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八零后活得不轻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42:37
春节前的一天晚上,与同事们吃饭,现在的同事,大多是近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八零后的居多。我回办公室后,发了一条微博:春节前同事们聚餐,不少孩子散席后都返回租住的房间,打听了一下,都挺贵的,单位附近的一居室要三千多元。如果不是家里资助,他们今后都买不起房。我感到八零后的生活,其实比我年轻那会儿,更加艰辛,但他们希望获得的,却比我那时要多得多。我感到社会有问题,却说不清楚。

结果,有很多跟帖,令我颇有感触。

我跟他们相差二十年。二十年前,我跟他们一样,来到北京上班。一九九一年,一个月大概有三五百元的收入。两年后上升到了千元。另外,单位可以分房子。大概上了五六年的班后,我分到了两室一厅,有八十平方米。后来又用十几万元的"单位优惠价"买了下来,一直住到现在。那时候的时尚玩意儿,比如BP机什么的,也都有了。我还在一九九二年买了第一台黑白的笔记本电脑。那时,常与同事一起到新华社西门外下馆子,啤酒两元一瓶,我们无忧无虑。我买书也很多,九十年代,书还很便宜。二零零零年,我的《二零六六年之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出版,四百多页,卖十七块钱,现在再版,同样厚,要卖四十块钱。我在一九九八年买了第一部手机,一千多块钱。

我觉得,八零后年轻人与我那时不一样的是,他们面对更丰裕的社会,有更多的生活需要去享受。而且,由于信息和交通手段的方便,世界离他们更近了,总是有那么多的炫目东西,就在他们眼前不停晃动。他们等不及,立马就想要。一九九一年,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苹果手机,没有平板电脑,没有MP4,没有出国旅游,没有钱柜,没有互联网,没有那么眼花缭乱的时装、化妆品、手表、运动鞋,没有那么多的电影、影碟、图书、动漫、科幻......是的,科幻,最近这才变得有些酷了,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去参加成都的科幻大会,坐火车或坐飞机从很远的地方过去,他们翘了大学的课前往,自己找旅馆住。那时,我几乎没有这么想过。我在一九九一年,连出租车也没有打过。另外,八零后还要有电子游戏,要有穿越、悬疑和盗墓。同时,我那时的奢侈品,对他们来说则成了必需品,比如笔记本电脑,比二十年前便宜不了多少。至于工作,则更成了奢侈大件。他们经历了大学扩招,记得我那时,几个人考一个岗位,他们是几千个人考一个岗位。而他们的确面临更多的需求,他们要买房,他们要买车,这些也都成了他们立足于世的身份标志。总之,冷战结束后的这二十年,是物质世界迅速进化的二十年。人们还说,这个时代的基调是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更多地耽于享受而不是搏斗。总之,如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摆在八零后的面前。这些都要花钱,花大钱。我无法想象,他们那每月三四千块钱的收入,怎么去满足。

我那时还能看得到未来,我不会说,我靠工资一辈子买不起房。但八零后靠工资,目前来看,的确一辈子买不起房。

社会出了什么问题?一九九一年,冷战结束,再加上一九九二年,南方讲话后,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我作为科幻作者,满怀激情地想象过,二十年后,中国发展了,中国繁荣进步了,经济上的,社会上的,体制上的,环境上的,很多问题应该都解决了。在我读大学时出生的新一代人,会过得比我更幸福、更丰裕、更开怀,这绝对绝对是没问题的,否则,时代就停滞了或者倒退了。

但如今的年轻人,活得比我那时,压力更大,磨砺更多,纠结更重,形容他们,常常有"苦逼一代"。当然,这首先是物质上的。从八零后他们降生那时起,中国一跃千里了,实现了几千年来未有之梦想,超了英,超了日,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它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我那时,出国看不到什么中文,现在,机场商店,都有了中文。所以,八零后面对的问题,所谓"苦逼一代",这是一个很严重也很尖锐的问题。怎么会这样?时代难道真的停滞或倒退了?常人却无法想象。每天,我们看到的是私车堵成江河,餐馆里人山人海,歌厅要排队等候,报纸上充满对功成圆满的赞颂。

