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唐朝黔州有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11:46
浅说唐朝黔州有驴


作者:95飞龙在天

(一)

     柳宗元有《黔之驴》一文,大家一定熟悉。现在我们将贵州省简称为“黔”,但在唐朝并没有贵州省这个称谓。那时有“省”,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虽然也是国家机关,却和目前的省不是一个概念,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起始于元朝。对应于今天的省市县三级,唐朝是道州县。唐朝时有“贵州”,这个“贵州”自然是地市级的区划,在今天广西贵港市。那么这个“黔”是什么呢?唐朝时有黔中道,地在今天的贵州和川东,治所在黔州。黔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市彭水县。
以上是对唐朝时的区划的简单描述,柳宗元所说的“黔”是指黔中道还是黔州,文中并无具体说明。唐朝时期的许多与“黔”有关的文章,也是要看上下文自己揣度,亦如今天说“吉林”,到底是指吉林省还是吉林市一样!如果黔之驴的黔是指黔中道,则虽不能说黔就是贵州省,也不能说与贵州省无关;但如果黔是指黔州,则依据目前的区划,黔非但与贵州省无关,也与四川省无关,特指重庆市的一县。
最近的几年,有很多的文章论述:黔之驴中的黔不是特指贵州(这个自然),而是特指黔州,也就是重庆。那么如果黔是黔州,黔之驴开篇所说的“黔无驴”就应该理解为“黔州无驴”。笔者不才,略撰小文,浅说一下唐朝黔州有驴。

(二)

黔州在隋朝时叫:黔安郡,领有两县,千余户;唐朝初期黔州领六县,人口也不过四千余户。秦汉时期,两千户为乡、万户为县。黔州地远人稀,却可以和扬州、苏州一样成为“省政府所在地”完全来自他优越的地理位置。
黔州地处乌江下游,乌江在唐朝时叫:涪陵江。其实黔中道就是沿着乌江流域设置的。黔州沿着乌江进入长江,也就到了涪陵了。逆江而上可以去成都,顺流出三峡可以去江陵,北上可以去长安。而且黔州自己也可以取到万州,走山路去长安。同时,他这里还可通云南,云南在进入南诏国以后,这里就是一条沟通的渠道。逆乌江而上在当时的条件下,航行有一定的风险,加之上游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商品交换,所以不是很通畅。可不通畅并不表示不通,唐朝时从黔州可以溯江到达费州,费州就是现在贵州省的思南县。反复被人引用的黔之驴是被“船载以入”而贵州省当时不通水路之说,是不对的。考虑到本文不讨论这个,也就点到为止。
既然是交通枢纽,那么我就先说说驿路……

                             (三)

唐朝国力强盛疆域广大,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全国范围的通讯体系尤为重要。这个通讯体系就是驿传,而传递依赖的主要是驿马(也称传马)。唐朝“以三十里为一驿”,军事化管理。大宗的货物有牛马以车运,而大量的文书等物是依靠骑马来传送的。
唐朝时内外征战频繁,马是军用物资,管理严格。但是,非军用同时级别不够的人员是不可以使用马的。因此,在驿站中除了有驿马还有大量的驿驴,用于次要物资的传送和低等人员使用。《唐律疏议》中有大量记载是“驴马”一起的,如“府内官马及传送马驴”“ 水驿有舟。凡传驿马驴,每岁上其死损、肥瘠之数”。当时,一品官员给马八匹、二品马六匹、六匹以下非急事驿站不提供马而是驴。就是急事也是去时给马,回来骑驴,从属官员一律骑驴。
由于马匹的金贵和国家的硬性规定,有些钱的百姓出行也是大量依靠驴的。因此在唐朝“赁驴”是很普遍的。日本僧人记载是“五十文一天”。 《通典》卷7述唐开元间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景况有云:“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而黔州是交通枢纽,竟无驴,似不妥……

                          (四)

