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 所恃信息——浅论《孙子兵法·用间篇》的时代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57:51
知己知彼 所恃信息——浅论《孙子兵法·用间篇》的时代启迪


作者:王晓红
2012-05-10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为孙子兵法13篇的最后一篇,《用间篇》与首篇《始计篇》相呼应,将孙子关于知己知彼的兵法思想一贯到底。知己知彼,惟恃信息。揽今思古,我们不能不由衷佩服孙子的远见与卓识。

    信息令“三军所恃而动”

    孙子在《用间篇》开宗明义,兴兵十万,征战千里,如果吝惜爵禄金钱,不肯重用情报人员、正确使用信息,以致因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慈到了极点。而要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问鬼的方式获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得出,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做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收悉敌情的人中获取。所以,《用间篇》分别叙说了重视情报、获取信息的类别要诀、原则策略和方式方法,并以“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笼贯全书。意思是运用好信息和情报,才是用兵的要害和关键。

    情报战、信息战、心理战,自古即是战争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古代战争中,既有用邮驿、符信、烽燧、旌旗、鼓角、信鸽、箭书等方面的信息传递手段,更有用打进去、拉出来,刺探军情、离间敌人等方面的心战、谍战和信息战战法。当然,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即使再重要的军事信息,也只能在人类视距听界内口耳相传,在用间攻心等有限范围内发挥作用。比如吴蜀江陵之战,吴将吕蒙把精兵隐蔽在大船里,橹手穿百姓衣服,沿江逆流昼夜西上,先将关羽沿途设置点燃烽火的士卒捆绑起来,瘫痪了其通信系统,使烽燧未及以狼烟急报军情,江陵便已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其实是在一无信息的情况下身陷吴国伏兵的。

    有分析指出,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直接涉及信息对抗的应有12计,占三分之一。如瞒天过海,就是要将真实信息隐藏起来,而用虚假信息愚弄对方。声东击西,则是用虚假信息转移目标,使敌疏于防范,然后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如同孙子总括的那样:“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是说综合运用各种情报信息的收集办法,随机应变,灵活聪睿,如同法宝一样,其价值不可估量。

    典型的软杀伤武器

    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特别是电报、电话、雷达等通信设备的应用,使军队具有了超视距的信息探测和传输手段,为指挥员掌握更大范围的战场情况,并对军队实施迅速有效的指挥控制创造了条件。这时的军事信息含义日趋复杂,信息量日趋增多,信息传递手段不断丰富,传送距离快速增大,自然也使传输加密、干扰破译和媒体分析等,成为信息对抗的初级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击毙山本五十六大将的最后手段固然是闪电式攻击机,但完成这一硬摧毁的前提,却是成功破译日军密码的信息软杀伤。

    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军事信息的重要作用。南昌起义中,各部队间采取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有线电通信等多种形式传送军事信息,保障了起义部队的相互联络和作战指挥。1929年冬,中央军委在上海建立我军第一个无线电台。1931年6月,红军利用缴获来的电台实现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通信。在后来的反围剿斗争、长征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军通信兵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坚持利用劣势装备收集和传递军事信息,卓有成效地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全党、全军的战略指挥以及历次战役战斗的通信联络,军事信息在中国革命胜利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信息战决定战争胜负

    军事历来是对技术进步最为敏感的领域,军事信息技术则始终走在整个军事技术发展的前列,直至近年确立“信息战决定未来战争胜负”这一时代定论。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现有的全部信息武器装备,不仅所有作战行动都在军事信息系统指挥控制下进行,而且战争全过程都围绕信息的获取、控制、使用而展开。作战前后90天的信息量,便超过了全欧洲40年的信息量。

    在传统战场上,兵力、火力是作战行动的核心,情报、侦察、通信等处于从属地位。而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军事信息已取代物质和能量,成为作战行动的主导因素。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与运用,指挥机构对作战行动的指挥和控制,无不基于军事信息系统,无不依赖于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控制和使用,军事信息真正成为影响作战进程和战争结局的关键。

    信息化战争中,制信息权成为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及所有作战主动权的前提,并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取得制信息权,固然要有信息优势,这是夺取制信息权的物质基础,但取得信息优势并不等于取得了制信息权。信息优势只是敌对双方在信息力量和信息态势对比上的一种优越,而制信息权则要经过激烈的对抗和争夺才能取得。谁能把信息力量上的优势与指挥艺术上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信息作战态势上的优势,并使之正确运用和发展,达到能够控制整个战场信息的程度,谁才算是取得了制信息权。这一认识,不经过实战和大量的实战化训练对抗,是很难体验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信息战决定战争胜负的今天,孙子“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的思想仍没有过时。也就是说,虽然包括感知探测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已高度发达,也只能作为工具使用;明察敌情、获取真实有用的军事信息,人的作用仍是最主要的。海湾战争前,美军千方百计收集伊拉克的情报,动用4-6枚间谍成像卫星、2枚在赤道上空飞行的信号情报卫星、2枚遥感卫星和6架空中预警飞机以及数处地面站侦察监听,仍感到这些情报信息并不能告知敌人在想些什么,仍要派出众多特种作战部队和情报人员进行侦察比对。事实证明,包括其后的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争中,这些人员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个中原由其实并不难理解:真正知己知彼,无论古代还是未来,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终究还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信息技术愈发展,军事信息愈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愈对人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道理也许正在这里。





http://chn.chinamil.com.cn/ll/2012-05/10/content_4857109.htm知己知彼 所恃信息——浅论《孙子兵法·用间篇》的时代启迪


