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国电影新面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16:11
娱乐 > 电影 > 影评沙龙 > 正文  SOSO  
2012年02月15日22:45腾讯娱乐[微博]
http://ent.qq.com/a/20120215/001378.htm
21世纪已悄然过去12年,中国电影年产量逐年飙升,和当代社会一样盲目冲动,结果能称得上佳片的却屈指可数。在这种大环境下,《白鹿原》的诞生可谓珍贵得另类。它和《活着》、《霸王别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给人视野大开的感觉不尽相同,甚至能从前辈身姿之上一跃迈过——中国电影似乎找到了新的生命迹象与兴奋感,那一定是《白鹿原》带来的。

酣畅的史诗


转播到腾讯微博

《白鹿原》中的压抑来自人性的真实

根据陈忠实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白鹿原》有一个高起点,原著“中国版《百年孤独》”的头衔赋予了它改编后的营养,也因为这台阶高耸且陡峭,你只要能爬上去,就已经是居高临下。原作情节跨越半个世纪,以白家与鹿家两族三代人的恩怨纷争为轴的剧情铺陈,也从时间与空间的经纬度上,奠定影像化之后必与视听娱乐相悖的大片范儿——人文大片范儿的基础。面对如此天然的创作沃土,王全安并未迷惘更未手软,他大刀阔斧地砍掉了白灵等原著中的重要人物,合并了书中庞杂的分支剧情同类项,去粗取精,牢扣时间线索牵引出的时代感,终于修成独属于自己的史诗民志。

王全安将白鹿原的变迁衔接得极其紧凑,从清帝退位白嘉轩顺应潮流剪辫,并教育长工鹿三要顺势而为开始,接着便是军阀割据,散兵游勇到白鹿原抢粮,白嘉轩从抵抗到被迫服从,再转至国共合作期间,鹿兆鹏带着黑娃跟随共产党闹革命,打倒父亲鹿子霖,最后至国共合作破裂,鹿子霖回到白鹿原,为求自保打压儿子,这一系列近代史白描,时刻保持戏剧上的对照,漫长观影并不坎坷。像《团圆》一样,王全安没有浪费任何一个镜头,也没有让多余的设想随意迸发,在190分钟的片场里,我们看到的是精简却富有弹性的戏剧力量。要知道,史诗电影所具备的“幻觉”之一,便是观影的心理时间远远短于观影的即时时间,《白鹿原》做到了这点。

返璞的民俗


转播到腾讯微博

影片中的民俗体验在表达方式上是崭新

与第五代导演出品的那些标杆性作品类似,乡土气息浓郁的《白鹿原》,不仅是史诗的,而且是民族的。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第五代精品中出现过的民俗桥段,固本清源的疗效极佳。

《黄土地》片尾有段惊世骇俗的万人祈雨,《红高粱》里有抢婚与祭酒,《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甚至将伪民俗推向表意的唯一途径。《白鹿原》里也有许多类似的民俗展示,但它是去符号化的,不再是那种一说起文革就是扛旗游走与批斗。就像片中白嘉轩执行家法所涉及的祠堂文化,影片开场就是幼年白孝文与黑娃惹事被白嘉轩捉到祠堂打,后来成年黑娃和田小娥通奸回到白鹿原,前者想娶后者,但白嘉轩不允许后者名字进入祠堂族谱,黑娃闹革命是在鹿兆鹏的怂恿下怒砸祠堂,这些民俗象征总是隐藏在戏剧之中,包括埋葬田小娥时提到的风水学说,均是点到为止,做到了文学性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当然,《白鹿原》也为自己打造了“崭新”的民俗铭牌——陕西老腔。片中,《将令一声震山川》的出场背景是黑娃去往郭举人家中当麦客之时,待到影片结尾,这段老腔再次出现,只不过彼时唱戏的变成几位老人与几位身着军装的文工团年轻人,背景也已跳跃到解放之后。结合两段场景一推一拉的机位,《白鹿原》将它当成幕布为时代划界的用意十分明显,如果说,《霸王别姬》这出梅派经典戏剧可以算是其同名影片的文化符号的话,那么《将令》之于《白鹿原》亦如是。

王全安说影片就像《末代皇帝》,你看上去觉得陌生,但又被难言的真实感所感染,它对你自幼被灌输的常规历史提出有效的异议。这时候我们再回想与民俗纠缠的群像,白嘉轩的守旧、鹿子霖的狡猾、白孝文的憨厚、田小娥的妖媚、黑娃的血气,百态人物性格的背后,说的就是中国人的责任感、生存法则、中庸之道等绕不过去的老面孔。