黔州除了是“交通要道兼省政府”之外,还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流放犯人的地方。类似于后来清朝的宁古塔和伊犁。黔州之所以能够成为流放犯人的重要地点,我个人认为一个是交通便利,一个是地理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交通虽然便利却只有一条道能回来,往前跑都是“蛮夷”不会支持你另立中央。宁古塔和伊犁其实也是这样的原因。由此黔州在柳宗元出生之前就迎来了两个废太子和两个李姓王,可他们似乎都不如那个舅舅长孙无忌有名。
他们这些人与驴有啥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他们是咋去的呢!陆路的时候,这么高级的犯人是不必自己溜达着去的。要么是囚车或是被押运的普通的车,也可以是骑马。。《唐律疏议》卷三《名例》“诸流配人在道”条:“行程,依令:‘马,日行七十里;驴及步人,五十里。”长孙无忌如何也不会是骑驴去的,为什么呢,因为史料记载“戊戌,太尉、扬州都督、赵国公无忌带扬州都督于黔州安置,依旧准一品供给。”我前面已经说过一品驿站是要提供马八匹的,但咱这位爷貌似不会自己个去吧,那一帮下人莫不是骑驴?!

                       (五)

黔中道在唐朝时有一半的州是羁縻州。各色诸“蛮”还很和谐。不想到了天宝年间,唐与南诏战端突起,此后长时间彼此征伐。虽说主战场不知黔州,但南诏也曾攻打过黔州,还通过黔州派信使求和。战争离不开战马,云南有著名的滇马,且一度对宋王朝贡献很大。唐时南诏的畜牧业是“六畜兴旺”。据《西洱河风土记》和《蛮书》说“畜产有猪、羊、猫、犬、骡、驴、豹、兔、鹅、鸭,诸山及人家悉有之”。
驴子是劣畜,战争双方都是以马为神驹的。但巴蜀之地,大车恐难充分展开,补给和打杂的工作有相当估计就是由驴子完成的。我如此说也是因为唐朝的许多战役都是有驴参与补给的。黔州正处于唐与南诏战争中,四战之地驴子会“至则无可用”,显然说不过去。

                       (六)

黔州还是著名的内陆产盐区,盐丹文化历史悠久。柳河东黔之驴的寓言可能不会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彭水县,倒是伊索寓言里运盐的驴子的故事可能会发生。

                       (七)

凡此种种都只是推测,可惜两唐史中并无黔州与驴之间关系的记载。我也就姑且说说黔州周边地区发现的有驴子的案例。
岐阳庄淑公主:她是唐宪宗的女儿,出生时柳宗元已经快要作古了。她下嫁杜悰,我们这个驸马爷后来做了澧州刺史,澧州在现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人家这小媳妇就“与偕,从者不二十婢,乘驴,不肉食,州县供具,拒不受。”多好的人呀!
崔国辅:他是唐朝一个诗人,与李白、杜甫、孟浩然有交往。他一度被贬为竟陵司马,竟陵就是现在湖北天门市。他在竟陵遇到了一位从重庆出三峡过来的年轻人,此人不是别人,竟是茶圣陆羽。两人相交甚欢,后陆羽离开时,崔国辅对陆羽说:“予有襄阳太守李憕所遗白驴、乌犎牛各一头,及卢黄门所遗文槐书函一枚,此物皆己之所惜者,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郭英乂:此人在安史之乱玄宗避祸四川的时候,为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他在成都任上“肆行不轨,无所忌惮。……又颇恣狂荡,聚女人骑驴击球,制钿驴鞍及诸服用,皆侈靡装饰,日费数万,以为笑乐。未尝问百姓间事,人颇怨之。”后来为崔宁(那时还叫崔旰)所败,被杀。
可见,湖南、湖北和四川都有驴,单单重庆没有,似乎不太正常。

                        (八)

