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转,黑龙江的鱼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1:44:24
很精品的一个帖子,试图搬运,但是太麻烦,还是给出链接

还是鱼的朋友口水肯定大大地

序一



      这个帖子的内容时断时续整理了近两年,但离破茧而出还早的很。



      最近翻看所整理的鱼类,感觉自己越来越缺乏深究的动力和兴趣。



      不想半途而废,打算今年再多往嫩江跑跑,把一些疑问弄清楚。



      一向谋定而后动。这次,且先把自己架上梁山-----发帖。



      第一次发连载,还是发到中版,这种情况出乎两年前意料。中版是开放的,没有任何话题的限制。



      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帖子比较另类,本来希望论坛能开个花鸟鱼虫版块的。



      遵从内心第一感觉,决定把帖子发到这里。总想对中版诸位说声:抱歉,打扰了。



      还想说声:谢谢大家。



      在我不定期更新时,如果这个干巴巴鸡肋帖子里的文字和照片,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新鲜感,那将是我不胜荣幸的惶恐。


序二


      黑龙江省到底有多少种鱼类?想了解清楚的念头大约在2010年初冬。起因是在跟朋友们到户外游玩的过程中,拍摄了大量与鱼有关的照片,积少成多,遂催生想深入了解的想法。

      我本人自小生活在松花江边,儿时捕鱼的情景历历在目,鱼的身上也寄托了我童年时的种种美好回忆,因此,发这个帖子也是一种情结在驱使吧。

      整理照片、搜索资料、分类编辑的过程是枯燥的,也是充满疑惑的。编辑时,对自己提出如下原则:

      1、必须是我亲自拍摄的照片,才能引用,引用时要注明时间、地点,随行人等。

      2、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可以引用网上鱼类的标准照来进行比对说明。

      3、暂时没有实物照片的,可以引用网上照片,希望在了解它的同时,以后有意识的拍到该鱼的实物照片,不断完善本文。

      大庆号称百湖之城,原因有二,一是南有松花江,西有嫩江,二是地处平原,二者共同作用,自然是水系发达,湖泊众多。有江湖,岂能无鱼类。

      眼界放远,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陲,北依寒冷的西伯利亚,东靠渤海日本海,冷暖两大气流交汇,自然雨量雪量充沛,然后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长白上三大山系收集汇聚,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大河再相互勾连汇聚,当之无愧的造就了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牡丹江、乌苏里江、兴凯湖、镜泊湖、三江湿地、嫩江湿地等自然奇伟瑰丽之貌。有如此之水貌,水产自然极其丰富。

      淡水鱼类是黑龙江世居民族的主要食物。历史上,外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的古老原著民即通古斯族系的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都是渔猎民族。赫哲族人不但以鱼为食,且以鱼皮为衣,是彻底的食鱼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也是特例。清中期以后,大规模的移民潮开始,汉人北渐,与世居少数民族混居。一方面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影响,另一方面有自然环境和物产一同构成的物质基础,使河鲜也成为定居于这片土地的北方汉族人的主要食物之一。

      因此,黑龙江省的淡水鱼,不仅养育了古老的黑龙江原住民,创造了璀璨的鱼猎文化,更使每条河流都充满勃勃生机,生生不息。

      全世界大概有8600种淡水鱼类。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黑龙江省到底有多少种淡水鱼类,截止目前,我还没有查到明确的统计资料。抚远县的黑龙江鱼展馆是全省最大的鱼展馆,在6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陈放着21科72属105种黑龙江水系特有的鱼种。 这个数量可以作为咱们省鱼的种类参考(说这105种都是黑龙江水系特有的鱼种,我暂时表示异议)。

      但,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松花江哈尔滨段有鱼类79种,1990年发现了56种,2000年发现了20多种。1959年至1988年,鱼类捕捞量缩减了80%,1988年到现在,已经22年过去了,谁知道情况又会如何哪。

      至少,我现在回老家询问儿时的伙伴,小时候那种用“搬登子”(一种纱网做成的1米见方的捕鱼工具)一捞就一小盆“川丁子鱼”的盛况早就没有了,一拿长的大川丁子几乎绝迹,巴掌大的葫芦子更是只能藏在遥远的回忆之中。

      这,也是我要求必须引用自己亲自拍摄照片的原因:真实,且给人希望。

      希望看到此贴的朋友们也说一说你的家乡你所了解的鱼类,晒一晒你拍的鱼类的照片,讲一讲你小时候与鱼有关的故事,或者你所知道的该鱼的知识。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相信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要大家都来认识鱼类,了解鱼类,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那么,相信那些躲在无人知晓水域深处的濒临灭绝的珍稀鱼类,一定会再与我们相见的。

      下面,就从咱黑龙江老百姓归纳的顺口溜“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开始,以图片展示为主,辅助以一些相关资料进行说明。

很精品的一个帖子,试图搬运,但是太麻烦,还是给出链接

还是鱼的朋友口水肯定大大地

序一



      这个帖子的内容时断时续整理了近两年,但离破茧而出还早的很。



      最近翻看所整理的鱼类,感觉自己越来越缺乏深究的动力和兴趣。



      不想半途而废,打算今年再多往嫩江跑跑,把一些疑问弄清楚。



      一向谋定而后动。这次,且先把自己架上梁山-----发帖。



      第一次发连载,还是发到中版,这种情况出乎两年前意料。中版是开放的,没有任何话题的限制。



      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帖子比较另类,本来希望论坛能开个花鸟鱼虫版块的。



      遵从内心第一感觉,决定把帖子发到这里。总想对中版诸位说声:抱歉,打扰了。



      还想说声:谢谢大家。



      在我不定期更新时,如果这个干巴巴鸡肋帖子里的文字和照片,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新鲜感,那将是我不胜荣幸的惶恐。


序二


      黑龙江省到底有多少种鱼类?想了解清楚的念头大约在2010年初冬。起因是在跟朋友们到户外游玩的过程中,拍摄了大量与鱼有关的照片,积少成多,遂催生想深入了解的想法。

      我本人自小生活在松花江边,儿时捕鱼的情景历历在目,鱼的身上也寄托了我童年时的种种美好回忆,因此,发这个帖子也是一种情结在驱使吧。

      整理照片、搜索资料、分类编辑的过程是枯燥的,也是充满疑惑的。编辑时,对自己提出如下原则:

      1、必须是我亲自拍摄的照片,才能引用,引用时要注明时间、地点,随行人等。

      2、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可以引用网上鱼类的标准照来进行比对说明。

      3、暂时没有实物照片的,可以引用网上照片,希望在了解它的同时,以后有意识的拍到该鱼的实物照片,不断完善本文。

      大庆号称百湖之城,原因有二,一是南有松花江,西有嫩江,二是地处平原,二者共同作用,自然是水系发达,湖泊众多。有江湖,岂能无鱼类。

      眼界放远,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陲,北依寒冷的西伯利亚,东靠渤海日本海,冷暖两大气流交汇,自然雨量雪量充沛,然后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长白上三大山系收集汇聚,涓涓细流汇聚成河,大河再相互勾连汇聚,当之无愧的造就了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牡丹江、乌苏里江、兴凯湖、镜泊湖、三江湿地、嫩江湿地等自然奇伟瑰丽之貌。有如此之水貌,水产自然极其丰富。

      淡水鱼类是黑龙江世居民族的主要食物。历史上,外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的古老原著民即通古斯族系的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都是渔猎民族。赫哲族人不但以鱼为食,且以鱼皮为衣,是彻底的食鱼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也是特例。清中期以后,大规模的移民潮开始,汉人北渐,与世居少数民族混居。一方面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影响,另一方面有自然环境和物产一同构成的物质基础,使河鲜也成为定居于这片土地的北方汉族人的主要食物之一。

      因此,黑龙江省的淡水鱼,不仅养育了古老的黑龙江原住民,创造了璀璨的鱼猎文化,更使每条河流都充满勃勃生机,生生不息。

      全世界大概有8600种淡水鱼类。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黑龙江省到底有多少种淡水鱼类,截止目前,我还没有查到明确的统计资料。抚远县的黑龙江鱼展馆是全省最大的鱼展馆,在6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陈放着21科72属105种黑龙江水系特有的鱼种。 这个数量可以作为咱们省鱼的种类参考(说这105种都是黑龙江水系特有的鱼种,我暂时表示异议)。

      但,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松花江哈尔滨段有鱼类79种,1990年发现了56种,2000年发现了20多种。1959年至1988年,鱼类捕捞量缩减了80%,1988年到现在,已经22年过去了,谁知道情况又会如何哪。

      至少,我现在回老家询问儿时的伙伴,小时候那种用“搬登子”(一种纱网做成的1米见方的捕鱼工具)一捞就一小盆“川丁子鱼”的盛况早就没有了,一拿长的大川丁子几乎绝迹,巴掌大的葫芦子更是只能藏在遥远的回忆之中。

      这,也是我要求必须引用自己亲自拍摄照片的原因:真实,且给人希望。

      希望看到此贴的朋友们也说一说你的家乡你所了解的鱼类,晒一晒你拍的鱼类的照片,讲一讲你小时候与鱼有关的故事,或者你所知道的该鱼的知识。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我相信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要大家都来认识鱼类,了解鱼类,保护它们的生活环境,那么,相信那些躲在无人知晓水域深处的濒临灭绝的珍稀鱼类,一定会再与我们相见的。

      下面,就从咱黑龙江老百姓归纳的顺口溜“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开始,以图片展示为主,辅助以一些相关资料进行说明。



!!!!!!!

