,美国制造业是结构化衰退,并非全面衰退。密歇根大学的一份研究显示,扣除通胀因素之后,美国1995年的制造业利润约为2930亿美元,到2011年,这个数字变为6000亿美元。目前,美国的制造业优势在于产品设计、研发以及物流、品牌、服务等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顶端。诸如服装、iphone等产品,在全产业链利润分配上,中国从事的加工环节所得占比不到10%[6],而其他环节其实多数留在了美国本土。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必要迎接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挑战。

其次,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提升、人民币升值、土地租金上涨等因素,中低端的制造业为了追求更低成本,正在向周边国家,如越南等地转移。这样,在未来的国际竞争角逐中,昔日作为“世界工厂”的英、美、日等国处于国际分工链的高端,拥有近乎傲视群雄的地位。而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需要“瞻前” 而且还要“顾后”---前面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面则有印度、墨西哥与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的追赶。

四、制造业回流现象带来的三大启示

首先,虚拟经济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我国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过去40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历了“金融化”过程,即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不断膨胀,制造业却相对萎缩,出现所谓“空心化”现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刻根源。美国当前提出重振制造业,表明美国正以此次危机为突破口,回归实体经济本位,借以实现美国经济的深刻转型。

其次,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升级步伐,向制造业“微笑曲线”[7]高端领域转移,重点推进研发设计、品牌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的发展,抢占全球产业链的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不管是横向比较德国等制造业强国,还是纵向比较制造业的发展史,制造业一直都是技术领先的高利润产业,而我国的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层次相对较低的加工业。因此,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将制造业从加工业转变为高附加值的高利润产业,以迎接更复杂的全球竞争。

第三,政府要为制造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政府先后推出减税、“出口倍增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在本国建厂,为制造业回流本土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阶段,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金融支持上,政府须加强对制造业的扶持,规范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秩序,彻底改变金融环境,扭转“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的恶性循环。此外,考虑到我国的宏观税负较重,政府须给中小企业“减压”,对高端制造业提供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和引导企业通过创新、培养人才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往高端制造业发展。



(宏观经济研究部徐学才 赵永珊 刘建磊)
所以自己要做好,在成本上升的同时 提高生产率
等等看     HP的大规模裁员计划估计马上就要宣布了      
别急着下结论麽······
LZ能给下结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