但是,的确我们有了一些不满。这些不满,是欲望过高了?脱离现实了?脱离国情了?我觉得也不尽然。我的那些年轻的同事们,他们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心疼的宝贝,却为了租房便宜一些,住在四环、五环,每天挤地铁公共汽车,花两个小时来上班,这让我感到辛酸。我有时在想,一九九一年时,社会上当权的,大都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创造出一个比期望中更美好的社会?他们为什么没有给年轻人带来更充裕的各种财富?哦,也许,他们有自己的苦衷。

八零后与我另一个不同的是,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有更多的精神上的追求。

六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生人的不同,是我们这些人大多更现实更世故。经历了文革,经历了冷战,经历了八十年代末期的动荡,很多人只顾个人,只看眼前,心机很重,理想则几乎丧失了。但我觉得八零后更纯真。他们出生在一个真正开放起来的时代,他们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算计和倾轧,他们对未来的乌托邦有憧憬,他们有梦,尽管那么大的生活压力,但他们还是看到了很多的美好。他们的眼神是清澈的,他们的笑容是阳光的,不像一些五零后六零后那么虚假和城府(我们在二十年前就那样了,而且我们比八零后更懂得怎么去搞"关系")。他们会为一本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博文、一部电影感动得流泪。他们有近于单纯的理想。他们工作很认真、很敬业,常常是为了守卫心中的一份真诚。在我的单位,加班到深夜的,往往就是八零后了,不少人挑起了大梁。我也看到,他们中的不少寻找各种机会体验那些纯粹精神层面的东西。虽然他们没有多少钱,但他们中却有那么多人热爱科幻----这个被许多成年人视为幼稚天真的文艺品种。而我那时不是这样。我到单位十年,身边没有遇上一个喜欢科幻的。但八零后来了后,这样的人就多了。大学里面,都雨后春笋般涌现了科幻协会、科幻俱乐部。学生们很投入,他们为了见一面最喜欢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久久守候,在见到时,热泪满面。当然了,他们的眼光也很高,欣赏的东西,理解的东西,比较深入,有时比较空灵高远,有时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是宇宙性和终极性的。我们那时要费劲思考一番的,他们一下就明白了。他们基础更好,专业素质更强,也更有文化和教养。更让我有感触是,他们的思维比较正常,也就是能按照常识、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看问题。六零后不少人已对很多蠢事习以为常,但八零后看一眼就知道什么很搞笑。

八零后活得很难,但他们却在北京奥运会火炬被抢的时候,自己组织起来,出来捍卫这个国家的荣誉。这让五零后六零后很感动。需知有些五零后六零后的人,早已不把这个国家当回事了。有的人高喊着为中国争民主自由的口号,其实在为自己谋私利。他们把年轻人推到前面,自己却躲到一边。

在我看来,八零后(也包括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应该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代人。在他们之前的中国人,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农民,也就是用农耕意识来生活的人,有的人居住在大城市里,但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大致是乡村式的。不是说农耕不好,它却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人类进化大过程脱节。特别是在一种滋生于河流与黄土上的农耕意识的深处,经过几千年封建大一统文化的锤炼,它的特点是在权力面前唯唯诺诺,崇拜关系和面子。但八零后,从整体上讲,是第一代真正的城里人。他们有了具有了平等和自由意识及行为。中国要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起始点。

所以,我们现在要给八零后什么?如今掌权的,五六十年代的人,可能很少去这么想。他们太忙了,他们已经经过奋斗,形成了自己牢固的利益集团或圈子。有的人正在升官发财的路上继续奋力跋涉,有的人则丧失了良知和正义,忙着做昧心事。房价也正是被他们这里面的一些人搞高的。某种程度上讲,八零后是在六零后的剥削中成长起来的。八零后正在为六零后实现自己最后的人生目标而打工。当然,主观上讲,六零后所做的一部分,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九零后的,积累一笔财富,让他们今后不要过得这么难,但是,却无法为八零后,或者九零后或零零后,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更公允的大环境。这正是杀鸡取卵。因为这一代掌权的人,有的的确很自私,贪得无厌,也狭隘和保守。他们出生于乱世,有乱世的哲学。他们整体上还是没有太多文化。有文化一些的,在二十年前出国了。

我本来觉得,决定一个国家命运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创造性的东西,有乔布斯那样的东西,这会在八零后这里勃发,但现在看来,还是很难。因为八零后的生活很难,同时他们又没有遭遇前几代人那样的濒死苦难。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半死不活状态。他们理应创造更大器的东西,但他们被琐事缠身,目光收了回来,思想和精神纠结了,打起转转。