!!!!!!!


!!!!!!!!!!!!!!!!!!!!

!!!!!!!!!!!!!!!!!!!!
好帖子,继续阿

第一种:鳌花



作为三花之首,鳌花自然有它过人的味道。

味道何来?咱们有诗为证啊:话说唐朝诗人张志和这哥们,有次吃请,吐出最后一根鱼刺儿,酒足饭饱后一抹小嘴儿,说声“拿管钢笔来”,于是著名诗句“西塞山前白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就这么捅咕出来了,赞美的鳜鱼,是中文学名,南方也叫桂鱼,淡水石斑等,我们东北俗称鳌花。不过他赞美的肯定是南方的鳌花鱼,那时咱们北方虽然称为渤海国,但尚属蛮荒。也正因为这蛮荒,所以我觉得北方的鳌花会更好吃,因为我们龙江水质清澈甘甜,毫无化工农业污染,且冬季漫长,生长较为缓慢,该鱼肉呈瓣状,肉质细白鲜嫩,味美适口,故为招待上宾之稀有鱼类。红焖、清炖、煎炸均清香爽口。“松籽鳜鱼”那更是香飘千里,驰名中外。

我们去饭店常吃的清蒸桂鱼,就是这种鱼,不过大多是南方养殖的,野生的很少。这种鱼,非北方特产,而是南北方均有生长。但也正因为地区环境差异,也会导致味道有差异,南橘北枳,就是这个道理。

http://bbs.dqdail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2602&highlight=
扩展阅读:


鳌花,中文学名:鳜(发桂音)鱼,俗称桂花鱼、石花鱼、季花鱼、淡水石斑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亚科,有三个属,即长体鳜属、少鳞鳜属、鳜属。其中鳜属种类最多,有七种,分别是鳜、大眼鳜、高体鳜、斑鳜、波纹鳜、柳州鳜、暗鳜;少鳞鳜有三种:中国少鳞鳜、朝鲜少鳞鳜、日本少鳞鳜。



根据外形我估计,嫩江的鳌花应该属于鳜属中的鳜种,只是推测,没有解剖学上的证据支持。不管咋地,我总得持一种观点,要不显得自己多没水平啊。哈哈

  

第一章 生物学简介



  一、鳜亚科鱼类的地理分布


  世界上鳜鱼有三属11种,是东南亚特有的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分布于中国的鳜鱼共有三属九种。鳜亚科鱼类分布的北界是黑龙江中游瑗珲附近,南界是海南省的北侧的南渡江,东界是日本本洲岛西侧南部的福知州附近,西界为四川盆地西侧金沙江下游的屏山附近。



  在鳜亚科鱼类中,以鳜和斑鳜分布最广。鳜类三属11种中,我国有三属九种,占81.8%。分布在我国的九种鳜鱼都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淮河以北仅有两种,由此可见,长江以南的华南区是鳜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台湾无鳜类分布。



  二、鳜亚科鱼类简评



  在鳜亚科的鱼类的11个品种中,只有鳜和大眼鳜,不仅分布广,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而且形体好、肉质好、经济价值高,适合人工养殖。在这两种鳜鱼中,尤以鳜的生长速度较快。因为鳜的幽门盲囊多,对食物消化快,生长也快;而大眼鳜盲囊少些,生长慢些。在天然水体中,鳜只需2-3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而大眼鳜要3-4年。在人工条件下,他们的生长速度差异更大。1976-1977年湖北省天门市水产研究所进行了翘嘴鳜和大眼鳜的养殖试验。在同一种饲养环境下,一年之后翘嘴鳜比大眼鳜平均超重535-625克;饲养两年之后,翘嘴鳜比大眼鳜超重700克。1986年佛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水产研究所进行了珠江鳜和大眼鳜的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鳜的生长速度比大眼鳜快4倍。从以上分析可知,鳜亚科的种类繁多,但最具经济价值的是鳜(翘嘴鳜)。



  三、鳜的形状特征



  鳜鱼体呈纺锤形,略侧扁,背部隆起腹缘浅弧形。体色为褐黄色和棕黄色,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斑块或斑点,通常自吻端穿过眼部至背鳍及下方有一条棕褐色或红褐色条纹.腹部灰白,第六至七背鳍基下方通常有一条暗棕色的纵带,背鳍、臀鳍和尾鳍上有棕色斑点连成带状。头端侧视呈锥形,吻尖。鼻孔位于眼前缘,前鼻孔后缘有一鼻瓣,后鼻孔细狭。眼侧上位,较大,大于眼间距。口上位,略倾斜,下颌显著突出,口裂大,具辅上颌骨,上颌骨后端超过眼中点垂直线,有的几乎达到眼后缘垂直下方。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尖齿,其中上下颌的齿扩大成犬齿状。舌狭长,前端游离。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下缘有4-5个大棘,鳃盖骨后有两个大棘。背鳍较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的鳍条为硬刺状12根,后半部为软鳍条13-15根。

  

四、鳜鱼的生态习性



  1.生活习性



鳜鱼是淡水定居性鱼类,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川溪涧。它们不做长距离的洄游。冬季水位低于7度时,鳜鱼几乎停止摄食。鳜鱼喜欢水质清新,在肥水池塘很难生存。


  2.食性



  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猛鱼类。孵出后就要以其它鱼类的鱼苗为食,饥饿时自相残食。鱼苗阶段能吞食相当于自身体长70-80%其他养殖鱼类的鱼苗。在天然水体中的鳜,全长为10--16厘米时,食物中虾的出现率为83.3%,远远超过了其他鱼类的出现率。20厘米时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全长达25厘米以上时则以大型鱼类为主。在养殖条件下,饵料丰富的情况下,常选择体形细长鳍条柔软个体小的鱼类为食。成鳜易吞食的最大饵料鱼的长度为本身长度的60%,而以26—36%者适口性较好。

  

    3.生长速度



  在饲养条件下,饵料适口、充足,生长较快。网箱养殖的一冬龄的鳜,平均体长为32厘米左右,相当于天然水体中的三龄鱼的体长。二龄前的鳜鱼比高龄鱼生长快,一龄鱼又比二龄鱼快。在相同条件下,前者体长与体重比为1.33和2.39倍;后者仅为1.16和1.47倍。这是因为鳜鱼在冬季并不完全停食,仍继续生长,只不过摄食强度和生长速度有所减慢。



    4.繁殖习性



  成熟年龄:我国东北地区一般需要3—4龄才能达到性成熟。有资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雄鳜鱼一龄既有性成熟。

  繁殖季节:人工培育的鳜鱼亲鱼,五月上旬就可进行催产孵化。利用早繁鳜鱼在网箱养殖,当年可达到商品规格。

  繁殖行为:鳜鱼在生殖季节雌雄比例为1:1.2左右,雄性略高于雌性。雌鳜产卵延续时间较长,分2-3次才能产完。

  繁殖力:鳜怀卵量随个体大小、环境、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少则几千粒,多则几十万粒。鳜鱼首次产卵量约为怀卵量的60%左右。



  受精卵的孵化:鳜鱼的卵粒较小,成圆球状,橙黄色或青黄色,卵膜较厚,透明,富有弹性,比重比水大,为半漂浮性卵;成熟的卵径为1.1—1.37毫米,遇水后卵膜膨胀到1.9—2.15毫米,出现卵简隙,卵黄直径1.3毫米左右,其中卵黄内有1个0.5毫米的油球或者3—5个油球。鳜与苗孵出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21—24℃时,孵化期为73个小时左右;水温23—27℃时,需53小时;水温在25—30℃时,只需29小时;鳜鱼受精卵的适宜孵化温度是25—30℃。刚孵出的鳜幼苗全长只有3.8—4.5毫米,体前腹下有一个1.5毫米的卵黄囊,此时仔鱼只能作垂直上下间歇运动,停歇时卧在水底。鳜苗孵出后48—60小时可进行水平运动,并开始摄食,此时鳜苗只有5毫米左右。

第二种 鳊花

第二种 鳊花


毛主席曾经有首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非常替他老人家感到遗憾,如果来黑龙江,我相信他的这首词本来应该是:才饮龙江水,又食鳊花鱼;高山青、涧水蓝,江水炖江鱼是贼解馋。


鳊花跟武昌鱼外形类似,分类学上都属于鲤科中鲌亚科,但分属两种属,鳊花属于鳊属,武昌鱼属于鲂属,这么说吧,嫩江的鳊花和武汉的武昌鱼就是东北土猪和引进的壳郎猪的区别。

鳊花为什么好吃:因为鳊花鱼有个特点:肥。但你看不到像猪油一样的肥膘,因为他的脂肪是含在肉里面的,高达13%。日本神户牛肉为什么好吃,就因为它的肩胛肉肥瘦相间,粉白间布,一个道理。

所以网上说:这东西脂肪是如此的高,以前东北女人生了孩子如果没有奶,没关系,买两条鳊花,炖汤,早上喝下去,中午奶就哗哗地流,能把孩子呛着。呵呵,这段网上介绍的文字有点吹牛,挺符合东北人的性格哈。

在此我小声建议哪些准备要小宝宝的年轻人,到时候多买点这鱼给媳妇吃,肯定比找催乳师的费用低多了。


扩展阅读:



