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新闻:中国三高官毫不讳言改革困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27:32
<P>日经新闻  2004-12-15

  一提起中国政府高官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日本读者脑中出现的第一印象也许是由空洞的华丽词句堆砌而成的“官方文稿”。但最近这种现象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副部长级的人物一个人登台,读完简短的发布资料后,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回答记者提问,这种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1月30日和12月1日连续两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均是如此。在坐满国内外记者的会场上,首日登台的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第2天登台的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主席刘明康。

▼公布大型国有企业的“主业”

  今年4月份以来,中国政府为了给钢铁和房地产等投资过剩严重的产业降温,决定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李主任与刘主席均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在1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2个人花了40~50分钟回答现场记者的提问。从回答中不时流露出的一些真言中,让人不难想象到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以及中央政府艰苦奋战的情景,给人以很多启示。

  国资委李主任的记者招待会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国资委直属的186家大型国有企业中,有49家于当天进行了“主业公布”。这就好比在日本,作为NTT最大股东的政府特意宣布“该公司的主业是通信业务”。虽说是企业的管理机构,对于本应是常识性的东西,为何还要非常郑重地公布一下呢?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李主任对此进行了回答:“目前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业务范围过大。由于从事业务太多,有些企业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主业是什么。公布主业的目的就是强化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集中力量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由于大型国有企业的无序扩大业务范围,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竞争力下降。因此,将通过政府的“指导”,让这些企业撤出或出售没有乘积效应的多元经营业务、最终回归到核心业务上来。

  中国约有4万家国有企业,大都处于地方政府或各行业部局领导之下。国资委直辖的大型国有企业均属于能源、军工、交通运输等国家经济发展与安全保障的支柱性企业。尽管如此,此次记者发布会上公布主业的企业还不到全部企业的1/4。虽说其余的3/4也将陆续公布,但也许可以理解成这些企业的业务结构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马上说明其主业。

▼银行健康发展喜忧参半

  银监会刘主席的新闻发布会最让人吃惊的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银行经营状况的指标有了戏剧性地改善。

  刘明康特别强调,就在一年前,达到国际结算银行(BIS)规定的自有资本比率8%标准的银行只有8家,而且均为资产规模很小的银行,占中国所有银行总计资产的比例不到0.56%。但目前自有资本比率超过8%的银行已经增加到15家,资产比例也达到总计资产的25.69%。估计到年底时这两项数字将分别达到21家、44.8%。16家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平均比率为13.37%,比年初下降了4.39%。

  但要想提高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只有两条路可行,要么增强作为分子的资本,要么减少作为分母的资产(即融资)。在上一篇报道中也曾提到过,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说只是助长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慎贷”和“减贷”。银行的健康经营自然非常重要,但是不是以牺牲作为经济活力源泉的民间的创业热情为代价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明康的回答如下:“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对银行的日常业务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朝着健康经营方向发展的银行尽管成交量不错,但力量投入与有效性之间缺乏平衡。银行必须深化自我改革,确立良好的‘借贷文化’与‘良好的风险管理’”。

  这无疑是在说一些银行不仅缺乏“该向哪些企业融资”这样明确的战略,而且管理融资风险的体制也不健全。因此,有些银行停止了正常客户的融资,却反而不断向不良客户融资。

▼高层的魄力与认真程度截然不同

  在李主任与刘主席的发言中,出现得最多的均是“完善”与“规范”这两个词汇。反过来讲,这表明政府高层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与银行改革中的“不完善与不规范”。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长时间回答提问的过程中,李主任与刘主席几乎没看过一眼手头的资料,面对记者的提问马上就能说出具体数字。即便是让记者事先递交的书面问题,也没有让部下代为解释。在中国的记者招待会上,这样的情况已经不再为鲜。与日本国会政府高级官员的答辩相比,其魄力与认真程度也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一点,希望日本向中国学习。(记者:北京支局 田原 真司) 编辑:龙芯</P><P>日经新闻  2004-12-15

  一提起中国政府高官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日本读者脑中出现的第一印象也许是由空洞的华丽词句堆砌而成的“官方文稿”。但最近这种现象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副部长级的人物一个人登台,读完简短的发布资料后,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回答记者提问,这种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11月30日和12月1日连续两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均是如此。在坐满国内外记者的会场上,首日登台的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第2天登台的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主席刘明康。

▼公布大型国有企业的“主业”

  今年4月份以来,中国政府为了给钢铁和房地产等投资过剩严重的产业降温,决定进一步强化宏观调控。李主任与刘主席均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在1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2个人花了40~50分钟回答现场记者的提问。从回答中不时流露出的一些真言中,让人不难想象到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以及中央政府艰苦奋战的情景,给人以很多启示。

