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谁来种地?(乡村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3:06:53
明天,谁来种地?(乡村观察)——湖南产粮第一大县宁乡农村调查
本报记者 颜 珂
2012年12月23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今后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相关政策应该从哪儿着力,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今天谁在种粮
  如今在家种地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50岁以上的占到63%
  2012,的确是个丰收年。
  走进湖南省产粮第一大县宁乡,农民们说起今年天气,心存感激——既没遭水灾,也没遭旱灾,是近年来难得的风调雨顺。盘点年终粮食产量,满是欢喜——粮食总产90.01万吨,比去年又增加了4.81万吨。
  不过,种粮农民依然有顾虑:种粮比较效益低,风险大,留在农村的人年龄老化……丰年背后,一种担忧挥之不去——明天,谁来种粮?
  岁月在宇德泉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布满脸庞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还有一双像是被风吹干了的眼睛。
  尽管已经68岁了,这位双江口镇双福村的老支书,却暂时没有休息的打算。家里还有6亩多水田,基本依靠他来打理,“今年年份好,除了留下口粮,我还卖了6000多斤谷子”。
  宇德泉有两个儿子,年纪都过了40,一个在外打工,一个在家帮忙。有人帮衬总是省心的好事,但宇德泉却不这么看。在他看来,没啥其他手艺的,才会回家种田。
  “有本事的人,都在城市打工。如今在家种粮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宇德泉说。
  双福村全村3540多人,水田3400多亩,全村有六成左右的人在家种地。宇德泉说,这个比例在全县来看,应该是很高的了。
  同在双江口镇的双江口村,在家种粮的农民只有1/3。“青壮年都在外打工,村里有些组,近千亩水田,没有一家种粮,都把地交给别人了。”村支书黄光辉说。
  38岁的黄光辉,绝对算得上是种粮队伍里的年轻人。今年种了11亩多水田,除了自家2亩8分地,其他都是亲戚交他打理的。
  黄光辉也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在外跑车,客运货运都干过”。6年前,他回到老家,去年又当上了村支书。今年,黄光辉卖粮赚了1万多元,但他却说:“如果不是当村支书,我也不愿种这么多的地”。
  当前农村谁在种粮?宁乡县农业局今年对县里100个村100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与两位村支书的感受基本吻合。
  据统计,1000户农户中,粮食生产从业人员50岁以上的占了63%,20到29岁的只有3.5%,30岁到49岁的约占25.3%;从男女比例来看,男性仅占34.3%,女性占到了65.7%;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文化占17.2%,初中文化67.7%,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仅15.1%。
  规模化程度如何
  千亩种粮大户仅几户,百亩以上水田流转面积4.2万亩,占全县的3.85%
  地处宁乡县东北的双江口镇,耕地超过5万亩,是县里的传统产粮大镇。尽管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在增加,但镇上不仅没有耕地抛荒,还难能可贵地都种上了双季稻。黄光辉说,村民们撂下的地,都由种粮大户们接手了。
  双江口村村民范为波,就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
  17岁就开始在外闯荡的范为波,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在长沙、广东待了10多年后,多年前回到老家重拾农活。从十几亩地起,范为波每年都要扩大自己的种地面积,面积达到180多亩,且全部在本村。
  承包田集中连片,范为波一个人包下了田间管理的活。他说,如今的规模一个人干,刚刚好,省去了不少雇人的钱。
  今年范为波实实在在赚了一把。早稻亩产920斤,晚稻亩产860斤,早稻每百斤卖到了136元,晚稻卖到了138元。“晚稻比去年价格低了一些,去年的晚稻能卖到150元呢!”
  即便如此,账算下来,范为波今年种粮的纯利润也有十几万元。
  规模出效益,这已是种粮户的共识。县里这几年也都在鼓励种粮规模化,今年,全县100亩以上的双季稻种植大户增加到154户。
  双青村村民肖建军,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千亩大户。耕种面积1020亩,遍布双江口镇3个村,仅日常管理工作,他就雇了6个人。
  肖建军告诉记者,要是除去今年新买的三台机械和在外借贷的利息钱,全年利润有望突破40万。
  然而,这个数字,显然还不能让他满意。“每亩纯利润只有400元。”他认为,问题出在了管理上。
  “以前种百把亩地,每亩纯利润能达到七八百,现在扩大到上千亩,效益反而低了。”肖建军说,来年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减一点管理人手,提一提工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像肖建军这样的千亩大户,在宁乡不过12户。粮食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仍是摆在当前的客观实际。宁乡县农业局对今年全县规模化种粮情况进行了统计,承包面积百亩以上的农户,只占全县的万分之四点六;百亩以上水田的流转面积4.2万亩,仅占全县水田面积的3.85%。
  明天谁来“接班”
  大户感觉累,散户效益低,调动种粮积极性仍需实招,不让粮农吃亏
  肖建军现在正在为稻谷烘干而发愁。
  没有烘干机,只能靠天帮忙,肖建军为此专门请了17个人帮忙晒谷子。“晚稻收了90多万斤,目前就晒了4万斤多一点,心里急啊!”肖建军说。
  除了烘干,资金周转、用工成本、种粮风险,都是让大户们发愁的老大难。承包1000多亩,每亩租金400元一年,还加上农资化肥和人工成本的投入,肖建军曾粗略算过,一年的流转资金不能少于60万元。
  “去银行借钱,他们要么让我拿东西抵押,要么要我找公务员担保,忙到头也借不到几万元。”肖建军说,借钱基本找亲戚朋友。利息自然要高不少,今年光付利息,他自己拿了14万元。
  让范为波发愁的,还有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虽说日常管理他一人可包下,但一到农忙时分,总免不了请人。今年“双抢”,他临时雇了十几个人,每人每天的费用150元。
  让大户们担心的还有老天爷的“表现”。“前年寒露风来得早,去年旱灾,我就基本没赚什么钱。”范为波说。
  双江口镇农业办主任刘奋强说,双江口镇处于宁乡黄材水库下游,上游放水,下游起码一个星期才有水来。这些年,渠道年久失修,要水的时候眼巴巴看着水不来,只有干着急,这些都让大户们感觉到累。
  散户们则依然感觉效益低。据测算,今年,宁乡全县每亩水田的纯收入大约647元,每亩平均用工5个,折合每个劳动日收入为129.4元,与外出务工收入大致相当。但由于全县户均水田仅2.98亩,户均年种粮收入只有1928元。
  “我的儿子在县里读初中,以后肯定不让他回家种田。”肖建军说。
  范为波的小孩在外参军,儿子多次劝老爸休息,42岁的范为波表示,再干8年,到了50岁的时候,也把田地租给别人去种。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恐怕还需出实招。
  除了服务配套、基础设施要跟上,大户们对当前的粮食直补政策,意见最为集中。“不管种没种粮,都能拿到补贴,似乎成了一种‘福利’。”肖建军建议,应当按照“谁种粮、谁受益”原则,这才是国家补贴的初衷。
  记者了解到,去年,宁乡是全国产粮先进县,拿了国家100万元奖励,宁乡按20元每亩,奖励了种粮大户。刘奋强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镇里可用的手段,确实太少。他也提到了当前的粮食直补,“能否对种双季稻的农民多补一些,种单季稻的少补一些,田地抛荒的不补呢?”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1223/c1045-19983743.html