    鳊  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鳊属。俗称:鳊鱼,长春鳊,草鳊,油鳊,长身鳊;古名槎头鳊,缩项鳊。英文名:White bream , Beijing white bream 。


  体高,甚侧扁,呈长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近似三角形;古人根据这种既方且扁的体形特征,给它们取名“鳊”、“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鲂,方也;鳊,扁也”。口较小,端位;上颌比下颌稍长,上下颌前缘且角质层。无须。腹面自胸部基部下方至肛门间有明显的皮质腹棱。背鳍具强大光滑的硬刺,臀鳍鳍条较多,基部很长。体背部深青灰色,其它部分银白色;每个鳞片的后部有一宽黑斑,各鳍灰黑色。


  生活范围较广,不论静水或流水都能生存。成鱼多栖居于水的中下层,尤其喜欢在河床上有大岩石的流水中活动;幼鱼喜栖息在浅水缓流处。鳊为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水草、硅藻、丝状藻等,亦食少量浮游生物和水生昆虫。摄食强度随季节有所变化,成鱼一般在冬季和春初摄食藻类和浮游动物,4-8月摄食水生高等植物、植物种子、湖底植物的残渣,其次是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冬季很少摄食,春季从3月开始增大食量,夏季强度最大。性成熟年龄因地区而异,长江流域为2龄,北方为3-4龄。2冬龄鱼的怀卵量为2.8-9万粒,4冬龄鱼为9.4-26万粒。成熟的亲鱼于5-8月在有一定流水的场所繁殖,6月底至7月初为最盛期。冬季群集在江河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长速度较缓慢而平稳。最大个体可达2公斤。


  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水系的江河、湖泊中,产量大,是天然水体中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肉鲜美,质鲜嫩而含脂量高,内脏含脂量更大,食用以清蒸最佳,故深受人们喜爱。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1.0毫克,脂肪6.9-8.0克,热量92千卡,钙120毫克,磷165毫克,铁1.1毫克。湖北省襄阳的鳊鱼早在南北朝时就著盛名。鳊鱼一年四季均为佳肴,故民俗有“春鲶夏鲤四季鳊”之说。


  鳊为一广布性种类,分布于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海南岛、珠江各水系,国外见于朝鲜及俄罗斯。
第三种:季花【又名吉花】
第三种:季花


      也叫吉花(谐音),嫩江边的渔民叫季勾子(也是谐音)。

      季花简介:

      季花,辨别方式:体长,灰褐色,体上及背鳍、尾鳍均具有许多黑色斑点,体侧正中有7~11个较大黑斑。前些年由于松花江污染,这种鱼已经绝迹,今天(2012-4-13)网上搜索该鱼资料时,发现有报道说前几天刚在松花江又发现该鱼,说明松花江的污染治理已经取得效果,可喜可贺。不过我这几年去嫩江,发现这种鱼在嫩江倒是很容易捕到,但个体都不算大,倒是这两年大庆冬捕节展出的一些养殖场出的季花,个头还可以。

      季花,江边渔民常用酱炖的方式食用,我们去江湾露营时也是如此,香其酱炖。肉味细嫩鲜美。但唯一的缺点就是跟鲫鱼一样,细小的刺儿特别多。



扩展阅读




季花 中文学名   

2012-4-17 01:05 上传下载附件 (11.19 KB)





隶属 鲤科 鮈亚科,[鱼骨]属,本属口小,下位。下咽齿3行。唇褶较发达,上唇褶与吻褶间具一唇沟;下唇褶分3叶,须1对。背鳍刺边缘光滑。我国已知8种。 体灰褐色,体上及背鳍、尾鳍均具有许多黑色斑点,体侧正中有7~11个较大黑斑。体长,前部略呈棒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圆。吻钝圆,口下位,弧形。下唇两侧叶不发达,颐部中央有一小三角形突起。前鳃盖骨和眼眶至吻部有明显的粘液腔。


分布于我国除高原地区外的各江河湖泊。2~3厘米的幼鱼喜栖息于支流沙底流缓的浅水区域,以后则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下层;为温和的肉食性,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蝦等为食。



2龄性成熟,在北方4龄性成熟。绝对生殖力为2万~4万粒。春季到夏初(南方早于北方)在江河的缓流漫滩处和湖泊中繁殖。分批产卵。卵粘性,附着于水草上发育。



最大个体2千克。分布广,在黑龙江及长江流域的天然产量较大。肉质细嫩,是我国常见的中小型食用鱼类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在浙江省湖州人工繁殖成。



鮈亚科的[鱼骨]属包括:唇[鱼骨]鱼和花[鱼骨]鱼。


唇[鱼骨]鱼即是北京钓鱼人常说的虫鱼。
花[鱼骨]鱼就是以前才能见到的“花点儿”鱼。


鮈 jū

   
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鱼类的通称。约有30属100多种;中小型鱼类,以小型为主,多数体长 80~200毫米;体侧扁或略呈圆筒形,头中等大,略侧扁或近圆锥形;口下位,弧形或马蹄形;唇简单,无乳突,或发达且具乳突,下唇分叶;一般具须1对;眼中等大,侧上位 ;背鳍大多无硬刺,臀鳍分枝鳍条6根,尾鳍分叉;下咽齿多为2 行或1行。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东亚水域最为丰富。大部分种类分布在中国,部分种类产于日本、朝鲜及西伯利亚等。生活于江河平原地区,部分为山区特有种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幼虫、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中国约有22属80余种。

鮈  音“拘”,(jū)释义:鱼类的一属,身体小,侧偏或圆筒形,有须一对,背鳍一般没有硬棘,生活在温带淡水中。(摘自《现在汉语词典》)



第四种 哲罗
第四种 哲罗


哲罗,当之无愧的五罗中的老大,为啥?

1.  珍惜冷水鱼的代表,濒危,珍稀。目前黑龙江基本绝迹。捕捞没了,不好意思,肉太好吃了,赫哲人曾用它做肉馅包饺子。

2.  大型食肉鱼类,舌头上都有牙齿,体长最大4米,体重达90公斤。常隐深水,擅长伏击。

3.  主食是各种鱼类,经常也吃点青蛙癞蛤蟆啊,长虫水蛇啊,老鼠水耗子啊,野鸭大雁长脖老等什么的改善一下口味。

4.   就新疆人少,还不馋,所以还剩了点活的哲罗鲑,但听说也几年没见着了(都说的是野生)。

5.   这哥们背景非常深,据说已经有1亿年以上的历史,曾经跟恐龙一起喝过茶的。而那时人类,可能想啃点草都还没长那牙口。最早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顶天不过才一二百万年。所以,哲罗鲑,纯我们大哥,大爷,老神仙啊。

新疆喀纳斯湖的巨型怪兽都听过吧,还说它把牛马什么的都拖水里给吃了,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哲罗鲑这哥们在装神弄鬼。专家看着游客拍的模糊视频,装模作样地沉吟半晌,捻着山羊须说,这喀纳斯湖里的哲罗鲑体长应该在十几米以上,体重应该在数吨左右……

矮油,我好怕怕。

据《黑龙江省渔业资源》(1985)记载,在黑龙江,哲罗鲑的数量较过去显著减少,全省渔获物中几乎不占比重。主要由于繁殖期过度捕捞,使补充群体大为减少,以及环境污染破坏生存的环境条件等造成资源量显著下降。至于现在,有打算去黑龙江溜达的朋友帮忙留意一下哈,发回实物照片的,皇军大大的有赏。


扩展阅读:


哲罗鲑(Hucho taimen)又名哲罗鱼,属鲑形目,鲑科,鲑亚科,哲罗鱼属。俗称为者罗鱼、折罗鱼、哲绿鱼(东北)、大红鱼(新疆),是一种极濒危的鱼类。体长,略侧扁,呈圆筒形。头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延伸达眼后缘之后。上下颌、犁骨和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锐齿。鳞极细小,椭圆形,鳞上环片排列极为清晰,无辐射沟,侧线鳞193-242枚,侧线完全。脂鳍较发达。背部青褐色,腹部银白。头部、体侧有多数密集如粟粒状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点。产卵期雌雄体全显示出青铜色,腹鳍及尾鳍下叶为橙红色,雄鱼更为明显(见照片中颜色最好看的那个)。幽门盲囊205-219。

哲罗鲑为冷水性的纯淡水凶猛食性鱼类。终年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低温(15℃以下)、水流湍急的溪流里。冬季因受水位的影响,在结冰前逐渐向大江或附近较深的水体里移动,寻找适于越冬的场所。春季开江后,即溯河向溪流作生殖洄游,8月以后向干流移动。

黑龙江沿江一带渔民有“细鳞、哲罗,七上八下”的谚语,这是指细鳞鱼和哲罗鱼的洄游规律。性成熟需5龄,体长达40-50厘米。生殖期于5月中旬开始,水温在5-10℃左右,亲鱼集群于水流湍急、底质为砂砾的小河川里产卵,亲鱼的产卵方式与大麻哈鱼相同。亲鱼有埋卵和护巢的习性。产卵后大量死亡,尤以雄鱼为更多。仔鱼喜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

哲罗鱼非常贪食,是淡水鱼中最凶猛的鱼种之一。觅食时间多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由深水游至浅水岸边捕食其它鱼类和水中活动的蛇、蛙、鼠类和水鸟等,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一年四季均索食,夏季水温稍高时,食欲差些,甚至有停食现象;冬季不停止摄食,仅生殖期停止摄食。

