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美国的西南太平洋—印度洋新安全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48:47
东亚国家应当尽量对美国的新战略保持中立。东南亚无疑成为新战略的核心地区,特别是东盟(亚细安)作为整体的表态非常敏感。日本和韩国是否积极配合美国战略以及“空海一体战”的战术都将影响中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横亘于中美之间的东亚国家应当尽量成为中立区,不仅对中美有利,也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

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美国持续向世界发出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信号。奥巴马将自己称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平洋总统”,希拉里·克林顿(希拉莉)改变前任赖斯国务卿忽视东亚的做法,把亚太地区作为最经常的出访地。特别令人关注的是美国安全战略重心的转移,继2010年高调介入南中国海问题后,2011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关注更趋明晰。美国与澳大利亚达成在达尔文驻留海军陆战队协定,美国总统首次参加东亚峰会提出将海洋安保列入议程。新年伊始,奥巴马造访五角大楼亲自发布了美国新的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正式明确提出军事存在的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美国向世界准确无误地传递了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美国安全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信息,但世界关注的是美国的新亚太安全战略将会如何具体展开,无论是奥巴马还是五角大楼都没有说明。本文斗胆超前解读美国新战略的具体内容。

美国新安全战略的全球背景

  对于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迅速转移背景的常规解释是美国试图从反恐战争脱身,财政危机和军费削减的压力,以及对应来自中国的挑战。这些解读都有道理,但是把美国的新安全战略的大背景看成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的“戏剧性变化”则是近视的。亚太新战略的大背景是冷战终结后始终存在美国面临的全球军事存在(military presence)网络的调整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太新战略不是这两年才横空出世,而是美国在过去20年来全球战略调整的一环,必须放在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大框架下看目前的变化才能避免“只见树不见森林”的情况。

  美国全球战略的支柱是遍布全球的军事存在网络,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基地和驻留美军。这个网络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建成和完善于冷战时期。冷战期,由于有苏联这个共同威胁,美国的海外军事存在网络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苏联解体后,该体系的合法性开始受到怀疑,而且海外军事存在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增加,同时海湾战争中充分体现的情报战,电子战等现代战争的特点改变了人们对军事基地作用的传统看法,美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着手探讨美军的全球重组的工作。

  2001年9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将以往的防务战略的“基于威胁的方式”向“基于能力的方式”转变定位核心内容。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主持美国军事存在的全球重组(global transformation)的核心就是要减少在海外的据点,强化高科技兵器的开发。但是,“9.11恐怖事件”的发生和两场反恐战争让美国的重组工作受到了延误,相反在一些地区向相反方向发展,即海外基地和驻军不断增加,主要体现在中东和中亚,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资料,到2011年6月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驻军分别为9.17万和11.17万,但是在其他地区的驻军规模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欧洲8.13万,亚太5.39万,中东北非和南亚9100 ,北美1.1万。)

  虽然,反恐战争占据了过去十年美国安全政策的中心,但是全球重组的战略目标并没有放弃,而是有步骤地在推进。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开始,美国已经开始着手为回到全球重组的既定方针做准备,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减少在石油进口上对中东地区的依赖,为美国从该地区减少军事存在创造条件。2007年开始,美国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进口石油总量每年减少100万桶,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一半以上来自西半球,加上美国国内的页岩气等资源的开发加速,美国在能源上依赖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情况已经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有很大变化。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减少让美国的战略利益收缩,奥巴马政府执政才能方向明确地结束反恐战争,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这些都是同回到十年前制定的重组路线的目标一脉相承。(在利比亚的空袭问题上,美国能够逍遥地声称“从背后领导”部分原因也在此)http://www.zaobao.com/yl/tx120202_001_1.shtml
 第二,在亚太地区,美国的军事存在的调整早已开始。冷战后亚太地区美军事存在面临的挑战有:一、苏联解体后美军继续驻留的合法性;二、与驻留国家社会关系紧张(例如冲绳);三、维护军事存在经济负担重;四、受攻击脆弱性增强等。2006年,美国同日本达成协定将目前在日本的1万7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中的8000人移至关岛,海军陆战队是具有海陆空三种作战能力的作战力量,可以综合对应各种危机,被认为是美军在亚太的主要战力。奥巴马此次在澳大利亚部署海军陆战队也应当看成是美国在安全政策上回归美军全球重组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地区战略。
战略重心转移和战区重组