  国资委李主任的记者招待会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国资委直属的186家大型国有企业中,有49家于当天进行了“主业公布”。这就好比在日本,作为NTT最大股东的政府特意宣布“该公司的主业是通信业务”。虽说是企业的管理机构,对于本应是常识性的东西,为何还要非常郑重地公布一下呢?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李主任对此进行了回答:“目前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业务范围过大。由于从事业务太多,有些企业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主业是什么。公布主业的目的就是强化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集中力量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由于大型国有企业的无序扩大业务范围,最终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率与竞争力下降。因此,将通过政府的“指导”,让这些企业撤出或出售没有乘积效应的多元经营业务、最终回归到核心业务上来。

  中国约有4万家国有企业,大都处于地方政府或各行业部局领导之下。国资委直辖的大型国有企业均属于能源、军工、交通运输等国家经济发展与安全保障的支柱性企业。尽管如此,此次记者发布会上公布主业的企业还不到全部企业的1/4。虽说其余的3/4也将陆续公布,但也许可以理解成这些企业的业务结构过于复杂,以至于无法马上说明其主业。

▼银行健康发展喜忧参半

  银监会刘主席的新闻发布会最让人吃惊的是,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银行经营状况的指标有了戏剧性地改善。

  刘明康特别强调,就在一年前,达到国际结算银行(BIS)规定的自有资本比率8%标准的银行只有8家,而且均为资产规模很小的银行,占中国所有银行总计资产的比例不到0.56%。但目前自有资本比率超过8%的银行已经增加到15家,资产比例也达到总计资产的25.69%。估计到年底时这两项数字将分别达到21家、44.8%。16家主要银行的不良债权平均比率为13.37%,比年初下降了4.39%。

  但要想提高银行的自有资本比率,只有两条路可行,要么增强作为分子的资本,要么减少作为分母的资产(即融资)。在上一篇报道中也曾提到过,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说只是助长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慎贷”和“减贷”。银行的健康经营自然非常重要,但是不是以牺牲作为经济活力源泉的民间的创业热情为代价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刘明康的回答如下:“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对银行的日常业务可以说是喜忧参半。朝着健康经营方向发展的银行尽管成交量不错,但力量投入与有效性之间缺乏平衡。银行必须深化自我改革,确立良好的‘借贷文化’与‘良好的风险管理’”。

  这无疑是在说一些银行不仅缺乏“该向哪些企业融资”这样明确的战略,而且管理融资风险的体制也不健全。因此,有些银行停止了正常客户的融资,却反而不断向不良客户融资。

▼高层的魄力与认真程度截然不同

  在李主任与刘主席的发言中,出现得最多的均是“完善”与“规范”这两个词汇。反过来讲,这表明政府高层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当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与银行改革中的“不完善与不规范”。中国的经济改革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在长时间回答提问的过程中,李主任与刘主席几乎没看过一眼手头的资料,面对记者的提问马上就能说出具体数字。即便是让记者事先递交的书面问题,也没有让部下代为解释。在中国的记者招待会上,这样的情况已经不再为鲜。与日本国会政府高级官员的答辩相比,其魄力与认真程度也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这一点,希望日本向中国学习。(记者:北京支局 田原 真司) 编辑:龙芯</P>
<P>老兄停手吧 </P><P>你都快完成“涮屏”壮举了。</P><P>发这么多一般的新闻没几人看的。</P>
<P>现在只是近一半是他的。还不算涮屏的。</P>
<P>对不起了, 如果转发有关中国/国际的新闻对你/你们造成感情的伤害.</P>
<P>我的本意是让国内的朋友能了解国外对中国的看法, 能了解国际上发生了甚么事. 所以,我所转发的都是挑选与中国政治,经济,人文有关, 而且有明确出处的讯息. 仅此而已. 没有涮屏的目的.</P>
<P>我以为, 要把超大办好, 多出现一些有分析性的报道是需要的. 单凭一些捕风捉影,嘩众取宠的"新闻"并不会使超大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仅仅使超大变为一个让人发泄怨恨的场所而已.</P>
<P>再次为本人的做法说对不起.</P>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用10年的时间就实现这样的经济转轨,而且还能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维持13亿人的生计。
<P>有新闻看就行.</P>
我觉得不错,把国外的报道翻译过来是避免固步自封的一种最好的办法
看国外的报道大都数还是比较客观的,很有分析价值,所以我只买参考消息。
不错,值得看看
我一直潜水来看这里参考消息就是想看楼主这样的文章,今天见有人颇有微词很是不解,其实原创的垃圾太多,楼主转贴这种精华才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这种广泛的资料让我们明白更多道理。支持楼主继续发扬!相信认真看贴的人是不会在这个专栏里在乎原创与否的。
<B>以下是引用<I>巴巴</I>在2004-12-16 10:32:00的发言:</B>
我一直潜水来看这里参考消息就是想看楼主这样的文章,今天见有人颇有微词很是不解,其实原创的垃圾太多,楼主转贴这种精华才是必要的,我们需要这种广泛的资料让我们明白更多道理。支持楼主继续发扬!相信认真看贴的人是不会在这个专栏里在乎原创与否的。

<P>同意,从其它角度看国内新闻很不错。</P>
<P>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很好啊!</P>
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楼主是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