哲罗鲑多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黑龙江、图们江、新疆的额尔齐斯河等水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勒拿河到伯朝拉河,东欧的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上游等河流。

哲罗鲑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以相等的速度发展,属于大型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3公斤以上,大者可达50公斤,长在1米以上。肉味鲜美、细嫩,为富有营养的鱼类,也是高寒地区的特产,在产区内为珍贵的食品。

第五种 法罗



法罗,体形与鳊花比较象,但比鳊花更扁平一些,南方也叫武昌鱼,毛主席用诗赞美的,就是这个。当然,它在主席心中的地位,那海死要排在红烧肉后面的得喽。




法罗和鳊花属于同一科的两个不同属,法罗也算大型鱼(五罗中只有哲罗和法罗是大型鱼,剩下三种都是小鱼),但与哲罗比,小不少,最大也就能长到十来斤。实际上养殖的鱼,一般都不会让长太大,因为最适合人们在饭店加工的鱼,大小都在1-3斤左右,正好够一盘,你整条鲸鱼放饭店,没吃完先馊了不是。




和鳊花一样,法罗的肉也富含脂肪,同样宜煎宜炖,用法罗吊汤,味美鲜香,如做成酸辣口,是醒酒的好东西。

扩展阅读:



法罗,中文学名三角鲂,属鲤形目、鲤科、鲂属(前面的鳊花为鳊属),体高,侧扁,全体呈菱形,体长约50厘米,为体高的2.2~2.8倍。头很细小。口小,端位,口裂倾斜,上下颌等长,上盖有坚硬的角质,但亦易脱落。眼侧位,至吻端的距离较至鳃盖后缘的距离为近。下咽齿3行。鳃耙17~22,多数为18~21。侧线鳞50~60。背鳍条3,7,起点至吻端的距离较至尾鳍基部的距离为小,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背鳍高度显著大于头长。 胸鳍刚达到腹鳍的基部。腹鳍仅伸至肛门,腹鳍基部至肛门间有显著的腹棱。臀鳍条3,24~32,多数为26~28;无硬刺,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的垂直线下方。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为长。体呈青灰色,头的背面及体的背部较深,侧面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生活于江河、湖泊中。平时栖于水的中下层。主要食物为苦草、轮叶黑藻,软体动物及湖底植物的碎屑、丝状绿藻、淡水海绵等。产卵期5~6月,此时雌雄两性的身上均有珠星出现。分布黑龙江、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流中及洞庭湖、鄱阳湖、粱子湖等湖泊中。

第六种:雅罗



提起这雅罗,不禁勾起了我的耿耿往事。



那还是在2009年,我和油城户外的几个朋友去额尔古纳河,这条河进入到黑龙江境内后跟另一条河流汇合,就叫黑龙江。我在经过拉布达林的时候,就去市场买了把全套的鱼竿。才花了10元钱,当时觉得真便宜,乐够呛,后来发生的事,却让我差点哭出来,便宜耽误事啊。



到了额尔古纳河边露营,帐篷还每支,我就兴冲冲跑河边去钓鱼,先把带的两个须笼扔到河里,打算抓点小鱼炖汤喝。然后开始手竿钓。先了几条小鱼,随后上鱼饵时发现丢了一个鱼钩,我赶紧检查另一个鱼钩,鱼线也似乎要松脱,先不管,接着钓,天快黑了都。接着钓上一条白色的有一捺多长的鱼,拎出水面时我就开始激动,快拎到岸上时,这个鱼钩却被鱼挣脱掉了,痛煞我也!眼瞅着那条鱼嘴里含着蚯蚓和鱼钩,扑通落水里,得意地冲我一挤眼儿,扭身儿就钻水里去了。我伸手去捉,没捉到,裤子和鞋却都湿了。气得我当场一抬膝盖,咔嚓,就把鱼竿给撅了。



遗憾的是,当时有驴友在场,这事以后就成了他们经常拿来说我脾气暴的段子。



这条戏耍我的鱼,当地人叫华子,也就是雅罗,
扩展阅读



额尔古纳河里的雅罗鱼为瓦氏雅罗鱼,雅罗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俗称:华子鱼,滑鱼,白鱼,沙包。



体长,侧扁,腹圆,无腹棱,吻端钝,稍隆起。口端位,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后延至眼前缘下方。唇薄,无角质边缘,无须。眼较大,鳞中等大,侧线完全,微向腹面弯下,向后延至尾柄正中轴。背鳍无硬刺。体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色;鳞片基部有明显的放射线纹,后缘灰色;各鳍灰白色,胸鳍、腹鳍和臀鳍有时呈浅黄色。性成熟的雄鱼在吻部、上下颌、眼的周围、胸鳍内侧有显著的白色珠星。



雅罗鱼虽然不是冷水性鱼类,但喜栖息于水流较缓、底质多砂砾、水质清澄的江河口或山涧支流里,完全静水中较为少见。喜集群活动,往往形成一个很大的群体,夏季每当傍晚时浮于水的上层,使水面似雨点状。雅罗鱼有着明显的洄游规律,江河刚开始解冻即成群地向上游上溯进行产卵洄游,然后进入湖岸河边肥育,冬季进入深水处越冬。雅罗鱼为杂食性鱼类,以高等植物的茎叶和碎屑为主,其次是昆虫,偶尔也食小型鱼类。3冬龄鱼始达性成熟,生殖季节较早,水温达4-8℃就开始产卵。产卵在砂砾或其它附着物上,怀卵量为1万粒左右,卵粒直径2.2毫米。生长速度不快。4冬龄鱼为最大成长年龄。一般捕获群体以体长15-19厘米,年龄为3-4龄鱼为主。



雅罗鱼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各水系,其中以黑龙江水系为多。此外,黄河下游、滦河、岱海、达里诺尔湖也产此鱼,数量较少,也分布于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上游。



雅罗鱼个体不大,最大个体体长约37厘米,重约0.5-0.75公斤。此鱼味鲜美,但含脂量并不丰富。我国雅罗鱼的资源比较丰富,由于它们有集群的习性,捕捞方便,黑龙江流域产量较高,在内蒙古的乌梁素海产量仅次于鲤、鲫。在东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都被列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但是,被捕后极易死亡,因其腹部体壁薄,常易破裂,致使肠内污液外溢,故市场价格较其它鱼类为低。近几年来,根据此种鱼繁殖力强的特点,已开始作为湖泊、水库的放养对象。

第七种:胡罗


胡罗 中文学名叫鰟鮍鱼 (发旁皮音)。



这种小鱼只有三到四厘米长,身体扁扁的,好像一粒粒葫芦种子,因此人们常叫它葫芦子鱼,简称葫芦子。


小时候,这种鱼在松花江边非常多,姥姥常常用它打鱼酱,也不用去鳞,内脏就直接用手一挤肚子,挤出多少算多少,然后跟别的小鱼一起用大酱一炖,咕嘟成烂糊糊的鱼酱,就大米饭吃,老香了。

这种鱼最大的,我见过的差不多有巴掌大,应该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松花江里。后来因为河道挖沙,还有污染等因素,基本就很少了,我在嫩江看见的,一般都如酒瓶盖大小,最大也就饼干那么大。



这种鱼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繁殖时,必须把卵产在河蚌的鳃瓣里:鳑鲏鱼和河蚌称得上是至爱亲朋,双方互为其后代的养母。 鳑鲏鱼生活在淡水湖沼中,个体不大,外表很漂亮:雄鱼银灰色的身体上镶嵌着桔黄色和蓝绿色的斑纹,鲜艳绚丽,雌鱼则体表灰暗。到了产卵季节,它们常常雌雄相伴,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一旦发现河蚌,雌鱼就伸出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孔中,把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里。随后,雄鱼也在蚌的入水孔附近射精,使精子随水流入外套腔使卵受精。受精卵移附在河蚌鳃瓣间进行发育。由于河蚌不断吸水,供给充足的氧气,加上贝壳的保护,鳑鲏鱼的受精卵在蚌壳内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直到孵化成幼鱼。


  河蚌在收养鳑鲏鱼后代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了鳑鲏鱼抚养。当鳑鲏鱼从河蚌身旁游过时,由于水的振动刺激了蚌,它就把大量的钩介幼虫(也就是河蚌孵化出的蚌幼虫)从出水孔排出来,钩附在鱼体的鳃或鳍上。鱼体由于受到钩介幼虫的刺激,便很快形成一个个被囊,把幼虫包裹起来。于是这个幼虫便开始它的寄生生活,直到能独立谋生为止。



生物学上,管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叫共生关系,也就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相互因对方的存在而生存,一方灭亡,另一方必然也灭亡。



所以,假设我们想让鰟鮍鱼灭亡,不可能把它们一个个都抓来捏死,你跑的快不怕,你的好代孕母亲---河蚌妈妈---可溜达的贼慢。好,我们人类是多么智慧啊,完全采取曲线灭亡方式嘛。河蚌不是以有机质颗粒,轮虫、鞭毛虫、藻类、小的甲壳类等为食吗,那就扒掉河底的淤泥层,采掘挖沙;或者污染河流,使水体富营养化,把河蚌的食物搞没,这样河蚌就会活活饿死病死。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到时看你个小破鰟鮍鱼还能蹿达到几时。