  希拉里国务卿首次访问东亚时候宣布“我们回来了”(We are back),奥巴马总统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将会“留在亚太”, 但是如果仅把美国的新亚太战略看成是回归亚太或者加强现有安全架构,根本就没有什么“新”可言,因为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今后也不会有离开的可能。新战略的“新”在于战略重心的转移和战区的重组。

  先谈战略重心的转移:美国的亚太战略的重心将从目前的东北太平洋向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转移,也就是向南,向西转移。亚太地区,美国在冷战期间直到现在的军事存在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有事,而美国在第一岛链建立的双边同盟和军事存在网络就像是“烽火台指向中国的反向长城”(美国海军学院教授)。但是过去十年时间,东北亚的安全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台湾海峡紧张局势极大缓解。由于中国军事实力发展从军事上遏制态度的能力大大加强,台湾作为美国在亚太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几乎消失,加上中台之间经济融合的深化,美国对于台湾问题的关注程度在下降,甚至美国内部已经出现了是否应当放弃对台安全承诺的声音,而马英九的再次当选预示两岸关系将会继续稳定的预测会让这种声音更加普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台湾问题将不会是安全专家讨论的首要问题(primary),退居次级(secondary)。其二是朝鲜半岛问题的主角从美国转向中国。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虽然仍然是亚太安全的重大关切点,但是不可能通过军事打击来解决,美国同意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机制本身也反映了在此问题上不愿意起领导作用。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的稳定主要角色是中国,特别金正日去世后权力交接能否顺利进行将直接关系核扩散问题,北朝鲜除非内部变化,外力造成朝鲜半岛的巨大变化基本没有可能性,美国军事存在能够做的并不多。第三,美国的东北亚盟友与中国在经济上的高度依存关系让制衡中国政策的吸引力下降。美国在亚太最大的两个军事存在的接受国日本和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他们虽然不会放弃同美国的军事同盟,但也不会轻易选择随美同中国对抗。第四,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加强,冲绳等地的美军基地几乎处于中国导弹射程内,日韩美军基地的战略价值下降。第五,日韩两国国内的反基地反美军的情绪让军事存在的非军事成本增大。第六,战略重心的南移和西移相反可以增加日韩等同盟国家可能被美国抛弃的担忧,加强他们对美国的依赖心理。第七,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同中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将为美国提供战略空间,从印度洋到太平的海上通道又是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的能源和贸易通道,能够最大限度唤起相关国家的重视。

  再谈战区概念的转变:简要地说,美国的亚太战略的战区(theater)概念从原来的西太平洋向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连成一片的新战区概念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的亚太战略可以称为西南太平洋-印度洋战略。希拉里国务卿在《太平洋世纪》的论文中明确提及了这两个地区的联系。在笔者看来,这个新的战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证美国能够同时制衡两大安全挑战,即中国和伊朗。冷战中,美国的全球军事存在的重心地区是西欧和东北亚,而在西太平洋南部除了菲律宾以外没有军事基地和长期驻军,在印度洋几乎是空白。冷战后,菲律宾的苏比克美军基地也被封锁,再加上东盟(亚细安)致力于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思想(ZOPFAN,Zone of Peace,Freedom and Neutrality),美国在东南亚要建立恒久军事存在非常困难(包括与中国较大争端的越南和菲律宾都没有欢迎长期美国军事存在的意愿),因此冲绳以南除了关岛外美国没有军事据点。随着战区概念的扩展,美国已经在考虑将关岛和南太平洋岛国的第二岛链作为在太平洋的新军事据点。在印度洋,美军在印度洋的中心位置的迪戈加西亚岛(Diego Garcia,查戈斯群岛的主岛)建有军事基地,并且同印度海军有紧密合作,在马六甲海峡,美军获得了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靠港权,这些具体的步骤会让这两个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区。近期,美国对缅甸的态度转变的部分原因也可以从这个大背景下区解读。

