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谁来种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6:48
我国每天消失行政村20个,进城务工人员总数已超过2.4亿,十年后谁来种地?难道是依靠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的剩余农动力吗?到底谁来种地?这是值得深思和探讨问题。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满足和保障人们吃饱饭的首要条件。可当土地快速的荒芜时,当耕地面积缩小时,民以食为天的格局也在悄悄的打破,谁来种地便成我们不得不关心的问题,十年后我们是否有粮吃,是我们不得不担忧的问题?难道十年后我们要指望依靠粮食进口来解决问题?

当农村强壮劳动力快速涌向城市,他们的进城解决了城市中出现的“民工荒”,他们通过双手创造出了城市中每一天的变化和发展。当他们在努力改变和创建城市时,“民工荒”的缓解又产生出了“农民荒”的出现。“民工荒”与“农民荒”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工荒”和“农民荒”存在着一样的主体人群,民工们的外出务工造就出了农村“空心化”的出现,使留在农村家中的都是老弱病残,如何依赖这些年迈体弱的人群,可以支撑起几亩粮田?当年青劳动力们都成群结队的进城务工赚钱时,田地中的身影更可以说几乎看不到年青力壮的人影。当不停改进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时,确实可以大面积提高农业发展和改革,但改革的发展还不能完全代替农民存在的劳动力。

有网友评论说“十年后谁来种地”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值得关心,因为还有十年的时间可以经历和等待,还有十年的时间可以发展科技和改革农业。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学生也在大量减少,还有的全家外迁转移,这都是新农村建设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这又都是造成“农民荒”的原因。现在农村老人是种地主力, 80到90年代的青年已经不是农民了,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连地都没有下过,如何让一群进城后大都不愿再回来的年青人,在“产粮人”和“用粮人”的身份之间转换?

有的网友评论说,十年后谁还用人力还种地?是,肯定的说十年后是不会再完全依靠用人力来种地。科技在发展,农业技术也在发展,但操作农业设备的人员,也首先要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人群。可当大面积青年劳动力都涌向城市时,还是依然要指望留守在乡村之中的剩余老动力,仍然是老的老、小的小的留守,可以说直正的“空心化”农村时代已经到来。

当年轻的“农民”进城变成了“民工”时,有了自己的稳定收入时,肯定会尽量扎根于城市,至少在年轻时,还在城市中生活,等到退休时可以回到有田有地的家中颐养天年。而等他再重新回到农村时,田地早已荒芜很久,谁来弥补中间空闲出来田地空置期呢?等到老时,还有体力去种地吗?

当种植农业开始为了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技术、改善农业思想意识的时候,又有人多少会注意到“农民荒”的实质问题呢?当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出现差距时,又如何加快改农村经济平衡呢!是否在能在建设新农村之后,进城的民工们乐意回到农村中呢?或者城里人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来到农村从事农业种植?

当前部分农村还存在着:种植效益较低;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待遇;农村教育形势严峻;农业过度投入工业等。这些束缚农村的条件和因素都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只有通过建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建立农村社保制度,缩小城市与农村经济差别,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来提高农民职业的“吸引力”,留住农村劳动力,并吸收农业的专业人才。

而在缓解和完善之后,“农民荒”与“民工荒”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个恶性的循环。是需要谁来种地?还是需要谁来建设城市?平均人口分布,减少人口过度流动,又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在线调查《十年后谁来种地?》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71%的人认为要解决当前“农民荒”是当务之急,而不愿意去种地的人仍然占到35%,谁去种地又会引起一个不小的争议。而当我们还在争议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时,还不如先注意到实质性的问题“人口拐点”上来,如何真正解决“人口拐点”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我国每天消失行政村20个,进城务工人员总数已超过2.4亿,十年后谁来种地?难道是依靠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的剩余农动力吗?到底谁来种地?这是值得深思和探讨问题。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满足和保障人们吃饱饭的首要条件。可当土地快速的荒芜时,当耕地面积缩小时,民以食为天的格局也在悄悄的打破,谁来种地便成我们不得不关心的问题,十年后我们是否有粮吃,是我们不得不担忧的问题?难道十年后我们要指望依靠粮食进口来解决问题?