人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爬行动物是从水生生物登陆后进化来的。按照物种发展演化的规律,鱼类是我们更远古的祖先。它们才是河流的原著民。我们到它们的家里去,用生活和化工污水,用各种农药、用大型挖沙船、用生活和建筑垃圾去祸害它们的家;我们去捕捉它们,电网、毒药、绝户网,无所不用其极,毫无同情心和怜悯之心。它们是如此弱小,貌不惊人,易于捕捉而有味道鲜美,作为地球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谁会在意它们的生死哪。


扩展阅读

中华鰟鮍鱼(我们黑龙江里流域的鰟鮍叫黑龙江鰟鮍,暂没找到文献,用中华鰟鮍代替)为一种小型鱼类,银灰色的身体上镶嵌着桔黄色和蓝绿色的斑纹,体长5-8厘米,最大个体也不会超过20厘米。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鰟鮍亚科 鰟鮍属?(没查到是什么属,我暂定位鰟鮍属了哈)。

中华鰟鮍鱼身体极侧扁而高,卵圆形。头小,眼大,口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鳃耙短小,外侧10枚。下咽齿1行,齿面光滑,无锯齿。侧线鳞不完全,仅在锶盖后缘有侧线鳞3-7片,背鳍2,9-11,超点在体中部。胸鳍末端超过腹鳍起点。腹鳍起点至胸鳍基距离小于至臀鳍起点距离。臀鳍基底长度大于尾柄长度。尾柄中线有一黑色纵带。臀鳍起点正上方后黑色纵纹更为显著。鳃孔后方第1个侧线鳞及4、5个侧线鳞上均有1个很不明显的黑斑。雌鱼具长的产卵管,背鳍前部有1个大黑点,尾部上的纵纹比雄鱼为细。

中华鰟鮍体色鲜艳,尤其是每当生殖季节,性成熟期的雄鱼体色鲜艳,臀鳍呈红色,有的边缘呈黑色,身体在眼光照耀下呈现出美丽的色彩,所以也是大家喜欢的原生观赏鱼。雄鱼艳丽的体色配上珠星,更具吸引力。而雌鱼在生殖季节拖着一条长长的产卵管,在雄鱼的陪伴下更显得别具一格。

中华鰟鮍鱼分布于海河、黄河、长江、瓯江、闽江、九龙江、晋江、珠江和西江等水系,尤其喜欢生活在淡水湖沼中的浅水处有水草的地方,聚堆群居,摄食硅藻及其他藻类、碎屑,少量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到了产卵季节,雄鱼颤抖着展示自己的艳丽以吸引雌鱼。两条鱼会结伴同游,互相追嬉,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它的繁殖习性十分奇特,必须要有河蚌才可以繁殖。中华鳑鲏鱼和河蚌称得上是至爱亲朋,双方互为其后代的养母。中华鳑鲏鱼龄性成熟,绝对生殖力203到312粒。繁殖期的中华鰟鮍鱼有领地观念,会互相追逐争夺河蚌,但不会大鱼吃小鱼。一旦发现河蚌,雌鱼腹部垂下长长的产卵管,将卵产入蚌腮或外套膜内,随后,雄鱼也在蚌的入水孔附近射精,使精子随水流入外套腔使卵受精。受精卵移附在河蚌鳃瓣间进行发育。由于河蚌不断吸水,供给充足的氧气,加上贝壳的保护,中华鳑鲏鱼的受精卵在蚌壳内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直到孵化成幼鱼。

河蚌在收养中华鳑鲏鱼后代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了中华鳑鲏鱼抚养。当中华鳑鲏鱼从河蚌身旁游过时,由于水的振动刺激了蚌,它就把大量的钩介幼虫从出水孔排出来,钩附在鱼体的鳃或鳍上。鱼体由于受到钩介幼虫的刺激,便很快形成一个个被囊,把幼虫包裹起来。于是这个幼虫便开始它的寄生生活,直到能独立谋生为止。

繁殖期为春季到夏季。卵产于蚌壳中。到了产卵季节,鳑鲏常常雌雄相伴,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一旦发现河蚌,雌鱼就伸出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孔中,把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里。随后,雄鱼也在蚌的入水孔附近射精,使精子随水流入外套腔使卵受精。受精卵移附在河蚌鳃瓣间进行发育。由于河蚌不断吸水,供给充足的氧气,加上贝壳的保护,鳑鲏鱼的受精卵在蚌壳内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直到1个月后孵化成幼鱼。

饲养时要注意水温不要太热,最好不要超过30℃。食性很广,可以刮食藻类、水草,以及人工饲喂的米饭、面条、蛋黄、面包屑也吃;最有营养的吃食当然是鲜活的红虫、小蚯蚓、面包虫(撕开后获取虫浆)。单独的一只中华鰟鮍鱼置入鱼缸,它会感到孤单恐惧,乱闯乱撞,但成群的则胆大的多,可以来回巡游。它们性格温顺,能够和各种鱼混养。、中华鳑鲏鱼的繁殖是饲养其最棘手的问题,由于其特殊的生殖习性,必须在其生殖期间要养一只河蚌在缸中。因此、要繁殖、中华鳑鲏鱼、,必先学会饲养河蚌。

第八种 铜罗


第八种 铜罗



关于铜罗鱼的介绍,竟然在网上没有找到它的学名,分类归属及简介等,有的文章把它归为洄游鱼类,我觉得那可能体型就不能太小,否则那么小的体型,不可能积蓄足够多的脂肪用于千里奔袭。

由于我也没有拍到过实物照片。因此,非常期待见过此鱼的朋友发照片过来,与大家一共分享。此外,期待去黑龙江抚远一带溜达溜达的念头也愈发强烈。



网上说:


后三种罗:雅罗、胡罗、铜罗,都是小不点。最大的雅罗,也不过一两斤重。能和三花、大罗混在一起,实在荣幸。三罗虽小,却是水中珍品,肉嫩刺酥,酱焖、香酥、炖汤均佳。这“三罗”因其体型小,运输易碎,收拾麻烦,因此极少长途外运。不到黑龙江、乌苏里江边,难得品到,正因此,格外珍贵。


扩展阅读

黄姑鱼       别名:      罗鱼、铜罗鱼、花蜮鱼、黄婆鸡、黄姑子、黄鲞、皮蜮、春水鱼


      纲目: 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

  产地及产期: 我国黄、渤海、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 3龄全部性成熟,产卵期在5月上旬至7月,产浮性卵。

  介绍: 黄姑鱼外形与小黄鱼相似,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700克。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吻短钝、微突出,无骸须也无犬牙,上颌牙细小,下颌内行牙较大,骸部有5个小孔。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带红色,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

  为暖水性中下层鱼。具有发声能力,特别是生殖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主要摄食底栖动物。黄姑鱼的越冬场在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外海。
1. 一般从哪几个方面来鉴别鱼类?

今后大家看到一种鱼,一般可先根据鱼的体型、体色、斑纹、鳍的形状位置和数目、头部特征、吻部(嘴到眼睛之间叫吻部)特征、须的有无和生长位置、腹棱有无、鳞片的有无和形状等,来对鱼进行初步识别。

(一)体型

体型是识别鱼类最明显的标志,因此一般先从体型上分类,然后再根据其它特征加以识别。鱼类的体型大致可分为四类:鲤鲫型(最常见的鱼型,大多数鱼类都属于鲤形目,如鲫鱼,鲤鱼,草鱼等),鳊鲂型(就是鳊花、法罗的形状,扁扁的,薄薄的,立着游泳),泥鳅型(身体圆筒状如泥鳅,黄鳝,七星子等),还有一种淡水鱼很少见,就是类似海鱼中的蝠鲼,身体像个扇子似的,平卧着游动那种。

如果你看见的鱼的种类多了,那么有的鱼可能一搭眼就大致能判断出它属于哪一个目,因为目这一层次也有按照鱼的外形来定义的(我个人理解哈),如鲤形目,鲑形目,鲶形目等。

(二)体色

绝大多数鱼类的腹部银白色,背部深灰,但也有不少鱼类体表具有各种花纹,这是识别鱼类的一项特征。体表花纹一般为三种:图案式花纹,条纹状花纹,斑点或块状花纹。有花纹或斑点的鱼,带颜色的鱼,肯定会容易查找鉴别。

(三)鳍

鱼鳍是鱼类的划水、平衡和导航器官,它主要包括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及尾鳍的数目、位置和形状,常是鉴别鱼类的一项依据。

(四)须

须的有无、对数以及生长部位,也是识别鱼类的特征之一。鳅科鱼类的体型很相似,有时不易识别,但从口须多少,则较易分辨,如泥鳅有须5对;花鳅4对;黄沙鳅3对。

(五)鳞

鳞的有无以及它的形态特征,也是识别鱼类的重要特征之一。淡水鱼类中有一些种类是无鳞的,如鲶鱼、嘎牙子和黄鳝鱼等。对于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鳞片主要是看看大小,有的比较碎,例如白鲢;有的鱼鳞比较大,例如鲤鱼,青鱼等。

(六)头吻部

鱼的头部、吻部特征也多种多样。有的鱼脑袋超大,例如胖头,老头鱼;有的鱼脑袋带个“奔喽头”;有的鱼脑袋又细又尖。有的鱼嘴巴开口向上,适合捕捉水面上的飞虫,如白票子、岛子等;有的鱼嘴像吸盘,一般都是底栖鱼类,主要为了适合捕捉泥土里的有机碎屑、藻类和轮虫、桡足类甲壳纲的微小动物等。还有的鱼嘴里密布细细的碎齿;有的鱼嘴“地包天”,有的“天包地”等。