  在美国全球安全棋盘中,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核心地位正在被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所取代,而且这个新的战区概念同过去西欧和东亚两个分离的战区不同,他们是一个整体。

新战略对亚太安全的影响

  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份官方文件可以证实笔者的上述解读,接下来的讨论基于上述美国的新安保战略成立的前提上。

  首先,中国不应当过度估计美国的威胁。对于美国近期的动作,特别是去年美国提出的“空海一体战”的概念,以国防大学杨毅少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多篇文章为代表反映了军方的高度警戒。从职业军人的角度看,防范于未然是应当的职责。笔者要强调过度估计美国的威胁将会导致不利于中国的“安全困境”升级,应当看到美国的新战略体现了美国战略后退的迹象,事实上为中美在太平洋的共存提供了缓冲区。第二,美国不应当过度强化第一岛链盟国之间军事合作。基于霸权国家的可靠性(credibility)的考虑,美国仍然有加强同第一岛链的传统同盟之间的军事合作的动力(特别是日本和韩国;也包括可能升级对台军售)。新战略并不一定保证美国会减弱对旧战略的依恋,特别是在转型过程中存在很大流动性。如果美国在向第二岛链转移的过程中经常性地表现出对第一岛链的过度关注,将会给中国以极大的错误信号,即美国在建设“两重海上长城”遏制中国,同样会让“安全困境”升级。
  第三,东亚国家应当尽量对美国的新战略保持中立。东南亚无疑成为新战略的核心地区,特别是东盟作为整体的表态非常敏感。日本和韩国是否积极配合美国战略以及“空海一体战”的战术都将影响中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横亘于中美之间的东亚国家应当尽量成为中立区,不仅对中美有利,也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

  第四,中美之间,中美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各种沟通对话渠道必须保持畅通。中美战略对话,东亚各种多边机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继续以避免误判和误读。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


东亚国家应当尽量对美国的新战略保持中立。东南亚无疑成为新战略的核心地区,特别是东盟(亚细安)作为整体的表态非常敏感。日本和韩国是否积极配合美国战略以及“空海一体战”的战术都将影响中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横亘于中美之间的东亚国家应当尽量成为中立区,不仅对中美有利,也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

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美国持续向世界发出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信号。奥巴马将自己称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平洋总统”,希拉里·克林顿(希拉莉)改变前任赖斯国务卿忽视东亚的做法,把亚太地区作为最经常的出访地。特别令人关注的是美国安全战略重心的转移,继2010年高调介入南中国海问题后,2011年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关注更趋明晰。美国与澳大利亚达成在达尔文驻留海军陆战队协定,美国总统首次参加东亚峰会提出将海洋安保列入议程。新年伊始,奥巴马造访五角大楼亲自发布了美国新的军事战略报告《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正式明确提出军事存在的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美国向世界准确无误地传递了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美国安全战略重心转向亚太的信息,但世界关注的是美国的新亚太安全战略将会如何具体展开,无论是奥巴马还是五角大楼都没有说明。本文斗胆超前解读美国新战略的具体内容。

美国新安全战略的全球背景

  对于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迅速转移背景的常规解释是美国试图从反恐战争脱身,财政危机和军费削减的压力,以及对应来自中国的挑战。这些解读都有道理,但是把美国的新安全战略的大背景看成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的“戏剧性变化”则是近视的。亚太新战略的大背景是冷战终结后始终存在美国面临的全球军事存在(military presence)网络的调整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太新战略不是这两年才横空出世,而是美国在过去20年来全球战略调整的一环,必须放在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大框架下看目前的变化才能避免“只见树不见森林”的情况。

  美国全球战略的支柱是遍布全球的军事存在网络,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外基地和驻留美军。这个网络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建成和完善于冷战时期。冷战期,由于有苏联这个共同威胁,美国的海外军事存在网络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苏联解体后,该体系的合法性开始受到怀疑,而且海外军事存在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增加,同时海湾战争中充分体现的情报战,电子战等现代战争的特点改变了人们对军事基地作用的传统看法,美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着手探讨美军的全球重组的工作。

