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外交:中国外交工作创新发展的参考思路(续篇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5:41:13
         精确外交:中国外交工作创新发展的参考思路(续篇一)

                   笔行天下工作室
(所有文章皆系原创,并首发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gbohairun)

(续前之“下篇”)

                                          综合型外交对象分析之一:日本

     外交对象区分的第二类,综合型外交对象。
     这类对象从定位上虽不足以贯之以“战略”顶称,但实际上“可”(或“被”)常常在正式描述、对外宣示或彼此表达时使用“战略”二字。无他,类似日韩英法意西澳加等国,与之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乃至军事方面的交道和合作本身确实都是具有战略意义、富有战略影响的。毕竟,达标于“战略型外交对象”标准所需的“终极选边”式“尖峰时刻”每十年也未必会发生一次,而且“选”的模式几乎不会仅限于非“0”即“1”态,“0”、“1”之间“量子波动”态、随机应变之法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谁也不想在中美两个巨人之间游走时,毫无余地、毫无节奏、毫无章法地鲜明、全面、彻底地得罪某一方。
    篇幅所限,对综合性外交对象国家不能一一分析,但其中有几个或许值得特别提及。
    首先是日本。
    日本是一个高素质、能自强、善思索、有底蕴、守规则的国家,但这并不改变日本在看待中国时传统集体意识(很多时候也是潜伏形态主流意识)中或许存在的一条基本脉线:羡慕、嫉妒和蔑视。
    地理幅员广阔、资源总量丰富、地缘位置优越、基础博大精深等等,“羡慕”以至“嫉妒”中国并不令人意外,但近现代的历史表明,这种情绪极易“走火入魔”。“假如日本拥有中国那样的条件。。。”,就曾经是日本当年孕育军国主义的群体心理氛围之―。当下和未来相信也仍然会不时萦绕在日本一些政治和社会精英心海之底。
    另一方面,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从立国之始,就一直要在与能量无限又波诡云谲的大海奋斗搏击中求得生存、谋得发展,无数载下来最终冲刷沉淀而形成了其民族的一大印记:作强者,也欣赏强者,更敬畏强者。这正是日本之所以对美国格外“偏好”、“倚重”甚至“依赖”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在日本看来,整个二战,美国是唯一真正、彻底和反复打败了自己,并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完全摧毁自己的对手。而二战结局的基本意义并非仅为完败于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而意味着自明治维新开始的“态势良好”、“速度惊人”、“成效卓著”的扩张式崛起进程被“生生”戛然而止。
    “敬畏”美国,也就某种意义上可以尝试解释“蔑视”中国。
    一千多年前,当日本最后一批领“遣唐使”衔的国家留学生离开中国时,他们带回去的不再是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心得,而是唐朝末年这个曾经心目中仰慕之国的混乱与衰败印象。
    当元朝横扫欧亚大陆的强悍军队,兵锋改而向东直指日本本土时,两次大举,两次大败。尽管事后仍心有余悸,转感“神风”之功,但“天佑之下,对面的大陆强国其实也是可以战胜的”的心境开始在日本国民脑海中落脚。
    而甲午之后的多年武力交手,无论是在黄海上、渤海湾,还是在朝鲜半岛,或者是旅顺城、威海卫,直至后来的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等,总体上貌似都可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来素描之。
    总之,“羡慕、嫉妒和蔑视”及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和地缘因素,是在与日本这一综合型外交对象交道时,或许值得扣紧、记牢的策略思考起点。
    洞察“羡慕、嫉妒和蔑视”之后最现实的一个应用例子就是钓鱼岛议题。中国当前采取的一系列强化海上巡视监控动作、展示坚决捍卫领土主杈的意志,希望是一种转型性的战略举措而非外应急、内安抚的权宜之计,是该在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逐步予日本“强”之印象的时候了。
    当然,处置钓鱼岛议题还有另外更加重要的意义,钓鱼岛“硬下去”,则台海之局“更单纯”;钓鱼岛“软收场”,则台岛外围“必更乱”,尤其在过去几年正确的方针指引和具体部门的耐心努力下,两岸进入到战略性突破曙光的重要窗口期。
    当然,“硬”非“简单硬”、“僵化硬”,“有力+有理、有利、有节”。
    分析到这里,可以顺便提及韩国。
    同为中国的综合型外交对象,对韩交道与对日应该,也可以有所不同,包括苏岩礁议题。与钓鱼岛上不要怕、更不能怕“相互飚”不同,苏岩礁上似应尽量避免“相互飚”,当然,也要防止一味退让的“被飚”。对照起来,此项议题上的策略或可概括为“有理、有利、有节+有力”。
    二是巴基斯坦。
   (未完待续,敬请等待)

         精确外交:中国外交工作创新发展的参考思路(续篇一)