明天,谁来种地?(乡村观察)——湖南产粮第一大县宁乡农村调查本报记者 颜 珂 2012年12月23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今后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相关政策应该从哪儿着力,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今天谁在种粮  如今在家种地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50岁以上的占到63%  2012,的确是个丰收年。  走进湖南省产粮第一大县宁乡,农民们说起今年天气,心存感激——既没遭水灾,也没遭旱灾,是近年来难得的风调雨顺。盘点年终粮食产量,满是欢喜——粮食总产90.01万吨,比去年又增加了4.81万吨。  不过,种粮农民依然有顾虑:种粮比较效益低,风险大,留在农村的人年龄老化……丰年背后,一种担忧挥之不去——明天,谁来种粮?  岁月在宇德泉身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布满脸庞的皱纹,花白的头发,还有一双像是被风吹干了的眼睛。  尽管已经68岁了,这位双江口镇双福村的老支书,却暂时没有休息的打算。家里还有6亩多水田,基本依靠他来打理,“今年年份好,除了留下口粮,我还卖了6000多斤谷子”。  宇德泉有两个儿子,年纪都过了40,一个在外打工,一个在家帮忙。有人帮衬总是省心的好事,但宇德泉却不这么看。在他看来,没啥其他手艺的,才会回家种田。  “有本事的人,都在城市打工。如今在家种粮的,老的比少的多,女的比男的多。”宇德泉说。  双福村全村3540多人,水田3400多亩,全村有六成左右的人在家种地。宇德泉说,这个比例在全县来看,应该是很高的了。  同在双江口镇的双江口村,在家种粮的农民只有1/3。“青壮年都在外打工,村里有些组,近千亩水田,没有一家种粮,都把地交给别人了。”村支书黄光辉说。  38岁的黄光辉,绝对算得上是种粮队伍里的年轻人。今年种了11亩多水田,除了自家2亩8分地,其他都是亲戚交他打理的。  黄光辉也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在外跑车,客运货运都干过”。6年前,他回到老家,去年又当上了村支书。今年,黄光辉卖粮赚了1万多元,但他却说:“如果不是当村支书,我也不愿种这么多的地”。  当前农村谁在种粮?宁乡县农业局今年对县里100个村1000户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与两位村支书的感受基本吻合。  据统计,1000户农户中,粮食生产从业人员50岁以上的占了63%,20到29岁的只有3.5%,30岁到49岁的约占25.3%;从男女比例来看,男性仅占34.3%,女性占到了65.7%;从文化程度来看,小学文化占17.2%,初中文化67.7%,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仅15.1%。  规模化程度如何  千亩种粮大户仅几户,百亩以上水田流转面积4.2万亩,占全县的3.85%  地处宁乡县东北的双江口镇,耕地超过5万亩,是县里的传统产粮大镇。尽管近年来外出打工的人在增加,但镇上不仅没有耕地抛荒,还难能可贵地都种上了双季稻。黄光辉说,村民们撂下的地,都由种粮大户们接手了。  双江口村村民范为波,就是村里有名的种粮大户。  17岁就开始在外闯荡的范为波,做得一手好木工活。在长沙、广东待了10多年后,多年前回到老家重拾农活。从十几亩地起,范为波每年都要扩大自己的种地面积,面积达到180多亩,且全部在本村。  承包田集中连片,范为波一个人包下了田间管理的活。他说,如今的规模一个人干,刚刚好,省去了不少雇人的钱。  今年范为波实实在在赚了一把。早稻亩产920斤,晚稻亩产860斤,早稻每百斤卖到了136元,晚稻卖到了138元。“晚稻比去年价格低了一些,去年的晚稻能卖到150元呢!”  