行文至此,有关主题的内容也就结束了。我只是浅说唐朝黔州有驴,以回应那些信誓旦旦的专家。至于说贵州是否有驴,则不在我的讨论之中。我只是驳论,不去立论。因为前面已经说明柳宗元的时代没有贵州省的概念。且通过一则寓言来考证历史,似乎也不妥当。
但仅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贵州。因为“船以载之,至则无可用”,唐朝时从黔州出发,逆乌江而上只能艰难的到达贵州东北部,而那里又是黔中道普通州和羁縻州的分界地带。那里地广人稀,当地“蛮族” 不稼不穑,似乎可以解释以上。当然我是不会“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的”,这个猜想全做笑谈。
另外,从感情上似乎也应该是贵州。因为与贵州有关的成语,我们一定会想到:黔驴技穷和夜郎自大。在夜郎自大中,从中原进入贵州的汉使见到了贵州当地的王,这个王因为无知和狂妄而致国灭,贵州主场惜败;在黔驴技穷中,从中原进入贵州的驴子见到了贵州当地的虎,这个驴因为无知和狂妄而致身死,贵州主场大胜。这一胜一败是不是很公平呢!

                           (九)

以下是一些闲话。
季羡林老人家在年轻时曾考据,黔之驴这个故事是来自印度寓言的再加工。这下好了,谁也不要抢了,这个驴子出国了。而且这个寓言在印度有好几个版本,大体上都是驴子披上兽皮(有虎皮、狮皮和豹皮)冒充野兽,不想一声鸣叫暴露了自己,以至身死。
我看到这个文章是在季老去世后不久,当时就想,如果季老不是研究梵文而是波斯文,兴许这头驴就来自伊朗了。为撰此帖,我翻了写资料,还真有学者认为这驴是波斯驴。因为中国本土的驴小而波斯驴大,且波斯驴鸣叫十分吓人。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就记录了,大流士在与蛮族战斗堪堪要败之时,本队中的驴鸣叫,吓得对方骑兵的马匹向回跑,胜负戏剧性的改变了。由此认为柳笔下的“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应该是波斯驴。

                           (十)

柳宗元的这个寓言无论是否是对国外作品的修改,至少对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对驴的声誉产生了变化。不能说一文就改变了一切,但至少是个分水岭。
我国有野生的藏野驴,但世界上所有驯化的驴都来自对非洲野驴的驯养。因此,我国先民有包括马在内的六畜的时代,并无驴子。顾炎武认为驴是战国后期进入中国,而“驴”字是西北的秦人所造。在汉朝丝路畅通后才大规模养殖的。汉武帝称驴为“奇畜”,放养在上林苑。那时驴子的价格顶得上一匹千里马,汉灵帝甚至亲自驾驴车“以为大乐”。
诸葛瑾与驴的故事,来自于冯梦龙的小说,不见于三国志。一方面孙权也不会这么扯,拿重臣开玩笑;另一方面,驴在当时也不是一个负面的东西。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好驴鸣,他死后他的朋友曹丕带头以学驴鸣的方式为他送葬。这个记载来自南朝宋的《世说新语》,可见在南北朝初期,驴还很风雅。
据《唐摭言》记载,唐朝时非但一般人不能骑马,有时候连进士都不能骑马。所以,唐朝的文人对驴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们大体都不是骑马阶级。因此检索两唐书的驴字还没有全唐诗多呢!比如,灞陵风雪里的孟浩然、“骑驴三十载”的杜甫、推敲的贾岛、觅句的李贺等等……

浅说唐朝黔州有驴


作者:95飞龙在天

(一)