房子当然是一个问题。但不仅仅是房子。八零后的一些新鲜想法往往又遭遇打压,因为他们进入社会时,社会遭遇了矛盾凸显,恰恰又更需要稳定,更需要权威,更需要服从。

不过我也看到,一些有些背景或者不那么有背景的家长,靠着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八九十年代获得的积累,已经给自己的孩子买下了房子,也把他们送到西方国家读书。这些在多个方面相对活得宽松的八零后,会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不知道。

而那些在城市里做着搬家工人、建筑工人的八零后呢?

要给八零后一些什么?比如,给韩寒一个更舒服和更自由说话的机会?这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我在看《金陵十三钗》时,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片子开始前,韩寒扮演着一个广告片中的角色。韩寒未能坚持他最初的"不拍广告"的理想。也许这个理想本来就是错误的。但这的确也曾是理想,我年轻那时,没有过这样的理想。我感到,八零后已经很低调了,不必要一味去质疑和嘲讽,不管是在他们求职时,还是在写作中。

我觉得,应该在一代人年轻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不要过多陷入绝望。但中国的一些情况,正在让大家变得十分绝望。很多东西,比如,住房,这并不是过分的要求。

六零后批评八零后为了买一个苹果手机,不惜卖肾,批评他和她不靠努力工作,不懂得艰苦奋斗,却没有去想,这个手机本来就或是他或她该得到的。这正是他们的理想,跟我们当年为了某个精神不惜牺牲性命是一样。但他们的机会却更少了,才要出此下策。

八零后可能是中国昙花一现的、最后一代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九零、零零后也许会笑话他们,怎么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糟,怎么那么的不切实际。

当八零后最终也与社会妥协,与五零后六零后妥协,当他们最终也变得世故和圆滑,中国就将再一次丧失创造的机会。这种事似乎总在发生。

http://view.163.com/12/0213/09/7Q4QB8IK00014MO9.html春节前的一天晚上,与同事们吃饭,现在的同事,大多是近年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八零后的居多。我回办公室后,发了一条微博:春节前同事们聚餐,不少孩子散席后都返回租住的房间,打听了一下,都挺贵的,单位附近的一居室要三千多元。如果不是家里资助,他们今后都买不起房。我感到八零后的生活,其实比我年轻那会儿,更加艰辛,但他们希望获得的,却比我那时要多得多。我感到社会有问题,却说不清楚。

结果,有很多跟帖,令我颇有感触。

我跟他们相差二十年。二十年前,我跟他们一样,来到北京上班。一九九一年,一个月大概有三五百元的收入。两年后上升到了千元。另外,单位可以分房子。大概上了五六年的班后,我分到了两室一厅,有八十平方米。后来又用十几万元的"单位优惠价"买了下来,一直住到现在。那时候的时尚玩意儿,比如BP机什么的,也都有了。我还在一九九二年买了第一台黑白的笔记本电脑。那时,常与同事一起到新华社西门外下馆子,啤酒两元一瓶,我们无忧无虑。我买书也很多,九十年代,书还很便宜。二零零零年,我的《二零六六年之西行漫记》(《火星照耀美国》)出版,四百多页,卖十七块钱,现在再版,同样厚,要卖四十块钱。我在一九九八年买了第一部手机,一千多块钱。

我觉得,八零后年轻人与我那时不一样的是,他们面对更丰裕的社会,有更多的生活需要去享受。而且,由于信息和交通手段的方便,世界离他们更近了,总是有那么多的炫目东西,就在他们眼前不停晃动。他们等不及,立马就想要。一九九一年,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苹果手机,没有平板电脑,没有MP4,没有出国旅游,没有钱柜,没有互联网,没有那么眼花缭乱的时装、化妆品、手表、运动鞋,没有那么多的电影、影碟、图书、动漫、科幻......是的,科幻,最近这才变得有些酷了,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去参加成都的科幻大会,坐火车或坐飞机从很远的地方过去,他们翘了大学的课前往,自己找旅馆住。那时,我几乎没有这么想过。我在一九九一年,连出租车也没有打过。另外,八零后还要有电子游戏,要有穿越、悬疑和盗墓。同时,我那时的奢侈品,对他们来说则成了必需品,比如笔记本电脑,比二十年前便宜不了多少。至于工作,则更成了奢侈大件。他们经历了大学扩招,记得我那时,几个人考一个岗位,他们是几千个人考一个岗位。而他们的确面临更多的需求,他们要买房,他们要买车,这些也都成了他们立足于世的身份标志。总之,冷战结束后的这二十年,是物质世界迅速进化的二十年。人们还说,这个时代的基调是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更多地耽于享受而不是搏斗。总之,如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摆在八零后的面前。这些都要花钱,花大钱。我无法想象,他们那每月三四千块钱的收入,怎么去满足。