即便如此,账算下来,范为波今年种粮的纯利润也有十几万元。  规模出效益,这已是种粮户的共识。县里这几年也都在鼓励种粮规模化,今年,全县100亩以上的双季稻种植大户增加到154户。  双青村村民肖建军,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千亩大户。耕种面积1020亩,遍布双江口镇3个村,仅日常管理工作,他就雇了6个人。  肖建军告诉记者,要是除去今年新买的三台机械和在外借贷的利息钱,全年利润有望突破40万。  然而,这个数字,显然还不能让他满意。“每亩纯利润只有400元。”他认为,问题出在了管理上。  “以前种百把亩地,每亩纯利润能达到七八百,现在扩大到上千亩,效益反而低了。”肖建军说,来年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减一点管理人手,提一提工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像肖建军这样的千亩大户,在宁乡不过12户。粮食规模化生产水平不高,仍是摆在当前的客观实际。宁乡县农业局对今年全县规模化种粮情况进行了统计,承包面积百亩以上的农户,只占全县的万分之四点六;百亩以上水田的流转面积4.2万亩,仅占全县水田面积的3.85%。  明天谁来“接班”  大户感觉累,散户效益低,调动种粮积极性仍需实招,不让粮农吃亏  肖建军现在正在为稻谷烘干而发愁。  没有烘干机,只能靠天帮忙,肖建军为此专门请了17个人帮忙晒谷子。“晚稻收了90多万斤,目前就晒了4万斤多一点,心里急啊!”肖建军说。  除了烘干,资金周转、用工成本、种粮风险,都是让大户们发愁的老大难。承包1000多亩,每亩租金400元一年,还加上农资化肥和人工成本的投入,肖建军曾粗略算过,一年的流转资金不能少于60万元。  “去银行借钱,他们要么让我拿东西抵押,要么要我找公务员担保,忙到头也借不到几万元。”肖建军说,借钱基本找亲戚朋友。利息自然要高不少,今年光付利息,他自己拿了14万元。  让范为波发愁的,还有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虽说日常管理他一人可包下,但一到农忙时分,总免不了请人。今年“双抢”,他临时雇了十几个人,每人每天的费用150元。  让大户们担心的还有老天爷的“表现”。“前年寒露风来得早,去年旱灾,我就基本没赚什么钱。”范为波说。  双江口镇农业办主任刘奋强说,双江口镇处于宁乡黄材水库下游,上游放水,下游起码一个星期才有水来。这些年,渠道年久失修,要水的时候眼巴巴看着水不来,只有干着急,这些都让大户们感觉到累。  散户们则依然感觉效益低。据测算,今年,宁乡全县每亩水田的纯收入大约647元,每亩平均用工5个,折合每个劳动日收入为129.4元,与外出务工收入大致相当。但由于全县户均水田仅2.98亩,户均年种粮收入只有1928元。  “我的儿子在县里读初中,以后肯定不让他回家种田。”肖建军说。  范为波的小孩在外参军,儿子多次劝老爸休息,42岁的范为波表示,再干8年,到了50岁的时候,也把田地租给别人去种。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恐怕还需出实招。  除了服务配套、基础设施要跟上,大户们对当前的粮食直补政策,意见最为集中。“不管种没种粮,都能拿到补贴,似乎成了一种‘福利’。”肖建军建议,应当按照“谁种粮、谁受益”原则,这才是国家补贴的初衷。  记者了解到,去年,宁乡是全国产粮先进县,拿了国家100万元奖励,宁乡按20元每亩,奖励了种粮大户。刘奋强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镇里可用的手段,确实太少。他也提到了当前的粮食直补,“能否对种双季稻的农民多补一些,种单季稻的少补一些,田地抛荒的不补呢?”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1223/c1045-19983743.html