当农村强壮劳动力快速涌向城市,他们的进城解决了城市中出现的“民工荒”,他们通过双手创造出了城市中每一天的变化和发展。当他们在努力改变和创建城市时,“民工荒”的缓解又产生出了“农民荒”的出现。“民工荒”与“农民荒”有着密切的关系。

“民工荒”和“农民荒”存在着一样的主体人群,民工们的外出务工造就出了农村“空心化”的出现,使留在农村家中的都是老弱病残,如何依赖这些年迈体弱的人群,可以支撑起几亩粮田?当年青劳动力们都成群结队的进城务工赚钱时,田地中的身影更可以说几乎看不到年青力壮的人影。当不停改进的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时,确实可以大面积提高农业发展和改革,但改革的发展还不能完全代替农民存在的劳动力。

有网友评论说“十年后谁来种地”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值得关心,因为还有十年的时间可以经历和等待,还有十年的时间可以发展科技和改革农业。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学生也在大量减少,还有的全家外迁转移,这都是新农村建设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这又都是造成“农民荒”的原因。现在农村老人是种地主力, 80到90年代的青年已经不是农民了,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连地都没有下过,如何让一群进城后大都不愿再回来的年青人,在“产粮人”和“用粮人”的身份之间转换?

有的网友评论说,十年后谁还用人力还种地?是,肯定的说十年后是不会再完全依靠用人力来种地。科技在发展,农业技术也在发展,但操作农业设备的人员,也首先要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人群。可当大面积青年劳动力都涌向城市时,还是依然要指望留守在乡村之中的剩余老动力,仍然是老的老、小的小的留守,可以说直正的“空心化”农村时代已经到来。

当年轻的“农民”进城变成了“民工”时,有了自己的稳定收入时,肯定会尽量扎根于城市,至少在年轻时,还在城市中生活,等到退休时可以回到有田有地的家中颐养天年。而等他再重新回到农村时,田地早已荒芜很久,谁来弥补中间空闲出来田地空置期呢?等到老时,还有体力去种地吗?

当种植农业开始为了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技术、改善农业思想意识的时候,又有人多少会注意到“农民荒”的实质问题呢?当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出现差距时,又如何加快改农村经济平衡呢!是否在能在建设新农村之后,进城的民工们乐意回到农村中呢?或者城里人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来到农村从事农业种植?

当前部分农村还存在着:种植效益较低;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待遇;农村教育形势严峻;农业过度投入工业等。这些束缚农村的条件和因素都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只有通过建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建立农村社保制度,缩小城市与农村经济差别,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来提高农民职业的“吸引力”,留住农村劳动力,并吸收农业的专业人才。

而在缓解和完善之后,“农民荒”与“民工荒”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个恶性的循环。是需要谁来种地?还是需要谁来建设城市?平均人口分布,减少人口过度流动,又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在线调查《十年后谁来种地?》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71%的人认为要解决当前“农民荒”是当务之急,而不愿意去种地的人仍然占到35%,谁去种地又会引起一个不小的争议。而当我们还在争议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时,还不如先注意到实质性的问题“人口拐点”上来,如何真正解决“人口拐点”才是真正的当务之急。
这个不用楼主担心,我觉得反倒有利于推广农业机械化
只要国家政策允许,大农场,大农场主必然出现.
随之而来的,就是地区性的农产品垄断生产.
没人可以靠机械啊,20年前,农村种地开的是小马力的拖拉机,稻子是手割,现在是几十万的拖拉机和联合收,种地的人减少了,但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有时候,看老家的农民真的很幸福,一年忙几个月,年底几十万进账。农场更厉害,连农药都是飞机喷,买农机补贴更高,200多万的玉米收割机个人只要70多万就能买到手。一个黑龙江人的感受。
popkiss 发表于 2012-4-9 23:26
没人可以靠机械啊,20年前,农村种地开的是小马力的拖拉机,稻子是手割,现在是几十万的拖拉机和联合收,种 ...
黑龙江的大农场看过,真心壮观。
不过到华北这样的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地方就不同了。靠种地,累死累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
到西南梯田更不行了。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4-9 23:29
黑龙江的大农场看过,真心壮观。
不过到华北这样的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地方就不同了。靠种地,累 ...
农民都进城了才有闲地吗,黑龙江也是很多人进城把地卖了或包出去,要不也没有多少地,好地都被农场占了。
不用担心吧
机械化,集约化才是出路
东三省农业人口人均产量500多斤
南方有的省还不到100斤
哪个有效率一目了然
popkiss 发表于 2012-4-9 23:35
农民都进城了才有闲地吗,黑龙江也是很多人进城把地卖了或包出去,要不也没有多少地,好地都被农场占了。
嗯,对。华北以后也可以这么来。我是不担心以后没人种地。
不过西南那里实行不起来,地理条件太差。
我上面说的那段是感慨下华北种地农民与东北相比的差距之大。
黑龙江的农民有一点不好,来钱快就胡花,特别是赌钱,很多一夜百万变穷光蛋的,基本上每个农村都有
有了汽车,那些马车夫可怎么营生啊?不能让汽车被发明!
现在的问题是农业劳动力过多,根本不是劳动力过少...人口进城,农村土地集中才能发展大规模种植,以后机械化种植一个人顶以前一百个
那时候种地可是好职业,去美国看看吧,还怕没人种地?!
中国几个粮食基地才是粮食保障,那些地方适合机械化。西南等地喂饱自己就可以了。
sarsbeside 发表于 2012-4-9 07:47
机械化,集约化才是出路
东三省农业人口人均产量500多斤
南方有的省还不到100斤
山地你怎么机械化?
嚷嚷大规模机械化的各路大婶到南方看看吧……

