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乐水:追记水下智能机器人奠基者徐玉如院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43:14
智者乐水 海阔天空
——追记我国水下智能机器人奠基者、哈尔滨工程大学徐玉如院士


发布时间: 2012-02-21  |   作者:李丽云 张石梅  金声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2月21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李丽云 张石梅  金声


    2月17日,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一颗巨星陨落。当日上午11时53分,我国水下智能机器人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徐玉如在哈尔滨辞世。

    噩耗传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全校师生悲痛万分,纷纷以各种形式缅怀这位学界泰斗。提起徐玉如,每个师生都有说不完的话:“徐院士患病期间,坚持每天上午化疗后直接去实验室,每次总是悄悄带着一块面包,因为他的胃切除了三分之二,只能少量多次进食。就是靠着啃面包他也要和同事们研究到很晚才回家。”“我最难忘的是徐院士那双大大的老头鞋。后期,他的脚肿得非常严重,不得不穿着大大的一双棉鞋来到实验室坚持科研。”“面对很多活动的邀请,徐院士常常婉拒,但有时,本科生来问问题,无论问题深浅难易,他总是热心讲解,从不拒绝。哈工程的阳光讲坛和学校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即使科研繁忙,他也坚持亲自前往;涉及到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或者向他约科普文章,他都非常愿意配合。”“徐院士反复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现在最想要的就是时间,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

    结缘蔚蓝海洋的执著智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徐玉如从与蔚蓝大海结缘那一刻起,就用他一生的智慧和执着,缔造了中国水下机器人从无到有的科学丰碑,将古训的“智”与“水”统一于生命和理想之间。

    1961年,17岁的徐玉如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赫赫有名的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走进了中国第一个潜艇专业,从此开始了他蔚蓝事业的漫漫征途。

    经过半世纪的求索与跋涉,徐玉如率领团队研发的系列化智能水下机器人,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自主识别、自主绘图、自主作业以及自主远航等一系列自主创新,为国防工业相关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这期间,徐玉如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的学科带头人和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他还收获了一系列荣誉: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优秀党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徐玉如率领团队自主研制的多种智能水下机器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某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50多篇,培养了7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潜器操纵技术的探路者

    科学研究没有朝夕之果。徐玉如与他的事业一道,在茫茫深海之下经历了孤独寂寞的考验。

    1973年,徐玉如开始从事水动力系数研究。水动力系数是潜器设计的重要依据,但受当时社会环境和实验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几年下来,研究没取得满意结果,课题组的人却先后离开,最后只剩下徐玉如一个人。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艰苦的科研条件,他带领两个同事终于利用平面运动机构在水面型循环水槽中的试验,以及理论推算,共获得67个重要的水动力系数,成为国内获得水动力系数最多的试验项目,也为以后潜器操纵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为解决深潜救生艇与失事潜艇对接的技术问题,徐玉如开始主持“潜器四自由度动力定位系统”科研项目,担任总体技术组组长。他领导了包括水动力计算、试验模型设计、自动控制、水声等多学科在内的任务组,经过5年努力研制的样机系统成功在船模试验水池和松花江有流水域中实现四自由度动力定位的试验调试,系统精度满足要求。这成为我国动力定位技术的起点和基础,不仅为我国动力定位技术闯出一条路,也为后来研究水下智能机器人奠定了基础。该项目获得1991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智能水下机器人缔造者

    水下机器人技术不仅是未来战争争夺信息优势、实施精确打击与智能攻击、完成战场中特殊作战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海洋研究、海洋开发和水下工程的重要技术支撑。但在项目研究之初,徐玉如和他的同事却面临着潜入的海底容易走失,以及系统仿真、局部环境定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尖端技术难题。1989年,“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正式列为“八五”国防科工委跨部门预研的重点项目,在“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教授的推举之下,徐玉如任总体组副组长,从此与“智水”结缘。

    经过5年努力,“智水Ⅰ型”“智水Ⅱ型”顺利通过水池和湖中实验,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在水下机器人智能化方面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由于“智水”项目中突出的成绩,1996年后,徐玉如被国防科工委和中船总公司确定为智能水下机器人后续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组织领导“智水Ⅲ型”水下机器人的研制。2000年,“智水Ⅲ型”完成了全部海上试验,实现了自主识别、自主绘制地图、自主模拟过程、自主作业及自主远航,进一步提高了水下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其系统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在自主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有显著进展,获得了2001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智水Ⅳ型”水下机器人研制启动。2005年,该机器人经过湖、海测试圆满完成了集成系统的试验考核,实现了中远程自主航行、自主水下探测目标、自主布放目标和自主采集海洋环境信息,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总体性能和技术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智水”技术为源,在徐玉如的带领下,水下机器人科研团队在相关基础研究领域、海洋开发技术领域、国防装备领域和国防基础研究领域承担了多项重要科研课题,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祖国国防事业的相关战略领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引领者