我那时还能看得到未来,我不会说,我靠工资一辈子买不起房。但八零后靠工资,目前来看,的确一辈子买不起房。

社会出了什么问题?一九九一年,冷战结束,再加上一九九二年,南方讲话后,中国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我作为科幻作者,满怀激情地想象过,二十年后,中国发展了,中国繁荣进步了,经济上的,社会上的,体制上的,环境上的,很多问题应该都解决了。在我读大学时出生的新一代人,会过得比我更幸福、更丰裕、更开怀,这绝对绝对是没问题的,否则,时代就停滞了或者倒退了。

但如今的年轻人,活得比我那时,压力更大,磨砺更多,纠结更重,形容他们,常常有"苦逼一代"。当然,这首先是物质上的。从八零后他们降生那时起,中国一跃千里了,实现了几千年来未有之梦想,超了英,超了日,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它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它举办了奥运会和世博会。我那时,出国看不到什么中文,现在,机场商店,都有了中文。所以,八零后面对的问题,所谓"苦逼一代",这是一个很严重也很尖锐的问题。怎么会这样?时代难道真的停滞或倒退了?常人却无法想象。每天,我们看到的是私车堵成江河,餐馆里人山人海,歌厅要排队等候,报纸上充满对功成圆满的赞颂。

但是,的确我们有了一些不满。这些不满,是欲望过高了?脱离现实了?脱离国情了?我觉得也不尽然。我的那些年轻的同事们,他们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心疼的宝贝,却为了租房便宜一些,住在四环、五环,每天挤地铁公共汽车,花两个小时来上班,这让我感到辛酸。我有时在想,一九九一年时,社会上当权的,大都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创造出一个比期望中更美好的社会?他们为什么没有给年轻人带来更充裕的各种财富?哦,也许,他们有自己的苦衷。

八零后与我另一个不同的是,他们比我们这一代人,有更多的精神上的追求。

六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生人的不同,是我们这些人大多更现实更世故。经历了文革,经历了冷战,经历了八十年代末期的动荡,很多人只顾个人,只看眼前,心机很重,理想则几乎丧失了。但我觉得八零后更纯真。他们出生在一个真正开放起来的时代,他们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饥饿、算计和倾轧,他们对未来的乌托邦有憧憬,他们有梦,尽管那么大的生活压力,但他们还是看到了很多的美好。他们的眼神是清澈的,他们的笑容是阳光的,不像一些五零后六零后那么虚假和城府(我们在二十年前就那样了,而且我们比八零后更懂得怎么去搞"关系")。他们会为一本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博文、一部电影感动得流泪。他们有近于单纯的理想。他们工作很认真、很敬业,常常是为了守卫心中的一份真诚。在我的单位,加班到深夜的,往往就是八零后了,不少人挑起了大梁。我也看到,他们中的不少寻找各种机会体验那些纯粹精神层面的东西。虽然他们没有多少钱,但他们中却有那么多人热爱科幻----这个被许多成年人视为幼稚天真的文艺品种。而我那时不是这样。我到单位十年,身边没有遇上一个喜欢科幻的。但八零后来了后,这样的人就多了。大学里面,都雨后春笋般涌现了科幻协会、科幻俱乐部。学生们很投入,他们为了见一面最喜欢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久久守候,在见到时,热泪满面。当然了,他们的眼光也很高,欣赏的东西,理解的东西,比较深入,有时比较空灵高远,有时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是宇宙性和终极性的。我们那时要费劲思考一番的,他们一下就明白了。他们基础更好,专业素质更强,也更有文化和教养。更让我有感触是,他们的思维比较正常,也就是能按照常识、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看问题。六零后不少人已对很多蠢事习以为常,但八零后看一眼就知道什么很搞笑。

