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京剧(王佩瑜、马志明、邓沐玮版)《乌盆记》的一点杂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0:39:50


好像是有这么种声音吧,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悲剧,远不像古希腊。对这点本人没研究过,说实在的,对戏剧咱也不内行,唯一喜欢的中国传统艺术,大概也就是京剧了。

昨晚在优酷上看了一出前两年排的由王佩瑜、邓沐玮和马志明主演的《乌盆记》,似乎从某种方面印证了中国缺乏真正的悲剧这个观点。这出戏说的是,南阳富商刘世昌,在回家路过定远县时遇到了大雨,只好借宿到窑户赵大家。没想到赵大见财起意,用毒酒将他和随从毒死,尸体大卸八块,被烧成了乌盆。那赵大因发了不义之财,也成了当地的首富。

恰好啊,有位老鞋匠名叫张别古,因赵大欠了自己的鞋钱,径去赵家索要。赵大便将那只乌盆抵给了他。接下来,发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刘世昌自被害死后,冤魂不散,仍然附着在那只乌盆上。于是,这位“冤魂”不断地和张别古这个小老头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吓得张别古几次三番想一逃了之,都不能如愿。这样的内容如果拍成影视剧,一定是部令人肝颤的恐怖大片啊!最后,架不住冤魂的纠缠,张别古只好到包公那里告状,为刘世昌洗雪了冤屈。

这部戏我是很熟悉的,以前就看过著名杨派老生杨乃鹏的表演,在当时,虽也认为这是出悲剧,但看过的感觉是:没有多少悲感,只是觉得这出戏的唱腔好听,唱段很多,很过瘾。昨晚的演出,因为是不同名家表演的不同版本,带给我的竟是完全出乎预料的效果。

先说下刘世昌的扮演者王佩瑜。她是一位成名很早的女老生,上海人,后来据说上了大学,学的仍然是自己热爱的京剧表演艺术。在《乌盆记》的演出中,她给我的感觉是中规中矩,演唱音色饱满,很有余派味道。美中不足的是,限于女人的条件,她身材显得过矮,气息也不像男老生那样雄壮,这也是所有女老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吧,但不管怎么说,王的表演还是属上乘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全场都被马志明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的时候,王始终都沉浸在角色里,不为所动,这也是需要一定的自控力的。

邓沐玮扮演的包公,对身为京剧界八大铜锤、得过梅兰芳金奖的他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虽然戏份不重,但让我惊喜的是,老邓在这出戏里,竟然也配合马志明幽默了一回,称呼衙役的扮演者——马志明的老搭档黄族民为“邓小玮”,使用的还是地道的韵白,让人喷饭。

整场戏中最大的亮点无疑非马志明莫属了。马志明对相声爱好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出身相声世家,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儿子,也是马氏相声的优秀继承者,人称“少马爷”。在我看来,马志明的传统相声功力堪称大师级水准,恐怕除了他的父亲,其他人很少能与之比肩。在这里,他又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艺的另一面,扮演了戏中的那位丑行的代表人物——张别古。少马爷这次没有让人们失望,他的发挥大胆,语言幽默,特别是加入了很多现代语言的新成分,甚至包括网络语言,使得全场包袱不断,笑料迭出。高潮还在全剧的结尾部分,少马爷的老搭档黄族民也配合演出,扮演衙役,他们二人互相搭腔,一捧一逗,简直像一场相声演出,但又没有脱离剧情去刻意地讨好观众,而是在表面的“漫不经心”中揉入了很多的滑稽场面,和剧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些都是很需要功力的地方。

看过戏后,我回味了一下,发现:怎么一部本该是大悲的戏剧,最后却变成了让人前仰后合、乐不可支的喜剧呢?再想想,不奇怪啊,中国的戏剧有自己的特点,除了“因果报应”、“正义战胜邪恶”、“美满大团圆”这类人人尽知的冲淡悲剧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以京剧为例,就是它的受众是独特的人群。不是有句话么:京剧要从娃娃抓起。是的,欣赏京剧艺术,是需要一点点审美观,懂得一点点京剧艺术的基本常识的,不然的话,在今天的文化快餐的冲击下,你是很难坐下来,平心静气的去欣赏它的。而一旦你入了门,就会深深的为它的魅力所吸引,一发不可收拾。

一般来说,戏迷们看京剧,首要的目的不是看剧情,因为那些传统戏的剧情早已为爱好者们了然于胸,背得滚瓜烂熟了。那么,他们看的究竟是什么呢?表演。也就是说,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同一出戏的不同演绎,这才是他们欣赏的主要目的。举个例子,《乌盆记》中有反二黄的“未曾开言泪满腮”,是经典唱段,《空城计》有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也是脍炙人口的,这些唱段都为戏迷津津乐道,百听不厌。不要说不同流派的演唱,就是同一流派,因个人先天条件的不同,演唱的特色也不尽一致,这些都是吸引戏迷们反复欣赏的一大动力。