(七)侧线

鱼的侧线是鱼感受食物及水流变化、水流温度、分泌粘液保持润滑、减少水流阻力的器官。要注意它的侧线形状分布,就是鱼体侧一条从头到尾的黑线,注意它的起始位置,弯曲方向等。

(八)腹棱

有的鱼肚皮是圆鼓隆冬的,有的鱼肚皮是扁扁的,有的鱼肚皮收缩成一条明显的细线,那就是腹棱,例如白鲢子,白票子等。

除了尽可能多描述鱼的主要外部特征和细部特征外,还要记住最好问清这鱼产自哪里,生活习性和分布地点、当地人都叫它什么名字,有什么主要特点等。
第九种 岛子


在大庆一般的鱼馆,香煎岛子是一道比较上档次、味道也非常鲜美的名菜了。老话赞美龙江好吃的鱼也有“三花五罗一岛子”的说话,可见岛子的魅力。



岛子,东北人也有管它叫大白鱼的,2009年夏末跟大庆快乐驿站的“快乐永恒”等几个朋友去721附近探路。回来吃饭时在新村益民小区西南侧一排平房里发现有个专门经营兴凯湖大白鱼的小饭馆。永恒立刻进去跟老板唠了起来,因为永恒老家就是兴凯湖附近。这个小饭馆店面不大,装修很一般,但专门经营从兴凯湖运来的大白鱼,一般120元一斤,随便吃炖饭都要上千元。老板还从冰柜里拿出来一条让我们看,鱼大概有30-40公分的样子,算是挺大的了。老板自豪的说,很多大庆大款或官员都很好这口。真是只要有特色,鱼香不怕馆子破。



下面应大道、静水、晚霞、笑妍、老毒、小七等等美食家的要求,网转一个香煎岛子的小贴士:

原料:



岛子鱼2条(每条最好不要超过150克,不然不爱入味也不爱熟)、葱段半碗、生姜4片、花椒粉少许、料酒少许、酱油一大勺、盐适量、食用油适量、干面粉30克

做法:



1、将岛子鱼去鳞和腮,剪开腹部去掉鱼腹中的杂物,紧贴着鱼腹的那层黑膜一定要去掉,那是鱼过滤毒素用的,对人体的健康有害;

2、将洗干净的岛子鱼两面背部肉厚的地方每隔3厘米切上一刀, 这样更容易入味,但不要切太深了,煎鱼的时候容易碎;

3、将所有的调料,连同葱姜放入鱼盘中,将鱼两面都沾匀调料然后腌10分钟,味道要稍微咸一点。这样才有味道;



4、将锅烧热放食用油烧热;



5、将岛子鱼去掉调料,在鱼身的两面沾上薄薄一层干面粉,放入锅中,将调料里的葱姜也放到里面一起煎,小火煎到一面金黄,在翻过来煎另一面到金黄色即可盛出;

提示:



煎鱼的时候将鱼的两面沾上干面粉这样不容易粘锅,鱼皮会完整漂亮;煎鱼的时候一定要先将锅烧到微微冒青烟再放油,这样热锅凉油也不容易粘锅;煎鱼的时候千万不要总是将鱼翻个,一定要等到一面完全煎透成深金黄色,而且轻轻晃动锅子鱼就会滑动,再翻面,就完全不会粘锅了。


扩展阅读:



岛子,嫩江渔民也叫它撅嘴岛子。中文学名翘嘴红鲌。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红鲌属。俗称:白鱼、大白鱼、翘壳、翘嘴白鱼、翘嘴鲌。



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侧线明显,前部略向上弯,后部横贯体侧中部略下方。侧线鳞80-93枚。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鳍有强大而光滑的硬棘,第二棘最甚。胸鳍末端几达腹鳍基部。臀鳍长大,不分支鳍3条,分支鳍条21-25。尾鳍深叉形。体背浅棕色,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呈淡红色。尾鳍下叶稍长。



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各水域,是闻名遐迩的“太湖三白”之一,我国平原诸水系均产,以湖北、安徽和黑龙江省产量最多。每年6-7月份和10-11月份为捕捞旺季。东北地区以冬季上捕捞为主,松花江所产最著名。



野生翘嘴红鲌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

第十种 七星子


这种鱼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在松花江里也经常捕到,一般都在10厘米或更小,体表似乎是灰黑色,类似泥鳅。小时候大人都说这东西不能吃,还说它像吸血虫一样能叮到人腿上吸血。因此到现在,对它仍有着一种天然的距离感,即使捕到了,也多弃之江岸上任其晒干死亡。




七星子:属圆口纲,七鳃鳗目,七鳃鳗科,七鳃鳗属 俗称八目鳗,七星子。

其实七星子的成鱼个体大者可达60厘米以上,重约0.25公斤左右,可供食用。它含脂量高,为名贵食用鱼类。鱼体还含莙荙硷、肌氨酸等,此外,蛋白质、维生素A、D的含量都较高。七鳃鳗鱼体可入药。药性味甘温,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多用以治疗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干燥等症。在日本等国家,常把它当做一种名贵的滋补品来食用。

七星子在动物分类学上属“圆口纲”,不属“鱼纲”。不少人把它说成是鱼,那是错误的。就如同说鲸鱼是鱼一样会闹笑话;因为鲸鱼属“哺乳纲”。而七星子的化石考古证明,它至少在3.6亿年前就已经存在,远超恐龙的历史。它是如此古老,以致我们只能把它当做所有鱼类的祖先,或者称它为一种脊索类的、类鱼形的动物。现在的鱼都是脊椎类,就是有一个硬骨组成的脊柱,而七星子没有脊柱,只有脊索,还有一些类似脊椎骨雏形似的软骨组织,所以它属于脊索类。因为它全身没有骨头,只有软骨和肌肉组织,所以难以有化石留存,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化石只有零星和残缺的留存,换句话说,如果你发现一个它的完整化石,你发了。


这种鱼没有的嘴没有上下唇,只有一个圆形的口器,不能闭合,里面有很多牙齿,往往吸附在其他生物身上生活。

扩展阅读:

七星子属圆口纲,七鳃鳗目,七鳃鳗科,七鳃鳗属,俗称八目鳗,七星子。


七星鳗体呈圆柱形,光滑无鳞。尾部侧扁。头的两侧各在眼睛之后有一行7个分离的鳃孔,鳃孔与眼睛排成一直行共8个象眼睛的点,故通称八目鳃。



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两眼的中间;鼻孔后方有一个白色的皮斑,为感光皮。头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状的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的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的底部,口的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质齿。皮肤柔软光滑,无鳞,侧线不发达。无胸鳍和腹鳍。背鳍2个,其长约相等,后面的背鳍与尾鳍相连,鳍条软而细密。肛门位于体后部,具一细管状突出。肌节自最后鳃孔至肛门红75节。背鳍2个。第1背鳍较低而短,起点距吻端距尾端约相等。第2背鳍较大,中部很高;前、后部渐低,后部与尾鳍相连,鳍条软而细密。臀鳍很低,始自肛门之后,与尾鳍下叶相连。尾鳍矛状,上下叶约等长。无胸鳍和腹鳍。体灰青绿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背鳍上部黑色,尾鳍深黑色。



七鳃鳗为典型的洄游性鱼类,部分时期在海中生活。秋季由海进入江河,在江河下游越冬,翌年5-6月,当水温达15℃左右时溯至上游繁殖。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于4-5月回游至浅水河流中砂砾底产卵。卵极小,每次产卵8万粒,产卵后亲鱼全部死亡。孵出的幼鳗随水漂流,常躲藏于泥沙中夜晚出来摄食,经4-5年后开始变态,入海生活数年,再溯河产卵。为食肉性鱼类,常以吸盘附于大鱼身身,用吸盘内舌上角质齿锉破鱼体,吮吸其血肉。



七鳃鳗分布于东北地区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及松花江等河流中。

除本种个体较大之外,另有2种陆封性七鳃鳗,即东北七鳃鳗和溪七鳃鳗,但个体均较小,终生栖息于江河内,无洄游习性,数量也很少,均处于易危状况。

七鳃鳗的成鱼个体大者可达60厘米以上,重约0.25公斤左右,可供食用。它含脂量高,为名贵食用鱼类。

七鳃鳗的资源量相当少,处于易危状态。致危原因主要是受水土流失的影响,产卵场和幼鱼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加上水质污染影响了生存环境。目前尚无有效的保护措施。

春至秋季捕捞,风干,或鲜用。



七星鳗中国有3种:



东北七鳃鳗: 2D分离,下唇板齿9-10,成体达160mm,终生生活在鸭绿江内

日本七鳃鳗:生活于海内,12月上溯至黑、乌、图上游,次年春末产卵,孵化后降河入海。

雷氏七鳃鳗:2D相连,下唇板齿6-7(8),幼鱼230mm,成体120-180mm,黑龙江流域一些水体中。


第十一种  船钉子




我们老家(松花江附近的通河县)叫它川丁子(音译),估计是它身体细长像个大铁钉子,同时游蹿的也快,故起此名吧。我小时候经常在松花江里捕到。用搬凳子(1米见方的窗纱和两根手指头粗细的、对角线交叉捆绑的两个棍子做成,中间吊块豆饼做诱饵)或闷罐子(就是罐头饼子,瓶口用自行车内胎剪车锯齿状,内凹成喇叭状卡在瓶口处,小鱼易进不易出)捕获的最多的就是这种鱼。有时站在水里,这种鱼甚至啃你的小腿或脚丫子,麻酥酥的。



