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百强与一流跨国公司差距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20:16:56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font color="#000000" style="FONT-SIZE: 22px;"><strong>中国电子百强与一流跨国公司差距何在</strong></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br/><font style="FONT-SIZE: 14px;">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font> &nbsp;&nbsp;2006-06-04 </td></tr></tbody></table><br/><br/><table height="2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id="zoom" valign="top"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50%;"><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0" style="MARGIN: 1px 7px 3px 4px;"><tbody><tr><td><img src="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6/4/100152691.jpg" border="0" name="normal" alt=""/>
                                                                </td></tr></tbody></table>  中评社香港6月4日电/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成长为世界级企业成为许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的目标。中国电子报发表文章说,有志于成为世界级公司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应当把自己所在业务领域的世界级着名跨国公司作为自己的标杆,进行对照。透过系统的对比,了解什么是世界级大企业,它们的经验是什么,又有什么教训;唯有此企业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才能采取具体行动去加以改变。 <br/><br/>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br/><br/>  文章称,近年来,中国电子百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第20届百强企业2005年研发经费投入356.3亿元,比上届增长14.6%,比2000年增长1.3倍,年平均增长19.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2%,远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br/><br/>  2005年,华为、海尔、中兴通讯、联想控股等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都在20亿元以上,分别达到47.5亿元、45.7亿元、27.2亿元和21.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华为和中兴通讯五年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 <br/><br/>  尽管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但与当前全球一流跨国公司仍存在巨大差距。美国是全球IT财富最大获取国,也是研发最大投入国,仅微软、英特尔、思科、IBM四家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资金就在200亿美元左右。韩国电子信息产业赢利能力的提升更是与政府、企业持续加大投入直接相关,韩国仅信息通信部每年的投入就高达60亿美元左右。近五年来,韩国三星电子研发经费支出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为24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53.7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9.4%。 <br/>2005年,微软、IBM、英特尔、三星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型企业研发投入绝对额都超过50亿美元,其中微软接近60亿美元,每一个企业研发投入经费都超过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整体投入。 <br/><br/>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的半导体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据投资银行Pacific Crest报告显示,在2006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资本投资排名中,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三星电子分别投资55亿美元和57.39亿美元,现代半导体公司为32亿美元,而电子百强企业中的半导体本土厂商上海华虹集团和无锡华润微电子与它们的投资能力相比尚有非常大的差距。 <br/><br/>  知识产权能力有待提升 <br/><br/>  在知识产权方面,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百强企业以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结构层次的提升。华为、中兴通讯等国内技术领先型企业专利申请进展非常快,使中国信息技术领域国内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申请数量都已经超过国外专利申请。2000年百强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祗有44家,2005年已达到90家,其中80%有发明专利。而且,在专利结构中,京东方科技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比重达到60%以上,中兴通讯在45%以上,联想也接近1/3。为应对当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竞争和专利布局战略,中国部分技术领先型企业也加快专利国际化步伐。2005年,华为、中兴通讯申请的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分别居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第3和第9位,华为以249件PCT专利跃居全球第37位,首次超过老对手思科公司(212件,第44位)。 <br/><br/>  文章认为,尽管中国电子百强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5-10年,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br/><br/>  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始终处于全球领导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持续的研发投入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例如在通信领域,高通掌握着CDMA的大部分知识产权,思科凭藉技术优势垄断全球路由器80%以上的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创造出通信领域大部分技术创新专利。 <br/><br/>  最能体现企业专利国际化能力的衡量指标是PCT专利数量。在全球申请PCT专利排行榜上发达国家IT跨国公司占绝对主导地位,2005年全球申请PCT专利前20家企业中IT跨国公司占11家,前10家企业中占8家。 <br/><br/>  在全球信息产业领域,跨国公司支配着利润的分配,控制着财富的流动,拥有强大的研发投入能力,从而也掌握了再次创新的主导权。一方面,跨国公司把先发优势得到的高额利润持续投入到研究开发之中,形成新一轮的先发技术优势,当发展中国家沿着他们的路线开发出新产品时,他们就马上采取降价策略,扼杀潜在竞争对手的追赶。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先发技术优势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布局,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始终沿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布好的轨道进行追赶。 <br/><br/>  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因素还有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创新成果不能立即通过资本市场快速得到回报。知识产权保护上也还有一定差距,比如软件盗版率一直很高。 <br/><br/>  技术研究前瞻性不够 <br/><br/>  美、日等国的电子巨头研发方向已经瞄准了面向20年后的科技。在日本举行的“2005年科技峰会”上,日立、索尼、松下电器等日本电子产业巨头透露了未来的研发方向和思路,将面向未来10-20年,从多项研究课题中选择新的电子材料、极限测量技术、DNA分析技术,以及脑测量技术等,作为今后20年的研究项目。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尚没有自己的研究院或技术研发中心,即使有独立研究院的也祗是处于跟踪研究,一般面向当前1-3年的短期应用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上落后许多。 <br/><br/>  企业投资方向重点不同 <br/><br/>  文章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兴起,知识要素对产业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由此形成的无形资产在产业总资产中的比重飞快增大。美国、日本和韩国电子企业对无形资产投资的力度加大,企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显着增加。如日本的电机、通信与电子游戏、医药这4大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总额中,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投资总额占全部投资总额的65%-80%。也就是说,日本具代表性的大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中,大约把三分之二的资金投入到研究开发、品牌建设与维持的广告宣传中去,而在设备投资方面所投入的资金仅为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 <br/><br/>  当前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大部分仍处于注重固定资产投资阶段,在知识产权、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比重还很小。 <br/><br/>  品牌影响力差距大 <br/><br/>  优势品牌是实现产业强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各国的样本研究证明,价值较高的品牌一般也有较高的销售收入。同时,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大,着名品牌也一定很多。从近几年评选出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来看,传统的电子强国美国、日本、韩国都有企业荣登排行榜,而中国电子信息类企业鲜有上榜。 <br/><br/>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中,许多从事加工贸易,为跨国公司“贴牌”,尤其是以出口导向的企业,很少经营自己的品牌,因而在世界品牌影响力上还不能够与韩国电子大企业比肩,至今,中国还未有企业能够跻身《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 <br/><br/>  跨国经营能力较弱 <br/><br/>  在当前全球IT产业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中,一条是依靠跨国公司母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公司内贸易形成的母子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体系,另一条是通过非股权安排的企业间交易网络形成的由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掌握技术、市场标准和销售渠道,它祗需要用最必要的小额资本便可以控制整个供应链,从而也牢牢控制了产品的价值实现。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IT产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许多跨国公司是上下游一体化,对产业链条实行控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产业国际分工日益专业化的趋势下,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投资的重要主体,决定着资本和技术的流向和流动形式。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企业的技术、资本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带来了许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降低,促进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br/><br/>  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国际化经营不断进步,但总体上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因而获取利润能力不足。 <br/><br/>  文章最后说,20年来,尽管中国百强企业规模日益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竞争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但同期跨国公司也在快速发展,在核心技术、赢利能力和跨国经营等方面仍有明显的差距。因此,中国本土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td></tr></tbody></table><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font color="#000000" style="FONT-SIZE: 22px;"><strong>中国电子百强与一流跨国公司差距何在</strong></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br/><font style="FONT-SIZE: 14px;">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font> &nbsp;&nbsp;2006-06-04 </td></tr></tbody></table><br/><br/><table height="2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body><tr><td id="zoom" valign="top" style="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150%;"><table cellspacing="2"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left" border="0" style="MARGIN: 1px 7px 3px 4px;"><tbody><tr><td><img src="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upload/200606/4/100152691.jpg" border="0" name="normal" alt=""/>
                                                                </td></tr></tbody></table>  中评社香港6月4日电/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成长为世界级企业成为许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的目标。中国电子报发表文章说,有志于成为世界级公司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应当把自己所在业务领域的世界级着名跨国公司作为自己的标杆,进行对照。透过系统的对比,了解什么是世界级大企业,它们的经验是什么,又有什么教训;唯有此企业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的实力对比,才能采取具体行动去加以改变。 <br/><br/>  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br/><br/>  文章称,近年来,中国电子百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第20届百强企业2005年研发经费投入356.3亿元,比上届增长14.6%,比2000年增长1.3倍,年平均增长19.2%,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72%,远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br/><br/>  2005年,华为、海尔、中兴通讯、联想控股等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都在20亿元以上,分别达到47.5亿元、45.7亿元、27.2亿元和21.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华为和中兴通讯五年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 <br/><br/>  尽管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但与当前全球一流跨国公司仍存在巨大差距。美国是全球IT财富最大获取国,也是研发最大投入国,仅微软、英特尔、思科、IBM四家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资金就在200亿美元左右。韩国电子信息产业赢利能力的提升更是与政府、企业持续加大投入直接相关,韩国仅信息通信部每年的投入就高达60亿美元左右。近五年来,韩国三星电子研发经费支出呈逐年增长态势,2001年为24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53.7亿美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9.4%。 <br/>2005年,微软、IBM、英特尔、三星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领导型企业研发投入绝对额都超过50亿美元,其中微软接近60亿美元,每一个企业研发投入经费都超过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整体投入。 <br/><br/>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的半导体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据投资银行Pacific Crest报告显示,在2006年全球半导体行业资本投资排名中,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三星电子分别投资55亿美元和57.39亿美元,现代半导体公司为32亿美元,而电子百强企业中的半导体本土厂商上海华虹集团和无锡华润微电子与它们的投资能力相比尚有非常大的差距。 <br/><br/>  知识产权能力有待提升 <br/><br/>  在知识产权方面,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百强企业以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结构层次的提升。华为、中兴通讯等国内技术领先型企业专利申请进展非常快,使中国信息技术领域国内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申请数量都已经超过国外专利申请。2000年百强企业中有专利申请的祗有44家,2005年已达到90家,其中80%有发明专利。而且,在专利结构中,京东方科技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比重达到60%以上,中兴通讯在45%以上,联想也接近1/3。为应对当前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竞争和专利布局战略,中国部分技术领先型企业也加快专利国际化步伐。2005年,华为、中兴通讯申请的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分别居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第3和第9位,华为以249件PCT专利跃居全球第37位,首次超过老对手思科公司(212件,第44位)。 <br/><br/>  文章认为,尽管中国电子百强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5-10年,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br/><br/>  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始终处于全球领导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持续的研发投入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例如在通信领域,高通掌握着CDMA的大部分知识产权,思科凭藉技术优势垄断全球路由器80%以上的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创造出通信领域大部分技术创新专利。 <br/><br/>  最能体现企业专利国际化能力的衡量指标是PCT专利数量。在全球申请PCT专利排行榜上发达国家IT跨国公司占绝对主导地位,2005年全球申请PCT专利前20家企业中IT跨国公司占11家,前10家企业中占8家。 <br/><br/>  在全球信息产业领域,跨国公司支配着利润的分配,控制着财富的流动,拥有强大的研发投入能力,从而也掌握了再次创新的主导权。一方面,跨国公司把先发优势得到的高额利润持续投入到研究开发之中,形成新一轮的先发技术优势,当发展中国家沿着他们的路线开发出新产品时,他们就马上采取降价策略,扼杀潜在竞争对手的追赶。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先发技术优势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布局,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始终沿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布好的轨道进行追赶。 <br/><br/>  影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因素还有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创新成果不能立即通过资本市场快速得到回报。知识产权保护上也还有一定差距,比如软件盗版率一直很高。 <br/><br/>  技术研究前瞻性不够 <br/><br/>  美、日等国的电子巨头研发方向已经瞄准了面向20年后的科技。在日本举行的“2005年科技峰会”上,日立、索尼、松下电器等日本电子产业巨头透露了未来的研发方向和思路,将面向未来10-20年,从多项研究课题中选择新的电子材料、极限测量技术、DNA分析技术,以及脑测量技术等,作为今后20年的研究项目。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尚没有自己的研究院或技术研发中心,即使有独立研究院的也祗是处于跟踪研究,一般面向当前1-3年的短期应用技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前瞻性研究上落后许多。 <br/><br/>  企业投资方向重点不同 <br/><br/>  文章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知识经济日益兴起,知识要素对产业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由此形成的无形资产在产业总资产中的比重飞快增大。美国、日本和韩国电子企业对无形资产投资的力度加大,企业无形资产所占比重显着增加。如日本的电机、通信与电子游戏、医药这4大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总额中,与无形资产有关的投资总额占全部投资总额的65%-80%。也就是说,日本具代表性的大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中,大约把三分之二的资金投入到研究开发、品牌建设与维持的广告宣传中去,而在设备投资方面所投入的资金仅为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 <br/><br/>  当前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大部分仍处于注重固定资产投资阶段,在知识产权、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比重还很小。 <br/><br/>  品牌影响力差距大 <br/><br/>  优势品牌是实现产业强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各国的样本研究证明,价值较高的品牌一般也有较高的销售收入。同时,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大,着名品牌也一定很多。从近几年评选出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来看,传统的电子强国美国、日本、韩国都有企业荣登排行榜,而中国电子信息类企业鲜有上榜。 <br/><br/>  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中,许多从事加工贸易,为跨国公司“贴牌”,尤其是以出口导向的企业,很少经营自己的品牌,因而在世界品牌影响力上还不能够与韩国电子大企业比肩,至今,中国还未有企业能够跻身《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 <br/><br/>  跨国经营能力较弱 <br/><br/>  在当前全球IT产业新型的跨国生产体系中,一条是依靠跨国公司母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公司内贸易形成的母子企业之间的价值链体系,另一条是通过非股权安排的企业间交易网络形成的由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体系。核心企业掌握技术、市场标准和销售渠道,它祗需要用最必要的小额资本便可以控制整个供应链,从而也牢牢控制了产品的价值实现。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IT产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许多跨国公司是上下游一体化,对产业链条实行控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产业国际分工日益专业化的趋势下,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投资的重要主体,决定着资本和技术的流向和流动形式。美国、日本、欧盟、韩国企业的技术、资本与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结合,带来了许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降低,促进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br/><br/>  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国际化经营不断进步,但总体上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因而获取利润能力不足。 <br/><br/>  文章最后说,20年来,尽管中国百强企业规模日益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竞争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但同期跨国公司也在快速发展,在核心技术、赢利能力和跨国经营等方面仍有明显的差距。因此,中国本土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td></tr></tbody></table>
支持国家给予政策扶持。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yijiahong</i>在2006-6-4 9:59:00的发言:</b><br/>支持国家给予政策扶持。</div><p></p>国家不是不给支持,有时简直就是溺爱。尤其是对国有企业。所以很多国有企业的老总都不称职。
任重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