本人是天津人,生在曲艺之乡,对京剧当然也是无一例外的钟爱。过去的天津京剧界,被同行总结了一句多少带点贬义的评语:“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这句活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天津是传统艺术的群众基础很雄厚的地方,唯有传统戏或传统曲艺,才有市场。比如京剧,受欢迎的都是那些常演不衰的戏,而新编剧一般不大被人捧。在这样的情况下,天津京剧的专业院团常年上演那些传统剧目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不仅如此,天津观众的守旧也是出名的,也就是说,即便你演的是传统戏,你还要照老路子去演,要严格保持各流派的鲜明特色,不能越雷池一步。剧本也要老套的,不要经过现代加工,这样的演出才会被那些有着“挑剔”名声的天津戏迷所认可。有意思的是,“老演老戏,老戏老演”的评价,在今天听起来已经没有了贬义,而是对天津戏迷的执着精神的某种赞赏了。

说到这里,为什么相声界的马志明和王佩瑜等为代表的京剧界的一次合作会被广大天津京剧迷们所认可呢?原因大概是这样:在天津,相声和京剧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马志明本人在天津和全国相声界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传统艺术的底子非常扎实,由他和京剧界合作, 对京剧艺术来说,至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不会给人以对传统艺术不够尊重的感觉。而且这种形式在戏剧界和曲艺界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相对来说,马志明的表演还要更专业一些,恶搞的成分也更少一些。我想,以后再有类似水平的演出,不要说戏迷们,连我这个二把刀也会主动买票去现场过瘾的。

最后再把话绕回来,王、马、邓的这次合作,把一出悲剧变成喜剧,究竟是好是坏?前面说了不少,我再补充下,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古希腊的悲剧是好,可惜我没机会欣赏过,估计也没那耐心去欣赏。但至少,对京剧我是热爱的,也接受这样的“悲喜剧”,能听到自己喜欢的唱段,欣赏到演员们精彩的演出,作为闲暇时的消遣,这就够了。在网上不是总有人上纲上线吗?说悲剧如何高级,这在我来说也无所谓,我不觉得喜剧就有多低级。如果有人上升到悲剧是产生更高级文明的高度,就更不必搭理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因喜剧就低于古希腊文明了?呵呵,干自己想干的事,欣赏自己喜欢的艺术,就这么简单,哪有那么多的低级、高级之分呢?



好像是有这么种声音吧,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悲剧,远不像古希腊。对这点本人没研究过,说实在的,对戏剧咱也不内行,唯一喜欢的中国传统艺术,大概也就是京剧了。

昨晚在优酷上看了一出前两年排的由王佩瑜、邓沐玮和马志明主演的《乌盆记》,似乎从某种方面印证了中国缺乏真正的悲剧这个观点。这出戏说的是,南阳富商刘世昌,在回家路过定远县时遇到了大雨,只好借宿到窑户赵大家。没想到赵大见财起意,用毒酒将他和随从毒死,尸体大卸八块,被烧成了乌盆。那赵大因发了不义之财,也成了当地的首富。

恰好啊,有位老鞋匠名叫张别古,因赵大欠了自己的鞋钱,径去赵家索要。赵大便将那只乌盆抵给了他。接下来,发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刘世昌自被害死后,冤魂不散,仍然附着在那只乌盆上。于是,这位“冤魂”不断地和张别古这个小老头诉说着自己的冤屈,吓得张别古几次三番想一逃了之,都不能如愿。这样的内容如果拍成影视剧,一定是部令人肝颤的恐怖大片啊!最后,架不住冤魂的纠缠,张别古只好到包公那里告状,为刘世昌洗雪了冤屈。

这部戏我是很熟悉的,以前就看过著名杨派老生杨乃鹏的表演,在当时,虽也认为这是出悲剧,但看过的感觉是:没有多少悲感,只是觉得这出戏的唱腔好听,唱段很多,很过瘾。昨晚的演出,因为是不同名家表演的不同版本,带给我的竟是完全出乎预料的效果。

先说下刘世昌的扮演者王佩瑜。她是一位成名很早的女老生,上海人,后来据说上了大学,学的仍然是自己热爱的京剧表演艺术。在《乌盆记》的演出中,她给我的感觉是中规中矩,演唱音色饱满,很有余派味道。美中不足的是,限于女人的条件,她身材显得过矮,气息也不像男老生那样雄壮,这也是所有女老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吧,但不管怎么说,王的表演还是属上乘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全场都被马志明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的时候,王始终都沉浸在角色里,不为所动,这也是需要一定的自控力的。