八零后活得很难,但他们却在北京奥运会火炬被抢的时候,自己组织起来,出来捍卫这个国家的荣誉。这让五零后六零后很感动。需知有些五零后六零后的人,早已不把这个国家当回事了。有的人高喊着为中国争民主自由的口号,其实在为自己谋私利。他们把年轻人推到前面,自己却躲到一边。

在我看来,八零后(也包括七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应该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代人。在他们之前的中国人,我觉得基本上还是农民,也就是用农耕意识来生活的人,有的人居住在大城市里,但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大致是乡村式的。不是说农耕不好,它却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人类进化大过程脱节。特别是在一种滋生于河流与黄土上的农耕意识的深处,经过几千年封建大一统文化的锤炼,它的特点是在权力面前唯唯诺诺,崇拜关系和面子。但八零后,从整体上讲,是第一代真正的城里人。他们有了具有了平等和自由意识及行为。中国要现代化,这是一个新的起始点。

所以,我们现在要给八零后什么?如今掌权的,五六十年代的人,可能很少去这么想。他们太忙了,他们已经经过奋斗,形成了自己牢固的利益集团或圈子。有的人正在升官发财的路上继续奋力跋涉,有的人则丧失了良知和正义,忙着做昧心事。房价也正是被他们这里面的一些人搞高的。某种程度上讲,八零后是在六零后的剥削中成长起来的。八零后正在为六零后实现自己最后的人生目标而打工。当然,主观上讲,六零后所做的一部分,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九零后的,积累一笔财富,让他们今后不要过得这么难,但是,却无法为八零后,或者九零后或零零后,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更公允的大环境。这正是杀鸡取卵。因为这一代掌权的人,有的的确很自私,贪得无厌,也狭隘和保守。他们出生于乱世,有乱世的哲学。他们整体上还是没有太多文化。有文化一些的,在二十年前出国了。

我本来觉得,决定一个国家命运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创造性的东西,有乔布斯那样的东西,这会在八零后这里勃发,但现在看来,还是很难。因为八零后的生活很难,同时他们又没有遭遇前几代人那样的濒死苦难。他们处于这样一种半死不活状态。他们理应创造更大器的东西,但他们被琐事缠身,目光收了回来,思想和精神纠结了,打起转转。

房子当然是一个问题。但不仅仅是房子。八零后的一些新鲜想法往往又遭遇打压,因为他们进入社会时,社会遭遇了矛盾凸显,恰恰又更需要稳定,更需要权威,更需要服从。

不过我也看到,一些有些背景或者不那么有背景的家长,靠着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在八九十年代获得的积累,已经给自己的孩子买下了房子,也把他们送到西方国家读书。这些在多个方面相对活得宽松的八零后,会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我不知道。

而那些在城市里做着搬家工人、建筑工人的八零后呢?

要给八零后一些什么?比如,给韩寒一个更舒服和更自由说话的机会?这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我在看《金陵十三钗》时,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片子开始前,韩寒扮演着一个广告片中的角色。韩寒未能坚持他最初的"不拍广告"的理想。也许这个理想本来就是错误的。但这的确也曾是理想,我年轻那时,没有过这样的理想。我感到,八零后已经很低调了,不必要一味去质疑和嘲讽,不管是在他们求职时,还是在写作中。

我觉得,应该在一代人年轻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不要过多陷入绝望。但中国的一些情况,正在让大家变得十分绝望。很多东西,比如,住房,这并不是过分的要求。

六零后批评八零后为了买一个苹果手机,不惜卖肾,批评他和她不靠努力工作,不懂得艰苦奋斗,却没有去想,这个手机本来就或是他或她该得到的。这正是他们的理想,跟我们当年为了某个精神不惜牺牲性命是一样。但他们的机会却更少了,才要出此下策。

八零后可能是中国昙花一现的、最后一代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九零、零零后也许会笑话他们,怎么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那么糟,怎么那么的不切实际。

当八零后最终也与社会妥协,与五零后六零后妥协,当他们最终也变得世故和圆滑,中国就将再一次丧失创造的机会。这种事似乎总在发生。

http://view.163.com/12/0213/09/7Q4QB8IK00014MO9.html
一九九一年,一个月大概有三五百元的收入。两年后上升到了千元。另外,单位可以分房子。大概上了五六年的班后,我分到了两室一厅,有八十平方米。后来又用十几万元的"单位优惠价"买了下来,一直住到现在。那时候的时尚玩意儿,比如BP机什么的,也都有了。我还在一九九二年买了第一台黑白的笔记本电脑。那时,常与同事一起到新华社西门外下馆子

怎么觉得这篇文章描述的和我那个时代不符啊?CD的70后们都出来说说
百度了一下,原来如此............