职业农场主,职业农民,区别于以前的职业农民
职业农场主,职业农民,区别于以前的职业农民
此言得之,如果完全达成现代化科技管理,完全要不了多少人手
美国不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美国农民过得很舒服
美国农业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依然超过50岁
农场主     
规模化经营

只能这样
农民应该就是一种职业,不是比城市人低的身份。在欧洲,想做农民都不容易,农产品贵,农民收入比城市人高。法国普罗斯旺那种乡村更是有钱人才住得起的地方。
农民应该就是一种职业,不是比城市人低的身份。在欧洲,想做农民都不容易,农产品贵,农民收入比城市人高。 ...
国外农产品是比较便宜的好不


国外农产品是比较便宜的好不
=============
你说美国还是欧洲?欧盟保障本地农业,是限制农产品入口的,关税 18-28%。

国外农产品是比较便宜的好不
=============
你说美国还是欧洲?欧盟保障本地农业,是限制农产品入口的,关税 18-28%。
一亩水田五个工能拿下来?插秧之前都不止五个工了吧
有钱的买个百十亩地圈起来囤着。有人管了吗?不是将来谁种地而是将来去那种地
我觉得像华北平原这些地方,以后的出路就是种粮规模化,面积大,地势平坦,适合大型机械工作,效益高。当然,冀鲁豫三省人口密度大,规模化以后会使得大部分农民丢失一份挣钱的路子。于是,这也就自然引起了农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虽然有大农户,规模在几十亩到百亩不等,但还是缺乏科学管理和统筹经验(出身农村,亲身感受),强烈需要政府多点重视和支持,比如平地,重新规划,水利建设,相信各地都处于这种转变中,希望能给中国农业带来机械化,甚至信息化,科学化的彻底改变。
  是不是在给收回农田造势
楼上的兄弟提醒了我:人家是为土地流转造势呢。
本人广西农民,后读书毕业后在城市工作买房,家里的田地除了一亩田父母自耕之外都给别人耕了。像我家有田地给别人种的多了去了,一般一个生产队,有2、3户是夫妻双方3、40岁,种10几亩的,一年收入也有2、3万。
插一句,现在我们那里用抛秧、打除草剂、请人或请收割机收割,生产效率比20年前简直提高了20倍,种田其实不累。
大农场主,和生产建设兵团。
根本不用担心,以后对农民的补贴会越来越多。
根本不用担心,东北人表示农业合作社再度流行,大型机械有的是
机械化,那也是看地方的,像我们重庆这地方,平地极少,大型农机没啥用处的
不适合大型农场的地方占了中国农田的绝大多数。
除了东北地广人稀外,其余的地方各有各的缺点。