邓沐玮扮演的包公,对身为京剧界八大铜锤、得过梅兰芳金奖的他来说,实在是小菜一碟。虽然戏份不重,但让我惊喜的是,老邓在这出戏里,竟然也配合马志明幽默了一回,称呼衙役的扮演者——马志明的老搭档黄族民为“邓小玮”,使用的还是地道的韵白,让人喷饭。

整场戏中最大的亮点无疑非马志明莫属了。马志明对相声爱好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出身相声世家,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儿子,也是马氏相声的优秀继承者,人称“少马爷”。在我看来,马志明的传统相声功力堪称大师级水准,恐怕除了他的父亲,其他人很少能与之比肩。在这里,他又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多才多艺的另一面,扮演了戏中的那位丑行的代表人物——张别古。少马爷这次没有让人们失望,他的发挥大胆,语言幽默,特别是加入了很多现代语言的新成分,甚至包括网络语言,使得全场包袱不断,笑料迭出。高潮还在全剧的结尾部分,少马爷的老搭档黄族民也配合演出,扮演衙役,他们二人互相搭腔,一捧一逗,简直像一场相声演出,但又没有脱离剧情去刻意地讨好观众,而是在表面的“漫不经心”中揉入了很多的滑稽场面,和剧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些都是很需要功力的地方。

看过戏后,我回味了一下,发现:怎么一部本该是大悲的戏剧,最后却变成了让人前仰后合、乐不可支的喜剧呢?再想想,不奇怪啊,中国的戏剧有自己的特点,除了“因果报应”、“正义战胜邪恶”、“美满大团圆”这类人人尽知的冲淡悲剧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以京剧为例,就是它的受众是独特的人群。不是有句话么:京剧要从娃娃抓起。是的,欣赏京剧艺术,是需要一点点审美观,懂得一点点京剧艺术的基本常识的,不然的话,在今天的文化快餐的冲击下,你是很难坐下来,平心静气的去欣赏它的。而一旦你入了门,就会深深的为它的魅力所吸引,一发不可收拾。

一般来说,戏迷们看京剧,首要的目的不是看剧情,因为那些传统戏的剧情早已为爱好者们了然于胸,背得滚瓜烂熟了。那么,他们看的究竟是什么呢?表演。也就是说,不同流派,不同演员,对同一出戏的不同演绎,这才是他们欣赏的主要目的。举个例子,《乌盆记》中有反二黄的“未曾开言泪满腮”,是经典唱段,《空城计》有西皮慢板“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也是脍炙人口的,这些唱段都为戏迷津津乐道,百听不厌。不要说不同流派的演唱,就是同一流派,因个人先天条件的不同,演唱的特色也不尽一致,这些都是吸引戏迷们反复欣赏的一大动力。

本人是天津人,生在曲艺之乡,对京剧当然也是无一例外的钟爱。过去的天津京剧界,被同行总结了一句多少带点贬义的评语:“老演老戏,老戏老演”。这句活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天津是传统艺术的群众基础很雄厚的地方,唯有传统戏或传统曲艺,才有市场。比如京剧,受欢迎的都是那些常演不衰的戏,而新编剧一般不大被人捧。在这样的情况下,天津京剧的专业院团常年上演那些传统剧目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不仅如此,天津观众的守旧也是出名的,也就是说,即便你演的是传统戏,你还要照老路子去演,要严格保持各流派的鲜明特色,不能越雷池一步。剧本也要老套的,不要经过现代加工,这样的演出才会被那些有着“挑剔”名声的天津戏迷所认可。有意思的是,“老演老戏,老戏老演”的评价,在今天听起来已经没有了贬义,而是对天津戏迷的执着精神的某种赞赏了。

说到这里,为什么相声界的马志明和王佩瑜等为代表的京剧界的一次合作会被广大天津京剧迷们所认可呢?原因大概是这样:在天津,相声和京剧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马志明本人在天津和全国相声界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传统艺术的底子非常扎实,由他和京剧界合作, 对京剧艺术来说,至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不会给人以对传统艺术不够尊重的感觉。而且这种形式在戏剧界和曲艺界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相对来说,马志明的表演还要更专业一些,恶搞的成分也更少一些。我想,以后再有类似水平的演出,不要说戏迷们,连我这个二把刀也会主动买票去现场过瘾的。

最后再把话绕回来,王、马、邓的这次合作,把一出悲剧变成喜剧,究竟是好是坏?前面说了不少,我再补充下,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古希腊的悲剧是好,可惜我没机会欣赏过,估计也没那耐心去欣赏。但至少,对京剧我是热爱的,也接受这样的“悲喜剧”,能听到自己喜欢的唱段,欣赏到演员们精彩的演出,作为闲暇时的消遣,这就够了。在网上不是总有人上纲上线吗?说悲剧如何高级,这在我来说也无所谓,我不觉得喜剧就有多低级。如果有人上升到悲剧是产生更高级文明的高度,就更不必搭理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因喜剧就低于古希腊文明了?呵呵,干自己想干的事,欣赏自己喜欢的艺术,就这么简单,哪有那么多的低级、高级之分呢?

