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的导弹人生(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47:44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2-09/3657599.shtml中国“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的导弹人生

  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型导弹“东风一号”控制系统;他担纲中国第一型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总设计师,开创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先河、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

  他就是权威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黄纬禄。


  1916年12月,黄纬禄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伦敦大学无线电硕士学位。时值抗日战争时期,黄纬禄在英国完成学业后当即回国,并抱定“科学救国”志向,一开始在上海无线电研究所从事相关工作。

  从1957年进入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到2011年11月溘然辞世,黄纬禄以一腔爱国情怀和全部心血智慧,为祖国书写出之前虽鲜为人知,却是成就一番惊天动地伟业的壮美“导弹人生”。

  与导弹结缘 无线电学子投身导弹研制

  黄纬禄似乎注定与导弹有缘。早在当年英伦求学期间,他既目睹了德国V-1、V-2导弹袭击伦敦的巨大威力并幸运地躲过劫难,还在伦敦博物馆参观过一枚货真价实的V-2导弹实物。

  “中国拥有了导弹,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欺负我们了!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人一定能够造出自己的火箭和导弹!”从那一刻起,年轻的黄纬禄就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研制导弹的种子。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位无线电专业学子基本了解V-2导弹的原理,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导弹的中国人,也为他后来与导弹相伴、参加并主持多种不同型号导弹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导弹研制从仿制开始起步。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给中国导弹科研工作造成无法想象的困难。黄纬禄与同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中国自己的“争气弹”。

  从此,黄纬禄和同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纪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自力更生、刻苦攻坚、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开始了导弹研制的艰辛历程。

  作为导弹“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黄纬禄要确保导弹的“头脑”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保持“清醒”,能够准确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和轨迹。他和研制团队的同事们付出巨大心血,突破和掌握了大量导弹知识与技术,他们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6月,“东风二号”圆满成功,翻开中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1966年10月,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两弹结合试验震惊世界。

  短短10年,黄纬禄及其领导的团队便走过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创新之路,实现中国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新的水平,取得被外电评论为“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进步。

  临危受命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固体导弹

  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先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面临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急需有效反制手段,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

  黄纬禄临危受命,出任中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与此同时,他的工作也由此产生重大转变:从液体火箭转向固体火箭、从地地火箭转向潜地火箭、从控制系统走向火箭总体。

  为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大漠荒原和戈壁深处,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符合国情且具中国特色的“台、筒、艇”三步发射试验程序,试验设施大大简化,研制经费和时间大量节约。

  黄纬禄率领“巨浪一号”年轻的研制团队,向困难发起挑战,克服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诸多困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大量各类试验验证,反复修正设计,终于取得中国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

  1982年10月12日,渤海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直刺蓝天……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研制试验的成功再次震惊世界,标志着中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具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技术民主 提出航天系统工程“金科玉律”

  潜地导弹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创造性地提出“四共同”原则,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一原则在中国航天界备受推崇,也一直被奉为航天型号系统协调工作中的“金科玉律”。

  “黄老倡导的‘四共同’原则今天依然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达哲表示,“航天人要弘扬黄老精神,把中国导弹研制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黄老总的技术民主让人印象深刻,他认为发扬技术民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黄纬禄秘书吕慧英回忆,黄老开会时从来没有让秘书准备发言稿,也没有应景的官话、套话,经常是先说个小笑话,活跃一下会场气氛,“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黄老总一来,就让大家感觉很踏实”。然后,黄老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与会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确定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空天防御报》原总编石玉峰多次采访过黄纬禄,他说,黄老总待人接物总是笑眯眯的、一贯的温文尔雅,唯有一次例外,那是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后,他去见黄老,黄老满脸严肃、非常愤怒,说中国人民是不怕威胁的、中国一定要加快速度研制先进武器。

  黄纬禄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诲人不倦,对年轻人给予悉心指导、热情鼓励。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流传着“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航天科技人才流失严重,黄纬禄身体力行、谆谆教诲,挽留了许多年轻的中国导弹事业精英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已成为导弹研制队伍的骨干。

  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2-09/3657599.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2-09/3657599.shtml中国“巨浪一号”总设计师黄纬禄的导弹人生

