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几年科技成就(不太齐全,各位就将就一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0:22:15
科技
人民网广西玉林3月30日电  30日,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3款融合世界四大著名内燃机研究所先进技术,自主开发而成的高速、大功率船舶、发电用柴油机。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望打破我国高端船电发动机被国外产品占据的市场格局。

中国军事》  2012年02月24日  “心电感应”技术是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例如假肢)之间建立一条传输大脑指令的通道,以此帮助行动障碍的人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

  来自浙江大学研究组的科学家21日宣布,他们已在猴子身上实现了大脑信号“遥控”机械手做出抓、勾、握、捏等较精细的手势。据了解,这是国际“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

《中国军事》  2011年11月28日  中国军事工程隐蔽伪装技术获突破 解决世界难题

中国军事》  2011年11月28日
最近,齐重数控研发的高端产品SMVTM1600×30/250L-NC数控单柱移动立式车铣床通过德国客户验收准备发往欧洲,标志着齐重数控在高端重型装备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取得新的突破。据了解,该数控机床最大加工直径达16米、最大加工高度3米、最大工件重量250吨,为国内机床企业出口国外的规格最大的机床产品之一。

  目前,欧美等发达地区积极倡导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16米数控车铣床将被应用于风力发电领域的机械加工.

    北京时间15日15时,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北京宣布,位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内的实验装置经过历时4年的建造,在地下100米深、距反应堆仅360米的近点实验大厅内,安装就位的两个中微子探测器已经探测到来自核电站反应堆群的中微子。这标志着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对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测量迈出第一步,实验结果很可能会对宇宙中为什么物质多于反物质提供线索。

中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16日早晨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海洋一号”和“海洋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蒋兴伟研究员称,“海洋二号”卫星首次实现高精度的精密定轨,对海面高度变化的测量将达到厘米级,其设计指标优于4厘米。,“海洋二号”利用主、被动微波遥感器进行微波探测,遥感载荷包括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和微波辐射计等,可全天时、全天候获取中国近海和全球范围的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海浪与海面温度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

中国空间站机械臂系统通过评估 可满足总体要求

在中信重工公司,被戏称为“天下第一大饼”的10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主磁铁盖板,正在接受装配前的检查维护。

  主磁铁直径6.16米,重435吨,加工、装配精度要求达到0.05毫米,属重型高精密设备,日前已通过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验收小组严格验收检查,其各项质量检测数据均优于设计指标,这标志着中信重工承担的该项目研制任务圆满完成。

目前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竣工投产。这个世界级重型装备制造高端平台,将使大型锻件实现国产化,打破国外的封锁和垄断。

  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和为其配套的750吨·米锻造操作机,是总投资39亿元的“新重机”工程的核心设备,被誉为“世界自由锻造王国的皇冠”。

  这个机组融汇了多项“世界之最”:规格世界最大;功率世界最大;工作压力世界最大,最大镦粗力达到18500吨,可锻造600吨的钢锭、单重400吨的锻件;锻造精度世界最高,锻件正负误差不超过2毫米;自动化程度世界最高,快锻次数每分钟可达44次以上,锻造一个锻件可同时做10个动作,一人即可操作完成……


2007年5月,湖南湘投金天科技集团率先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成功试轧出我国第一个大卷重宽幅钛带卷;2008年8月,冷轧钛带卷试轧成功;2009年8月,用自产的冷轧钛带卷生产出国内第一根钛焊管。短短3年多时间实现了我国高性能钛材精深加工核心技术的三级跳。钛带卷工艺路线的全线打通,标志着我国真正拥有了钛工业精深加工领域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走完了日本20年、俄罗斯40年的路程,创造了快速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完整钛工业体系的国家。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10年我国海绵钛产量已达29000吨,钛加工材15000吨,验证了我国钛行业加工能力的突飞猛进和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专业人才不断地加入到钛行业

从国家测绘局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历时3年研发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图系统”通过专家验收。这套测图系统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使我国复杂地形区域测图将不再受雨雪云雾,山峦沟壑等恶劣的天气和地理条件制约,成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从万米高空获取高分辨率测绘数据,快速成图,及时动态监测地理国情。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介绍,这个机载SAR测图系统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测绘困难地区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快速成图的遥感手段,具有传统光学遥感技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世界各国都力争通过这项技术抢占测绘科技制高点。


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螺旋桨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近日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据悉,这项由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华中科技大学、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新技术,将实现几代中国舰船人让螺旋桨安静工作、让舰船静静远航的梦想。这一国家“863计划”项目研制的车铣复合机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类机床的限制和封锁,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重型机床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将为我国的船舶工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关键零件加工提供先进的国产装备。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速重载列车及车辆用弹簧钢及弹簧制品》课题日前在贵阳通过验收。专家认为这一课题攻克了高速重载列车及车辆用弹簧钢的多个关键技术难题,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创新点,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课题的研究成功标志着我国高速列车关键材料弹簧国产化问题已成为现实。同时,课题解决了贵州省钢铁行业及国内弹簧制品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对于建设西南地区弹簧生产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化、设备国产化进程再传捷报:最近我国核电科研人员研制成功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全范围模拟机,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核电建设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0年12月28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设计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全范围模拟机在福建宁德核电站正式投入使用,它的投入运行对于提高我国核电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和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以及自主培养核电运行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核电仿真,就是用模拟的方法建立“虚拟核电站”。在核电领域,具有足够数量的持照操纵员是保证核电站按期投产、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每名持照操纵员的培养需要数年,投入需要数百万元,而全范围模拟机是开展核电站操纵员培训与资格考试所必需的装置。每个核电厂一般按照2台至3台机组配置1台全范围模拟机进行设计。