江苏都还好,可浙江、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呢?大规模机械化?可笑!

不要以为全国的农田都是华北大平原。


机械化农业不一定非要规模化,日本就是例子,自然条件不好也能机械化,那种见缝插针的田地可是大部分,我在北海道上学的时候见识到什么是小农场耕作,一个农户拥有的机械多而且全,(虽然都很小)令我这个黑龙江人都羡慕。

机械化农业不一定非要规模化,日本就是例子,自然条件不好也能机械化,那种见缝插针的田地可是大部分,我在北海道上学的时候见识到什么是小农场耕作,一个农户拥有的机械多而且全,(虽然都很小)令我这个黑龙江人都羡慕。
还有农民的观念问题,云南连续干旱,可是当地农民还是种玉米,专家指导的耐抗旱作物就是推广不下去,有的即使村干部做了示范种植也推广不下去。有时候,不能全怪自然环境,以色列的农业可是很强的哦。
sarsbeside 发表于 2012-4-9 23:47
机械化,集约化才是出路
东三省农业人口人均产量500多斤
南方有的省还不到100斤

不清楚你的数字从哪儿来的
但非常明显是错误的
根据农业部公布,2011中国人均粮食产量426公斤,可以推导出你的数字远远偏少了
主要产粮大省要靠机器来干。
只要有钱挣,有很多人愿意去
放心吧,不会把人都饿死的
转帖无连接              
楼上的id来种地
不用担心了,有的是人想当地主呢?
西门吸血 发表于 2012-4-9 23:19
这个不用楼主担心,我觉得反倒有利于推广农业机械化
北方产粮大省,由于地势平坦,便于大面积推广机械化,南方山多地少,机械化很有限,怎么办?难不成高薪雇人,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会不会农活还是个问题?还有一个,在中国搞农场制必然牵涉很多利益划分的问题,怎么解决利益分配问题?会不会产生垄断哄抬粮价的问题?到时候监管好不好做?
等可控核聚变实现了,电力是无限的。我们盖楼种地,人工照明,各种气候,全是人造,啥都能种。到时候,大家也不用抢耕地了,全住城里。当然,这是在不可遇知的将来。
不是还可以下放么
大学毕业/下岗职工/退役军人/腐败官员/不是还有临时工么什么都是生产力呀
我们有强大的临时工,不用担心。
西门吸血 发表于 2012-4-9 23:19
这个不用楼主担心,我觉得反倒有利于推广农业机械化
很多耕地就不在平原地带,还只能深耕细种
各路资本抢地都快抢破头了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4-9 23:57
嗯,对。华北以后也可以这么来。我是不担心以后没人种地。
不过西南那里实行不起来,地理条件太差。
我 ...
西南的地十分适合种茶树、烟草、中草药等经济作物,平原地区农业集约化后,粮食产量增加,西南就可以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
反正哥十年后无地可种,你们爱咋咋地
人家日本韩国的农民有强势的组织,中国农民有个啥
其实中国水资源才是问题


我家湖南山村的,典型的丘陵地带+梯田,事实上,现在开始用小型收割机,还是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的 ,农民思想也开化多了,租收割机来收割,一来农民身体上上轻松多了,二来多出来的大把时间,完全可以用来打零工什么的,划得来多了



我家湖南山村的,典型的丘陵地带+梯田,事实上,现在开始用小型收割机,还是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的 ,农民思想也开化多了,租收割机来收割,一来农民身体上上轻松多了,二来多出来的大把时间,完全可以用来打零工什么的,划得来多了

确实没人种田了  年轻人都跑外面了  年纪大的不少也都到附近的工厂打工了  
北方产粮大省,由于地势平坦,便于大面积推广机械化,南方山多地少,机械化很有限,怎么办?难不成高薪雇 ...
不要以为机械化都是大规模的    日本的小机械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