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外交:中国外交工作创新发展的参考思路(续篇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7:05:44
精确外交:中国外交工作创新发展的参考思路(续篇二)
笔行天下工作室
                        (所有文章皆系原创,并首发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gbohairun)
        (续前之“续篇一”)
“铸铁”:不盟而盟,盟而不盟
    二是巴基斯坦。
    网民素来好以“巴铁”称之,其中透出一种朴素而分布广泛的民间喜欢之情,这于通常对国际关系缺乏仔细琢磨和深入关心的兴趣,“戒意”较浓,眼界还比较“挑剔”的普通国人来说,少见。
    朴素,常常距真情最近;广泛,往往离真理不远。
    从多个战略层次和角度观察,有个“巴铁”对中国的正面意义和积极作用确实很大。但是,当紧接着深究随后的两个问题时,就难免令人心怀忐忑:一切真如“感觉”的那样?“铁”的基础与条件足够“稳固”否?“铁”的推动与建设实际“过硬”否?
   “中巴之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上相互支持之情感累积与现实中彼此照应之战略需要的结合物,应该说,“铁”的基础很好。但这不代表高枕可无忧。
    当前最大的问题,或许也是未来外交上应该在此方向上持续给力的地方是,“中巴之铁”还缺乏体系性的“软捆绑”、制度性的“硬保障”,仅有两国战略和专业操盘人士间的高度共识,以及双方各阶层网民间的英雄相惜,仍不足以应对未来巨大挑战所给出的艰难选择,特别是两个国家在内部社会体制、文化传统、地理条件、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外有美印两个重要的第三、第四者在时刻寻隙“锲入”或强力“拉扯”的情况下。
    上述两方面是最可能给“中巴之铁”造成重大变数的因素,而节前的两件事情则仿佛“恰好”在为此提供注解。
    一是一段时间以来的缅甸。
    曾经与中国“铁”在一起的缅甸,尽管眼下的变局未定,真实走向尚有待观察,但至少应再次提醒我们,“铁”,绝非天然可就,更非自然可续,需要呵护,更需运作。
    二是《不结盟2.0:印度21世纪外交和战略政策》。
    这是印度最近公诸于众的一份重要的战略研究评估文件,或许尤其值得那些对印度有强烈“愤青”情结或是“轻视”心境的国人阅读。
    在关于“精确外交”专题的前篇当中,笔者曾经强调,尽管问题众多,困难重重,但中印唯有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一途可走。
    这份报告的面世令人略感吃惊和钦佩。在当前美国主导试图围堵甚至遏止中国崛起的博弈大格局之下,印度完全可以象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那样,很“自然”、很“轻松”、很“利益”地参与到这一进程当中。但印度的部分核心圈内人士、“主力”精英,没有这样简单思考和轻率逐流,特别是其中反映出这些执笔者的“三见”,即“有远见”、“有灼见”、“有主见”,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变数并非麻烦本身,设法令变数“正走”而非“逆行”才是关键。
    回到本篇主题。
    不管怎样,从中国角度而言,有没有可能将对“巴铁”关系的全面和持久打造,上升到下述更加宽泛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这就是,根本上破解“不结盟”与“结盟”的刻板思维界限(这是前一阵曾经被热议之题,表皮之题尔,怎么好怎么来,怎么合适怎么来,“不争论”),而逐步探索出一条“不盟而盟”、“盟而不盟”的战略外交力量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创新型模式。
    前一阵,美印媒体在热炒“中国租借巴基斯坦北部的吉尔吉特一伯尔蒂斯坦部分地区”。传闻杜撰与否,外人难以一窥丝毫究竟。但有一点,不管“真的有”,还是“真的没有”,传闻所代表的方向和所包含的气息,或许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推进。
    除此之外,中国在与巴基斯坦的外交作为上,相关具体部门和人员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应体现出更多“铸铁”的诚意和决心,其中尤为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多种方式、多个层面、多类节奏,全面支持和帮助巴基斯坦发展其国内经济、壮大其综合国力,而不仅仅是政治和外交上的战略呼应与互助。
    这些年巴基斯坦被拖入反恐战争,内部政治纷争不断、爆炸事件频发,国力耗散明显,而经济起飞乏力。作为“铁友”,不在困难时、不在急需时全方位援手更待何时?此外,“铸铁”本是两个庞大体系间互动紧扣的动态过程,要相互协调,更要彼此耐心,匹配等待。
    总之,要有一个体系性的“铸铁”战略,缅甸式的困扰不能再度发生。
    二是一线人员要展现出与巴基斯坦各层、各型普通民众同甘共苦、真诚相伴的“铁”的心态。
    从很多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确保中国工程技术和建设人员的人身安全,巴基斯坦方面常常不惜成本,为工地和居所安排严密警卫体系、为人员出行配备贴身保卫。这是巴方的纯情善意。中国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当然很重要,但若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我们来帮你,你就应该如此”的角度来粗犷看待、欣然接受此事,或许就不是平等可交心、可过命的“铁友”之道了。
    总之,要有一种投入感强烈的“铸铁”精神。当年非洲“铸铁”,其深远的成效,我们至今仍在体味。
    建国后的几十年,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起初那段众多国家手头都比较紧的日子里,中国在全球特别是在亚非拉世界中却迅速积累了众多的“穷哥们”、“贫伙伴”,其中,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宏大的待人接物气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和可预见的将来,在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模式、注入新的动力后,这些“老法宝”绝没有过时。