    水下机器人科研项目是一个涉及理论、工程、试验诸多环节,跨越多个技术、学科、部门的大型综合项目,需要协同创新。不仅需要一群科学家完成创新技术攻关,更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总指挥,引领科研工作者们攀越科技的无人之地。徐玉如从事的科研项目经常要横夸数家校内外单位,凝聚近百人的科研力量去完成。他当之无愧是一位具有指挥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引领者。

    与水下机器人相伴20余载,徐玉如有着科学家的判断力与责任感:“我们在这个领域代表着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无论如何要为了国家赶上去,一定要坚定这个信念。”团队的重要科研骨干、水下机器人专家庞永杰教授就曾说过:“我们最需要的是徐院士的思想,他经常能高屋建瓴地提出具有战略性的建议和主张。”

    对合作伙伴,他有容人之量。按时完成任务是纪律,但如果大家确实因为技术问题没解决,他也能给予充分理解。科研过程中他有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引领能力,对大家以诚相待,尊重别人的意见,课题组的事都是大家商量着决定。利益面前,他同大家一样,没有特殊化,课题报奖的排名、奖金的划分都拿到桌面上。

    徐玉如当选院士后,宴请的不是别人,而是团队的家属们。他向每个成员的爱人敬酒,为团队成员无暇顾家致歉,感谢家属对课题作出的贡献。

    徐玉如略有余暇只爱清茶和音乐,其他时间全泡在实验楼里。在给孙子起名字时他选了“思渊”二字,除了饮水思源的人文意义,更饱含了一个以海为家的人对事业无尽的执着和对祖国瑰美的梦想。 (通讯员 张石梅 金声 记者 李丽云)

    《科技日报》(2012-2-21 一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430042.htm智者乐水 海阔天空
——追记我国水下智能机器人奠基者、哈尔滨工程大学徐玉如院士


发布时间: 2012-02-21  |   作者:李丽云 张石梅  金声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2月21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李丽云 张石梅  金声


    2月17日,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一颗巨星陨落。当日上午11时53分,我国水下智能机器人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徐玉如在哈尔滨辞世。

    噩耗传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全校师生悲痛万分,纷纷以各种形式缅怀这位学界泰斗。提起徐玉如,每个师生都有说不完的话:“徐院士患病期间,坚持每天上午化疗后直接去实验室,每次总是悄悄带着一块面包,因为他的胃切除了三分之二,只能少量多次进食。就是靠着啃面包他也要和同事们研究到很晚才回家。”“我最难忘的是徐院士那双大大的老头鞋。后期,他的脚肿得非常严重,不得不穿着大大的一双棉鞋来到实验室坚持科研。”“面对很多活动的邀请,徐院士常常婉拒,但有时,本科生来问问题,无论问题深浅难易,他总是热心讲解,从不拒绝。哈工程的阳光讲坛和学校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即使科研繁忙,他也坚持亲自前往;涉及到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或者向他约科普文章,他都非常愿意配合。”“徐院士反复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现在最想要的就是时间,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

    结缘蔚蓝海洋的执著智者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徐玉如从与蔚蓝大海结缘那一刻起,就用他一生的智慧和执着,缔造了中国水下机器人从无到有的科学丰碑,将古训的“智”与“水”统一于生命和理想之间。

    1961年,17岁的徐玉如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赫赫有名的哈军工(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走进了中国第一个潜艇专业,从此开始了他蔚蓝事业的漫漫征途。

    经过半世纪的求索与跋涉,徐玉如率领团队研发的系列化智能水下机器人,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自主识别、自主绘图、自主作业以及自主远航等一系列自主创新,为国防工业相关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这期间,徐玉如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的学科带头人和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他还收获了一系列荣誉: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优秀党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徐玉如率领团队自主研制的多种智能水下机器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某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50多篇,培养了7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潜器操纵技术的探路者