一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同时为新型潜艇提供高品质交流和直流电源的交直流集成式双绕组发电机系统,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此项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开创的交直流电力集成新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发电机还为我军某新型潜艇动力系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供电方案。

  马伟明院士带领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交直流电力集成思想,经过10多年刻苦攻关,先后解决了系统运行稳定性、电磁兼容等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研制出能够同时提供高品质交直流电源的新型集成化发电机。该型发电机技术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交直流分别供电的两台发电机组相比,体积和重量减小40%,工程造价降低40%。


1月22日,福建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漳州市对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院士、林文雄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千瓦级全固态激光器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进行验收。在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考察了现场后,专家组认为,该专题已完成合同书规定的各项任务,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其中高功率激光器核心技术指标、智能化焊接平台开发技术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专题面向激光焊接领域应用,在高功率激光器、智能焊接平台、抗灰迹KTP晶体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1)开发了“环形分布P偏振泵浦高功率半导体模块”和“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固体激光器”等发明专利技术,成功研制了具有单主振谐振腔结构的高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研制了三级模块串接的激光器,其输出功率达到5100瓦;同时,双级模块串接获得激光输出功率达到2400瓦,用于智能平台激光焊接,电光转换效率达到20.1%,通过f600mm光纤耦合,其效率达到95%。(2)开发出智能化激光MIG复合热源焊接平台,实现了多区段控制、设备状态监控处理、三轴焊缝轨迹示教等功能。平台重复定位精度误差小于0.04mm;单激光焊接在2mm厚低碳钢板和4mm厚钢板上分别达到3.0和1.4m/min的焊接速度;激光MIG复合焊接在4mm厚钢板上达到2.0m/min的焊接速度;在国内首次开发了汽车钢圈复合焊接设备,并进行了长时间工况试验,用户反映良好。(3)采用新型的助熔剂体系和优化的生长技术和工艺,稳定生长出大尺寸和高损伤阈值的抗灰迹KTP晶体,形成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为高功率激光技术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材料和器件。


 中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同“布”音)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将钚材料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这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到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



12月12日,清华大学与二滩公司联合建立的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也是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极深地下暗物质实验室”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全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暗物质实验室正式建成启用。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加入暗物质研究这个自然奥秘探索的最前沿领域。

  


科工六院41所某型号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标志着该所已成功突破了该型号发动机研制的关键技术。

  从该型号发动机的研制至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所完成了固体发动机设计与研制技术的新探索。

  在争取到该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后,该所充分重视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快速组建了一支由科研骨干领衔、年轻设计人员为主的研制队伍,开始了全面的研制工作。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该所科研生产任务异常繁忙,加之临近年底,各项节点任务完成时间趋紧,该型号研制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身担数项研制任务,为保证试车成功,研制队伍经常挑灯夜战,进行大量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计算。研制期间,在发动机某些分系统上创新性地应用新技术是该发动机研制成功的关键。

  目前,该型号发动机研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并进入了工程研制阶段。


中国科学技术部1日消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项目,上月中旬在内蒙古某机场完成北方场光学载荷科学试验飞行。目前,该项目实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内蒙古开展的试验是“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项目光学载荷首次科学飞行试验,参加试验的无人机平台搭载一整套光学载荷系统,全程采用自主控制模式,按试验任务规划方案,圆满完成约3小时的飞行任务。试验实现遥感数据实时获取、实时传输、实时显示等功能,累计获取186GB光学载荷影像数据。



这段距离仅有16公里,在晴朗的白天,他们彼此甚至目力可及。只是,这并不是一封信、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而是好像“时钟指针”一样表示着量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态。

  这已经是量子态目前在世界上跑出的最长距离。6月1日,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光子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登了这项成果:一个量子态在八达岭消失后,在并没有经过任何载体的情况下,瞬间出现在了16公里以外。实验的名称叫做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完成。

  美国国际科技信息网站盛赞,这一成果代表着量子通信应用的巨大飞跃。


:《中国军事》  2009年11月20日中国新型屏蔽布可令电磁武器威力衰减为千分之一


总投资约12亿元的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今天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竣工并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竣工典礼,并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共同启动竣工装置。

  如果说医院X光为人体骨骼和血管“拍照”,那么“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以下简称“上海光源”)发出的超强X光将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带来一场“成像革命”——它将利用比普通X光机亮上亿倍、强百万倍的同步辐射光对物质进行微观“成像”,为许多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最先进且不可替代的工具。



1月30日,《科学》报道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卢磊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卢柯研究员、丹麦Risφ国家实验室的黄晓旭博士合作研究的成果,他们利用共格孪晶界独特的稳定界面结构获得了具有超细特征尺寸的纳米结构金属,并发现减小孪晶片层厚度将增加材料的强度。这一发现表明当纯金属的特征尺寸降低至纳米量级时,由于塑性变形机制的变化会导致极值强度的出现,同时表现出一般金属材料所不具备的超高加工硬化效应。评审人认为作者在利用纳米孪晶强化材料本质方面获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不但丰富和拓宽了人们对纳米尺度材料塑性变形的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高性能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军事》  2008年12月05日中国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技术亮相,震惊全球

有关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在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果。本月初,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安徽省合肥市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验收。