  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从事火箭与导弹技术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工作;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型导弹“东风一号”控制系统;他担纲中国第一型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总设计师,开创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先河、突破了中国水下发射技术和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

  他就是权威火箭与导弹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黄纬禄。


  1916年12月,黄纬禄生于安徽芜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伦敦大学无线电硕士学位。时值抗日战争时期,黄纬禄在英国完成学业后当即回国,并抱定“科学救国”志向,一开始在上海无线电研究所从事相关工作。

  从1957年进入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到2011年11月溘然辞世,黄纬禄以一腔爱国情怀和全部心血智慧,为祖国书写出之前虽鲜为人知,却是成就一番惊天动地伟业的壮美“导弹人生”。

  与导弹结缘 无线电学子投身导弹研制

  黄纬禄似乎注定与导弹有缘。早在当年英伦求学期间,他既目睹了德国V-1、V-2导弹袭击伦敦的巨大威力并幸运地躲过劫难,还在伦敦博物馆参观过一枚货真价实的V-2导弹实物。

  “中国拥有了导弹,日本帝国主义就不敢再欺负我们了!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中国人一定能够造出自己的火箭和导弹!”从那一刻起,年轻的黄纬禄就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研制导弹的种子。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位无线电专业学子基本了解V-2导弹的原理,成为最早一批接触导弹的中国人,也为他后来与导弹相伴、参加并主持多种不同型号导弹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导弹研制从仿制开始起步。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给中国导弹科研工作造成无法想象的困难。黄纬禄与同事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中国自己的“争气弹”。

  从此,黄纬禄和同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纪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自力更生、刻苦攻坚、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开始了导弹研制的艰辛历程。

  作为导弹“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黄纬禄要确保导弹的“头脑”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保持“清醒”,能够准确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和轨迹。他和研制团队的同事们付出巨大心血,突破和掌握了大量导弹知识与技术,他们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1964年6月,“东风二号”圆满成功,翻开中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1966年10月,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两弹结合试验震惊世界。

  短短10年,黄纬禄及其领导的团队便走过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创新之路,实现中国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使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新的水平,取得被外电评论为“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进步。

  临危受命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固体导弹

  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先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面临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急需有效反制手段,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

  黄纬禄临危受命,出任中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与此同时,他的工作也由此产生重大转变:从液体火箭转向固体火箭、从地地火箭转向潜地火箭、从控制系统走向火箭总体。

  为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大漠荒原和戈壁深处,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符合国情且具中国特色的“台、筒、艇”三步发射试验程序,试验设施大大简化,研制经费和时间大量节约。

  黄纬禄率领“巨浪一号”年轻的研制团队,向困难发起挑战,克服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诸多困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大量各类试验验证,反复修正设计,终于取得中国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

  1982年10月12日,渤海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直刺蓝天……中国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研制试验的成功再次震惊世界,标志着中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具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技术民主 提出航天系统工程“金科玉律”

  潜地导弹研制过程中,黄纬禄创造性地提出“四共同”原则,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一原则在中国航天界备受推崇,也一直被奉为航天型号系统协调工作中的“金科玉律”。

  “黄老倡导的‘四共同’原则今天依然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许达哲表示,“航天人要弘扬黄老精神,把中国导弹研制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黄老总的技术民主让人印象深刻,他认为发扬技术民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黄纬禄秘书吕慧英回忆,黄老开会时从来没有让秘书准备发言稿,也没有应景的官话、套话,经常是先说个小笑话,活跃一下会场气氛,“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黄老总一来,就让大家感觉很踏实”。然后,黄老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与会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参与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以集思广益、扬长避短,确定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空天防御报》原总编石玉峰多次采访过黄纬禄,他说,黄老总待人接物总是笑眯眯的、一贯的温文尔雅,唯有一次例外,那是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后,他去见黄老,黄老满脸严肃、非常愤怒,说中国人民是不怕威胁的、中国一定要加快速度研制先进武器。

  黄纬禄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诲人不倦,对年轻人给予悉心指导、热情鼓励。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流传着“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航天科技人才流失严重,黄纬禄身体力行、谆谆教诲,挽留了许多年轻的中国导弹事业精英人才,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已成为导弹研制队伍的骨干。