自省的作者


转播到腾讯微博

《白鹿原》拍摄工作照,导演力求写实

新生代导演都是冲动的,他们会沉迷于影像奇观,也可能与中国电影市场那看似繁花似锦的前程同进同出,变得功利化,不够自省,缺乏责任。姑且以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来看,王全安身处其中异常怪异,《白鹿原》之前,他的几部作品纵然获奖无数,但依旧在第六代中不具备旗帜性,也从来没有在有效的渠道内,自愿主流化市场化的经验,不像贾樟柯有了制片的头衔,或者王小帅《青红》后几乎每部作品都要面向市场。也许“受惠”于《白鹿原》的规格,这部电影反倒是王全安首次以先锋的思路,接受大众审美习惯的磨合。

《白鹿原》对普通观众最大的挑战可能在于那些匪夷所思的长镜头,镜头调度及几乎一镜一景的拍摄方式,就如疯了的鹿子霖回到白鹿原,恰逢飞机轰炸,众乡党躲避,白嘉轩硝烟中寻找鹿子霖的身影,一气呵成,令影像风格震撼心魄。我们暂且不说这种构想有多么欧化,暂且不将过世的安哲·罗普洛斯与之互文,结合影片本身的庞大与低调的野心,《白鹿原》让王全安一下子从第六代整体特征中疏离出来,甚至比陆川(微博)更加直接。这种有别,正体现在他对自我创作的反省,对承载沉重的历史命题的使命感,而非个人经验主义的方式。王全安也曾打趣地说,他和科波拉一样,拍通俗能成就伟业,一拍艺术就犯傻,所以拍东西不能太使劲,否则物极必反,狗屁不是。

娱乐 > 电影 > 影评沙龙 > 正文  SOSO  
2012年02月15日22:45腾讯娱乐[微博]
http://ent.qq.com/a/20120215/001378.htm
21世纪已悄然过去12年,中国电影年产量逐年飙升,和当代社会一样盲目冲动,结果能称得上佳片的却屈指可数。在这种大环境下,《白鹿原》的诞生可谓珍贵得另类。它和《活着》、《霸王别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给人视野大开的感觉不尽相同,甚至能从前辈身姿之上一跃迈过——中国电影似乎找到了新的生命迹象与兴奋感,那一定是《白鹿原》带来的。

酣畅的史诗


转播到腾讯微博

《白鹿原》中的压抑来自人性的真实

根据陈忠实先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白鹿原》有一个高起点,原著“中国版《百年孤独》”的头衔赋予了它改编后的营养,也因为这台阶高耸且陡峭,你只要能爬上去,就已经是居高临下。原作情节跨越半个世纪,以白家与鹿家两族三代人的恩怨纷争为轴的剧情铺陈,也从时间与空间的经纬度上,奠定影像化之后必与视听娱乐相悖的大片范儿——人文大片范儿的基础。面对如此天然的创作沃土,王全安并未迷惘更未手软,他大刀阔斧地砍掉了白灵等原著中的重要人物,合并了书中庞杂的分支剧情同类项,去粗取精,牢扣时间线索牵引出的时代感,终于修成独属于自己的史诗民志。

王全安将白鹿原的变迁衔接得极其紧凑,从清帝退位白嘉轩顺应潮流剪辫,并教育长工鹿三要顺势而为开始,接着便是军阀割据,散兵游勇到白鹿原抢粮,白嘉轩从抵抗到被迫服从,再转至国共合作期间,鹿兆鹏带着黑娃跟随共产党闹革命,打倒父亲鹿子霖,最后至国共合作破裂,鹿子霖回到白鹿原,为求自保打压儿子,这一系列近代史白描,时刻保持戏剧上的对照,漫长观影并不坎坷。像《团圆》一样,王全安没有浪费任何一个镜头,也没有让多余的设想随意迸发,在190分钟的片场里,我们看到的是精简却富有弹性的戏剧力量。要知道,史诗电影所具备的“幻觉”之一,便是观影的心理时间远远短于观影的即时时间,《白鹿原》做到了这点。

返璞的民俗


转播到腾讯微博

影片中的民俗体验在表达方式上是崭新

与第五代导演出品的那些标杆性作品类似,乡土气息浓郁的《白鹿原》,不仅是史诗的,而且是民族的。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第五代精品中出现过的民俗桥段,固本清源的疗效极佳。