  如果说起这套装置的科学意义,那就是在探索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征途上,中国人又迈出了一大步;或者说中国人向着“产生等离子体最长时间达1000秒、温度超过1亿摄氏度”的科学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有关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在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由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台低温超导除铁器,11月2日在北京通过了技术鉴定。有关专家高度评价这一设备的诞生,认为它彻底打破了我国超导磁体长期以来完全依赖从美国进口的局面,具有打破技术坚冰、打破垄断坚冰的破冰意义。
 据了解,低温超导除铁器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研制30000高斯的核磁共振超导磁铁提供了经验。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刘茜课题组与潘裕柏课题组合作,在电磁干涉屏蔽与吸波材料研究上取得创新成果。他们利用有序介孔碳材料取代常见的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等填充到二氧化硅基体材料中,采用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出了新型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陶瓷材料。 
这项研究非常有趣,该材料在电磁波的干涉屏蔽和吸收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了解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取得重要进展——加速器与北京谱仪联合调试对撞成功,并观察到了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物理事例。这标志着BEPCII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  据介绍,BEPCII工程建设大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高技术,如射频超导、高功率微波、高精度电磁场、超高真空、高性能大型超导磁铁、高精度粒子探测器等,有力促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的高技术发展。其中超导磁铁和低温系统研制更是实现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4月28日,海军用某型燃气轮机在沈阳通过技术鉴定。作为国内首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军用航改燃机,顺利地按合同规定,按期保质完成该燃机的研制任务,满足技术指标。该型燃机的成功研制,对海军动力装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07年12月开始,物理所的陈根富博士已投入到镧氧铁砷非掺杂单晶体的制备中。今年2月,日本科学家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氟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在零下247.15摄氏度时即具有超导电性。陈根富和王楠林研究员立即捕捉到了这一消息的价值,王楠林小组迅速转向制作掺杂样品,他们在一周内实现了超导并测量了基本物理性质。  

几乎与此同时,物理所闻海虎研究组通过在镧氧铁砷材料中用二价金属锶替换三价的镧,发现有临界温度为零下248.15摄氏度以上的超导电性。  

3月25日和3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组和物理所王楠林组分别独立发现临界温度超过零下233.15摄氏度的超导体,并证实为非传统超导。  

3月29日,物理所赵忠贤院士领导的小组通过氟掺杂的镨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可达零下221.15摄氏度,4月初该小组又发现无氟缺氧钐氧铁砷化合物在压力环境下合成超导临界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零下218.15摄氏度。  

王楠林小组与方忠小组合作,最早提出母体中的条纹自旋密度波相,随后被美国两个科研小组的中子散射实验证实,是目前该系统中最好的物理结果。 




 中科院声学所在“十五”期间成功研制合成孔径声纳海试样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改进和完善,于近期完成了一套应用型合成孔径声纳系统。新型合成孔径声纳系统采用中、低频两个频段,用于水下悬浮、沉底和浅掩埋物的探测以及高分辨的地形地貌成像,系统操作和维护更加简便,综合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日前,项目组在深水试验场对该型声纳进行了湖上应用性验证试验,试验水域水下地形复杂,目标探测难度大。按照试验计划,成功进行五个航次的试验,完成了三个区域的扫测,获得了丰富的水下地形地貌数据,准确探测到多个沉底和浅掩埋物。整个试验过程中,设备工作稳定可靠。
    
    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合成孔径声纳系统完全胜任所设定的使命任务。试验的成功,为合成孔径声纳走向实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产TDR遥测数据采集系统6.0小型版今天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
    
    由北京京南航天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这种系统大小比香烟盒略大,记者拿在手中感觉非常轻,手感也非常好。据工作人员介绍,TDR遥测数据采集系统6.0小型版已是第三代产品,主要用于桥梁、建筑、铁路的多点、多参数、远距离外场无线测量;吊塔、电梯检验;电力、水力无线检测、监控;航空、航天的无线测量。
    
    该系统可测量冲击、振动、压力、应变、温度、转速等信号,具有无线、抗干扰、精度高、数据传输快、便于野外操作的特点。系统工作时间约为4~6小时,传输距离无障碍至少2公里,长距离多点测量最多可以布设256个测量点。
    



Xxx雷达冷却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舰载电子设备冷却系统,其配置设备数量多、要求高、发热量大、接口多、冷却形式多样。 

Xxx雷达冷却系统,可以给×××雷达4个天线阵面提供一定温度、湿度和流量的循环干冷空气;可以给26个密闭电子机柜提供一定温度和流量的冷媒水(淡水);可以给 4个天线阵面内部的子阵功放和波控电源以及舱室内的2组发射电源机柜提供具有一定温度和流量的冷媒水(蒸馏水);以带走雷达发热设备的发热量,改善346 雷达的工作环境,从而为xxx雷达提供一个良好的冷却平台。 

本项目解决了冷却系统研制过程中的多项技术关键,其中包括冷却系统的全天候稳定工作、多种不同水温、不同风温的供给技术、PLC软件控制技术、防海水和乙二醇腐蚀技术、防电磁干扰技术、可靠性分析设计技术。 



2008年1月份我军攻克了“军事地下通信系统“这一高科技项目,填补了我国地下通信领域的空白科技
人民网广西玉林3月30日电  30日,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3款融合世界四大著名内燃机研究所先进技术,自主开发而成的高速、大功率船舶、发电用柴油机。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有望打破我国高端船电发动机被国外产品占据的市场格局。

中国军事》  2012年02月24日  “心电感应”技术是世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例如假肢)之间建立一条传输大脑指令的通道,以此帮助行动障碍的人重获独立生活的能力。

  来自浙江大学研究组的科学家21日宣布,他们已在猴子身上实现了大脑信号“遥控”机械手做出抓、勾、握、捏等较精细的手势。据了解,这是国际“脑-机接口”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

《中国军事》  2011年11月28日  中国军事工程隐蔽伪装技术获突破 解决世界难题

中国军事》  2011年11月28日
最近,齐重数控研发的高端产品SMVTM1600×30/250L-NC数控单柱移动立式车铣床通过德国客户验收准备发往欧洲,标志着齐重数控在高端重型装备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取得新的突破。据了解,该数控机床最大加工直径达16米、最大加工高度3米、最大工件重量250吨,为国内机床企业出口国外的规格最大的机床产品之一。

  目前,欧美等发达地区积极倡导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16米数控车铣床将被应用于风力发电领域的机械加工.