《乌盆记》,
听说过的。
mmmmmmm 发表于 2012-5-4 14:41
《乌盆记》,
听说过的。
也叫《奇冤报》,很著名的一出戏。
谢谢斑竹的排版。{:soso_e183:}
《乌盆记》?小时候陪奶奶听过。印象当中鬼就是一个长胡子老头,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袖子动哪都不动。
马志明、黄族民不是说相声的吗?还唱戏啊,呵呵!

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不喜欢大团圆结局,要看惨到底的!
那听《天仙配》吧,七仙女和小孩一起都被王母娘娘抓回天上去了,董永被雷劈昏了扔在荒郊野外,够不够惨?
还嫌不惨听《泪洒相思地》。王怜娟爱上张青云,未婚先孕。张青云后来又傍上丞相女儿把王怜娟给蹬了。王怜娟大肚子被老爸发现,王老头嫌丢脸,一气之下把王怜娟给踹湖里去了。王怜娟被渔婆捞起来大难不死,在渔婆和丫鬟的陪同下跑去找张青云。张青云怕老婆发现决定灭口,剪了王怜娟丫鬟的舌头,打死做好事的渔婆,最后要杀王怜娟的时候被他老婆发现并扭送,王怜娟把孩子托付给张青云老婆后也死了,够不够惨?
还嫌不够惨听《小辞店》。女强人柳凤英努力支撑着一家小饭店。丈夫非但不帮她,反而吃着软饭在外面花天酒地。柳凤英伤心失望之下爱上住店的顾客蔡鸣凤。两人相恋三年,蔡鸣凤最终抛弃柳凤英回家和老婆团聚,结果被老婆伙同奸夫杀死。柳凤英为给蔡鸣凤报仇,抛家舍业到蔡鸣凤家乡替他告状鸣冤。县官非但不申冤,反而认定柳凤英是淫妇,判柳凤英充为官妓,发配途中路过蔡鸣凤之墓,柳凤英碰死墓前殉情。够惨不够惨?
小时候看过乌盆记京剧,真是经典啊!可恨现在的一些人的戏说加改编,把经典糟蹋得不成样子!
out慢 发表于 2012-5-4 16:08
《乌盆记》?小时候陪奶奶听过。印象当中鬼就是一个长胡子老头,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袖子动哪都不动。
...
没错,刘世昌一袭黑衣,直挺挺的站着,唱段很多,都是纹丝不动的。:D


对一悲到底的悲剧,说实话,没胃口看。
neuhl 发表于 2012-5-4 16:10
小时候看过乌盆记京剧,真是经典啊!可恨现在的一些人的戏说加改编,把经典糟蹋得不成样子!
美其名曰:改革。

天津就这点好——也有人说不好——凡新戏,很难被接受,除非是经得起考验的,比如《赵氏孤儿》那样的根据《搜孤救孤》的改编。
小时候看的包公电视剧中有这个故事,当时觉得太神叨叨了……
   王佩瑜,中央11我一看到她就换台。

  
夜寝倭酋皮 发表于 2012-5-4 21:57
王佩瑜,中央11我一看到她就换台。
:D

对女老生别太苛责了,她们的天赋决定了,在这个行当上,永远不能和头排的男老生相比,有什么办法呢?相比之下,王佩瑜在女老生里,算是勤奋的、敬业的人了。
sjorwall 发表于 2012-5-4 21:53
小时候看的包公电视剧中有这个故事,当时觉得太神叨叨了……
包公戏很多都那样,比如《探阴山》。
out慢 发表于 2012-5-4 16:08
《乌盆记》?小时候陪奶奶听过。印象当中鬼就是一个长胡子老头,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袖子动哪都不动。
...
{:3_79:} 难怪说京戏乃国粹。哈哈哈哈原来这么不和谐哦!!!
catk10837 发表于 2012-5-5 10:08
难怪说京戏乃国粹。哈哈哈哈原来这么不和谐哦!!!
那几出都不是京剧,他是针对喜剧和悲剧说的。:D

《小辞店》和《天仙配》是黄梅戏,《泪洒相思地》是豫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