  2001年9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将以往的防务战略的“基于威胁的方式”向“基于能力的方式”转变定位核心内容。当时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主持美国军事存在的全球重组(global transformation)的核心就是要减少在海外的据点,强化高科技兵器的开发。但是,“9.11恐怖事件”的发生和两场反恐战争让美国的重组工作受到了延误,相反在一些地区向相反方向发展,即海外基地和驻军不断增加,主要体现在中东和中亚,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资料,到2011年6月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驻军分别为9.17万和11.17万,但是在其他地区的驻军规模基本没有大的变化。(欧洲8.13万,亚太5.39万,中东北非和南亚9100 ,北美1.1万。)

  虽然,反恐战争占据了过去十年美国安全政策的中心,但是全球重组的战略目标并没有放弃,而是有步骤地在推进。布什政府第二任期开始,美国已经开始着手为回到全球重组的既定方针做准备,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减少在石油进口上对中东地区的依赖,为美国从该地区减少军事存在创造条件。2007年开始,美国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进口石油总量每年减少100万桶,目前美国的石油进口一半以上来自西半球,加上美国国内的页岩气等资源的开发加速,美国在能源上依赖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情况已经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有很大变化。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减少让美国的战略利益收缩,奥巴马政府执政才能方向明确地结束反恐战争,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这些都是同回到十年前制定的重组路线的目标一脉相承。(在利比亚的空袭问题上,美国能够逍遥地声称“从背后领导”部分原因也在此)http://www.zaobao.com/yl/tx120202_001_1.shtml
 第二,在亚太地区,美国的军事存在的调整早已开始。冷战后亚太地区美军事存在面临的挑战有:一、苏联解体后美军继续驻留的合法性;二、与驻留国家社会关系紧张(例如冲绳);三、维护军事存在经济负担重;四、受攻击脆弱性增强等。2006年,美国同日本达成协定将目前在日本的1万7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中的8000人移至关岛,海军陆战队是具有海陆空三种作战能力的作战力量,可以综合对应各种危机,被认为是美军在亚太的主要战力。奥巴马此次在澳大利亚部署海军陆战队也应当看成是美国在安全政策上回归美军全球重组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地区战略。
战略重心转移和战区重组

  希拉里国务卿首次访问东亚时候宣布“我们回来了”(We are back),奥巴马总统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将会“留在亚太”, 但是如果仅把美国的新亚太战略看成是回归亚太或者加强现有安全架构,根本就没有什么“新”可言,因为美国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今后也不会有离开的可能。新战略的“新”在于战略重心的转移和战区的重组。

  先谈战略重心的转移:美国的亚太战略的重心将从目前的东北太平洋向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转移,也就是向南,向西转移。亚太地区,美国在冷战期间直到现在的军事存在主要集中在东北亚,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有事,而美国在第一岛链建立的双边同盟和军事存在网络就像是“烽火台指向中国的反向长城”(美国海军学院教授)。但是过去十年时间,东北亚的安全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台湾海峡紧张局势极大缓解。由于中国军事实力发展从军事上遏制态度的能力大大加强,台湾作为美国在亚太不沉的航空母舰的作用几乎消失,加上中台之间经济融合的深化,美国对于台湾问题的关注程度在下降,甚至美国内部已经出现了是否应当放弃对台安全承诺的声音,而马英九的再次当选预示两岸关系将会继续稳定的预测会让这种声音更加普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台湾问题将不会是安全专家讨论的首要问题(primary),退居次级(secondary)。其二是朝鲜半岛问题的主角从美国转向中国。朝鲜核问题的解决虽然仍然是亚太安全的重大关切点,但是不可能通过军事打击来解决,美国同意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机制本身也反映了在此问题上不愿意起领导作用。在美国看来,朝鲜半岛的稳定主要角色是中国,特别金正日去世后权力交接能否顺利进行将直接关系核扩散问题,北朝鲜除非内部变化,外力造成朝鲜半岛的巨大变化基本没有可能性,美国军事存在能够做的并不多。第三,美国的东北亚盟友与中国在经济上的高度依存关系让制衡中国政策的吸引力下降。美国在亚太最大的两个军事存在的接受国日本和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都是中国,他们虽然不会放弃同美国的军事同盟,但也不会轻易选择随美同中国对抗。第四,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加强,冲绳等地的美军基地几乎处于中国导弹射程内,日韩美军基地的战略价值下降。第五,日韩两国国内的反基地反美军的情绪让军事存在的非军事成本增大。第六,战略重心的南移和西移相反可以增加日韩等同盟国家可能被美国抛弃的担忧,加强他们对美国的依赖心理。第七,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同中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将为美国提供战略空间,从印度洋到太平的海上通道又是本地区大多数国家的能源和贸易通道,能够最大限度唤起相关国家的重视。