    北京时间15日15时,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北京宣布,位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内的实验装置经过历时4年的建造,在地下100米深、距反应堆仅360米的近点实验大厅内,安装就位的两个中微子探测器已经探测到来自核电站反应堆群的中微子。这标志着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对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测量迈出第一步,实验结果很可能会对宇宙中为什么物质多于反物质提供线索。

中国首颗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卫星“海洋二号”16日早晨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主任、“海洋一号”和“海洋二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蒋兴伟研究员称,“海洋二号”卫星首次实现高精度的精密定轨,对海面高度变化的测量将达到厘米级,其设计指标优于4厘米。,“海洋二号”利用主、被动微波遥感器进行微波探测,遥感载荷包括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和微波辐射计等,可全天时、全天候获取中国近海和全球范围的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海浪与海面温度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

中国空间站机械臂系统通过评估 可满足总体要求

在中信重工公司,被戏称为“天下第一大饼”的100MeV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主磁铁盖板,正在接受装配前的检查维护。

  主磁铁直径6.16米,重435吨,加工、装配精度要求达到0.05毫米,属重型高精密设备,日前已通过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验收小组严格验收检查,其各项质量检测数据均优于设计指标,这标志着中信重工承担的该项目研制任务圆满完成。

目前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组,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竣工投产。这个世界级重型装备制造高端平台,将使大型锻件实现国产化,打破国外的封锁和垄断。

  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和为其配套的750吨·米锻造操作机,是总投资39亿元的“新重机”工程的核心设备,被誉为“世界自由锻造王国的皇冠”。

  这个机组融汇了多项“世界之最”:规格世界最大;功率世界最大;工作压力世界最大,最大镦粗力达到18500吨,可锻造600吨的钢锭、单重400吨的锻件;锻造精度世界最高,锻件正负误差不超过2毫米;自动化程度世界最高,快锻次数每分钟可达44次以上,锻造一个锻件可同时做10个动作,一人即可操作完成……


2007年5月,湖南湘投金天科技集团率先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成功试轧出我国第一个大卷重宽幅钛带卷;2008年8月,冷轧钛带卷试轧成功;2009年8月,用自产的冷轧钛带卷生产出国内第一根钛焊管。短短3年多时间实现了我国高性能钛材精深加工核心技术的三级跳。钛带卷工艺路线的全线打通,标志着我国真正拥有了钛工业精深加工领域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走完了日本20年、俄罗斯40年的路程,创造了快速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完整钛工业体系的国家。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2010年我国海绵钛产量已达29000吨,钛加工材15000吨,验证了我国钛行业加工能力的突飞猛进和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专业人才不断地加入到钛行业

从国家测绘局获悉,我国科研人员历时3年研发的“机载多波段多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测图系统”通过专家验收。这套测图系统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使我国复杂地形区域测图将不再受雨雪云雾,山峦沟壑等恶劣的天气和地理条件制约,成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从万米高空获取高分辨率测绘数据,快速成图,及时动态监测地理国情。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继贤介绍,这个机载SAR测图系统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测绘困难地区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快速成图的遥感手段,具有传统光学遥感技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世界各国都力争通过这项技术抢占测绘科技制高点。


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螺旋桨用重型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加工机床”近日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据悉,这项由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华中科技大学、镇江中船瓦锡兰螺旋桨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新技术,将实现几代中国舰船人让螺旋桨安静工作、让舰船静静远航的梦想。这一国家“863计划”项目研制的车铣复合机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此类机床的限制和封锁,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重型机床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将为我国的船舶工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关键零件加工提供先进的国产装备。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速重载列车及车辆用弹簧钢及弹簧制品》课题日前在贵阳通过验收。专家认为这一课题攻克了高速重载列车及车辆用弹簧钢的多个关键技术难题,并形成了相应的技术创新点,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一课题的研究成功标志着我国高速列车关键材料弹簧国产化问题已成为现实。同时,课题解决了贵州省钢铁行业及国内弹簧制品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对于建设西南地区弹簧生产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化、设备国产化进程再传捷报:最近我国核电科研人员研制成功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全范围模拟机,这一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核电建设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10年12月28日,我国首台自主研发设计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全范围模拟机在福建宁德核电站正式投入使用,它的投入运行对于提高我国核电设计自主创新能力和核电关键设备国产化率以及自主培养核电运行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核电仿真,就是用模拟的方法建立“虚拟核电站”。在核电领域,具有足够数量的持照操纵员是保证核电站按期投产、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每名持照操纵员的培养需要数年,投入需要数百万元,而全范围模拟机是开展核电站操纵员培训与资格考试所必需的装置。每个核电厂一般按照2台至3台机组配置1台全范围模拟机进行设计。


一种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同时为新型潜艇提供高品质交流和直流电源的交直流集成式双绕组发电机系统,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此项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开创的交直流电力集成新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发电机还为我军某新型潜艇动力系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供电方案。

  马伟明院士带领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交直流电力集成思想,经过10多年刻苦攻关,先后解决了系统运行稳定性、电磁兼容等多项关键性技术难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研制出能够同时提供高品质交直流电源的新型集成化发电机。该型发电机技术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与交直流分别供电的两台发电机组相比,体积和重量减小40%,工程造价降低40%。