韩松生于重庆。1984~1991年就读于武汉大学英文系、新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及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他以优异的考试成绩进入新华社,历任记者、《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执行总编,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大量报道中国文化和社会动态的新闻和专访,还参加过中国第一次神农架野人考察。和有关克隆技术进展的报告文学《人造人》。
至于韩先生说的60/70后如何机心重,80后如何单纯,我只好哈哈了。现在互联网社会什么样的肮脏都能传播得最快,能不学坏吗?
我看现在的80后一点也不纯真。
93年有一千多收入算好的了吧
撒花 发表于 2012-2-15 11:00
93年有一千多收入算好的了吧
我93年的时候正常收入才100多:L

不过那一年开始做股票,全年盈利1万多:D
看过韩松的小说,感觉他跟黄易很像:没女人爱的宅男通过疯狂的幻想表达自己的性压抑。
吃饱了撑得,饿过肚子的七零后如此认为
秦国大将猛舔 发表于 2012-2-15 11:37
看过韩松的小说,感觉他跟黄易很像:没女人爱的宅男通过疯狂的幻想表达自己的性压抑。
没看过韩松的小说,听你这么一说看来是不用看了
风君子 发表于 2012-2-15 11:06
我93年的时候正常收入才100多

不过那一年开始做股票,全年盈利1万多
我94年工作的时候好像才200多300不到吧
fox23 发表于 2012-2-15 12:28
我94年工作的时候好像才200多300不到吧
94年工资提升很大,那时候通胀很厉害,全国都在加工资


说心里了

就说50后—00后,说普通人,说普遍情况

50后的人惦记新中国的好,但是基本是苦干型,被后来的60,70后在经济方面和地位方面赶超,心里很茫然的,但也很淡然的活着。
60,70后,在钱面前抛弃了一切,率先破坏了道德底线,然后用钱把社会绑架了。年轻时信仰共产,信仰伟人,现在没有了信仰(信仰被打倒了或者有了新信仰--钱)。我不觉着这样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
90后和00后,因为60.70顾钱不顾家,90后的信仰更多,也更容易被诱导,目前看不出共性。

80后,赶上了爱国教育的末班车,见识了90年代的变革和动荡,经历了世纪变革,他们有足够的记忆碎片拿来对比,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才是坏的。我不敢说80后能改变中国,但是改变的种子肯定是萌发在80后制造的土壤上。

归纳下精髓,是很有趣的画面:

50后,不改变自己,也不改变社会----像水里的礁石
60,70后,先改变自己,再改变社会-----像泥
80后,不打算改变自己,想逮个机会改变社会-----像大陆板块
90,00后,还没决定自己以后变什么样

说心里了

就说50后—00后,说普通人,说普遍情况

50后的人惦记新中国的好,但是基本是苦干型,被后来的60,70后在经济方面和地位方面赶超,心里很茫然的,但也很淡然的活着。
60,70后,在钱面前抛弃了一切,率先破坏了道德底线,然后用钱把社会绑架了。年轻时信仰共产,信仰伟人,现在没有了信仰(信仰被打倒了或者有了新信仰--钱)。我不觉着这样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
90后和00后,因为60.70顾钱不顾家,90后的信仰更多,也更容易被诱导,目前看不出共性。

80后,赶上了爱国教育的末班车,见识了90年代的变革和动荡,经历了世纪变革,他们有足够的记忆碎片拿来对比,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才是坏的。我不敢说80后能改变中国,但是改变的种子肯定是萌发在80后制造的土壤上。

归纳下精髓,是很有趣的画面:

50后,不改变自己,也不改变社会----像水里的礁石
60,70后,先改变自己,再改变社会-----像泥
80后,不打算改变自己,想逮个机会改变社会-----像大陆板块
90,00后,还没决定自己以后变什么样
我记得科幻世界上韩松写得小说还不错
langoo 发表于 2012-2-15 14:01
说心里了

就说50后—00后,说普通人,说普遍情况
“...60,70后,在钱面前抛弃了一切,率先破坏了道德底线,然后用钱把社会绑架了。年轻时信仰共产,信仰伟人,现在没有了信仰(信仰被打倒了或者有了新信仰--钱)。我不觉着这样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

我这个60后会思考如何快速结束我的杜丘冬人的无意义的生命,来给金光灿灿的知道好歹的80后让位。:D


说了,说的普通人,普遍现象。
个例也许不一样

重点是,不要想着活还是不活,要想着怎么活有意义

说了,说的普通人,普遍现象。
个例也许不一样

重点是,不要想着活还是不活,要想着怎么活有意义
langoo 发表于 2012-2-15 14:13
说了,说的普通人,普遍现象。
个例也许不一样
有意义叫生活,无意义叫活着
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人,不能一概而论。没必要把六0后什么的对立起来,其实是很狭窄的想法。
哪一個年代容易了?

樓上說60,70年代抛棄了一切...說得像是這20年代的人都是社會蛀蟲一般...現在繳稅的大部分人群都是這些人。就算說得對,

有沒有想過爲什麽要抛棄?在大環境的改變下個體被迫改變,容易嗎?
地球上哪个国家二十多岁就能在一线城市买得起房子还得那种两房两厅。
有什么好说的, 不就是房价那点事。
造汽 发表于 2012-2-15 14:11
“...60,70后,在钱面前抛弃了一切,率先破坏了道德底线,然后用钱把社会绑架了。年轻时信仰共产,信仰伟 ...
配合一下:
“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啊……走过去,你可以溶化在那蓝天里……一直走,不要朝两边看……快,去吧……”
“从这儿跳下去……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吧……你倒是跳啊!(开枪)……好,这下有决心了?怎么的,你害怕了?你的腿怎么发抖了?”
lvtom 发表于 2012-2-15 22:17
配合一下:
“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啊……走过去,你可以溶化在那蓝天里……一直走,不要朝两边看…… ...
唉,这是活着没意义的一代人看的电影,还有狐狸的故事和望乡
造汽 发表于 2012-2-15 22:25
唉,这是活着没意义的一代人看的电影,还有狐狸的故事和望乡
轻松一下,听段相声吧:

  甲:第一吃你的车,第二吃你的马,第三车你的炮,我作为一个检查官,犯下如此罪行,真实追悔莫及

  乙:哪的事啊

  甲:因此,我杜秋仲人结束你的生命,
…………………………………………………………

      甲:这位稀里糊涂地就把车拿起来了

  乙:要走车了

  甲:要走没走的这个工夫,他又说话了

  乙:又说什么了

  甲:走啊,走吧,你看多么蓝的天啊

  乙:咳

  甲:走过去就会融化在蓝天里,

  乙:恩

  甲:去吧,一直往前走,不要朝边看

  乙:什么都管

  甲:下棋那位一听,什么规矩,这是

  乙:是啊

  甲:还不让往两边看,我不走车了,

  乙:怎么地

  甲:把马拿起来了

  乙:要跳马了

  甲:要跳没跳这工夫,他又说话了?

  乙:又说什么了

  甲:跳呀,召仓不是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你倒是跳啊!啪

  乙:哪来一枪

  甲:没有一枪

  乙:怎么回事

  甲:这位一摔棋子,把那位吓一跳

  乙:是啊,

  甲:他又说了

  乙:又说什么

  甲:这下有决心了吧,怎么你刚才害怕了,你的腿怎么发抖,
allen_ren 发表于 2012-2-15 22:05
有什么好说的, 不就是房价那点事。
关于那个所谓的福利分房大家只要看看那个时代的电视剧《结婚十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风君子 发表于 2012-2-16 10:50
关于那个所谓的福利分房大家只要看看那个时代的电视剧《结婚十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知道是怎 ...
再小也是个家,这个家的成本就占收入几十分之一。
哎,先想办法活下去吧,大家都那么大压力,一不小心就被社会淘汰,有空想这些大问题的都能够算温拿级别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