     柳宗元有《黔之驴》一文,大家一定熟悉。现在我们将贵州省简称为“黔”,但在唐朝并没有贵州省这个称谓。那时有“省”,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虽然也是国家机关,却和目前的省不是一个概念,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起始于元朝。对应于今天的省市县三级,唐朝是道州县。唐朝时有“贵州”,这个“贵州”自然是地市级的区划,在今天广西贵港市。那么这个“黔”是什么呢?唐朝时有黔中道,地在今天的贵州和川东,治所在黔州。黔州就是今天的重庆市彭水县。
以上是对唐朝时的区划的简单描述,柳宗元所说的“黔”是指黔中道还是黔州,文中并无具体说明。唐朝时期的许多与“黔”有关的文章,也是要看上下文自己揣度,亦如今天说“吉林”,到底是指吉林省还是吉林市一样!如果黔之驴的黔是指黔中道,则虽不能说黔就是贵州省,也不能说与贵州省无关;但如果黔是指黔州,则依据目前的区划,黔非但与贵州省无关,也与四川省无关,特指重庆市的一县。
最近的几年,有很多的文章论述:黔之驴中的黔不是特指贵州(这个自然),而是特指黔州,也就是重庆。那么如果黔是黔州,黔之驴开篇所说的“黔无驴”就应该理解为“黔州无驴”。笔者不才,略撰小文,浅说一下唐朝黔州有驴。

(二)

黔州在隋朝时叫:黔安郡,领有两县,千余户;唐朝初期黔州领六县,人口也不过四千余户。秦汉时期,两千户为乡、万户为县。黔州地远人稀,却可以和扬州、苏州一样成为“省政府所在地”完全来自他优越的地理位置。
黔州地处乌江下游,乌江在唐朝时叫:涪陵江。其实黔中道就是沿着乌江流域设置的。黔州沿着乌江进入长江,也就到了涪陵了。逆江而上可以去成都,顺流出三峡可以去江陵,北上可以去长安。而且黔州自己也可以取到万州,走山路去长安。同时,他这里还可通云南,云南在进入南诏国以后,这里就是一条沟通的渠道。逆乌江而上在当时的条件下,航行有一定的风险,加之上游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商品交换,所以不是很通畅。可不通畅并不表示不通,唐朝时从黔州可以溯江到达费州,费州就是现在贵州省的思南县。反复被人引用的黔之驴是被“船载以入”而贵州省当时不通水路之说,是不对的。考虑到本文不讨论这个,也就点到为止。
既然是交通枢纽,那么我就先说说驿路……

                             (三)

唐朝国力强盛疆域广大,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全国范围的通讯体系尤为重要。这个通讯体系就是驿传,而传递依赖的主要是驿马(也称传马)。唐朝“以三十里为一驿”,军事化管理。大宗的货物有牛马以车运,而大量的文书等物是依靠骑马来传送的。
唐朝时内外征战频繁,马是军用物资,管理严格。但是,非军用同时级别不够的人员是不可以使用马的。因此,在驿站中除了有驿马还有大量的驿驴,用于次要物资的传送和低等人员使用。《唐律疏议》中有大量记载是“驴马”一起的,如“府内官马及传送马驴”“ 水驿有舟。凡传驿马驴,每岁上其死损、肥瘠之数”。当时,一品官员给马八匹、二品马六匹、六匹以下非急事驿站不提供马而是驴。就是急事也是去时给马,回来骑驴,从属官员一律骑驴。
由于马匹的金贵和国家的硬性规定,有些钱的百姓出行也是大量依靠驴的。因此在唐朝“赁驴”是很普遍的。日本僧人记载是“五十文一天”。 《通典》卷7述唐开元间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陆路交通景况有云:“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而黔州是交通枢纽,竟无驴,似不妥……

                          (四)

黔州除了是“交通要道兼省政府”之外,还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流放犯人的地方。类似于后来清朝的宁古塔和伊犁。黔州之所以能够成为流放犯人的重要地点,我个人认为一个是交通便利,一个是地理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交通虽然便利却只有一条道能回来,往前跑都是“蛮夷”不会支持你另立中央。宁古塔和伊犁其实也是这样的原因。由此黔州在柳宗元出生之前就迎来了两个废太子和两个李姓王,可他们似乎都不如那个舅舅长孙无忌有名。
他们这些人与驴有啥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他们是咋去的呢!陆路的时候,这么高级的犯人是不必自己溜达着去的。要么是囚车或是被押运的普通的车,也可以是骑马。。《唐律疏议》卷三《名例》“诸流配人在道”条:“行程,依令:‘马,日行七十里;驴及步人,五十里。”长孙无忌如何也不会是骑驴去的,为什么呢,因为史料记载“戊戌,太尉、扬州都督、赵国公无忌带扬州都督于黔州安置,依旧准一品供给。”我前面已经说过一品驿站是要提供马八匹的,但咱这位爷貌似不会自己个去吧,那一帮下人莫不是骑驴?!