1月22日,福建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在漳州市对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院士、林文雄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题“千瓦级全固态激光器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进行验收。在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汇报、考察了现场后,专家组认为,该专题已完成合同书规定的各项任务,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其中高功率激光器核心技术指标、智能化焊接平台开发技术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专题面向激光焊接领域应用,在高功率激光器、智能焊接平台、抗灰迹KTP晶体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1)开发了“环形分布P偏振泵浦高功率半导体模块”和“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固体激光器”等发明专利技术,成功研制了具有单主振谐振腔结构的高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研制了三级模块串接的激光器,其输出功率达到5100瓦;同时,双级模块串接获得激光输出功率达到2400瓦,用于智能平台激光焊接,电光转换效率达到20.1%,通过f600mm光纤耦合,其效率达到95%。(2)开发出智能化激光MIG复合热源焊接平台,实现了多区段控制、设备状态监控处理、三轴焊缝轨迹示教等功能。平台重复定位精度误差小于0.04mm;单激光焊接在2mm厚低碳钢板和4mm厚钢板上分别达到3.0和1.4m/min的焊接速度;激光MIG复合焊接在4mm厚钢板上达到2.0m/min的焊接速度;在国内首次开发了汽车钢圈复合焊接设备,并进行了长时间工况试验,用户反映良好。(3)采用新型的助熔剂体系和优化的生长技术和工艺,稳定生长出大尺寸和高损伤阈值的抗灰迹KTP晶体,形成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为高功率激光技术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材料和器件。


 中国科学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同“布”音)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将钚材料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这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源从大约只能使用50到70年,变成了足够用上3000年。



12月12日,清华大学与二滩公司联合建立的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也是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极深地下暗物质实验室”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全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暗物质实验室正式建成启用。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加入暗物质研究这个自然奥秘探索的最前沿领域。

  


科工六院41所某型号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标志着该所已成功突破了该型号发动机研制的关键技术。

  从该型号发动机的研制至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所完成了固体发动机设计与研制技术的新探索。

  在争取到该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后,该所充分重视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并快速组建了一支由科研骨干领衔、年轻设计人员为主的研制队伍,开始了全面的研制工作。今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该所科研生产任务异常繁忙,加之临近年底,各项节点任务完成时间趋紧,该型号研制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身担数项研制任务,为保证试车成功,研制队伍经常挑灯夜战,进行大量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计算。研制期间,在发动机某些分系统上创新性地应用新技术是该发动机研制成功的关键。

  目前,该型号发动机研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并进入了工程研制阶段。


中国科学技术部1日消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项目,上月中旬在内蒙古某机场完成北方场光学载荷科学试验飞行。目前,该项目实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内蒙古开展的试验是“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项目光学载荷首次科学飞行试验,参加试验的无人机平台搭载一整套光学载荷系统,全程采用自主控制模式,按试验任务规划方案,圆满完成约3小时的飞行任务。试验实现遥感数据实时获取、实时传输、实时显示等功能,累计获取186GB光学载荷影像数据。



这段距离仅有16公里,在晴朗的白天,他们彼此甚至目力可及。只是,这并不是一封信、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而是好像“时钟指针”一样表示着量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态。

  这已经是量子态目前在世界上跑出的最长距离。6月1日,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自然》杂志的子刊《自然·光子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登了这项成果:一个量子态在八达岭消失后,在并没有经过任何载体的情况下,瞬间出现在了16公里以外。实验的名称叫做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完成。

  美国国际科技信息网站盛赞,这一成果代表着量子通信应用的巨大飞跃。


:《中国军事》  2009年11月20日中国新型屏蔽布可令电磁武器威力衰减为千分之一


总投资约12亿元的我国迄今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今天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竣工并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竣工典礼,并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共同启动竣工装置。

  如果说医院X光为人体骨骼和血管“拍照”,那么“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以下简称“上海光源”)发出的超强X光将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带来一场“成像革命”——它将利用比普通X光机亮上亿倍、强百万倍的同步辐射光对物质进行微观“成像”,为许多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最先进且不可替代的工具。



1月30日,《科学》报道了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卢磊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卢柯研究员、丹麦Risφ国家实验室的黄晓旭博士合作研究的成果,他们利用共格孪晶界独特的稳定界面结构获得了具有超细特征尺寸的纳米结构金属,并发现减小孪晶片层厚度将增加材料的强度。这一发现表明当纯金属的特征尺寸降低至纳米量级时,由于塑性变形机制的变化会导致极值强度的出现,同时表现出一般金属材料所不具备的超高加工硬化效应。评审人认为作者在利用纳米孪晶强化材料本质方面获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不但丰富和拓宽了人们对纳米尺度材料塑性变形的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高性能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军事》  2008年12月05日中国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技术亮相,震惊全球

有关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在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果。本月初,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安徽省合肥市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验收。