《黄土地》片尾有段惊世骇俗的万人祈雨,《红高粱》里有抢婚与祭酒,《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甚至将伪民俗推向表意的唯一途径。《白鹿原》里也有许多类似的民俗展示,但它是去符号化的,不再是那种一说起文革就是扛旗游走与批斗。就像片中白嘉轩执行家法所涉及的祠堂文化,影片开场就是幼年白孝文与黑娃惹事被白嘉轩捉到祠堂打,后来成年黑娃和田小娥通奸回到白鹿原,前者想娶后者,但白嘉轩不允许后者名字进入祠堂族谱,黑娃闹革命是在鹿兆鹏的怂恿下怒砸祠堂,这些民俗象征总是隐藏在戏剧之中,包括埋葬田小娥时提到的风水学说,均是点到为止,做到了文学性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当然,《白鹿原》也为自己打造了“崭新”的民俗铭牌——陕西老腔。片中,《将令一声震山川》的出场背景是黑娃去往郭举人家中当麦客之时,待到影片结尾,这段老腔再次出现,只不过彼时唱戏的变成几位老人与几位身着军装的文工团年轻人,背景也已跳跃到解放之后。结合两段场景一推一拉的机位,《白鹿原》将它当成幕布为时代划界的用意十分明显,如果说,《霸王别姬》这出梅派经典戏剧可以算是其同名影片的文化符号的话,那么《将令》之于《白鹿原》亦如是。

王全安说影片就像《末代皇帝》,你看上去觉得陌生,但又被难言的真实感所感染,它对你自幼被灌输的常规历史提出有效的异议。这时候我们再回想与民俗纠缠的群像,白嘉轩的守旧、鹿子霖的狡猾、白孝文的憨厚、田小娥的妖媚、黑娃的血气,百态人物性格的背后,说的就是中国人的责任感、生存法则、中庸之道等绕不过去的老面孔。

自省的作者


转播到腾讯微博

《白鹿原》拍摄工作照,导演力求写实

新生代导演都是冲动的,他们会沉迷于影像奇观,也可能与中国电影市场那看似繁花似锦的前程同进同出,变得功利化,不够自省,缺乏责任。姑且以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来看,王全安身处其中异常怪异,《白鹿原》之前,他的几部作品纵然获奖无数,但依旧在第六代中不具备旗帜性,也从来没有在有效的渠道内,自愿主流化市场化的经验,不像贾樟柯有了制片的头衔,或者王小帅《青红》后几乎每部作品都要面向市场。也许“受惠”于《白鹿原》的规格,这部电影反倒是王全安首次以先锋的思路,接受大众审美习惯的磨合。

《白鹿原》对普通观众最大的挑战可能在于那些匪夷所思的长镜头,镜头调度及几乎一镜一景的拍摄方式,就如疯了的鹿子霖回到白鹿原,恰逢飞机轰炸,众乡党躲避,白嘉轩硝烟中寻找鹿子霖的身影,一气呵成,令影像风格震撼心魄。我们暂且不说这种构想有多么欧化,暂且不将过世的安哲·罗普洛斯与之互文,结合影片本身的庞大与低调的野心,《白鹿原》让王全安一下子从第六代整体特征中疏离出来,甚至比陆川(微博)更加直接。这种有别,正体现在他对自我创作的反省,对承载沉重的历史命题的使命感,而非个人经验主义的方式。王全安也曾打趣地说,他和科波拉一样,拍通俗能成就伟业,一拍艺术就犯傻,所以拍东西不能太使劲,否则物极必反,狗屁不是。

我就不相信这小说能拍成电影.
我就关心能不能忠于原著?
改动一下也不错


我看的原著有N多此处省略XXX字

不好意思,忘记了,应该是废都。故事发生的年代都不同。

我看的原著有N多此处省略XXX字

不好意思,忘记了,应该是废都。故事发生的年代都不同。
banbridge1525 发表于 2012-2-16 21:41
我看的原著有N多此处省略XXX字
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原著啊陈忠实好像没干过这种事。
干那个事的是废都,白鹿原基本是抄袭《百年孤独》,结构,人物情节,超级像。陕西那帮土作家除了路遥就没能看上眼的。
banbridge1525 发表于 2012-2-16 21:41
我看的原著有N多此处省略XXX字
你确定你看的是《白鹿原》而不是《废都》? ;P

这个有原创版、获奖版。  电影估计是个阉割怪胎版。
河北老乡 发表于 2012-2-16 17:12
我就不相信这小说能拍成电影.
同感,中国版《静静的顿河》岂是那么好拍的?
干那个事的是废都,白鹿原基本是抄袭《百年孤独》,结构,人物情节,超级像。陕西那帮土作家除了路遥就没能 ...
不能那么说,陕北高原跟关中平原,文化不是同一类型.
蔑视权威 发表于 2012-2-16 23:55
你确定你看的是《白鹿原》而不是《废都》?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情节当然会被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