这种鱼对水质要求高,而且离水易死,不易养活。80年代最大的能有一捺长,大手指头粗细。现在回我老家通河县,江里基本已经很少见了。这种鱼就一根主刺,肉很多,小时候主要炸着或煎着吃,肉很香。


扩展阅读


船丁子,中文学名蛇鮈(发局音)。全长24厘米。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蛇鮈属,该属一共有6种。俗称:船钉子,白杨鱼,打船钉,棺材钉,沙锥。体延长,略呈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平坦,尾柄稍侧扁。头较长,大于体高。吻突出,在鼻孔前下凹。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具有显著的乳突,下唇后缘游离。上下唇沟相通,上唇沟较深。口角须1对,其长度小于眼径。眼较大。背鳍无硬刺。侧线完整且平直。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中轴有一条浅黑色纵带,上有13-14个不明显的黑斑。背部中线隐约可见4-5个黑斑。胸鳍、腹鳍及鳃盖边缘为黄色;背鳍、臀鳍及尾鳍为灰白色。

蛇鮈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中国和越南北部。我国从黑龙江向南直至珠江各水系均产此鱼。为栖息于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缓水沙底处。一般在夏季进入大湖肥育,主要摄食水生昆虫或桡足类,同时也吃少量水草或藻类。雌鱼一般体长10.6厘米即达性成熟,生殖季节为4-6月,在河流中产漂浮性小卵。



第十二种:柳根儿
柳根儿



大庆一些常去内蒙古巴林镇、铁力县桃山或五常县双峰林场玩的朋友,经常在农家吃到一种很便宜、味道也很鲜美的鱼,就是这种柳根儿。一般做法是酱炖,用农家自酿的大酱,该鱼不大,肉质细嫩,干炸,炖汤都可以,打成鱼酱泡小米水饭,也是一绝。在80年代以前,江河鱼类比较多,这种鱼一般是没人吃的。



对于为什么取名叫柳根儿,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这种鱼常在溪水边的柳树根子下面活动,觅食及自我保护等,所以叫柳根儿。



柳根一般分三种,我们常吃的是溪水柳根儿(属于真秽),还有泡柳根(属于湖秽),这两种见下图。还有一种拉氏秽暂无图。也有说我们常见的柳根属于拉氏秽的,具体待考。另外,可能由于命名原因,这里的秽(发会音),别处也可能用鱥(发桂音)来代替,我这里暂用鱥来进行科属的分类。




扩展阅读:



百度上说:柳根鱼为拉氏秽(发会音)、湖秽和真秽的统称,学名拉氏秽,现称洛氏秽,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鲤形目、鲤科、秽属。为江河野生的小型经济鱼类,价值很高。常栖息于清澈的小河和山涧溪流,喜集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成体一般为50一90毫米。生殖期间,体色鲜艳、美观。分布于欧洲和我国黑龙江水系和额尔齐斯河水系。



根据《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3》里介绍:



柳根子 学名真鱥(发桂音)【估计鱥意=秽意】,属于鲤科,口小,端位,上颌稍长于下颌.头长较体高为大,尾柄细长。鳞细小,胸、腹部无鳞;侧线不完全。尾鳍深分叉。



栖息于清澈的小河和山涧溪流,喜集群活动,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成体一般为50~90毫米。生殖期间,体色鲜艳、美观。分布于欧洲和我国黑龙江水系和额尔齐斯河水系。



还在网上找到一种解释:



拉丁名:拉氏鱥北京钓鱼网,北俗名:柳根 奶包子  分类地位: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鱥属。



地理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干支流以及热河, 辽河至长江流域。



形态描述:体长,后部侧扁。腹部圆,头长,吻钝圆。眼中等。鳞片很小,排列紧密,胸部有鳞。侧线完全,在腹鳍之前有弯曲。背鳍较短小,胸鳍椭圆形,尾鳍内凹。体背侧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部正中有隐约黑条纹,体侧许多不规则的黑色小斑点,尾鳍基有一黑色斑点。



介绍:拉氏(鱼岁)为小型鱼类,喜居于水温偏低的溪流中。杂食性。食物中包括绿藻、浮游动物的枝角类以及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生殖季节在5~7月。雄鱼在生殖季节生殖突起变得明显。


第十二种:嘎牙子

嘎牙子,大庆饭店里比较有档次的菜,个头一般都在20公分左右,价格通常在50元一份左右。最长见的做法就是红烧和酱炖。但无论哪种做法,都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如何保持做好后的鱼外形完整。因为这种鱼的肉质细嫩无比,出锅时稍不注意,就容易把它弄碎。所以一般都是把汤先烧开,然后再小心把鱼放进去,小火炖,慢慢收汤,轻轻盛出锅。




换句话说,你很难吃到油炸嘎牙子,油煎嘎牙子,糖醋嘎牙子。




这种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三根鳍刺,背鳍一根,胸鳍左右各一根。非常坚硬锋利,而且它全身无鳞,有光滑的粘液,所以不认识的人想抓它,通常都会下意识的通过控制它的鳍来抓住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往往会被扎的鲜血淋淋。黄颡鱼类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半小时至1小时始止。

扩展阅读:




嘎牙子,属鲶形目,鲿(发常音)科,黄颡(发嗓音)鱼属。学名黄颡鱼。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有脂鳍。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




嘎牙子鱼属于温水性鱼类,分布全国各南北水域。是一种无鳞、阔嘴、瘦身、周身粘滑、长有“胡须”的小型野生经济鱼类。也是我国江河湖泊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小刺,多脂。蛋白质含量16.1克,脂肪0.7克,钙、磷含量居江河鱼类之冠,有益体强身、发奶之功效。
第十三种  白嘎啦眼子



这种鱼,我第一次还是听咱们论坛里的james-he说的,时间不超过一周左右。他说他在肇源县的鱼馆吃过一种鱼,很好吃,念念不忘。我问他这种鱼叫什么,他说叫白嘎啦眼子,具体学名不详。



我立刻很好奇,又给大庆都市户外群里的管理“开心老大”发去了留言进行咨询,因为他是肇源人。他回复我说,这种鱼跟嘎牙子很类似,但比嘎牙子小的多,具体的学名也不知道。



前几天我去让区奥林住宅小区一个叫“渔.米库”的鱼馆吃饭(在丑氏粥铺隔壁)。看到里面的鱼缸子中,一个缸子里有嘎牙子和牛尾巴,另一个缸子里也是小嘎牙子,不过都是手指头左右长短的。当时我还纳闷,这么点的嘎牙子,咋吃啊。



昨天,也就是2012年4月22日,我跟几个哥们去嫩江荒岛露营。在岸边的网房子里,我见到了刚刚打鱼回来的渔民刘四哥。我从他的鱼筐里翻出一条小嘎牙子对他说:这么小的嘎牙子也不好收拾啊,他立刻说:这不是嘎牙子,这个是白嘎啦眼子。

我很欣喜,立刻问他这鱼跟嘎牙子的区别,他说这种鱼长不大,最大也就香烟那么长,跟嘎牙子很类似,但没有嘎牙子身上那种很明显的斑块,而且它的眼睛周围有一圈明显的白色的眼圈,所以叫它白嘎啦眼子。

回来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却更加疑惑。

毫无疑问,根据外形可立断,它跟嘎牙子都是一个属的,我就从这里下手。


在丁言伟所发表的《黄颡鱼属(硬骨鱼纲,鲿科)鱼类分子系统发育及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一文中,作者指出“黄颡鱼属隶属于鲇形目鲿科,是东亚特有鲿科鱼类,在我国有5个种,包括黄颡鱼、中间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和光泽黄颡鱼。”

百度百科中说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黄颡鱼到底分几种,我比较相信前者。不过却查不到前者所说的这5种鱼的具体文字介绍。所以昨天下午我只好一只手托着个白嘎啦眼子鱼,坐在电脑前,对照百度百科里所列的几种鱼的文字简介(见下),逐一进行体征甄别:


白嘎啦眼子长不大,所以,立刻排除了江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这两种鱼个体能长到2斤左右)。



对照手中的鱼体,发现该鱼的鼻须长度超过了胸鳍的基部,而且胸鳍前缘有锯齿。而这两条都不属于光泽黄颡鱼的体征,所以这种鱼也被排除。



只剩下最后一种,岔尾黄颡鱼。把实物和文字进一步对比如下:



1上颌须长度超过胸鳍中部,符合;

2胸鳍刺与背鳍刺基本等长,符合;

3胸鳍刺前后缘均有锯齿,符合;

4尾鳍深分叉,符合;

5鼻须全为黑色,半符合,手中的鱼体鼻须为一半黑一半白;

6个体不大,符合。

初步结论:

就目前手头的资料,暂时把白嘎啦眼子鱼列为黄颡鱼属里的岔尾黄颡鱼吧。这样的结论让我心里很没底,多么希望能有这方面的专家或者爱好者给予指点迷津。

另外我很好奇一点:嘎牙子小的时候,跟白嘎啦眼子一般大的时候,它俩外形相似度如何?怎么区分?看白眼圈大小么?