华中、华北平原人口密度大,不适合农场;南方多丘陵、山地,机械化根本实行不起来。
如果是散户,效益的确很低。
为什么都愿意出去打工?几个月的工资顶全年种地的收入还多。
只靠种地的收入也就够个温饱,想过舒服点根本不可能。

另外,国家补贴能补贴多少?也就是一亩地几十块钱,多不过百,这点钱没有一个月打工收入的零头多呢。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12-24 01:12
不适合大型农场的地方占了中国农田的绝大多数。
除了东北地广人稀外,其余的地方各有各的缺点。


其实粮食主要产量也就是几个的大平原贡献的,黑龙江一省粮食产量就占全国十分之一。东北、华北、江汉平原都是重要的粮食基地,这些地方都有机械化的条件。不适合机械的丘陵梯田地方本身土质一般,产量也有限。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12-24 01:12
不适合大型农场的地方占了中国农田的绝大多数。
除了东北地广人稀外,其余的地方各有各的缺点。


其实粮食主要产量也就是几个的大平原贡献的,黑龙江一省粮食产量就占全国十分之一。东北、华北、江汉平原都是重要的粮食基地,这些地方都有机械化的条件。不适合机械的丘陵梯田地方本身土质一般,产量也有限。
老右说应该进口便宜的粮食,结果被CDers狂喷................
marco 发表于 2012-12-24 01:03
机械化,那也是看地方的,像我们重庆这地方,平地极少,大型农机没啥用处的
有微型机械,除草播种都有。
查了下阿里巴巴,给你网址http://china.alibaba.com/chanpin/-CEA2D0CDC5A9BBFA.html
superth 发表于 2012-12-24 09:28
其实粮食主要产量也就是几个的大平原贡献的,黑龙江一省粮食产量就占全国十分之一。东北、华北、江汉平 ...
粮产量最大的两个省就是黑龙江跟河南了,各占全国10%左右。
像黑龙江这样的东北地区实行大规模机械化完全可以,一户拥有土地量很多,收入也相对有保证。
而河南这样的地方就难了,人口密度太大,一户拥有土地量五六亩,平均每人一亩左右,支持温饱足以,小康远甚。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12-24 13:35
粮产量最大的两个省就是黑龙江跟河南了,各占全国10%左右。
像黑龙江这样的东北地区实行大规模机械化完全 ...
河南这样的连片的十几户可以合租机械,一齐作业。听浙江的同学说过,他们那儿就是这么办的,我想河南应该更有条件。
superth 发表于 2012-12-24 15:21
河南这样的连片的十几户可以合租机械,一齐作业。听浙江的同学说过,他们那儿就是这么办的,我想河南应该 ...
这个已经实行开了。多户联合收割,生产不成问题。
综合我前面所述,你可以看到,收入问题难以解决,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尘嚣劫 发表于 2012-12-23 19:26
大农场主,和生产建设兵团。
哈哈,新疆建设兵团?那是过去,中央白痴兵团被甩包袱了,现在搞了狗屁的承包制,架构早散了,只剩虚名了。7、5事件才想起兵团,晚了。
以后可以从俄国买粮食,把俄国变成拆那的粮仓
zhbanp 发表于 2012-12-24 15:46
哈哈,新疆建设兵团?那是过去,中央白痴兵团被甩包袱了,现在搞了狗屁的承包制,架构早散了,只剩虚名了 ...
说种地的事呢,歪楼了吧?
过去10年,20年,粮食的价格涨了多少?10年,20年后,还要涨多少?

以后靠种粮大户,发展出来的小农场主种粮,没问题。
想让人种地 必须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 你让农民有公务员那样的收入 医保 退休金 那还要考虑谁来种地 把种地变成一种职业 而不是副业 现在种地是副业 一般农民都是以打工为主 种地来的钱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