                       (五)

黔中道在唐朝时有一半的州是羁縻州。各色诸“蛮”还很和谐。不想到了天宝年间,唐与南诏战端突起,此后长时间彼此征伐。虽说主战场不知黔州,但南诏也曾攻打过黔州,还通过黔州派信使求和。战争离不开战马,云南有著名的滇马,且一度对宋王朝贡献很大。唐时南诏的畜牧业是“六畜兴旺”。据《西洱河风土记》和《蛮书》说“畜产有猪、羊、猫、犬、骡、驴、豹、兔、鹅、鸭,诸山及人家悉有之”。
驴子是劣畜,战争双方都是以马为神驹的。但巴蜀之地,大车恐难充分展开,补给和打杂的工作有相当估计就是由驴子完成的。我如此说也是因为唐朝的许多战役都是有驴参与补给的。黔州正处于唐与南诏战争中,四战之地驴子会“至则无可用”,显然说不过去。

                       (六)

黔州还是著名的内陆产盐区,盐丹文化历史悠久。柳河东黔之驴的寓言可能不会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彭水县,倒是伊索寓言里运盐的驴子的故事可能会发生。

                       (七)

凡此种种都只是推测,可惜两唐史中并无黔州与驴之间关系的记载。我也就姑且说说黔州周边地区发现的有驴子的案例。
岐阳庄淑公主:她是唐宪宗的女儿,出生时柳宗元已经快要作古了。她下嫁杜悰,我们这个驸马爷后来做了澧州刺史,澧州在现在湖南省常德市澧县。人家这小媳妇就“与偕,从者不二十婢,乘驴,不肉食,州县供具,拒不受。”多好的人呀!
崔国辅:他是唐朝一个诗人,与李白、杜甫、孟浩然有交往。他一度被贬为竟陵司马,竟陵就是现在湖北天门市。他在竟陵遇到了一位从重庆出三峡过来的年轻人,此人不是别人,竟是茶圣陆羽。两人相交甚欢,后陆羽离开时,崔国辅对陆羽说:“予有襄阳太守李憕所遗白驴、乌犎牛各一头,及卢黄门所遗文槐书函一枚,此物皆己之所惜者,宜野人乘蓄,故特以相赠。”
郭英乂:此人在安史之乱玄宗避祸四川的时候,为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他在成都任上“肆行不轨,无所忌惮。……又颇恣狂荡,聚女人骑驴击球,制钿驴鞍及诸服用,皆侈靡装饰,日费数万,以为笑乐。未尝问百姓间事,人颇怨之。”后来为崔宁(那时还叫崔旰)所败,被杀。
可见,湖南、湖北和四川都有驴,单单重庆没有,似乎不太正常。

                        (八)

行文至此,有关主题的内容也就结束了。我只是浅说唐朝黔州有驴,以回应那些信誓旦旦的专家。至于说贵州是否有驴,则不在我的讨论之中。我只是驳论,不去立论。因为前面已经说明柳宗元的时代没有贵州省的概念。且通过一则寓言来考证历史,似乎也不妥当。
但仅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贵州。因为“船以载之,至则无可用”,唐朝时从黔州出发,逆乌江而上只能艰难的到达贵州东北部,而那里又是黔中道普通州和羁縻州的分界地带。那里地广人稀,当地“蛮族” 不稼不穑,似乎可以解释以上。当然我是不会“一定、确定以及肯定的”,这个猜想全做笑谈。
另外,从感情上似乎也应该是贵州。因为与贵州有关的成语,我们一定会想到:黔驴技穷和夜郎自大。在夜郎自大中,从中原进入贵州的汉使见到了贵州当地的王,这个王因为无知和狂妄而致国灭,贵州主场惜败;在黔驴技穷中,从中原进入贵州的驴子见到了贵州当地的虎,这个驴因为无知和狂妄而致身死,贵州主场大胜。这一胜一败是不是很公平呢!