  晚年的黄纬禄在家养病时,依然牵挂着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他对探访者说:“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2-09/3657599.shtml

缅怀
刚看新闻联播,深切缅怀!!!
少年科学刊登过专访


第一张照片,黄老和386是中学校友。学校的一条走廊里有四十位院士的照片,其中有黄老,而386的照片只能放在墙角,落满灰尘。

第一张照片,黄老和386是中学校友。学校的一条走廊里有四十位院士的照片,其中有黄老,而386的照片只能放在墙角,落满灰尘。
发射那张P的吧
致敬!
功臣不应忘记  
哦,这张有弹头的了...
缅怀这是我们的脊梁,我们不能忘记
深切缅怀
单弹头。。。
据说泄密095的那位怎么样了  我们能不能干掉他
真正的精英,国家的脊梁
集团清洁工 发表于 2012-2-10 22:10
真正的精英,国家的脊梁
附议   
向伟人致敬!!
向伟人致敬!!
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勋致敬
小时候也梦想成为科学家,但是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毅力!致敬!
三连发什么情况?
edwardpolaris 发表于 2012-2-10 21:38
第一张照片,黄老和386是中学校友。学校的一条走廊里有四十位院士的照片,其中有黄老,而386的照片只能放在 ...
哪所中学如此牛叉???
真正的国之栋梁,缅怀
进水的耳朵 发表于 2012-2-10 23:16
哪所中学如此牛叉???
也是俺想问的,啥中学,牛逼到爆。
quanshengyi 发表于 2012-2-10 23:31
也是俺想问的,啥中学,牛逼到爆。
扬州中学,校友里有:
386、胡乔木、朱自清等
还有40多院士
恐怕大学校友里有40多个的大学也没有几个,哈工大、南大不知有没有这么多?


这第三张图。。。 P得也太差劲了吧。

这第三张图。。。 P得也太差劲了吧。
quanshengyi 发表于 2012-2-10 23:31
也是俺想问的,啥中学,牛逼到爆。
我也想问,然后百度了一下,OMG!!!!
看看这些校友:
江泽民、胡乔木、朱自清、吴大观、余友泰   
黄鸣龙、黄纬禄、周志宏、李方训、朱物华、柳大纲、武衡、王元、吴良镛、吴征铠、吴征镒、吴定良、王葆仁、胡乔木、朱亚杰、谢义炳、童宪章、高鸿、许国志、汤定元、杨立铭、陶诗言、张效祥、黄宏嘉、徐皆苏、李德平、盛金章、尹文英、童志鹏、鲍亦兴、戴元本、高攸纲、周世宁、茆智、宁津生、黄宪、张乃通、黄琳、方开泰、王永成、祁力群等四十余位院士
毕季龙、谢启美(原联合国副秘书长)
江上青、曹起溍、陈素、骆何民、杨瑞年、吴曾祥、何方、刘毓璠、吕辉、潘琦、赵毅、符洪、金卫民等革命先辈。
新一代潜射弹道导弹为三级推进导弹,尺寸和性能已经接近美国海军的三级固体推进剂多弹头“三叉戟”C-4潜射弹道导弹,远远胜于早期的“巨浪”-1型。既可攻击敌核心重要目标(使用单弹头),也可同时打击多个目标(使用分导式多弹头)。同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巨浪”-1型相比,新型导弹的射程和同时打击目标的数量扩大了数倍,而且采用了高速计算机和复合制导系统后,圆概率误差也大大减小。在2001年夏天进行的三军联合大演习中,该型导弹曾进行了多次试射。
致敬 望巨浪2早日成军
小木虫 发表于 2012-2-11 02:01
扬州中学,校友里有:
386、胡乔木、朱自清等
还有40多院士
哇靠,牛大了哇!!!!
缅怀黄老.......
三连发吗,在行进间发射,太牛了
向共和国的脊梁致敬
中国有今天,离不开这些真正的民族精英啊!
向共和国的脊梁致敬
向共和国功勋致敬!你们的精神将永远鼓励后辈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