  如果说起这套装置的科学意义,那就是在探索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征途上,中国人又迈出了一大步;或者说中国人向着“产生等离子体最长时间达1000秒、温度超过1亿摄氏度”的科学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有关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在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由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台低温超导除铁器,11月2日在北京通过了技术鉴定。有关专家高度评价这一设备的诞生,认为它彻底打破了我国超导磁体长期以来完全依赖从美国进口的局面,具有打破技术坚冰、打破垄断坚冰的破冰意义。
 据了解,低温超导除铁器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研制30000高斯的核磁共振超导磁铁提供了经验。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刘茜课题组与潘裕柏课题组合作,在电磁干涉屏蔽与吸波材料研究上取得创新成果。他们利用有序介孔碳材料取代常见的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等填充到二氧化硅基体材料中,采用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出了新型有序介孔碳/二氧化硅复合陶瓷材料。 
这项研究非常有趣,该材料在电磁波的干涉屏蔽和吸收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了解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取得重要进展——加速器与北京谱仪联合调试对撞成功,并观察到了正负电子对撞产生的物理事例。这标志着BEPCII已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  据介绍,BEPCII工程建设大量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高技术,如射频超导、高功率微波、高精度电磁场、超高真空、高性能大型超导磁铁、高精度粒子探测器等,有力促进了我国相关领域的高技术发展。其中超导磁铁和低温系统研制更是实现了关键性的技术突破。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4月28日,海军用某型燃气轮机在沈阳通过技术鉴定。作为国内首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军用航改燃机,顺利地按合同规定,按期保质完成该燃机的研制任务,满足技术指标。该型燃机的成功研制,对海军动力装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2007年12月开始,物理所的陈根富博士已投入到镧氧铁砷非掺杂单晶体的制备中。今年2月,日本科学家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文章,指出氟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在零下247.15摄氏度时即具有超导电性。陈根富和王楠林研究员立即捕捉到了这一消息的价值,王楠林小组迅速转向制作掺杂样品,他们在一周内实现了超导并测量了基本物理性质。  

几乎与此同时,物理所闻海虎研究组通过在镧氧铁砷材料中用二价金属锶替换三价的镧,发现有临界温度为零下248.15摄氏度以上的超导电性。  

3月25日和3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组和物理所王楠林组分别独立发现临界温度超过零下233.15摄氏度的超导体,并证实为非传统超导。  

3月29日,物理所赵忠贤院士领导的小组通过氟掺杂的镨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可达零下221.15摄氏度,4月初该小组又发现无氟缺氧钐氧铁砷化合物在压力环境下合成超导临界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零下218.15摄氏度。  

王楠林小组与方忠小组合作,最早提出母体中的条纹自旋密度波相,随后被美国两个科研小组的中子散射实验证实,是目前该系统中最好的物理结果。 




 中科院声学所在“十五”期间成功研制合成孔径声纳海试样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通过改进和完善,于近期完成了一套应用型合成孔径声纳系统。新型合成孔径声纳系统采用中、低频两个频段,用于水下悬浮、沉底和浅掩埋物的探测以及高分辨的地形地貌成像,系统操作和维护更加简便,综合探测能力进一步增强。
    
    日前,项目组在深水试验场对该型声纳进行了湖上应用性验证试验,试验水域水下地形复杂,目标探测难度大。按照试验计划,成功进行五个航次的试验,完成了三个区域的扫测,获得了丰富的水下地形地貌数据,准确探测到多个沉底和浅掩埋物。整个试验过程中,设备工作稳定可靠。
    
    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合成孔径声纳系统完全胜任所设定的使命任务。试验的成功,为合成孔径声纳走向实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产TDR遥测数据采集系统6.0小型版今天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上首次公开展出。
    
    由北京京南航天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这种系统大小比香烟盒略大,记者拿在手中感觉非常轻,手感也非常好。据工作人员介绍,TDR遥测数据采集系统6.0小型版已是第三代产品,主要用于桥梁、建筑、铁路的多点、多参数、远距离外场无线测量;吊塔、电梯检验;电力、水力无线检测、监控;航空、航天的无线测量。
    
    该系统可测量冲击、振动、压力、应变、温度、转速等信号,具有无线、抗干扰、精度高、数据传输快、便于野外操作的特点。系统工作时间约为4~6小时,传输距离无障碍至少2公里,长距离多点测量最多可以布设256个测量点。
    



Xxx雷达冷却系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舰载电子设备冷却系统,其配置设备数量多、要求高、发热量大、接口多、冷却形式多样。 

Xxx雷达冷却系统,可以给×××雷达4个天线阵面提供一定温度、湿度和流量的循环干冷空气;可以给26个密闭电子机柜提供一定温度和流量的冷媒水(淡水);可以给 4个天线阵面内部的子阵功放和波控电源以及舱室内的2组发射电源机柜提供具有一定温度和流量的冷媒水(蒸馏水);以带走雷达发热设备的发热量,改善346 雷达的工作环境,从而为xxx雷达提供一个良好的冷却平台。 

本项目解决了冷却系统研制过程中的多项技术关键,其中包括冷却系统的全天候稳定工作、多种不同水温、不同风温的供给技术、PLC软件控制技术、防海水和乙二醇腐蚀技术、防电磁干扰技术、可靠性分析设计技术。 



2008年1月份我军攻克了“军事地下通信系统“这一高科技项目,填补了我国地下通信领域的空白
好贴居然没人顶?
纯属搞笑:


如果按照杀伤力和杀伤范围看:

我首推FGW和战忽局这俩大杀器,前者一提价则地震海啸,后者一张嘴捧谁谁衰啊。。。

有感于最近张局力捧主体国的二踢脚大炮仗
好贴,看了很振奋
有投入才有产出 兔子也该开始丰收了~~~~~~~~~
恩,不错,希望还有人来补全啊
楼主列举的都是什么神玛中国高科技,奇姬淫巧而已,让老夫来告讼你什么是中国的高科技,每天在电视上都可以看到,某个人发明了治疗癌症的特效药,某个专家经过多年的精心钻研,成功的解决了国际上人工受孕以及牛皮癣的重大专业难题,某个企业采用独特的技术,将某个品牌的产品成为世界首创,的豆浆机,臭豆腐机诸如此类的高科技,你的那些算不了什么,就连什么诺贝尔支流,都是浮云耳.
里面70%为圈钱项目,假大空虚玩概念,无法转换为生产力。
yu88480 发表于 2012-4-13 22:49
里面70%为圈钱项目,假大空虚玩概念,无法转换为生产力。
两弹一星怎么转换为生产力的, 不能啊?    那就一定是圈钱了   呵呵
这看着累的
要是编辑成表格什么的话就好拉
觉得这个很扯 不明出处
头条竟然是我们厂
靠谱,,,,,,每年六百多万大学生几十万研究生不是没用的,中国大多数学生适合工程专业,而西方最好的人才都去了设计和金融,法律医学,
作为和玉柴打交道的人,第一项就不靠谱
自我感觉良好就行
先顶一下再仔细看
这个好,鼓舞人呀。
机载SAR还好,星载SAR依然高举BKC,不过兔子在努力,这就行了