扩展阅读:



附:百度百科里介绍的四种黄颡鱼:


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江黄颡鱼(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光泽黄颡鱼(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瓦氏黄颡鱼(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扩展阅读:



附:百度百科里介绍的四种黄颡鱼:


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江黄颡鱼(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光泽黄颡鱼(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瓦氏黄颡鱼(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第十六种: 鲇鱼球子
小时候抓个青蛙,拴到大号鱼钩上,然后用撇弦(粗的鱼线,线坠一般挂个旧锁头,以便能甩的远)把它甩到松花江的大流里去,因为鲶鱼一般都在深水处,然后把鱼线拴到一个从竹扫帚上抽下来的竹条上,竹条插到江边泥里,竹稍拴一个小铃铛,完事我们就可以跑一边捕鱼或者游泳了,如果鲶鱼或者大鱼咬钩,铃铛就会哗啦哗啦响,这时我们一帮小孩子都会赶紧跑上去,一边慢慢往上拉线,一边感受鱼的大小和力度,快到岸边时,就能隐约看到鱼的影子和激起的水花了,那时是最激动的时候,难以忘怀。



甩撇弦(线)要有技巧,在身体一侧上下垂直了轮圈,轮几圈后找准角度,松手,鱼线就会沿着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去。如果你没上下垂直轮圆,鱼钩就容易扎到小腿上,或者出手的角度没掌握好,一出手感觉不对又立刻想抓回鱼线,鱼钩就容易扎到手里,我是不如表哥他们的,就曾把鱼钩甩到手的虎口处,那时也不知道上医院去处理,就是硬拔,鱼钩的倒刺往往让人疼的直跳,同样难以忘怀。



一般长度在二三十公分长的鲶鱼,我们都叫鲇鱼球子,大的才叫鲶鱼。



黑龙江人大多知道依据俗语: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据说前几年被拿到中央电视台去宣传,搞的全国人民都知道了。鲶鱼炖茄子,在黑龙江是最普通的做法,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茄子,往往比鲶鱼还要好吃的很,吃完你一看,往往盘子里一块茄子都没有了,就剩鲶鱼了。有些食材相互搭配借味,往往口感更上一楼,海蜇丝拌黄瓜丝如此,鲶鱼炖茄子也是如此。



鲶鱼有三大,即嘴大、头大、肚子大。其色别有两种:一种是青灰色,一种是牙黄色,牙黄色的鲶鱼身上有花斑。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刚打出的鲶鱼如果身上是黄色的,在鱼篓里后者水桶里放的时间久一点,也会变成黑色的,这点很有趣,但不知是什么原因。



此鱼的显著特征是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胡须。鲇鱼的最佳食用季节在仲春和仲夏之间。鲇鱼不仅像其他鱼一样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肉质细嫩、美味浓郁、刺少、开胃、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


不得不说的是,全世界有两万多种鱼类,鲇鱼就占了1500多种。

扩展阅读:


鲶鱼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下位,口裂小,末端仅达眼前缘下方(末端达眼后缘的是大口鲶)。下颚突出。齿间细,绒毛状,颌齿及梨齿均排列呈弯带状,梨骨齿带连续,后缘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成鱼须2对,上颌须可深达胸鳍末端,下颌须较短。幼鱼期须3对,体长至60毫米左右时1对颏须开始消失。鲇鱼多黏液,体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有4-6根鳍条。无脂鳍。臀鳍很长,后端连于尾鳍。鲇鱼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

鲶鱼主要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坑塘的中下层,多在沿岸地带活动,白天多隐于草丛、石块下或深水底,一般夜晚觅食活动频繁。秋后居于深水活污泥中越冬,摄食程度亦减弱。

鲶鱼为底栖肉食性鱼类,鲶鱼捕食对象多为小型鱼类,如餐条、鲫鱼、鰕虎鱼、麦穗鱼、鲤鱼、泥鳅等,也吃虾类和水生昆虫。鲇鱼以吞食为主,牙齿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逃脱。

第十七种 怀头


第一次听到并吃到这种鱼,还是九几年,在大庆让区的莲华鱼村。这种鱼外形跟鲶鱼很像,但要比鲶鱼大的多,最大的可以长到1米多长,而鲶鱼一般长度不超过半米。另外怀头又叫六须鲶,因为它的须子是6个,而普通鲶鱼只有2对4条。味道已经没什么记忆了。以后也很少吃到,算是餐桌上比较冷门的鱼类吧,如果一种鱼没有什么特殊的香味,价格又很高,那么它的市场价值一定不很大,不知这是怀头鱼的悲哀还是荣幸。



《中国淡水鱼类图集3》里也引用了上面的同一张图,介绍它是欧洲六须鲶,原产欧洲,后见于新疆伊犁河,估计是前苏联巴尔喀什湖引种所致。

但百度上却说,怀头鲶是黑龙江省地产鱼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等江河,以及一些大型湖泊均有分布。还说怀头鲶在黑龙江省养殖取得了较好效果,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名特优养殖品种。2003年仅肇东市涝洲镇怀头鲶养殖面积就达4万亩,放养怀头鲶苗种40余万尾。

我很纳闷,肇东市养殖搞了那么多亩,似乎没怎么运到大庆的餐桌上啊。有时搞养殖风险真的很大,记得九几年有人在龙凤光明附近搞鸵鸟养殖,专家和报纸说它的蛋和肉有多好多好,营养价值有多高多高,结果还是没整起来,我那时工作关系,经常出去吃饭,似乎还没吃过鸵鸟肉,一般饭店也没有。

如何与鲶鱼区分,教大家最简单的一招(兼把妹秘籍倾情免费大放送哈):如果你在饭店看见的鲶鱼是六个须子,那就是怀头,否则就是鲶鱼。假设你身边恰好有一美女指着这鱼说:哇塞,好大的鲶鱼,我要吃。你就可以语气缓慢深沉的接茬:妹子,准确的说,这个不是鲶鱼,它的俗名叫怀头,学名叫黑龙江六须鲶,是咱们省水域特产的一种鱼类,肉质非常鲜嫩,最多能长到1米多长哪,鲶鱼就是把油门踩油箱里也撵不上它的个头.......

相信我,那位妹妹一定会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你的......


扩展阅读:

怀头 也称黑龙江六须鲶、怀头和怀子,在鱼类分学上隶属鲶形目、鲶科、鲶属。怀头鲶是黑龙江省地产鱼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等江河,以及一些大型湖泊均有分布。怀头鲶是一种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100kg以上。怀头鲶肉味鲜美,无肌间刺,含肉率高,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怀头鲶在黑龙江省养殖取得了较好效果,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名特优养殖品种。2003年仅肇东市涝洲镇怀头鲶养殖面积就达4万亩,放养怀头鲶苗种40余万尾。怀头鲶适应环境能力强,耐低氧,生长速度快,容易饲养,起捕率高,当年鱼苗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其养殖前景看好。



体长,尾头侧扁。头长,平扁。吻钝圆。口大,亚上位,上颌较下颌为短,后伸超过眼后缘;颌齿显露;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齿。须3对;上颌须1对,伸达胸鳍;下颌须2对,前须较后须长。眼小,侧上位。体无鳞。背鳍小,无硬刺;胸鳍硬刺较弱,前后缘光滑,伸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方,伸达臀鳍;臀鳍基部长,臀鳍条83-90,略连尾鳍;尾鳍圆截形。体背侧淡黄灰色,腹侧较淡。



喜生活于主河道及支流中,不喜到湖区及泛滥地带。为中、下层鱼类。性不很活泼,白天多栖息于水体底层,夜间游至浅水处觅食。秋后则居于深水或在污泥中越冬。冬季摄食强度减弱。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性成熟年龄为3冬龄或更大。生长速度较快,2冬龄的体长可达560-580毫米左右,3冬龄可达675-685毫米。据记载最大个体体长达2米,体重40公斤。



(一)怀头鲶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怀头鲶体型与普通鲶鱼相似,身体前部较宽,后部侧扁,腹部较大,微圆。背部多为浅黄色或灰褐色,身体两侧有金黄色的侧线,还有不规则的暗色斑块,腹部呈白色。体表光滑无鳞,胸鳍基部各有一个粘液孔,受刺激时能分泌大量粘液。头部扁平且宽,眼睛小,口较大,上下颌均有锐利的小齿。有三对须,上颌须1对,并且较长,超过头长;下颌须2对,较短,容易断掉。背鳍较小。胸鳍具有硬刺,硬刺的边缘有许多瘤状突起,边缘没有锯状的缺刻。臀鳍较长,从肛门后一直到尾鳍基部。怀头鲶外部形态特征见图。

(二)怀头鲶与普通鲶鱼的主要区别

(1)怀头鲶身体两侧有一条明显的金黄色侧线,而普通鲶鱼不明显。

(2)怀头鲶的胸鳍硬刺后缘光滑,而普通鲶鱼具有锯齿,用手触摸很容易区别。

(3)怀头鲶的头大,眼小,吻宽,须3对;而普通鲶鱼头小,眼大,吻 窄,须2对(幼鱼阶段也是3对)。

(4)怀头鲶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而普通鲶鱼生长慢,个体小。



(5)怀头鲶体长60cm以上才达到性成熟;普通鲶鱼体长30cm左右就达到性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