                           (九)

以下是一些闲话。
季羡林老人家在年轻时曾考据,黔之驴这个故事是来自印度寓言的再加工。这下好了,谁也不要抢了,这个驴子出国了。而且这个寓言在印度有好几个版本,大体上都是驴子披上兽皮(有虎皮、狮皮和豹皮)冒充野兽,不想一声鸣叫暴露了自己,以至身死。
我看到这个文章是在季老去世后不久,当时就想,如果季老不是研究梵文而是波斯文,兴许这头驴就来自伊朗了。为撰此帖,我翻了写资料,还真有学者认为这驴是波斯驴。因为中国本土的驴小而波斯驴大,且波斯驴鸣叫十分吓人。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就记录了,大流士在与蛮族战斗堪堪要败之时,本队中的驴鸣叫,吓得对方骑兵的马匹向回跑,胜负戏剧性的改变了。由此认为柳笔下的“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应该是波斯驴。

                           (十)

柳宗元的这个寓言无论是否是对国外作品的修改,至少对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对驴的声誉产生了变化。不能说一文就改变了一切,但至少是个分水岭。
我国有野生的藏野驴,但世界上所有驯化的驴都来自对非洲野驴的驯养。因此,我国先民有包括马在内的六畜的时代,并无驴子。顾炎武认为驴是战国后期进入中国,而“驴”字是西北的秦人所造。在汉朝丝路畅通后才大规模养殖的。汉武帝称驴为“奇畜”,放养在上林苑。那时驴子的价格顶得上一匹千里马,汉灵帝甚至亲自驾驴车“以为大乐”。
诸葛瑾与驴的故事,来自于冯梦龙的小说,不见于三国志。一方面孙权也不会这么扯,拿重臣开玩笑;另一方面,驴在当时也不是一个负面的东西。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好驴鸣,他死后他的朋友曹丕带头以学驴鸣的方式为他送葬。这个记载来自南朝宋的《世说新语》,可见在南北朝初期,驴还很风雅。
据《唐摭言》记载,唐朝时非但一般人不能骑马,有时候连进士都不能骑马。所以,唐朝的文人对驴是有感情的,因为他们大体都不是骑马阶级。因此检索两唐书的驴字还没有全唐诗多呢!比如,灞陵风雪里的孟浩然、“骑驴三十载”的杜甫、推敲的贾岛、觅句的李贺等等……

虎在出击之前会审视猎物的实力,而且野生华南虎体形较小,猛不丁瞅见一头毛驴肯定不会贸然进攻。
楼主的帖子不发到报刊杂志上面赚点稿费真是可惜了啊
好文,考据细致,证据充分.
有关寓言可能在跨国之后变掉的可能性,法布尔在《昆虫记》里也曾提及伊索寓言里的《蚂蚁和蝉》有这种可能性,有趣的是,按法布尔的说法,这个寓言有可能也是来自印度……
一篇寓言,不用这么认真吧?
中国古代的文人“重道不重实”,不爱考证那是有传统的。像苏东坡那样非要一时兴起,驾船亲游石钟山的竟也传为佳话。
1.我就是“95飞龙在天”,所以这个帖子没有发错版面
2.本帖经人指点已经发现一些错误,待全部厘清一并更改
3.最近忙,那个帆船航海的帖子又无限期推迟了,公开向某位仁兄致歉
书童呀,你再提升,驴也不会飞起来
很好的文章啊,学习了!
酒桌上的吹牛素材,记一下
哈哈,这个搞得很细啊
插句关系不大的,说到省这个行政单位,宾四先生充满了怨念,颇为絮叨了一阵。不过宾四先生怨念的东东不少,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