- 发送自我的 Nexus S 大板凳android版
好帖啊,专业裤衩刷红
鄙视那些总以为只要是白兔的东西就比别国差,外国的狗屎都是香的。试问连你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他国又怎会看得起你们。欧美对白兔高科技封锁这么多年,我们能搞出这些真金白银都唤不回的东西就是值得骄傲的。也许有些是假大空我们不得而知,但那些真正不为金钱诱惑,为祖国强大为之付出的科技人才的精神值得敬仰。我又狗血了
其它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距离达到16公里   这个中央台报道过~~~
中国的科技实力如何还得靠战争去检验
地下通讯?
很多东西看不懂啊,干什么用的?
如果十多年前就有这些的话,呵呵呵呵

纤鸟 发表于 2012-4-13 23:00
两弹一星怎么转换为生产力的, 不能啊?    那就一定是圈钱了   呵呵


老兄这个比喻不恰当, 我想yu 的意思是现在的很多科技项目炒作骗钱骗国家投资骗风险投资,实际上距离实用化还有很长的路或者不可能。 两弹一星至少是实用化了,国之重器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体现,即使一时失败也会继续搞下去,用圈钱来比喻是很不巧当的。两弹一星的时候没有这么浮躁,也没有圈钱这个概念。而现在的科技项目都和经济利益挂钩,所以浮夸盛行。很多包装的光鲜亮丽的高科技企业,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也见的不少了。
比如关于神经控制机械臂的成果,之前u pittsburgh的教授已经发了类似论文, 浙江大学这个可不是原创,重复或者演绎一个实验可不能算重大成果。 再者,这个成果在可预见的未来基本没有实用价值,更加和强军没有一毛钱关系。 属于需要国家基础科学基金予以适当投资但暂时无法产业化,实用化的东西。
纤鸟 发表于 2012-4-13 23:00
两弹一星怎么转换为生产力的, 不能啊?    那就一定是圈钱了   呵呵


老兄这个比喻不恰当, 我想yu 的意思是现在的很多科技项目炒作骗钱骗国家投资骗风险投资,实际上距离实用化还有很长的路或者不可能。 两弹一星至少是实用化了,国之重器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体现,即使一时失败也会继续搞下去,用圈钱来比喻是很不巧当的。两弹一星的时候没有这么浮躁,也没有圈钱这个概念。而现在的科技项目都和经济利益挂钩,所以浮夸盛行。很多包装的光鲜亮丽的高科技企业,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也见的不少了。
比如关于神经控制机械臂的成果,之前u pittsburgh的教授已经发了类似论文, 浙江大学这个可不是原创,重复或者演绎一个实验可不能算重大成果。 再者,这个成果在可预见的未来基本没有实用价值,更加和强军没有一毛钱关系。 属于需要国家基础科学基金予以适当投资但暂时无法产业化,实用化的东西。
给力啊天朝
现在是科技人员圈钱、争项目,以前是外行领导拍脑袋上项目,两者谁更浪费还真不好说。
yu88480 发表于 2012-4-13 22:49
里面70%为圈钱项目,假大空虚玩概念,无法转换为生产力。
你的嘴才是假大空...

kokouab 发表于 2012-4-14 10:37
老兄这个比喻不恰当, 我想yu 的意思是现在的很多科技项目炒作骗钱骗国家投资骗风险投资,实际上距离实 ...


科技进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定是第一个了?而且匹兹堡做过,其他人做的就不是科技进步了?这是哪门子的规矩?按此定义,所有科技进步都只归属某一个国家,其他国家都没有,这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
科技进步不表示接下来产业化的完成,这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强大的md最后没有实现产业化的科技进步难道少么?科技进步本来就是逐步推进的,难道只有最后的成品才叫做科技进步?这和那个吃第十馒头填饱肚子所以前面的馒头都白搭是一个性质的笑话
-------------------------
很多技术研究方向都是开放的,很多国家都在做,研究者都会申请国家研究基金支持,这很正常.谁先突破技术难关,谁后突破这本就是谁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的事情,因为这本就是研究的特点,如果你都能完全确定了,还研究作什么?难道一个国家先技术突破,别的国家后突破,所以其他国家作这个技术的人都是骗子,都是骗钱的?(你举的这个方向不止中美在搞,你的意思是其他国家的这个领域方向的研究者都是骗钱骗投资的)这是在侮辱全世界所有的科技工作者!你最好把嘴漱了再来回帖
kokouab 发表于 2012-4-14 10:37
老兄这个比喻不恰当, 我想yu 的意思是现在的很多科技项目炒作骗钱骗国家投资骗风险投资,实际上距离实 ...