  再谈战区概念的转变:简要地说,美国的亚太战略的战区(theater)概念从原来的西太平洋向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连成一片的新战区概念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的亚太战略可以称为西南太平洋-印度洋战略。希拉里国务卿在《太平洋世纪》的论文中明确提及了这两个地区的联系。在笔者看来,这个新的战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证美国能够同时制衡两大安全挑战,即中国和伊朗。冷战中,美国的全球军事存在的重心地区是西欧和东北亚,而在西太平洋南部除了菲律宾以外没有军事基地和长期驻军,在印度洋几乎是空白。冷战后,菲律宾的苏比克美军基地也被封锁,再加上东盟(亚细安)致力于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思想(ZOPFAN,Zone of Peace,Freedom and Neutrality),美国在东南亚要建立恒久军事存在非常困难(包括与中国较大争端的越南和菲律宾都没有欢迎长期美国军事存在的意愿),因此冲绳以南除了关岛外美国没有军事据点。随着战区概念的扩展,美国已经在考虑将关岛和南太平洋岛国的第二岛链作为在太平洋的新军事据点。在印度洋,美军在印度洋的中心位置的迪戈加西亚岛(Diego Garcia,查戈斯群岛的主岛)建有军事基地,并且同印度海军有紧密合作,在马六甲海峡,美军获得了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的靠港权,这些具体的步骤会让这两个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战区。近期,美国对缅甸的态度转变的部分原因也可以从这个大背景下区解读。

  在美国全球安全棋盘中,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核心地位正在被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所取代,而且这个新的战区概念同过去西欧和东亚两个分离的战区不同,他们是一个整体。

新战略对亚太安全的影响

  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份官方文件可以证实笔者的上述解读,接下来的讨论基于上述美国的新安保战略成立的前提上。

  首先,中国不应当过度估计美国的威胁。对于美国近期的动作,特别是去年美国提出的“空海一体战”的概念,以国防大学杨毅少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多篇文章为代表反映了军方的高度警戒。从职业军人的角度看,防范于未然是应当的职责。笔者要强调过度估计美国的威胁将会导致不利于中国的“安全困境”升级,应当看到美国的新战略体现了美国战略后退的迹象,事实上为中美在太平洋的共存提供了缓冲区。第二,美国不应当过度强化第一岛链盟国之间军事合作。基于霸权国家的可靠性(credibility)的考虑,美国仍然有加强同第一岛链的传统同盟之间的军事合作的动力(特别是日本和韩国;也包括可能升级对台军售)。新战略并不一定保证美国会减弱对旧战略的依恋,特别是在转型过程中存在很大流动性。如果美国在向第二岛链转移的过程中经常性地表现出对第一岛链的过度关注,将会给中国以极大的错误信号,即美国在建设“两重海上长城”遏制中国,同样会让“安全困境”升级。
  第三,东亚国家应当尽量对美国的新战略保持中立。东南亚无疑成为新战略的核心地区,特别是东盟作为整体的表态非常敏感。日本和韩国是否积极配合美国战略以及“空海一体战”的战术都将影响中国对安全形势的判断。横亘于中美之间的东亚国家应当尽量成为中立区,不仅对中美有利,也符合这些国家的利益。

  第四,中美之间,中美与东亚国家之间的各种沟通对话渠道必须保持畅通。中美战略对话,东亚各种多边机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继续以避免误判和误读。

  作者是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