    “铸铁”,我们期待,也有理由期待,在中国未来外交创新发展的大路上,―定有所突破,一定有所成效。
       (未完待续,敬请等待)
精确外交:中国外交工作创新发展的参考思路(续篇二) 笔行天下工作室                        (所有文章皆系原创,并首发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gbohairun)         (续前之“续篇一”) “铸铁”:不盟而盟,盟而不盟     二是巴基斯坦。    网民素来好以“巴铁”称之,其中透出一种朴素而分布广泛的民间喜欢之情,这于通常对国际关系缺乏仔细琢磨和深入关心的兴趣,“戒意”较浓,眼界还比较“挑剔”的普通国人来说,少见。    朴素,常常距真情最近;广泛,往往离真理不远。    从多个战略层次和角度观察,有个“巴铁”对中国的正面意义和积极作用确实很大。但是,当紧接着深究随后的两个问题时,就难免令人心怀忐忑:一切真如“感觉”的那样?“铁”的基础与条件足够“稳固”否?“铁”的推动与建设实际“过硬”否?   “中巴之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上相互支持之情感累积与现实中彼此照应之战略需要的结合物,应该说,“铁”的基础很好。但这不代表高枕可无忧。    当前最大的问题,或许也是未来外交上应该在此方向上持续给力的地方是,“中巴之铁”还缺乏体系性的“软捆绑”、制度性的“硬保障”,仅有两国战略和专业操盘人士间的高度共识,以及双方各阶层网民间的英雄相惜,仍不足以应对未来巨大挑战所给出的艰难选择,特别是两个国家在内部社会体制、文化传统、地理条件、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外有美印两个重要的第三、第四者在时刻寻隙“锲入”或强力“拉扯”的情况下。    上述两方面是最可能给“中巴之铁”造成重大变数的因素,而节前的两件事情则仿佛“恰好”在为此提供注解。    一是一段时间以来的缅甸。    曾经与中国“铁”在一起的缅甸,尽管眼下的变局未定,真实走向尚有待观察,但至少应再次提醒我们,“铁”,绝非天然可就,更非自然可续,需要呵护,更需运作。    二是《不结盟2.0:印度21世纪外交和战略政策》。    这是印度最近公诸于众的一份重要的战略研究评估文件,或许尤其值得那些对印度有强烈“愤青”情结或是“轻视”心境的国人阅读。    在关于“精确外交”专题的前篇当中,笔者曾经强调,尽管问题众多,困难重重,但中印唯有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一途可走。    这份报告的面世令人略感吃惊和钦佩。在当前美国主导试图围堵甚至遏止中国崛起的博弈大格局之下,印度完全可以象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那样,很“自然”、很“轻松”、很“利益”地参与到这一进程当中。但印度的部分核心圈内人士、“主力”精英,没有这样简单思考和轻率逐流,特别是其中反映出这些执笔者的“三见”,即“有远见”、“有灼见”、“有主见”,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变数并非麻烦本身,设法令变数“正走”而非“逆行”才是关键。    回到本篇主题。    不管怎样,从中国角度而言,有没有可能将对“巴铁”关系的全面和持久打造,上升到下述更加宽泛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这就是,根本上破解“不结盟”与“结盟”的刻板思维界限(这是前一阵曾经被热议之题,表皮之题尔,怎么好怎么来,怎么合适怎么来,“不争论”),而逐步探索出一条“不盟而盟”、“盟而不盟”的战略外交力量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创新型模式。    前一阵,美印媒体在热炒“中国租借巴基斯坦北部的吉尔吉特一伯尔蒂斯坦部分地区”。传闻杜撰与否,外人难以一窥丝毫究竟。但有一点,不管“真的有”,还是“真的没有”,传闻所代表的方向和所包含的气息,或许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推进。    除此之外,中国在与巴基斯坦的外交作为上,相关具体部门和人员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应体现出更多“铸铁”的诚意和决心,其中尤为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多种方式、多个层面、多类节奏,全面支持和帮助巴基斯坦发展其国内经济、壮大其综合国力,而不仅仅是政治和外交上的战略呼应与互助。    这些年巴基斯坦被拖入反恐战争,内部政治纷争不断、爆炸事件频发,国力耗散明显,而经济起飞乏力。作为“铁友”,不在困难时、不在急需时全方位援手更待何时?此外,“铸铁”本是两个庞大体系间互动紧扣的动态过程,要相互协调,更要彼此耐心,匹配等待。    总之,要有一个体系性的“铸铁”战略,缅甸式的困扰不能再度发生。    二是一线人员要展现出与巴基斯坦各层、各型普通民众同甘共苦、真诚相伴的“铁”的心态。    从很多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确保中国工程技术和建设人员的人身安全,巴基斯坦方面常常不惜成本,为工地和居所安排严密警卫体系、为人员出行配备贴身保卫。这是巴方的纯情善意。中国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当然很重要,但若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我们来帮你,你就应该如此”的角度来粗犷看待、欣然接受此事,或许就不是平等可交心、可过命的“铁友”之道了。    总之,要有一种投入感强烈的“铸铁”精神。当年非洲“铸铁”,其深远的成效,我们至今仍在体味。    建国后的几十年,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起初那段众多国家手头都比较紧的日子里,中国在全球特别是在亚非拉世界中却迅速积累了众多的“穷哥们”、“贫伙伴”,其中,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宏大的待人接物气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和可预见的将来,在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模式、注入新的动力后,这些“老法宝”绝没有过时。    “铸铁”,我们期待,也有理由期待,在中国未来外交创新发展的大路上,―定有所突破,一定有所成效。       (未完待续,敬请等待)
没有利益啥都是假的,要是没阿三,你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