科技进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定是第一个了?而且匹兹堡做过,其他人做的就不是科技进步了?这是哪门子的规矩?按此定义,所有科技进步都只归属某一个国家,其他国家都没有,这不是天大的笑话么?
-------------------------
科技进步不表示接下来产业化的完成,这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强大的md最后没有实现产业化的科技进步难道少么?科技进步本来就是逐步推进的,难道只有最后的成品才叫做科技进步?这和那个吃第十馒头填饱肚子所以前面的馒头都白搭是一个性质的笑话
-------------------------
很多技术研究方向都是开放的,很多国家都在做,研究者都会申请国家研究基金支持,这很正常.谁先突破技术难关,谁后突破这本就是谁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的事情,因为这本就是研究的特点,如果你都能完全确定了,还研究作什么?难道一个国家先技术突破,别的国家后突破,所以其他国家作这个技术的人都是骗子,都是骗钱的?(你举的这个方向不止中美在搞,你的意思是其他国家的这个领域方向的研究者都是骗钱骗投资的)这是在侮辱全世界所有的科技工作者!你最好把嘴漱了再来回帖
颇为振奋
QGP 发表于 2012-4-14 12:01
科技进步什么时候变成了一定是第一个了?而且匹兹堡做过,其他人做的就不是科技进步了?这是哪门子的规矩? ...
鄙人不才, 在中国做过科研, 来美国又作了多年,作过美国科研基金的评审,也做过风险投资的顾问, 本身就是行内人,谈不上要自己攻击自己,只是根据自己看到的,经历过的有感而发.
如果我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你,在实际的科研项目转化的风险投资中, 95%以上都是失败的,你有什么观感?美国在多年前经历过类似的高科技泡沫的阶段,基本是形成个idea就能圈钱, 尤其表现在克林顿时代的硅谷,后来泡沫破裂,大批风险资本血本无归.中国当前的形势是重复多年前美国走过的老路.
科研风气的假大空,中国为甚, 比如pittsuburgh那个例子,我并不认为浙江大学的成果不好,而是达不到突破性成果, 应用更加是猴年马月的事情,所以应该谨慎的评价这个成果的意义,更加谈不上作为国家重大突破来报道. 我已经说得很清楚,类似的项目需要国家基础科研资金支持, 适当的支持,而不是当成重大专项, 至于风险资本进入基本就是打水漂.
我衷心的佩服类似杨伟,马伟明等有真正贡献,真正突破的杰出人才,由衷地感慨改革开放30年我们也培养出了顶级的工程人才 (上一代的杰出核心通常都是海归),杨所长那个结巴英语的演讲视频尤其让我感动, 真正的人才不在乎使用什么语言,能给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进步就好.但是我不得不说, 整体来看,虽然有个别优秀的人才和团队,但是中国的科研风气还是远远不如国外那么严谨求实, 具体就表现在利用信息不对称,过分夸大成果,过分美化成果转化的前景, 比10几年前的硅谷网络泡沫有过之而无不及.

kokouab 发表于 2012-4-14 12:54
鄙人不才, 在中国做过科研, 来美国又作了多年,作过美国科研基金的评审,也做过风险投资的顾问, 本身就是行 ...
不用晒经历来表示自己的结论有多么让人觉得合理,在国外做研究好像不是什么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因为这本就不稀奇.恰恰是在国外呆久了,才会知道你上面的言论是多么欢乐
QGP 发表于 2012-4-14 13:02
不用晒经历来表示自己的结论有多么让人觉得合理,在国外做研究好像不是什么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因为这本就不 ...
连我这个左派都被喷,对当今的网络愤愤无语中。
让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需要踏实做事,而不是煽情。
天坠者79 发表于 2012-4-13 23:44
作为和玉柴打交道的人,第一项就不靠谱
兄弟,你是混哪里的?
这个要顶
中国研究出点先进装备就那么不顺某些人的眼,既然某些人这么看中国不顺眼,还在中国生活了干嘛?
兔子不声不响很低调的干了很多活啊。还让不让别人活了,哈哈
kokouab 发表于 2012-4-14 10:37
老兄这个比喻不恰当, 我想yu 的意思是现在的很多科技项目炒作骗钱骗国家投资骗风险投资,实际上距离实 ...
我自己算是做研究工作的,我的感觉我的行业内的研究99%是无法产业化的,也许有些工程科学的研究会好点,但我想对于一些特别理论与基础的学科,他们的研究很多也很难说能产业化,而这些研究也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但是,能够产业化的项目与研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是以大量的无法产业化的研究作为基础,以一次次之前失败的尝试获得经验才取得成功,极少数的产业化成功的研究能带来生产力的跃升从而回馈给社会。对整个科研的投入首先就是基于这个整体投入部分回报为前提。

大量的理论研究与项目在短期是看不到有什么振奋人心的贡献的,但一个国家要走向充满创造性的强国这些看似无用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未来想创造多少“有用”的成果取决与之前这个国家作过多少“无用的”甚至是“看似骗钱”的研究基础,这一点需要长远的眼光。
3344789 发表于 2012-4-14 14:38
我自己算是做研究工作的,我的感觉我的行业内的研究99%是无法产业化的,也许有些工程科学的研究会好点, ...
我本意并非反对这些研究,我自己也是从业人员,也不想做和尚拆庙的事情。 只是希望在评价科研成果的时候多一份理性,少一点浮躁,尤其反感明明是一般性的成果或者是比较好的成果,硬给吹成国家突破,比如浙江大学的神经控制机械。这里类似的课题研究我见过好几个,和他们类似水平的,没有哪个敢吹自己是“突破的”。 这里居然作为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象征被展示出来,它充其量只是个比较好的研究,远远达不到国家级的高度。
之前我说过了,大量的基础研究需要国家适当的投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投资是没有效益的,这也是国家科研资金的用途,是商业资本代替不了的。 但是现状是各地一拥而起的高科技产业园,真的有多少技术含量? 我参加评审了好几个,我很不看好,这些时间会证明,绝大部分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