                   笔行天下工作室
(所有文章皆系原创,并首发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gbohairun)

(续前之“下篇”)

                                          综合型外交对象分析之一:日本

     外交对象区分的第二类,综合型外交对象。
     这类对象从定位上虽不足以贯之以“战略”顶称,但实际上“可”(或“被”)常常在正式描述、对外宣示或彼此表达时使用“战略”二字。无他,类似日韩英法意西澳加等国,与之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乃至军事方面的交道和合作本身确实都是具有战略意义、富有战略影响的。毕竟,达标于“战略型外交对象”标准所需的“终极选边”式“尖峰时刻”每十年也未必会发生一次,而且“选”的模式几乎不会仅限于非“0”即“1”态,“0”、“1”之间“量子波动”态、随机应变之法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谁也不想在中美两个巨人之间游走时,毫无余地、毫无节奏、毫无章法地鲜明、全面、彻底地得罪某一方。
    篇幅所限,对综合性外交对象国家不能一一分析,但其中有几个或许值得特别提及。
    首先是日本。
    日本是一个高素质、能自强、善思索、有底蕴、守规则的国家,但这并不改变日本在看待中国时传统集体意识(很多时候也是潜伏形态主流意识)中或许存在的一条基本脉线:羡慕、嫉妒和蔑视。
    地理幅员广阔、资源总量丰富、地缘位置优越、基础博大精深等等,“羡慕”以至“嫉妒”中国并不令人意外,但近现代的历史表明,这种情绪极易“走火入魔”。“假如日本拥有中国那样的条件。。。”,就曾经是日本当年孕育军国主义的群体心理氛围之―。当下和未来相信也仍然会不时萦绕在日本一些政治和社会精英心海之底。
    另一方面,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从立国之始,就一直要在与能量无限又波诡云谲的大海奋斗搏击中求得生存、谋得发展,无数载下来最终冲刷沉淀而形成了其民族的一大印记:作强者,也欣赏强者,更敬畏强者。这正是日本之所以对美国格外“偏好”、“倚重”甚至“依赖”的重要心理原因之一。
    在日本看来,整个二战,美国是唯一真正、彻底和反复打败了自己,并在必要情况下可以完全摧毁自己的对手。而二战结局的基本意义并非仅为完败于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而意味着自明治维新开始的“态势良好”、“速度惊人”、“成效卓著”的扩张式崛起进程被“生生”戛然而止。
    “敬畏”美国,也就某种意义上可以尝试解释“蔑视”中国。
    一千多年前,当日本最后一批领“遣唐使”衔的国家留学生离开中国时,他们带回去的不再是先进的文化和科技心得,而是唐朝末年这个曾经心目中仰慕之国的混乱与衰败印象。
    当元朝横扫欧亚大陆的强悍军队,兵锋改而向东直指日本本土时,两次大举,两次大败。尽管事后仍心有余悸,转感“神风”之功,但“天佑之下,对面的大陆强国其实也是可以战胜的”的心境开始在日本国民脑海中落脚。
    而甲午之后的多年武力交手,无论是在黄海上、渤海湾,还是在朝鲜半岛,或者是旅顺城、威海卫,直至后来的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等,总体上貌似都可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来素描之。
    总之,“羡慕、嫉妒和蔑视”及其背后深刻的历史和地缘因素,是在与日本这一综合型外交对象交道时,或许值得扣紧、记牢的策略思考起点。
    洞察“羡慕、嫉妒和蔑视”之后最现实的一个应用例子就是钓鱼岛议题。中国当前采取的一系列强化海上巡视监控动作、展示坚决捍卫领土主杈的意志,希望是一种转型性的战略举措而非外应急、内安抚的权宜之计,是该在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逐步予日本“强”之印象的时候了。
    当然,处置钓鱼岛议题还有另外更加重要的意义,钓鱼岛“硬下去”,则台海之局“更单纯”;钓鱼岛“软收场”,则台岛外围“必更乱”,尤其在过去几年正确的方针指引和具体部门的耐心努力下,两岸进入到战略性突破曙光的重要窗口期。
    当然,“硬”非“简单硬”、“僵化硬”,“有力+有理、有利、有节”。
    分析到这里,可以顺便提及韩国。
    同为中国的综合型外交对象,对韩交道与对日应该,也可以有所不同,包括苏岩礁议题。与钓鱼岛上不要怕、更不能怕“相互飚”不同,苏岩礁上似应尽量避免“相互飚”,当然,也要防止一味退让的“被飚”。对照起来,此项议题上的策略或可概括为“有理、有利、有节+有力”。
    二是巴基斯坦。
   (未完待续,敬请等待)

列兵凶猛!沙发,坐等更新!
好帖,等待楼主继续!
不错,支持原创!
有些东东不怎么赞同,但支持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