    科学研究没有朝夕之果。徐玉如与他的事业一道,在茫茫深海之下经历了孤独寂寞的考验。

    1973年,徐玉如开始从事水动力系数研究。水动力系数是潜器设计的重要依据,但受当时社会环境和实验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几年下来,研究没取得满意结果,课题组的人却先后离开,最后只剩下徐玉如一个人。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艰苦的科研条件,他带领两个同事终于利用平面运动机构在水面型循环水槽中的试验,以及理论推算,共获得67个重要的水动力系数,成为国内获得水动力系数最多的试验项目,也为以后潜器操纵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为解决深潜救生艇与失事潜艇对接的技术问题,徐玉如开始主持“潜器四自由度动力定位系统”科研项目,担任总体技术组组长。他领导了包括水动力计算、试验模型设计、自动控制、水声等多学科在内的任务组,经过5年努力研制的样机系统成功在船模试验水池和松花江有流水域中实现四自由度动力定位的试验调试,系统精度满足要求。这成为我国动力定位技术的起点和基础,不仅为我国动力定位技术闯出一条路,也为后来研究水下智能机器人奠定了基础。该项目获得1991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智能水下机器人缔造者

    水下机器人技术不仅是未来战争争夺信息优势、实施精确打击与智能攻击、完成战场中特殊作战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海洋研究、海洋开发和水下工程的重要技术支撑。但在项目研究之初,徐玉如和他的同事却面临着潜入的海底容易走失,以及系统仿真、局部环境定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尖端技术难题。1989年,“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正式列为“八五”国防科工委跨部门预研的重点项目,在“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教授的推举之下,徐玉如任总体组副组长,从此与“智水”结缘。

    经过5年努力,“智水Ⅰ型”“智水Ⅱ型”顺利通过水池和湖中实验,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在水下机器人智能化方面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

    由于“智水”项目中突出的成绩,1996年后,徐玉如被国防科工委和中船总公司确定为智能水下机器人后续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组织领导“智水Ⅲ型”水下机器人的研制。2000年,“智水Ⅲ型”完成了全部海上试验,实现了自主识别、自主绘制地图、自主模拟过程、自主作业及自主远航,进一步提高了水下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其系统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在自主性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有显著进展,获得了2001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智水Ⅳ型”水下机器人研制启动。2005年,该机器人经过湖、海测试圆满完成了集成系统的试验考核,实现了中远程自主航行、自主水下探测目标、自主布放目标和自主采集海洋环境信息,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技术鉴定,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总体性能和技术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智水”技术为源,在徐玉如的带领下,水下机器人科研团队在相关基础研究领域、海洋开发技术领域、国防装备领域和国防基础研究领域承担了多项重要科研课题,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祖国国防事业的相关战略领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引领者

    水下机器人科研项目是一个涉及理论、工程、试验诸多环节,跨越多个技术、学科、部门的大型综合项目,需要协同创新。不仅需要一群科学家完成创新技术攻关,更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总指挥,引领科研工作者们攀越科技的无人之地。徐玉如从事的科研项目经常要横夸数家校内外单位,凝聚近百人的科研力量去完成。他当之无愧是一位具有指挥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引领者。

    与水下机器人相伴20余载,徐玉如有着科学家的判断力与责任感:“我们在这个领域代表着国家的水平,所以我们无论如何要为了国家赶上去,一定要坚定这个信念。”团队的重要科研骨干、水下机器人专家庞永杰教授就曾说过:“我们最需要的是徐院士的思想,他经常能高屋建瓴地提出具有战略性的建议和主张。”

    对合作伙伴,他有容人之量。按时完成任务是纪律,但如果大家确实因为技术问题没解决,他也能给予充分理解。科研过程中他有把握方向、驾驭全局的引领能力,对大家以诚相待,尊重别人的意见,课题组的事都是大家商量着决定。利益面前,他同大家一样,没有特殊化,课题报奖的排名、奖金的划分都拿到桌面上。

    徐玉如当选院士后,宴请的不是别人,而是团队的家属们。他向每个成员的爱人敬酒,为团队成员无暇顾家致歉,感谢家属对课题作出的贡献。

    徐玉如略有余暇只爱清茶和音乐,其他时间全泡在实验楼里。在给孙子起名字时他选了“思渊”二字,除了饮水思源的人文意义,更饱含了一个以海为家的人对事业无尽的执着和对祖国瑰美的梦想。 (通讯员 张石梅 金声 记者 李丽云)

    《科技日报》(2012-2-21 一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430042.htm
哈工程学生遥拜{:soso_e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