作者:王晓红
2012-05-10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为孙子兵法13篇的最后一篇,《用间篇》与首篇《始计篇》相呼应,将孙子关于知己知彼的兵法思想一贯到底。知己知彼,惟恃信息。揽今思古,我们不能不由衷佩服孙子的远见与卓识。

    信息令“三军所恃而动”

    孙子在《用间篇》开宗明义,兴兵十万,征战千里,如果吝惜爵禄金钱,不肯重用情报人员、正确使用信息,以致因不能掌握敌情而导致失败,那就是不仁慈到了极点。而要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问鬼的方式获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做类比推测得出,不可用日月星辰运行的位置去做验证,一定要取之于人,从那些收悉敌情的人中获取。所以,《用间篇》分别叙说了重视情报、获取信息的类别要诀、原则策略和方式方法,并以“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笼贯全书。意思是运用好信息和情报,才是用兵的要害和关键。

    情报战、信息战、心理战,自古即是战争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古代战争中,既有用邮驿、符信、烽燧、旌旗、鼓角、信鸽、箭书等方面的信息传递手段,更有用打进去、拉出来,刺探军情、离间敌人等方面的心战、谍战和信息战战法。当然,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即使再重要的军事信息,也只能在人类视距听界内口耳相传,在用间攻心等有限范围内发挥作用。比如吴蜀江陵之战,吴将吕蒙把精兵隐蔽在大船里,橹手穿百姓衣服,沿江逆流昼夜西上,先将关羽沿途设置点燃烽火的士卒捆绑起来,瘫痪了其通信系统,使烽燧未及以狼烟急报军情,江陵便已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其实是在一无信息的情况下身陷吴国伏兵的。

    有分析指出,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直接涉及信息对抗的应有12计,占三分之一。如瞒天过海,就是要将真实信息隐藏起来,而用虚假信息愚弄对方。声东击西,则是用虚假信息转移目标,使敌疏于防范,然后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如同孙子总括的那样:“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是说综合运用各种情报信息的收集办法,随机应变,灵活聪睿,如同法宝一样,其价值不可估量。

    典型的软杀伤武器

    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特别是电报、电话、雷达等通信设备的应用,使军队具有了超视距的信息探测和传输手段,为指挥员掌握更大范围的战场情况,并对军队实施迅速有效的指挥控制创造了条件。这时的军事信息含义日趋复杂,信息量日趋增多,信息传递手段不断丰富,传送距离快速增大,自然也使传输加密、干扰破译和媒体分析等,成为信息对抗的初级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击毙山本五十六大将的最后手段固然是闪电式攻击机,但完成这一硬摧毁的前提,却是成功破译日军密码的信息软杀伤。

    我军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军事信息的重要作用。南昌起义中,各部队间采取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有线电通信等多种形式传送军事信息,保障了起义部队的相互联络和作战指挥。1929年冬,中央军委在上海建立我军第一个无线电台。1931年6月,红军利用缴获来的电台实现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通信。在后来的反围剿斗争、长征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军通信兵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坚持利用劣势装备收集和传递军事信息,卓有成效地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全党、全军的战略指挥以及历次战役战斗的通信联络,军事信息在中国革命胜利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信息战决定战争胜负

    军事历来是对技术进步最为敏感的领域,军事信息技术则始终走在整个军事技术发展的前列,直至近年确立“信息战决定未来战争胜负”这一时代定论。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现有的全部信息武器装备,不仅所有作战行动都在军事信息系统指挥控制下进行,而且战争全过程都围绕信息的获取、控制、使用而展开。作战前后90天的信息量,便超过了全欧洲40年的信息量。

    在传统战场上,兵力、火力是作战行动的核心,情报、侦察、通信等处于从属地位。而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军事信息已取代物质和能量,成为作战行动的主导因素。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与运用,指挥机构对作战行动的指挥和控制,无不基于军事信息系统,无不依赖于信息的采集、处理、传递、控制和使用,军事信息真正成为影响作战进程和战争结局的关键。

    信息化战争中,制信息权成为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及所有作战主动权的前提,并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取得制信息权,固然要有信息优势,这是夺取制信息权的物质基础,但取得信息优势并不等于取得了制信息权。信息优势只是敌对双方在信息力量和信息态势对比上的一种优越,而制信息权则要经过激烈的对抗和争夺才能取得。谁能把信息力量上的优势与指挥艺术上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信息作战态势上的优势,并使之正确运用和发展,达到能够控制整个战场信息的程度,谁才算是取得了制信息权。这一认识,不经过实战和大量的实战化训练对抗,是很难体验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信息战决定战争胜负的今天,孙子“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的思想仍没有过时。也就是说,虽然包括感知探测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已高度发达,也只能作为工具使用;明察敌情、获取真实有用的军事信息,人的作用仍是最主要的。海湾战争前,美军千方百计收集伊拉克的情报,动用4-6枚间谍成像卫星、2枚在赤道上空飞行的信号情报卫星、2枚遥感卫星和6架空中预警飞机以及数处地面站侦察监听,仍感到这些情报信息并不能告知敌人在想些什么,仍要派出众多特种作战部队和情报人员进行侦察比对。事实证明,包括其后的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争中,这些人员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个中原由其实并不难理解:真正知己知彼,无论古代还是未来,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终究还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信息技术愈发展,军事信息愈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愈对人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道理也许正在这里。





http://chn.chinamil.com.cn/ll/2012-05/10/content_4857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